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0 16:08:08

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论文篇(1)

三至六岁是幼儿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由此获得更生动的情感世界,并获得更多的美好事物。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有着丰富、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德育理论认为,生活和德育是一体的。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对幼儿的行为及意识加以引导。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参与其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知,充分激起幼儿的兴趣及共鸣。幼儿自身实在的体验和感悟,将成为幼儿个体认知内化的催化剂。除了将幼儿主体置于生活,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需要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教育目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尽可能地实现幼儿自我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

(二)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感教育理论就是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及社会风气及精神倡导的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对幼儿施加一些积极影响,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和良好品格形成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强调个体的感受体验,追求个体的情感养成。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学派主要以班杜拉为代表,认为幼儿会对周边的人和物进行观察和模仿,由此习得社会行为。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感恩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感恩意识,将心理表象和标号表征形式储存在幼儿大脑中,将感恩意识进行潜意识化。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我国的国情,当前大多数年轻家庭,上下两代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体现出强自我意识的特质,对很多事物的获得认为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去关爱他人,由此造成个人人际关系的紧张及冷淡。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真正将感恩教育纳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策略创新,对于及时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发挥幼儿园的内部资源优势

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对感恩理念进行传播。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和启发。教育幼儿懂得感恩,需要从规范教师的言行开始做起。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及营造园本文化的形式,对教师的行为礼仪进行规范和业务培训,从一点一滴中提升教师的言行素养。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注重对幼儿进行时时爱心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模仿兴趣。借助传统节日资源,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节日,如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教师将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素材、物料等进行整理编排,形成主题,让幼儿接受到深层次的感恩教育。通过这些节日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不断强化幼儿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恩种子得以萌芽,让幼儿学会感恩与回报。

(二)发动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父母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幼儿园应当充分发动家长资源,让其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幼儿园可以经常组织家长听讲座,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幼儿学会尊重家人,学会表达“谢谢”。幼儿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家长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三)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适宜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如爱心捐书、捐玩具等,让他们去学习主动地关爱和帮助他人,帮助那些因受灾或边远乡村家庭贫困的小孩。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论文篇(2)

1.感恩教育的界定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个体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也就是要识恩知恩;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载体,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感恩教育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之所以说感恩对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具体见下图),是因为只有具备了对社会、父母、老师、同伴、自然感恩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进行感恩,才会促动他们对爱与恩的奉献,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起丰富的情感,产生出报恩的冲动。

二、确立提升学力的感恩教育内容

1.识恩教育,即引导中学生学会识恩、知恩识恩、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前提。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识恩教育,帮助中学生明了父母、老师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帮助他们走出“迷失”的怪圈,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2.施恩不图报教育施恩不图报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宽容的、慈悲的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我校把能够使中学生受到恩惠并作出回报的重要的人或物划分为五个维度:感恩社会(包括祖国、学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同学和朋友)和感恩自然,组织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具体如下:

