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既有建筑论文

既有建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3 16:25:23

既有建筑论文

既有建筑论文篇(1)

关键词: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建立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需要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可以极大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符合我国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要求

首先,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要求主要是在建筑的硬件设施上,主要表现在垂直单管系统,应该被逐渐淘汰。应该都使用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恒温阀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要求:应该使用三通型恒温阀;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恒温阀的装配应该按照装配要求进行安装,还应该做到它的调节特性、温包、阀头曲线都应该达到合格标准。能够正常感应建筑内的湿度,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控。其次,应该使用具有说明书、许可证明等一系列达标的装置。改造工程完工之后,还要对这些装置进行反复调整、实验,已证实其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方式是正确的运用。还应该具有专业的监控设备和专门的监控机构,以方便随时对装置进行定期的抽检和排查。对于不符合使用标准的应该及时予以更换。对于出现不能正常运转或数据监控不正常的装置应及时对其进行检修。最后,室内系统也有一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应定期热力复核审计,提供系统改造散热器的热量提供数据,然后此基础上分析热提供质量是否达到先前计算标准;还应对水压和出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出整个室内热提供与热能耗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以为更好地分析室内系统供热的情况,并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2]。

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有关统计数据称,中国既有房屋采暖的建筑占总数的29.0%。例如房屋采暖能耗每平方米25.3公斤煤,可以大约计算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每年就要耗费1670万吨煤,这些高耗能的采暖方式,会大量的消耗能源。同时由于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维护结构多数存在保温标准低,隔热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对我国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2.1墙体节能改造设计分析

对墙体的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墙保温,一种是内墙保温。由于墙内外的温度不同,会使墙面发生裂缝,这就提醒在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时候要对外墙增加保温层,通过对外墙的漏点进行保护层的安装,尽量降低室内外温度差异,还可以通过增加对室内温度的监控,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进而导致室内外温度差异扩大。利用安装室内热量检测仪器,对室内温度进行及时的监测,调控室内温度,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并根据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进行调整。防止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比如对于外墙节能改造中,可在主体结构外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挂或粘贴的方式通过铺设保温材料,同时在保温材料的外侧涂抹一层保护砂浆或保护装饰达到保温的效果,其中图1为外墙节能改造中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由于我国多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多数为7层以下的砖混结构建筑,并呈现为排式布局,且体型规整,多数建筑的体形系数大约在0.3,而墙体厚度大约为240和370mm,因此在墙体外保温节能改造设计中,根据节能50%和65%标准规定墙体的传热系数0.75W/(m2•K)和0.60W/(m2•K),则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外墙构造方式以及导热系数的确定应根据表1进行判定。

2.2外窗的节能改造

外窗能耗能够达到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所以对门窗的改造对建筑节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常用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对于外窗的节能改造主要从增加门窗的密闭性,改变窗户的材料等措施,以防止建筑热能的流失与损耗,例如使用一些节能门窗。从房屋的修建着手。在原有窗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窗户,并适当的对两个玻璃进行调整。还有设计研究认为,既有居住建筑中外窗节能改造中对窗洞口四周墙体的节能改造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窗洞和窗口周围墙体节能改造方案。通过对上图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图2中的方案(a)和图3中的方案(a)属于墙体和窗洞同时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方案相对于方案(b)而言,其不仅保温效果好,同时对节约改造材料和改造成本也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改造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设计出最佳的改造方案,达到节能保温的效果。

2.3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首先,我国北方的热管网较长,而大部分管网的建造时间又比较长,旧管网的使用效率较低。保温层受到破坏,致使部分建筑的水循环量过大,水供应出现不平衡的局面。应该通过对供热管线进行直埋,建立健全网络监控配合人力检查的热网监控系统。其次,进行对热能源提供装置进行改造,通过对集体供热总的装置的改造,和单个居住用户的分散处理,来得到提高供暖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后,通过对室内温度的监控,利用现代化热计量仪器,对热计量的使用和温度的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1]。对改造成本进行运算,优化改造成本,还有室内、室外供热系统的成本优化,减少热量来源的基础设施改造成本等。具体又可以分为,供暖的能源使用可以细分为天然气、电费、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供热成本的相关内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一个对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工程,但其成果远比成本要高出很多,然而也不能因为成果显著,就忽略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本,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合理的控制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让使用者看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构成。

