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8 15:14:35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1)

教育经费是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决定着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的好坏,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水平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国家投入和城乡居民个人投入两个部分。在此次调查中,从对于“你认为当地成人教育(包括社区成人教育等)的办学经费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见表1):东部地区被调查者的得分均值为2.637,介于“比较充足”与“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之间,西部地区被调查者的得分均值为2.994,基本处于“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的水平;东、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回答的P值为0.000,呈极其显著性差异;西部地区只有计34.9%的人认为该地区成人教育经费“十分充足”或“比较充足”(东部地区的相应数据是48.1%),西部地区共有36%的人认为该地区成人教育经费“比较困难”或“有严重困难”(东部地区的相应数据是21.5%)。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其一,东、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经费都还不够充足,东部地区仍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困难。其二,西部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比东部地区困难得多,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这一点人们在我们此次的座谈和访谈中反映尤其强烈。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困难问题提得较少一些,程度也较轻一些,而西部地区绝大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讲到了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在西部比较发达的一些地方,如四川省温江区,距离成都市区只有15公里,是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区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比较重视,把教育经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元,但社区学校校长普遍反映资金远远不够,还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化缘”、“拉赞助”。每年每人2元的标准在西部地区属较高的水平,但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据我们调查,西部不少地方连国家规定的每年每人1元教育活动经费的标准都没有达到。尽管国家有一些针对农民的专项培训经费,但这些专项培训经费不是常态化的经费,乡镇实际上没有成人教育经费。经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东、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情况比较

办学硬件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包括生均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占有量、学校环境等方面。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见表2):第一,东、西部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东部地区被调查者对该项的回答均值为2.897,介于“较好”与“一般”之间,但比较接近“一般”;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对该项的回答均值为3.245,处于“一般”与“较差”之间。这些都表明,东、西部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都还不令人满意。第二,东、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回答的P值为0.000,呈极其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西部地区被调查者中,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很好”及“较好”的,共占19.6%,而东部地区的相应数据为26.8%;西部地区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硬件“较差”或“很差”的共有37.5%,而东部地区的相应数据为20.5%。这些都说明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硬件远不如东部地区。西部如贵州等省的不少农村地区,是把以前的农村文化技术学校挂靠在当地的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成人教育场所,如需对农民进行培训等活动,则要向当地中小学借用教室等场所,这显然谈不上办学硬件中的生均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占有量等等指标。西部农村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有专门的成人教育场地,但其场地很小,且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都十分落后,使用效率低,甚至有的地方的农村成人学校处于名存实亡状态。而东部地区这方面相对较好,如在天津的静海县,有老年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办学条件较好。

三、东、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情况比较

教师是农村成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师资质量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因此,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如何至关重要。师资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科结构及师生比等方面。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我国东、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情况总体不令人满意:东、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在该项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426与2.760,处于“较好”与“一般”之间,说明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把东、西部地区的师资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回答的P值为0.000,呈极其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差甚远。其中,东部地区被调查者共有50.8%,即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情况“很好”或“较好”,而西部地区的相应数据只有36.6%;西部地区共有17.3%的人认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情况“较差”或“很差”,而东部地区的相应数据只有9.1%。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从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数量上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不少地方成教机构撤并,没有正规的成人学校,再加之农村成人教师待遇不高,这些都导致了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大大减少,这在西部地区尤其严重,一些地方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数量值。从质量上看,我国不少西部农村地区的成人教师没有专门的编制,由普通中小学教师兼任,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成人教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师资专业性不够。同时,一些化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还较低,如据有人对重庆市2009年的成人教育文化技术学校调查表明,重庆农村成人教育文化技术学校教师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仅占41.82%,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占58.18%。[2]

