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治理知识

社区治理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30 10:09:11

社区治理知识

社区治理知识篇(1)

【关键词】社区体育;自治意识;培育研究

引言

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是从内因机制促使社区体育良性发展。社区体育自治是指有着共同体育需求的社区居民,以彼此之间的信任为基础,体育资源共享,社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合作处理社区体育公共事务,在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1〕。在社区体育自治过程中,社区体育的自治意识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体系或者其他教育手段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自我管理,推进社区体育自治行为实践的开展。

1自治意识及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定义

1.1自治意识

自治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即具备自治的行为动机后,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朝着理想化的目标,自觉地开展自我管理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自治意识,虽然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主体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对所要参与完成活动的一种主观上积极表现,客观上自觉采取行动,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自治意识的有或无,强或弱关系着自治效益的高与低。

1.2社区体育自治意识

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源于人们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中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约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概念,是对社区体育自治的地位、价值、现实情况以及发展态势的主观认知。具备自治意识是当下社区体育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作用下,社区居民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治动机,并对该社区有关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的自觉的反应,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和措施。

2自治意识是形成城市社区体育自治行为模式的必然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将阻碍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主观意识通过实践见之于客观,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体育锻炼属于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意识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因此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行为的取舍才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在体育自治化过程中,自治意识的提出是理,是体育自治意识的行为价值选择。自治意识促使居民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把体育自治行为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改变被动的参与模式,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2〕,摆脱对政府等部门政策的消极等待,调整社区体育的行为取向,主动采取措施,激发自身探索、创新的精神,自觉提高业务水平,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当中,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具备自治意识,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开展工作,自主建立自治组织,完善自治制度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是我们管理社区体育活动的必要行为选择。

3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三种认知观表现与价值评价标准

3.1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三种认知观表现

3.1.1“政府管办”观

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人食”的观念深入人心〔3〕。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虽然在民主与法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性的工作,但是我国居民民主意识普遍还非常淡薄。对于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社区体育活动,政策法规是基层政府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条件,导致行政界限成了社区体育自主服务、自主管理的界限。“有政府”心理的根深蒂固隔断了居民可以自治的思想。

3.1.2“企业经营”观

当今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休闲服务企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例如娱乐健身业。这些新生的健身休闲服务组织无论从规模到档次,从专业到权威,从普通店到白金会所,从地方特色到全国知名品牌,已经能够提供诸如健身、娱乐、休闲、交友、开阔眼界等的服务项目,还有商务会议,业务洽谈等都有比较人性化、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场所,等等。可以说只要需求存在,就会有相应的市场供给出现。市场化的推进,已经超越了政府所提供的公益健身服务,这种喧宾夺主的气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向市场要服务当做生活的必备,根本意识不到有关政府服务部门的职能所在。这种“无政府”状态,忽视了居民自身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一种等待消费,一旦需求与供给脱节这种享乐的富裕生活就会终结。

3.1.3“自治意识”观

与“政府管办”、“企业经营”观相对应的是“自治意识”观。虽然我国规定居民委员会属于城市居民自治组织,但实际上,社会仍是以“单位制”〔4〕为主体的,居民自治组织形同虚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结构的改变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社区家园是自己的家园,身体康健受益的是自己,那种守株待兔的心理毕竟是远水近渴,解决不了当下问题。纯粹的单位制或者单一的市场制,并不能及时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要自治”—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呼声愈来愈高,这也归功于居民对自身主人翁地位及权利意识的重新觉醒。人们开始向政府要权利,向市场要自治。这并非行政性质的“独立”,是要在原有的治理模式中进行结构式调整,对繁冗复杂的办事机构进行精简,是渴望拥有自己民意代表的自治组织来管理社区体育生活。所以,自治意识的建立是促进社区体育自治化。

3.2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意识价值评价标准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属性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是主体衡量客体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及程度所遵循的尺度〔5〕。那么评价社区体育自治意识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根据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精神,从中得出社区体育自治意识价值的评价标准,依次是:

3.2.1是否具有提高社区居民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的社会价值

社区体育自治的教育目的在于从思想的高度增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也从自身的角度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去,最终培养人们的健身主体意识,增强全民族体质。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就必须做出拥有健康体魄的硬性要求。居民在自我把握健身节奏,自我组织健身活动中,摆脱行政束缚,自我创造条件,把健康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治化的健身方式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自治意识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居民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而且养成了自觉健身的良好生活习惯,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合群性格及健全的人格,也使得居民具有坚强不屈和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社区体育自治意识带给居民的是良好健康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是时展的鲜明写照。

3.2.2是否有利于社区体育自治化的有序发展

自治意识的题中之义就是要自我管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为等自主组织,自主约束,自主服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意识,依靠居民的自觉、自制能力。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是基层事务民主公开的保证,要求居民具有民主运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自我管理社区体育事务中做到从实际出发,了解问题的根由,民主决策社区体育内的重大事务〔6〕。具有普遍的自治意识,是对政府完全管办的良性改革,是整合社区有限的体育资源,改变混乱的健身秩序,开展特色社区体育活动,营造社区体育文化,是引领社区体育走上正常轨道的必然选择。因此,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是未来社区体育自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之一。

3.2.3是否有利于社区体育生活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从社区体育自治的定义可以看出:共同需求是产生和谐的基础;以信任为基础做到了诚信友爱;体育资源共享道出了公平;民主协商体现了和谐民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其实质就是在充满积极性的状态下,安定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社区共同资源的可持续性。社区体育自治的提出,字字体现和谐因素,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所有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有赖于自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没有积极的自治意识,就没有自觉主动地去自我改进、自我创造,也就形成不了为社区所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

4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培养路径

4.1动机引导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无动机〔7〕。从自我决定的三种动机来看,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动机引导也要从这里入手。首先,健身是当前许多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要大力弘扬全民健身精神,把改善居民体制,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作为在社区体育自治的根本追求。其次,社区体育自治就是改变现有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的怪状,社区体育自治不仅是对自身的健康负责,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居民社交机会、追求时尚,提高生活水平的标志。第三,对于社区非体育人口来讲,社区体育自治化与否无关自身利益。对于此类人群,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利用身边的真人真事来感染并吸引他们的关注。致力于改变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是培养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动机选择。

4.2角色定位

拥有自我认知能力是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的前提。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了解〔8〕。哈特曼告诉我们,过高的自信或盲目自卑都会有错误产生。社区居民是体育自治的中流砥柱,在活动中不光要认知到社区体育的现状,还要看清自己在社区体育自治当中的地位及作用。“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在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国家,我们都是社区的主人。社区体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社区的繁荣就是社区居民的幸福。具有社区主人翁的态度,以社区体育自治的稳定开展为前提,肯定自我能力,把社区体育的责任看作自己的责任,把服务他人看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大力宣传体育自治的憧憬,使居民拥有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塑造社区居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举措。

4.3目标构建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9〕。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在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培养中,制定理想化目标可以激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自治活动的自觉意识。首先是短期目标。改善社区政府管理机制,改变体育健身资源短缺、闲置、荒废的尴尬局面。实现对社区体育资源的审计,整合自发无序的健身组织,保障居民的自由健身需求。其次是长期目标。在社区体育自治化的进程下,居民将摆脱各种束缚,拥有决定社区健身的完全治理权,能够以组织者的身份自觉地开展特色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短期、长期目标的实现是自治意识建立的终极引力。

4.4行动实施

自我管理理论是学习自我负责、自练、自我启迪、自我控制以致于自我创新,使自己变得成熟、干练、开放、宽容,进而整合运用资源,是做好社区体育自治工作的理论指导〔10〕。因此要培养居民自我思考的习惯,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审查存在的问题,对现象进行本质化剖析,把结论应用到实际当中。具体措施如下:在社区体育行动实施中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民主选举社区体育自治组织;加强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建设,广泛宣传社区体育的活动状态;建立常态化的居民民主参与机制;开展各社区体育自我审计工作;弘扬雷锋精神,奖励有志者主动献策;维护居民自治权利和提高守法意识;社区体育政策及问题处理公开公正;开办各种公益学习班,进行体育自治化学习。以具体行动的开展激励居民自治意识的形成。

5结论

当前社区体育自治中自治意识不足成为发展瓶颈,经过理性分析给出以下建议:以动机引导、角色定位、目标构建、行动实施来提高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然而,自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在今后的社区体育自治过程当中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自治意识的提高将会是其健康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江岚,高雪峰.从“他治”到“自治”—治理理论视域中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走向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9-12.