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

3.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降低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会减少建筑内外部围护结构的维护成本,还会降低热提供系统及维护的成本,降低热能来源的提供成本。这就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建筑内外部结构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降低+室内及小区热系统改造成本降低+热源改造成本降低。上述公式主要是根据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降低的具体内容来分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供热成本降低的构成来分,也可用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水费成本降低+电费成本降低+燃料费降低。由此可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其直接益处就是减少了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为用户节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使用的费用,直接给节能采暖带来成本上的有效降低[3]。

3.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居民采暖费用的降低。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费用是由能源生产价格,运送的费用,销售的费用相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能降低供暖能源运输当中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4]。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还能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节能改造能源的成本费用。其次具体的效益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会减少建筑设施的建设费用。进行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暖费用,在某些方面是和建筑的建设是有联系的,例如门窗的改造,地板、屋顶的设计,这些两者都是有交叉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的降低,也会减少建筑的费用。会减少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空调、电热扇等家用电器使用的减少,会减少用户电费的使用[5]。

3.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效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总成本投入。首先,不同采暖的方法会需要不同的投入这而使用热电联集中供暖则会使成本增加,这几种集中供暖都是常见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方式。每平方米的差额可以达到20元。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以有效地避免供热能源的浪费,还可以提高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供暖效率。另外通过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设计,还能提高供暖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暖系统的利用率,减少建筑节能的使用成本,增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使用周期。

作者:掌轩 王丽颖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费良旭,孟庆伟,崔再禹.海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诊断与改造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3,(11):68-71.

[2]沈婷婷.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李倩林.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既有建筑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既有建筑论文篇(3)

关键字: 既有建筑;改造;国外

引言

城市的老化和衰退是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和历史现象,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既有建筑的改造活动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改造标准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完善。本文概述了西方国家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先进技术与政策法规等,希望能对我国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根据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本文将西方既有建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分为欧洲古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现代三个时期加以论述。

1 欧洲古代(~1640)

据现有的史料掌握情况,西方既有建筑改造的雏形始于欧洲奴隶社会时期。较早的改造活动是以建筑功能与类型不断推敲、加以完善为目的展开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致使建筑创作领域不断扩大,进而公共建筑类型增多。会堂、剧场、市场、浴堂、旅馆等一些功能性建筑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形制,如剧场、浴堂等(如图1)。

而中世纪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大多围绕宗教运动的更迭展开,改造的建筑类型比较单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由于建造工期较长,建筑的改造活动存在着周期长、技法不一的特点。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出现了欧洲古代旧建筑改造实践活动的亮点,集中体现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体量、功能改造,对立面改造也上升到了美学层次,譬如阿尔伯蒂设计的安农齐阿教堂立面改造(1470-1477年)(如图2)。这一时期的建筑改造技术普遍应用当时的现有技术和成熟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2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91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也加快了建筑技术的变革,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催生了近代城市化,带来新功能,进而出现新建筑。对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活动始于19世纪初的巴黎改造。1811年,巴黎着手改建丢勒里宫北侧的李沃利大街,沿街是一色的房屋,连阁楼一共五层,底层是商店,前面有连绵的券廊,形成人行道。这条大街在19世纪中叶改造完成后成为商业街道的范本[2]。

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提供了改造既有建筑的新手段:钢铁,玻璃、钢筋混凝土和相应的结构科学。技术进步与设施革新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实践活动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有一些经典的改造技法得到普及,进而演化成为新的建筑形制,如玻璃廊的产生(如图3)。

3 现代(1919~今)

一战到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处于动乱的时期,两战期间虽然出现了屈指可数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项目,但是在长期战乱与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却难以为继。旧建筑的改造在这一时期显得无章法可循、支离破碎。

战争结束后,受到战争破坏的国家纷纷开始了战后重建活动。

战后的德国,以再造的方式保留传统。在那些已经进行重建的城市里,古老而传统的面貌残留下来的痕迹,往往是小心翼翼地被保护了下来。许多遗迹甚至被完全摧毁的纪念物,被精心照原样恢复,像科隆的圣马丁附近沿河住宅。可以说,这些真实作品的等比例模型自然不会真正取代原作,却使得重建工作更容易些,并在城市景观中重现它们的存在。

