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1 15:41:45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篇(1)

关键词: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式发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数量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以扩大规模为主旨、强调数量增长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 [1]教育部教高[2008]5号也再次明确:“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2]而高职院校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3-6]

1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概念界定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外延则是所指对象的范围[7]。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硬件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出特色,造品牌,提升学校的整体“软实力”,从而使学校的管理、质量、水平、效率、效益等产生“质”的飞跃。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为外延式发展,其实质为“量”的扩张,强调的是“改变形象”,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教师队伍的扩大、校园面积的拓展、教学设施的改善等;另一种是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以追求是“特而精”为最高目标,强调的是“脱胎换骨”,主要表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文化底蕴增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等方面。内涵式发展是量的科学发展,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 医药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模式具有其建设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产学研结合、文化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以笔者所在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阐述医药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

2.1 办学理念个性化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发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学之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品位之高,在于至高至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8]高职院校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内涵,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必须科学、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以保证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对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与内涵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六十年的办学传统进行了较好的传承与创新,理性设计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十分注重办学特色的打造,强化重庆医药高专人精神家园的培育,学校形成了七个办学共识,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灵魂,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前提,专业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打造特色是生命,强化创新是动力,政策支持是保障。

学校秉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弘扬“笃学求真,懿德善能”的校训,发扬“求同存异,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知难而进、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负重自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懿德善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遵循“弘德善教、爱生律己”的优良教风和“修德勤学”的优良学风。

我校坚持紧贴重庆和西部地区(办学区域定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健康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办学面向定位),培养具有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重点办好普通专科教育,积极开办继续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主干专业优势比较突出,行业特色比较鲜明,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2.2 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

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是指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承担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政、校、企(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为推进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联袂153家国内知名职业院校、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成立了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 。该集团是由政府、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类学校和行业协会等单位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集团发挥成员各自优势,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医院)、学校等各方面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合作平台,在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框架下,采取理事会的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互惠互利合作,实现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建设委员会、 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社会服务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下,分别制定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社会培训服务管理办法等11个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校企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

2.3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就业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9]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修订和完善了顶层设计,固化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及与之相匹配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2.3.1 “校厂一体”模式,走产、教、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五结合”的发展道路。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开陆续办了重庆渝生制药厂、重庆医学检验试剂研究所、重庆市明泰医药器械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明确提出走产、教、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校中厂、厂中校”的“校厂一体”的办学路子。具体做法:一是师生依托校办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教师科研项目实施带动学生实践培养;三是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的生产现场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生产实际应用的距离。近年来学校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重庆市首家校内GMP模拟药品生产实训车间,生产实训车间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余名学生进行高仿真实训。同时也可为企业提供粉末直接压片、干法制粒压片等中试试验的服务。实现了教学、生产、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的五结合。

2.3.2 “引企入校”模式,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化元素。 学校与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联手,成立“太极学院”、“迈克学院”、“康曼学院”。在大一新生中,学生自愿报名,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进入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纲。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共同执教、共同管理。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并免试用期。合作企业设立奖助学金及特困生帮扶基金,并给予每生一定金额的安家补贴。

2.3.3 “办校进院”模式,实现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院合作新格局。近年来我校与部分医院(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璧山县人民医院等)开展了“1+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课程、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办校进医院,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及部分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第三学年在联合医院进行临床顶岗实习。其核心是:校院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共同搭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门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组建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及集体备课;共同组建由行业、医院、学校、毕业生及家长参与的多方质量评价体系。该模式实现了“病房里建课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院合作格局。

2.4 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

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的特点。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或更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工学结合教材、精品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等的建设。

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本专业以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改革传统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院校共育“1+1+1”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模式,构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五个对接,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知识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原则,探索教学内容无缝衔接的系统化课程改革。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联合行业专家编写特色教材,并开设“系统化教学”改革试点班,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家长和社会反响较好。如2012年我校新生一志愿录取人数率为98.7%(重庆市、四川省为100%),分别高于2010年1-7个百分点,2012年新生三本线以上为34.5%,分别高于2010年7-14个百分点。2012年新生报到率为86.69%,分别高于2010年1-3个百分点,名列全市高职高专院校前茅。2012年我校招生情况在中国教育在线和中国教育网全国高职高专报考热度调查中排名第六。2012年年终就业率为95.33%,分别高于2010年5-7个百分点。2012年度,我校在二级以上医院就业人数,占医院就业率的42.97%,分别高于2010年3-12个百分点。就业对口率均超过95%。社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重庆市各大医院现任护士长中有5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如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1名护士长中有15名为该院与我校联合培养的学生,西南地区医疗机构药学、检验技术业务骨干70%来自我校毕业生。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有担任国家部委、市级部门重要职务的管理精英,有获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有领衔学术研究的博导,有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等。在企业界,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和药房销售总监、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迪康药业董事长等均为我校毕业生。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想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

求,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为本,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由以前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坚持内涵式改革与发展,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以“特而精”为最高追求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并以竞争力高低和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我们深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将得到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一定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2006.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R].2008. [8]

3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 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7,(17):12.

