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药教育培训

中医药教育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4 14:49:47

中医药教育培训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中医药人才培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但要完成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目标,仍需加大力度对医学教育中显露的诸多问题进行改革。首先,医学教育体系需要进行优化,打破学制学位多轨并存的现状;其次,临床医师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再次,不断完善医学人才的教育机制,建设符合国情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2014年,国家教育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总体路线。《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贯穿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并在培养内容与方式上突出强调“三个结合”,一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二是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三是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明确指出了我们所培养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素质。根据医学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需要经过系统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继续教育。“5+3”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医教相长,是医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其中院校医学教育以培养合格医学毕业生为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以养成独立、规范地处理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能力为目标,后者则注重进一步提高专科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两者衔接,通过实践训练以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加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解决,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比不均、基层医疗服务发展面临困境。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医务人员队伍。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医教协同,努力建设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人民群众可以依赖的临床医师队伍,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建设惠及全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体系、完成医改目标,也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院校培养模式,二是传统师传徒习的师承培养模式。院校培养是我国现阶段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模式,我国现有的绝大部分中医药人才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目前,以基本建立了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相互交叉、互补并存,形成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理论培养向能力提升,进而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教育改革涉及观念转变、内容和方法改革、学制调整等诸多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率先在一部分中医药院校中试点系统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先后建立了一批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纵观全局,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灵活,长期一成不变的局面不复存在,社会变革与制度改革深入其中,并逐渐融入社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之中。

回顾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变化不大,始终未突破传统的“学校”、“师承”二元模式。与同时期西方医学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相比,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对较缓慢,也直接导致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为了应对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同步发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医药培养人才之路

近些年,我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断借鉴现代医学教育成功的做法,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药的学科特点,不仅注重中医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亦兼顾文化素质的培养,尤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中医药人才“5+3”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通知》明确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原则上不得报考;同时在临床培训方面,规定临床能力训练需在指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的培训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3个月。这一《通知》是对之前的《意见》的进一步补充,为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模式应该以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为发展目标,坚持走改革创新道路,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以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教育、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目前,我国中医执业医师中大多未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框架下,推进我国医院规范化培训和中医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单独制订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基地等方面都与其他医疗专业的规范化培训不同。在多项措施共同推进下,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医教协同”,有助于突破以往的高等中医药院系人才培养局限,将医学临床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可形成“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中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很多问题依旧存在,尤其饱受诟病的是,在过去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专业院校培养,拥有高学历、深基础,但临床实践能力较差,以至于很多医院都不放心让他们“独当一面”。以医教协同为指导,深化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开展“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硕士学习期间深入临床,通过中医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有助于培养更专业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将“5+3”模式确立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探索长学制中医学教育改革,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诊断水平。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尤其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截至2015年,在我国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的乡镇卫生院和6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由此可见,未来在我国仍需要大批基层中医药人才,采取“5+3”长学制人才培养为主、辅以“3+2”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面向农村与社区需要,培养一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使中医药人才培养更能适应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近些年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与保健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预防保健与科学养老等领域出现了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空缺,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才缺口,调整专业方向,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对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解决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产生积极效应。

在今后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应以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形式,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同时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化、制度化,有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对中医药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也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校本培训 双师型 培养机制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43-01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笔者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关注“校本培训”对于建立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性,为突出中医药职业教育特色,探索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校本培训的内涵及特点

理解校本培训的内涵的关键在于对“校本”和“培训”两个含义的解读。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学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从中可以得出“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而“培训”则是一系列在职继续教育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培训通常被定义为为了满足学校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组织的,以学校为主要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为实现本校教学目标服务的一种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模式。

校本培训是不同于“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为基地”的院校教育和师资培训模式的一种培训模式,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有学者总结了校本培训的四个方面的特点:能够保持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活动的收益好,培训活动的涉及面广,使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更具指导性。在笔者看来,校本培训适应教师所在学校的实际与需要,直接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特色,同时还十分关注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培训活动取得实际效益。