四、东、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情况比较

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与内容是否符合农村实际需要,教学方式(包括教学途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是否科学得当,是影响农村成人教育开展和质量高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见表4、表5),东部被调查者在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农村成人教学方式问题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697与2.673,也即是说,他们认为东部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以及成人教学方式的科学性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西部被调查者在上述相应项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3.003与2.973,也即是说,他们认为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基本处于“一般”的状态。尽管东部地区的情况也不尽让人满意,但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在课程与教学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两个地区调查结果的P值为0.000,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其中,在农村成人教育课程方面,东部地区共有33.9%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处于“很好”或“较好”的状态,而西部地区在该项目上的相应数据为23.5%;东部地区只有11.5%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处于“较差”或“很差”状态,而西部地区在该项目上的相应数据为23%。在农村成人教学方式方面,东部地区共有36.1%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的农村成人教学方式“很好”或“较好”,而西部地区在该题目上的相应数据为27%;东部地区只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学方式“较差”或“很差”,而西部地区在该题目上的相应数据为20.4%。我们在座谈与访谈中也发现,西部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还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学习需要,主要表现为农村成人教育内容的实用程度不够高,教学形式单一,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式和讲座式,实践性教学较少。一些农业、养殖业等在一个问题上的讲座往往只有一、二次,而且还是纸上谈兵,农民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懂得与掌握,这些都导致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不发达,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开发不够,不方便边远地区农民学习。

五、东、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协调情况比较

成人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还比较贫乏,就更需要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沟通和协调,但目前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到位,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见表6),东部地区被调查者在该项上的得分均值为2.712,也即是说他们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介于“较好”到“一般”之间,西部地区被调查者在该题上的得分均值为2.977,表明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沟通和协调基本处于“一般”状态。两个地区调查结果的P值为0.000,呈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共有35.2%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处于“很好”或“较好”状态,而西部地区在该项的相应数据为27.9%;东部地区只有13.6%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处于“较差”或“很差”的状态,而西部地区在该项的相应数据为24.2%。这些都表明,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在访谈与座谈中收集到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东部发达地区大多建立了农村社区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各种教育机构和资源,并较好地落实到了实践中。如天津大丰堆镇明确提出农村学校要建成为农村社区的学习中心,要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并推行订单式免费培训,由企业对村民进行短期培训,送教上门,规定农民未培训不许上岗。天津静海第二幼儿园重视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在农村建立了社区早教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免费服务上门,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及义务教育咨询等。相比而言,在西部地区,除四川省温江区等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了专门统筹成人教育的机构,在所有的乡镇都建立了社区学校并切实在开展活动外,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建立统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等的机构。农村成人教育牵涉农业、林业、畜牧、劳动等多个部门,这显然不是教育部门能统筹的,由于没有专门的统筹机构,造成了多头管理,其结果就是责任不明,谁都不管。以农民培训为例,一般的操作模式为:主办培训的部门发出培训通知并派出教师,村上负责通知农民,当地中小学只是负责出场地,这其间明显缺少一个统筹管理的部门,这就导致培训没有通盘考虑和统一的计划,也难以进行质量的评估,收效甚微。

六、东、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情况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2)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3)

教育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教育为我国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必须着重利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下,西部地区的特别是西北五省的经济社会和教育科技投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关于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外的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卢卡斯(Lucas)指出,教育的内部作用是“个人的人力资本对其生产力(率)的作用”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国内的研究,毛洪涛等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检验发现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陈霞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教育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目前研究区域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关系差异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东部有代表性的省份和西北五省来分析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运用了2004到2013年的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指标选取

本文利用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用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教育投入中的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作为教育投入的指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人数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记人均GDP为Y,教师人数为X1,人均教育经费为X2。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我们进行单位根检验看数据是否平稳,运用ADF检验得知:

从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三者水平值和一阶差分都是不平稳的,只有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可以进行下面的协整和回归分析

(二)协整检验

通过上面的单位根检验发现不存在单位根,在三者都是二阶单整的前提下,就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联系。我们主要是用Group PP-ADF检验协整。

我们可以看出的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以后我们可以进行回归分析。我们通过Eviews7.2回归分析发现,我们运用的是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东西部两个部分我们先分析东部地区的回归方程发现。

y=-41133.20+0.0014x1+2.36x2+1.05

(0.023) (0.319)

其中R2=0.9930,DW=1.752。

由于存在一阶自相关所以我们加入滞后得到上述方程,通过分析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教师人数的t检验没有通过。说明东部地区的教师人数目前对于经济的增长影响不显著。东部9省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2.36,标准差为0.319;教师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014,标准差为0.023,在长期关系上,人均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每增加1%。引起经济增长(人均GDP)增加2.36%

西北五省的回归方程如下

y=824.2237+-0.136x1+3.57x2+1.14

(0.06) (0.52)

