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近现代农业发展

近现代农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5 15:21:08

近现代农业发展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1)

[关键词]近代东北农业综述

自古以来,东北都是农业大省,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己出现原始农业;明清时期,东北农业有所发展;自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汉族农民的流入而急速发展起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农业迅速殖民地化,1945年后,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起步和发展。为此,学术界对东北农业十分重视,产生了相当多的论著。有鉴于此,笔者特将主要论著梳理如下,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研究概况

(一)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关注

大批以农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论文,就笔者目力所及,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衣保中的《中国东北农业史》[1]一书,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部区域农业史专著,对时期殖民地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基本勾勒出东北农业发展的总体脉络,使读者了解东北农业在作物种类、生产结构、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之所以与内地不同的缘由,同时,作者也着意于该区域人文地理状况对农业的影响,对我们研究东北农业史有重大参考价值。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该书运用较大的篇幅,较为全面的记载了东北农业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东北农业必须参考的。衣保中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3]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农业近代化问题的专注,该书揭示了东北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填补农业史研究的空白,对东北近代农业进行综合而系统的研究。刘祖荫的《满洲农业经济概论》[4],孙心农等编的《东北农业概况调查》[5]一书将东北农业的实况,产量,农业经营等搜罗一齐,并提出兴农方案:合作社、农产公社等。李文治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6]详细论述了清末吉林、黑龙江、奉天的开禁放垦情况。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的《东北经济小丛书》[7],于春英、衣保中的《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8],郭葆琳的《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报告》[9],黄希源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10],陈振先的《奉天全省农业调查书》[11],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编的《北满农业》[12]等等。

在论文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成果,对东北农业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如:魏芙蓉、张锐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的特点》[13],衣保中、吴祖鲲的《论东北农业近代化》[14],衣保中的《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15],吴祖鲲、富萍的《东北近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16],谢学诗的《“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农业与农民》[17],徐萍的《试论民国时期东北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硕士论文),衣保中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18],衣保中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19],郭有义的《满洲农村现状及其农业对策》[20],景爱的《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21]等都不同程度对东北近代以来的农业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东北农业提供巨大帮助。

(二)涌现了许多关于东北农业资源被侵略的文章

近年来,许多关于日本、俄国侵略我国东北的文章不断涌现,例如,李晓光的《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22]此文介绍了“日俄战争”给东北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使东北的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单一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东北农业的商品化、机械化生产,桑润生的《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23],李淑娟、王鹤的《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棉花的统制与掠夺》[24],朱艳、李闰华的《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粮食掠夺》[25],孙玉玲的《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农业资源掠夺政策》[26]对日伪时期的农产品掠夺及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了探讨,单魁贤的《日伪统治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硕士论文),等都对近代以来东北的农业资源被侵略做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并取得不小的突破。

(三)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发展变迁的文章丰富

近年来,随着对东北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东北农业经济特别是东北大豆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大豆业是近代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东北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代东北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大豆业经济。其研究者层出不穷,文献主要有:叶晗的《1914年至1931年东北大豆贸易研究》(硕士论文),杨光震的《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27],佟静的《近代东北大豆业概论》[28],于亚莉《论近代东北大豆贸易》(硕士论文),韩玲红的《浅析前期(1931―1935年)的东北大豆业发展》[29]一文,对“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大豆业发展状况、日本在东北地区对大豆产销采取的政策及影响做了详细介绍,较为全面介绍了前期日本对以大豆为主的东北农产品的掠夺。牛伟的《时期东北大豆业研究》(硕士论文),王影的《“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在中国东北的经营及对大豆出口的控制》(硕士论文),李淑娟的《时期东北大豆经济衰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30]一文深刻的揭露了时期以大豆为主的东北经济的衰落,乃至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郭文韬的《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31],朴永兰的《论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贸易中外来因素的作用》(硕士论文),胡雪梅的《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论述》(硕士论文),张左华的《东北大豆国际贸易的衰落》[32]。

关于水田的研究主要有:金颖的《近代水稻传入东北及其影响研究》[33],金颖的《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34],吉林省农科院主编的《东北水稻栽培》[35],于春英的《时期水稻发展研究》[36],姜丰裕的《民国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田投资研究――以朝鲜移民水田开发为中心》(博士论文),衣保中的《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37],衣保中的《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38]等等。