2、校本培训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中的作用

2.1 继承传播,突出本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必然会营造出融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双师型”教师作为这些特色文化的传播者,其自身必须对中医药专业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认识,并在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校本培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校本培训是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组织和开展的各项培训活动组成的,其必然适应于本校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能有针对性的凸显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将特色校园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师培训活动的始终,让全校“双师型”教师从了解校园文化,到认同校园文化,并最终传承校园文化,为保持本校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提供了保证。

2.2 明确需求,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能以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授课,又要能以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所以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两方面的能力都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其中中医药基础理论可以从教师在院校教育期间的学习中获取,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需要教师在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来进行培养。因此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生物医药;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44-02

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整个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领域人才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急需对现有已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成人,针对岗位工作进行相关知识、技术提高培训。同时,由于相关企业将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GMP认证,也急需对员工整体素质、技术水平提高培训。对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不仅对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是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提升、人才储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需求,构建面向生物医药技术人才非学历培训的教育体系,提高生物医药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满足现代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才需要。

一、非学历培训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终生学习的思想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期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学习来自于离开学校后,而不是结束于离开学校时。学习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1]例如在密西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数多达6000余人,而本院的全日制学位的学生仅有2000余人[2]。

在我国,各高校虽然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制定并完善了管理政策和教学体系,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3]随着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逐步提高,与其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短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非学历培训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目前,针对生物医药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尚处于零打碎敲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缺乏有效的分类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缺少高效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方法,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培训管理制度,无法保证生物医药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模块化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由于非学历教育培训人员的对象为在职人员,其接受继续教育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再加上接受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满足实际生产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根据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建立分类、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培训的需要。具体可分为普遍员工素质提高培训、生产工艺技术培训、质量检测控制技术培训、制剂新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培训模块,并根据各模块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时间安排,选择培训课程内容,以便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符合非学历培训的教育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生物制药中试平台的资源优势,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对应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项目。[4]如针对企业研发人员培训,开设缓控释药物制备技术及分析检测、基因工程菌发酵表达及分离纯化等学科前沿实验项目;针对企业质检人员开设药物高效液相分析检测技术、体内活性检测技术等实验项目;针对生产一线工人开设生物常规实验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了学员专业素质,增强了学员实践创新意识。[5]

2.线上线下相结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非学历教育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制作非现场教学视频、现场教学视频、实验操作视频和仪器讲解视频,教师在线答疑及学员自测等,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了培训效率,促进学员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3.互动与研讨相结合。在生物医药非学历培训教育中,教师采取课堂提问、专家点评、总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师生互动、在线答疑、议题讨论等互动与研讨教学模式,强化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员的合作式学习;培训结束前,组织学员集中对培训内容、方式、收获、体会与建议进行研讨。这种互动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拓展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今后的师生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好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组建经验足、水平高的培训师资队伍

高校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核心,同时也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具备先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保障授课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中心根据实践培训需要组建经验丰富、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培训团队,该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132篇(SCI、EI索引54篇),获授权专利55项,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8项,科技成果转化8项。[6]

五、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和多元化考核方法

制定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是非学历培训教学任务顺利实施的保障。针对培训学员、教师、培训过程、考核办法等制定了学员准入制度、培训教师岗位职责、培训计划大纲、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将培训环节细化、量化,指导各个教学环节,做到培训有章可循,保障非学历教育培训稳定、持续的发展。如,集中培训考试、动手操作考核、研讨发言、线上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培训结束时,综合多项考核成绩,对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培训合格证。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聘任专家组成教学监督委员会,对培训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并跟踪调研毕业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搜集用人单位诉求,进一步完善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心在保障学校全日制学生的正常教学同时,根据生物医药企业人员培训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承担社会培训教育任务,先后为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23期,培训人数2000多人次。2015年10月受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承办“生物制药新技术及应用”高级研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适合生物医药企业培训的教育体系,提高了生物医药产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维斌.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4).

[2]李建斌.美国四所著名高校教育培训调研报告(一)美国名校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08,(8).

[3]吴佳新.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1).

