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2 01:34:52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1)

第二条省发展计划委纪检组、监察室同各市、州、地发展计划部门纪检监察机构之间的关系为系统工作联系和一定的指导关系。

第三条系统工作联系坚持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系统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工作联系必须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的中心任务,根据全省发展计划部门工作业务实际,着力抓源头和治本工作。

第五条省发展计划委纪检组、监察室与各市、州、地发展计划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联系坚持"调查研究,商讨对策,沟通信息,强化监督,协调行动,标本兼治"的方针,其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分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商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思路和对策。

(二)协调党风廉政建设中有关规定的制定和实施。

(三)协调系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相关工作。

(四)交流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党风廉政教育的情况和经验。

(五)沟通来信来访涉及到市、州、地发展计划部门工作人员有关廉政的情况。

(六)了解省发展计划委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发展计划部门进行公务活动的廉政情况。

(七)提供查办案件工作支持和配合。

(八)其他需要协调解决的重要事项。

第六条省发展计划委纪检组、监察室与市、州、地发展计划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开展工作联系的具体内容是:

(一)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各市、州、地发展计划部门纪检组长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纪委、省纪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纪检监察工作的会议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

(二)适时召开座谈会或专题研讨会,研究全省发展计划部门纪检监察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中具有系统特点,有指导意义的问题。

(三)组织调研或会同各市、州、地发展计划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进行联合调研,对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带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四)加强信息交流,及时上报下发纪检监察工作年度总结,工作安排,推广好的做法及经验。

(五)组织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参加中纪委和省纪委的业务培训。

(六)不定期收集省发展计划委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中的勤政廉政情况。

第七条各级发展计划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在工作联系中要做到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

(一)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同业务干部的联系与合作。

(二)坚持原则,模范遵守党纪政纪条规,自觉接受监督。

(三)注重调查研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和问题。

(四)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调试;计划管理系统

1关键业务分析

1.1通用业务分析

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是一项极其繁琐的业务,主要工作包括系统保障、动车调试及综合联调。(1)系统保障需完成动车调试前所需的冷热滑试验,综合调试所需的供电、配电调试,动车及综合调试所需的传输、无线通信及其他系统保障。(2)动车调试主要完成线路部分的车辆型式试验,信号系统ATP/ATO功能测试,信号系统与屏蔽门、PIS、广播、无线、综合监控、TCC等系统动车测试,ATO模式下的定点停车调试、列车动态CI、ATS功能测试、CBTC按图多车追踪功能测试及其他调试内容。(3)综合调试主要实现,BAS与风水电、电扶梯、导向标识之间,FAS与风水电、门禁、ATS及气体灭火系统之间,ISCS与SCADA、PSD、AFC、ACS及通信等专业之间,ISCS与路网ACC/TCC之间的点对点、端对端调试和模式调试,以及中心级综合调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调试施工复杂、涉及单位多、专业广、交叉作业繁琐、技术接口复杂、作业标准高,且按车辆段、区间、车站、中心等分步进行,在整个过程需要相关专业、各施工单位及供货制造厂商的联合保障。为确保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管理者需对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遵循以调试量大的车辆和信号专业为主线并协调搭车试验的原则编制计划,合理安排分段试验和统筹安排各类施工调试计划,组织协调各单位交叉影响区域,通过数据综合分析整体把控施工、集成、动调服务商等各单位不同考核指标。

