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等教育理论

初等教育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8 14:54:22

初等教育理论

初等教育理论篇(1)

论文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初等教育理论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一、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教学运行机制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教学运行机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的保障体系,另一个是与之相配套的整体管理方式,包括教学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教学管理环节的配合,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从理想主义出发,现代大学的教学运行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由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三个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柔性机制。” ①教学运行机制的设计与运用至少应满足两个目标:一是有助于推动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二是有助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现行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运行机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普教化倾向严重。二是刚性化,单一化。成人学生在校按照统一制定的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教学活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太小;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和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教学方法上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够;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在成人教育中是个空白,以学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结构缺乏整体联系,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相互割裂,直接影响了知识的运用。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探索与创新

(一)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是探索与创新教学运行机制的先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以传统理论为指导去解决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用新的先进的理论加以指导,才能进行科学的探索与创新。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理念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三是教学实践呈现丰富性。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乎教学活动目的性,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学要能满足成人学生学习需求;最根本的体现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素质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应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应体现效果、效率和效益。

(二)满足成人学习需求是探索与创新教学运行机制的前提

成人学习的需求与成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承担的社会角色、责任密切相关。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提出成人学习的四项基本原理,主要是成人学习者本身能够自主、自立、自控自身的学习过程;成人积累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从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转化而来的,将对知识的准备应用变为立即应用,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导向由以学科为中心变成以问题为中心;成人由于承担了社会、职业和家庭等多种角色,学习和工作以及家庭事务的矛盾非常突出,难免成为一个功利主义的学习者,而且常常伴随程度不等的焦虑感。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他们注意应用而不注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②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职业结构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成人的工作与生活领域变化加剧,居所的变动、职业的改变、岗位的变换、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学习活动的日益增加,凡此种种都使得个体的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且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与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③。

(三)以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为主旨是探索与创新教学运行机制的核心

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教育就是要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切机会,把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以学生进步和发展为主旨是成人高等教育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成人学生学习从价值目标上看分为功利性动机和非功利性动机,功利性动机是为了个体自身利益、功名利禄需要而进行的技术性为主的学习。对于这一部分,成人教育应当强化它的实效性,以此作为成人教育立身之本。非功利性是指成教学员在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同时,多从全社会或者国家的角度考虑,进而提出继续教育学习的要求,它包括学历、知识、能力提高的要求,可以说体现成人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以在职从业人员为对象,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是首当其冲的,但成人高等教育是大学教育,“而大学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教育影响应该具有全面性―― 全面地关照人的成长与发展。” ④成人高等教育要培养的全面关照人成长和发展的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和衡量成人教学好不好,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有没有学完教学内容,获得考试通过,“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以及保持这种学习的持久性”。⑤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探索与创新教学运行机制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运行机制中人的因素。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及实施主要由教师来实行。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学生的参与是衡量教学运行机制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围绕学习这个中心而进行教和学的共同活动。”⑥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教”或“学”的片面关注上,那样势必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效率低下,而要发挥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从教的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配性;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努力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克服学习障碍;关爱、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为学习而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与学生交流,虚心倾听学生对教学的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从学的方面,学生作为成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在此基础上,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探索与创新教学运行机制的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革,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材施教,按需授课。二是以成人学生的经验系统为依托,增加实证教学或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三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学习。多组织讨论会、研究会,参加者从各个侧面提供经验,互相听取,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从而解决共同或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四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网络减少面授时间,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通过师生现时在线互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注释:

①蔡映辉 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J].中国大学教学,2006,(9)1.

