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6 15:11:06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1)

[论文摘要]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体育方向专业英语的内容和理论依据入手,对体育院校非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用人单位、任课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旨在提高体育方向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满足体育国际化趋势下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体育方向专业学生英语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加,学生择业求职、实际应用和扩大交流需要的增加,以及体育院校办学思路的不断拓展和办学定位的提升,使得一些和体育有关的非传统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如体育经营管理、运动心理、康复保健、新闻、播音与主持(体育方向)专业等。这些二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英语基础相对体育类学生要好,再经过前两年的通用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后,相关的专业英语学习会为其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专业英语的突出特点是复合性和应用性。体育专业英语的学习目的总的来说是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育专业方向知识的传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顺利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和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即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国际信息的采集、编译和交流的能力。我们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突出这些专业的体育特色和人才的体育英语优势,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拿体育新闻专业英语来说,学生既要学习相关的新闻专业术语,还要学习英文中新闻表达的格式、技巧,学会英语新闻的采编译等,这其中还涉及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再比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英语,既涉及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医学词汇构词法、医学论文摘要、文体常识等学术写作训练及医用英语会话,又包含运动保健、运动康复、运动创伤等方面的专业术语的学习。当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重视职场世界中学科与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强调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职场中,用人单位最青睐的是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一定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毕业生,这一点在新闻专业(体育方向)尤为明显。媒体单位对此类复合型人才比较欢迎。从对已毕业和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中不难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专业英语知识欠缺是制约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和胜任其职业要求的一个问题。如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对体育新闻的编、译不熟悉,对英语体育新闻的风格、体裁、专业术语不了解,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此类人才的要求。不难看出,单纯的大学英语教学、单向度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要求。 

目前esp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普遍问题,如课时安排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不尽如人意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英语人才培养中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师资队伍建设是头等大事,专业教材建设亟待跟进。 

二、当前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教学内容限制了教学模式和手段的革新,应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教学内容。专业英语教学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发展阶段。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学都停留在语域分析和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阶段,即语法、阅读、翻译教学阶段。教师选择一本专业教材,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教师讲授得多,学生参与得少。加上体育院校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而专业教材多以专业知识的介绍为主,文章多出自于英文原版报纸杂志、专业论文或网络,其中词汇偏难,句子较难理解,内容趣味性较低,相关的网络信息也较少,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此外,缺乏教学辅助材料,特别是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供自学与练习使用的磁带、录像带等音像资料。这些问题限制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学手段。而且学生对教材中的许多专业知识不了解,给他们的阅读和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一些公法、经济学英语专业术语、公式很陌生,看不懂专业文章,更不用说在专业领域里用英语去进行沟通了。 

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去。以英语为媒介传授专业,是一种意义有限的专业课而非单纯的英语课,英语的运用完全出于一种特定的专业文化和语境。这一情景下的英语学习,显然已不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了,“习得”多余“学得”。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专业英语术语和翻译技巧之外,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进行交际的形式让学生多练习,把教学重点从讲语言知识、语言理论和语言规律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来。要坚持“必需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做到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使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实用的特色。教师应重点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1)口语交际能力;(2)专业写作能力;(3)综合素质能力。例如,让学生练习撰写英语体育新闻、采访稿件、体育比赛的解说讲解、体育代表队的接待、赛事的组织管理、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等。创造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这样做一定会对他们毕业后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活动大有益处,同时会提高他们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另外,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有效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如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而且,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将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环境英语学习,即视听材料的运用,可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里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有所了解。这样,学生的知识来源增多,信息大量增加,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可以更加灵活,学习更加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2.教材普遍适用性不强,编写对应课程和教学对象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专业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材编写不专业,教材选用过于盲目自主;语言与专业知识比例失衡;教材未能体现真实性原则;教材内容、任务形式单一;教材难易程度控制不当等。还有一些课程,如笔者所教的体育管理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对应的教材。从国外引进的很多教材或专业书籍,虽然能使学生直接或更快地了解该领域的世界发展水平,减少中间翻译编书的环节,但外国人编写的教材往往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需要。另外,课与课之间缺少必要的连贯,没有配套的练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现有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由有关学校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或专业教师编著。这些教材中有一部分较好的教材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有不少正在使用的教材在实际使用性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尤其像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工商管理英语等教材对体育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都存在词汇量较大、文章长而乏味、内容和学生专业不完全贴近、案例真实性不强等缺点。因此,各方应尽快着手,组织课程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联合起来,根据学生专业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型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材。这些教材要以专业需求分析为基础、真实性为原则,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能力训练。 

3.教师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专业培训刻不容缓。近年,体育院校各专业引进了不少体育专业硕士、博士来教授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些教师熟悉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阅读专业的英语资料、文献和介绍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他们往往英语语言类知识功底不够深厚,在语音、语调、词汇量、相关文化和英语知识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达不到英语教师应有的水平,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一个合格的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具备与目标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内容知识,熟谙使专业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策略。二是熟谙外语教学研究之道。专业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所以必须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必须具备对学习者和特定领域中目的语运用开展研究的能力。三是体育方向课程教学往往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具备教材的开发与选择的能力。四是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即与专业教师合作的能力。我们应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对英语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双方加强合作。可聘请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进一步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更好地为体育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同时加强体育院校英语教师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体育英语教学法的研讨,尽快建立起一支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兼具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小结 

体育运动国际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专门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新形势下的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育专业方向知识的传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使从业者有过硬的英语功底和专业的体育知识,从而增加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高嘉.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 

[4]章文君.cbi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创新[j].外语界,2008(3). 