〔2〕彭惠青.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任尔昕,黄明.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培育〔J〕.发展,1997,10:33-35.

〔4〕姚俊义.论社区居民自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5〕朱志君.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1):1-6.

〔6〕江岚.城市社区体育自治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D〕.武汉体育学院,2007.

〔7〕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8〕刘翔平.哈特曼自我心理学评述〔J〕.心理科学,1991,(5):37-42.

社区治理知识篇(2)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卫生院中已确诊的DM患者424例。入选标准:居住本地区已确诊的患者[1];排除严重并发症(心、脑、肾、周围血管);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中途搬迁外地者;中途出现其他严重疾病者;不服从管理、接受定期随访率<80%者。

1.2调查方法:2009年5月-8月应用自拟调查问卷调查大孙各庄社区符合上述标准的DM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424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100%。调查人员深入社区站、面对面地调查DM患者的基本情况,治疗情况、DM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费用情况等、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量表同时通过体检获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

1.3质量控制:(1)调查工具是根据研究目的自行编制的问卷。在使用之前,以专家咨询的方式对问卷进行效度的评估。(2)所有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3)在大孙各庄社区服务中心对20例患者进行了3次预试验,测得调查问卷的信度值0.94,问卷具有可信性。(4)采用双份录入。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计算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调查424人,其中男、女各212人。平均年龄60岁,平均病程6-7年,并发高血压占58.9%,冠心病占20%。

2.2DM综合治疗情况:饮食控制232人(54.71%)每日坚持运动锻炼196人(46.22%),药物治疗152人(35.85%)。患者治疗行为,坚持合理饮食、运动、药物治疗、遵医嘱复诊查血糖,主动检查足部134人(31.60%)。

2.3生活质量评估:SF-36量表得分:生理得分为(65.0±16.5)分,心理得分为(68.7±17.3)分,量表总分为(67.6±15.5)分。

2.4DM相关知识知晓率,知道控制饮食总热量的达到264人(6200%),知道运动最佳时间308人(73.00%),知道HBA1C值的180人(42.51%),知道计算标准体重公式的200人(47.25%),知道DM诊断标准的326人(77.00%),知道血糖控制理想指标的319人(75.26%),知道血压控制理想指标的289人(68.12%),知道DM慢性并发症的280人(66.04%)。二级预防知识率158人(37.26%),三级预防知晓率175人(41.27%)。

2.5DM患者对社会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情况及满意度,社区DM患者的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为读书、看报166人(占39.15%),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221人(占52.12%),电视,广播27人(6.37%),二、三级医务人员7人(1.65%),其他3人(0.71%)。 转贴于

3讨论

3.1DM防治工作,成为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应着手研究建立社区DM综合管理模式,对患病人群进行系统管理,此次研究显示:①与周围建立了紧密的医患关系,包括DM患者,患者看病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6人(69.81%),而去二、三级医院的仅为92人(2170%),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得到DM患者的认同。这与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中显示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认可、不信认的结果有很大差别[2]。②以二、三级医院为依托,能够形成通畅的双向转诊通路,可以进一步确保患者治疗管理的连续性[3]。③通过对DM患者的管理,使患者对DM知识的正确认识得到提高。

3.2存在的问题:(1)DM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DM二、三级预防知晓率37.26、41.27。(2)患者不规律接受治疗及检查的患者比例较高;(3)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仅为(67.8±14.5)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为:1)患者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不强,未能定期就诊,仅凭感觉就诊、服药或进行检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2)对DM的综合治疗教育尤其重要,经过系统的DM教育,提高患者的知、信、行、程度,以其提高其依从性,达到控制慢性并发症的目的。患者因受年龄、文化、经济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对讲座、发放材料的方法,仍有一部分记不住内容,或仅仅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治疗的行为改变不大,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3建议:(1)强化DM教育。通过讲座、书面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和督促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可以增强患者对全科医师的信任及治疗疾病的信心,加强和改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知、信、行及依从性,最终达到有效控制DM的目的。(2)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防治技能;(3)依据指南规范DM患者的社区管理[4]。(4)充分利用地区内的医疗资源,以二、三级医院为依托,建立社区和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网络,提高社区DM防治的深度。