4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J].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 年10月号(下).

6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

7董刚,杨理连.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8.

体育产业内涵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 功能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3-01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高职人才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正如2l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人是发展的中心”。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方法论,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教育组织在组织生产、科研、教育、教学及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时,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培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并开拓人的创造精神与潜能。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动力,调动学生自己把自身的各种潜在能力都发挥出来,自觉地学习、自愿地实践。这就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最主要内容,而且整个教育过程都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高职教育的功能

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高职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告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同时高职教育的功能则更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

(一)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

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综合素质的标杆,它涉及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改善了人口质量,提高了人口的素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中国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数为12540 万人。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依旧比较旺盛,同时国家也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鼓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有着把“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而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大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培养高素质、智能型的劳动者才能实现由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转化。高职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它的有效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部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集团办学”等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的内涵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跟上科技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工作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求劳动者要不断更新职业技术和发展个人的职业技能、拓展自身的潜能空间。同时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加快和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放低招生对象的入学门槛,面向社会更低层次群体开放办学。主动拓宽招生的潜在市场,将高职教育与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加强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功能。

四、结束语

从上文可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以学生为本”发展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中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库、智囊团,而企业则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双方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理想状态。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国烛.高职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体育产业内涵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分析 高职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这意味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已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院校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重心上来,建成更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复杂性、区域差异性、产业水平多样性,决定了在“十一五”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特点。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二个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开发西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东部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已经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二十几年的发展使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部成为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体系化的产业。西部则成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乃至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发展前进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同样的差异性、复杂性。因而,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提升质量的同时提升层次。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二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重点。因此,高职升本的冲动更多来自东部,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探索有中国特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规律的重任,也应由东部高职院校承担,上海二工大、上海电机学院成为样板。同时,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社会较高的开放度,又决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应从这里开始,才能逐步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接轨。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这一领域做出示范。

中部及东北地区高职院校初步形成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逐步开展,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平均就业率较高。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不足,高职教育资源也欠发达。所以,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一所2000年建校民办学校,不足十年发展成在校生3万人的规模,令人震撼。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滞后,毕业生本地就业空间有限,输出性教育服务是其一大特色,教育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程,在带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内涵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大批西部学生东部就业,解决了东部技能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由上可见,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复杂性特点,在实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绝不能简单化。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发展近十年时间,不论从办学规模、还是院校数量快速发展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事情,2005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091所,这样举世瞩目的办学规模与所取得的成绩,在于中国走了一条多样化发展高职教育的道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办的高职教育,有中外合作办高职教育,还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既有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民办或社会力量新建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十九个专业大类。从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从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有本专并举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

从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彩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本身构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建设过程中来,追求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转贴于

政府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长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同样是长期的。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如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高职专科与本科层次建设的比例结构等,都需要一段时间探索和了解。

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层次上本科、专科都有,还能形成立体衔接,同时兼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功能,但美国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不能完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模式。

第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办高职教育还仅三十余年的历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期中。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才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三元制”,到美国的“学校到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第四,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状况并存。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有现代精神,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有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二至三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需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

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成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之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而不是鄙视它,要通过这种高职教育的实践提高其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中国国情去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发挥其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内涵篇(4)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专业群;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a new task for high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content typ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direction,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ways and method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prov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e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is a rich growth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book.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group; industry cluster

1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 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下降,生源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职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据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培养,另一种是院校培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量的物流人才,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差距很大,形成就业的供求矛盾,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内涵

2.1 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专业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物流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是从应用科学分支出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物流起步较早,我国物流学科始于21世纪初,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初,很多的知识传承了西方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短短的十几年理论教学却面临电子商务、物资配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的物流行业显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京东、天猫淘宝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2.2 科学中形成系统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必须抓住本质和规律性,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及信息处理六大功能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系统发展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3 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3.1 定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核心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所谓定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与过程的概括,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性认识,它决定和规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学生培养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定位理念和风格。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要培养快递员还是叉车司机,是一线的实操人才,还是中层的管理者。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影响发展。因此,总结和凝炼符合经济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3.2 课程建设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课程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1)实现无缝对接产业集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以物流行业实操能力核心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物流课程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物流专业结构,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物流课程教学标准要与本行业标准相适应。