[5]朱梅萍,沈忆文.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2010(1).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2)

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在研究范畴上,应切实挖掘研究范畴深度,提高研究的理性化程度;在研究功能取向上,应加强有系统、有

广度、有深度的职教建构性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研究主体上,应强化研究群体间沟通度,构建相对稳定的研究共同体;在研

究影响上,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卉(1987-),女,贵州凯里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7-02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起步较晚,直至进入新世纪才有

所涉猎。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研究的现状,并试图勾勒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远景。

一、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

为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概况,本文以“教师

专业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职

业教育类中,对

1979年

1月

1日至

2011年

12月

31日的所有文献

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

163篇文献样本。采用定量和归类分

析的方法,从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功能取向和研究影响等

维度进行现状归结,以明晰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现

实基础和发展趋向。

1.文献量逐年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可以归纳出我

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态势(如图

1所示)。2000年

以前,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鲜有关注。直至进入新

世纪,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焦点化的背景

下,职业教育师资才迎来了学者们对其专业化发展的聚焦。早

20世纪中下叶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中就强调了职业

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提及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解决

师资专业化问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索的萌芽状

态。然而统计显示,这一时期所产出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的学术文献数量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当时职业教

育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

的支持度不够、社会对职教师资队伍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不高等

因素导致。随着

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

持,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职教师资问题也被

推到了焦点位置。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步入

了一个全新阶段。由图

1中相关文献数量便可以清晰得看到,

2001年以来,学者们对这一研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关于职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

2005年以后文献

量迅速增加,呈现出一个良好的研究态势。但是由图

1也可以

看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式增长,而是

呈聚升聚骤式的脉动式增长。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研究的稳定度和持续度还有待培育。

1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2.研究范畴。对

163篇文献进行仔细分析,发现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范畴主要指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和“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等研究领域。其中,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文

献达

7.97%。研究者认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是加强中职教师队

伍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中职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①目前我

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专业属性不高、专业能力

不强、专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专业道德危机②等问题。基于此,研

究者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③开展校本研究、健全培训体系,④

创立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⑤等途径加快中职教师专

业化进程。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教师专业化研究非常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高达

56%的文献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

师专业化问题。这些研究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与管理的历史进程,⑥剖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

题,⑦

探索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⑧

还有研究者尝试

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这表明研究者已

经逐步具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意识,并

能多维度、多层次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19%的文献进行了相关探讨。这些研究关注职业教育自身学

科的发展,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建构。其中职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焦点。研究者

认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学科专业

性具有多维性和发展性。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内涵解读有:教师

是专业人员,应提供专业化服务;⑩

教师是自身终生学习,不断发

展的职业;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职业伦理规范..等。但遗憾的

是,该研究虽然涉及了多个重要研究领域,但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却远远不够。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泛泛而谈专业

化所存问题和实现途径,其研究成果大多流于表层;高等职业教

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也呈现出片面化、零散化和粗浅化的特点;对

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则尚未形成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的论述。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

究,尤其是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

3.研究功能取向。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主要有

“普教——移植、借鉴性研究”和“职教——建构性研究”两类功

能取向。通过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的研究文献倾向从介绍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历程切

入,关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发展动态,惯于把普通教育

教师专业化理论移植到职业教育师资研究上来。这显露出既有

研究在探讨职教教师专业化时,更多的是对普通教育教师专业

化理论的解读或移植,较少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

思考和深度剖析,较少考虑创新性或移植适应性问题。文献分

析发现,只有不足

1/3的文献能真正根植于职业教育土壤,立足

职教师资特点,尝试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存问题提出

解决与重新建构的思路。如徐涵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来

源和构成,阐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

上的缺失,进而从制度视角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

策。..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虽还处于“普教——

移植、借鉴性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已逐步具有“职教本土建构”

的意识,这也成为我们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4.文献被引频次。统计显示,被引频次在

30次以上的文献

为零,有

2篇文献被引频次在

20~29次之间,被引频次在

20次

以上的文献占总量的

1.2%,说明仅有极少数文献在学术领域具

有很强的影响力。而被引频次在

5~19次之间的文献是

25篇,

占文献总量的

15.3%,这部分文献对后续研究有较强的影响

力。值得注意的是,被引频次仅为

1次的文献占总量的

11.7%,

甚至有

42.3%的文献从未被引用过(如图

2所示)。当然,文献发

表时间越早,被引用的可能性相对越大。但有高达

54%的文献

仅被引用过

1次或从未被引用过,说明该研究有超过

1/2的研究

成果学术影响力很低,学术质量亟待提升,此问题值得研究者

深思。

二、研究远景展望

1.在研究范畴上,应切实挖掘研究范畴深度,提高研究的理

性化程度。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探寻范围涉及“中等职

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和“宏观意义的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等关键领域。虽然该研究范畴内所探讨

的重难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的现状和趋向,但仔细分析后还会发现该研究范畴内诸多不适

之处。如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研究文献大多停

留在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而对中职教师专业化理论

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则较少涉猎;在“高等职业教育教

师专业化”方面,研究者注重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内涵等

宏观层面的探讨,而对专业化标准、实现途径等中、微观层面的

研究则明显不足;在“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对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学科理论建构更是才刚刚起步。诸如此

类问题反映出该研究范畴内大多集中探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是什么”等操作问题,“如何是”等机理

“如何做”而少去研究

问题,以致研究的深度和理性化程度发展缓慢。随着职业教师

专业化重要性的提升,笔者相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

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将会进一步充实,研究将会向

理性化迈进。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注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理论研究,将会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

走向。

2.在研究功能取向上,应加强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的职

教建构性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研究呈现出过分注重“借鉴性、移植性研究”的特点。总

体来看,教师专业化不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还是从不同学科

类别的横向看,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特征。因此,普通教育

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般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都对我们当前

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既有研究十分注重对普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学习。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历经半个世

纪的发展已逐步趋于深化和严密,其研究成果一般是有实证分

析和实践研究支撑的,对当前师资建设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影

响力,能为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研究思路。这

无疑对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

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应该吸收和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

业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但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的、学生学情、师资特点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并且职业