②[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55.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④肖川. 论继续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1,(2)113,115

初等教育理论篇(3)

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研究的意义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内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研究能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一个培养标准,让师生在进行能力训练的时候有标准可循。以往有些同学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训的时候并不知道当我们在完成这一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从而使学生在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时候没有目的性。除此之外,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内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研究也能促进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专更加业化的发展。前不久国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在我们初等教育专业内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内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也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的实施提供有效途径。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更完善准确地制定新的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对我校的师范生及一些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及结果为:学生对学习理论的了解还可以,经过教育技术理论部分的教学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深化地了解每一种学习理论的含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每一种学习理论到今后的教学当中。在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中对现代的教学设备了解还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新发展出来的教学设备了解很少。有些同学对一些教学设备甚至连看都没看到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我们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要加强硬件设备的教学,让学生有具体的实物去操作学习,从而可以达到在实际的应用中进行学习。

三、原有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课程定位不准确清晰

在现有的师范教育中当我们提到教育技术往往会有人问道教育技术就是教授师范生计算机课程的么?其实这是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不准确。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指的是认知的内容。教育技术研究的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有学习的资源,两者是并重的关系。往往学习过程我们常见的课程体现在有教学设计、教学理论学习、教育学。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我们常常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视频的开发与制作等课程。其次,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不仅仅强调理论的学习还强调实践一些教学活动。在每学期之前进行课程设定的时候专业并没有注重到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并重性。在教学理论方面往往是只注重理论而没有注重实践,并没有让学生学习完教学理论之后利用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方面只注重实践而不强化理论,学生在教学实践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们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时候,学生往往只强调软件的技术性而忽略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的教学艺术性。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教学仪器缺乏

由于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备使用的时候没有对应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学生们往往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一个教学设备,并不能实际去操作教学设备,这让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现代的教学媒体及教学理论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革的,在设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时候往往不能紧跟随着新的教育改革形式。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课程实验实施不到位

在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中并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课的设定,这让同学们只能通过听老师的讲授、图片的观察来了解教学设备及其使用,而不能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现代的教学媒体设备。

四、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制定

在明确了原有的教育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后,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进行制定,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组,使其更具有目的性及高效性。要让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加既有组织性和结构化。要让每一门与教育技术有关的课程都与本门课更加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做到内容的衔接。从而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更加巩固在师范生各类师范素养的培养。这也能更加最大化的发挥我们初等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一)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能力标准具体内容

1.意识和态度:在现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体系的训练学习中要基本认识到学习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2.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培养更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的采集、分类、利用、加工、管理的方式方法。

3.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导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式、训练模式。掌握现代的结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方法。足够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4.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在实践中整合到具体课堂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课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做到自主创新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内容,协作的教学方式,终身的教学模式。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内容

五、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

(一)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制定的原则

1.需求性原则。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走上的是各地的中小学校,要为当前各个中小学校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可以全面适应当今信息化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是初等教学专业的责任。所以,初等教育专业在进行制定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一定要本着适应各级中小学需要的原则。在详细的了解了当前各中小学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之后,全面分析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对我们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需求,最后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制定要根据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制定,而不是根据原本课程内部安排简单的制定。

2.开放性原则。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是硬件设备的研究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很快的速度不断更新变化的发展的。随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学理论也随着更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技术课程要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的,在这发展更新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在不断完善本学科的学科体系。

3.整合性原则。教育技术课程训练中的整合性的原则是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的时候要充分整合到他们的初等教育专业的特色,把他们已经学到过的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充分整合到教育技术的训练中来。当我们把他们本专业的已修课程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之后不仅仅可以让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有专业课程的关联也可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了更加统一的专业观点,使学习内容形成了统一的课程体系。

4.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创造力及能动性,要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能力的内在学习需求。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他们更大的自主学习动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培养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工作中使用教育技术的主观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随着时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

5.针对性原则。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针对性是指在我们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我们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都是要走上小学的讲台的,所以我们在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训练的时候要结合初等教育阶段的特点,让他们结合小学的课本内容及教学方式。同时我们要在教学的时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针对五年制的学生要从简入手,结合一定的趣味性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热情。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

初等教育理论篇(4)

1.浅谈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2.职业教育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研究 

4.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传播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5.当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6.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7.清代云南官办民助初等教育“义学”探析 

8.抗战前上海初等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 

9.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政策研究 

10.土耳其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评析 

11.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12.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英语口语教材初探 

