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0 14:49:13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护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高职层次的护理工作者。目前高职护理教育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临床护理工作。

1高职护理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主要有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等层次。这几年来中专教育锐减,大专及本科教育发展迅速。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深入人心,但在高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理念上,还未完全摆脱医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临床护理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影响了社会需要和临床护理需要。

2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护士数量却严重不足,医护比例严重失调。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护理功能在不断扩展,护士的数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1]。但很多医疗卫生部门为了节省开支,虽缺护士,却不愿招聘新护士,或聘请很多临时护士,造成了护士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再加上社会上人们对护士的偏见,这些都对在校护生产生了极大的的负面影响。另外这几年大规模的扩招,大专及本科毕业生急剧增多,而高职护生中,约一半学生为五年制,这部分学生没经过高中学习,初中后直接上大专,其基础文化知识较差,接受新知识能力较低,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就业时遇到用人单位不同程度歧视等使其心理及就业方面压力增大等等,这些不良因素造成了在校高职护生专业思想不稳定[2],影响在校护生的学习。

2.2护理教育较临床实践滞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护理正从 “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以人为中心”,这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面向就业培养实践型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职护理教育中很多教师脱离临床较久,授课任务较重,知识更新严重滞后,且教学内容只限于教材知识,跟不上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以大班授课为主,学生人数与实习基地的供需矛盾[3], 使得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脱钩。

2.3护理教育理念过于陈旧

随着“医学―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也从原来的从属地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护理不仅注重疾病,更注重人的心理、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及文化品位等。但受生物医学模式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课程设置,没有按照临床“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授课仍以传授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为主,人文知识偏少或(和)不重视。在这种陈旧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护士满足不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

3对策

3.1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授课时,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授课计划,采取相适应授课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次通过临床教师讲座或学生到医院见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临床护士工作积极的一面,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最后,对在校生应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并充分了解、认识自己,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护理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护理专业教育水平,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1)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医院学习;(2)定期请临床护理专家到校进行临床先进知识及技术讲座;(3)减轻高职教师授课压力,使其有充裕时间备课,学习新知识,教师授课时应理论结合临床;(4)实行小班授课,易于教师授课及管理。

3.3更新护理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高职护生培养目标,同时优化课程体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人文素质培养,对实践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2)学校尽量多的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如社区、敬老院等;(3)学生毕业前进行集中技能培训等。通过这些措施,实现高职护生培养目标,尽量减小高职护理毕业生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4小结

我国目前的护理现状,决定了高职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正确对待护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应对,使高职护理教育得到更快、更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琼芳,周立,张明.护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与改革发展的思路.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2):28~29.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一、我国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心理不成熟,专业思想不稳定

五年制高职护理的对象多为16-18岁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极力想摆脱束缚,却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他们对护理专业的选择部分是由专业调配而决定,部分则是认为护理专业利于就业而选择的,缺乏对护理工作性质的深入了解,专业思想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特点。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兴趣缺乏,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就认知层面而言,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推理以及预测的基本能力,但在处理问题时,还缺乏科学的判断以及全面的思考,容易冲动,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就造成学生在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学习时容易进行片面的效仿。

(二)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较为缺乏,他们适应新知识的调适过程较长,基本的护理思维方式与护理知识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增加了护理教学的困难度。同时,当前的高职护理教学往往对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的依赖性较强,在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部分对护理感兴趣的学生对护理学习适应快,成绩较为理想,而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业。

(三)大规模扩招产生的负效应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护理教学的技能操作实践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多而教师稀缺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护理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五年制高职护理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录取的标准也相应降低,从而使生源质量下降,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优化我国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思想,创新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1.转变护理教育思想。

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要从兼顾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以及护理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教学中,既要重视护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护理人文素养,使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护理人才既能够服务于医疗基层,还能服务于临床一线。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在五年制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结合学生当前已掌握的知识状况,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在5年内既要完成高中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其护理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为导向,革新护理教学计划,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高中课程尽量集中在一二学年,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三个学年集中设置护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护理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护理技能培养。同时,在入校之始,就要设置护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护理行为与习惯。五年制护理的课程设置衔接一定要紧密,要体现出高效率与高质量的特点。