其中R2=0.9849,DW=1.704

从回归方程看出,西北五省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3.57,标准差为0.52;,教师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36,标准差为0.06,人均经费投入和教师人数在10%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原假设,统计检验结果显著。教师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在长期关系上,人均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人数每增加1%。分别引起经济增长(人均GDP)增加3.57%、减少0.13%。综上来看西部地区经费的增长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教师人数对于经济为负影响,应该进一步关注东西部的投入产生的效率差异。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者长期的均衡关系。另外发现教育投入中的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较为显著,而人力投入中的教师人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提高,另外通过东西地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更大,说明西部地区的经费投入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要高于东部地区的。

(二)政策建议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高等教育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创新建设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1、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经济投入为高校的软硬件实施的建设提供长期的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费投入,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异。

2、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优势,将西部地区的资源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提高的物质保证。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4)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电大系统;陕西

作者简介:王明霞(1977-),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陕西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编号:SGH09023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93-02

一、陕西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一)陕西社区教育需求分析

通过分层抽样调查,本研究组选取了西安市碑林区、新城区、宝鸡市金台区、延安市宝塔区、安康市汉滨区进行调查,采用社区、街道实地抽样和网上问卷的形式,共回收有效821份。对社区教育的学习动机、投入成本,以及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到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次要的目的是“学习第二专长”、“结交新朋友”;其目的主要是丰富生活、提高生活情趣,而不在于获得学历文凭。

被调查者每周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都在8小时及以下,并且不希望投入成本过高。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固定投资的需求最强烈。大多数被访者还是愿意接受传统的面授教育,但也有过半数的人选择“网上学习”方式。从不同年龄层的身体条件分析,越年轻学习接受能力越强,可供选择的培训方式越多,尤其是网络培训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最受青睐。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社区教育要想有大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社区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办学主体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吸引各层次的人群参与其中。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差别较大。西安、宝鸡、咸阳等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雄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社区教育较易展开。与此同时却面临着大批农民工的涌入,这批新城市市民的再教育和培训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镇乡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则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社区教育的要求与中心城市比较有着显著的差别。这就要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并能一刀切,要正视差别,区别对待。

(二)陕西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与者认识不足。目前,陕西省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大多数都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仅以社区教育试验区和示范区的形式出现,覆盖面有限。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宣传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仍然还很陌生。很多社区内的企业、单位、个人对社区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参与不多。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得,我省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仍较模糊。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不清楚什么是社区教育;对这一事物有所理解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就是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很少有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历教育文凭。可见,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社区文化、社区人的精神还未形成。

2.管理体制不顺畅。陕西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责权利不配套,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问题。目前,陕西省社区教育有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两个上级主管。建设主要是由陕西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教育管理由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在执行过程中,两个部门往往是各行其政,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缺少总体规划。目前我省社区学院在数量、层次、布局结构等方面都缺乏规划、比较紊乱。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仍然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等问题。另外,社区教育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陕西省政府下发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都是以工作意见的形式下发的,必要的保障体制仍未建立。

3.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投入是我省社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陕西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财政投入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有限。在经济较好的市县,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社区学院(学校)经费和场地均有一定的保证。例如宝鸡金台区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投入近2000多万元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经费都难以保障,社区教育经费就更谈不上了。

4.服务不到位。陕西社区教育只是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开展了数量有限的活动,而市县级城市、县乡镇村开展活动的寥寥无几。从覆盖面上来说,社区教育涉及面不广,企业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农民工没有能真正参与其中。从服务内容上讲,社区教育工作的行政性事务较多,服务项目单一,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利轻责的现象,尤其对于免费或没有收益的项目大打折扣。

5.教育资源整合较难。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教育文化资源,如职工学校、老人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李光先在《广东电大系统开展社区教育的困难及对策》中指出,社区教育要顺利开展并具可持续性,整合利用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就尤其重要。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整合起来困难重重。

二、陕西发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分析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 SWOT-PEST分析 建设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北职业技能教育建设发展对策研究”课题部分成果,项目编号:KR75.

