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31 15:16:30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现有系统营销概念进行剖析,并对系统营销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其特征,最后探讨了系统营销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对的系统营销实践有所借鉴。

近年来,“系统营销”这一词汇在国内营销界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有人把它当做一个概念,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营销观念,还有人把它视为一套营销理论。但是,对于什么是系统营销?系统营销理论框架都包含哪些内容?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尽管如此,系统营销却被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士和企业所接受,人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系统营销进行诠释,并作为营销实践的理论依据。系统营销对企业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创建概念明确、理论架构完整的系统营销理论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系统营销进行剖析和再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营销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期望能对系统营销理论的研究有所裨益。

现有系统营销概念剖析

理论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是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的。理论的最基本方面是概念,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出有用的概念,并提供各概念是如何相关的解释。通过一个详尽的解释性框架来表达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提供了一整套的概念,如市场营销、需求、产品、市场、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渠道、促销、营销组合等等,通过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市场营销理论。显然,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下文对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系统营销概念从逻辑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国内研究系统学的昝廷权给系统营销下的定义是:“系统营销指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向其他经济系统推广或推销自己的广义商品,包括物质产品、服务甚至某种价值观念”。

从逻辑学角度分析,这个概念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首先,系统营销是在市场营销概念基础上,通过增加“系统”属性,使其有别于市场营销,系统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种概念,市场营销是系统营销的属概念。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系统营销的内涵比市场营销的内涵大;而在概念外延上,系统营销的外延比市场营销的外延小,即系统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市场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窄。对照市场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给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送达消费者的一系列整体性活动”。 将上述两个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列表,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各对应项不难看出,前者在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外延全部大于后者的外延,由它们所定义的系统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更宽。这明显违反种概念适用范围小于属概念的基本逻辑,即违反了系统营销概念适用范围小于市场营销概念的基本逻辑关系。

其次,该定义只是将传统的市场营销定义中的企业和消费者换成了“经济系统”,除了“推广”这个与系统毫无关系的概念外,没有对系统营销特有的本质属性做任何的揭示,让人无法看出系统营销与市场营销之间的本质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昝廷权的定义首先违反了逻辑关系,其次,由于该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系统营销的本质属性,让人无法理解系统营销的真正含义,因此,此系统营销概念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概念。

刘祖珂在其著作《系统营销》中给系统营销所下的定义为:实施满足竞争的多维度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在战略的规划和指引下,建立强大的营销组织,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和多个组织系统的协作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在产品、包装、策划、价格、传播、队伍、服务、品牌等单一或几个方面的能力,去争夺消费者资源、客户资源和开拓新的市场需求。

这个定义显然太过复杂,用了大量的概念来定义系统营销,定义中使用了诸如多维度、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强大的营销组织、成熟的业务模式、多个组织系统的协作和参与等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该定义违背了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的规则,从而无法达到明确系统营销概念内涵的目的。

显然,刘祖珂试图用更多的概念更全面的描述系统营销的特征,以期给出系统营销更完整准确的定义,但却又走到了昝廷权的系统营销定义的另一个极端,即由过于简单演变成过于繁琐,甚至晦涩难懂。

系统营销的再定义及特征

系统营销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将系统论思想应用于市场营销,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对系统营销作出如下定义:系统营销是指把企业和外部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通过对各种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系统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一)系统营销的本质是系统论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 (二)系统营销的核心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正确的经营战略可以保证的经营方向不出现偏差。很多企业的成功源于出色的市场营销策略,但却最后失败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失误。如果决策者能够坚持系统的方法和思想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的决策,就可以避免经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系统营销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本文认为,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除了要遵守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遵循如下原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

(一)企业管理者重视系统营销且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

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是企业开展系统营销的重要前提条件。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进而决定个人的命运。同样,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努力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主动克服原有的思维习惯。同时,企业管理者不仅自己要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而且还要倡导企业下属各部门的管理者都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从而为系统营销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有利于系统营销的科学决策机制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面对多变的环境因素,仅依靠管理者的智慧进行决策,其风险是非常大的。为了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有赖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一是重大决策民主化。通过集思广益来反映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决策的失误。但民主决策并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还必须依赖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是实现科学决策。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信息。信息缺失或信息失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信息社会,掌握足量的信息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建立专业智囊团,并且发挥专家的作用。决策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企业管理者不可能样样精通,如果过于自信又耻于向别人求教或求助,结果便会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此外,决策者应善于从专家身上吸取智慧;广泛听取意见,对重大决策反复进行论证。在许多情况下,决策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和取舍,要考虑利弊得失,进行价值判断,因而,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听取反对者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三)切实做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绩效。试想,如果没有海尔全方位周到标准的“星级服务”,能有海尔高度的客户满意吗?刘祖珂在其《系统营销》一书中提出的七大基础管理(包括目标管理、预算管理、计划管理、预测管理、业务流程、绩效管理与激励管理七大方面)值得和借鉴。他认为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想要胜出,必须要有强大的基础管理能力来做支撑,否则,就会像盖房子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地基一样,总有一天房子会倒塌。

综上所述,系统营销并非全新的市场营销理论。事实上,传统的市场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等理论都蕴含着系统思想,尤其是整合营销更被称为系统整合营销。与这些理论相比,系统营销更重视系统思想与方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而进一步提高系统营销理论的可操作性,将是这一理论研究的方向。

参考: 2.刘祖珂.系统营销.广东出版社,2005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文化 文化营销 文化渗透式营销

文化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和认识没有统一,但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成为共识(Hofstede,1993;Tseetal,1988)。近年来,文化对消费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Soares,Farhangmehr & Shoham,2007)。本文系统梳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得出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结论,提出了“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概念,并提出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研究的一些建议。

20世纪50-70年代对文化的早期研究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Kotler,1989,1994)。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注意到文化环境因素与营销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是市场营销理论的起步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也处于启蒙阶段。1955年Levy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的价值,他认为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带来的实际利益,产品的心理利益也很重要,顾客最终的选择结果是实际利益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心理利益由品牌形象(Brand Image)提供(Levy,1955)。Levy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市场营销学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启蒙”,20世纪50年代的另外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是Smith在1956年提出了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和消费群体这些具有文化意味的概念,并指出市场细分的标准就是消费者价值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进入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并明确的将文化因素引入到市场营销研究当中。1967年,Howard和Sheth提出了消费行为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文化因素被列为影响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之前),之后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1969年Levy和Kotler提出了“扩大的市场营销”的概念,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政府等,而且与意识形态有关,这里的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开创了社会营销的理论。他们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们认为文化(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Ries和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中开启了人们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深入研究。Hall(1970)开始将文化的分析引入到跨文化营销中。

此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63年,William. Lacer从心理学中把价值观的概念引入市场营销中,提出了生活方式(VALS―value and Life style)的概念,到1973年Rokeach将价值观念分成两大类:关于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为“手段价值观”(means values)或“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市场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基础。

在这一阶段,文化作为“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已经进入市场营销研究者的视野,但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学者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文化进行操作化的定义,因此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的学者们要么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来考虑,要么就使用“价值观”代替文化的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和营销问题。他们的研究更没有触及到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机理,这一缺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以弥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