总之,规范DM患者的社区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但DM患者的管理规范还是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全科医生的努力下,DM患者的配合下才能日渐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8

[2]王亚东,关静,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影响社区居民选择就诊机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54-1056

社区治理知识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方法;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不断完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法制管理、监督监测、医疗救治及免费咨询服务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深入开展防治艾滋病工作,努力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机制。

(二)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宣传,使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高危行为人群达到90%以上。

(三)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四)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人员上岗培训率达100%。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艾滋病防治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作为实践“*”重要思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以及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区政府统一领导本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金山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定期对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报告,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

各镇(街道)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落实有关政策,解决突出问题。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建设健康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区、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环境。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本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协调下,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要根据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自查、抽查和监督检查,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报告。

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好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做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怀以及其它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坚持预防为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一般人群与重点人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和科普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歧视。

区卫生局要制定全区防治艾滋病、性病的培训和知识宣传计划,编印、发放宣传资料,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之中,要结合健康城区创建,向广大市民提供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并为有关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区委宣传部负责制定艾滋病防治宣传报道计划,监督和检查有关媒体对艾滋病宣传报道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新闻单位要将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列入宣传重点,金山电台、电视台要保证有一定时段播放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广告,金山报等报刊杂志要保证有一定版面刊登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广告或专题文章。

区教育局要把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在本区中、小学进行适时、适度地预防艾滋病及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区人口计生委要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日常宣传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社区居民中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部门所属的监管场所要对干警和管理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同,要对被羁押嫌疑人以及被收教对象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区农委要充分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

区卫生局、商旅委、公安分局、司法局、工商分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宾馆、酒店、发廊、美容美发沐浴等服务场所的艾滋病防治的日常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社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系统和工作网络的优势,在不同人群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依法加强监管,落实干预措施

区卫生局和血站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血液管理,坚持自愿无偿献血制度,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提高无偿献血率。血站必须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学检测,检测呈阳性的,严禁使用,以杜绝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区卫生局要依法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经常性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社会办医、个体医疗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

医疗机构要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节约、安全地使用血液资源,严格执行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临床用血,提高成分用血比例,推广和倡导自身输血。同时,要加强血库管理,建立严格的血库管理工作制度,要将临床用血安全的有关指标列入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考核的内容。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做好介入性诊断、治疗器械和实验室用具消毒工作。要严格执行《上海市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形、消毒和回收工作,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要做好治疗艾滋病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生物材料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审查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造行为。

区公安分局要加大对吸毒贩毒、、非法采供血行为的查处力度,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宾馆饭店、咖啡馆、酒吧茶座、歌舞娱乐、美容美发、桑拿浴室、按摩足浴、游泳场(馆)等公共场所相关人员的行为干预工作。

区人口计生委和区卫生局要利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预防保健三级网络,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策略,在镇(街道)、社区、娱乐场所等地设立安全套自动售货机。

区卫生局、区妇联和区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在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及婴儿保健的基础上,建立综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检测、治疗及关怀服务体系,探索符合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模式,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各医疗卫生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对医疗卫生人员和有关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职业易感环节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医疗卫生人员及有关职业暴露人员因不规范操作、管理不善而感染艾滋病。要实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迅速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四)加强疫情监测,规范疫情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开展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力求准确掌握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疫情变化、阶段性情况和流行趋势。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全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基线调查,开展主动监测,对监管场所内的吸毒、、人员和性病患者实施HIV检测;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配置自愿咨询检测点,实施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要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工作。

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本辖区艾滋病疫情。对于隐瞒、缓报、谎报疫情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疫情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强病人和感染者管理,落实减免政策

根据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通知》(卫疾控发[*]164号文件)要求,采取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行轻症病人分散随诊、上门服务,重症病人入住定点医院治疗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对感染者和病人咨询、医学访视、就医指导、医疗服务和家庭护理等工作,医疗机构负责做好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医学随访工作。属被拘留、劳改、劳教和羁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实行相对集中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四免一关怀”(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阻断母婴传播、艾滋孤儿免费上学,关怀救助艾滋病家庭)政策,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实施社会关爱,消除歧视和社会恐慌,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对恶意传播艾滋病的感染者或病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防治能力