13.西部民族地区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4.学龄人口变动视角中的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15.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 

16.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探究 

17.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家庭沟通状况研究 

18.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19.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0.构建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原则与途径 

21.新世纪我国本科学历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初探 

22.谈初等教育专业的语文课探究式教学 

23.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启示 

24.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调查与思考 

25.论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数学教育改革 

26.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探究 

27.初等教育教师脑科学素养状况与对策 

28.近代英国的初等教育 

29.通过双轨制探究高职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0.民国时期山西省初等教育实施效果与对外影响 

31.以科研为先导 推进教育现代化——关于我区初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研究 

32.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三笔字训练思考与实践 

33.论平等视野下的流动儿童初等教育权保护 

34.从国际公约看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巩固率 

35.谈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法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36.初等教育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7.中印初等教育比较:社会背景因素分析 

38.试析俄罗斯初等教育向四年制过渡的必然性 

39.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取向探析 

40.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研究及应对策略 

41.浅谈初等教育专业信息科学素养的培养——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为例 

42.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43.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 

44.民国时期乡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探析 

45.浅谈我国初等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46.“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结构特色研究 

47.初等教育有偿家教问题调查研究及对策——来自杭州的证据 

48.地方高校初等教育专业简笔画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49.中国贫困县普及初等教育效率的估计 

50.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 

5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透视及对策构想——基于福建省三所师范院校的问卷调查 

52.初等教育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及测评研究 

53.初等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改革探析 

54.当前欧、澳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55.论高师院校初等教育系本科专业的发展 

56.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57.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58.论专科层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59.新疆教育学院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性比较 

60.印度促进初等教育普及化措施述评 

61.美国初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62.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师资培训机制演变成因  

63.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64.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现状、补充策略及启示 

65.初等教育机会的排斥与流动——内地与香港特区初等教育政策比较 

66.21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改革进程及其启示  

67.浅论民国时期陕西回族初等教育 

68.谈初等教育的核心 

69.印度初等教育中的“免费午餐计划”评析 

70.财政分权对我国初等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及原因剖析 

71.21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改革进程及其启示 

7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以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提升为例 

73.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 

74.印度初等教育发展及启示 

75.初等教育专业改革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76.我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 

77.农村与小城镇初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治理  

78.印度初等教育性别公平问题及其启示  

79.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及训练模式 

80.在落后中变革——19世纪的英国初等教育 

81.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82.初等教育与质量困境 

83.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国与世界的比较 

84.试析美国综合大学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以波尔大学初等教育专业为例 

85.初等教育专业(专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86.促进初等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 

87.印度的初等教育 

88.关于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索 

89.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90.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问题研究 

91.浅谈舞蹈教学对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优

92.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93.初等教育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以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为例 

94.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 

95.基于和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96.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97.论新课改革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98.谁是我国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者? 

初等教育理论篇(5)

如何确保“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走偏,不走样,不走空,这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独山镇中心小教支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强化行动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真正浸入到支部每一个成员心脾。

一、学习理论,筑牢根基。

任何形式的学习教育,理论学习都是基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是应该把理论学习作为基础工程,筑牢筑实党支部理论根基。要在理论学习上有所收获,特别是深刻领悟“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深刻含义,就要原原本本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学习党史国史,学习党章党规、准则条例,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坚持理论学习,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增强开展主题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二、立足实际,积极创新。

要想确保“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走偏,不走样,不走空,走到党员干部心里去,就要联系党支部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开展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大家真正的参与进来。在基层党支部可以征集党支部成员的意见,集思广益,丰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大家期待参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时,基层党支部也应该创新思维,打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固有模式,创造出更多的活动形式,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如独山镇中心小学曾是红军时期的“列宁小学”,六霍起义独山暴动指挥部所在地。支部可结合此点,进行“初心”和“使命”教育,参观与讲解,讨论与探索等多形式灵活使用,从而得到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初等教育理论篇(6)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困境;对策

