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31 15:16:30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1)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生态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项工作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人口计生工作狠抓责任落实,加强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等重点难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五年来一直保持全省一类行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出生性别比连续18年保持在正常范围。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扎实开展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创模和创园林城市分别通过了验收考核,通过创建有效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事件,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治污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广泛开展了蓄电池、砖瓦窑等“三高一低”行业和“五小”企业的专项整治,去年拆除机立窑50座,节约用电2亿度,减少粉尘排放量2万多吨,今年可以全部淘汰水泥机立窑,实现三年目标两年完成,长兴县蓄电池行业污染整治已摘帽;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推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进一步加强,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已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较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编制了一系列水资源规划,通过实施水源建设工程、引湖济河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大中型水库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相继完成了老石坎、对河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兴建了凤凰水库,今年又启动了老虎潭水库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总之,对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十一五”是我市全力实施率先崛起战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加快科学发展,迅速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奋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使资源要素制约和人口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可能会随之产生。一是在人口方面,我市将逐步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市外迁入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四大高峰”,低生育水平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如何有效快速地将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还有待于抓紧破题。二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有限的区域环境容量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环保工作还存在片面认识,工作还不够到位,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和事件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去年的“天能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水质型缺水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三是在土地和矿产资源方面,资源短缺的制约将长期存在,粗放式利用土地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在国家严把土地阀门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还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创新。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也还十分艰巨。这些情况说明,在新的一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繁重。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无从谈起,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也难于实现,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思想上一定要真正形成共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继续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定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国土资源工作要围绕“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的方针,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要继续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水利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特别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和水环境整治,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面,我就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由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转变的新阶段。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基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一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加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二是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从**来讲,我市产业层次比较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发展的代价比较高,如果走传统的老路,要素、资源、环境的约束势必会越来越大,势必会严重影响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说到底,是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把它作为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来抓,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我市的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制造业仍以纺织、建材两大传统行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前几年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的,是付出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的。“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要实现12%以上的增长速度,必须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工业“3911”、农业“4612”、服务业“3551”行动计划。研究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减少污染、环保、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快“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坚决杜绝“三高一低”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加快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做好开源、节流文章、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我们才能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来抓。科技创新,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约资源和环保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以推广应用。同时,要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是基础,也是保障。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法律、行政、价格、财税、金融等多种有效手段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促进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经济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进出口的政策措施。要抓紧研究制定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要完善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体系建设,改革完善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机制,进一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抓紧建立生态补偿、企业生态恢复、破坏修复责任等机制,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但人才资源缺乏,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节约利用人才资源,不要造成人才积压,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高效益”。

其次,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2004(6).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2005(10).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节约;友好;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企业层次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在区域层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国家社会层次,通过强化资源节约意识,改变消费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但是,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必须解决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寻找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也就是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环境友好排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观,要求必须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一切污染都是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造成的。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不排放废弃物。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企业层次上,要求首先实施产品和设施的生态设计,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施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不排放污染物。在区域层次上,要求构建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全面回收、分类循环利用和环境无害化处理。在国家社会层次上,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建立一种环境道德和文化体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已经开始紧缺,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4、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保障。地球只有一个,资源和环境极其珍贵,破坏了就很难再恢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全球变暖……凡是人类破坏了自然,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样人类也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总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助与人类生命的延长;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日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

1、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中国具有十三亿的人口,可是现在的浪费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一些资源面临着绝种的危机,如果再不控制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浪费更多,不仅资源面临危机,人类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嫌弃每一件小事,努力做到最好。

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当环境受到污染的时候我们会很不舒服,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3.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提高效率。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化,国家应该明确资源消耗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停止和限制高消费、高物产、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各行各业都要追求高效率、低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四、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建设

1.政府部门起表率作用和高度重视。对于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不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这一工作放在重要议程,认真落实。

2.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还不够先进,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学习,尤其现在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需要科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4)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和节约型的消费模式。

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一要坚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二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三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构建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规划,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单位住宅面积密度,改进建筑结构,增加可使用空间。城市规划要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住宅小区配套雨水收集与处理系统,推行分质供水,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垃圾资源化利用。

构建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便捷、通畅、节能、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加大机动车燃油标准实施力度,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发展煤炭液化、醇类、生物质燃料等替代能源。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 后勤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与节约型高校相对应的“浪费”高校

(1)高校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当前高校的水电浪费严重,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当前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而电资源作为二次能源,使用成本较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水电资源的浪费将会加剧社会负担。几乎每个高校的水龙头附近都有“节约用水”的标语,但是学生在实际使用中要么不关水龙头、要么不拧紧水龙头,要么大量用水,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高校电资源的浪费也十分严重,一些办公室人员下班时只关闭电脑主机却不关显示器, 大白天开着大灯,学生贪图方便使用热得快、饮水机等小电器,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高校的用电量,使得高校面临着严重的水电资源浪费问题。

(2)高校粮食浪费惊人。200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全国近两千多所高校中,在校学生人数近3000万,如果平均每位学生一天浪费 1/3 两粮食, 那么每天仅高校就会有近500吨的粮食被浪费掉,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3)高校学生对一些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严重。大学生的教材、课本、杂志等都属于可循环使用资源,但是很多学生都使用过之后就丢弃或者当作废品卖掉,使得这些书籍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如果将它们回收给以后的学生使用, 一方面可减轻学生费用压力,另一方面又可做到环保,节省很多资源。此外,高校内办公人员打印机复印纸张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一些纸张只使用了一面以后就作废纸处理了,造成纸张浪费。