(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实行以教师为主过度到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快速度适应五年制护理教育的教学方式。同时,对于护理课程的老师而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护理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护理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护理学习效果。此外,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还要树立人本思想,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中,要实现传统的三阶段护理培养模式(即医学基础、临床护理以及毕业实习的阶段性护理培养模式)的突破,根据五年制护理实践教学的规律,采取小组式的护理实践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每组派指导老师进行带教,并注重观察学生的实践学习状况。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尽早让学生到附近社区或者医院进行实习。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每学期、每学年都要安排学生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护理学习的效率。

总之,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是高素质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在五年制护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五年制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切实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鹏.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42-143.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 护理专业实习学生 存在问题 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医学生,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工作的内容是围绕“病人的健康”进行的,是人的生命,职责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实习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在临床实习阶段不断积累,学习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清护理实习生的管理难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解决方法。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问题分析

1.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女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独立性,习惯任何事依赖于父母,心理素质差。在校期间上实训课我们便发现,有的学生动手操作时心理紧张,手发抖,特别是真人操作和考核时,情况更严重。一旦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人际关系压力等问题时便会产生恐惧、退缩、放弃的心理,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临床工作。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抢救患者时,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便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这些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是很难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难取信于患者的。

2.角色适应不良:刚从学校走进医院,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面对的人群由在学校时的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及病人的家属;讨论问题的氛围发生了改变;到医院后,原来在学校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完全被打破,开始了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跟着带教老师值班,上夜班,上早班等,休息时间也可能在工作。由于在学校里面一直是学生的角色,做事情还是具有孩子气,不太成熟,到了临床进入社会,仍然未将角色从学生转换为一名护士,不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人员,这样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3.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特别多,涉及面广,诸如患者入院出院的护理、休息与活动、安全与舒适、生命体征的评估、静脉输液与输血、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很多护理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阶段才会意识到在校期间没有努力而导致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护士资格证合格率降低,直接影响到临床护理实践,严重者还会为病人的生命埋下隐患。

4.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不扎实:在校期间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虽然有练习,但基本是在模拟人、模型上练习,找不出对真实患者操作时的感觉,只是学到了操作方法,还不能生巧。到了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者,实习生开始变得恐惧、紧张,不知道从何下手,惊慌失措。比如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做不到一针见血,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二、对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教育方法分析

1.要求实习生进入医院以后着装整洁,穿护士服,护士裤,戴护士帽,穿平跟软底鞋子;言谈举止得体,形象端庄大方,化淡妆上班,不允许戴任何首饰;男生不留胡须,长发等。

2.严格要求实习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实习生在工作期间要认真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认真遵守各项护理操作流程,不迟到,不早退,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嬉戏、打闹、大声喊叫,有事需向相关负责人请假。

3.加强专业知识的复习与考核:在临床实践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中的好时机,对专业知识的提升特别重要,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丰富、拓展,多提问,多考核,多培训。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多为实习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护理是一门技术,带教老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操作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逐步提高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比如每天组织学生学会交接班,在病房旁针对病人病情给予相关问题的提问,进行相关护理操作。第一次可由老师讲解示教,第二次便可由学生独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即可,操作后对所出现的问题立即予以提出并整改。在操作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行为规范,动作规范标准,让学生熟悉轻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全程护理,实现让学生多实践的目标。

5.提高实习生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专业技能的发挥和工作能力的体现,若是对病人操作时不成功,则会使病人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多开展锻炼心理素质的活动,多给予心理的安慰与疏导,树立其在工作中的信心,提高自信能力,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牢固的专业知识。

6.帮助其适应角色的转换:很多实习生进入医院实习后,通过很长时间或很难将自己从学生的角色转换为医务工作者,依然缺乏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责任心、耐心、细心、关心、同情心。因此,教育学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配合老师的讲解示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在临床老师的协助下多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教学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作为培养初级卫生护理人才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一些阶段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进行改进。

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

1.招生对象素质差,但具有可塑性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建立了良好的发展通道,但是随着高校的生源扩招,专科层次为了招足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一般为学习成绩较差,没有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而面临辍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可塑性强,如果有良好的学习平台,严格的管理措施,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仍然可以有较好的发展。