关于东北地区棉花业的论著主要有:许的《时期东北棉花的统制研究》(硕士论文),董师嫡的《近代东北棉业经济初探》(硕士论文),季道藩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39],万连步的《棉花》[40],胡华的《日伪在沦陷区的棉花增产与棉花统制》[41],等等。

以上论著对东北近代以来的作物研究多集中在时期,通过农作物的兴衰,来揭示东北农业经济急剧地衰退,并影射处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诚然,笔者整理了仅几种农作物的主要研究状况,其他作物的研究也不胜枚举。

(四)国内、国外移民都给东北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入住给东北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东北的发展。近年来,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文章,成为农业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王衫的《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42],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43],何廉的《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44],让慈的《中国移民满洲之过去及现在》[45],范立君的《近代东北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46],陈楠的《近代东北荒地垦殖述略》(硕士学位论文),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47],中央档案馆等编的《满洲农业移民概说》[48],衣保中的《日本移民与洲国的殖民地农业》[49],刘大可的《山东移民垦殖与东北农业发展》[50],高乐才的《论近代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51],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52],范立君,许凤梅的《近代东北流民与农业开发》[53],刘信君的《民国时期吉林省的移民浪潮与农业开发》[54],于春英的《朝鲜移民与近代黑龙江地区水田开发》[55]等论著都分别对近代东北移民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其价值巨大。移民虽然给东北地区带来压力,无可厚非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五)同时,外国主要为日本在侵略东北的同时,对东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东北农业的文献也不断增多,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农业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的主要思考

纵观学术界对近代东北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末开禁放垦对农业带来发展机遇,日为侵略时期日本对东北农业资源的掠夺和建国以后农业的复兴等农业经济发展史,当然其他方面的论著也对东北农业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剖析,这些论著都较为全面的记载了近代以来东北农业的发展状况,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部分论著都集中的讨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拓展一些新的领域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东北的农业,自清朝后期的开禁放垦政策的繁荣到“九一八”事变后期一段时间的危机,在曲折中发展,笔者认为农业的发展贯穿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兴衰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对历史的反馈。笔者认为近代以来东北农业在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清朝后期开禁放垦政策后的繁荣。(二)“九一八”事变后出现农业危机。(三)建国后农业的发展时期。以上大致分几个方面,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就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东北农业的研究状况,做了较为粗略的概述,当然,应特别指出,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在对大量的论著进行取舍和分析的过程中,在文章的论述可能存在许多偏颇之处,还望各位前辈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3]衣保中:《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4]刘祖荫:《满洲农业经济概论》,新京建国印书馆刊印,1944年版。

[5]孙心农主编:《东北农业概况调查》,农政班印1945年版。

[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版。

[7]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东北经济小丛书・农产(生产篇)》,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刊行,1948年版。

[8]于春英、衣保中:《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郭葆琳:《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报告》,东京神田印刷所出版,1915年版。

[10]黄希源主编:《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陈振先:《奉天全省农业调查书》,1910年版。

[12]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编:《北满农业》,中国印刷局,1928年版。

[13]魏芙蓉、张锐:《东北农业近代化的特点》,东北亚论坛,1998(04)。

[14]衣保中、吴祖鲲:《论东北农业近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7(01)。

[15]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中国农史,2006(02)。

[16]吴祖鲲、富萍:《东北近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长白学刊,1998(03)。

[17]谢学诗:《“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农业与农民》,社会科学战线,2001(05)。

[18]衣保中:《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国农史》,1994(01)。

[19]衣保中:《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20]郭有义:《满洲农村现状及其农业对策》,益世报,1935年7月6日。

[21]景爱:《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02)。

[22]李晓光:《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23]桑润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社会科学战线,1987(07)。

[24]李淑娟、王鹤:《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棉花的统制与掠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4)。

[25]朱艳、李闰华:《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粮食掠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26]孙玉玲:《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农业资源掠夺政策》,近现代史研究,1998(04)。

[27]杨光震:《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农史,1982(01)。

[28]佟静:《近代东北大豆业概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03)。

[29]韩玲红:《浅析前期(1931―1935年)的东北大豆业发展》,学理论,2011(28)。

[30]李淑娟:《时期东北大豆经济衰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学术交流,2008(02)。