三、感恩教育实践中提升学力的策略

1.情境创设法

首先,改善教育环境,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一要利用展览、宣传栏、橱窗阅读栏、黑板报,通过定期张贴标语和横幅、播放有关感恩歌曲等加强阵地建设;二要利用课室、墙面、走廊、楼道、宿舍等,展示名人名家的感恩名言、警句等创设氛围;三要利用学科渗透等各种阵地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创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创造各种感恩情景,让中学生在体验中、在情景中自主建构,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课前准备:(1)布置教室: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布置温馨的环境、教室黑板的设计。(2)准备材料:感人的事例、图片等。准备歌曲及背景音乐:《感恩的心》、《母亲》、《天亮了》等等。(3)制作多媒体课件《感恩的心》。(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演讲、小品。活动过程:(1)播放FLASH动画《感恩的心》,直到正式上课。(渲染气氛)。感恩的心,感谢生命。心存感恩,会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亲切起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学生不自觉地跟读,很有气氛)这是一首母亲的赞歌,心存感恩,其实我们最应该感激的是一直以来为我们默默付出、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疼我们、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生与死的瞬间会凭借自己的本能不假思索的、毅然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子女。催人泪下的故事:《天亮了》(2)学生讲故事:《天亮了》。播放背景音乐:(FLASH动画)韩红的《天亮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高高大大的男生竟趴在桌子上呜呜的哭出声来……)班主任总结:大家都被故事里的爸爸妈妈感动了,这种场面,这种永远失去的痛楚地的的确确最能打动我们,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但是,这种生死离别的场面,失去双亲的情境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没有令我们感恩的事了吗?不,当然有!请欣赏情景剧《一碗蟹肉饺》:(1)情景剧《一碗蟹肉饺》。人员:四名学生(角色:母亲、孩子、老奶奶、小吃店老板)旁白:故事是这样的:秀秀是个住宿生,每个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妈妈就会给她做最爱吃的蟹肉饺,这种蟹肉饺做起来相当的麻烦......教师总结: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倾情演出,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的去感悟父母之爱!(2)沉静三分钟(让学生把刚刚波动的情绪通过思考沉静下来)。音乐《母亲》师旁言:我们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每人拥有三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在《母亲》这首歌中将思想作一个沉淀。抛去任何杂念,用心去体会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想一想他们干裂的双手、黝黑的面庞;想一想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想一想他们带病为我们做饭的情景、或者就想一想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3)感恩父母(通过准备阶段时的观察和思索自由发言)。学生谈自己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总结学生发自内心地讲如何感父母之恩(感恩的方式)教师表扬学生并进行总结(4)结束班会。演唱手语歌《感恩的心》班主任:同学们,本届主题班会即将结束。我们有四位同学准备了一首《感恩的心》手语歌,最后就让我们以这首歌来感恩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激励着我们接受了这次感恩教育;用这首歌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用这首歌感恩一切令我们感动的一切……全体同学自由起立演唱《感恩的心》(动作)。

2.案例教育法

教师用生动的感恩或忘恩负义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可以是身边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或是名人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案例情景的设计,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注意充分调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每次接手一个班我都会讲上这个故事: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四、积极营造激活学习动力源的感恩教育保障基础

1.性别差异对感恩教育提出新的命题

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女生比男生更爱学习,如女生能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更好地与教师相处等,也就是说女生与男生对学习更加投入。用感恩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恩惠,女性比男性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样女生比男生更能感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恩惠,同时也会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感恩行为,并最终他们的学习成就高于男生。同时男性与女性对于恩惠的反馈方式也不同,因为男生更多的倾向于“做”,而女生而倾向于“说”,这与当今感恩教育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现状不符,因此对于感恩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男生的感恩教育,也需要更多积极关注男生的感恩行为,进而促进他们学业成就的提高。

2.构建感恩体系,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论文篇(3)

感恩教育和道德文化建设联系十分紧密,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但从查找到文献来看,已有研究均将感恩教育和道德文化建设分开进行论述,因此,本文将从感恩教育和道德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