1.2计划管理基本流程

根据调试总体要求、管理办法、规章制度、调试大纲及应急预案,合理安排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作业计划,利用流程化控制节点对作业申请、作业审核、作业执行三大阶段进行把控管理。(1)作业申请阶段。动调计划编制应参照设计、监理、集成供货商及施工各单位调试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首先,由施工单位按照各专业作业模板发起计划申请,基本信息包括计划作业开始及完成时间、作业类型和内容,申请部门、联系人、受理部门、配合部门、相关的系统设备,以及风险分析、人员、物资、特殊工器具需求、工作许可和作业计划优先级别等。其次,系统按照时间顺序自动生成作业计划编号,供施工各专业负责人利用总体方案、指标计划及经验协作等对本专业的所有申请作业进行内容校核,并标识“已通过/未通过校核”状态。通过初步校核可列入作业计划,按照紧急程度、作业时间等,初步划分并发送至相关工作部门审核。(2)作业审核阶段。不同施工单位、系统专业的作业计划审核涉及以下几方面:①计划时间、作业区域、行车线路、其他专业配合条件、所需备件工具和消耗品及用电区域等资源情况;②需办理的各项许可(如动火、辐射防护、消火栓临时使用)等必要条件及关键要素;③动车调试技术方案及施工配合方案。由审核部门审查并检测这些作业计划的现场符合性,系统记录审核部门、人员、时间和审核意见并标识状态,审核通过即可按优先级排入作业计划列表并以甘特图直观展示进展状态,未通过的作业计划依据审核意见重新准备填报。(3)作业执行阶段。作业计划在现场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可持工作单到现场开始工作。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作业计划的有效实施,系统根据计划进展程度区分“已进行”、“已完成”标识,并将计划执行进展情况、问题汇总、所采取措施、资源使用情况及后续建议等总结为工作报告并进行归档,作为后续工作的参考。

1.3冲突检测规则

整个调试过程中因作业申请部门的众多性、调试内容的相关性、各作业的衔接性等,难免会产生作业计划冲突而无法同时进行的情况,主要包括作业计划的先后顺序、共享资源占用、优先级排序等方面的冲突。在计划管理业务流程中通过利用冲突库规则配置增加冲突检测环节,提高作业计划编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图1)。计划管理系统在作业计划初始提交时,会自动通过作业时间的同一性进行重合性的初步判断,然后使用包含作业计划的先后顺序、内在衔接关系及资源占用情况等要素在内的冲突检测规则库,进行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各方面的冲突检测,设定作业计划的冲突判断条件和指标。当发现作业计划中各要素间的矛盾时,通过对不同检测冲突简单分类、优化和反复修正消除,以达到统筹合理的目标。冲突检测规则根据调试业务进行要素抽取,并逐步随计划复杂度及衔接关系的挖掘不断扩充,实现规则库的可维护配置。

2系统设计构建

2.1软件架构

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联调计划管理平台构建于模型视图控制器MVC3层之上,将软件架构分层设计为数据资源层、应用逻辑层、界面逻辑层、用户安全认证、业务功能层及用户展示层等6层(图2)。运用具有操作便捷、数据共享、扩展灵活等优点的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Web技术,采用J2EE+Oracle的研发方式,设计JAVA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等3层,其中表示层用于接收用户请求、返回和展现用户请求的数据结果,而具体的数据处理由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处理;业务逻辑层用来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的上下交互数据;数据持久层主要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功能。同时,整个系统将组件式设计的通用组件、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进行分层部署,以保持用户界面、业务处理和数据操作的分离和逻辑独立。(1)通用组件。通过应用逻辑提供基本功能服务,包括数据库事务、消息引擎、报表引擎、系统日志、文件上传下载及共享信息接入、、管理等服务组件。(2)技术组件。系统构建的技术支撑组件包括J2EEWeb应用框架、Netframework、ArcGIS服务等。(3)业务组件。提供各种业务功能组件,包括计划管理、进度监测、日常安全管理、调试进展分析、报表文件管理、事故管理、通讯录与系统角色管理等组件。

2.2功能模块

基于关键业务分析和方案设计的系统可为整个调试过程中的组织部门、管理部门、作业部门、审核部门,分别实现调试工作任务的派发与调度、冲突检测与计划调配、作业跟踪监控、统计分析、查询处理及配置管理等功能,总体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办公桌面、计划管理、进度管理、事故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模块。(1)办公桌面。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调试及综合调试的新闻动态、计划方案、进展状态、工单概要、信息统计、即时通知等功能,能够快速地掌握当前调试进度及重要事件。通过引入通信接口将有关重要信息及时转发给相关施工和管理单位,以提高作业进展的及时性与电子系统办公的效率。(2)计划管理。完成对不同施工单位、系统、专业、类型的施工作业计划管理,实现计划编制、计划审核、冲突检测、计划查询、计划甘特图展示等。主要包括总体计划和分项计划,以及按不同周期制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系统提供关键节点计划版本管理的操作。(3)进度管理。根据基础及真实采集数据,分别生成动调设计和实际进度,通过比对形成相应的进度管理分析结构(提前、正常、滞后),进行计划与实际的甘特图进度展示,并基于线路走向示意图进行多线路进度监测及安全事故预警。(4)事故管理。调试管理单位需掌握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故情况,实现事故基本情况上报、事故关联单位指标考核、事故报告分析等。(5)统计分析。按照不同统计维度,提供不同施工单位、不同专业、不同事件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标,以便进行相关指标的比对,为考核系统厂商提供数据辅助支撑。(6)系统管理。提供用户登录、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字典管理、日志查询、系统帮助等操作功能。