在这一时期,既有建筑的改造仍然大多局限于对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珍宝式建筑遗产的艺术化再利用,改造的类型局限性大,功能置换的自由度不高,改造仍然不是大量的、能够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再设计与再建造活动。

1970年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使开发商认识到新建建筑耗费巨大的能源,能源危机又迅速提高其成本,进而转求更为廉价的建筑方式――既有建筑的改造再利用。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对旧建筑的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既有建筑特别是普通老建筑的性能与功能改造,另一方面是延续一个时期对历史性建筑的持续更新与改造再利用。

比如,美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改造更新发展继续同城市复兴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旧金山渔人码头的戏剧性再生为例:从罐头厂到商业中心(如图4)。

4 当代

新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延续着上世纪的节奏,大有“将改造进行到底”之势。普遍从节能、绿色、生态等角度出发,掀起了新一轮既有建筑改造热潮。

德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推动旧房改造,如Kfw基金,对建筑改造工程提供资金上的优惠,使改造工程可以更好地执行。,以实现提高建筑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三大目标。

具体行动上,德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住宅改造,旧房改造的内容很多,包括:增加建筑外保温措施(住宅墙体增加保温材料),更换高效门窗(防止热量从门窗散失),替换高能耗的采暖措施(提高热能利用率),通过这些维护更新方法,德国的旧房改造取得了很高的成效。从政府公布的数字来看,德国旧房改造后,居民住宅每平米CO₂减少的排放量达到40公斤/年。

德国既有建筑具体的改造技术如下[3]:

(1)德国冬季多以燃油取暖为主。未进行节能改造的住宅,其燃油量在20升/以上。路德维希港的一栋示范建筑,主体为砖墙的住宅,外墙贴上20厘米厚的聚苯乙烯板做外保温,屋顶则采用29厘米的聚苯板保温,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措施。改造的结果,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情况下,采暖燃油降到3升/

(2)外窗采用了三层玻璃密封窗,采用Low-e玻璃,内充惰性气体,外设卷帘或窗板。

(3)将石蜡制成成分散的极小颗粒掺入保温材料中,抹于外墙内侧,利用石蜡相变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特性,起调节和保温的作用。

(4)外保温与装饰一体装配化。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说,尽量采取施工速度快,没有湿作业、对住户影响小的技术。在聚苯乙烯保温层外贴面砖,在工厂预制成块体,到现场用锚固件固定在外墙上,修补好预留的、错开接缝后,外保温与外饰面即可一次完成。该种技术可用于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英国的既有建筑量巨大,1970年以后的新建建筑仅占全部建筑的20.9%,住房基本已经饱和。英国政府每五年修订一次房屋节能标准,不断调整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并依次展开节能改造活动。如表1列出了英国住历年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值,可看出英国对围护结构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

以下是英国既有建筑改造的一些做法[4]:

对于旧墙加强保温来说,往墙内空气间层中填入高效保温材料,是最廉价、最迅速的解决方法。施工时不至干扰住户,缺点是热桥问题不能解决,有时在间层内还有结露的可能性。

基本上不动旧窗,只在窗户上加透明层,利用中间的空气层保温。该种做法是利用原有窗框,或镶在特制的轻质框内,再用螺丝拧上、铁钩构筑或用磁铁吸住。

结语

国外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开始的较早,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设计施工、新型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以及建筑使用中的节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而且节省了宝贵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将日益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关键。既有建筑的综合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而是立足于现有条件,新建与改造并重。故借鉴国外较先进的技术、建筑节能产品以及建筑节能法规等,创造出适宜的既有建筑改造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卢求,卓定疆. 德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J].北京房地产,2006(4),103-105.