职业教育在我国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陕西省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盾。

陕北地区职业技能教育建设发展背景

根据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要求,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经济战略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加快对陕北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切实将其转化为优质生产力,是陕北地区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基础。

因此,站在战略的高度,着眼于陕北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运用多维度方法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其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使陕北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陕北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SWOT-PEST分析

一、陕北职业技能教育建设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1.政治优势(SP)。国务院继2005年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不断下发多项文件颁布支持政策来推进地方职业教育。陕西省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制定了三十条具体细则推动职业教育的落实和发展,将“一个工程”和“六个项目”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来抓。“一个工程”是人人技能工程, 使全省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六个工程”分别是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院校等,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出台对推动陕西省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经济优势(SE)。教育的一项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而陕北地区的区域经济优势在陕西省是名列前茅。陕北榆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经济生产增长总值中除过省会城市西安,榆林始终位列第一。

资料来源:陕西省信息中心(

图2中从绝对值来看,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西安(236.47亿元)、榆林(126.76亿元)和延安(90.02亿元)。

3.社会优势(SS)。在年末评选的陕西“十强县”中,陕北占了7个;在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8个县(市)中,陕北占了6个。 陕西全省总人口截至2006年达3720万人,其中,延安地区人口为215.08万,榆林地区人口为330万。另外,陕北延安、榆林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别占全省农村人口比例为5.6%和10.4%。

4.技术优势(ST)。陕北在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改革发展,可以说是科技实力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其中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包括已经形成规模产业的煤炭产业建设、石油天然气工业、电力装机行业和化工产业等,而且在农业也形成以深加工产品为主导的长产业链,这些高附加值、清洁环保型现代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进一步增强。

二、陕北职业技能教育建设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1.政治劣势(WP)。从陕西省来说提出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战略的时间还不算长,在过去的10年中,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建设速度相比发达省份明显滞后,所以财政经费用于各类职业教育的比例并不高,特别在改善院校办学条件方面的经费低于发展职业院校规模的要求。另外,目前的多数职业院校的确是在过去基础上改革的产物,历史短、积累少,普遍存在“先天发育不良”和后天共给不足的问题。

2.经济劣势(WE)。尽管陕北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也有较好的政策支持和配套,但是陕西作为西部地区,受资源、条件约束,底子薄,其发展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还是相对落后。经过调研分析,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陕北地区没有形成专业建设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社会人才资源的需求与院校的对接尚未形成良性循环,这就很难保证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陕北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社会劣势(WS)。陕北发展的近10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持续的效率和速度。但在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同时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员比例还较低。以榆林为例,全市专任教师1961人,在校学生51688人,占榆林总人口的1.5%,占适龄接受教育人口(按1/4推算)比例仅6.3%。

4.技术劣势(WT)。目前从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角度分析,在陕北地区实现教育服务目的没有充分拓展。一方面在教育程度上仍然局限于原有的学历教育或职前教育,没有形成终身教育的教育服务机制或模式;另一方面院校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企业技术产品研发等需求,能给予人才、科研成果方面的提供较少,在与经济发展的循环配套上还不够。

三、陕北职业技能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较低,辍学率也出现了反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例如,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学年六年级样本班,市统考语文成绩及格率57%,数学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仅为32.6%。小学升初中不及格率占到70%-80%。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语文及格率21.35%,英语及格率5.62%,数学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仅为2.75%。另据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的小学毕业成绩主要集中于3-9分和20-29分之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及格线60分。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三)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令人担忧。一是数量总体不足,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对广西、四川、青海等省15个县的109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西部各省普遍存在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长期招不到足量、合格的公办教师,师范毕业生又分配不到位,原有教师又流失严重,参差不齐的代课教师便大量涌现于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难以满足需求。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等主要学科富余,而短线学科如艺体学科教师明显不够。四川省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有20个班,但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年龄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和断档问题。重庆市开县、云阳、万州等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中老年教师占了60%-70%。再次是教师素质令人担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待遇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发展机会严重缺乏,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均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1/3左右。从省均基础教育总收入来看,东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收入是西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总投入的2.5倍。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 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西部农村地区仅有30%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据调查,近几年来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人均经费,许多地方一直未能足额拨发到校,并且还存在地方政府挪用中小学杂费的现象,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

二、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普及后,实施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进行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确立义务教育基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享有真正的义务教育。应规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以下学校的时间表。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公示制度,完善经费监督与审计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预警,保障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