(一)关于感恩教育的文献综述。从近十几年已有文献来看,现有对感恩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感恩教育含义、重要性和意义、感恩教育现状以及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等展开的。在感恩教育含义方面,学术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是陶志琼博士提出的: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它许多学者均沿用此定义,或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延伸。陈惠芬认为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和生命教育。[3]张建平认为感恩教育是一种德育,是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并具有情感性、生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在感恩教育的意义方面,学术界认为感恩教育对微观个体和宏观社会均有重要的作用。对微观个体来说,陶志琼认为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金钱的一味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甘雄通过研究认为,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对宏观社会来说,孙忠梅指出加强感恩教育是当前建设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培养大众行为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完善公民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黄兰、谷峰认为感恩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林杰、袁家臻等认为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姜丽、杨甜等也认为感恩教育在“现代性危机”出现的时候,有着特殊的和谐意义,它有利于社会公德与个体私德的和谐,有利于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有助于调理权利与义务的和谐。对于感恩教育现状的研究,多数学者是从社会感恩的缺失来反映感恩教育的不足。学者们指出,目前感恩缺失的情况十分严重,部分青少年在家缺孝心,对他人缺诚心,对社会缺良心,对自然缺爱心和善心;社会责任感淡薄,冷漠恩人、自私自利,缺少人情味。等等。在感恩教育缺失方面,祖丽菲亚对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有三种:一是感恩教育没有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理念,目前正处于呼吁倡导阶段;二是感恩教育没有形成一种机制,仅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上,而没有配套的法规措施;三是感恩教育滞后,学校尚未解决“三进”(即感恩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灵)问题。屈家安等人在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综述中总结到,大学生感恩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人们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感恩教育流于形式等。在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要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感恩教育。如朱颖指出加强感恩教育,要营造社会感恩的教育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感恩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沟通改善家庭教育,搭建复合型的实践平台,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此外,王瑛就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措施指出,要把感恩教育进课堂,发挥团学组织感恩教育的组织作用,并将学校感恩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相结合。林杰、袁家臻指出要在认知、情感、实践等三个层次上分别进行感恩教育,并认为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在具体方法上,陶志琼提出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使用故事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并重视家长的作用,注意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同时,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

(二)关于道德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对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着重点在于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在重要性方面,中央党校张式谷指出道德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紧迫的,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15]肖华茂、彭剑指出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软实力。王鲁迪等认为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工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7]总理也指出,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在如何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方面,1996年在山东大学召开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研讨会提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要拓宽视野,突破“左”的框框,联系传统和现实,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维角度来拓展领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来深化内涵。[19]同年在安徽社科院召开的“邓小平理论与新时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研讨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文化建设研究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探讨,并提出“必须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并确立其在我国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在具体措施方面,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坚持以立为本、虚功实做、从基础抓起的方针,加强理论研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舆论引导,坚持上下结合,坚持软硬结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加强干部道德建设,找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20]此外,杨生、邢春梅从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出发,认为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或即道德是要超越于还是要内在于现实物质生活的矛盾,并指出以法治为依靠,建构最低和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最大程度地化解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一种可能方式。[21]王勇指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社会环境四位一体机制入手多方面加强道德文化建设。[22]吕倩也提出,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大众媒体的正确引导。[23]

(三)关于现有研究的评价。学术界对于道德文化建设与感恩教育的研究已有很多,涉及到各方各面,对我们深入认识道德文化建设和感恩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但现有研究仍有几个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将道德文化建设和感恩教育割裂开来单独研究,忽略了他们之间固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二是现有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对实践的总结,较少深入进行理论探讨;三是个别研究混淆了感恩和感恩教育,把感恩和感恩教育作当同一种对象进行研究;四是现有感恩教育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在校学生或者青少年,研究范围有限,忽略了感恩教育应是一种终身教育,对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各种社会背景的人均适用。

二、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要从感恩教育入手

道德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长远规划,具体落实;它还需要全民自觉行动,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道德文化建设有自身的规律。它需要教化,但又不能采取暴风骤雨般的方式进行灌输,而只能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深入人的思想,触及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情感,启发人的自觉,才能逐步见之于人的行动。道德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达到这一效果,应该从何入手呢?窃以为要从感恩教育入手。因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善良回报善良的思想教育。[24]感恩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也是伴随人一生,与个人情感联系最为密切的品德。一个人从生命孕育开始直至离开人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家庭、社会、自然等的恩情,对恩情的体验最为深刻,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感恩意识都是道德体系中最容易被唤醒的,是启发人的道德良知的灵丹妙药。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家庭的温暖之恩,亲友的关爱之恩,学校的教育之恩,单位的培养之恩等都不能体会到的话,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有道德良知的。所以卢梭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25]感恩的本质和核心是善,失去或缺少了善,感恩就无从谈起。心中有善,才会记人恩德,才会见弱小而扶助,见穷困而怜悯,见饥寒而雪中送炭。[26]善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财富。贝多芬曾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27]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28]因此,必须从感恩教育入手,增强全民的感恩意识,形成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加强全民道德文化建设,构筑牢不可破的道德堤防。

