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眼科临床论文

眼科临床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3 12:00:51

眼科临床论文

眼科临床论文篇(1)

1混睛障

乔某,女,17岁,2011年4月12日初诊。诉左眼红、隐痛,羞明流泪,视物模糊1周。查视力右1.0、左0.2,右眼未见异常。左眼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尚完好,基质弥漫灰白混浊,前房安静。全身伴头闷痛、口干苦、大便调、小便黄,舌边尖红苔白脉数。中医诊断混睛障,辨证属肝经郁热,治以清肝泻热明目,方用石决明散加减:石决明、草决明、青葙子、柴胡、蔓荆子、党参、大黄、生甘草。服药16剂,左眼红痛羞明减轻,视物较前清晰,头痛缓解。查视力右1.0、左0.5,左眼充血轻,角膜基质混浊减淡变薄,续服前方30剂,左眼充血消退,角膜中央区残留灰白薄翳,给予四物汤加蝉衣、乌贼骨、木贼、密蒙花,30剂后左眼角膜云翳变淡,视力0.8,停药。

2瞳神干缺

刘某,男,26岁,2008年5月25日初诊。诉双眼红痛、视物不清2周。查视力右0.2、左0.3,双眼混合充血(+++),角膜清,尘状KP(++++),浮游细胞(+++),虹膜纹理不清,瞳孔欠圆、部分后黏连直径2mm,对光反射微弱,晶体表面斑片状色素及灰白膜状渗出物附着,后部朦胧不清。眼AB超示双眼后节无明显特殊。全身伴头痛、口渴喜饮、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中医诊断瞳神干缺,辨证属肝胆蕴热,治以清泻肝胆,方用石决明散加减:石决明、草决明、青葙子、龙胆草、蔓荆子、山栀子、麦冬、大黄、生甘草,配合相应西药点眼。4剂头目痛止,大便调,12剂后双眼视力0.6,充血轻,KP(+),浮游细胞(+),瞳孔药物性散大,晶体表面色素斑部分吸收。6月28日复查,双眼视力1.0,角膜少量色素性KP,前房安静,晶体表面少量色素斑。观察4年余未复发。

3火疳

常某,女,43岁,2010年3月7日初诊。诉右眼阵发性红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20余天,伴羞明流泪及右侧偏头痛。查视力右0.4,左1.2,右眼上部白睛混赤显著、紫红色结节隆起,侵及上方黑睛边缘呈舌形灰白浸润,压痛著。全身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痛,便干溲赤,舌边尖红苔黄,脉数。中医诊断火疳,辨证属肝经郁火,治以清火解郁、凉血散结,方用石决明散加减:石决明、草决明、龙胆草、赤芍、蔓荆子、山栀子、夏枯草、荆芥、川芎、生龙骨、生牡蛎、生甘草。7剂头目痛止,白睛瘀赤及诸症减轻,去龙胆草、山栀子,加蝉衣、太子参、生地,续服30余剂,目疾瘥,随访1年未复发。

眼科临床论文篇(2)

关键词:七年制 眼科学 专业教学

一、七年制及眼科学的特殊性

七年制医学专业是我国九十年代中期所形成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型人才的长学制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这种学制既不同于普通5+3模式研究生,也不同于五年制本科生,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本专业分为普通基础和基础医学教育三年,临床医学教育四年,将本科阶段及研究生阶段的理论课程均完成后,才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其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改进,力于寻找出一套更适合该特殊学制型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以便为二十一新世纪培养出适应于医学科学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眼科学是研究人类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专门学科,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生理功能特殊、专业术语生疏、眼科疾病种类较多、发病机理繁琐、眼科检查项目繁多以及专科仪器使用技术性强等,但又与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广泛而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眼科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涉及其它学科疾病广泛的独立学科。而七年制眼科学研究生具有理论学习课时较其他学科少,专业难度性却比其他学科大的特点,即使与五年制甚至专科医学生相比课时也并未增加,这便造就了七年制眼科学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缺乏及专科检查复杂而难以上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不断观察、思考,探讨出更适合七年制眼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后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教学

七年制学生学习眼科学都是在大四的下学期,同学们还未接触临床,大部分学生尚未选择好自己以后有意向深造的临床专业,因此眼科学作为一门考查课授教,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能顺利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本课,然而这对于有意向学习眼科学的七年制学生,这种“考查课”式的教学无疑是“蜻蜓点水”,无法将眼科学复杂而繁多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再加上理论课时有限,这便加重突出这一矛盾,造成七年制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种现象,那么如何在有有限的课时内让七年制的学生对眼科学理论学习达到眼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呢?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方法。