教育当前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也与普通教育不一样。这就决

定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要真正为我所用,就必须结

合职业教育实际进行吸收消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研究者们主要采用移植借鉴性

研究,其研究成果大都是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移植而

来。在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中,应注重普通教育和

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的调适,要扎根于职业教育的土壤当中分析

问题,要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当前,研究者已经开始具有职

教建构性研究的意识,但系统性强、有深度、有广度的职教建构

性研究还相当缺乏,这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将长期努力

的方向。

3.在研究主体上,应强化研究群体间沟通度,构建相对稳定

的研究共同体。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主力军主要

集结在两大人群:一是普通大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和各类研究

生;二是各类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其他非学校类研究机构成

员。这表明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贡献量较大的多为受过

系统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和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一线教

师,但从研究成果反馈情况来看,研究主体间的合作度较低,尚

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要向理性

化、科学化的研究靠拢,要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共

识,越来越需要经过系统学习的学术人才。同时,提高研究群体

间的合作度和沟通度,尤其是加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不

同学科背景研究者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一个稳定、有效沟通的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共同体,是后续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

关键问题。

4.在研究影响上,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学术影响

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其研究成果的数量

和质量息息相关,尤其是研究成果的质量更是衡量学术水平的

重要标杆。而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评判则主要依据成果所在期

刊的影响因子和成果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该研究

成果对后续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其学术价值相对越大。前文数

据显示,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普遍认可和接

受,虽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未被引用或引用频次较低的文献是

不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但是至少说明这些文献对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研究的自身发展以及其他学科借鉴性学习的价值不高。

在既有研究中,由于部分研究的学术质量不高,学术影响力偏

低,从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发展缓慢。因此,避

免同一水平的重复研究和泡沫研究,精心培育研究成果的质量,

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也将成为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注释]

①谢良才,杨金梅.关于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化标准结构的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21):20.

②④潘新添,张筠.关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6-17,17-18.

③⑤佟达勇.浅谈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13,13.

⑥肖争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9):56.

⑦唐晓鸣,陈松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教育探

索,2009(6):89.

⑧李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5):54.

⑨陈永芳,郑建萍.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46.

⑩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

(9):52.

....崔艳萍.试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

..李毓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0):40.

.....教育探索,:李娟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

2006(11)109.教育与职业,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3)

作者简介:方千华(1976-),男,福建建瓯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和总结全国25所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分为切入点,对各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征与不足,旨在为新时期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54-03

在调查和总结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25所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和学分为突破口,全面深入地剖析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概括其特征和不足,为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 课程设置的结构 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各专业和基础的学位课程)和专业课(以各方向基础的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程(以体育学为基础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的结构相对稳定,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为专业必修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开设的门数体现多样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状况可见表1,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3门12学分;从调查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主要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在本专业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主要按二级学科开设,但是学分上差异较大。

在这一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下,我国25所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总共有442门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为196门,占总课程的44。3%,非学位课程为246门,占总课程的55.7%,两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之比超过了1:1.3。

1.2 公共必修课程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不同的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根据不同院校此类课程名称统计,共开设了11门课程。

1.3 专业基础课程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的院校对课程的门数和学分的要求不同。从25所院校培养方案分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36%的院校规定不少于8学分,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16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1门课程3学分。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在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共开设了78门的专业基础课程(表2)。

1.4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能使研究生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开设。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分析,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48%的院校规定的学分在6学分至8学分之间,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高达14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2门课程4学分,还有的院校规定学位论文的综述和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为2学分,并且列入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一共开设了97门专业方向课程(表3)。

1.5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开设的选修课程总门数是264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和门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5.1 跨学科和交又学科选修课程 表4可见,开设了50门人文社会学类科课程,涉及学科广泛,如开设了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学基础、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经济法、公共关系学、世界宗教与民俗、中国文化思想史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等课程。

1.5.2 工具与方法类选修课程 方法与工具类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外语、计算机、统计学、逻辑学等课程。从表4可见,开设了此类课程门数为47门。

1.5.3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教育训练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类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是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的课程,打通了二级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研究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表4可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运动人体科学类分别开设了55门和60门的选修课程。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讨

2.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设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者有机组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研究生学位课程格局,完善了课程体系结构。2)课程设置门数多、学分设置较合理、知识覆盖广,体现了基础化、时代性和前瞻性等特征。3)选修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广,不仅体现了体育学领域不同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4)各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保证总体的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自的教育资源,发挥优势,课程门数、课程学分和课程内容都各具特色,体现出差异性。5)课程设置体现了小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不断细化,门数不断增加。6)课程设置体现了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根据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方向的划分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7)课程设置体现了国际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学院校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2.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足1)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存在。2)部分院校必修课程开设过多,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研究生

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发展。3)课程命名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4)部分院校在专业基础课中很少或没有涉及跨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混合以及在二级学科的各方向设置不同的基础课程,因此,没有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位基础课程,没有体现出基础课程的重要功能,造成课程结构体系失衡。5)部分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从师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具体学科方向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侯彦芬.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2):20-22.

[2]杨文轩.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3.

[3]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59-61.

[4]黄汉升,葛春林.中国和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2):20-26.

[5]王天生.英国体育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6-10.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7]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1.

[8]孙庆祝,孙晋海,赵先卿,等.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模式与方法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6-77.

[9]黄汉升.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85-88.

[10]王天生,程致屏,夏玉兰.中英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1):28-32.

[11]隗金水,邹亮畴,黄志玲.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2-94.

[12]贺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与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99-101.

[13]李其生.谈研究生培养之管理一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先进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43-46.

[14]梁传杰.新世纪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1):69-70.

[15]宋筱平,陆军,陆叔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点和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9):29-32.