2.培养目标明确清晰,上升通道畅通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十分清晰,就是为社区医疗、乡镇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临床能力、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复合型护理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对于有信心、有愿望,想到更高层次的学府深造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引导其考入心目中的理想高校。

3.技能要求提高,应用性更强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护士,这个职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无论是对护理技术能力,还是对职业道德修养、待人接物、职业操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既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自身技能,又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体系有待完善,需强化实践教学

中职护理教育本应结合中职教育与护理教育的双重特点,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护理学科。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训练,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临床经验的严重缺乏,使学生毕业后很难实现由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换。而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益处,例如现代社会倡导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等,都是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特定情况下需要的情感态度的洞察力,这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知识、新教学理念亟待普及完善

在我国的知识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教师和教材,随着临床护理实践操作的新技术、新产品等不断出现、更新,护理操作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从目前学校的教材内容看,知识的更新远赶不上临床的发展,内容比较落后,实验教材与临床实际技术操作发生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要想跟上医学发展的速度,实验教材的更新势在必行。

目前的中职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授课组织形式仍以固定的班级为单位,而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如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听不懂、不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退学;而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地参与思考过程,只是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应用或工作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医学的发展对护理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中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中职护理教育的办学质量,成为中职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燕锋.中职教育中护理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7).

[2] 刘博.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4(1).

[3] 方玲妍.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2015(6).

[4] 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整体护理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51-02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临床健康教育(病人教育)是指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2]。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临床健康教育面临着更高质量更高要求的挑战,分析我院临床健康教育现状,结果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抽取我院27个临床科室2008-2009年临床健康教育质量检查、督查结果及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小质量分析意见汇总。

1.2 方法:总结归纳2008-2009年临床健康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持续改进方法。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根据问题存在频率由大到小依次排序:检查、治疗、用药、护理教育欠规范;疾病知识教育不够理想;安全教育不够重视;五方面指导不具体、不量化重症病房护士与病人沟通不够;术前、术后教育有待加强;心理教育效果欠佳;入院教育不到位;出院教育不够仔细。

2.2 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2.2.1 护理人员因素:占40%

2.2.1.1 责任护士护理程序应用不到位;忙于治疗、护理,未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评估;评估工作机械、生硬,连续评估不到位,对分管病人病情了解不到位,不清楚病人治疗、护理,不能及时发现病人的护理问题或缺少对已采取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未进行相应指导。

2.2.1.2 重视疾病相关问题评估、忽略病人五方面内容评估,未发现病人存在问题,未进行相关指导。

2.2.1.3 护士专科知识薄弱,不能及时发现发现病人存在的问题;或虽能发现问题但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或不能发现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潜在性问题,不能做好遇见性护理,不能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

2.2.1.4 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技巧,健教工作片面机械,未考虑病人实际需要;未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健康教育时机不正确、方法不合理、内容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未量化、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2.2.2 病人及(或)家属因素:占35%

2.2.2.1 病人及(或)家属认识不足,认为只要配合治疗,治好病就行了,没有必要学习医学知识;或不理解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被动接受,甚至表现为厌烦、抵触。

2.2.2.2 病人病情重,家属没精神、没兴趣学习。

2.2.2.3 病人及(或)家属因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内容多,病人及(或)家属记不住,效果不理想。

2.2.2.4 病人及(或)家属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对健康教育依从性较差。

2.2.3 条件及制度因素:占25%

2.2.3.1 以口头讲解为主,缺乏足够的辅助资料。

2.2.3.2 重形式、轻内涵;重记录,轻效果。

2.2.3.3 重督察、轻培训、重考核、轻提高。

3 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3.1 护理部成立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小组,修订健康教育质量管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小组工作计划。