1.本科阶段理论教学模式多样化

目前眼科学有专门针对七年制学生所编写的教材,可是教学内容却和五年制本科生的教学内容相差并不大,七年制医学教育模式的培养原则是“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1]。因此,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多元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对七年制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做到事半功倍,选取每个章节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来深入讲解,并按照临床思维模式进行引导,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学习疾病的诊疗过程,再讲解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临床表现等,而不是一味的从疾病概念、病因、病理等逐一介绍讲解,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通过举一反三认识其他的疾病类型[2]。与此同时,由浅入深的加入专业外语词汇,进行双语教学,并鼓励同学们课外积极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献与同学们分享学习,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3]。

2.研究生阶段需完善理论教学

七年制的学生全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阶段待在本科室的时间仅10个月,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在本科轮转阶段几乎都没有眼科,那么对于选择眼科学作为专业的七年制研究生比起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时间显得更加紧迫,所要完成的学业也显得更加困难[4]。由于本科阶段理论课时较少,所以研究生阶段的理论课程教学应该继续下去。我们安排了七年制研究生在本科眼科学教学中以助教形式辅助老师进行临床见习与实习教学,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尝试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其它形式的理论教学,由学生自己任教,每一位学生负责一个章节,选择更接近于临床的书籍作为教科书,或者是英文教材,在双休日或者晚上进行眼科专业教学,授课对象除包括所有七年制学生外,甚至还可以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规培生和进修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检索文献、临床病例的学习以及向老师请教指正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形式向其他学生讲解答疑,分享自己的收获,既充实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让大家在短短的临床实践期间,以最快的速度学到最多的知识,成为一名适应于当今新时代所要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三、眼科临床技能的培养

1.本科室专业技能的培养

七年制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也就正式进入了自己的专业科室,眼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本科阶段见习时进入眼科走马观花的了解了科室大致情况后,几乎就再也没接触过眼科临床工作,刚一进入本科室,对各种检查仪器、专科检查技能、各种疾病诊疗等难免显得特别生疏,再加上本科阶段理论课时的局限,就让临床工作显得更难以上手。眼科的基本技能包括检查手段和基本治疗操作,比如裂隙灯的使用、各种眼底镜、前房角镜及三面镜的使用、泪道冲洗、球周注射等。对于这一问题,入科时由高年资医师进行规范化演示,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完成由上级医师示范到指导学生操作到学生能独立熟练操作的过渡[2]。

除此之外,手术操作尤其是显微手术技术在眼科学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术治疗是许多眼科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研究生对眼科手术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眼科手术方法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手术器械,以及各种机器尤其是眼科手术显微镜的功能、使用方法等的专业培训,并让学生提前了解常见手术术式的大致方法,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到手术室参观学习各种眼部手术,再加上上级医师的介绍讲解,以及周末进行动物实验,提高自身的基本手术技能。

2.轮转科室

现代医学早已摒弃了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强调每一种疾病的诊治都应从人的整体出发,况且眼科是一门涉及其他学科广泛的学科,许多全身性疾病会引起眼的并发症,同时有的眼部疾病患者也会患有其他系统的疾病。这说明研究生阶段的轮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学生对全面医学知识的掌握,毕竟现代疾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典型,越来越需要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正确诊治。到了轮转科室之后,学生也应该以在本科室同样的热情参加临床工作,通过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真实病例,积极思考并发掘不同学科之间不同病种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也将定期对研究生进行临床考核,譬如要求学生定期完成一份与两学科疾病相关的病例讨论或者某种疾病知识的介绍讲座,或者是针对于两交叉学科间某一感兴趣的话题的读书报告会等等。通过轮转科室的培训后,七年制研究生对疾病诊治的整体观念有所加强,处理各种临床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对7年制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对七年制眼科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对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5]。七年制研究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独自完成科学实验,可以先从文献查阅做起,参与导师的科研任务,协助查阅相关文献、搜集临床病例资料、整理实验数据等,让学生对科研产生感性的认识和领悟科研精神。眼科学还有许多临床现象不能被清楚解释,许多临床病例资料需要总结完善,学生在经过大量的中外文文献阅读后,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和自己的兴趣,了解最新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完成综述以及毕业论文。通过全面有效的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他们在研究能力、实验技巧、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为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6]。

总之,七年制研究生阶段眼科学专业教学需要老师与同学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七年制眼科学专业人才。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七年制的眼科学教学模式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需继续完善,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使七年制眼科学研究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振东. 医学教师必读(第6版)[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43.