[16]王战军.新世纪的研究生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21-24.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动力机制

[作者简介]胡娟(1979-),女,安徽寿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金红(1965-),女,江西赣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方玉东(1977-),男,山东莒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科学与科技管理。(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84-01

专业学位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专业学位重在专业实践,是某一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统称,“培养的是既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结构又能够应用实践的职业者”①,如教育硕士(ME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等。

我国自1990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②。然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短,情况复杂,在现阶段,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培养模式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也逐步提上日程。但是,任何事物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充足的动力去驱使它完成改革。同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也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因此,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就必须认真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一、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侧重的仍旧是理论讲解。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的课程,但是具体实施操作情况却不尽如人意③。总体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的趋势,偏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最大障碍。

2.导师指导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在师资结构上仍是以学术型导师为主要教学力量,其中,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比例低④。因此,大部分导师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实践经验少,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熟悉,很难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做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3.考核体系缺失。从目前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与专业学位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考试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俨然沦为“考试教育培训”⑤。职业资格考试不应成为教学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那些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位更需要专门的考核制度。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来源

新增长理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系统要产生持续增长,就要实现要素回报的递增,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寻找到一个维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不是某一个独立要素,而是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力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个多维度的、非线性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各个方面之间互动关系的系统性转变。在本文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体系,是指阐述和分析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必需的各种动力因子产生的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理的各种内外部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

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构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动力体系,这些动力因素形成了一个动力系统(如图1所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1.内部动力。内部动力存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体――高校――内部,即高校的价值取向。高校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高校效益的提高,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这里的效益更侧重于指高校的社会效益。高校社会效益的提高与其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想要长远发展的高校,如果不谈社会责任,甚至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学术(科技)的传承而且做出努力的话,那么它就可能会面临社会声誉和公众信任危机,无法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承担更多的是社会责任。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存在于高校外部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所形成的推动力和用人单位专业性人才需求所形成的拉动力组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国家教育部门政策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学位的合理发展,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2)用人单位专业性人才需求。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专业学位教育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机制框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动力体系构成决定了其特定的框架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特定的结构和复杂的关系产生的系统作用,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外部的动力要素对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作为外因,只有通过诱导、唤起、驱动而转化成内因,才能实现其动力效能。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的价值取向起到核心的作用。社会效益最大化是高校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各种外部动力要素最终将会转化成为内部价值驱动力而发挥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对获得更多国家教育部门政策支持以及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高校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将会促使国家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会使用人单位及社会公众进一步认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推动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框架图如图2所示。

[注释]

①周频.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OL].dlib.省略ki. 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8162995.nh,2008-10-31.

②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11.

③李新权.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8):86.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P-A-O-R”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最早起源于美国。有人认为,约翰·柯立尔(Coller,J.)关于“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行动研究的源头。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勒温(Lewin,K.)和他的学生与犹太人和黑人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是行动研究的源头。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行动研究定义为,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艾略特(J.Elliot,1991)认为,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1]我国学者陈向明、沈映珊认为,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就是所有的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与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笔者在本文中给出行动研究的定义为,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或共同组织中的合作者一起,及时、系统而公开地反思教育实践的问题,为了解决教育实践发展中的行动问题,而在问题情境全过程中进行干涉的一种螺旋“P-A-O-R”(Plan-Action-Observe-Reflect)模式、建构式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二、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在教育改革浪潮愈演愈烈的情形下,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及英国人文课程学者斯滕豪斯(Stenhouse,1975)系统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2],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众多国家政府的关注和广大教师与教育者们的追捧,日益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热点。

(一)行动研究的特征

未来学家拉莫斯(Ramos, J. M.)曾归纳总结出行动研究的五大特征:第一,行动研究是一类为了人类美好未来而产生的实际存在或行动。它坚信,通过实践或经验世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第二,行动研究是一个参与式的研究过程,这一过程包容着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多种认识方式。在此,知识不是静止或普遍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通过多重视角与背景来共同创造的过程。第三,它是循环且具有启发性的,是持续不断地探究与行动整体进化的过程。每一次循环大多包括分析/诊断、计划/视野、行动/事实、反思/评价等环节。第四,行动研究是参与者为了自身而展开的研究,其最基础的问题就是,研究究竟是为了谁的利益?第五,深具民主气质是行动研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敢于对权威政治关系进行批判,重视边缘化群体的申诉。[3]

笔者以为,行动研究除了上述的特征外,还具有反思性特征:反思是一种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行动历程;反思是行动导向的社会历程,根植于历史之中,不是单纯的心理历程或个人历程;反思是政治性历程或行动,一般会以某部分群体的政治利益为基础;反思是一种意识形态,也可转换或塑造意识形态。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着的个体。其二是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就教师个人而言,以此作为努力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对社会而言,只有把教师如此定位,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提升教育水准。其三是强调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把教师视为积极的研究者,强调教师自发地学习和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是一名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长沟通与协作,提高教育的质量。其四是凸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教师发展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三)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其一,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目前学历向高深方向发展、绩效考核、教师工作量任务重的背景下,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主要着眼于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及其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轻科研而重教学,有时甚至拿教学量来“抵扣”科研量。久而久之,不但造成教师科研能力下降,也不利于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行动研究证明,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不但可以有效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够成功地致力于专业问题的解决,而这种专业知识的获得、教学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其二,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很多教师认为,教书时间越长,越感觉自己像“教书匠”,为了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教师们疲于奔命,对“传道、授业、解惑”所带来的乐趣体验,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现象在远郊办学的学校里比较常见),职业认同感自然下降。而教师成为实践中的研究者,则可以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体会教育研究成果及其运用所带来的成功与愉悦,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展。

其三,有利于提高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统模式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群体与实践群体相脱节,研究理论往往“高屋建瓴”,不是来自一线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如基础教育理论大多来自高等教育或教育研究院的教育学者),而一线教育者经常只能执行上级部门的研究方案,使教育科研成果与实际实践之间落实转化滞后、效果较低。教育行动研究则可以突破这一瓶颈。

其四,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个教师要想在滚滚前进的社会发展之轮中生存,必须持续增强自身的生长点,做到厚基础——提高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精技巧——反思提高教育能力,而行动研究则可以在此方面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力量的源泉,前进的驱动轮。