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丰富起来。原因是Hofstede(1980)发表了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历时两年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员工的调查,得出了“文化”构念的五个维度,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营销当中。对文化的这一操作性的构念使营销学术界摆脱了对“文化”这个宽泛概念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后人在他的文化构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消费者行为、跨文化营销问题的研究,使得跨文化营销问题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热门的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营销或者跨文化营销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更加促使了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Levitt提出了“消费多元化”(the pluralization of consumption)的概念(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是包括有多种偏好异质消费者的一个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对跨文化营销的研究在顶级的营销期刊上随处可见。Nakata (2003)统计发现,1990-1995年间,在国际营销顶级杂志上25%的国际营销是关于文化研究的,然而1995-200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4%。对文化的研究,也从认为“文化是静态的”演变到“文化是动态和不断演变的”,营销策略必须跟随文化的演变而改变(Yaprak,2008)。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广告诉求的确定、价格感知、消费者卷入和消费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e.g.,Nakata,Sivakumar,1996;Aaker & Maheswaran,1997;Aaker & Williams,1998)。还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其区分为文化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上。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牌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Aaker,1991;Keller,1991;Smith和Park,1992;卢泰宏,吴水龙等,2009)。品牌科学中对文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卢泰宏等认为品牌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何云,2009),每个阶段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销理论的热点是全球营销以及品牌理论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营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研究了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品牌选择的作用机理,因此比前一阶段的研究有较大的提升。但这一阶段对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仍然是:文化是消费者稳定的一个行为上的倾向,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本身是一个演变和动态的特性,更没有对此提出操作性的营销建议。直到21世纪,诸多国际品牌跨文化营销的成功实践加速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

21世纪的“文化渗透式营销”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营销理论界对文化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文化这一概念从纯粹作为营销的外生变量和研究的客体,变成了企业可以运用的营销手段,文化渗透式营销(或者叫文化式营销)的理念呼之欲出。文化渗透式营销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营销战略,通过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附加某种特定的文化意涵,再通过宣传与这种文化意涵相一致的诸如“时尚”、“流行”、“现代”、“品位”的概念来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而这些概念和文化意涵均来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这里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微观层面对消费者个体和消费者细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相互渗透。此时的营销学者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测量消费者的固有价值观念,他们尝试通过营销上的努力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甚至通过改变消费者所在地的文化来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Hong(2001,2003,2009)提出了“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The Dynamic Constructive Model of culture),将文化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知识体系,其关注焦点在于文化是动态的,一些特定的文化知识会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从而指导人们在脑海中构成特殊意义(Hong,2009)。这一理论为“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依照Hong“动态文化”的逻辑,部落营销、文化营销、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等概念相继出现,文化渗透式营销得到快速发展。

Marshall.Sahlins首先把人类学上的图腾崇拜概念来分析消费,他认为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中的图腾,而消费者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部落。在市场营销中,后现代的部落不同于原始部落,它的特点是不稳定、短暂、小规模和情感的,并且不为任何现代社会已确立的参照标准所固定。他们是通过共享的情感和热情而聚集在一起的,而且也只以通过符号和仪式来表明其成员承诺的形式而存在(王长征,2006)。部落消费是为了建立与社会或社区的联系,建构社会的认同,从而在参与消费或者集体事件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它以集体参与、互动、情感分享为特征,目的是为了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找到一个社会性存在的感觉。在营销实务界动感地带和哈雷摩托成为部落营销的典范。

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认为文化营销就是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营销缔造为文化沟通,通过消费者及社会的文化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王建国,1999)。他认为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对物质和精神个性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

Holt(2002,2003,2004)首次将标志(icons)的概念引入到品牌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有译偶像品牌)的概念,他认为标志性品牌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标志性的商业品牌(Holt,2003,2004),提出了文化式品牌的塑造方法。McCracken和Grant(1986)系统研究了文化是如何传递到商品上,再从商品传递到消费的过程。McCracken和Grant的文化传递过程理论和Hong提出“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给“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营销的中心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第一阶段市场营销研究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在第二个阶段对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是跨文化营销还是品牌营销,都是基于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来提高企业绩效,因此,这一阶段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可以概括为“情感人”。而在21世纪的第三阶段,市场营销中对消费者的假设是“文化人”。即消费者是具有特定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而且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可以通过营销的努力来改变,企业不仅要顺应消费者文化的转变,更要抓住和引导消费者文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Hong、Holt、Sahlins等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式品牌塑造、部落营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仅仅以Hong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还显得单薄,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总体来说,对“文化渗透式”营销的研究还极为缺乏,从个体对文化的接受方面来说,文化渗透与消费者认知系统的对接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成功必须与消费者的认知系统进行对接,目前的互动导向理论强调与顾客互动来进行文化渗透,但互动的途径、互动的理论依据等仍然有待探索。此外,文化渗透式营销在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层面应该如何操作的问题还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3)

我们已意识到知名品牌对企业和国家所带来的利益。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界纷纷提出要推进品牌战略,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对品牌创建要做到哪些基础性工作,如何操作等真正有关键意义的问题却关注不多。事实上,知名品牌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在一些大众消费品领域,许多因素都影响着一个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国外常将品牌经理喻为品牌的保姆,表明品牌是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慢慢成长起来。作者试图辩证地研究品牌建设的几个方面,从新的视角对品牌创建,尤其是大众消费品领域的品牌,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企业经营者在品牌管理上构架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 一:品牌力概念的提出

1.1.品牌的概念和作用

1.1.1.品牌的概念

竞争的加剧使品牌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一般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与品牌紧密联系的有如下一些概念:

品牌名:品牌中可以读出的部分——词语、字母、数字或词组等的组合。如海尔、红双喜1999、TCL等。

品牌标志:品牌中不可以发声的部分——包括符号、图案或明显的色彩或字体。如耐克的一勾造型,小天鹅的天鹅造型,IBM的字体和深蓝色的标准色等。

品牌角色;是用人或拟人化的标识来代表品牌的方式,如海尔兄弟、麦克唐纳、米老鼠、康师傅等。

商标:受到法律保护的整个品牌、品牌标志、品牌角色或者各要素的组合。当商标使用时,要用“R”或“注”明示,意指注册商标。

1.1.2.品牌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与意义

1)品牌的首要功能是在于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选择知名的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省事、可靠又减少风险的方法。

尤其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同类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一般都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面对如此众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消费者是无法通过比较产品服务本身来作出准确判断的。这时,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就出现了对产品的“感觉风险”(即认为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心理风险)的影响。这种“感觉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产品的价值高低,产品性能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的自信心等因素。消费者为了回避风险,往往偏爱拥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以坚定购买的信心。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产品的标志,它代表着产品的品质和特色,而且同时它还是企业的代号,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特长和管理水准。因此,品牌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2)造就强势品牌能使企业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当消费者形成鲜明的品牌概念后,价格差异就会显得次要。当给不同品牌赋予特殊的个性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

曾有调查表明,市场领袖品牌的平均利润率为第二品牌的四倍,而在英国更高达六倍。强势品牌的高利润空间尤其在市场不景气或削价竞争的条件下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这种优势不仅仅得益于通常我们认为的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价值的认同,也就是对价格差异的认同。

3)品牌可以超越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种无形资产。

由于需求的变更和竞争的推动,除了少数产品,极大多数产品不会长久地被消费者接受。一般而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会经历从投放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包括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但是品牌却不同,它有可能超越生命周期。一个品牌一旦拥有广大的忠诚顾客,其领导地位就可以经久不变,即使其产品已历经改良和替换。波士顿咨询集团研究了30大类产品中的市场领先品牌,发现“在1929年的30个领袖品牌中有27个在l988年依然勇居市场第一。在这些经典品牌中有象牙香皂、坎贝尔汤和金牌面粉”。象我们熟悉的一些海外著名品牌,也都是有经久的历史。如吉列(始于1895年)、万宝路(始于l924年)、可口可乐(始于1886年)、雀巢(始于1938年)。同样,我国的不少老字号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依然有着品牌优势,如同仁堂等。

由此可知,品牌的概念比产品本身要广泛得多。它可以随着市场变换加以调整,只要能跟得上市场变化和消费进步,通过改进或创新产品以及保持品牌个性始终如一,可使品牌长期延续下去。

也正是因为品牌可以超越生命周期,因此就使品牌从开始的依附在产品身上慢慢地发展到与具体产品相对独立开来[注3],并可使消费者长期积累对它的认同和偏好,从而使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可能。它本身也可以作为商品参与市场交易。

而且,品牌与产品的相对独立,就导致了品牌延伸的出现,同一品牌拥有众多类别的产品,品牌成为了产品的核心。例如,当娃哈哈生产儿童营养液时,品牌名只是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但发展至现在,娃哈哈品牌无疑成为了企业产品的统帅。