2.3物理架构

为了保证业务实现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按系统运行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方式提供物理架构设计(图3),设计考虑2种不同的方案。(1)方案1。通过配置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等,将动车调试计划管理系统以独立生产系统的方式部署在互联网上,便于多个单位快捷操作和信息交互。(2)方案2。计划管理系统部署在局域生产网内,施工单位利用VPDN专用通信通道及无线网络专用通信方式,将电子申报业务上传至局域网内,以共享和传输业务信息。

3系统应用实现

3.1GIS进度总揽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状态监视的应用中,基于城市地理信息(电子地图数据),通过叠加线路动车调试进度可以总揽和动态监视作业进度,在地图上以不同颜色(红、黄、绿)区分不同阶段进度(未调试、调试中、调试完毕)。点击地图上在建线路,可查看当前区段动调各个专业(车辆\信号、供电、机电、通信等)最新的动调进度详情(图4)。

3.2线路动调计划

对应城市轨道交通联合调试的各个区段,能在线路走向的示意图上直观了解动车调试的进展状态和形象化的动车调试各阶段详情。系统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红、黄、绿、黑、灰分别代表未调试、调试中、已调完、不具备调试条件、未计划调试线路,已开通区段用线路标准色标识),点击相应的颜色区段可查看详细的计划安排、工作内容、已完成情况等具体的属性信息(图5)。3.3计划编制按照动车调试及综合联调作业内容的不同复杂度,制定不同专业动调计划模板,可实现动调计划录入、管理、查询、生成、审核、导出、模板编辑等功能。这些功能通过提供数据符合性的冲突检测检验,来完成多功能计划管理职责(图6)。3.4进度对比为保证多线路多任务动车调试及综合联调的同步有效进行,需依据实际作业的施工内容及完成情况提取实际工作量,并用甘特图动态展示实际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的对比情况。系统对偏差情况按分级分类标准进行报警提示与情况分析,便于后续工作的总体协调与展开,从而为建设管理单位审核和监督施工单位进展情况提供数据分析依据(图7)。

4结束语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发展;修建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修建性详细规划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源: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操作性要贯穿于整个规划体系当中,在不同的规划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对于整个研究范围来说,都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例如总体规划阶段所研究的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了旅游区开展宣传促销的重点地域和潜在消费群体,提出了旅游区营销策略和宣传口号,在旅游区经营过程中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旅游区内部交通布局、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旅游区建设时序等内容,也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修建性详细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并不意味着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取代施工图设计。拿建筑物来说,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总体规划研究旅游区内部各个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一个特定建筑群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施工图设计研究每个建筑单体的建造方案。具体地说,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该根据旅游区功能分区和建筑景观系统,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建设需要,明确旅游区内应建造几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坐落在什么位置,应该具备哪些具体功能,规模有多大等。然后根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区建设时序,对于当前要建设的地段,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这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规划对象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确定建筑群主轴线和副轴线的设置方案,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组成,每个建筑物承担的具体功能,各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主要建筑物的体量、风格,以及各个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建筑景观轮廓线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应完全代替施工图设计。当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时,最多达到施工图设计前期的方案设计即可。

3.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3.1熟悉上位规划相关内容。做好一个特定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不仅需要了解上位规划对该地块作出的各种控制性规定和引导性意见,还需要了解周边各地块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与本地块的关系等问题,以及本地块在整个旅游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序列等。