一、绪论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伴随广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给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00后的初中时期是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正处于迅速转型,心理起伏变化较大以及易产生叛逆心理时期,各方面相对较为难以管理。此外,又由于每一个初中生均为独立体,这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新时期初中班主任面临的困境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二、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

(1)班主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许多初中班主任具有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在对初中生进行管理时常常可以运用以往的传统教育管理经验来制订与实施很多举措,然而,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换,尤其00后的初中生成长环境跟老一辈完全不一样,再用以往传统根深蒂固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去处理同一事物,显然已经行不通。与此同时,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的时候,由于班主任的工作烦杂,再加上工作忙,系统学习的时间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来给学生指导,比如很多初中班主任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强硬的把自己的意识加给初中生,造成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结果不尽如人意。

(2)班主任工作压力较大。随着广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压力陡增,压力的陡增也引起了一些班主任出现心理问题。比如,一些班主任由于烦杂的班主任工作,加上工作压力的剧增,会产生焦虑、头疼、失眠等问题,进而影响班主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班主任工作的好坏通过学生成绩、班级间的评优等体现出来,一旦达不到优良等次就会影响奖金数量、评优资格等,这些均给初中班主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初中生打架闹事、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均成为家长对班主任管理的质疑,这也无形中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压力。

(3)学生的差异化给班主任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初中生个性的差异化给班主任的统一、集中班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如今学校内的初中生均为00后,这些学生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再加上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在学校与家庭中娇生惯养并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思想行为活跃且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这就使得初中生更容易导致一种跟风、盲目崇拜而失去对是非的判断,尤其现在一些00后的初中更多的是关注网络上的负面信息,讲究个性的另类,往往对班主任善意的批评教育不以为然,甚至走极端,认为班主任是专门针对他而展开的,往往越教育越跟老师“作对”,这就使得班主任的班级学生统一管理工作难以进行。正是学生自身的个性化以及学生个性的与众不同而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三、解决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困境的对策

(1)提升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在新时期环境下,班主任要努力转变角色,从原来的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由过去权威型的教师向民主型的教师转变。这就需班主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吃透新一轮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论,不断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用新思维、新方针、新视野引导初中生。此外,学校可专门针对初中班主任开展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技能培训,比如定期与不定期邀请之知名教育学者专家到校给班主任传授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还可定期每个月举行一次相关理论主题的班主任交流会。通过班主任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有效的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2)适当缓解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压力。首先,班主任在压力面前需要有克服压力的信息,对于一些压力,需迎难而上,努力克服。这样才能在初中生心中树立一个勇敢、自信、坚强的良好形象,给初中生一个正面影响,避免班主任因工作压力而将烦躁、暴躁的情绪带给初中生。其次,班主任需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悲观在工作中遇到任何事情,均应当保持沉着冷静并学会自我调整与释放,比如通过打球、听音乐、健身、跑步等方式为自己减压,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学会适当地放权,比如通过班干的培养或者是采取轮岗制,让每一个初中生均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减少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而烦杂的班级管理压力。

(3)丰富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均是初中生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侯,需将三者有机的联结起来,不断丰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延伸至崇尚科学、文明法治、关爱、公益、绿色、和谐等内容的教育。二是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演讲比赛、学习园地比赛、微信微博互评、现场教学、文娱表演、实践帮扶等多样的形式开展好德育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三是加强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定期每个学期两次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听取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的联系,使班主任工作更加顺畅,也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4)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平等地对待学生。首先,由于大多00后的初中生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突出,为此应当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而不能对“另类”的学生有偏见,班主任应当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尤其,在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初中班主任更应当尊重每一个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对于学生的差异性,应当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制订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班级管理制度,让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并监督他人遵守各项班级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最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以及处罚的时候,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需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让学生自觉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参考文献:

初等教育理论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应用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

[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新洋.初中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初中教学研究,2011,29(13):17—19.

[2]陈维斌.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27(10):18—20.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