1.2.品牌力概念的提出

1.2.1.艾.里斯与杰克.特劳待对营销思想的有益补充

作为一门研究企业经营策略的学科,市场营销学早在本世纪初就产生于市场经济已比较发达的美国。到今天,市场营销理论在西方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为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等赢利组织所广泛运用,而且,“有东西(或劳务)可出卖”的组织和个人都能运用市场营销的思想。与西方将近一个世纪应用营销理论相比,市场营销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以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的市场营销学者认为营销的核心在于企业的产品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70年代,市场营销学者针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暴涨、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忽略社会服务等情况,在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它认为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决策时,应同时考虑三方面因素: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社会长期整体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即使在这种极具理想色彩的营销思想中,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依然是最基本的核心概念。

从企业经营哲学演变的过程来看,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这一顺序,清晰地表现出社会产品自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转变。人们购买商品事实上是在购买能满足某种需求的效用。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按推销观念先生产出来再向人们推销这种效用是行不通的,必须按营销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因此整个营销的核心也就是发现和掌握消费者现实或潜在的需求。

但社会的发展,使营销环境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西方社会日益进入资讯和传播爆炸的时代,而且在消费品市场,产品异常丰富,消费者有时会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二是伴随技术的交流,使得产品之间的差异日益减少,不同品牌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在这种情势下,营销学者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需求的满足”这一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引入了“观念竞争”的思想,对市场营销学作出了有益的补充。在他们的著作《22条商规》、《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和《营销战》中,他们认为今天的市场营销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观念之争,抢先深入人心胜过抢先进入市场。相应地竞争的战场不在产品市场,而是在大众的心智,谁抢先向大众表达自己的产品概念,谁就可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他们主张通过创新、领先等方式让自己的产品概念率先进入大众的心智,通过概念集中,概念专有等方法来强化和保护大众对自己产品已有的观念。

受上述两位营销学者的启发,我们觉得在消费品市场中,可行的营销思路应该一方面要紧紧地抓住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这一核心概念,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动,考察、发掘潜在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以成为领先者和争取第一的创新姿态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另一方面针对日益丰富的竞争产品的威胁,要了解本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概念,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心理反应,巩固强化原有的产品概念。总而言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品市场中,我们要兼重需求的满足和产品概念的树立。

1.2.2.品牌力概念的提出

上面的结论体现在品牌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向消费者灌输一种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品牌概念的重要性。由此,我提出品牌力这一概念。

所谓品牌力,是指消费者对某个品牌形成的概念对其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品牌力基本上是由品牌商品、品牌文化、品牌传播和品牌延伸这四要素在消费者心智中协同作用而成的。一个品牌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使品牌的商品有强大的商品力,树立有助于强化品牌个性的品牌文化,实施有效的品牌传播,进行正确的品牌延伸。

品牌力更多的是一个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概念。它强调了在大众消费品市场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和观念的竞争(更有力,更有效的品牌概念灌输)是品牌成功的基本战略。一个品牌的成长之路,起源于具体产品的成功。在这一阶段,品牌是依附在产品身上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赢得市场,也使品牌为大众所认知。逐渐地,消费者将他们对产品功效和品质等特点的认同,简洁地集中到品牌上,形成一个品牌概念。当成功产品带出成功品牌之后,品牌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经营者将成功品牌恰当地应用到其它类别的产品上去,品牌就与原来的产品相对地独立开来了,品牌的概念反过来对具体的产品销售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此时的产品依然是要以适应消费者需求为前提的,同时它们也会再对品牌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概念概念营销营销理念

所谓概念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将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加以提炼,创造出某一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向目标顾客传播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功能取向、价值理念、文化内涵、时尚观念、科技知识等,从而激发目标顾客的心理共鸣,最终促使其购买的一种营销新理念。

概念营销产生的原因

时代背景的变迁,不断推动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影响营销理念的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最终促成了概念营销:

信息爆炸引发注意力经济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来临。由于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有限的注意力与无限的信息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就使得企业力求提升消费者对自身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营销就是通过塑造核心概念来吸引眼球,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个性需求引发个性化营销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营销理念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消费者已不再满足雷同的产品,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这在高端产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个性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个性需求引发了个性化营销,而如何实施个性化营销?概念营销是一种重要选择方式,通过概念营销可以把消费者的这种个性需求加以彰显。

产品同质引发差异化营销

目前的市场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占领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构造同质产品的不同点,展开概念营销,以此作为卖点来迎合消费者的买点。概念营销是在产品同质条件下的一柄利器,通过塑造概念为产品的有形同质构造无形差异,进而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

竞争升级引发营销理念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营销是市场竞争升级的必然产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低层次的营销方式已无法赢得市场,概念营销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概念营销的基本特征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如果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的话,是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概念营销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推出某一特定概念,展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导出来,甚至达到创造需求的境界。例如采力率先提出“亚健康”概念,这一概念被消费者认可,很快出现了一片新市场,而采力占据了至高点。

细分市场,主动定位

概念营销遵循STP理论,但是它又有所突破,即在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之后,采取的是主动定位的姿态,有时定位甚至先于细分市场。这是因为概念营销所要推出的概念在还没有推出前,谁也不知道,目标顾客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清晰的。只有当企业提炼出概念以后,突破了产品的同质,引起了顾客的认同感,产品的市场空间和目标顾客才完全明晰。比如“亚健康”概念就是一种主动定位,即主动寻找不健康与健康之间尚存在的中间状态。

差异营销,个性营销

概念营销的另一大特征是差异营销和个性营销,这三种营销理念互有相通。概念营销既是差异营销,因为概念几乎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概念营销又是个性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满足个性需求而产生的。

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

如何进行概念营销,有很多技巧与智慧。人的创意是无限,也是无从拷贝的,但是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笔者在此把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为以下五种: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相顺应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对概念营销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概念营销引导潮流。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包括消费者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社会发展观念的变化等等。目前,社会发展观念倡导环保和节能,企业在概念营销上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必将事半功倍。

与高新技术相挂钩

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吸引大众目光,如果在概念营销中把概念适当往高新技术上靠,能够提高产品层次,促使现实购买。例如,以前有家企业利用新型材料发明了一种夜间“发光开关”,产品三次冲击上海市场均告失败。后来进行概念营销,推出“夜视开关”概念,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其实,“夜视开关”与“发光开关”在产品层面毫无差异,但是在概念层面却大不一样:“发光开关”只是一种普通的称谓,而“夜视开关”却成功地将小小的开关与高新技术挂钩,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曾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夜视”技术。

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在概念营销经常使用,有时甚至为了概念营销的需要而制造新闻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营销中的概念与新闻事件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而且新闻事件要有轰动效应,而不能盲目地把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

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在概念营销中也常常运用。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关注,因此在食品概念营销中突出健康概念,往往能够引起目标顾客的共鸣与认同。

与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相匹配

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其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在概念营销中把握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至关重要。比如,日系轿车主打的“省油”概念,虽然其“省油”是建立在车身变轻、安全度变低的基础上的,但是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由“省油”仍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概念营销运作的注意事项

概念营销是一种创新的营销理念,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实际运作中,还须注意以下四点:

概念营销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市场调研是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降低营销风险。概念营销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如果概念的运作没有需求为基础的话,消费者一般是难以接受的,即使能够接受概念,也不一定会产生现实购买力。

概念营销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

在概念营销中,产品是概念的载体。换句话说,产品本身要能够体现这一概念,否则消费者即使被概念所吸引,由于对产品的不满意,也会造成购买力下降。因此,在概念营销中,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要确保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确保产品的内在质量;要确保产品能够体现概念。