3.2精确划定规划范围。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旅游区内特定地段的空间利用方案进行部署,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应有明确的边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已经根据各类用地的不同性质,详细划定了一些地块界线,这个界线就是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范围的依据。在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实践中,有时委托方要求在完成总体规划成果后,直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此时仅轮廓性确定了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没有精确划定各功能区的边界,而且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一般会小于总体规划阶段所划分的功能区,其用地范围界线不明确,需要规划人员重新确定用地边界。划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边界,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使所划定的空间范围土地利用主题突出、功能完整、空间集中、协调统一、方便建设。

3.3准备基础图件。编制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用的基础图件,包括外业调查底图和规划设计底图。在编制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些图件成果,但总体规划涉及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图件比例尺较小,一般情况下难以满足修建性规划编制阶段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收集、绘制较大比例尺的基础图件。现在可供利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已完成1/10000地形图测绘工作,另外通过互联网也可获得一些高清晰度的卫星影像图。但是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比例尺应达到1/500~1/2000,有时需要对预定的规划用地范围进行重新测绘或补充调绘。为了做好后期规划工作,基础图件必须正确而明显地反映规划范围内地理环境各要素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

3.4对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对规划区内所有旅游资源都进行过调查和评价,但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还需要对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承担规划工作任务的单位可能发生变化,或者即使仍然由编制总体规划的单位继续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但专业结构要求不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人员会有一些调整,需要通过现场调研,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特征;另一方面因为规划侧重点和规划深度不同,对旅游资源分析的角度也会有所区别,在前一个规划阶段做过资源调查的规划人员,也需要根据修建性规划的技术特点,重新认识和评价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围绕旅游资源单体或群体形成的背景、旅游资源单体的细部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单体在开发利用中的相互关联性等,进行重新调查和研究。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结语

目前现代城市的发展,要靠多种生产力来带动,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导致的城市交通烦乱、空气污染以及城市建筑无亮点等问题。所以,城市想要有个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加强城市的规划。努力的走出各城市独有的路线,展现每个城市的特色,选择城市修建性规划将是个很好的选题。

参考文献: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4)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保增长、促转型、强区块、增活力、重民生”的战略部署和“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要求,按照区十三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牢牢把握发展新趋势,紧紧抓住改革新机遇,精于谋划,善于统筹,敢于创新,勤于管理,充分发挥发改部门综合职能优势,以“抓经济、细调研、优服务、强管理、争效率”为工作主线,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努力为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保增促调扩内需工作。

1、深入开展“保增促调服务年”活动。积极应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按季度确定工作重点。建立企业保稳的联系和协调机制。建立企业服务的台帐,随时了解企业动态。对于出现经营困难、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企业,明确限时上报制度。对不同情况企业采用“一企一策”的帮扶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优化审批服务,缩减审批时间,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提高审批效率,审批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要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

2、加大投资力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将我区用100亿政府性投资拉动400亿全社会投资的计划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投资项目。做到年初、年中、年末集中开工一批项目,并为2010年投资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争取在项目谋划上有所创新。超前谋划项目,强化项目储备和项目的前期调研。在我区业已出台的《宁波市*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基础上,审慎研究《区级重大储备项目管理办法》,将项目储备纳入前期工作考核,并建立激励机制。争取在项目管理上有所创新。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协调,研究引入概算进行阶段性划分审核和项目中期分支项审核的模式。强化外审咨询工作。争取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项目推进落实年”的总体要求,狠抓项目的落实与推进,以项目促投资。着力完善重大项目的合力推进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做到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延伸服务。争取在项目的跟踪机制上有所创新。做好重点项目一对一的摸排,逐步建立项目监管库。强化对新开工项目、技改项目的服务、协调和监测工作力度。争取项目申报上有所突破。积极向上争取和协调,努力申报一批新城核心区、泥螺山北侧围垦工程、姚江东排南线、世纪大道北延二期、北外环东延二期、汶洛路拓宽改造、宁波帮博物馆等急需上级支持的项目。

