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8 23:59:52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1)

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必须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的改革。

关键词:

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另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思想,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有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标准、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

(一)对象相同。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通过塑造企业文化,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为高职大学生,强调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必须注重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两者都是围绕“人”这个对象开展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

(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奋斗,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这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内容的相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和坚持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在员工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员工,引导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与献身精神,强调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央1 6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让高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企业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四)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也要遵循三贴近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对不同专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和践行企业文化精神。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校、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主动地按照企业的能力要求和作风品德来约束自己、调适自己,强化他们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职业人”的意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要根据三门课程的特点和不同要求,结合三贴近原则,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做到统筹谋划,突出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门课程的开发利用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整合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注重实效,推动教学内容充实调整。要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内容,找准企业文化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与切入点,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关于“经济”的内容中,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运行规律,提高对企业经营理念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合作精神。结合第十章有关“文化”的内容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渗透其中,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核心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当中。在第二章“中国精神”的内容中,要将企业文化的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等与中国精神的内容相融合,通过运用忠诚、奉献等优秀企业价值观去引导大学生认清使命,帮助其把成才之路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激发他们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为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运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奋发努力,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中,要与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结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的实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也是进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学结合中诚心做事、诚实做人,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第五章“职业道德”的内容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良好的职业品格,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要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第一,在择业指导方面,通过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必要的择业准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提升他们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在就业指导方面,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高职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要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要通过引入企业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实现辉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的成员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提高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让高职大学生提前做好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具备敢于创业的勇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案例化、具体化,使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中,把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生动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引起学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案例设计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的精神文化,了解和认识企业的规范、制度,使学生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访谈式教学法通过将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请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将企业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请进校园,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劳模大讲堂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奉献社会的崇高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将本校毕业的企业优秀员工请回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身边真实的成功学生案例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成功就在自己身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将来能快速融入企业、立足岗位成才。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融入企业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聘请相关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亲身授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最新的职场理念。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体会工作中的合作及竞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交往礼仪、职业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高职大学生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企业参观、市场调研、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医学生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梁杰芳(1979- ),女,广东顺德人,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18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通识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A0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4-02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一、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成效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融入社会。而医学生职业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特别在现今医学人才分布不合理、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端正职业定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野探讨职业教育引导对策,体现出医学生个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自身更全面发展。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促进医学生自身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导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

3.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的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对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主动积极深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对社会医疗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价值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职业素养,只谈利益而缺乏高尚的医德,那么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引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对象的本质属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了解医学生自身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质理论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应体现社会性。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脱离了社会,就不能体现价值,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舆论、社会政策、社会导向对医学生价值观、就业方向的选择、是非判断的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导向对医学生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引导中,教育者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医学生特点,使医学生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启示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应该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中,向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医学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前的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校举办就业规划讨论会,邀请成功校友和企业家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让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情况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对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求职就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讲教育,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并重点指导他们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同时,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如临床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求职能力。

2.发挥医学生自主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长短不足等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领域,适当考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其次,我们要尊重个人特点,提升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医学生除了拥有高尚的医德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按摩、义诊服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义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提高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以及差异性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最后,现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德问题,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特别是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培养。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两课教育外,还应延伸到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与医德、医学专业水平,医学资源分布不均,医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鼓励他们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工作,深入了解群众对医疗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3.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笔者对广东省5所医学院校(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11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详见文末表),各专业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压力,其次才是父母及亲人的期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建设,对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学生给予优厚的人事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落实“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医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创造合适渠道和良好环境。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出台一系列帮助医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力倡导医学生把握就业机会,适应艰苦环境,磨炼意志,树立奉献精神,从而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医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岗位,帮助医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这样才能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理泰,王华生,农乐颁.“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3].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王洪.“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4-0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于引导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将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融入社会、发挥潜能、创新发展为目标,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项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积极的态度来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中。为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开拓进取,以期能够达到自己规划的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高职生乐观从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设定,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面对就业压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感到满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够乐观积极的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理论来源于西方,缺乏本土化理论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育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却以重视基础课程教育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造成了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以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为目标,忽视了教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化设置,造成了大量的教学课程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学生只知理论而无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发展还不完备,研究还不完善,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简单的就业心理辅导和求职技巧的培训,而在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会,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努力虽然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的现状。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工作仍然侧重理论教育,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仍然很少。另外在时间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大三时才开设职业生涯的实践课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方向的确定,导致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对自身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到了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单薄