[2]王茜,刘苏. PBL教学法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5(18): 92-93.

[3]王茜,刘苏. PBL联合双语教学在眼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13,27(8): 84-85.

[4]王育红,肖扬,洪慧等. 由七年制眼科理论授课引发的思考[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4,3(4): 251-252.

眼科临床论文篇(3)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向难以把握八年制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但是对于一个医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专业知识、临床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等,一名八年制医学毕业生具体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目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应该偏向临床、科研还是二者兼顾,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把握平衡。

1.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医学教育通常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通识教育、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临床见习与实习以及科研能力训练,如果以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极易出现大量课程集中、压缩式地“填鸭”教学,使学生疲于应付,难以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还有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知识重复教授而有些内容浅尝辄止等问题。

1.3实践机会匮乏,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掌握专业知识是医学生的第一要务,但是,人们习惯将专业知识等同为书本知识,再加上学校资源与医院条件有限,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模拟和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愈加陷入“学习就是背书”的循环中。然而,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远不止书本知识这么简单,诸如职业认同、临床技能、人文关怀、沟通与安慰等等都是通过临床实践中与病人的接触中逐渐培养和完善的。缺乏实践机会,医学生永远走不出校园。

2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眼科教学经验与体会

眼科学作为医学院开设的临床必修课程,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学科,但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具有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又由于学生们认为没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重要,加之临床见实习时间较短,普遍对眼科学不够重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因此掌握一定的眼科学知识是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本科开始承担八年制临床医学的眼科学课程,鉴于目前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对传统的眼科学教学做出相应的改变、制定更高的要求,才能进一步提高眼科学的教学质量,以适应培养八年制“精英”人才的需求,现对我科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科学的教学工作做以总结。

2.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应严格把握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和强化诊疗思路等原则。根据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八年制临床医学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理论课20学时,选派副教授以上的教员进行大班教学,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2突出眼科学专科的特点眼科学专科性较强,操作多,对于“形象”识别要求极高,一个眼科医生必须首先能看见眼部的各种表现,然后从所见的形态特征中分析疾病的特点并做出正确诊断,对初学者来说难以用文字描述,直观式教学在眼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图文并茂、临床典型病例照片和适量的动画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对于阐明难点、突出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但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

2.3采用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掌握专业英语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针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总体较强的特点,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英文授课,以鼓励和训练学生听英文、看英文。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毕竟存在差异,大多数专业词汇对学生而言又比较陌生,因此理解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全部采用英文授课,对授课教员口语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综上所述,英文授课虽然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但以现阶段客观条件而言,效果不一定很好。于是,决定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课件教学。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教学方式既掌握了知识点,又学到了很多专业英语,而且不会因为突然面对铺天盖地的英文而产生抵触,比单纯英语教学效果好。

3增加床旁教学

眼科临床论文篇(4)

关键词:硅胶泪管栓塞术 干眼症 临床疗效 泪液量 泪膜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4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日常生活压力的增加,干眼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口中,干眼症的发病率高达10.0%[1]。干眼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泪液量减少、泪液分明异常以及泪液成分缺乏等。本文就硅胶泪管栓塞术对于干眼症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评价该方法的临床价值与干眼症的最适治疗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门诊部收治的干眼症患者共30例60只眼,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为22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0±3.0)岁。本文30例患者中长时间电脑使用者共12例,更年期妇女共10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视疲劳、眼部异物感、眼睛干涩等。

1.2 治疗方法。对30例患者首先使用自溶性胶原泪点栓,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全程操作,医生将手指轻压患者下眼睑以露出泪点,将胶原泪点栓的一端夹住,另一端塞入泪点中。患者若感觉置入后临床症状改善,则可对其置入永久性硅胶泪管栓。置入永久性硅胶泪管栓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表面,将泪管栓套在通管丝的顶部,并使患者泪点暴露,将通管丝轻插入泪点中,并往下向鼻侧侧插入约3mm,将通管丝退出,通过使患者眨眼的方式利用泪液的作用使泪管栓于泪管中持续推进[2]。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用眼指导,以保证患者正确用眼。