(二)坚持产业升级,着力支撑经济发展后劲。

1、积极开展“创服务型机关、促企业发展”活动。有效引导各类要素,强化企业政策保障。积极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协调银企关系,组织开展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和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作用,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实施政策性贴息贷款和免费担保业务,力争年均政策性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根据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贡献度加大奖励力度。重点支持初创期项目、创新成长型企业的贴息贷款和免费担保,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无地技术改造、重大产业化专项、创新提升等项目的政策性融资。强化各类主题活动,创新企业点题(“71.90”)服务平台。完善便民服务举措,结合我局实际,制订完善若干项便民服务措施,完善问题受理、流转、协调和解决的工作网络流转系统。开展难题集中破解活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定期走访、调研联系企业,主动收集、梳理、归类、整合各类问题,按照区“难题集中破解月”活动的要求,集中精力破解企业碰到的难题。

2、深入实施“两创倍增”计划,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建立“创业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系统的科学发展导向机制的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占用土地面积、综合产出、综合税收,以及能耗、排放等指标。建立健全工业项目准入条件联审机制。在坚持工业用地公开出让的前提下,依据我区产业发展规划,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建立梯队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工业两创倍增发展核心企业群。深入实施扶持工业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及其六大配套措施。加大对初创期企业、创新成长型企业、年销售收入计划上10亿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力度,努力从资金配套、项目建设、培训咨询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对计划上10亿企业建立企业发展管理库。

4、积极推进低端产业转型,实现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实施“低产田”改造计划。筛选出一批单位土地产出较低的企业,提出三年规划三年改造的目标。推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合资合作、转变经营方式等途径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引导企业实施总部扩张,推进企业工贸一体化战略。

5、稳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推进全区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的36家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深入实施节能家底排摸、节能潜力分析、能效指标数据对比和节能项目跟踪服务,进一步完善节能项目库。强化节能政策激励,完善节能扶持政策,不断拓展节能项目政策性担保融资服务。加大节能宣传培训力度,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加强节能监测体系建设。

6、努力拓展区域合作工作。继续依托山海协作工程优势,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区相关企业赴衢州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完成全年对衢投资任务。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依托上海世博会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带来的巨大机遇,大力发展我区的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工作,在项目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坚持规划引导,着力推动经济新增长。

1、开展“十二五”规划研究。确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前期研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开展规划前期调研活动,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调研;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2、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区规划管理办法》。统筹协调全区专项规划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以规划为抓手实施宏观管理的工作局面,主要做好规划立项和审批环节的管理。

(四)坚持监管调控,着力维护价格新秩序。

1、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工作。严密关注社会价格动态,切实加强价格波动的全程监控。具体要实施好市定主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点、工业原材料价格监测点、企业收费负担监测点的监测质量管理,以确保价格监测数据的真实、及时和准确,及时对可能引起市场价格秩序混乱的苗头性问题进行警情监测、预报。

2、积极开展各类价格专项检查,优化服务软环境。落实好惠农价格与收费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继续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轮查、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等。认真组织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对2008年各级政府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免收各项收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检查工作。进一步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完善价格投诉举报工作。

3、审慎开展各类调价工作。重点处理好教育收费调价的各项环节。探索价格改革新思路,具体落实好居民水价、天然气等价格的进一步调整;在我区进行排污权有偿使用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五)坚持深化改革,着力营造发展新环境。

1、以推动企业上市为抓手,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夯实企业发展后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扎实调研、仔细梳理、重新排定我区的企业上市计划和拟上市企业名单。切实做好上市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工作。分层次加大企业上市服务力度以及企业培训服务工作,探索上市推动的长效机制。

2、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发展新环境。加强金融创新,研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培育担保业务市场,有效发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作用,筹划村镇银行的设立工作。深化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加快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鼓励工商业主投资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按照现代城市居住社区、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突破村域界限,用城乡联动和统分结合的运作方法,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居住区建设。

(六)坚持调查研究,着力把握发展新动态。

1、做精课题研究。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切实加强对政策性、思路性、方向性问题的研究,努力为有效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寻找对策思路,以更好地做好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为区政府做好决策参谋。今年的研究重点要着重把握六大方面:(1)宏观环境形势及应对措施方面;(2)重点建设区块方面;(3)工业化发展战略及思路方面:(4)行政体制改革方面;(5)节能分析、价格传导机制方面;(6)内部建设方面等。