[31]郭文韬:《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01)。

[32]张左华:《东北大豆国际贸易的衰落》,新亚细亚,第十卷第二期。

[33]金颖:《近代水稻传入东北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农史,2010(03)。

[34]金颖:《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吉林省农科院主编:《东北水稻栽培》,吉林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于春英:《时期水稻发展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9(03)。

[37]衣保中:《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

[38]衣保中:《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古今农业,2004年(02)。

[39]季道藩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分册,棉花),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40]万连步:《棉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1]胡华:《日伪在沦陷区的棉花增产与棉花统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42]王衫:《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史学月刊,1999(06)。

[43]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东北集刊,1941(02)。

[44]何廉:《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经济统计季刊,1932(01)。

[45]让慈:《中国移民满洲之过去及现在》,湖南大学期刊,1933(08)。

[46]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满洲移民史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8]中央档案馆等编:《满洲农业移民概说》,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版。

[49]衣保中:《日本移民与洲国的殖民地农业》,东北亚论坛,1996(04)。

[50]刘大可:《山东移民垦殖与东北农业发展》,东岳论丛,2001(04)。

[51]高乐才:《论近代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北师大学报,2008(05)。

[52]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53]范立君、许凤梅:《近代东北流民与农业开发》,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2)

要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几点很关键!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第一点:事关民族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

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萦绕心中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到底有多重要?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现在,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因而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第二点: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

说:

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多次讲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如果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第三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

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总方针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尤其是现在,我们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硬任务需要完成。

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那就是要让人“流”入乡、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补齐短板,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第四点:把握“二十个字”总要求

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今日中国农业农村的变化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中国农民靠勤劳双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则坚韧不变。新时代的美丽农村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同样是二十个字,但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深刻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第五点: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

说: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还要推动资源要素的强力反哺,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向改革要动力,重点在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既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居家进城落户,又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城镇和乡村相得益彰。

第六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如何掌握规律?首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必须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处理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就是反复强调的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务必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第七点:抓好坚强政治保证

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带”字,形象地道出了火车头的作用。如果把“三农”工作比作一辆奔驰的火车,党的领导就是这个至关重要的“火车头”。

如何发挥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强调,要把好政治方向、建好基层组织、创新人才工作。把好政治方向,就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粮食安全、农民权益等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建好基层组织,就是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人才工作,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3)

 

一年来,洪洞县农机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深化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机化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动全县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一、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报告的灵魂和主线。学习贯彻党的精神,重中之重是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集中学习。每周二、五召集机关和乡镇中心站全体人员参加集中学习,发放专题学习笔记本,要求做到学习有记录、有心得。一年来,重点学习了党的报告及辅导读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三农”工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论述。

(二)通过干部教育在线、法宣在线、智慧党建等平台进行自学。引导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持之以恒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不断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全体干部职工通过干部教育在线、法宣在线、智慧党建等平台,不断加强自学,重点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必修科目学习,达到规定学时,并通过考试。

(三)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邀请市、县专家来农机中心进行授课辅导,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制度,系统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年以来,党总支书记贾宏海围绕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题为《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合格党员》、《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开启新征程》的党课辅导。其他班子成员作了《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学习践行新党章——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遵从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等党课辅导。同时,我们建立了农机中心工作群、党员群、三支队伍群,实时推送党政要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二、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重中之重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上的源头活水,自觉把这一理论成果作为“定盘星”“压舱石”“导航仪”,做到学思践悟、融会贯通、落地落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认真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夏收工作中,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打捆离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等机械化作业技术,扩大绿色生产面积。特别是大力推行“机收—秸秆处理—机播”复式作业,防范焚烧秸秆现象发生,实现小麦秸秆还田、离田全覆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在“三秋”工作中,大力组织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出动玉米联合收割机500余台,机收还田面积达35万亩以上。推广应用玉米茎穗兼收技术,为实现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探索新的途径。

2018年8月28日,全市农机新技术(装备)现场培训会在我县召开。此次培训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次学习新技术、了解新装备的机会。演示现场,秸秆捡拾打捆机、玉米青贮收获机等节能环保类机具发挥主力示范作用,始终贯穿绿色发展主线。