(二)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一是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辍学”制约机制。由于各地面临情况不一,建议国家重新审视民族地区的“普九”政策,改进考核标准,制定衡量各地“控辍”工作的不同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在真实的辍学现状的基础上作必要且可行的“控辍”努力。确保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得让其子女停学。三是对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试行分层组合方式,即增加“5+4”或“6+3”分流模式,让一部分急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农民子弟在接受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单一形式的九年义务教育配套5年或6年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加4年或3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高农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三)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是课程目标要适应西部农村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农村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要符合西部农村教育要求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二是课程体系要适应西部农村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之中。三是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别及其比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农村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类别,划分文化科学和技术或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每一类别都兼有两种课程;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适当设置选修课。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篇(7)

【论文摘要】广西职业教育虽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与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广西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推行教育和管理改革,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办学定位

由于广西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专升格,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收费等深入挖潜。如此一来,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会考虑到发展的速度问题。如果继续扩张,虽然能够使广西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跃上新的台阶,相对较快地为经济发展作好人才准备,更好地拉动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但是规模效应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严峻的挑战。因为教育规模扩张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但是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观不仅是规模的扩大,更着眼于质量的提高,数量发展不能忽视质量。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个数量扩张的过程,这只是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弥补性阶段,质量如何提前,是目前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原中专条块分割,各自为阵),使得学校布局尚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随着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是指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要达到的水平目标,或者说,在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程度。由于广西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或建立起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从而对基本办学条件的合理性缺乏论证,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完善程度缺乏价值判断,因此对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缺乏理性的思考。

面对目前广西职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和要求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现状,去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明确了广西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和定位:(1)数量上,到2010年,全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年初中毕业生达4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达32万人,在校生数量达89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数量比例达到1:1以上,全区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达33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的50%以上,全区职业院校年度培养技能型新生劳动力40万人以上;(2)质量上,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85%。全区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困难群体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3)保障上,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教育厅,各市、县(市、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市长、县(市、区)长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逐级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将职业教育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市、县(市、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作为奖惩地方领导的重要依据。自治区编制委员会已牵头成立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及实施办法起草工作小组,全区14个市正在陆续召开职业教育攻坚动员会,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2011年,自治区将以市为单位对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行验收。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地方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职业教育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两者的相互促进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广西地方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前,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初中文化程度;进入工业化初期,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到高中文化程度,但更多的要求是具有一定技能的高中文化者;当进入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匹配,培养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就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一战略部署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指出了一条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道路。而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为地方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职业教育为广西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广西地方经济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着转向为本地第二、第三产业服务的问题,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术,他们没有受过更多教育,没有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因而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他们转化为实用型人才。邓小平同志说,“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作用”。城区城郊的广大农民只有在掌握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在城市中具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只有当大量由农村人口转变成小城镇城市人口的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后,城市化才能算是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将承担起提高地方人文素质和劳动实用技能的教育功能。

3.当前,广西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还比较落后,办学经费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因此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就有可能越大,不仅如此,而且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梯度较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会提高,这时候对技术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就会积极寻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与联姻。而职业教育院校也可以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接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方式,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

4. 广西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加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客观上存在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5%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就业机会的创造;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创造能力也相应增长。因此,保持广西地方较大的经济建设规模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对于刺激就业机会是有益的,而且对于容纳本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也是十分必须的。

三、广西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思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广西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广西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为了使之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化,满足生产管理第一线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造性地发展好广西职业教育。

1.将职业教育纳入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之中。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依托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之中,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 完善了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区筹措60亿元,2008~2010年,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投入30亿元(含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的经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不含土地购置、人员经费和中央财政支持经费);各级政府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专项经费,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建立信用担保融资平台,由各级政府采取财政全额贴息等措施,协调金融机构放贷支持职业院校建设。

3.推进“两年制”学制改革。目前广西职业教育主要采取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传统的专科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其弊端,由此推进两年制的实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益处明显,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贫困生的比例占到27.5%,两年制相对三年制可以少交一年学费,可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另外,两年制对加快广西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4.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办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占整个教育规模的份额还比较小,总体比较落后。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据广西经济的现状,完全由政府新建职业院校是不现实的,因此,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无疑成为基于现实的重要选择。根据广西区情,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民办职业院校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失为政府间接资助民办职业教育的有效方式。

5.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了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狠抓制度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促进队伍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重要抓手,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动力,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职业学校定位、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广西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中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松,吴芳.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翌鸣.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

[4]高忠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5).

[5]孙琳. 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2).

[6]李志宏.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