既有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空间场所;体验;哲学研究

人类学、符号学、美与崇高、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都属于建筑理论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和问题,这都是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在魏玛艺术馆共同讨论的尼采与我们的心灵建筑研讨会中,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针对建筑、文学、艺术、建筑的隐喻等问题。建筑空间场所的体验属于建筑理论界自身向哲学领域的一种拓展。

建筑理论十分非常重视建筑的哲理,哲学的批判理论也成为建筑历史批判与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欧洲的建筑哲学家开始将结构语言学引入建筑思想当中,首次关注建筑的语言表现,学者的思维碰撞开始将解构主义引入建筑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建筑的理论范式和哲学的理论范式都成为了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早自19世纪末,尼采就发表了建筑是哲学意志投向权利的审美客体的言论,首次提出了言说的建筑与知觉的建筑概念。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啦则提出了以超越笛卡尔现象的概念去理解建筑的观点。

当代建筑理论开始从关注建筑的形式转向建筑的逻辑,深入更普遍的本体论;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建筑理论又十分关注人与建筑的关系,可见其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哲学强调的是针对景观、场所、基地及其建造过程,特别是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态度,这给建筑理论研究注入了生命力。近年来,建筑现象学也开始朝着哲学思考的方向探索,开始深入研究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是人们感知建筑内在组成部分的的媒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人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再一次成为现象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建筑现象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建筑的形成及其怎样产生作用,其不仅关注和认同建筑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关注建筑感觉层面上色彩、材质、管线等,而在所有感觉层面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空间场所的体验。

空间是建筑区别于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的关键特征。长期以来,空间本身被看做一个数学概念,看做一个并不拓展,坚固的被动背景,被坎作为一个恒定的场域。建筑从诞生时期起就是一种空间,这是不同于绘画与雕塑的重要特征。

建筑一直在广泛的学科当中获取新知识,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化哲学了,哲学家对空间的解释也推动了建筑理论家对空间的再认识。罗杰琼斯认为现代的空间概念是一种符合隐喻,它体现了人们对分离、区分、连接、隔离、划界、分裂、区别以及一直等所有的关键和体验。几何定律和透视法是对人们无关联产所体验的一种提炼和总结。空间已开始被完全抽象化、综合化、外化为空无、寒冷的虚空。

近年来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跨学科探索交流中,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中大部分达成了空间是交流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本质所在,是建筑的主角的共识。莱恩劳森之处:空间创造了环境,环境组织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哲学家讨论空间问题时,既从形而上的领域出发,也设计到形态的层面。哲学家认为空间是物质的伸张行和广延性,是所有物质系统当中各要素的共存与相互作用的标志。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说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产生空间感,空间感则是人们对物体进行定位及距离测量的过程,是对空间的体验,而这些体验过程依赖于感知者的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当中,场所就是天、地、神、人的集中体现。场所和建筑与城市空间有密切关联,场所精神在能够产生共鸣、能够容纳体验的空间中存在,场所既属于空间体验的产物,也属于空间的再创造。

诺伯格舒尔茨对建筑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做出了强调。他明确指出,建筑现象学是把建筑在实在的、具体的和存在的理论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建筑现象学将建筑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现象,一次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要栖居则需要在环境中能够辨认方向,与环境相认同,栖居的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发生的空间,即场所。场所是生活世界,是一种具有清晰特征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场所、场所精神、存在空间以及空间体验被纳入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

建筑和空间以及场所的关系具有唯一性,这是由于建筑和场所的同一性和一致性,这形成了场所精神的基础。建筑和场所有着形而上的、气候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联系,如果建筑脱离了场所,就会将这种联系隔断,自然也失去了场所精神。

人类建造了建筑了城市,因此人类也共同塑造了自身。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文化区建造我们的城市。我们想象中的城市有时候甚至比我们测量统计数据图纸中的硬性城市更加真实。这种想象既是虚幻的,又是现实的,是一种能够让人体验的空间。

弗洛伊德理论表明,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往的回忆。既是对过去曾发生过的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真实感受,是一种早年储存下来的意象的显示,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所以说,体验是一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为建筑空间的一种再创造。

空间体验和城市场所和建筑相关,而城市场所和建筑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关,只有同时体验建筑和城市空间以及形成城市空间和建筑的社会和地理环境,才是完整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建筑的空间在于创造一种能够提供体验的场所,而这种场所体验又和一定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意大利锡耶纳的市政厅广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大广场的正中是建于1297-1310年的市政厅,大广场中的9块石板,象征着这个注明城邦国家的9位杰出执政官。红褐色的陶瓦屋顶和砖石建筑墙面,始建于1196年,在此诞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托斯干纳文化,历史、地理与文化交织的体验共同形成了锡耶纳的场所体验。

优秀的建筑是让建筑与环境成为共同的空间体验场景,成为自然的生活舞台和观众席,城市设计和体验,就是对生活的设计,对体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l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查戴维斯虚拟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8

[2]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3I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丹尼尔里伯斯金建筑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一一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2

[4]孙周兴译.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5]部元宝译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95.