要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推动性病门诊规范化建设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改善防治工作条件,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区卫生局作为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主导意识,积极为政府当好助手和参谋,加强队伍建设,把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热爱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防治队伍中来,积极开展培养、培训工作,在全区建立起一支集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检验检测和临床医护为一体的专业防治队伍,切实提高我区在艾滋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能力。

社区治理知识篇(4)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老年患 者实施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加强社区护士专科培训,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与医院的护理服务网络。结果:通过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和运动的指导,维持病人正常生活的能力,使病人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医院和社区护理才能真正做到优质,高效,低能。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社区护理。

我院大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7年4月开始对辖区内60岁以上的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逐步实施了规范化社区护理。现将开展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对护理工作缺乏信任,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都是医生医病,护士打针送药,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上,认为护士的工作是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护士在独立从事疾病的健康保健工作缺乏信任。笔者第一次去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中进行家访时,刚一进门,就有一位家属在旁边低语:“怎么会是一个护士随访?”当老人对我说他最近经常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进食增多等现象,我建议他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时他说:“明天你给我找个医生来看后再定吧。”

1.2 社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不足:组成我院的医护人员是从各临床科室抽调过来的,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也经过了社区护士上岗培训,但对专科知识掌握片面,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患者的需求,所以难以实施高效的糖尿病营养教育。

1.3 糖尿病患者的不尊医行为相当普遍:我们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未能对本病予以应有的高度重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尊医行为,自我感觉良好。与慢性高血压并存,错过了治疗的好时机。其主要表现为:(1)避开现代医学不切实际的想要寻求偏方或者特效疗法。(2)自制力差他们通常已有多年的病史,也知道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但自制力差,随意进食,甚至有暴饮暴食的行为。

(3)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虽已知道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却无能实施。

1.4 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工作脱节:社区护理范围是相对固定的,而社区居民就诊的医院是不固定的,他们有病住院时可选择各家医院,当病情稳定回家时社区护士对他们在医院的情况不了解,工作缺乏针对性。社区居民需要入院就诊时,社区护士除所在医院外与其他各家医院都没有联系,使病人就诊存在盲目性。

2. 对策

2.1 加强社区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善于利用家属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其监督促进作用,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自我检测能力,使之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以提高依从性。

2.2 健康教育:糖尿病知识教育是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采取多渠道开展糖尿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家访,定期讲座,散发知识手册,板报等形式宣传糖尿病卫生保健知识,或请保健意识强的老年人“现身说法”讲预防保健的益处。

2.3 使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实际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案: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不但要通过饮食治疗来有效控制血糖,还要维持适当的体重。社区护士要向患者说明糖尿病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每日需要的总热量。三大营养摄入分别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一般不超过15%,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后制定食谱每日三餐可分配为1/5,2/5,2/5,或1/3,1/3,1/3。每日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不少于40克,如绿叶蔬菜,豆类,块茎类,粗粮谷物等。含糖分低的水果。

避免进食糕点,蜜饯,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10克以下,对于自控力差的患者还应要求家属予以监督和配合,要嘱咐患者餐前用药,严格依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制定饮食的量,要告知患者如果用餐中吃进了一个鸡蛋,一两精肉,一块豆腐,一两花生米等,都要相应的减去1两粮食,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更不能放松警惕,用餐要有规律。

2.4 建立社区与医院的护理服务网络:社区尽量与各医院的社区医保科取得联系,有本社区病人出院时,社保科可通知我社区中心的社区护士在病人出院前到病室探望病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医院和社区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彼此衔接,使病人转诊顺利。这样做不但使病人真正得到了整体护理,而且也使医院和社区护理工作都能做到“优质,高效,低耗。”

参考文献

[1] 范丽凤,张小群等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

社区治理知识篇(5)

【关键词】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20-02

目前,慢性病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生活中的压力过大等是慢性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社区医疗服务是治疗患者的最基层,也是慢性病患者经常救治的场所,为探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措施和效果,本文现将我中心开展的慢病防治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1 社区治疗慢性病的措施