概念营销需要营销渠道的整合

从概念营销到现实购买力,中间还隔着营销渠道,因此需要进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从而确保最终购买。比如,在概念层次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消费者,但是没有进行终端的整合,导致顾客在购买中虽认同概念,但选择了其他品牌的产品,概念没有促成最终购买。这就需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概念营销的效果。

概念营销理应实现价值最大化

概念营销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报酬分析,科学合理地做出是否进行概念营销的决策。此外,还要从整个企业层面来看概念营销,在打造某一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带动本企业的他类产品。有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在概念营销中应为跟随者制造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汉林.“争夺眼球”的营销新方式——概念营销[J].财会月刊,2000

3.章守明.透析概念营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营销能力 营销能力测量 量表设计

引言

当今社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而企业能力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就是营销能力,它对企业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们对营销能力的研究并不是伴随着市场营销的研究而诞生的,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开始研究,Bernard Taylor作为研究营销能力的鼻祖,他认为要应对食物、必需的原料以及能源的价格上升和短缺,政府、公众以及私营企业就必须开发新的竞争能力,即营销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Prahalad与Hamel(1990)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后营销能力才广泛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究其原因,是营销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原因、构成与运用方面,都被理论界一致性认为是重要组成部分(Tsai et al,2005);其二是在营销学(也包括管理学)相关研究领域内,营销能力也被不少研究者在对相关问题研究中,作为一个独立变量使用。如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Zou et al,2004;Iabal et al,1998);对企业成长/发展问题研究(Moller et al,1987),对技术/产品创新影响的研究(Mohan,2001);对组织与管理影响的研究(James,1994)、对竞争问题研究(Vorhies,Morga,2005)等。在这些研究中,营销能力被研究者作为自变量、因变量、调节或中介变量使用。

但迄今为止,对如何界定营销能力,随研究者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等的不同而存有很大差别。因此各个学者在做同样的研究时却得出不同结论,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类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Christensen(1996)和王永贵等(2004)在研究中认为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有显著消极影响,而Weerawardena(2003)和于建原等(2007)在类似研究中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可见,因为对营销能力在概念界定上与测量内容上存在重大差异,一直在影响以营销能力作为理论概念或独立变量研究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文献回顾

(一)营销能力概念

1.已有观点:关于营销能力,在国外已出现的文献中,大量引用的是Day在1994年提出的定义。他将企业能力分为自外而内的能力、自内而外的能力和内外相结合的能力。他指出营销能力是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企业而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它不仅是具有核心能力特征的动态资源,更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Weerawardena(2003)在Day定义基础上,从横向职能层面解构了营销能力,指出了市场研究能力、新产品引入速度、产品差异化、广告效率、销售网络的力量、销售队伍素质和公司顾客服务水平这些能力;类似的,Hooley(2000)提出营销能力分为市场导向能力、战略决策的时间范围(长期或短期)和定位能力;Zou, Shaoming(2003)和Ming-Tien Tsai(2004)等学者则是从经典4Ps构架来定义营销能力的。经过对国内有关营销能力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有关营销能力的定义大多没有超过国外学者提出的范围,而较多研究者加上了各自的理解或补充,因此造成国内学者对营销能力概念的定义凸现“丛林现象”。

2.文献简评:在已有的文献中只有极少数研究者正式定义过营销能力,其它文献所谓的“定义”实质上为营销能力外延内容。而这方面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没有清晰界定营销能力内涵,因此直接讨论营销能力外延,就会缺少对概念的必要理论约定或规定。我们认为,根据营销的核心概念为“交换”(Kotler,2003),营销能力应指企业实现预期交换目标的可能性。企业拥有的各种条件决定了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可能性小,则企业的营销能力弱;反之反是。因此,在界定营销能力内涵时,就是要能概念化表达营销能力所预期的事物。总体讲,学术界在此点上认识较为一致,易产生分歧处是企业在市场上实现交换的产品/服务,是仅仅以数量衡量还是必须有“质”的规定。本文认为,按照Kotler(2006)对市场营销(Marketing)所提出的定义―满足他人的需要并且自己赢利。那么,界定营销能力内涵时,若仅仅用产品实现的数量衡量会有偏颇。比如,从中国企业的产品销售数量看,企业具有很强的营销能力;但中国企业要用约8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因此,也可认为中国企业的营销能力低下(于建原等,2007)。所以,营销能力内涵应是指企业在单位产品能取得市场平均赢利水平之上交换出去的产品/服务数量。

(二)营销能力测量

对营销能力测量的研究应基于对营销能力外延的界定。这恰恰是目前理论界发生分歧最多的问题。

1.已有观点:Webster在1992年提出依照层次结构,从文化、战略和策略三个层级来理解营销能力。战略和策略能力分别包含了对应的职能类别,例如企业在战略上应注重STP分析,在策略上应综合运用4Ps策略建立与顾客的持续关系。因此“营销战略能力+营销策略能力”是营销能力的主要测量维度。

Day在1994年时基于三种能力说,提出了营销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感知(Market sensing)、顾客联结(Customer Linking)、定价等多项内容。但Day没有提出过量表。科特勒在1999年指出在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劣势时应当检验企业的营销能力,他提出了12项指标,其中包括4Ps组合效果、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信誉等。但是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描述,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和指标。Vorhies等于1998年较早开发了一个量表对营销能力进行实证。其中,1998年的研究更关注调节变量的影响,他主要沿用4Ps框架;于1999年又对营销能力测量内容进行了扩充。之后,Harker与Vorhies合作于2000年终于设计出一份完整的企业营销能力量表,该表包含市场分析能力、营销管理与计划能力、4Ps能力等5个层次;Morgan和Vorhies在2005年又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提出了企业的营销能力应当包含市场信息管理、营销计划和营销执行(marketing implementation)、营销沟通、销售、产品开发、定价和渠道管理。Weerawardena(2003)在研究营销能力对公司创新战略的影响时,设计了一份营销能力量表,使用的是市场研究能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与差异化、广告效率、分销网络优势、销售队伍素质和顾客服务这6个测量维度。Greenley等在2005年提出企业营销能力主要测量指标就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而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指标,即与核心顾客关系的建立、与核心顾客关系的维护和发展。国内学者中,对营销能力测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代表者有林媛媛于2005年提出了营销能力测量的主体结构概念,吴泗宗等在2006年建立的企业持续营销能力测量结构概念;以及于建原等在2007年通过设计营销能力量表来研究营销能力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行为过程的影响。

2.共同点: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对营销能力测量有以下共同点:营销能力为复合性概念,其包括多个结构概念与观察指标。在指标组成方面,目前研究中提出的所有测量内容中基本上都包括了策略性的4Ps和战略性4Ps及其内容。一些文献中还包含了市场信息和顾客关系。但是只有极少数文献包含企业声誉、营销执行力和品牌。在量表设计中,大部分学者都是依照先确立一级测量结构概念,在一级概念基础上要么建立二级结构概念,要么直接建立观察性指标。

3.主要分歧与问题:测量结构概念不统一。基本结构概念则从2到16种,差异很大。主观随意性大。各研究者在提出测量结构概念时,几乎都没有解释为什么选择某些结构概念而放弃另一些结构概念。测量结构概念中,有些重要的结构概念却很少包括其中,特别是企业声誉与品牌。

对营销能力测量内容上的差异性反应的还是对营销这一概念在理解上的差异。有些学者认为营销能力就是营销战略与计划的能力,特别关注营销中的市场分析和市场机会的把握;有些学者认为营销就是营销战术即4Ps策略的制定,特别关注营销中的销售职能;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营销就是对顾客关系的管理,特别关注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都是正确的,却又都是片面的。因此,目前所提出的营销能力测量内容及所提出的测量结构概念都存在以偏概全之错误,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量表不可避免会缺乏表面效度。

量表设计

(一)营销能力基本结构概念

Churchill(1979)指出,一个量表设计必须包含三个层次:基本结构概念(construct),这个层次明确最抽象的度量问题;范畴(domain),对基本结构概念进行特定属性某个方面的表达,但是这一层次结构概念仍然没有可直接度量的指标,只能多维分解基本结构概念;直接测量指标(measure),这必须在范畴之下才能建立起来,即设定观察变量。