既有建筑论文篇(5)

关键词:绿色,环保,节能,新建筑,既有建筑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是近几年才有的新概念,许多绿色环保建筑可以说是徒有虚名,有的根本就不是绿色建筑。笔者希望通过以下论述,可以让绿色环保建筑走出误区,得到真正有效推广。

1 绿色环保建筑并不等于高档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时,经常以绿色环保建筑作为概念炒作,与高档楼盘相结合,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的起。

绿色环保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档和高成本。论文大全,新建筑。。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环保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环保建筑;还有我们合肥以前当地农村土房屋,墙壁是由泥坏堆积而成,尖尖的屋顶是用木骨架、泥土和厚厚的稻草铺成,屋顶之所以尖是利于排水。

在当今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绿色环保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和高价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环保节能的发展生产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就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环保建筑才能健康发展。

2 绿色环保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这几年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比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大量既有建筑改造却没有改进,许多老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既有建筑的改造量将达到38亿平方米,工程改造量十分巨大,如何改造让这些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供热采暖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居住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采暖系统分担20%;在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空调采暖系统分担约18%。目前,集中供热采暖综合效率偏低,大约为45%~7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需要在老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老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

3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W的节能灯相当于60W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论文大全,新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环保建筑,不只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环保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 国家鼓励和金融部门单位支持

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激励政策还十分有限,在价格、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不给予激励,建筑节能的推进十分困难。

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论文大全,新建筑。。同时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对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5 全国向北京奥运村学习

据北京奥运村项目主设计人刘京介绍,奥运村建筑从设计时引入科学分析方法,建立风环境模拟体系,指导、调整规划布局,房屋采用南北通透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为创建节能住宅区奠定良好的实施基础。在能源规划方面,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奥运村运行能源的设计主题。如:利用清河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再生水),通过“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提取再生水中的温度,为奥运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太阳能集热管水平安装在屋顶花园,成为花架构件的组成部分,与屋顶花园浑然一体;奥运村的庭院灯、路灯采用太阳能照明灯,大大减少用电量,白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化学电池里,夜晚照明时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用于照明;通过降低住宅体型系数、南面墙采用5.6cm厚保温层、东西北面墙采用4cm厚保温层、增加南面遮阳设施以减少太阳辐射等手段打造节能住宅区;住宅楼设置冷凝水收集系统,集中回收,储存在蓄水池中,可用作冲洗路面、浇洒绿地;地面采用生态砂透水砖、下凹式绿地即利于雨水径流引入绿地、收集地下室顶面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奥运村全部生活污水进行中水处理;屋顶采用种植屋面等。应该说奥运村是中国奥运工程建设者向世界递交的一张绿色名片,集中应用了:可再生能源、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绿色建材、建筑节能、空气净化、生态景观、智能家居、数字电视、绿色照明、无障碍设施等绿色建筑的高新技术,追求人文、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奥运村是我国住宅产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工程,整体达到绿色建筑的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应该只是随便喊喊的口号、随便唱唱的高调,节能环保已经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以前我们更多想的是怎样改造我们周围的环境,让它更适应我们的需要,现在经过了多年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更好的融入这一系统中,而不是去破坏它,我们和我们的地球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公共机构节能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02J121-1,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S].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2003.

既有建筑论文篇(6)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而文化又是多元的,所以展现的建筑形态及其文化表征也就五光十色,各民族所创造的地域性传统建筑在其所处的独特环境背景下更是别具一格。如何把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放在建筑创作的首位,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理解其背后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转换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而非只停留在对地域建筑单纯的形式模仿上。

对于大量存在于云南各传统村镇之中,并由各民族创造和积淀的云南地域建筑,其形态类型之多样,文化内涵之丰富,现存保留之完好,景观特色之鲜明,已广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这既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建筑文化创造的结晶,同时又是与其他文化融合、积淀的载体;既是一定时代生活的聚焦点,又是一定社会历史的记录。除了具有这些历史的、文化的一般价值外,云南的地域建筑至少还具有科学的、环境的和建筑学的三大价值。