三、教育行动研究在促进教师

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因为各方面状况,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其原因是:

其一,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问题取向不明确。问题取向决定了行动研究的问题解决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才知道问题取向到底在哪里。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师,应该形成扮演研究者角色的工作习惯,将自身的实践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其二,认为行动研究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进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具备情境性,是在教育工作情境当中所进行的研究。对教师而言,一个班级或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实验室,而行动研究就是要针对这个工作情境的问题需求进行改善,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质量。

其三,人们对开展行动研究的观念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工作者开展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实际工作情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师提高研究热情,提高其解决工作问题的意识,改进工作现状,创新工作模式,而非为了研究而研究。

其四,行动者和研究者协同合作有一定难度。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合作是行动研究精神的核心要素。在学校中,教师是教育工作情境中的主要研究者,然而不论教师或是合作教育者,虽然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可能因为个性不同,业务竞争,缺乏对行动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巧等,从而很难达成相互之间的协作。只有教师、行政人员以及专家学者们彼此间真诚协同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研究和教学。

其五,没有设立专门的行动研究机构及其评价机构。要树立教师以开展行动科研为主的科研新观念,把行动研究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主要依据,以校级教研团队为平台,设立专门的行动研究机构。

其六,对行动研究方法论的学习认识不深入。结合教育实践提出问题,通过方法论的学习,掌握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真正把开展行动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新方式。若专家学者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与支持,则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提高研究的效率。

其七,缺乏对行动研究的理论关注。行动研究对行动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轻视或排斥。理论和行动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一方面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实践为理论提供生长点,而行动研究的实践性和情景性很容易使教师减少或失去对理论的重视。

四、提升教育行动研究对教师

专业发展功能的对策

教育行动研究自产生及发展以来,对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提升方面,其作用不容小觑。一般认为,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和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等行动研究策略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有效对策之一。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

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社会上较流行的一种发展形式,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一般由学校单位、咨询机构或教师本体,对教师个体制订、适合教师个体特征和学校目标共同发展的,为职业生涯目标发展和实现的一种计划、组织、实施活动,促使预期目标的完成。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导理论是职业锚理论。职业锚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提出,主要解决职业生涯定位问题。职业帆理论由国内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庄一召先生提出,主要解决“后职业定位”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和安防机制三大问题,即如何持续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如何校正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保证职业发展的健康和安全。

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教师通过认知自我、分析自我,以自身现状为基础,确立人生发展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教师可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通过反思和学习,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力争增值,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发现机遇;可以评估教师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供前进的动力;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生活固有的习惯模式,塑造新的自我,并超越自我;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让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二)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

教师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授课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由任职学校在搜集校内外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向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出本校教师培训要求,然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和任职学校的参与下,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最后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培训的整个过程。有举办短期培训班、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课题带动法、组织教师研究教材、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教师校本培训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校本培训可以为校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针对本校教学特点和教师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既可以减少输送单个教师去培训机构进修的高昂费用,扩大培训的教师范围,不耽搁校内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以使教师免去奔波劳苦,就地实践,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

(三)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以教育活动价值增值为目的的一种多元互动评价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的,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制订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发展性教学评价,拥有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及必要的外力保障,其三大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发展、学生进步和教学改进;其基本特征是立足过程、多元互动、尊重差异、增值反思、面向未来、重在发展。

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不仅可以通过搭建发展性课堂教学平台,有效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还注重体现教师个人价值、专业价值,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

研究表明,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特别是,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四)以人为本成长的驱动

在学校里,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不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校方存在的意义,教育大纲的制定,教育目标的实现,无不围绕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为中心任务。教师行动研究,以教师实践者为研究主体,目的首要还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成长。作为知识传授的源头,教师只有自身不断进行研究反思,教学相长,才能教育出知识更丰富、学习能力更强、科学技能更高的学生。教师行动研究,强调了教师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的发展,是以师生成长为本的驱动轮。

(五)多重价值体系的聚集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育行动研究之所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迅速推广,是因为它具有多重价值: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其健康成长,而且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间的同伴协作。在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型教师,能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传播给同事、学生和家长,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授给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型教师进一步反思提高,能将有效快捷的教学理论知识和理念传授给教学型教师来实施、传播;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师和教育合作者之间团队关系的和谐融洽、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以及校园文化的营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科课程、校级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驱动轮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柏华,高凌飚.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

[2]Ramos, J. M. Dimensions in the Confluence of Futures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1.5(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80-07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riente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lic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YANG Xiao-yong1, GOU Zheng-fei1, LU Chang-fen2

(1.P.E. Inst.,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2. P.E. Ins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eatures are many areas of specialty,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strict access system, knowledge convergence and profession focusing, teaching cases selected, practice teaching emphasized and complete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aking the U.S as a reference, the reform of China’s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an be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features, clarify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ecialty fields; adjusting the enrollment structure, reforming the recruitment approach; setting career-oriented curriculum and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mproving the external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l security functi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gree and occupation, and seek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master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career development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是培养体育职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培养体育理疗专业硕士,从创办到完善、从单一到多样、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新范式的主导下进行改革并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对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特征,将可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知网(CNKI)和英文EBSCO-SPORTDiscus数据库有关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文献资料,同时检索了中美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体育院校网页并收集了各专业领域的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

1.2 逻辑分析法 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2 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美国高校颁发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包括理科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s degrees)、服务型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in Service-Oriented) 、数据分析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in Data Analysis)和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of Ar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4大门类。[1]这4大门类涵盖的专业领域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y;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运动训练(Sports Coaching)、运动管理(Sport Management;Management of Sports Industries;Athletic Administration)、运动伤害防护(Athletic Training)1、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Sport、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青少年体育发展(Community Youth Sport Development)、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Wellness; Sports Fitness and Health)与残疾人体育(Movement Studies in Disability;Interdisciplinary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学制一般为2 a,强化班为1 a(主要是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3 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在过去20年间,硕士生教育,从文、理硕士,到日益广泛的专业硕士,都出现了根本性的范式变化。新的主导性范式就是以专业实践人员为导向,强调的是技能开发、专业开发和范式目标。……硕士学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以终结性教育为主,以实践为指向”。[2] 近年来,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受这一范式转变的影响并职业发展为导向。