2、积极应对严峻的经济运行环境,切实做深做透经济分析工作。全局参与,夯实调研基础。建立联系服务全区重点行业(企业)工作制度。对确立的区内重点行业的8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全方位、点对点的服务和监测。时刻掌握、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重点掌握整个行业的运行态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的深度和质量。重点关注我区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化工企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效益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民间信贷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等。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定量分析,力求做到定量分析、定性判断、问题归纳、对策措施相结合。

3、建立局内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反馈和应用环节,建立科室内部、科室之间、科室与局领导之间的信息良性传导和快速反馈机制。

(七)坚持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工作新水平。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文明机关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努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加强学习,致力能力建设。努力加强六种能力的建设,即驾驭全局的能力、综合创新的能力、协调运筹的能力、贯彻落实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防腐拒变的能力。重点加强对新形势下发改部门职能延伸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方法,切实提高发展和改革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工作能力。

2、强化责任,致力开拓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务督查,切实提高执行力,力求在谋划发展、保增促调、推动项目生成、落地、改革深化、对衢协作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5)

1.做好计划编制执行工作。先后完成“2014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15计划草案报告”,编制“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半年度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2015年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并提出下半年工作建议。密切跟踪宏观微观经济形势变化,加强与开发区(园区)、乡镇、各行业主管部门的交流,深入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每季形成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制定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确定了42个前期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开门搞规划的原则,在课题确定、前期研究中,广泛听取各单位和社会意见,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先进县市经验,力求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3.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始终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效手段和贯穿全年的中心工作。一是抓计划,落实目标任务。反复排查、衔接,排出全年重点项目253项,今年计划投资169亿元。针对产业项目不足的状况,首次在下达计划中明确开发区(园区)、各镇新开工产业项目计划,明确产业类项目投资比重。二是抓制度,完善推进机制。先后起草制订了《2015年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考核办法》、《市重点项目专题会议制度》及《重点工程项目目标责任书》。落实项目责任领导,完善重点项目台帐管理,建立项目月报制度,全面系统掌握全市各个时期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参考。三是抓管理,紧盯计划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督查,准确掌握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和储备招引情况,及时协调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1亿元,竣工项目59个;26个城乡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有序推进,35个列入市转型升级“双百”工程项目竣工16个。组织开展“项目大突破”专题调研,起草制订《关于推进项目大突破的意见》及《重大项目建设督查推进工作实施办法》。201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76亿元,增长17.0%。

4.着力提高服务效能。一是积极做好项目的报批工作。对申报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报批材料完备的,由我委审批的,即到即批;需上报审批的,即到即报,并指定专人加强对上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早批快批。2015年共审批项目43个,核准项目11个,备案项目36个,共计90个,办结率达100%;完成空心玻璃微珠、罗家港桥内港池、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公共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的省发改委备案、核准工作。二是强化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对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切实做好跟踪落实,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启动与镇、园区重大项目对接活动,逐一走访重点项目,准确分析和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以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认真梳理我市需要上级支持的政策和项目,上报省、市发改委争取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强与各单位的衔接沟通,全力做好项目谋划编报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及时掌握国家和省扶持政策信息,迅速组织项目申报,并逐项跟踪落实,今年以来先后有6个项目获得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补助2396万元。有序推进企业债券发行,港口公司8亿元公司债券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城司15亿元公司债券通过了省发展改革委审批。四是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查。组织对2008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进行督查,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竣工验收前期准备,完成大中电机智能变频高效电动机项目验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对我市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稽查。

5.特色发展现代服务业。组织召开全市服务业推进大会,研究制订《关于实施“一二三四”行动计划(2015-201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出台《市服务业发展引导鼓励办法》,引导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科学制订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各项发展目标并分解下达到各有关单位。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8.9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4%,较上一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万都五金机电建材城建成开业,木材产业园一期基本建成,国际汽贸城集聚9家4S店并有6家建成营业,大润发进驻,泰和国际城开业。加快服务业专业人才培育,东华测试公司陈立荣获“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