(2)集成物流专业群。高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依据物流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物流专业群以地域性发展为基础,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性、资源性的集聚。

3.3 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符合就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物流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不脱钩,势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目前德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双元制,正是凸显企业需求,将所学与所用紧密联系的示范。

(2)强化物流实训育人环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专业建设中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停留书本理论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物流实践教学标准,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物流实训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物流专业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物流企业实习、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做为物流行业主要输送人才的来源,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相当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物流行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物流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依托物流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积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物流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功就业创业。

(4)开发物流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优质的物流专业教学资源是提高质量的基础, 物流行业教学资源包括职业标准、物流行业标准、海商法、合同法、规模企业岗位(群)任职标准与要求、物流行业发展国际趋势等;专业教学资源包括物流人才需求调查、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成本管理、港口物流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学习指导、教学参考等;拓展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资源)。

体育产业内涵篇(5)

>>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 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逻辑与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大学本质视角的制度内涵及逻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和做法 民主内涵衍变的历史逻辑分析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性形成思路及内涵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职业教育治理:逻辑、困境与出路 政经逻辑:内涵、困扰及方法论应对 内涵逻辑论域的服务型政府结构体系 高职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 超内涵的条件句逻辑的哲学基础 市场逻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论析 探讨几个数学逻辑联结词的内涵 试析“党媒姓党”的逻辑与内涵 论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路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权逻辑和制度构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逻辑进路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人民要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2010-07/29/c_12388942.htm.

[4]方法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率和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4):23-25.

[5]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22-26.

体育产业内涵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举措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07-020引言

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了超过1300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专业数量的增加,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坚持就业导向,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面向社会办教育,围绕产业设专业,加强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凝练专业品牌,彰显办学特色等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1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深化高职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推进高职可持续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部署未来十年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发展战略及发展任务,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专门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希副部长谈到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影响着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二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三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我院开展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与举措

2010年12月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考察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对我院教育教学建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诊断性意见: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发展不够平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尚需加大力度,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入构建;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需加大力度,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平衡,各专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差距较大,多数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值偏低,实训工位偏少;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均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有待加强。

针对专家组的诊断性意见,我们重新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精神,并结合我院教育教学内涵的实际,就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展开调研与思考:一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相对接、与社会和职业岗位需求怎么对接?二是专业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如何有效联接?如何贴近市场,服务社会?三是专业特色与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怎么有机融合?如何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四是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产业资源(“猪、药、茶、菜、渔”五大产业)怎么样统筹整合,如何借力发展?五是专业设置雷同程度比较严重,专业结构欠合理,发展极不均衡,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如何进行?六是专业实习实训资源利用更新不均衡,有的资源紧缺、有的闲置浪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七是招生规模小,生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报考专业的人数差异大,完成计划的专业少,这些难题如何应对?八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队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这种现状如何改善?

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发展特色专业,服务区域社会”的办学思路,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实现学院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合作,力求与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就专业建设与改造提出“强优、改老、调困、育新”八字策略。强优——强化的优势专业,巩固规模和基础,做优做强,突显特色,引领发展;改老——改造老专业,寻求生机,拓展专业方向,激发活力,持续发展;调困——调整困难专业,依托行业产业,另辟新径,嫁接改造,借力发展;育新——培育新型专业,结合区域经济,搞好市场调研,灵活实用,合作办学,共同发展。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学院建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2005年-2008年)是建院初创、起步阶段,“中三年”(2009年-2011年)是学院整合、转型,完成新校区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阶段,“后四年”(2012年-2015年)是学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突破发展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定位中,我们确定了“优化内涵、创建品牌、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三步走”战略,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①牢固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实现学院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谋求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中、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我院发展态势,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坚持以办学思想为纲领,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认真实施质量工程,全面落实“5432”工程①,始终不渝的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②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经济布局,稳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我院是汉中唯一一所市属高职学院,我们要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乘职业教育改革之风、乘汉中发展战略之势,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按职场化、实战化标准规范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以“厂中校”为主要模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④以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抓手,推进内涵建设。坚持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院发展、专业建设相协调,立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培并举,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师德建设工程”、“名校进修工程”、“名师与团队建设工程”、“双师素质工程”。根据专业、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师资培训,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培育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面向社会聘用客座教授、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做好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全面推进各项质量工程建设。⑤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畅通育人“出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院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工作职能,通过举办招聘会、用足用好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倡导“实习+就业”、鼓励毕业生考多证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多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努力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声誉。⑥拓展办学视野,彰显综合办学实力。我们要依托教育教学资源,高质量开展以成人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我院是首批“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优势,举办好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导游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中学教师上岗、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培训,丰富学院办学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层次的技术人才,为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3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体会与建议