3. 2 建立与落实专科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 护理部与各临床专科合作修订常见病、多发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结合医生诊疗计划或医疗临床路径,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3.3 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3.3.1 专人负责与团队管理相结合落实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长分层管理、层层负责,加强临床质量控制,纳入质量考核:规范责任护士工作标准,要求责任护士充分利用与病人接触机会如晨间护理、交接班、护理操作等,及时了解病情,落实健康教育规定内容;进行高级责任护士护嘱干预,强化重点教育内容;落实护士长“首尾负责制”(晨晚间),新病人、手术病人、危重病人 “即日沟通制”, 全面监控护理质量。

3.3.2 即时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执行专科疾病健康教育计划,做到全面评估病人,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做到一般问题及时指导,如执行治疗、护理操作时,认真履行告知制度,介绍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复杂问题专门指导,如特殊饮食、功能锻炼指导等。

3.3.3 口头讲解与书面教育等相结合针对个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根据临床实际中健康教育薄弱环节,制作相应的书面材料。质控小组与专科护士及临床专科合作制作治疗饮食、专科常用药物、专病教育处方、手术前后、功能锻炼教育及专科出院指导手册、DVD宣教片、患者告知书、温馨提示,制作压疮护理、预防跌倒、防止管道滑脱安全标识等。

3.3.4 个别教育与团体教育相结合评估病人知识结构、知识需求、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调整健教计划; 鼓励、指导相关科室进行团体卫教如孕妇学校、造口之家、糖尿病自我管理学校,手术前后,门诊候诊病人集中教育等,采用讲座、录像、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团体卫教,质控小组全程参与并给予点评与指导。

3.3.5 临床教育与模拟活动相结合组织临床护士座谈会,了解临床实际工作存在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计划;要求重症病房加强健康教育意识,保持与意识障碍病人的沟通,实行呼唤式护理;组织健康教育情景比赛;分别组织内、外科整体护理研讨会;组织临床性质相似专科联合查房,达到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

3.3.6 质量要求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对年轻护士、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长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知识培训,提升健康教育技巧及能力。护理部负责对基础理论及共性内容的培训,护士长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3.3.7 医院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参与妇女节、青年节、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动,根据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有计划地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行健康教育,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培训,实行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新模式,发挥专科护士及社区护士各自优势,延伸医院护理服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及社区护理支持。

3.4 改进健康教育质量考核模式

3.4.1 有计划安排全年质量监控计划每季度进行一项专题活动,加强内涵质量控制。做到调研与考核相结合、检查与培训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如饮食指导、临床告知、安全教育、药物指导)相结合。

3.4.2 切实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引入护理质量病人评价机制,制作健康教育病人评价表,告知健康教育规定内容、规范要求,根据质控重点和专科特点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方便病人自我对照、自我调整,提高对医疗护理依从性,同时接受病人及家属的质量监督,病人评价结果纳入科室质量考核。

3.4.3 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运用图片、图表等直观形式记录质量问题,进行月、季、年度护理质量客观数据统计及评价,布置下一步工作重点。

3.4.4 对共性质量问题实行专项攻关,通过主题质量月活动,细化质量标准、强化规范要求、进行专题培训,确保改进成效。

临床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存质量[3],做好临床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增强了医患交流,密切了医患关系,而且能让患者了解相关医学知识,也是降低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4]。护理部应高度重视临床健康教育,认真分析临床实际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改进策略,不断完善临床健康教育质量标准,为临床护士提供便捷、高效的支持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健康教育效果,促进患者掌握必要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24

[2]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24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意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73-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追求也不断升高,其中就包括人们的法制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地方,被人们高度重视,患者与其家属对医院的各种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提供护理服务时要确保患者不会受到任何意外损伤,从而避免各种医疗纠纷的出现。所以,目前护理安全已经成为了各个医院极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本研究中将对神经内科护理与心内科护理做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起到帮助。

1什么是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实施护理的安全中,患者不会发生法律与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是功能上的损害、伤害、缺陷或是死亡。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