三、从感恩教育入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家庭要重视感恩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生的课堂。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永久的内容。家庭的感恩教育对于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感恩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感恩教育要靠前。如果不靠前,青少年一旦进入了心理逆反期,就后悔莫及了。家庭感恩教育最好从胎教开始,现在不少人重视胎教,在胎教中要运用感恩歌曲、感恩故事的播放,使胎儿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当胎儿呱呱坠地之后,初为人父母者就要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设计感恩教育的内容。例如常放感恩音乐、看感恩图画和电视、读讲感恩故事。到咿呀学语时,就要教会其说“谢谢”。对小孩的感恩教育,年青的父母亲,尤其是有的独生子女,过去一切生活琐事都由父母包办,到了为人父母时就要大大改进,对下一代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分担家务,对双方家长要孝顺、要尊重,对双方亲戚要友善,不仅不能当着小孩的面对长辈有不礼貌和顶撞行为,背着老人与小孩讲到老人时,都要语气尊重。家中分吃水果等食物时,要小孩先敬给前辈。当小孩淘气、撒野,对前辈发脾气时,父母要严加训斥,甚至给予必要的“惩罚”,如不答其要求等。这不是对小孩的苛刻要求,而是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和家庭的孝顺子女所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关于这一点,年青的父母亲一定要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民间古谚云:“雷公不打忤逆子,代代会出报仇人”,“屋檐水滴滴落在现眼里”。都是说的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日后子女也将如何对待你。这不是唯心论,而是先人的经验总结。它是子女受父母不良言传身教的必然结果。父母是小孩感恩教育的最重要老师,家庭其他成员和亲友也责无旁贷。

(二)幼儿教育要重视感恩教育。幼儿教育阶段是小孩离开家庭,进入人生的集体学习和生活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孩学到的东西,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其一生。因此,这个阶段的感恩教育极为重要。尤其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家庭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这就使得小孩在家庭所受教育方面同样存在很大差别。例如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家庭,他们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小孩的温饱、医疗等问题,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更不用说感恩教育,这就只能从幼儿教育中得到弥补。因此,学前的幼儿教育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在这方面,有必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编写一本《感恩三字经》,可设计五到六课,分别为感恩父母、感恩亲友、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如感恩父母的内容可以是:父母亲,大恩人;养育我,历苦辛;为了我,总不停;我小时,抱怀中;我长大,操尽心;心头肉,是我身;一辈子,永感恩。还要配上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让幼儿背熟。同时,要拍摄动画片《我从哪里来》,详细介绍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过程和分娩的痛苦与危险,使小孩从小懂得与父母的血缘联系及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并学到一定的生理知识。幼儿园的老师要教育幼儿尊敬家长,家长要教育小孩尊敬老师和友好同学。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都要教育小孩需要别人做什么,总要一个“请”字在先,两个“谢”字在后等。