1.3 评价标准。对于本文30例患者于其术后进行泪液量、泪膜稳定性以及临床症状的评估,以对比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情况。泪液量采用棉线染色法测定,泪膜稳定性采用荧光染色法测定泪膜破裂时间,临床症状根据患者口述并采取量表评分[3],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对比30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可得,通过硅胶泪管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平均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泪液量与泪膜稳定性。对比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稳定性与泪液量可得,治疗后的泪液量与泪膜稳定性均优于治疗前,具体数据详见表2。

3 讨论

干眼症在临床上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眼球泪液层结构发生异常或泪液成分分泌不足等[4]。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导致干眼症的发病率正在与日俱增。干眼症主要表现为眼部干涩、异物感以及视疲劳等,严重者可表现为角膜弥散性点状染色[5]。目前对于干眼症的治疗可采取滴注人工泪液、物理疗法以及泪管栓塞术实现,对于较轻的干眼症,一般采取消除诱因的方式例如远离诱发环境、合理用眼等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对于较为严重、反复发作的干眼症,则可采取泪管栓塞术进行治疗。

硅胶泪管栓塞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泪管封闭技术,通过加入硅胶泪管栓后,降低泪液外排,并建立起自动调节的动力系统,从而提高角膜的表面润湿度[6]。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本文30例干眼症患者通过硅胶泪管栓塞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泪液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由此说明采取硅胶泪管栓塞术对干眼症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硅胶泪管栓塞术对于干眼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患者耐受性好,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但由于亚洲人的眼睛结构特点,在选取栓塞类型时,应注意对眼睑的位置以及眼睑的张力进行检查,以避免造成术后异物感。

参考文献

[1] 许邦丽,张薇.使用电脑和戴角膜接触镜对干眼症的影响[J].眼科,2002,11(1):38-40

[2] 丁顺英,那建华,李俊玲.泪道阻塞透明质酸钠治疗与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1(1):22-23

[3] 吕帆,瞿佳,陈洁.硅胶泪点或泪管栓塞术治疗干眼症[J].眼科研究,2000,18(2):179-181

[4] 李宏宇,韩素珍,宋晗,等.硅油代替泪管栓塞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9,33(12):904-905

眼科临床论文篇(5)

关键词:临床教学;教学方法;毕业实习;眼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5-0037-02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启迪智慧,挖掘潜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我们在眼科学研究生临床实习的同时开展了相关知识的多媒体教学,观摩手术录象、典型病例照片,应用多媒体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这一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实习质量。

1实施方法

1.1前期准备

召开座谈会,根据专业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长,确定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学材料、备课。

1.2培养对象及方式

培养对象是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学习的眼科学或眼视光学硕士研究生和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在临床带教的同时,根据临床排班情况及轮转学生的数量,确定多媒体教学的频率为每2周1次,每次1 h。

1.3讲座内容

教师准备的选题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底表现,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前房角镜的检查和分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分期和治疗,滤过泡的分类和处理,干扰素在青光眼中的应用,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及青光眼视野改变,GDX、OCT、HRT等在青光眼中的应用,多焦电生理的应用等;选择的手术录象有小梁切除术、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前房引流物植入术、滤过泡分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等。每轮(3个月)选择6个专题开展多媒体教学,讲演或观摩手术录象30~45 min,余15~30 min提出问题,由听课的学生或教师答疑,其他人补充、纠正。对有异议的问题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由带教老师评价和总结学生的表现。

2效果

2.1形象化学习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典型病例的体征、疑难病例的照片及手术过程,使学生在没有接触到患者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感性认识,产生学习临床知识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2自主学习

我们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法,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大家提问、讨论。学生能主动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去思维、分析、判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法与国际上流行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BL)[2.3]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自主学习[4]。听课的学生为准备问题、回答问题,须有目的地、主动地查阅和学习该专题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而更牢固地掌握该专题的知识和临床技能。

2.3培养自学能力

在观摩手术录象前,要求学生自学该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步骤和并发证等。在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前提前告知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发言内容。在多媒体教学时,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准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2.4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就教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讨论和回答问题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筛选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演讲的能力和胆识,启迪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思路,开发其潜能。

2.5提高教师的素质

制作合适、新颖、吸引人的多媒体教材需要教师思考、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性思维。教师无法预见听课的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因此必须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备课更周详,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非专业知识。在讨论时,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和观察、评价学生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广泛、深入的讨论,敏锐发现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解决,教师还可从备课中发现科研的新思路。

总之,在眼科学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是适应教学改革要求,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作成,李小明,陈淳媛,等. 儿科学课外讲座的实践和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1-32.

[2]刘景业.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在英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9,20(1):7-11.