2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神经内科护理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为人院评估难以收齐所有资料。这是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种的特殊性,患者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而且病情变化较快,所以患者往往在精神、感觉、意识、智力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故在对患者进行人院评估时,易出现漏项。第二个问题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难有起色。具体原因还是因为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在精神、感觉、意识、智力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甚至有的患者还合并有肝、肾、心脏等方面的疾病。而且患者恢复较慢,所以对这些患者进行健康时,难以和患者形成有效沟通,使得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显现。第三个问题为对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难度。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压较高的表现,需要对患者应用脱水剂。而临床上常用125n止或250n止的20%甘露醇药物为患者降压,其用药方式为静脉快速滴注,每天需要滴注2至6次。若为患者反复穿刺,易发生穿刺失败,若为患者使用留置针,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故给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难度。第四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为护理人员之间额综合素质差异较大。由于近年来医院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所以现在的护理人员中有一些外聘人员。这些外聘人员大多为独生子女,因为他们从小就深受父母的溺爱,无法适应护理工作,对护理工作不敬业,对工作待遇不满意,这些都是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第五个问题为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风险和法律意识。长期以来,很多护士仅仅“在医言医”,忽视了对法律问题的重视。另外,医院的护理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她们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对预防职业风险和医疗纠纷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对医疗差错事故的预见。最后一个问题为

护理人员缺乏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护理工作中的需要运用新技术的地方将越来越多,并且所含技术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无疑会加大护理人员的压力,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另外,一些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一些仪器的操作不够娴熟,容易出现错误或失误,从而对护理安全产生影响。

2.2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第一大问题为外出检查时容易发生意外。心内科患者外出进行各项检查,在进行运送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绞痛、心跳骤停的危险。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第二大问题为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由于心内科患者老年人较多,脏器功能减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减弱,接受应激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更为棘手的是,有时候患者会不合理的干预治疗。例如,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停氧使氧疗中断,缺氧导致呼吸困难加重,经过重新吸氧后缓解。最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健康教育不到位。护士宣教科学合理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根据病情适当的卧床休息和合适的活动度,适时增减衣被预防感冒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指导不到位。

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既然存在了这么多问题,就要想办法来解决它。第一,医护人员要学会

准确评估,确立高危人群。对于关节炎、脑卒、中贫血、血糖控制不满意、性低血压等患者均应列为高危人群。第二,要注意广泛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应向患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避免教育的单一性,加强对患者进行示范性教育、计划性教育和以点带面的教育,让患者能够通过图片、碟片、折页、教育手册等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以使患者能够从多个方面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促进患者及其家属获得行为方式的改变。第三,一定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了有效地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行为。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对既往纠纷案例进行讨论,加强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专题教育。最后,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记得要督促护理人员贯彻和落实护患沟通制度,使护理人员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提高护士的沟通技能和技巧。并且要求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告知义务。

结语: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每个护理人员都要对护理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上文中介绍了很多,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模式并非只有上述方法,所以希望医护工作人员能够为了患者的安全,为了医院的护理事业事业安全、顺利的发展,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对护理安全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摸索和探讨,以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纠纷,减少内科护理安全问题中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一)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H省四所医学类高校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汉族463人,少数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认知问卷》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自编心理健康认知问卷,共11个题目,如学校是否应开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址,兴趣爱好和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为UPI问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选择,60个项目,4个为测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史等。

(2)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占92.0%,有79.6%的护生认为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合理,82.1%的护生认可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并且有87.5%的护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73.9%的护生认为心理咨询有效。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否更多”这一问题,有45.2%的被调查护生同意这一观点,54.8%的被调查护生并不这么认为。对于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8.9%的护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问题,33.0%的护生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8.8%的护生认为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还有9.3%的护生认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见图1。针对这一现象,有57.7%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个人,20.0%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占17.5%,还有4.8%的护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计算调查对象的UPI总分,最高分为52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4.85分,见表2,基本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1%,小于20分占调查人数的70.4%,

三、讨论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师认可度、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持积极和认可的态度,总体来看,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认识不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对于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综合反映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还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目前社会本身对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认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歧视,如“被精神病”等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容易谈“心”色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UPI的评价细则,总分大于等25分的被划定为A类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这类学生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一般类高校大学生UPI测试的比例。如刘雪珍等人对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A类学生比例仅为9.6%。总分在20-25分的被划定为B类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换而言之,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本研究中约占11%。总分小于20分的被划定为C类学生,这部分学生被认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约占70%。总体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近30%,这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一项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62%。

(三)对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