(三)全日制学校教育要加强感恩教育。全日制学校教育包括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教育。这个阶段是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形成并逐步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感恩教育,将极大提高全民感恩意识和道德文化水准,对我国道德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感恩教育纳入全日制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把感恩教育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感恩教育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制定不同的感恩教育目标,编制不同的感恩教材。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时期,可塑性强,感恩教育主要应通过生动活泼的例子与故事,如伟人、名人的感恩故事,动物的感恩故事等。学校还要经常出“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最感激的人”这样的作文题,以使感恩之情在小孩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在实践上,学校要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及家庭做点事情。比如饭前拿碗筷,给长辈端杯茶水,扫地、洗碗等等。同时,每个学期要安排学生参与一定的义工活动。学校的思想教育课要贯穿感恩教育的内容。要经常挑选在感恩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评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等,都要将这些作为条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孝顺父母,帮助他人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学生已处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叛逆心理,感恩教育重点在于除感恩故事外,中学课文应选取《孝经》中的部分内容及相关议论文。感恩的范围,要由感恩父母亲人,逐步扩展到感恩学校和老师。还要懂得感祖国之恩,立报国亡志;感自然之恩,学会与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社会之恩,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29]同时,在中学阶段,要组织参与义工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在大学阶段,学生已具有独立的思想,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要鼓励其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基础上,多回报家人、老师和社会,多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等;师范类院校要开设专门的感恩课程;要对各类各级学校教师普遍进行感恩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培训。各级各类学校的相关考试都要有一定感恩文化的内容。

(四)继续教育要加强感恩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已经完成学历教育、并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感恩教育本质上是道德教育,它应该与每个人相伴终生。这一层次的感恩教育的重点是党政干部学校。主要对象是公务员,尤其是党政干部。由于我国近百年来忽视传统教育,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感恩教育更是如此。对这一层次的人,尤其是党政干部加强感恩教育更加必要。懂得感恩是学会做人的起码要求。现在不少党政干部在这方面差距很大。所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曾深刻指出,官员要先做人后做官,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他还要求领导干部“做人官”,不要做被老百姓痛骂的“狗官”。做好人必须懂得感恩。党政干部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更要懂得感恩。曾国藩年轻时说,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善气相逢。古人还说,德生于卑退。党政干部懂得感恩,就不会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而是来自党、国家和人民的培养,这是入德之门。因此,继续教育学习,尤其是党政干部学校,要将感恩教育作为必修课。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专门的感恩课程。还可以由参加学习的学员讲自己的成长历程与家庭的关爱、学校的教育、组织的培养等。使广大学员能带头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党、国家和人民。通过感恩教育,使党政干部清醒认识到权力来源于党和人民,并将权力回报于党和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得意忘形,不违法乱纪,不。一辈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人民的公仆。党政干部如能怀着感恩的心态做人做事,不仅有利于律己,还能赢得人心,做好工作。2008年,在台湾代表胜选后,就立志“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正是这种心态,使四年后又在台湾胜选。国共两党的性质虽然不同,但赢得人心的方式是相同的。中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党政干部懂得感恩,对全社会会起好示范作用。

(五)建立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种传播渠道的舆论导向作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渠道要积极宣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感谢他人、知恩图报的先进事迹,无情批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丑陋现象,为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楷模。二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培养感恩意识的网络环境。鼓励与支持各网站加强道德文化宣传,设立专门栏目专门板块讨论与宣传感恩先进事迹。积极发挥微博这一新型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通过网络互动掀起感恩讨论高潮。三是加大感恩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制作精美感恩广告,在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展示,进一步提高感恩宣传效果。四是街道、社区、农村村镇要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介绍感恩文化和感恩典型事迹等。使感恩成为居民和村民学习的重要内容。五是利用各种媒体举办感恩讲座,介绍感恩先进事迹;设立不同层次的感恩奖项和树立感恩典型。六是利用报刊、杂志开辟感恩专栏,进行感恩征文,出版发行感恩方面的专门杂志、优惠出版感恩方面的专门著作。七是成立感恩研究组织,进行感恩文化研究和开展感恩学术活动。八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改革慈善事业体制机制,增强运作透明性,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九是设立中国特色感恩节。通过节日的形式,倡导全民知恩、全民感恩,使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永久感恩的氛围。

感恩教育论文篇(4)

百善孝为先,知恩、感恩不仅是做人之根本,而且还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还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然而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感恩教育在部分高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少数大学生因感恩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言有感恩之词、心存感恩之心、行有报恩之举。