3.1 抓内涵建设,务必紧紧依托地方政府,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我们是一所市属的地方高职学院,我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我们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充分利用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借力登高;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搞好技术服务,为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利。通过为区域社会服务,有效地带动自身的专业建设,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专业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让非优势专业得到相应的调整与改造。

3.2 抓内涵建设,务必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办教育,围绕产业发展专业作为地方高职学院,我们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既要坚持从学院自身的办学基础、专业特点出发,孵化和发展具有竞争专业优势的特色产业,又要在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置专业和进行专业改造。只有这样,学院才能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3.3 抓内涵建设,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作为地方高职学院,我们就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应用性专业,培养服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持打好“地方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一起构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特色上,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作为培育和建设特色专业的目标和方向,在办学实践中予以彰显。

注释:

①“5432”工程: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8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6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4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期间投入资金分别是50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简称“5432”工程。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体育产业内涵篇(7)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4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35-04

Study on Librar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Background of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Liu Li

(Library,Jilin Vocational Colleges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Jilin 132013,China)

〔Abstract〕The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ystem,mechanism and the requirement of library development,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library development lead to the deviation of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library.It also limits the improvement of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hamper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of library.It is the urgent task for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to establish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and to implement strategy of talents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competence of library staff.It is the best way to single out and tackl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the librar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asymmetrical information;vocational colleges;library development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 图书馆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能否科学的利用和转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信息,如何防范不利于图书馆健康发展的不良信息对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怎样取舍来自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发展模式的海量信息,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哈耶克的信息不对称思想认为,经济体中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经济主体,并为不同的人所拥有,不同主体拥有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1]。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微观运行中,由于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资源管理、教育教学等部门存在着大量与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不对称信息,这些不对称信息对图书馆的科学发展产生着消极的作用,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1.1 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与图书馆发展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改革为纽带的内涵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使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显现出来, 这一突出问题与来自高职院校自身的体制、机制的不对称信息具有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2]。其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高职院校的体制偏差与图书馆科学发展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体地说,就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图书馆的管理权限、机构设置及其相应关系与图书馆发展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二级法人的经营管理权限没有得到确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二级法人的经营管理权限没有得到确认,因而图书馆的发展始终受到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影响,导致图书馆应有的管理权力和职能作用长期失衡,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向教学部门倾斜,造成图书馆发展长期受到场所、设施、资金和教师供给不足的困扰;图书馆对全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参考咨询功能缺失;以学科馆员为主体的图书馆服务长期处于空白的状态。第二是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机制与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之间信息不对称。具体地说,就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图书馆馆员队伍所实行的非专业技术岗位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正是由于这种组织和管理模式,淡化了高职院校对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要求和学术要求,削弱了对图书馆馆员必要的专业管理、年度考核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要求。

1.2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图书馆内涵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是改革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目标的教育生产关系,践行以学生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院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本质特征的内涵建设[3]。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保障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图书馆卓有成效的保障。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图书馆的内涵发展信息不对称,导致图书馆保障教学改革的职能部门形同虚设。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图书馆内涵发展的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问题,是教学部门对图书馆服务教学改革工作的需求与图书馆实际工作供给之间是失衡。首先,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需要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加强馆际间的互助与合作,深入教学一线收集整理项目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例如校本教材和专题讲义),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编目工作。第二,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需要图书馆的流通部门设立直接服务一线教学团队的馆藏部和陈列部,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编排项目课程改革需要的图书、公开出版的教材和校本教材,布置和陈列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教学模型、教学工具、产品模型和实物,为专业教学团队和学生提供辅助教学服务。第三,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需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部门加工整理教学数据库资源,并提供专业教学的网络数字化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图书馆内涵发展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原本应该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教学改革的实质性工作,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仍然没有起步。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高职图书馆发展研究Feb.,2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2.1 信息不对称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理念的偏差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必然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影响。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理念偏差来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滞后与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理念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所带来的图书馆理念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短缺和投入不足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领导集体在决策学院总体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时,很难平衡图书馆与教学部门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学院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重心向教育教学部门偏离,客观地造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投入的严重不足。这样的理念偏差,造成了图书馆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相脱节,图书馆工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被动局面。第二是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与图书馆发展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理念偏差。从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来看,图书馆工作人员与一线教学人员分层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表现是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纳入非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管理范畴。在岗位管理和收入分配标准的制定中,对应于非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如将图书馆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与副科级非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的收入分配标准对应、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与科员级非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的收入分配标准对应。这样的理念偏差,动摇了图书馆专业管理和学术管理的根基,导致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失去了崇尚技术、崇尚学术和崇尚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的坚实基础,制约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理念的形成。