[4]刘艳.在线教育发展下的为实验建设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2015,(5).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策略思考

根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农村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要求,本子项目第二阶段探讨,则以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围绕所获得的武陵山片区被调查区域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进一步探讨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策略(以下简称实施策略)。并力求严按策略,规范实施,稳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精心培养能扎根武陵山片区,长期为当地城乡社区居民提供实用、有效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努力实现武陵山片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片集中抽样方式,在国务院2013年批准设立的武陵山片区(即一个豁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71个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2个的连片扶贫开发区),确定该片区4省18县(以下简称被调查区域)37个乡镇卫生院、182个村卫生室、233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202名乡村医生(共计435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依照现场调查计划,选取个别访谈、集中培训、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一是分别与被调查区域乡镇卫生院院长个别访谈,并在访谈结束时回收他们填写的基层卫生机构调查表37份。二是精心组织被调查区域乡镇卫生院院长、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填写调查表,随后当场回收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调查表435份。三是依据两种调查表,整理被调查区域乡镇卫生院、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课程设置意见。

2调查结果

2.1被调查区域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学历状况

在填有学历的412份调查表中,有中专学历169人,占41.0%(其中乡村医生125人,占30.3%);大专学历180人,占43.7%;本科学历54人,占13.10%;高中等其它学历9人,占2.2%。反映了武陵山片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本科学历甚少,主要是大、中专学历的现状。

2.2被调查区域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2.2.1乡镇卫生院的需求选择

(1)最适宜参加的继续医学教育类型全科医学培训班(100%)、进修学习(100%)、大专学历教育(91.9%)、中专学历教育(83.8%)。(2)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医疗(100%)、基本卫生服务(100%)、卫生法规(83.8%)、卫生管理(81.1%)、人际沟通(59.5%)。

2.2.2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需求选择

(1)最适宜参加的继续医学教育类型全科医学培训班(97.5%)、乡村医生培训班(92.9%)、大专学历教育(86.9%)、中专学历教育(83.7%)。(2)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医疗(99.1%)、基本卫生服务(97.9%)、基层卫生管理(76.3%)、人际沟通(70.6%)、卫生法规(68.0%)。

2.2.3以学历教育方式培养农村医药卫生人员最应设置的课程

乡镇卫生院的选择为:(1)基础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100%)、药理学(100%)、生理学(97.3%)、病理学(97.3%)、生物化学(86.5%)等。(2)基本医疗课程:内科学(100%)、传染病学(100%)、外科学(97.3%)、急诊医学(97.3%)、诊断学基础(97.3%)、儿科学(94.6%)、妇产科学(91.9%)、常用护理技术操作(86.5%)等。(3)基本卫生服务课程:社区常见健康问题(97.3%)、健康教育(97.3%)、全科医学概论(94.6%)、社区卫生服务(94.6%)、预防医学(91.9%)、医学心理学(86.5%)等。(4)基层卫生管理和卫生法律法规课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100%)、社区康复(97.3%)、卫生法规(91.9%)等。

2.2.4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需培养的内容选择

(1)最需要培养的基本医疗知识和技能:常见病(98.9%)、多发病(97.7%)、慢性病(96.3%)、传染病(91.5%)、危重病(91.5%)等。(2)最需要培养的基本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建立村民健康档案(96.6%)、慢病防保(95.2%)、妇幼保健(92.9%)、老人保健(91.7%)、健康教育(89.7%)、计划免疫(89.4)、传染病预防(87.6%)等。(3)最需要培养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基本知识(92.6%)、语言沟通(91.0%)、临床医疗沟通方法(91.0%)、治疗性沟通(84.6%)等。(4)最需要培养的基层卫生管理知识和技能:农村重点人群(97.2%)、农村公共卫生(94.5%)、农村常见病(94.3%)等。(5)最需要培养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卫生法基本知识(98.2%)、机构管理法规(92.0%)、医事人员管理(86.4%)、食品安全法(85.3%)、医疗纠纷处理(83%)、母婴保健法规(80.5)等[1]。

3组织实施策略探讨

依据武陵山片区4省18县(区)37所乡镇卫生院、182个村卫生室、233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和202名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现场调查结果,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策略探讨如下。