为此,本文认为营销能力结构概念(也是大多数学者采用的)中除了包括4Ps内容在内的“营销战术能力”与包括市场分析、战略制定和执行在内的“营销战略能力”这些常用结构概念以外,需要增加的范畴应有“品牌”与“企业声誉”,二者可归结到一个新的结构概念“营销影响力”中。在营销实践中,随着企业营销活动推移,凡形成了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声誉等会不断积累起来,对顾客和社会公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从实践层面可观察到的;从理论层面讲,主要理由如下:

在keller的品牌资产理论中,他把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定义为:由品牌知识导致的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营销活动反应的差异化效应。可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最终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品牌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之间的差别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包括了三个基本层面:有影响力的品牌能够为企业建立并获取顾客对包括新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的信任;优势品牌能保证企业具有明显的盈利性,使企业更易获得市场资源;通常传媒会对优势品牌更加关注,从而使得优势品牌比普通品牌能宣传得更广更快。

Kelle利用价格溢价这一概念来总结可以给品牌持有者所带来的以上优势。当然,在国内研究者中,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学者认为营销能力是必须包含品牌这一因素的。与品牌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极为类似的则是企业声誉。Brown在1998年 指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如果无法获得充分的产品信息,就会依靠对产品的生产企业印象来做出购买决策。可见,良好的企业声誉对产品销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Fombrun和Van Riel在1997年的研究中提出,良好的企业声誉会使得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服务乃至广告都更加信任。此外,Fombrun与Riel在2004年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声誉对于企业营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其中主要指出企业声誉顾客购买决策起着正向影响,也就是说良好的企业声誉能够激发顾客产生多次购买行为,因此可以为企业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

(二)观察变量

在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营销能力测量变量以及设计的量表的基础上,加入了应补充的结构概念与观察变量。文章将营销能力分解成5个基本结构概念。对观察指标收敛到相同范畴时,就归集到相应子结构概念中,由此设计出初始量表,如表2所示。

调查问卷采用了Likert的量表设计,备选项设计5个,共计69个问题。问题示例如表3。要求被访者在备选项前面的圆圈中以画勾的方式来填写问卷。在对采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时,用5-1的整数从左至右来赋值5个备选项。统计时,某个选项对应的数值越大,代表企业的该项能力就越强。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综合相关文献与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开发了营销能力量表,最终设计出了一个具有五个一级层次、十一个二级层次的企业营销能力量表,一级层次包括了营销活动中的管理能力、战术制定及执行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对市场的影响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二级层次包括对市场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营销计划执行力、战略计划能力、顾客关系管理、品牌、4P策略制定能力、企业声誉等,在观察变量中共设计了69个营销能力测量问项。

营销能力是一个涵盖众多因素的能力,不同的学者出于视角与所掌握资料的差异会对其提出不同的内涵。本文在提出营销能力的结构概念时,总体上采用了由信息到反应行为、从上层战略到基层战术、由短期运作产生长期影响的思路,这使各个结构概念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营销实践者理解营销能力有一定帮助。他们可以利用本文得到的6个营销能力维度对竞争者的营销能力进行评价;也可以与SWOT分析相结合将自己的营销与竞争者的能力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为制定营销战略提供参考。本文开发的量表还可以作用量化工具,利用它对营销能力进行测量、诊断,观察营销能力的变动,使企业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营销能力。本文对未来的理论研究也有启示意义。有学者指出影响能力这类无形因素是营销运作的结果不是营销能力的成因,因此将其排除在营销能力分析之外。我们认为这些能力虽然是运作活动的结果,但它对营销活动有重要影响,并且经过长期积累后它们能够对营销的运作活动产生贡献。

营销能力是一个涵盖众多因素的能力,不同的学者出于视角与所掌握资料的差异会对其提出不同的内涵。本文在提出营销能力的结构概念时,总体上采用了由信息到反应行为、从上层战略到基层战术、由短期运作产生长期影响的思路,这使各个结构概念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性。但这样的总结是否完善,是否有更合理的分析框架,将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量表的判别效度不能完全满足判断标准。这说明量表的问项在对结构概念的区别上不是特别理想。尽管许多问项是由具备营销实践经验的人提出的,但结果表明人们主观上认为显然有区别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可能是同一因素。因此,问项的合理性在将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第9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喻冬梅,刘伟,李军峰.品牌资产的来源及其影响探究[J].营销科学学报,2006(6)

4.罗伯特・F・德威利斯.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吴泗宗,王金庆.企业持续营销力与企业持续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06(3)

6.于建原,陈锟,李清政.营销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7)

7.阳翼,卢泰宏.中国独生代价值观系统的研究:一个量表开发与检验[J].营销科学学报,2007(9)

8.徐岚.产品创新战略如何实现企业财务绩效[J].营销科学学报,2006(9)

9.韩德昌,韩永强.营销能力理论研究进展评析及未来趋势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

10.李巍,王志章.营销能力对企业市场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成渝地区民营企业的实证数据[J]. 软科学,2011(1)

11.焦晓波,朱仕敏.营销能力理论的研究述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

12.Ali,Agha Iqbal, Bhargava,Mukesh.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Dairy Cooperatives In India.Infor Aug 1998, Vol.36 Issue 3

13.Anderson,James C,David W.Gerbing.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 103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市场定位;竞争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营销组合定位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05-02

定位(Positioning)理论是市场营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重要程度日益显现:2007年12月19日,用Google搜索“定位”一词,结果显示1亿多条;用百度搜索,有5千多万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精确查询,2007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就有6千多篇,有政府定位、区域定位,组织定位、职业定位,心理定位、产品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品牌定位、导航定位、全球定位、卫星定位等。可见定位理论应用的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学者的关注程度也高。

美国营销学会于2001年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学会影响最大的观念,评议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理论,不是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不是菲利普・科特勒所建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与艾尔・里斯(Al Ries)的定位理论。

1 市场营销学中定位概念的提出

1969年,美国广告专家杰克・特劳特最早提出定位思想,他认为定位就是确定商品在市场上的位置,让商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理占有合适的位置,留下特定印象。1972年,他又与艾尔,里斯合作,在美国《广告时代》又发表了名为《定位时代》的系列文章,文章中讲:我们进入了产品和公司形象的重要性时代,但是最重要的是根据潜在顾客的需求在他们的心目中创造出一个位置,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位可以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一种形象的策划,即定位研究的是产品名称、价格及包装等,对产品的核心部分没有改变,也就是通过策划沟通等要素塑造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鲜明形象,他们认为,定位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

1996年,杰克・特劳特整理了25年来的工作经验,出版了《新定位》一书,其核心思想却仍然源自于他们于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定位理论的产生源于人类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拥挤和眼球的短缺,可以归结为信息爆炸时代独特的商业运作理念,定位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指明了营销的竞争不是别的竞争,而是消费者的心理竞争。

2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关于定位的解释

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有两本,一本是吴健安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另一本是郭国庆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通论》。

郭国庆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通论》中有两个主要的定位概念,第一是市场定位:“企业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个方面赋予产品一定的特色,树立产品鲜明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认知和特殊的偏爱,这就是市场定位。”第二个是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指建立一个与满足目标市场需要有关的独特品牌形象的过程。……品牌定位就是要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消费者心里占据一个特定位置。所以,有人说,定位不在产品本身,而在消费者心底,,”两个概念的定位对象不同,所涉及的定位变量也不同,但其最终目标相同:“在消费者心里占据一个特定位置”,品牌定位是“独特的品牌形象”,这和艾尔,里斯与杰克,特劳特的定位概念一致,市场定位则是要“从各个方面赋予产品一定的特色”,包含了品牌定位,是市场营销学中一个综合的定位概念。

吴健安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位置。”品牌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并建立一个独特品牌形象活动的结果,它是对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从而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地位的过程或行动。”