眼科临床论文篇(6)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眼科;临床体征;统计分析

神经眼科作为眼科的亚专业, 是眼科学和神经学进行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该专业发展迅速, 包括因为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而产生眼部症状的一系列疾病, 与眼科和神经眼科关系紧密[1]。本试验希望通过对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眼科的相关体征进行统计学上的临床分析, 从而低今后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试验以济源市人民医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接收的神经内外科患者共计478例作为一般临床资料, 对这些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该478位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312例, 女性患者166例, 年龄自17岁至78岁不等, 平均年龄45.5岁, 发病原因据统计包括肿瘤、脑梗塞、外伤感染以及神经疾病不等。年龄以及发病原因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研究方法 对本次试验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 确保其临床信息的真实性。

2 结果

经统计, 作为本次试验一般临床资料的478例患者中, 详细诊断后伴随神经眼科体征的共计95例, 该95例中男性患者62例, 占总数65.2%, 女性患者33例, 占总数34.8%。患者表现一种以上神经眼科相关体征, 最常见的包括视力下降以及瞳孔改变, 还有眼睑下垂、眼睑闭合不全、眼球运动障碍等。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1, 表2。

3 讨论

神经眼科学在作为眼科学和神经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 相关研究相当不足。虽然在欧美等国家该学科已经有着相当久远的发展历史, 但是由于治疗手段以及人种的差异, 国外研究并不十分适用于国内。该方面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依旧任重道远[2]。

神经眼科体征引起原因相当复杂, 包括肿瘤、脑梗塞、外伤感染等多种因素, 其中神经眼科体征作为脑梗死患者的眼部体征得到了相当深入研究[3]。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眼科体征包括视力下降、眼睑异常、眼球运动异常、瞳孔以及眼底异常等。相关研究有待进行, 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炎可体征的临床分析对于神经科包括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神经眼科患者中视力异常以及眼球异常者众多, 临床诊断时可以作为典型症状进行分析, 因此医护人员在发现该类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4]。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眼科体征临床表现一般较为复杂, 诊断时容易发证误诊、漏诊, 因此在进行诊断分析时不能因为患者自身认定的视力下降以及工作人员的经验分析而认定病情, 应当选择正确的影像学检查, 颈部B超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都是值得一试的选择, 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神经科检查对病变部位的认定是相当重要的。

神经科中具有神经眼科表现的患者结构与患者年龄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关系, 结合疾病性质可知中老年患者相关症状发生可能以循环障碍类疾病引起, 而青年人则做由于外伤以及感染炎症引起。但是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

综上所述, 神经眼科的临床体征较为广泛, 发病原因复杂。对神经眼科体征的研究可以在神经系统有关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上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该方面治疗与眼科密切相关, 因而应加强眼科学与神经学科的联系, 避免误诊和漏诊。我国的神经眼科学研究尚刚刚起步, 各方面基础十分薄弱, 希望本次试验对提高我国该方面研究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宁,王剑勇,董绎.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眼科体征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5):582-585.

[2] 张旗,吴奎,王志勇,等.神经眼科体征在重症脑干梗死的临床意义.安徽医药,2010,32(2):133-137.

[3] 梅晓白,邱怀雨,黄厚斌,等.颅脑外科住院病人伴神经眼科症状体征的构成浅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4(2):53-54.

眼科临床论文篇(7)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人类不断地把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与临床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眼科临床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 现阶段眼科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模式陈旧。当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老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已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但是仅把这些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讲的理论,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甚至只是字面的了解,当面对具体病例的时候,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2 不能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目前的教学方法常常将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由于没有结合具体的临床问题,眼科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脱节,再加上老师不能提供好的情景,所学知识不牢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有情景性,因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主动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构建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形成与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离开情景的学习就事倍功半。

1.1.3 教学资源紧缺。眼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临床病例是临床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病例不足成为临床教学的主要矛盾。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以及进修人员增多,对教学病例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眼科医院的规模未能相应扩大,造成教学病例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去检查病人和进行操作、治疗,病人也不愿配合我们的教学工作,即使病人有典型的体征,也只能“眼看手勿动”,造成教学病例的绝对减少。

2 眼科临床教学改革新思路

2.1.1 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素质和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它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以学生、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学习过程靠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指导、导演。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也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学习资源不只是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还有全球共享的数字化素材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这样学到的知识经学习者重构和创造,非常巩固。眼科学教研室应组织专业人才,收集各专业的临床资料,包括图片、录像、病例讨论记录等,建成数据库,制作网络课件,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