当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大多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兼职老师的现象,另外我国职业规划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往往把简单的就业指导教育看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教育。这些都说明了我国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将课程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阶段性教育,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不单单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也不单纯的是以书本式的灌输为主,而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要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学习,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树立正确的目标。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社会实践课程就要提到日程上,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学习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接触社会岗位,增加自己的社会职业技能学习。最后在求职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等课程。

(三)设置完善的教学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设置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目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制定完备的教育课程学习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化素质课程。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当前我们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指导水平。首先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能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熟记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还要具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最后要具有善于运筹帷幢,及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J].镇江高专学报.2011(01)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 生涯辅导 本土化 环境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 of Occup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Localization of Environment

DIAO Xiangzheng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Jiangsu 211168)

Abstract USA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theor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guidanc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and career guidance, and China's Hongkong and Taiwan based on imitating the American, construct the unique local career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urviv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perfect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value system and training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career guidanc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areer counseling; localization; environment

1 国外职业生涯辅导关于立法、发展的历程

1.1 立法

20 世纪初期的职业发展理论是西方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有关职业匹配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总称。生涯辅导思想最早源于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在美国的教育史上,为改革职业生涯教育,有过两次专门的政府法案。

第一次是20 世纪 70 年代的《生涯教育法案》(Career Education Act Opportunity Act)。1974年,生涯教育被美国国会确定为全国重点项目,当时“生涯教育”法案已被9个州通过,同时在42个州推行。其重要意义在于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选择。第二次是90年代的《学校就业法案》 (School-To-Work)。《学校就业法案》的通过,意味着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指导体系在美国的建立,学生能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实施未来的人生规划。

1.2 发展历程

职业生涯理论影响着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人在组织环境中的角色转换和同化,个体特征及早期成长环境,人与组织及社会环境的匹配,社会文化环境,人的自我职业规划等。

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经历的阶段为: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关注全人类终身发展的生涯辅导阶段,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理论,如发展性、社会学习、类型学理论以等。这种发展总结起来大致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发展与辅导再到生涯辅导的阶段。

(1)关于职业指导阶段: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帕森斯(Frank Parsons)、威廉姆逊(E.G.Williamson)和霍兰德(John Holland)。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帮助职业选择和决定有困难者,其使用的工具是心理测验,坚持的是心理学科的人职匹配理论,两大贡献首先是重视职业的指导工作,并积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以及职业指导,强调社会的指导和帮助以及教育工作者是科学的职业选择的前提;第二、提出了运用于职业指导的人职匹配理论, 以理性科学的方法建构该理论,为科学实施职业指导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职业生涯发展与辅导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萨帕(D.Super)和罗杰斯(Carl R. Rogers)。根据前人的理论以及实践基础,萨帕提出了终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并赋予了其新定义,指一个人一生任职的所有职位的统称。萨帕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生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另外,萨帕的生涯彩虹理论认为人的生涯发展还包括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深度即每个人扮演角色所投入的程度;广度,即人的一生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如婴儿、学生、工人、教师等,由此职业辅导开始向生涯辅导演变。

(3)生涯辅导阶段。这一阶段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它的职业发展与辅导理论更进一步地外延至家庭生活;职业辅导的主导者从社会和民间,过渡到学校、政府、再到企业。专家、学者开展研究的视野,是基于生命全程与整体的观点,探讨工作和家庭的有机统一和平衡,将职业生涯纳入个人整个生涯之中,丰富和发展了职业生涯理论。

2 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的本土化

2.1 国外大学生的生涯教育本土化相关经验

“本土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学术运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德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提出本国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理论。在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各自的社会实际与需要,以批判的方式吸收外来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提出符合自身的理论设想,揭示客观规律并大胆创新和实践,这是各国“本土化”的任务。总结各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大都经历了“移植――借鉴――对话――创新”这四个阶段,以全程性和发展性的生涯辅导理论为主流,通过立法为国家的生涯教育指明方向,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建立完备的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指导师资队伍,广泛借助多媒体应用和软件测量工具。