两位教授对品牌定位的定义是相同的,对市场定位的定义有区别,区别点是市场定位的变量数量不同:郭国庆教授认为市场定位的变量是产品的“各个方面”,吴健安教授认为市场定位的变量是“产品某些属性”。

在介绍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的基础上,两位教授进一步谈了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的关系。吴健安教授认为,“市场定位的实质是品牌定位”,“市场定位也被称为产品定位或竞争定位”,也就是说,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竞争定位与品牌定位是四个用词不同,但实质相同的概念,郭国庆教授不这样认为,“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同样基于鲜明的竞争导向,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品牌包含产品,又不等同于产品,品牌在产品之上附加了联想、价值。”郭国庆教授还介绍了品牌定位的七种策略:属性定位策略、利益定位策略,用途定位策略,用户定位策略、竞争者定位策略、质量价格组合定位策略、生活方式定位。这七种品牌定位策略却把品牌定位等同了市场定位,但区别于产品定位和竞争定位。

3 对定位概念的理解

杰克・特劳特与艾尔・里斯讲的定位对象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定位目标是“在消费者心里占据一个特定位置”;定位变量是不改变定位对象本身,而是针对顾客的心理的沟通要素,杰克・特劳特与艾尔・里斯是广告专家,主要从事的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广告策划,所以他们才会认为“定位不在产品本身,而在消费者心底。”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对定位的解释是:“①用仪器对物体所在的位置进行测量。②经测量后确定的位置,③把事物放在适当的地位并做出某种评价。”这是抽象的定位概念,可概括为:依据对象和目标,经测定后确定事物适当的位置。定位的概念包含两个关键动词,一个是“找”,另一个是“放”,定位的过程是找到位置,放好对象的过程,它涉及到定位对象、定位目标、定位仪器、定位技术、定位方法、定位变量、定位过程、定位结果等(见图1)。定位需要准确地确定事物的相对位置,所以,定位应该是一个精确决策的概念。现在,上述定位模型在市场营销学领域和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广告学中的定位是将现有产品放人消费者心里的过程,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位是将企业放入和占领目标市场的过程。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位涉及的内容与范围比广告学更广泛,几乎涉及到市场营销学的方方面面,市场营销学研究的重要定位概念及过程见图2。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分销定位、促销定位、品牌定位、竞争定位是八个各不同的定位概念(见表1),定位概念的区分标准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定位对象与定位变量,定位的基本导向,竞争定位可以表述为因竞争而对其营销方面的可控变量进行的定位。上述的七个定位都是竞争定位的变量,也可以讲营销学中的所有定位都是因竞争而进行的定位,没有竞争定位,也就没有其它定位。竞争定位可表述为以竞争者为参照的定位。

市场营销学的概念篇(7)

摘要:把保险企业市场营销置于公共关系视野之中来统摄、观照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共关系可以把保险企业市场营销从“术”的层次提升到了“战略思想”的高度,即用公共关系的思想、理念来统摄、观照市场营销,其核心就是要求企业组织在市场营销中要牢固树立“形象”观念,而不是单纯的“销售”观念。一定的营销观念的演变同公共关系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演变与公共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看出,用公共关系统摄保险企业市场营销有其历史与逻辑必然,它必将使市场营销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并拓展公共关系自身发展的空间与领域。

关键词:保险企业; 公共关系; 市场营销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rketing research

(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marketing place to unifying vision of public relations, marketing, contemplation a market economy develops to a certain period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marketing its ow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public relations marketing, insurance companies can be from the surgery to raise the level of strategic thinking height, that is, to use public relations ideas, ideas to unifying, contemplation marketing, its core is to ask the organization to be firmly in marketing establish the image concept, rather than simply selling concepts. the evolution of a certain marketing concep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an be seen, with public relations marketing unifying insurance companies has its historical and logical necessity, it is bound to make marketing into a whole new realm, and epand public relations space and areas of self-development.

key words: insurance companies; public relations; marketing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二十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各项事业陆续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轨道。作为舶来品的公共关系,开始被沿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的一些企业尝试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广州中国大酒店为代表,较早从事涉外活动的酒店旅游业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并被冠名为“公关活动”;1984年,以广州白云山制药厂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成立了独立的“公关部”,开始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应用;随后不久,深圳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职业培训;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开始了对公共关系的探讨,翻译和撰写相关书籍。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正式被引入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尽管曾经出现了一些波折和起伏,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显学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被包括企业和政府在内的社会组织所应用。

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市场经济越发展,它们结合得就越紧密。随着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的发展,运用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理念统摄、观照市场营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进行市场营销的策划和实施开始被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企业实践。本文将就此进行全面的论证与分析。

1.2 主要研究内容

在艾维&8226;李创立公共关系的时候,公共关系是企业追求生产效率和实现利润的新手段,于是,这一时期的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主要手段和功能,就是帮助企业对内协调各种关系,缓解劳资冲突与矛盾,优化生产管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外帮助企业通过名称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外部形象。20世纪50—70年代,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对公共关系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现代公共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成熟发展时期。于是,公共关系在帮助企业实现“市场一需求”导向,即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实施需求满足,选择整体营销策略及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不但形成了以事实原则、公众原则和科学原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使公共关系的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而且也形成了以市场调查、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为主体的现代公共关系运作模式,促进了公共关系事业的长足发展。

本文在通过对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并分析了 公告关系的主要职能,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列出了公共关系视野观照保险市场营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一步探讨,最而规划出用公共关系统摄保险市场营销逻辑必然性。

公共关系如何运用与保险市场营销中是公关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正因为有争议,才有研究价值,笔者无意标新立异,独领,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公关同仁们进行和谐沟通,以期为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研究推波助澜。

1.3 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找法,例证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第2章 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公共关系事业在实践、理论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公共关系所体现的现代意识正在深入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公共关系人员及公关顾问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组织的承认,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的粘合剂和剂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公共关系及其作为学科的地位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对公共关系的人们总是指责公共关系没有相对独立的、纯粹的理论体系和特有的技术手段,没有相对确定的学科范围和鲜明的专业个性。其实,这种指责虽有一定道理,但对真正的公关研究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公关理论没有太多的抽象思辨,对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深奥性的追求也不是公关理论的长处,但经过专业研究者几十年卓有成效的研究,公共关系还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在这些核心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公关大树,并使之不断地茁壮成长起来,成为当代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

2.1 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

我国关于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探索开始于90年代初,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逻辑起点这一学术术语,只是潜含于“核心概念”的争论中。“核心概念”的研讨之所以可归于逻辑起点探索之列,是山于对其界定实际上就含有逻辑起点的意味。例如,在全国通用的《公共关系学》教材中,熊源伟曾指出:“核心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并作为一条主线贯串于整个学科的各个方面。”。 许多学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参与了“核心概念”的旷日持久的争辩。就此意义而言,“核心概念”无异于逻辑起点。而国内公关学者对公共关系核心概念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形象说、传播沟通说、协调关系说、参与说等各执一词,自成体系,至今仍未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则干脆回避这个问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借鉴以及在中国的应用上。其实作为一门学科,当然应该有它的核心概念。挖掘公共关系学科的核心概念,凸显其学科特色,乃是发展建构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国内对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探索,主要有下述几种代表性观点:

2.1.1 传播说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的大量公共关系著作,主要是从传播沟通的角度界定公共关系的。将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定位于传播范畴,这是中国公共关系学创阶段一些学者的主要倾向。他们认为;公共关系的理念与核心本质在于利用传播手段利技术,树立组织良好形象,传播组织良好形象,以获取公众的好感、支持与合作。对大众传播手段,小众化传媒,多渠道全方位的传媒使用与把握是公共关系的独特技术,从业的主要核心规范与行为。传播的内容是组织形象。传播的受众是相关受众,一切和组织打交道的人、组织和群体。传播的符号是丰富多彩的。离开传播的公共关系是无法想象的。传播是管理和协调的主要技术手段,技能。并研发出大量的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技术。