3.1 专业领域较多、培养目标明确 美国高校体育专业硕士专业领域由上世末的一个体育理疗专业发展到目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管理、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及残疾人体育在内的8个专业领域。这8个专业领域都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而且职业目标非常明确(表1)。

体育教育培养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中所需的体育教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在校实习,学生学习与提高体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领导素质。[3]

运动训练培养竞技项目、健身运动项目教练员。学生通过运动心理学、运动教练与方法、力量练习与健身训练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教练基本原理。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可选择撰写学位论文、制定训练计划或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硕士学位。[4]

运动管理培养体育产业所需的体育企业职业经理人、体育服务产品营销师、体育经纪人、体育运动管理师等高级职业人才。通过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体育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与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经营与管理、营销策划及体育产品的推广等能力。[5]

运动伤害防护培养职业运动伤害防护师。学生在熟练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临床实习系统掌握职业运动伤害防护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指导患者通过运动训练科学地改善和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动作和回归社会的能力。[6]

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培养社区所需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师(青少年教练员)。为了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重在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师的社会责任感、指导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所需的教学、方案制定、实施与评价、团队协作以及志愿者的管理等能力。[7]

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培养体质健康管理师这一特殊职业工作人员。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跨学科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在娱乐领域、公司、健身俱乐部及非盈利机构的体质健康管理能力。[8]

残疾人体育培养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教师。学生将通过运动技能评价、体育活动的修订、行为管理、课程设计与改编、健康计划制定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主题的研究来提高指导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9]

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培养运动娱乐健身指导师、户外体育运动指导师、娱乐活动理疗师等职业人才。[10]

随着运动学和健康学学科的发展与融合,美国正在创建肥胖预防(PSM in obesity prevention)、健康老龄化(PSM in healthful aging)和健康生活(PSM in healthful living)等理科学位门类的体育硕士专业领域。根据2002年美国研究生理事会(2009a)的建议,美国部分体育院校针对传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型硕士教育进行改革并加强其职业的倾向,为商业、政府或非营利性的部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11]

3.2 准入制度严格、注重知识衔接 根据美国各高校体育硕士的申请程序及要求的分析,可知申请就读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者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为相关职业领域从事实践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了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储备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各专业对申请者本科阶段所修读的课程和职业背景与经历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如俄勒冈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要求为:本科所学专业为运动训练科学,而且修读了体育教育的相关课程,GPA(grade point average)3分以上。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基本技能测试(California Basic Educational Skills Test)或岗前技能培训测试(The Pre-Professional Skills Test)。拥有学校体育教学的工作背景与经历,道德品质优良。 [12] 北卡罗来纳大学运动伤害防护专业要求本科阶段修读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或运动学(Kinesiology)、营养学、健康学这6门课程, GPA3分以上。持有运动伤害防护师的资格证书,并出具运动伤害防护计划的官方证明文件以证明其申请者近两年内在诊所观察或工作至少已满200 h。 [13] 这些规定与要求充分体现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职业发展”的特性并从生源上保证其质量以培养高质量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3 课程设置强调学术性、突出职业性 美国课程设置注重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突出的实践能力,以应用研究为主,以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使命。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体育专业领域最新的进展还强调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适应性与运用。譬如:俄勒冈州立大学根据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和继续教育的要求,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教育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类(中、小学实习、校内实习、体育管理实践)共计65学分的课程。学生修读了规定的课程并取得了学分后可获得初级体育教师资格证。若想获得更高级别的体育教师资格证,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再修读两门课程。印第安纳大学运动管理专业注重传统学科知识的交叉,强调体育科学与商业知识的整合,为学生开设了大量、丰富的课程,主要向学生教授体育学、管理学及金融学的知识并强调交际和组建团队能力的获得。各专业方向的学生首先修读36学分的基础课程,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修读相关的能力提高课程以及3学分的体育管理实习,方可毕业。基础课程包括分的专业必修课程和6个模块(管理类、法学类、市场营销类、策略学类、金融分析类及交际学类课程)27学分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北卡罗来纳大学运动伤害防护专业的学生共需修读20门、50学分的课程,学习运动学、公共健康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学生可通过运动创伤、老龄化创伤以及治疗概况的国际或国内大型数据库创建与管理来学习与提高数据分析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制作计算机软件来提高数据的可移植性与组织,熟悉医院赔偿金的数据,保护病历卡的安全和隐私,或研发新政策来迅速处理和控制收集的数据和管理系统。[14]

3.4 优选教学案例,强调实践教学

3.4.1 优选教学案例,跨学科联合教学 案例教学在美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且以课程整合的形式突出了跨学科联合教学的重要性。马里兰大学在给研究生教授“运动学”这门课程时,尽可能的用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去理解运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围绕共同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向学生讲授运动学的知识。以“攀登珠穆朗玛峰教学”为例:教学团队要求学生去思考一个半身麻痹者攀登珠穆朗玛峰面临的运动学方面的挑战有哪些?首先,团队中教授运动行为学的教师借用运动画册向学生介绍这一运动并引起学生思考:攀登者那用来攀爬的假腿怎样经得住非常寒冷的环境并如何处理攀爬时所遇到的困难?3次课后,运动生理学的教师为学生讲授有关运动生理学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去讨论肢体功能不全登山者与一个肢体健全登山者的不同。运动心理学教师与学生讨论肢体功能不全攀爬者的动机、个体和整个登山团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团队组建的挑战和个人的心理感受。体育批判性文化教师帮助学生如何表述登山者的经历,要求学生比较肢体功能不全登山者与肢体健全登山者的不同经历,并让学生对残疾人登山而付出的努力进行反思性学习。如“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去帮助和满足队员的需求以及我们所称谓的‘特技’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主题性讨论会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全球性主题的意义。