二、我国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笔者征询了数位专家的意见后,围绕“感恩常识”制定了调查问卷,然后随机抽取了自己所在市区的五所普通高校15个不同院系的大学生150名,对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后统计结果让人堪忧,虽然主流是好的,但在有本次调查中,有29人感恩常识欠缺,感恩认知模糊,占总数的19.3%,接近于五分之一。同时运用了访谈法,拜访了社科院的15位专家,围绕“感恩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概括,总结如下:

(一)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排在首位,15位专家共识为:“社会是一所没有院墙的综合性大学,对人的影响全面而且最为深刻。”进一步指出,在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地完善。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也在所难免。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流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洇散于纷扰复杂的社会。此类的社会负面影响,误导了社会大众心理,无形之中也误导着少数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走向。

(二)家庭原因

访谈中,有13位专家认为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家庭原因。专家进一步指出,大学生多数出自独生子女家庭,个别大学生在围城般的溺爱环境之中成长,过着“蛮横娇惯”和“唯我独尊”的寄生虫般生活。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知恩、感恩思想的缺失,不知感恩父母,也不懂得要感恩他人与社会,甚至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出生而存在的。

(三)学校原因

有10位专家指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于就业市场人才竞争惨烈,部分高校为使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转轨到就业的方向,沉酣于对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不仅感恩教育被忽略,甚至常规的思想教育工作都成了较为薄弱的环节。

(四)个人原因

有9位专家认为大学生个人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源于他们自身,是个别大学生个人的素质使然。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应该做力所能及之事来回报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恩惠。但是个别人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甚至迷失了自己。从《丛飞事件的反思》中可见冰山一角,在丛飞癌症住院期间,其所无偿资助的学生竟然无一人去探望,社会媒体评论认为小学生可以囿谅,大学生的做法实为欠妥,丛飞需要的不是鲜花和钱物,而是探望者一个感恩的眼神、一句感恩的问候,丛飞泽被后世的义举行为,就显得情有所归、物有所值了。

三、我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视域

(一)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利用好这个平台,先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思想教育与渗透的优势。从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价值取向、方法与途径等视阈将知恩、感恩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普遍认同的知恩共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将传统课堂只有教师一人讲述的教学模式打造成研讨课、辩论课等能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模式。同时,在信息时代,要利用好网络,结合古今中外的知恩、感恩事例,将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用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为师者在解说的同时,要及时加强沟通、疏导和交流,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身教更胜于言传。例如教师在公交车上的一次让位、向灾区的一次捐款等,都是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之举,学生看在眼里,就会牢记在心中,然后效仿,避免了知与行的脱节。

(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研究也证明,感恩教育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能促进大学生了解身边的社会、增长才干与能力,还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笔者认为,校方可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要开展好尊师重教和孝亲等活动。以此来落实感恩教师培育、父母养育。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表面化和程式化,“外化于行”,首先要“内化于心”。例如对教师的感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从日常课堂上的表现中,要反詰自己是否尊重了老师的劳动?对父母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高期望、严要求”中的良苦用心。知恩、感恩不仅是大学生在读期间应具备的,而且毕业后还要继续坚持弘扬下去,将其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踏入社会,成为知恩、感恩的践行者、引领者。

(三)加强感恩课程建设

感恩教育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为使大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感恩文化的内涵和要义,必须加强感恩课程方面的建设,做到有纲可依,有书可用。笔者为此调查了部分高校本科思政教材,认真查阅了高教版、人教版及部分高校自己编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生观与道德观通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等教材,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感恩的相关理论教学并没有系统地体现在大学的“两课”教育体系中,知恩、感恩等知识点也只融合在其他章节之中。其次,走访发现,部分思政教师所选用的感恩教学课件,多数是通过搜集、归纳、整理而来的,教学方法也大多停留在讲台上的说教上,收效甚微。据大学生反映,甚至高薪聘请的个别专家学者所进行的“感恩教育专题讲座”,也形式单一、内容浮浅、泛泛空谈而已。综上可见,为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当务之急是加强感恩课程建设,整合资源,编订出感恩教育的相关教材,或在当前思政学科教材中,设置独立的感恩章节,有助于科学系统地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四)营造知恩、感恩的良好社会环境