大众传播事业、新闻学、组织传播学、广告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传播媒介和系统化的传播模式;这种观点,直接指向公共关系实践的主要技术手段和行为规范,具有针对性同时,社会实践获益匪浅。例如,公共关系调查技术,企业新闻撰写,信息,公众联络与沟通。并对公共关系调查研究、专题活动宣传策划、形象整合传播与品牌推广产生了很好的意义。

2.1.1 管理说

这类定义将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定位于“管理”。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无论是协调,还是传播都是管理的一个方面内容,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或模式。管理主要对内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的优化配置以其发生相应的外部影响。管理的目标在于使资源配置和关系管理产生社会效益利经济效益。体现管理的优化、科学、民主。提法稍大气一些,主要集中于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

在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下,公共关系不仅发挥信息传播和沟通协调作用,同时还发挥参与冲突管理、战略关系协调、企业形象管理以及其他职能管理融合参与行销,内外关系协调、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受众心理调研与把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反映公共关系实践内容、手段和层次的不断深化,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管理对公共关系职能的更高要求。

2.1.1 咨询说

这类定义侧重于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功能。

2.1.1 形象说

热衷于将形象作为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传播说不同,“形象说”一改传播基石的传统,强调任何其它范畴都不及形象更具有学科基石的价值。组织形象问题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组织形象概念是整个公共关系理论概念群中的核心概念。 该学说断言 :公共关系学历史就是塑造形象的历史,形象概念的覆盖面是全方位的,塑造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所以只有形象才可作为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概念(应为逻辑起点)。

以上个各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都表现出一定片面性,而且对实践的指导也有着局限性。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公共关系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塑造组织形象为主导的发展史。我们把公共关系发展史分成前公共关系时期和现代公共关系时期,其标准实际上是公关意识即组织形象意识的觉醒。因为从形式上看,古代的准公关活动与现代公关活动确实非常相似,只不过到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更发达而已。

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只有组织形象才能全方位地涵盖公共关系的理论。公众、传播、关系都是比较重要的公关概念,但它们都不能承担核心概念特有的功能。将公众视为核心概念,将使公关理论立足点偏向于公关客体,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将“关系”作为公关核心概念,则流于空泛,也易给公关理论和实践活动造成一定混乱(拉关系、搞关系、关系学的说法,对公关学科声誉的负面影响极大)。“传播”只是公关运作中的必要手段,把其当成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比作为公关核心概念更合适。

从公关职能来考虑,在公关的许多职能中,塑造良好形象职能是最为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公关就是塑造形象的学问。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够把公关学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从组织形象这个核心概念出发,就能构建起公共关系的理论大厦,促进公关不断发展。

2.1.1.1 企业组织形象的概念和特征

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状相貌之意。从一般意义上说,形象这个词有三层意思。第一,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状态或姿态。这是一种可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事物外部状态,如花红柳绿、人之高矮胖瘦等。第二,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再现。印象的形成是一个大脑加工的过程,尽管其本源是客观的,但不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如人们对美的看法就因人而异,对同一件事的评价(这也是一种印象)也会各不相同。第三,形象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看到某一事物形成某种印象后,常会引发人的相关联想,我国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形象会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让人终生回味;丑陋的形象会使人厌恶顿生,难以释怀。总之,形象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每个组织也有自己的形象。谈到麦当劳,我们就会想起那金黄色的m型拱门;谈到芝加哥公牛队,球迷就会想起飞人乔丹;谈到国际红 十字会,我们便会想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可以说就是组织形象,但严格地讲,这又不完全是组织形象。那么,组织形象是什么呢?

所谓组织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前面所提到的m型拱门之于麦当劳,飞人乔丹之于芝加哥公牛等,只是组织形象的一个方面、一种表现(当然是最有代表性的形象之一)。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2.2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

李健荣、邱伟光二入主编的《现代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公共关系的一般职能主要包括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协调组织内外关系和增进组织的工作效益三方面内容。”“具体职能可以表现为采集信息、监测环境,咨询建议、辅助决策,策动传播、提供服务这三种类型。”在其他一些著作中,还谈了公共关系的另外一些职能。那么,现代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是什么呢?核心职能就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和功能,核心职能决定其本质属性。

2.2.1 和谐沟通

剖析公共关系三个要素,不难发现,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就是沟通,因为只有通过沟通,主体和客体才能建立起联系。但是沟通分为和谐沟通与不和谐沟通,和谐沟通是一种良性沟通,可以使主体与客体建:立起亲密的、友好的、共生共荣的关系。而不和谐沟通是一种恶性沟通,能够使主体和客体形成隔阂甚至对立。比如日常生活中,以父母为主体的一方与以子女为客体的一方,是经常沟通的。可是有的父母以老子自居,沿袭了父为子纲的旧观念,与子女沟通时总是批评、训斥甚至辱骂,以致于产生“代沟”,子女和父母融不到——起,有的子女甚至离家出走。这就是不和谐沟通。而有的父母则是高度尊重子女的人格,与子女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倾听子女的想法,千方百计满足子女的愿望,没有指责,只有鼓励。这就是和谐沟通。同样是沟通,产生的后果是不同的,不和谐沟通还不如不沟通。

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为了达到公共关系的目标,公共关系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呢,只有通过和谐沟通。所以,笔者认为,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就是和谐沟通。

2.2.2 信息管理

公共关系的一个主要职能是信息管理,它包括信息的搜集及信息沟通等多方面的内容。信息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

(案例)1964年,《中国画报》的封面刊出这样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手握钻机刹把,眺望远方,在他背后,远处错落的矗立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

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大庆油田的具体情况是保密的。然而,上述由官方对外公开的极其普通的宣传中国工人阶级伟大精神的照片,在日本三菱重工财团信息专家的手里变成了极为重要的经济信息,揭开了大庆油田的秘密。其一,根据对照片的分析,可以断定大庆油田的大致位置在中国的东北的北部。其依据是:惟有中国东北的北部寒冷地区,采油工人才必须戴大狗皮帽和穿厚棉袄。又根据有关“铁人”事迹的介绍,王进喜和工人们靠肩扛将百吨设备运到油田,表明油田离铁路线不远。据此,他们便轻而易举地标出大庆油田的大致方位。其二,根据对照片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大庆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其依据是:可从照片中王进喜所站的钻台上手柄的架式,推算出油井的直径是多少;从王进喜所站的钻台油井与他背后的油井之间的距离和密度,又可基本推算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又根据新闻报道王进喜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们代表大会,可以肯定油田已出油。其三,根据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准和能力及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中国必定要大量引进采油设备。

于是,日本三菱重工财团迅即集中有关专家和人员,在对所获信息进行剖析和处理之后,全面设计出适合中国大庆油田的采油设备,做好充分的夺标准备。果然,不久中国政府向世界市场寻求石油开采设备,三菱重工财团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符合中国要求的设备获得中国的巨额订单,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此时,西方石油工业大国都目瞪口呆,还没回过味来。

这个案例表明,公共关系具有信息搜集、信息管理的职能。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有效的达成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公共关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据报道,三菱重工财团总公司每天使用的信息处理纸带可以绕地球一周,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的技术、速度可见一斑。因此,出现中国大庆油田的照片在其手中变成经济信息,又变成巨额财富这样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2.2 咨询建议

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其对经营管理决策所发挥的参谋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公共关系部门就是组织的智囊机构,公关人员则参与组织决策的全过程。

日本1968年成立的paos公司,就曾为不少濒临破产的公司更新了“公司整体形象”,使这些公司恢复了生机。几年前松屋百货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大景气,于是求助于paos。paos公司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百货公司的顾客多数为年轻人,于是便根据年轻人爱美求新的心理,建议松屋把重点销售场所加以美化,摆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招待年轻人。paos公司还注意到,顾客来松屋购买东西主要是为了送礼,于是就特别设计出一种精制漂亮的包装纸,使许多顾客着迷。paos公司还进一步为松屋公司设计各种新奇的宣传广告,一时轰动了当地市场。松屋从此名声大振,经营业务蒸蒸日上,顺利的度过了面临破产的危机。