(二)认真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对于促进农机化安全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洪洞县农机中心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通过加强源头管理、年度技术检验、安全生产宣传月、安全隐患大排查和专项整治、抓主要生产季节、关键环节安全等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2017年10月13日,全省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现场会我县成功举办,全面检验和展示了我县农机安全生产成效。

2018年6月,洪洞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紧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活动主题,通过“进村、进合作社、进户、到农机作业一线”,全力开展安全生产月农机行活动。

2018年9月28日,为了宣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落实省市关于“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我县成功举办了临汾市农机安全监理业务知识竞赛。通过这次竞赛,农机监理人员进一步提升业务本领,强化工作规范,争做行业标兵,为农机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三)认真学习“三农”工作思想,扎实做好各项农机化工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农机技术、装备支撑。

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优化装备结构、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洪洞县农机中心围绕提升产业、强农惠农的总体目标,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工作方案、优化操作方式、严肃工作纪律,确保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高效精准实施。全县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近三年来,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2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7800万元,扶持2600余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3700余台件。

精准实施农机化项目。一是认真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2017年完成作业面积6.4万亩,惠及12个乡(镇)73个村7000余户。2018年作业任务4万亩。目前,已完成3.75万亩。根据全县实际,严格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验收办法,参加作业机械全部安装深松网络监控设备,实现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网络监控全覆盖。二是实施机械化免少耕播种作业补助试点项目。补助资金160万元,实施面积8万亩,在全县十个乡镇实施。目前,已完成7.2万亩。三是突出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操作手)培训。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总体要求,通过精心组织,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确保培训到位、学时保证、资金使用合理。2017年、2018年共完成培训任务160人次。

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在躬身实践、务实重干。洪洞县农机中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把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全县农机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4)

我们所知是如此。按照这个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愈深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详尽略远为旨。”因此,由现代回观历史,从历史审视现代,就成为现代史学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三农”问题即是如此。

首先,“三农”问题虽是一个现实问题,但从根本上说则是一个历史问题。根据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中心—边缘、支配—被支配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是生存还是毁灭,是衰败还是复兴,是遗弃还是重建……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这一“哈姆雷特”式的难题。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正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在古代,社会是乡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民众主要是农民,以农耕文明为特质的均质性社会按照自身的逻辑演绎和发展。因此,农村、农业和农民并没有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只是随着以工业文明为载体的工业、城市和工人等现代文明因素的出现,与传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才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

虽然中国迟缓的现代化进程远不及西方那样对传统的乡村社会形成强劲的冲击,并彻底改变传统乡村结构,但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中,乡村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沉积的矛盾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了。故有人指出,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进程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是中国广大农民贫穷化的过程。旧时代的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社会矛盾又闯了进来,再加上外国侵略和天灾人祸诸种因素,农村问题遂成为引人注目的大问题。到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救济农村’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乡村建设’、‘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那时在几乎所有政党政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主张。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5)

摘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着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许多因素影响。本文是从人口角度、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农村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化 农业现代化 影响因素

一、从人口角度来看

1.农村人口数量及质量

从我国人口数量分布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将近8亿生活在农村。全国有7.86亿劳动力,其中农村劳动力比例超过60%。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很高比例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重中之重的是要妥善管理和处理好农村的劳动力合理分配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特点是,男女构成比例基本平衡,但从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构成看,农村女性劳动力占农村比重有上升趋势,而且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绝对数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而且农村转移劳动力多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高,致使农村缺乏有知识文化的劳动力人群。”[1]同时“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如何讲农村人口数量转变为质量优势,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尤为重要。

2.农村人口素质水平状况

在我国将近80%人口是农民,农民的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据统计,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接受教育的时间与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相差四年,与发达的英国、美国等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近20年相差更远。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强,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提高。随着农村开放的深入,某些腐朽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侵蚀着农民的思想,一些农村宗教、地域、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陈规陋习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农民经营和管理能力低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需要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需要加强。”[2]农村人口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的瓶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发展。