感恩教育论文篇(5)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感恩是大学生要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让大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更好的去思考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能够为自身承担责任和义务而努力。一个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讲道德、讲诚信的人,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富有爱心、对工作全力以赴、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父母的付出认识较为深刻,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也较强,表明大多数学生能主动与父母联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和父母联系很少,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地交流,不经常和父母谈心聊天;亲情意识比较淡漠,关心父母和表达感恩有一些欠缺。也有少数学生不关系和体谅父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二)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和感恩意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毕业后背离诚信,在有能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依旧拖欠偿还,给国家和学校造成负担。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

(三)对同学和朋友的感恩意识

调查显示,在处理和同学朋友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同他人有良好的关系,很多学生具有互帮互助的意识,共同进步,认为同学朋友的帮助对自己有非常大的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但也有少数学生在这方面认识有偏差,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同学朋友的帮助关系不大,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在对待和他人的关系上缺乏感恩意识。

(四)对学校的感恩意识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会经常回到自己的母校看看,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以后可能还会回来看看,也有少数的学生表示自己毕业后不会回来。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有很深厚的感情,但也有不少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感情淡漠,缺少归属感,缺乏对学校的感恩意识。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这对帮助大学生培养感恩心、树立责任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倡导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从认知层面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穿感恩教育的思想,要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从情感层面上,通过结合生活中一些生动、典型的事例和身边的真实故事感动大学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实践层面上,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的感恩行为。

(二)丰富感恩教育的载体,创新感恩教育的方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感恩教育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活动载体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创新性上下功夫。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可增加感恩类电影、视频宣传片的放映,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做好表率作用

高校教师要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感恩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教育技能水平,关爱学生,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实际工作当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自身怀有感恩心和仁爱心,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四)建立科学的思政课考核体系,实现教书育人

感恩教育论文篇(6)

1.1感恩父母生养恩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于丹老师在《中小学感恩教育讲座》中也提到“孝是一个人伦理的起点和幸福感的安顿。”儒家经典《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活在世间最大的恩人莫过于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及成长的勇气与动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尊敬和孝敬父母,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2感恩师友教导情

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论家唐甄在《潜书•讲学》中提到“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挚友如异体同心”。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朋友一生相随相伴,并肩作战,所以应对我们的师友存以感恩之心。

1.3感恩祖国培育恩

有国才有家,有党(中国共产党)才有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人民走上了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对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心怀感恩。

1.4感恩自然赐予情

马克思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各种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等皆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中国古代就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当代人更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2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2.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懂得感恩、崇尚感恩、学会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无不体现着个人对于他人、社会、国家、父母等的感恩之情。伟大诗人屈原以身殉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代艾青更说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一部感恩史。在当今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的今天,感恩精神更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和他所组成的复杂关系组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和谐建设。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培养之情,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论指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等’。”可见感恩教育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荀子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感恩从本质上体现了对施恩者的一种感激之情,这是人最初的善性。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人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生活毅力。

3中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社会不良风气冲击着中学的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受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如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市3名儿童搀扶一位摔倒的老婆婆,反而被索赔医药费,使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中学生心智等各个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极易受社会上不良价值观影响,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2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忽略了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德育教育的起点,对孩子未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使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在家里俨然成了“小霸王”。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把父母的疼爱当成了理所当然,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更谈不上对父母存有感恩之情。

3.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湮没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率、轻全面发展;重选拔甄别、轻人文涵养的众多误区。在这样的误区下,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关注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尤其是感恩心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湮没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此外,学校的德育教育过于抽象化,如在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时,很多老师采用传统灌输的方式,忽视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和党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这些都应值得我们深思。