第3章 用公共关系视野保险市场营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用公共关系视野观照、统掇保险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到—定时期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共关系可以把保险企业市场营销从“术”的层次提升到了“战略思想”的高度,即用公共关系的思想、理念宋统摄、观照市场营销,其核心就是要求保险企业组织在市场营销中要牢固树立“形象”观念,而不是单纯的“销售”观念。公共关系将改变传统保险市场营销的思路:从直接通过产品诉求于顾客转向通过形象塑造诉求于顾客。按照公共关系的理念,保险市场营销应把促销活动从仅仅是卖方向顾客和潜在顾客提供商品信息,进行宣传劝说的活动,扩大到监察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社会舆论,让社会大众了解企业的方针、政策及发展前景,建立起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良好关系,把促销活动纳入树立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优形象的目标之中,使企业的市场运营活动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和形象,从而培养良好的顾客营销环境和良好的社会营销环境。这就有力地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的短期性、战术性局限,使企业以更宏观、更全局、更长远的视野来审视,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用公共关系理念统摄保险企业市场营销,就要求保险企业营销人员也应是公关人员,不仅仅推销产品,更应该自觉塑造、维护、宣传组织的形象。公共关系视野中的市场营销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形象塑造来培养组织良好的营销环境,建立起与公众长期而稳定的伙伴关系。

在保险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一个企业组织,要彻底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用公共关系的战略思想去指导产品创新、 品牌形象、质量管理,通过对市场信息收集立项、调研、分析环境,确立目标,进行创意,组织人员实施,并以一种全新的市场意识来理解和全面实施市场营销。一个企业如果能够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把握市场、考虑问题,把产品、品牌、营销市场等全部纳于公共关系视野之中,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用公共关系视野统摄保险市场营销,就要将“内求团结”的公关理念引入到市场营销活动中,使市场营销不仅注重对外关系,也重视对内关系,为组织市场营销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存有多种关系,包括部门关系、员工关系及股东关系等,内部各方关系的融洽是实现营销目标和树立企业形象的基础。企业是由营销、生产、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经济组织,各部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应当密切配合以达到企业的整体目标,做到各部门相互协调,了解市场要求,共同制定、检查企业市场营销目标;现代市场营销中,顾客与员工的关系,特别是与非专门营销人员的关系更加密切,顾客对企业及产品产生的依赖信心感,来自于产品的品种、质量、信誉、服务等各方面管理因素,而独立的营销部门或专门的营销人员确实无法实现营销的全部职能,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全员的协调努力去实现营销职能。

由此看出,用公共关系来统摄、观照保险市场营销就是运用公共关系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就是通过传播沟通来塑造组织形象、协调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科学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公众的心理、需求及其社会变化趋势,使保险企业有的放矢地进行经营管理。

第4章 用公共关系统摄市场营销的历史与逻辑必然

市场营销发展的历史,也是市场营销观念演变的历史。—定的营销观念的演变同公共关系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

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生产观念”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期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生产为中心。当时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的数量和品种都还无法有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表现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形态,企业经营属“以产定销”态势。与此相对应,虽然公共关系也已诞生,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是很陌生的,也没有什么公共关系意识、形象意识。因此在这个时期,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推销观念”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供不应求的短缺局而得到较大发改观,一些产品供大于求。这时,产品的销售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的中心任务是如何使用各种推销手段来刺激需求,争取顾客,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以实现获取利润的目的。这个时期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实现利润的新手段,开始被运用到企业产品推销中,其主要手段是利用多种传播媒介来沟通企业及其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由误导消费者购买的强行推销发展到利用有效的信息传播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借此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末),它是在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新兴买方市场形势下形成的——种全新的经营哲学。在这个时期,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观念与传统的生产、产品推销观念相比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地位的提高上,它促使企业开始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放在了首位,并且由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乃至贯穿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从而相继出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顾客至上”的观念。因此,这时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首先在于研究和确定消费者需要,并力求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并通过整体市场营销去赢得消费者,并最终赢得企业的长远利益。山于企业这一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从而使得企业对公共关系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客观上促使公共关系在新的商品经济条件由最初的发展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展时期,即现代公共关系基本模式得以确立的成熟发展时期。表现在:在公关观念上,明确了企业组织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相生制约的互利互惠关系;在手段上帮助企业实现了解市场需求和实施有效满足需求的双向信息传播,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去增进消费者公众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好感与忠诚,塑造企业形象与信誉;为企业赢得更大的长远利益,形成了以公众为目标,以事实为依则,以沟通为手段,以互惠为原则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市场调查、计划制订、组织实施、效果评估为现代公共关系运作程序和操作模式,促进了公共关系义务活动领域的拓展和职业化的长远发展。公共关系的发展及在市场营销领域的运用,又反过来影响着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社会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负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土地贫瘠化的加速、世界沙漠带的扩大、工业污染的加剧,再加上市场环境的诸多变化,如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等,人们开始对单纯的市场营销观念提出怀疑并且加以指责,认为它忽视了满足消费者个人需要同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了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社会弊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被提了出来。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并由此获得企业利润,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好消费者需要、企业利润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这个时期,公共关系的思想、理论也有了全新的构建与发展。

首先,它自身也逐步脱离了“术”的局面,上升到了宏观的“战略”局面。其二,公共关系的目标不再局限于通过塑造企业形象而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充分考虑社会的长远利益。其三,公共关系逐步发展完善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操作运行系统,它能够发挥其它手段难以发挥的整体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共关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随着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对形象的塑造与追求正成为时代的潮流,形象正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已来临。在企业界,企业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以形象塑造和形象传播为核心的“公共关系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营销竞争过渡到更高层次的体现企业综合实力的企业形象竞争。这就要求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形象的塑造、传播,都必须用公共关系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来升华,这也包括市场营销领域。由于公共关系在企业运行中的统摄作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也必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公共关系营销”,这也是公共关系发展与市场营销观念演变及二者互动的逻辑必然。从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演变与公共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看出,用公共关系统摄市场营销有其历史与逻辑必然,它必将使市场营销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并拓展公共关系自身发展的空间与领域。

结 语

如今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运用传播沟通的手段,帮助企业或社会组织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生存竞争和最终利益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说,以爱德华伯内斯,杰夫金斯和卡特利鲁与森特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模式,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独特的企业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的策略。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利益目标,遵循“工具理性”的原则,是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理论的基石。

不可否认,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首先改变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是人类亘古期盼着的道德价值在不断生产着物欲并进而寻求物欲满足的社会生活中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升华。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因物欲和利益 的适度诱发和膨胀给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带来限制和危害的产物。公共关系等强调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互利互惠,强调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因而成为企业和社会组织面对竞争获得优势的一剂“良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初步胜利。

然而20世纪是一个物欲膨胀的时代,也是一个野蛮的时代,更是一个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的时代。人类受其集团利益的驱动,将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无情的战争,对自然肆意摄取,从而将人类推到自我毁灭的边沿。于是,环境问题、核威胁问题、人口问题等,不得不使人类思考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天下为己任”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更是企业和社会组织重要的价值导向,也是公共关系核心理论构建的价值目标。全球一体化使得每一个国家、民族、企业等必须打破封闭,参与广泛的合作。竞争无可避免,但越来越无法通过那种原始的竞争谋取长远利益。只有符合人类根本的利益的公平、有序的竞争,才有企业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追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利益的冲突、观念的冲突、文化的冲突等现代世界的文化主流,将被公平、正义、协作与和谐所取代。公共关系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以构建和谐为目标,实现观念创新。

参考文献

【1】熊源伟.公共关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王乐夫,廖为建.公共关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卫五名.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脉络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