二、从农村生产力水平来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来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生产力同一般生产力一样,推动着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这与科技和管理要素的作用密不可分。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在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劳动为主,大多数地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市场化程度较低,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总体上较低;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3]农业科学技术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然而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比较低,一直处于42%以下,远远地域农业发达国家所占比例。这种状况如不彻底改变,就很难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推动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三、从农村土地制度来看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始终被认为是决定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由于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土地制度不仅是农业部门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最基本的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农业比重还很高甚至是国民经济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土地制度更成为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从我国总体技术特征来看,我国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特征还相当明显。全社会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这个最原始产业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会劳动人口仍然只能从农业中得到就业机会。”[4]根据马克思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必须与农业发展过度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农业发展阶段去建构现代农业阶段的先进的土地制度模式。现阶段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热情的提高,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又一定程度是回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样的生产模式本身不适合于特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国家年中央政府提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但由于受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影响,发展的趋势非常缓慢。

四、从农村科学技术创新水平来看

技术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能力。我国农业创新新技术供给不足。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性进展。其原因在于农业高新技术体系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中介机制,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转化机制缩短技术创新时滞,缩短技术发明或缩短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农业技术推广则是重要一环。从目前看,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推广工作以创收为主要目的,停留于物资性技术买卖等是影响中国分撒经营农户吸纳新技术的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农户客观上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资本,主观上又由于农业技术潜在的风险性,其资本和劳动投入的非农化趋势十分明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技术的投入,投入比重也是逐年增加。以此来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的现状。这一重要的政策转变更着眼于长远发展,也同时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建立稳定的农业技术增长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影响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因素还在不断出现,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卓.《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6期。

[2]左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困境及其策略探讨》,《传承》,2009年,第8期。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6)

关键词:计算机;精准农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1

近年来,精准农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将高新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标志。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上已被广泛使用,目前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数据和图象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等方面。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类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更加迅猛发展的世纪,工业的全球扩散、市场经济的全球推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合作、信息化的全球影响势不可挡。但同时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普遍化、自然资源争夺的白热化,人地矛盾的尖锐化,亦将更为突出。为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化解危机,把握住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率力,但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及相关技术,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水平是能够上升,尽管如此,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应用软件相对较少,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同一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机械化,

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其最终成为专家系统。迄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作物的生产管理系统,特别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把客观、科学的精确引进农业生产的方式。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这种定位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因土壤结构、肥力状况、作物生产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对种子、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施用提出的不同要求(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建立了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客观决策系统,已应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预报、诊断和作物的估产)。

二、计算机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一)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农业资源信息量大。建立各类数据库系统是过去十多年我国农业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迄今已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的有:农业生产经济资料数据库、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畜禽种质资源数据库、海洋捕捞渔船数据库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等。

(二)农业规划与决策分析。无论在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生产管理业务中,计算机应用面不断拓宽。小麦、水稻、棉花、大豆和油菜等优化栽培技术推广了近千万亩。主要作物病虫害预报系统、饲料配方技术已成功地投入应用。以施肥咨询、栽培调控、良种选育、虫害预报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为目标的专家系统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有实用前景的成果,并进入试验推广阶段。由于数据库、模型和专家系统这样一些单项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正在着手进行。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是20世纪中叶从农业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及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使得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准确性迅速提高,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应用日益普及,其非接触、自动与快速多组分测定的优点不断为人们所认识。根据我国现代农业领域“十二五”规划的科学发展观,农业生产将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管理型向节约型和优化精确控制型转化,土壤、作物、粮食和食品等养分与产品质量分析管理占据重要的地位。近红外分析技术将成为现代农业领域不同对象成分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在现代农业领域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流通过程中,快速品质检测手段日益丰富,许多地区产品收购部门质量检测方法由人工感官手摸、鼻嗅、嘴咬、眼看等方式判定已转变为自动快速检测,不但可以检测产品各种内部品质参数,而且极大的改善了质量检测的客观误差,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市场已初步形成,应用前景乐观。

(四)农业科研。我国的计算机农业应用从这里起步。经过农业战线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计算机已普遍进入农业科学实验室,使用手摇计算机的时代基本结束。计算机已发展成为农学研究基础技术,相应的专业人材队伍已逾千人,分布在全国农业各条战线。同样在灌溉机械上安有自动灌溉的红外温度计,根据计算读取的有关数据处理,最终通过计算机发出灌溉指令。