3.4.2 强调实践教学,实践形式多样 美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及专业技能的习得,强调与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如教学实习、临床实习、项目研究、专题研讨等。北卡罗来纳大学针对运动伤害防护专业的特点,根据同侪互学、体验式学习以及成人学习理论制订了临床教育计划。该计划要求学生除了要修读50个学分的课程外,还需参加5次校内外附属机构的临床实习,以加强学生临床经验和实践技能的获得。授课教师(ATEP Faculty)和被许可的临床指导教师(Approved Clinical Instructors)共同为学生制定轮流实习任务并进行联合指导。学生依据该计划进行轮岗实习,实习地点包括高等院校、中学及康复机构,实习任务包括上下肢重症监护与治疗、医疗器械操作、康复理疗等。

3.5 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确保人才质量 为了确保人才的质量、获取民众的信任,美国体育专业硕士生教育建立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以达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平衡,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校内评价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为课程学习和专业计划设计或实习报告撰写。譬如霍夫斯特拉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的毕业要求为:①必须修读人文类与自然类的通识教育课程; ②必须修读教育学的核心课程,且平均成绩在3分以上(满分为4分);③在中、小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育教学或体育教学督导的实习;④建立电子档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撰写体育教学实施方案以反映个人的专业能力。满足了以上4点要求学生方可毕业。[15]校外评价强调各体育行业的宏观调控作用,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只有完成了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或修读了相关课程,才有资格报考由国家(各州)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国家教练员教育鉴定委员会、美国运动学院、美国运动伤害防护教育鉴定委员会等相关协会和院校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专业领域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见表2。

4 启示与借鉴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人才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各专业领域培养特色不突出、体育人才市场空点明显、缺少必要的质量评价体系” [16]等问题,借鉴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应:

4.1 准确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特性,合理定位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和规格 “专业学位是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论文或研究报告表现的是其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从事的工作以应用职业领域为主”。 [17]专业学位的“专业(profession)”既不是人们熟悉的学校里设置的“专业”(英文译作“speeialty,或“specialization”) [18],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职业,(trades或occupations),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一种‘有学问的职业’”,它更多的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19]但随着职业种类的逐渐增多,并非所有职业领域所需的从业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来培养。专业学位所指的专门职业要求专业学位获得者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如医生、建筑师、律师、教师等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和专门职业素养。譬如,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特别是要具备高超的临床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专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要求专业学位获得者经过课程学习、讨论、实践、训练等环节,不断形成一个高素质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操作能力、职业思维方式。这正是美国体育硕士在招生过程中体现“职业性”,在培养、管理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我国自2005年决定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并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经过7年的摸索与发展,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招收在职人员到应届本科生,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奠定了基础并初具规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体育院校在制定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时主要依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06年和2009年下发的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这一“指导性培养方案”只对这4个专业领域提出了总的要求,而各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领域并未作具体说明。如2009年“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只有南京体育学院制定的培养目标还是比较合适,其它院校基本上都是对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进行重复描述,并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形成自己的特色,趋同现象较严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部门对社会所需求的体育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以至在培养体育硕士时,定位比较模糊” [20]。因此,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心由学术型教育向专业学位教育转变之际,如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高层次体育人才同时避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和智能结构的同质,需要各培养院校在准确把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与分析各专业领域所培养人才的规格、智能结构和职业发展并根据本院系的特色与优势来制定各专业领域明确的培养目标。

4.2 调整招生结构,改革招考办法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对象应具备体育职业领域独特的、较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应招收具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与执裁及社会体育指导等相关职业经历的考生,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提高理论和职业素养并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实践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但从2005-2008年招生的生源结构和比例来看,每年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大部分来自学校教师,其所占比例超过80%;而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报考人数较少,所占比例不大。体育教学领域报考比例过大,反映了以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中生源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的现象。2009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在全日制应届本科生中招生,但我们必须要正视应届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工作经历的这一现实。因此,各体育院校要根据其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师资及教学条件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和制度,严把招生质量关,从生源上确保其培养质量。政策上应加以引导和倾斜,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工作者报考。方法上应借鉴美国体育硕士招生的具体办法,规范招生程序、注重考生已有知识和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并考察考生的职业背景和经历,以体现专业学位“职业发展”的特性。如针对少数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优秀体育工作者可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对运动训练技能、指导水平等进行考核并加分,招收专业技能突出、品质优良的考生进行培养。

4.3 课程设置以职业发展为取向,教学模式以实践为导向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与关键环节,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和立教之本。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体育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体育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体育理论与职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各体育院校应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与特性及成人化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构建基础课,专业课、职业发展(专业实践)课三个模块课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能突显各专业领域的特色,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又能克服学科壁垒造成的专业知识划分过细与零碎的弊端。基础课程模块应向学生教授解决体育实践领域问题所需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系统化、适应性的课程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构建知识体系平台。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知识迁移与转化和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专业课程模块应开设一些能够反映体育科学发展最新动态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有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可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提高研究生职业技能与素养。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各体育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增设职业发展性课程、国际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并进行联合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践取向定位需要以实践的方式来达成,这也是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突出特征之一。同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专业领域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获得也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学位课程学习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但学位课程实践教学取向比较笼统,有待于明晰。因此,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实践为导向的原则,应紧密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运动队的运动训练与竞赛、社会体育的实践问题,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贯穿于教学模式的全过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

4.4 健全外部保障机制,强化内部保障作用 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生学业的重要指标。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撰写各体育院校有着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并进行校外送审,但尚未制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指导教师、论文评审专家都下意识地把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作为参照,这造成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理论化色彩过浓。这一评价方式只注重了学位论文的考核,忽略了课程考核的重要性,而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也无法彰显。这凸显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初级发展阶段对培养质量评价的不足与缺陷。