1.1 科学价值

云南的地域特色建筑,包括各民族的传统民居(可以分为井干式、干栏式、土掌房式、合院式以及各种地棚式等几类建筑体系)、不同信仰和用途的宗教古建、怡情养性的园林景观等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其所表现的民间工艺技术特质,足以构成一部活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史。认真地对其研究总结、深入挖掘,既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发展由来及其历史成就的认识,也能够从中获取建筑创作的源泉。

1.2 环境价值

云南地域建筑的空间形态、模式丰富多样,这是人们的居住行为和建构行为对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所做出的客观反映,其中包括不断变化、选择和适应的连续过程。留存至今的各种形态的传统民居、不同建筑风格的宗教古建等,都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多元化的地域建筑为人们展示了种种人类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以创造性劳动优化自然,以及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共生运行机制的典型示范。

1.3 建筑学价值

云南的地域建筑看起来不拘泥于形式,但却是有秩序的;它既是功利性的,同时又是美丽和有趣的。在云南诸多的地域建筑形态中,其丰富的建筑设计语言、装饰符号和深厚文化内涵,对于抵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趋同、建筑风格同一化现象是一剂有效的良方。同时,这些丰富多样的地域建筑也为丰富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2云南各民族建筑的多样化地域特点

自然生态与人文背景的复杂与多样造就了云南地域建筑类型的丰富多彩。对云南民族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概括描述,过去有“云南十八怪”,今有云南“五十最”,其中有些与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密切相关,如:一年四季如春归,民族多达十三对,丽江古城风光美,大理三塔段氏碑,泸沽走婚阿夏妹,三江并流奔不废,元阳梯田白云硅,东巴文化是国粹,太阳历法高智慧,石窟浮雕超千岁,五百罗汉艺精髓,曼飞笋塔如尖锥……

正是处于这种复杂多样的背景,在云南各地既有几十个积淀丰厚的部级、省级历史文化城镇,又有众多形态各异的传统民族聚落与传统民居以及表达不同信仰需求的宗教建筑,还有风格独特的桥、塔、楼、阁等多种地域建筑,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图1)。

2.1 历史文化村镇

在云南,既有诸多不同构成形态和多重价值的民族传统村镇聚落,也有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信息的各级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名街,共同见证着云南本土不同时期辉煌的历史发展轨迹(表1)。

2.2 民族传统民居

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背景造就了适应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生活、婚姻习俗和审美追求的多种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和类型体系(表2)。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人们对所处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地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应用,以及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的营建思想和民间智慧。

2.3 宗教古建遗存

有什么样的文化与审美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建筑空间形态。云南地域建筑既有反映各民族不同的建筑,也有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而创造的其他古建形式,不论在营建思想还是建筑技艺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图2,3)。可见,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云南地域民族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和建构技艺记载了各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演变历程,见证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维修的不力以及种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发展建设正呈现出“模式化”取代“特色化”的普遍现象,不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民族建筑及其文化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3 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的现代意义

就像人类有自己的生物遗传基因一样,地域性建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即具有历史文脉的建筑形式、装饰符号、材料工艺和建构技术等,这些都是体现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遗存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也正是受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特殊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因素的影响,保留了其自身的文化遗传基因。同时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这些地域建筑的文化遗传基因也应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结构及材料的更新发展,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特别是云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发展战略实施期间,更应注重对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保护,而这重点体现在对各地传统民居的保护,这对于云南省无论是在文化强省建设、历史名城保护还是旅游事业发展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4 立足当代,传承发展地域建筑文化

通常,对于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基因的传承可以分别从其建筑类型体系的发展变化、建筑空间形态的组合构成、对乡土材料的选择及民间工艺技术的运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并应探求这些建筑文化遗传基因的潜在意义,系统整理与把握对它们的现代转换和借鉴应用。而在针对具体的地域建筑创作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建筑实际的功能使用要求,灵活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叠置组合等多种方式,有机和有序地对不同地域建筑的空间形态、装饰符号、材质肌理、色彩纹样等进行选择应用(图4~7)。

既有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29-01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三大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刻不容缓。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技术上存在较大的空缺,建筑节能的推进有赖于相应的政策法规去加以规范约束以及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技术、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加以支持。