三、存在问题

农业的产品,已建成的数据库系统,首先都应先促使个人对将做出买卖决策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很适合于作为分析问题的第一步骤。而对包括买方决策在内的交易发生的整个市场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总体看来,我国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减少盲目性,切实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这一日新月异的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为缓解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农业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与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精确农业的研究及实践。精准农业作为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管理系统控制下的农业生产,通过GPS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准确计算出某一地块实际所需投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与资源浪费,提高投入产出转换效率,避免由于过量施用化学产品而带来的污染风险,因此它是一种属于超前性的高新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为了迎接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团,它将成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在现阶段,应结合我国国情,把为实现优质、低耗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作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努力促进农业走技术集约的道路。近年来在部署生态农业和农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试点中,把质量问题、效益问题、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问题始终作为近期农业研究的重点,加以实验和总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已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何雄奎.农业机械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2]宗锦耀.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平装] [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近现代农业发展篇(7)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将传统农业发展成现代农业

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但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明显地表现出生产成本难降低、农产品品质难统一、科技应用水平难提高等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急需推进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水平的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走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一是要努力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市每年都建设300个左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示范新技术项目面积约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保证了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以农业科学化的目标衡量,这一速度还必须进一步加快。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健全面向农民的市场服务网络,改变农民组织生产跟着感觉走的盲目、被动状态,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还主要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2003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只有280公斤,比发达国家少132公斤,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必须把加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着力点,放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推广精耕细作上,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只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才能有保证。四是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不动摇。搞好以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应主要选择在原料主产区,农业主产区也应集中力量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近年来,**市通过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企业,水稻年加工能力达到近21.8万吨,建成了完整的水稻产业链,形成了对水稻生产的有力支撑。此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在大力发展农作物产业链的同时,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肇东、双城等畜牧强市(县),通过引进内蒙古伊利集团、雀巢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强大的奶业产业链,2003年两市牧业总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4.1%、64%,完成了向现代农业的初期转变。**市通过借鉴外埠畜牧强市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2004年全面启动了万头奶牛养殖项目,成功引进了多家外埠龙头企业安家落户,逐步形成了畜牧产业链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畜禽饲养量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保障。在我国将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条件下,应努力探索土地合作制、入股制等多种流转机制,寻求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推进规模化经营的有效办法,为建设现代农业作铺垫。两年来,**市通过争取投资与农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累计筹集资金1009.3万元,组建了8个村级大型农机服务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大型农机作业质量高、降低成本等优势,号召农民进行统一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今年,这8个村7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仅此一项可使农民每公顷耕地增收近百元。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将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

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而透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表面现象,其根源还在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僵化、文化素质低、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差,落后的农村仍然是我国上千年封建思想的残留地,竞争的动力不足,发展的活力不强。由此可见,要改变农村面貌,还必须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农民、建设农村,从而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农村面貌还需从解放农民的思想抓起。从当前农村的状况看,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农民摆脱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树立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及农民创业典型,增强广大农民发展的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的创业行动;就是要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铲除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迷信活动,使农民真正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智力是行动的支撑,建设新型农村急需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广开教育门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有着如饥似渴的学习农业科技热情。**市通过创办以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名字命名的农业技术学院,每年培养青年农民140多人,建起了倍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培训基地。在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强化对农民的政策法制教育,增强农民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认真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水平能够持续提高、后继有人。2004年,**市投资3609万元在黑龙江省率先实行了农村寄宿制办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了农村教学环境,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全市率先实行集中办学的五个乡镇已有12000名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享受与城镇一样的优质教育。

良好的环境是建设新型农村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加大面向农村的环境建设投入,依靠多方力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全国多数农村已经实现通电、通电视、通汽车的情况下,要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有线电视和电话不通、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农村中心镇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将贫困农民培植成富裕农民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农村而言,就是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来农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年均增幅连续低于5%,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03年的3.24:1,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正常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全国近62%的农民只有不到35%的市场购买力,极大地减弱了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理当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各级政府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

要把发展生产摆在致富农民的首要位置。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地方优势,积极鼓励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向市场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特色要效益。要大搞多种经营,支持农民开展生态立体化生产,保持并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国家在黑龙江等北方省份推广的农村能源(沼气)综合利用技术项目,由于效益可观,已对北方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类似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应当成为各级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