外部系统的调控作用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宏观保证,要正确认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等学校在专业学位的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根据国情和美国相关经验,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建立以体育院校为本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体育部门和行业领域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积极推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高校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重视质量与否,是否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22]各培养院校,要充分发挥研究生院(部)、体育院校(系)及导师的职能(责),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课程考核要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全面系统,重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体育实践中运用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只注重书面考试的得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性质属应用性,针对将来所从事的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职业应以实践领域的实际问题为选题,强调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不是对某一基本理论本身进行探讨。对论文质量优劣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应用了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具体问题时的首创性。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各培养院校应尽快制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既为论文评审专家评审论文提供参考,又可引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各培养院校要引导与鼓励学生要围绕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社会体育的实践来撰写学位论文,如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研究与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设计等。

4.5 学位与职业的融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然选择 由于一个成熟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往往已被系统、普遍地组合成大学的专业学位课程,修完这些课程的毕业生则是该领域的准专业人员,于是大学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的任职资格就产生了紧密的联系。[23]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学位和职业注册相互衔接的配套机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能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但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和职业任职资格难以接轨,这就阻碍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推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其学位与职业的融合。政府人事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调控,积极推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配套与衔接。体育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加强与体育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解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问题,建立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直通车。各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应和体育行业用人标准相统一,调整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和职业发展的特性,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注 释:

1. athletic training:按照字面意思一般直译为运动训练,但按欧美国家athletic training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运动伤害防护师(athletic trainer)。我国台湾地区将“athletic training”译作“运动伤害防护”。

参考文献:

[1] Ennis, C.D. New directions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in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J]. Quest, 2010(62), 76-91.

[2] Judith Glanzer.The master’s degree:tradition,diversity,innovation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Report no.6)[M].Washi-ngton,D.C.: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1986:84.

[3] Graduate Stud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EB/OL]..

[7] M.S. in Kinesiology (formerly ESS) in The Graduate School Bulletin: Community Youth Sport Development [EB/OL]..

[8] MS in Kinesiology -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Wellness [EB/OL]..

[14] Fischer, K., & Glenn, D. (2009, Aug. 31). Five college majors on the ris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LVI. [EB/OL]. http:///article/5-College-Majors-On-the-Rise/48207/.

[15] Physical Education, M.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EB/OL].http://bulletin.hofstra.edu/preview_program.php?catoid=55&poid=5,285.

[16] 高玉英. 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72-75.

[17]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4-8.

[18] 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9(2):49-52.

[19] 翟亚军,王战军.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20] 魏德样.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4):6-8.

[21] 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6):79-81.

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研究生

作者简介:王长坤(197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闫颖(1987-),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BY29)、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09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2-02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笔者综合分析了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008~2011届的学位论文选题情况,以供后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和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7年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88年又被列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类高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综合化发展,许多理工科院校也设立了此专业。

1993年10月8日国家教委颁布并实施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总的规格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各种技能,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1]

鉴于上述培养规格要求的多样化,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几乎没有两所是相同的。如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方向为:0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0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3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04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0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西安理工大学方向为:01道德与法律教育研究,02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03中西德育比较研究,04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方面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同时也反映了此专业在方向设置上的多样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和要求

作为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应注意如下原则:

第一,学术性。学术性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区别于本科论文或是一般论文最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具有学术前沿性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即必须突出新意(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第二,方向性。就是要认清自己专业方向所在,不能偏离学科的专业方向。选题应在本学科专业的范围内,如偏离了学科方向就不适合拿本学科的学位。

第三,结合性。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将研究生的兴趣、研究思路与导师的思路、观点和学说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往往能产生创新性课题,容易取得新成果。[2]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翔实的实践资料是支撑选题观点的最有利武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来说,还有它的特殊要求。这就是学位论文选题不应偏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重视学位论文选题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和经验。

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生专业设立于2005年,2008年为第一届毕业生。经CNKI搜索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论文共72篇,这里主要选取其中专业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10篇(见表1)。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以上选题来看,好的选题主要在于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主题,如“德育实效性方法论及路径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成动因研究”等,不好的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体现问题意识,学术性不强。研究生学位论文最大的功能在于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后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如2007届的选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演进”,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未能深入分析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问题意识不鲜明。2008级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研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新意。

(2)方向性不明确。如“《论语》人学思想解析”,人学思想是一个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有一定的界限。还有2008届的选题“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选题就不太合适。

(3)选题偏大或偏小。2007级的选题“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创新研究”就比较大,而2008级的选题“陕南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陕南某地方高校为例”则有些过小。

(4)有些论文虽然选题和立意都很好,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或材料很翔实,但是理论分析部分显得较为单薄。如2008级的选题“治理学术失范的制度伦理探析”、“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等选题,纯理论叙述较多,但涉及的实践材料并不多,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鉴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有几点建议:

(1)选题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方面展开选题,这样就保证了选题的专业方向。如“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选题就紧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

(2)选题应大小适合。大量事实表明,对于刚刚开始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来讲,由于知识储备特别是社会阅历的局限,研究大题目、撰写大文章常常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很容易导致眼高手低、大题小做、无的放矢、空洞无物等不良现象,这对于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3]

(3)要有问题意识。论文选题主要针对的是什么问题、前人到现在为止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不足、选题主要针对的是哪一点、有哪些创新和突破,这些都是问题意识的体现。

(4)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运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之外,还要经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比较专业的杂志;还有杂志类的《半月谈》、《望》、《求是》及报纸类的《中国青年报》等都比较好,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视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注意对学科专业方向的把握,体现问题意识,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领域内,但绝不能忽视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导向的根本政治标准以及以全体民众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社会标准,[4]达到以上要求的就是比较成功的选题。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10.

[2]刘润进,陈玉珍,宋希云.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