1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问题

既有民用建筑物节能改造虽然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改造工作却困难重重。比如居住者只考虑眼前利益,不愿意花大笔钱进行改造;节能改造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技术上是一片空白;有些参与改造工作的人员本身没有节能意识,对节能工作应付了事。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节能改造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仍然认识不足

首先是我国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地方政府没有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放在关系全局的高度来进行指导,政府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其次是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不了解节能改造会给全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利益,认为节能改造工作可搞可不搞,因此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主动性不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2 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我国目前虽已推出部分针对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但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尚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已有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我市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推进。要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就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去加以规范约束,甚至是强制执行。

1.3 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缺位

长期以来,建筑节能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广,同样需要政府机构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另外,建筑节能工作除了应该注意建筑门窗、建筑屋顶和采暖制冷系统的用能效率外,建筑物的围护墙体节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建筑节能不抓墙体革新不可能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样,墙体革新不与建筑节能相结合,也失去了墙体革新的作用。当前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分离,关系不顺。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管理体制仍未完全理顺,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1.4 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和制冷供热系统的改造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缺乏的并不是建筑节能的新技术,而是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的支持。为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我国急需政府出台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1.5 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省市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不重视,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尚未提上工作日程。建筑节能的推进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技术,以及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支持。但是目前一些新的建筑节能科技成果,只能库存在研究者的电脑里,或作为学术论文使用,未能在市场上大规模的推广,没能发挥出其相应的社会价值。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也尚未完善,影响标准的执行。

1.6 缺乏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以及有效的能耗评估体系

目前,现行的建筑验收标准虽然把建筑节能包括进去,但未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建筑节能不节能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愿做节能建筑。要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有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并建立有效的能耗评估体系,对现有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进行评估。

2 推动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对建筑节能改造存在问题的分析,为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建议采取以下政策保障措施:

2.1 积极宣传,使建筑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广泛、持久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和建筑节能科普知识教育;开展不同层次、适合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典型技术示范;应建立建筑节能信息网站,收集整理与定期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应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科研机构和院校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专业培训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2.2 进一步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关政策法规

鉴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尤其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相比,有关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还不够完善。为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有序发展,应编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规划和实施计划等。严格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是保证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行政立法,把推广建筑节能从一种号召转变为一种强制,以全面启动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并带有强制性,使建筑节能工作步上法制化轨道。

2.3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机构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建筑节能提高到实施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要把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实实在在去抓,求真务实去管,把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将建筑节能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对待;第三,由政府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试点小区,通过示范工程以点带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工作方法。并要明确地方政府在节能建筑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否则,就是失职,可给予行政处罚。

2.4 建立建筑节能政府基金,制定经济鼓励优惠政策

在国外,对建造高效节能建筑及采用节能建筑设备的开发商,政府采用现金补贴、减免税、低息贷款等方式进行激励,已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美国,对新节能住宅,凡在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如果我国政府也能像这些国家一样有了鼓励、扶持的政策,那么,就一定能调动各方面推广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不再滞缓。

2.5 加大政府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

要想有效地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就必须有足够能力的技术支持。首先应有计划地开展对对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等应用项目的试点研究和工程示范;其次应在三年内对建筑节能及其围护结构的节能产品实施认定和标识制度,培育和认定相应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评定机构;最后应根据不同的建筑节能材料、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数据采集,提出建筑节能技术的指导目录等,及时总结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筑节能推广应用新经验,为促进建筑节能的市场化、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建立建筑节能的专家库资料,汇集一批建筑节能的学术带头人、资深技术和管理专家,为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出谋划策。

2.6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建筑能耗评估体系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的建筑能耗统计制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在现有统计渠道基础上建立可持续运行的建筑能耗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包括行政管理方案、数据调查方法、统计信息标准等;二是建立城市、省区、全国的建筑能耗数据库和统计数据报送网络,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分析模型和建筑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模型等,并开展统计分析和预测研究;三是建立一定范围内、适当形式的建筑能耗数据定期公开和公布制度,利用网络、媒体,促进公众参与,形成激励和奖惩机制。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应充分研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配套,形成新的机制和运作模式,是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开拓和发展,我国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才会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江亿.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D].新华网,200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