2 建设节约型高校中后勤管理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节约型后勤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建设节约型高校,必须要建设节约型后勤,而节约型后勤的实现光靠“口号”是不可能实现的,只会让节约型高校陷入“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当前,后勤节约管理缺乏制度保证,后勤管理部门在遇到浪费现象和处理浪费问题中总是“只抓表、不治本”,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使得资源浪费处于无效的控制状态。纵观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因管理制度的不合理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2)节约型后勤建设缺乏激励机制。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对建设节约型后勤和节约型高校都不热衷,究其原因,节约型后勤和节约型高校与他们自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缺乏主动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动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高校自身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而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于是出现布局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高校内部并没有建立节约后勤激励机制,没有明确后勤管理人员在节约型高校建设中的行为与他们的薪酬激励之间的联系,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3 从后勤入手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对策

(1)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转变工作观念,要建立健全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的运行机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转变工作观念,要树立节约意识只有后(下转第48页)(上接第31页)勤管理部门节约意识先行,才能采取积极的组织措施为节约型高校的建设铺平道路。后勤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文件,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深化节约理念,丰富节约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的建设必须要充分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要符合后勤部门的运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后勤在建设节约型高校中的作用,才能提高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

(2)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在高校内部加大节约意识的宣传。首先,后勤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的宣传措施,让全校师生树立节约意识。比如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出面组织学生对学校的用水、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并让学生出谋划策,对建设节约型后勤和节约型高校拟定针对性的方案为了扩大影响,增加宣传效果,后勤管理部门可以设立“节约方案奖”,对优秀方案设计者进行奖励。这样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树立节约意识,而只有学生在观念上真正转变了,节能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其次,后勤管理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节约的良好氛围。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和学校的宣传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节俭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切实把对资源的节约与学生、高校教师、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自觉做节约资源的表率。这样就能让全校师生处于一个浓郁的节约氛围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节约意识。当然,节约宣传的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高校要持续加大对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宣传。

(3)高校后勤要积极履行其职能,发挥其在建设节约型高校中的作用。高校后勤工作内容繁杂,每天都承担着照明、供暖、餐饮、运输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为了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细化自己的工作内容,加大对各个环节的控制。比如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制定高校教室和办公室空调使用温度的标准,让教师和学生严格按照标准设定空调温度。后勤管理部门也可以建立有针对性的用电制度,对学生寝室的用电量进行限制,避免学生想怎么用电就怎么用电造成的电能源浪费。因此,在构建节约型高校后勤过程中,高校后勤部门要注重对能源使用标准的规范,通过调研和反复的实验,以量化的形式,给能源的使用制定一个标准。

(4)采取激励机制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为建设节约型高校铺平道路。要想提高节约型高校建设的成效,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节约型高校的建设中。后勤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能源管理、使用规定和奖惩制度。加大对资源使用过程中浪费现象的追究力度,让所有人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节约意识。另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激励机制要体现对先进后勤工作者的奖励和落后后勤工作者的惩治。要采用薪酬激励、岗位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激发后勤人员的工作热情。

4 结语

节约型后勤关系到节约型环保低炭高校建设的全局,关系到高校后勤自身的长远建设与发展。后勤部门在建设节约型高校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当前节约型高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化节约型环保低碳高校建设的成效。

参考文献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6)

一、正确把握资源利用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

(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开发和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依托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煤炭、钢铁、铜消费第一大国和石油、电力消费第二大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13.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资源储备将越来越少,能源资源战略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战略之一。

(二)资源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供给能力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统计资料表明,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近50%的化石资源。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正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强劲增长,石油和矿产品价格连创新高。我国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也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据测算,如果单位产值能耗不变,今后20年GDP实现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增加到52亿吨,这必将难得到保障。

二、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深刻认识资源节约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23年。从德阳的情况看,全市人均耕地仅0.9亩左右,人均水资源2100立方米左右,人均林地面积0.64亩,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二)结构升级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一是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2004年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产业,其加速发展已成为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资源消费强度增加。三是我国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据测算,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三)粗放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巨大。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能源和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占世界的9.2%,而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是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多。部分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位炫耀心态,不断翻新花样,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二是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三个方面的浪费数量,每年约达600亿立方米;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在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专家估算,如果下班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全国每年浪费电就将多达12亿千瓦时。三是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都不可能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由此,只有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共建新的国家比较优势。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前途命运和公众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着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保持德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导,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节约效应。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十一五”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是突出特色,走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针对德阳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市区到广汉、什邡、绵竹都在半个小时以内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整合片区城市资源,优化功能配置,形成功能分工合理、空间相对独立、基础设施连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三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互动共荣、集约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力争到2013年,在平坝县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近年来,我市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剑南春集团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沼气工程”,建起日处理酿酒污水和生活废水6600立方米、日产沼气1.2万立方米的沼气池。通过节能改造,将酿酒产生的污水作为沼气池原料,用产生的沼气作为烤酒热能,烤酒的蒸气及冷却水又循环利用,酒糟作为饲料、沼气站的沼泥干化后作肥料外卖。沼气直燃替代原煤烤酒后,年减少锅炉用煤1.8万吨,少排2500吨二氧化硫和粉尘。沼气工程全面投入运转后,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为零,既治污又产生可再生能源,每年可节能增效1000万元以上,实现了效益环境双赢。宏达集团将锌精矿焙烧烟气充分吸收生成硫酸生产化肥,焙烧产生的锌焙砂经电解生成锌锭,副产物压滤渣经煅烧生成氧化锌,煅烧中生成的废渣作生产水泥的辅料,该工艺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龙蟒集团的4万吨钛白粉工艺都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今后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四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园区。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