4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4.1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感恩心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如在对待长辈上,父母一定要讲究孝道;在对待亲朋好友上,父母要以诚相待。切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次,父母要用合适的方式去关心、爱护孩子,切勿走入溺爱的深渊。“惯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过分地溺爱子女,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意识的性格。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4.2教师认真备课,深挖感恩素材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重在“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来帮助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他人等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感恩观。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和巩固感恩意识,从而做出正确的感恩判断和感恩选择。身为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深挖课本感恩素材,及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做以下引导:作为学生我们自己并没有经济来源,那么我们吃穿住用行所有的消费都是父母提供的,所以每个人都应感恩父母,树立求实消费心理,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在讲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下以前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成立而艰苦奋斗的日子,帮助学生树立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良好品质。

4.3社会学校双管齐下,营造感恩氛围

感恩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感恩教育

 

镜头一:在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地震中,为悼念地震死难同胞,国务院特设了全国哀悼日,所有学校都举行了哀悼仪式,进行默哀。可是,在这庄重而悲痛的时刻,有很多学校的个别学生竟然能在偷偷地抿着嘴笑……

镜头二:一天放学时下着雨,我校王老师上初一的儿子不小心用伞碰到了一位初二男生(班主任经常资助的学生),没想到这个男生怒不可遏,嘴里骂骂咧咧,上去就把自己班主任的孩子打倒在地,骑在他身上痛打一番。更可悲的是,一大帮初二男生看着本班同学殴打自己班主任的孩子,一个个伸长了脖颈,活像鲁迅笔下描写的“看客”。

镜头三:早上,女儿要穿袜子,翻柜子没找着。

女儿:妈妈,你没给我洗袜子吗?我没有袜子穿了。(很急切地喊道。)

妈妈:你都上初中了,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一天一双白袜子,脱下来挽成一团,一扔就不管了。我这几天护理你奶奶,没时间给你洗。(妈妈在厨房洗刷碗筷,不悦地说。)

女儿:妈妈,我不是学习忙吗?我先穿你的了。今天再把我的内衣内裤洗一洗。(一副得寸进尺的口气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妈妈:你晚上自己洗吧,我太忙了。(无可奈何地推脱。)

女儿:我才不洗呢,那么脏!如果你也嫌脏,就扔了吧。(很不耐烦地嚷道。)

镜头四:九年级一位班主任安排一个大款的儿子跟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结对子,让这位“阔少爷”尽可能地在经济上资助他。“阔少爷”很不情愿,背后里总嘟囔:“我花钱可以得到享受,感到痛快德育论文德育论文,我凭什么要帮他?”可想而知,这种结对只是虚设。

看到这几个镜头,我们的内心能平静吗?一定会把我们带到沉重的思考中。这几年,国家十分重视感恩教育,特别是学校,把感恩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教育的结果又如何?好象是不言而喻。我们的民族是个会感恩的民族,如今,在我们祖国寄予厚望的学子身上,却上演着一幕幕不知感恩的人和事,难道不是我们感恩教育中的空格?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北京曾经组织了一个校长团去欧洲考察,到达德国时,发现该校居然没有品德课!一个校长似乎带着些嘲讽的语气问道:“怎么没见你们学校有品德课呀?学生们的思想品质如何培养啊?”德国校长诧异的回答到:“怎么?难道中国人的品德还需要上课来培养吗?”一句话,使全体中国校长哑口无言!是呀,我们国家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覆盖了品德和感恩教育,如此良苦用心的教育投入,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与之相悖的事实。

痛定思痛,在学生身上出现有悖于感恩教育的事件,跟学生的教育者有直接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偏颇和漏洞,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行、重分数轻德育、重能力轻做人这三方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要从小事抓起,要把它渗入到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如果这三方面形成合力,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就会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责任。”只有这样,才一定会弥补掉感恩教育中的空格,使感恩之花开遍家庭,开遍学校,开遍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