1.1 搭建工作平台,健全管理组织 我们成立了“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管理队伍。在项目宣传和社会动员后,我中心抽调出10名医务人员,2人一组,共5组,对社区的10栋楼居民入户调查,进行筛查表问卷调查并做体格检查(测量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计算BMI,属于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进行管理。属于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居民随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测量血脂、血糖。

对中心项目工作人员进行慢病社区综合防治业务培训。通过对7位中心项目工作人员的项目核心知识测试和案例分析,大多数核心知识掌握较好,只是有的医务人员有关“收集多久的膳食和身体活动信息”概念不清。

1.2 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宣传和动员覆盖清泉社区1500余户、4000余人。在社区内随即拦截社区30位居民中,有90%的人(27/30)知道该项目,不知道的3人中2人不知道项目具体名称,但知道项目内容;有96.67%的人(29/30)能说出项目的核心内容;100%的人(30/30)赞成项目在社区内开展;有96.67%的人(29/30)参加了本项目,没有参加项目的1人是因为不知道有该项目。参加项目满意度较高,得到广大居民认可。这说明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民心工程。

2 关于慢病干预

如何进行慢病干预,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是难点问题所在。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我们寻找各种渠道,旨在提高慢性病健康教育覆盖率。在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中我们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针对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2.1 以患者俱乐部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慢病工作 俱乐部逐渐成为一个集医疗咨询、慢病防治、健康宣教、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受社区群众欢迎的健康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学习,进行健康干预。并针对每个人实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建议指导意见,发放健康处方等。为照顾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还主动上门测量血压。

2.2 每月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 制定计划,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加强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普及了慢性病防治知识。

2.3 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病健康教育 入户建档时发放慢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广大居民传递了高血压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走出了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2.4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2008年――2009年共发放家庭健康档案的宣传资料2万余份;建立居民健康内容包括测体重、血压、血糖等。

2.5 责任医师对慢病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工作 每年对社区居民、高危人员、特困人员进行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常年坚持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本组资料对慢病病人进行随访7658人次。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在社区内随即拦截社区30位居民中,有90%的人(27/30)知道该项目,不知道的3人中2人不知道项目具体名称,但知道项目内容;有96.67%的人(29/30)能说出项目的核心内容;100%的人(30/30)赞成项目在社区内开展;有96.67%的人(29/30)参加了本项目,没有参加项目的1人是因为不知道有该项目。参加项目满意度较高,得到广大居民认可。由此可见,加强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普及了慢性病防治知识。有效的慢病干预,有利于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随访率和发现率。

参考文献

[1] 邵瑞太.《慢性病防治和社区卫生》,2011,03:56-57.

[2] 孙宁玲,韩建德,赵华,等.A型行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4-5.

[3] 刘海波.《慢性病健康促进诊疗管理》,2007.06.07.

[4] 王燕玲,钮文异,曹光明,张震涛,肖颖.社区高脂血症人群防治同伴教育的过程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年03期.

[5] 杨林义,王大宽,马杭州,窦连成.安钢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五年的经验与效果.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1(2):75-76.

社区治理知识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化 社区管理

社会化泛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其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他们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青年学生能否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准确定位其将来的社会角色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得到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而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他们进入社会前的彩排场地和实习基地。因此,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社会化的扭曲。思想政治社会化是要求大学生接受现存的政治体制,以政治规范约束个人言行,达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在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取向从总体上来说是务实的、积极的,但是也存在着政治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往往从理想的高度批判政治,容易忽视其背景和历史继承性,也很少有人对政治和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必然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化的扭曲,不少学生甚至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

2.价值观念社会化的模糊。价值观念社会化要求大学生建立融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为一体的、符合理想和现实的新型价值体系。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推进,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大学生难以对形形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3.道德法律社会化的缺乏。道德和法律能够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道德法律社会化要求大学生理性地掌握道德法律规范,能够从抽象的角度概括分析道德滑坡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危机,自觉抵制犯罪。大学生虽然能正确评价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但一旦遇到现实的冲击,就容易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变得人云亦云或妄自菲薄。

4.知识技能社会化的不足。知识技能社会化要求大学生将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符合职业和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是使大学生尽快摆脱“书卷气”,以“社会人”的姿态融入社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但事实上,不少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5.对身心健康社会化的回避态度。健康身心社会化要求大学生正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使自身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青年大学生在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心理矛盾,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能正视这些问题,则易于解决;若采用回避的态度,则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走上歧途。