3.1强化宏观管理,加大行政推进力度

武陵山片区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履行职责,提高认识,通力合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卫计委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加强本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主动联系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适宜的配套政策,及时制定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规划,督促培训学校依照规划办学,通过合理设置课程,配套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步加强教材建设,努力优化办学条件,踊跃开展教学检查,创新完善学业考核机制,确保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运作流程规范,育人环节清晰,质量把关严谨,坚持用宏观管理导向力和行政督促推动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凝聚齐抓共管办学合力,构建适用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2],开创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后发赶超新局面。

3.2狠抓师资培养,建设合格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抢抓国家正在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推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宝贵机遇,巧借教育、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师资培养列入教师培训计划的东风,主动以培养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合格师资为突破口,首先实现这两门课程师资的合格培养。二是注重从培训学校筛选一批热心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专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优化师范素质,增强继续医学教育能力。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依靠各位专家的优质施教和精心培养,力求顺利实现培训目标。三是合理安排被培训教师,采取学习领会、研修探讨、集体备课等方式,把握教学大纲,制订授课计划,熟悉所用教材,查阅参考资料,了解生源状况,以扎实周到的授课准备,强劲充实的教学能力,热心严谨的执业素质,踊跃承担教学任务,在为武陵山片区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主战场上,不断创造优质育人的办学业绩[3]。

3.3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各培训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优势,巧妙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制定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必开课程的建设规划,逐步优化各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课程建设要素,着重在教师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鼓励高水平临床专家承担临床专业课教学任务,大力支持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专业课程建设与创新,尤其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和知识传授,使之融入教学全过程[4]。注重强化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努力使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教材相互配套,能适时满足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或实习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这些课程的临床教学质量。

3.4联系成教实际,构建网络教育体系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性质、对象和要求,积极构建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网络体系,切实做到:①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将该网络体系纳入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逐步提高可及性,扩大覆盖面,不断帮助更多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能在当地方便自如地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成果。②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范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适用范围和学分授予标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健康发展[5]。③狠抓现代远程医学教育视听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中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网站的积极性,组织制作具有较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视听教材,实现适用有效,资源共享,有利推广的建设目标。④同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力争在县卫生行政部门支持下,踊跃与当地城乡社区医药卫生人员、管理人员一道,合理应用、常态维护和动态改进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力求全方位满足本片区学员临床见习需要。

3.5注重筹措经费,努力优化办学条件

武陵山片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集经费,健全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投入机制。切实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积极争取政府的专项财力投入;并督促学校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坚持专款专用。严按相关硬、软件建设规划,购足设备,完善设施,配套软件,确保运转,有效推进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为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帮助。此外,严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下,稳妥办好继续医学教育收费的审批和备案手续,适量收取相关费用,以维护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正常运转。

3.6坚持常态检查,着力保障教学质量

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运作后,各承担育人任务的培训学校务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标准,及时建立、运行日常教学常态检查机制,周密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人员更新观念,达成共识,明确目标,承担任务,严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深入教学第一线,分别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进行常态检查,努力做到:(1)力求在教学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成因,督促对因整改,有效弥补缺陷,着力在规范有序的教学运行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正确认知医学课堂教学环节,注重从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入手,严把教学环节质量关,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平台,不断优化任课教师的师范素质,直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3)依托教学常态检查,动态了解教风、学风建设现状,及时发现、果断处理各种不良的教风、学风问题,进而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想方设法为提高教学质量输送正风肃纪的正能量。(4)注重教学常态检查和信息同步反馈,主动将教学检查中肯定的成绩、发现的差距,当场反馈给教师本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努力促使任课教师发扬教学优势,弥补教学不足,凝聚育人合力,共克教学难关,齐心协力实现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预定目标。

3.7创新考核机制,科学评价育人效果

积极创新、完善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机制,逐步营造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考核环境,有针对性地将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乡村医生执业管理紧密挂钩,通过制定、颁发和执行多种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接受这种继续医学教育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收入增加、进修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机制激励环境,充分调动全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通过适宜的学业培训、合理的成绩考核和恰当的岗位应用,稳步振兴武陵山片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事业,热情周到地为当地城乡社区居民提供实用、有效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用能让武陵山片区城乡社区居民认可、满意的教学效果,给这种继续医学教育育人成效作出真实可信的考核评价[6]。综上所述,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实施,务必要求各培训学校规范实施教育规划,严格参照育人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明确育人目标,加大资源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课程设置和建设工程推进,坚持教学常态检查,创新学业成绩考核机制等办学举措,努力为武陵山片区精心培养能立足片区,服务当地,振兴基层的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用良好的教学质量,可信的育人效益,开创武陵山片区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阳,熊正南,段于峰,等.武陵山片区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1):44-49,69.