2.2 信息不对称制约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生产关系的改善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必须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协调一致。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制约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生产关系的改善,造成了图书馆发展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失衡和脱节,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以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为宗旨的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生产关系,包括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教育教学部门所形成的外部关系以及图书馆各部门之间所形成的内部关系。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外部生产关系看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是图书馆工作与教育教学部门的图书馆业务需求相脱节。具体的说,就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部门没有设立相关专业的图书室,没有设立专业的图书馆馆员,没有展开服务教学改革的直接工作。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内部生产关系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内部职能机构、图书馆各部门的图书馆业务与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严重失衡。具体的说,就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没有设立服务教育教学的专门机构,如参考咨询室、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室、文献资料服务工作室;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业务,还没有把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工作纳入工作日程[4]。

2.3 信息不对称阻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生产力的发展信息不对称阻碍高职院校图书馆生产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又一个瓶颈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生产力,是指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图书、文献和网络数字资源的管理、服务和教学工作的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生产力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部分包括独立馆舍、阅览座位、图书馆设施和环境、馆藏资源、服务器及计算机总量、网络设施等。软件部分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管理制度、图书馆发展规划、馆员队伍建设规划、馆员素质结构、文献资源特色等[5]。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生产力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体制、机制与图书馆发展的需求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图书馆发展问题。具体的说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学生可用与职业修养、专业学习、就业求职的信息资源短缺,网络宽带、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的图书馆基础建设的问题。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软环境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图书馆的内涵发展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图书馆发展问题。具体的说则是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图书馆机构设置、发展规划、馆员队伍建设规划、馆员素质结构、文献资源特色等软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高职院校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导向的内涵建设问题。

以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客观的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者的决策偏差,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高职院校图书馆生产关系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严重脱离,已经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

3 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路径选择用科学的发展观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升馆员队伍的职业竞争力,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科学决策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用科学的发展观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的进程中,图书馆不但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教辅部门,而且也承担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客观地要求图书馆工作与时俱进,改变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图书馆馆员队伍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品质,根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特点改革图书馆馆藏的格局,提升图书馆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内在质量和水平。用科学的发展观确立图书馆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和内涵建设的实际需求,根据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科学的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根据国家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修订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基本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软、硬件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二,要用改革管理体制、建设规章制度、创新运行机制的手段逐渐完善适应高职院校图书馆运行的体制机制[6]。要在短期内实现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专业技术岗位的人事管理,建立健全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图书馆职能机构,制定专业馆员制度扩大图书馆业务的工作范围。第三,要明确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人为本的图书馆辅助教学工作职责。通过加强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育教学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作,加强对在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部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

3.2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升馆员队伍的职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因此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第一需要,是实现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科学发展,解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数量短缺、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职业素质相对低下的瓶颈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业务人员与读者数量比应为1∶200,在编数不大于或不小于10%定编数,年龄结构应当是30岁以下占20%、30~45岁占70%、45岁以上占10%,学历结构应当是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至少占20%、计算机专业人员至少占10%、其他专业人员占70%,职称结构应当是高∶中∶初=3∶4∶3,其中正高占5%,副高占25%[7]。仅以吉林省为例,省属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一所能够达到这些基本要求。虽然解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数量短缺、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职业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布局和培训,能够有效缓解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冲突。其主要方法:一是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部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并担任系部所在的图书室的兼职工作;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强与地方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聘用兼职的图书馆馆员参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工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可管理和控制的馆员队伍的图书馆业务培训。

3.3 抓住主要矛盾是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导向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保障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顺利进行,实现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因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保障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导向的内涵建设。在目前图书馆工作严重滞后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状况下,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当务之急,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改革数字图书馆的条件,解决教师和学生利用数字教学资源难、实现数字化教学改革难和信息素质自我修养难的当务之急;第二是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馆室和陈列室,把教育教学改革急需的大量非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项目课程教学文献和来自其他职业院校的文献资料进行编目、加工、馆藏和流通;第三是建设参考咨询机构,实现图书馆业务培训和信息素质教育的自身功能;第四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对教育教学部门实施项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沈梅,杨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村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5,(3):359-361.

[2]李生京.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高职发展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8,(8):1186-1189,1193.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邢彦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之后现代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58-60.

[5]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