二、社会化视阈下大学生社区管理有效性的缺失

大学生社区是指以大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之外生活、自学、群体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可以说,“学生社区”是一个微型社会,各种社会现象在这里均有所折射。它使学生通过群体生活走近社会、感悟人生,学会与人相处,养成遵守纪律和服从集体的行为习惯。总之,大学生社区不但能够让大学生找到置身于社会的感觉,更可以为其提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渠道,获得社会认同感。因此,大学生社区独特的社会化功能不容忽视。但目前传统的社区管理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样才是好管理的”,而不是关注“怎样管理才是好的”。前者是管理效率的体现,而后者则是教育管理价值伦理的反映,教育管理效率与价值伦理的分离导致了社区管理在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有效性的缺失。

1.“造物”式的管理方式抑制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其间出现的问题亦逐渐增多。许多高校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一刀切”,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服从性和依赖性,而忽视了其独立性、自为性、创造性和建构性,这种“造物”式的管理方式必然造成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对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否定,进而造成话语权的不平等,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过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合力。

2.学生社区的主流文化无法促使大学生修身养性。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说教、轻熏陶的现象,且责任不明确。这必然会导致学校所倡导的学生社区主流文化无法赢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可,更无法形成和谐健康的社区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修身养性。

3.学生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目前,大学生社区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学生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社区管理无法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首先,高校管理干部没有真正深入到社区和学生群体中,他们在工作中往往“重事轻人”,仅局限于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其次,部分学生社区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水平有限,在引导大学生社会化方面存在着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行为、心理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等问题。第三,由于缺乏正式的组织和规范的管理,学生干部参与社区管理也流于形式,并没有代表广大学生真正参与社区管理。

4.学生自治组织的独立性不强,参与学生社区管理的热情不高。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官方组织”,如学生会、团总支;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包括各类社团。但目前的学生社区管理并没有正视“学生自治”,缺乏对学生的信任或者产生放任自流的想法,同时也缺乏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往往是辅助力量,并没有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5.大学生心理疾病高发,心理咨询机构“鞭长莫及”。在大学校园里,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社会人群,因此咨询的性质也具有特殊性。大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文化程度较高,容易接受理性的指导;社会阅历较浅,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特别是在能动的适应环境或寻求发展时会出现不适或迷茫。而大学生在学生社区中更容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学生社区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未能走进学生社区,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地得到帮助,错过了最佳咨询时机。

三、社会化视阈下大学生社区管理的策略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校园中责任权利相统一的平等的一方,是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都在增强,他们需要被尊重。他们不仅具有受教育者的身份,而且还是与管理者具有平等地位的权利主体。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尊重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学生社区管理必须将人本理念、服务理念以及自由自治理念贯穿始终,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务水平,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

1.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社区生活的集体性、导向性、约束性、真实性等特征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因此,占领大学生社区这一重要阵地,充分利用社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势,通过党团组织机构、思政干部、学生社团等组织,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推动其思想政治社会化进程。

2.营造积极的社区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价值观念社会化进程。社区文化是学生社区的灵魂,其本身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提高成员素质、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为塑造社区成员性格提供内在支持。在学社区管理中可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构建以强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为特征的优良社区文化,强化情感教育与制度教育的整合,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学生社区的行为准则,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从众”到“为众”的转变,从而达到对大学生养性、益智、怡情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推动大学生道德法律社会化进程。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智育重自学,体育重自强,德育重自治。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是社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其意义在于既可以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又能教会学生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如何做国家的主人。第二,设置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主要负责执行学生代表大会的决议,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学生政府”。第三,鼓励发展学生社团。从目前大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和经费来源来看,社团活动呈现出深刻的社会性。一方面,社团活动范围从最初的相对封闭,到逐渐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经费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因此,许多大学生社团便与企业建立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通过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从被动者、无责任者转变为主动者、有责任者。鉴于学生社团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对学生社团大力扶持,并鼓励言论自由,实现学生自治。

社区治理知识篇(7)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没社会的稳定。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使民警紧贴群众,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警察,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可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人防和物防结合。第一,加强人防,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组建保安巡逻队。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第二,落实物防,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预防犯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