6.推进改革创新。开展各部门深化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调查,梳理各部门全年改革工作计划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切实履行市委改革办职能,抽调人员成立改革工作班子,提出进一步健全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工作规则建议,分解落实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牵头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我市现代市场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作要点》,明确进度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施情况联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改革工作责任机制和联系机制,及时掌握面上情况。开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研究,对接好上级发改委调整下放的审批事项,取消相对应的审核、初审等事项,最大限度的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范围,积极推进联合预审、并联审批,努力提高审批效率。

7.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深入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严格依照认定标准,调减不符合条件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增补1家。尚香食品成功挂牌上海股交中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税5.1亿元,分别增长15%和10%。制定《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考核奖励办法》,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核查确认,形成了《2014年度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方案》。会同市水利局编制2014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方案并组织实施。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6)

所谓两用技术,实质上包括:(1)先为军用后转民用的军转民技术;(2)先为民用后转军用的先进民用技术;(3)从开发时即考虑适合于军民两用的两用技术。这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军民两用潜力,而非专用技术。

冷战时期的军事强国或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和前苏联,首先发展军用技术而后转民用,但目前则强调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日本、德国主要发展民用技术,再转向军用。美国近来民用、商用技术发展较快,也出现了民用技术转军用的苗头。

一、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原因

1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美俄等国国防任务改变,开支锐减,无力维持庞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而且, 许多对工业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通信、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所驱动。因此,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开展双向技术转移,是建设在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国防的关键,也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和平战转换能力的需要,已成为各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发展趋势。

2作为国防科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来发展国防工业

各国在新的形势下为增强国防实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均在制定新的国防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如美国1993年就宣布了“国防转轨战略”,其核心就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又发表《两用技术:一种为获得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指出“两用技术战略是国防部再投资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还指出“两用技术战略将使国防部能用民用工业产品开发的快节奏和市场推动的高效率来满足军事需求”, 以达到缩短武器研制周期并加速技术进步在军事中的应用,降低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和使国防部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三个目的。同年10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把发展两用技术作为保持军事技术优势、振兴美国经济和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俄罗斯认为军工系统中70%以上的技术可军民两用,利用两用技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摆脱经济困境和加强国防能力是科技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维持国防工业基础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法国也认为当前国防科研经费日益短缺,大力发展两用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先进民用技术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项战略措施;认为两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大量节省研制生产费用。据报道许多民用技术只需要很少经费就能达到军事系统80%的性能要求。

3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

美国的国防工业企业从表面上看绝大多数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但实际上军品生产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因而一方面由于管理过于庞杂烦琐,使成本上升,周期很长;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道将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隔离起来的“壁垒”,妨碍了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从而使国防工业基础日趋削弱。这种“壁垒”越筑越高,国防部和工业界都不堪重负。冷战后美国深感再也不能用有限军费维持一个独立、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因而针对这种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出“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和“军民一体化”的设想,即将分离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 使约占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75%的军用品尽量采用民品或利用同一设备、设施、规范和标准,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1995年9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战略》在论述两用技术政策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先进的国家技术和工业基础”。“两用是技术上的根本性转移,要发展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满足军民两方面需求的技术,争取将来做到武器系统采用现成的民用部件和分系统进行设计,并在一体化的工厂里制造”。

4发挥政府、企业两个积极性,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带动民用工业的发展

各国发展两用技术都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共享成果的方式,从而使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广泛发展。美国发展两用技术的重要举措就是“支持政府研究机构与工业界的合作”,其“技术再投资计划”就是由政府提供一半资金,另一半则由其它来源(包括州政府和企业投资)来提供。而民用工业亦可从中获益。据报道,目前美国所有的通信/电子承包商都随时准备通过开发两用技术而发展新的商业实业。英国也采取类似方式吸引民用工业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开发两用技术,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一方面使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

二、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1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

各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首要之举是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美国将投资重点放在确保国家安全的两用技术上,如1995年的投资重点在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和先进建模与仿真技术等领域,投资额占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5%。