[2]王长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2):159-160.

[3]王番宁.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对策[J].经营管理,2012,(1):16-17.

[4]常景芝,陈剑,胡灵卫,等.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9):23-25.

[5]张淑华,姚龙山,候健,等.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11,(3):11-13.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5)

一、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学历教育招生覆盖面

从2008年开始国家就指出要在2020年前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加速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近年来省内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依旧偏低,专业素质仍然不高,很多医疗从业人员仍然需要提高学历并且一大批乡村“赤脚”医生还没有获取学历证书,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与现有农村中医药人员的低素质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成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现状,将招生的区域扩展到乡镇村屯,满足农村中医药人员获取学历的夙愿,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整体的素质。此外,由于一级城市医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在专科以上,需要考取或提高学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就要求我们把办学的重心放在二级或以下的市县当中,尤其是村屯多的市县,在当地寻求合作伙伴就地办学,比如与当地的卫生局、最大的医院、中专卫生学校等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因为当地离主办学校过远而导致学员无法脱产学习的问题,扩大了生源,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最终使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通过增设新专业提升办学活力

新专业的设置必须要考虑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就是要突出地域性特色,将其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设立的专业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拷贝的绝对条件。其次新专业的设立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出口决定人口,这是高校办学的生命基础。近年来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要求越来越精确。市场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越来越严格,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如果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针对性强的专业知识,根据这一情况就要求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设身处地的为成教毕业生的出路谋良策。就必须增设新的能够提高成教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我们只有把握住新专业开设的宗旨,我们才能通过新专业来提升办学的活力,吸引到更多的生源。

三、争取并利用政策开展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成教事业的发展还有另外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就是争取承担地方政府对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率逐步扩大;(2)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3)中医药人员索质不断提升。20多年来,虽然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可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有:(1)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仍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要;(2)继续教育的形式不能满足部分基层中医药人的需要;(3)继续教育的支撑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要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利用好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有的放矢、力争承担更多的政府委托继续教育项目,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四级人才培养教育网络,以中医药大学为龙头,以市县级医院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起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比如某省市开展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通过开展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获得政府培训项目资金补贴,在保证办学经费充足的条件下,推动继续教育长远发展。

四、根据社会职业需要开展各类短期技能培训

随着近年社会重学历、轻动手力的思想逐步蔓延,以劳动力输出获取劳动报酬的技能职业越来越不受人们推崇、可社会现在真正缺乏的就是这种动手技能型人才,并且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城市,农民进城打工需有工作技能,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看到这种机遇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展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如康复保健按摩班、针灸适用技术班、中药调剂员等这类短期技能培训,利用自己学校的人才与专业优势,从社会招收并培训学员,培训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技术等级资格认证书和上岗证,扩展多渠道办学同时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本色。

五、大力开发网络教育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6)

该校校长方家选告诉记者,近年来,南阳医专秉承医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结合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精心培育“仲景学子”,为南阳中医药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药专业作为南阳医专的特色专业,在省内同级同类学校中实力雄厚。目前,该校拥有中医药实验室26个,中医药图书20多万册,药用植物园种植各类中草药370余种,创办的《国医论坛》杂志在医学界独树一帜。该校每年招收中医专业新生1000多人,中医药人才教育规模在省内外名列前茅。

更新办学理念 弘扬仲景精神

南阳医专立足医圣故里丰厚的医药文化沃土,着力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构筑弘扬“仲景精神”的阵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特征,通过调整、增设人文选修课,把“仲景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医圣思想的精神内涵。营造“仲景精神”的育人氛围。把“仲景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努力铸造品牌效应。校园内竖立了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设置了医家经典石刻和格言标牌,用仲景与南阳医药文化为校园道路命名,使师生时刻感受到“仲景精神”的熏陶。搭建“仲景精神”的实践平台。该校先后建起了全国一流的中草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和中医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看标本、做实验。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中医专家、学者进行国医讲座,组织学生开展进乡镇社区、街头义诊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基层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实践“仲景精神”。