2制定、实施开发计划

各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关键之举是制定与实施各类具体的开发计划。

美国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计划包括核心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TRP)、两用应用计划 (DUAP)、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SBIR)、合作研究和开发计划(协议)(CRADA)、联邦防务实验所多种经营计划(FDLDP)、先进技术计划(ATP)、先进制造技术推广计划(AFTTP)。美国国防部两用技术核心计划包括电子加工、平板显示器、微机电系统、飞机用先进复合材料、飞机与巡航导弹用一体化高性能涡轮发动机和旋翼机技术。美国能源部也有多项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合作计划,设计半导体、智能制造、高性能计算、飞机发动机先进材料计划等。美国技术再投资计划是国防部制定的最大、最完整的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它是为落实国防转轨战略而于 1993年制定的为期五年、投资241亿美元的国防再投资和转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约 16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0%左右。制定TRP计划的目的是扩大美国在商业和两用工业中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真正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其任务是促进向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一体化国家工业能力转变,以提供最先进的、在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军事系统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商用产品。该计划共分为三类:(1)新的两用技术开发(包括12个科技重点领域);(2)技术转移(或区域技术联盟);(3)制造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5个科技重点领域)。该计划竞争的结果是政府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10月选定212个项目,共需资金14.66亿美元(政府提供6.05亿美元),至今总投资额已达15亿美元。但1996年3月,美国总统助理约翰·吉本宣布国会将终止对TRP的进一步支持。不久,克林顿政府又提出了两用技术应用计划,目的仍然是通过工业竞争来选择能满足军事需求的两用技术。1997年将进行第一轮竞争,拟选择8~10个项目, 为期3年,要求1997财年投资达2.5亿美元。DUAP与TRP的相似之处是各企业分摊投资, 不同之处是DUAP更加紧密围绕军事用途。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于1982年提出;1992年10 月重新筛选项目,以确保所选项目具有两用和商业化潜力;1995年国防部制定了改进措施,增加了投资(预算额为4.45亿美元);1997财年将增至5亿美元。该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探索性阶段,其具有军民两用潜力的成果可得到TRP的资助。合作研究与开发计划(协议) 是联邦国防试验所与非联邦机构的协议,共同研究开发特定的两用技术,1990年前仅几项,1992 年10月增至240项,1995年4月正在实施的项目已达835个。联邦国防实验所多种经营计划鼓励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速两用技术由国防实验所转入民用。1994年4月已选定19个课题, 总资助金额为0.1亿美元。俄罗斯在1995年8月召开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上讨论了称为 “双重用途技术”的总统计划,确定了10个重点发展项目。

欧共体制定的新的科技战略是“将重点技术计划更直接地同欧洲国防工业竞争能力所依赖的关键新技术联系起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军民两用技术,加强欧盟支持的民用研究计划与军用研究计划的协调,并制定了军民结合的军工发展战略。英国国防部所属国防鉴定与研究局除制定了两项军转民计划,即“部门外研究计划”和“私有资金计划(倡仪)”外,还专门制定了发展两用技术的开拓者计划,首批投标641项,已中标43项。该局还和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共同提出“战略联合计划(倡议)”,旨在建立一个“两用技术中心”网络。法国政府也计划拨款12亿法郎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电子设备、复合材料、机器人和控制设备等。

3按照政府与企业分摊资金的原则组建各种联合体共同开发

各国发展两用技术一般均采用国防部门与工业部门(企业)、学术界和政府其它部门按照优势互补、经费分摊、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组成各种联合体,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如前述美国政府与企业建立分摊费用的合作伙伴关系。又如英国国防鉴定与研究局已经或正在组建一系列两用技术中心,已建成结构材料中心,并拟建立高性能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学与流体力学中心。

三、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从发展战略来看,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必然成为21世纪各国国防发展战略的科技研究开发重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趋向。

2从发展模式来看,两用技术的开发将会从“由民转军”向“引民入军”发展,并最终形成从一开始就考虑“军民两用潜力”的发展模式。

3从发展规模来看,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将会由追求计划庞大、项目繁多的多用途、多目标朝着强调计划适中实用、项目择优而上的用途有侧重、目标较集中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国防部更加强调两用技术应更加紧密围绕军事用途和首先用于军队武器系统。

联系点调研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