校院一体 医教结合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该校更新理念,大胆创新,采取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实践性、地域性两大医教特色。

实施“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该校每年从在校的中医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为期两年的“导师制”教学活动,13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专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一对一、手把手的师徒教育,使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结合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医专业结构,增设了针灸推拿、中医骨科、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其中护理和针灸推拿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针灸推拿被确定为省重点特色专业。

注重实验实训工作。该校建有形态、机制等5个综合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操作和自主练习,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有7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逐层递增、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机制,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设立了科研奖励基金,激发师生教研科研的积极性。三年来,该校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公开774篇,其中核心期刊217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223部,承担国家、省部级、地厅级研究项目37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17项。特别是由方家选等数位专家历时三年编著的《南阳中草药名典》,收载药用植物2027种,药用动物319种,药用矿物63种,并附有中草药原色图谱890幅,被国内医学界权威人士誉为“南阳本草”。

培育仲景学子 力争德技双馨

植根医圣故里,始终将“仲景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南阳医专培育出了一大批德技双馨的中医人才,为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以来,该校共为社会输送中医药毕业生万余名,其中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200多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各级中医药战线的骨干力量。

中医药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昌都职校 藏医药 专业建设

藏医医疗与藏药专业(简称“藏医药”)是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昌都职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以培养藏医药技能为主、中西医基础技能为辅的初、中级藏医医疗、藏医护理、藏医保健、藏药专业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下面我就昌都职校藏医药专业建设方面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昌都职校的藏医药专业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 昌都地区农牧民文化基础差,社会就业和学习技能的意识淡薄,竞争意识匮乏,导致学校生源基础差,招生压力大;

2. 受整个昌都地区小学、初中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影响,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导致专业教学难度大;

3. 目前学校藏医药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教师均为外聘或兼职人员,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4. 没有自己的藏医药专业教材,暂时借用于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藏医教材,不能有效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保持学校藏医药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与企业调研,以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我校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模式,制定学校藏医药专业人才方案。

1.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增设中西医基础学科,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 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要求调整教学计划;

3. 创新教学模式,在全面继承和推广“树喻”“指导式”“因明辩论”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岗前实训教学、演示教学等教学模式;

4. 以新编校本藏医药教材等方法来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5. 健全实训实习基地。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新型藏医药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1. 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中西医相结合的藏医药学科带头人。通过对专业在职教师重点培养培训、提高学历、实地考察学习,以及蹲点采访全区知名老藏医药专家,咨询中西医专家等途径使我校的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或掌握精深的临床经验,或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理念,选拔有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强的中青年讲师参加培训,使之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成为我校未来藏医药专业带头人打造坚实的基础。

2. 加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年轻教师队伍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参加国内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假期到藏医学院、昌都地区藏医院、昌都日通藏医院和藏药厂等实地考察学习,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生产或岗位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零距离衔接;重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借鉴中西医基础实操和技能,切实提高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藏医药学师资队伍,使之成为教科研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建立、巩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学习计划,选送教师分批、定期到企业(藏医院、中西医院、藏药厂)实习、挂职锻炼,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能够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教学,逐步形成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完全胜任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操课程的“双师型”新型专业教师队伍。

4.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特色专业技术人才聘任工作,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从实习企业或医院中选拔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通过选聘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校内进修学习,举行教学教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教学考察活动。培训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使我校的藏医药专业教师得到充实和壮大,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操能力。

(三)加快建立健全实训基地

构建以岗定学、以学就业、学以致用的实训基地。包括建设模拟医院(内设1间诊断室,1间治疗室),模拟药厂(制药室,配药室,药材仓库),扩建藏医药标本室,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步伐。确保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促进就业、提高质量。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考核、藏医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藏医实训中心。

充分发挥教学实训基地的作用,努力把本专业建成昌都职校高质量的重点专业之一,辐射带动学校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与动力,以藏医、藏药民族医学学科建设和提高藏医藏药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增设中西医基础学科,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努力把藏医药专业办成区内一流且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型藏医药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