2.2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本土化历程

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早在1916年就针对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与经验,开展了探索活动。现阶段,颇具特色的要属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全程性和发展性是香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注重的关键。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是香港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性表现。通过人职匹配的测验结果,依据院系的分配,发展性包括:学校对入校新生进行相关辅导,包括谋生、生活、学习社交四个方面;第三,校企不断地统计分析毕业学生的发展资料,并将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定期更新反馈,使高等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现咨商工具的本土化是台湾努力的目标。金树人先生通过对西方生涯理论的理解,总结了以下几个特征:一生中连续不断发展历程的时间性;生活中各种事态连续演进的方向性;每个人的独特性;以事业角色为主,加上其他与工作相关角色的空间性;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可以存在的现象性,人作为生涯创造者的主动性。

20 世纪 90 年代,生涯规划与辅导理论开始从欧美传入我国大陆。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现在,我国个高校对生涯辅导的研究与实践基本都停留在引入与借鉴的初级阶段。因此,建构本土化的高校生涯辅导势在必行。

3 职业生涯理念适存的东西方环境比较

生涯辅导理论要求人们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变迁,强调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生中多种社会角色的最佳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其实施依靠的社会机制和信念环境包括:

3.1 把人才流动以及保障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

“生涯辅导”在西方之所以能够盛行,与相应的体制和制度有很大关系。我们以美国为例看一下,首先,美国以企业需要为前提录用员工,实行自由雇佣的就业制度,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品质为标准;雇员应聘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自由选择。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由于地区差异不大,因此户籍不影响就业,通讯方便的互联网以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有助于员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手续简便和渠道交流畅通的优势,决定着就业的市场变化是劳动力市场价值规律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尊重契约,以法治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促进就业,几乎囊括了就业辅导培训的各方面,为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法律保障。

当前的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亟待完善,人才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机制还需多方面建设,受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本专科文凭、家庭观念,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西部省市就业市场所提供的岗位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想靠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去获得所期望的职业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想“生涯辅导”在中国开展,必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体制障碍。

3.2 强调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体系

西方的文化传统,经历过文艺复兴,人性观得到充分张扬,“人,认识你自己”作为文化名言,肯定人的尊严和追求个人自由,并一直影响到当代。今天的西方社会,强调个体的价值实现,个体处于重要的地位,个体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制度是为个人而设并为其服务的,因此,个人就成为了西方 “生涯辅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秉承这样的价值理念,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促使美国人对人性的尊重达到非常高度。自信 、挑战、自我展现、竞争、冒险,是西方人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对于新职业和生活方式积极主动,这种市场需求影响着“生涯辅导”在西方所占据的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人在追寻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在承担“生涯辅导”的责任上,企业和高校都很积极,一方面高校的就业质量以及就业率是声誉和生源的严重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企业不断培训人才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并节约招聘开支。所以,西方的“生涯辅导”虽然高举“个性”大旗,但究其实质,职业辅导与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互为因果。

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儒教仁义礼智信的影响,强调先“国”和后“家”。在国家、集体、家庭 和个人利益的先后排序中,中国人坚信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受“中庸”文化的影响,更关注集体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3.3 完善的职业辅导体系和培训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欧盟各国中,政府对“生涯辅导”越来越重视,这就成为了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多种形式及递进程度的职业与生活教育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所有学习阶段,主要内容积极发展职业倾向,掌握运用生活技能,拥有自我的生活决策观以及理解技能,不断完善择业技能等各方面的内容。

目前,有些西方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推动职工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促使高等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并且鼓励一些高校招收相对数额的职工成为大学生。针对职工的这些特点,也为了继续教育的推进,高校改进考核方法以及一些相关学分制度,开设夜间研究生院,实行更加有效的课程制度。企业内部的培训和教育则向纵深发展,以新技术运用为基础和满足多种教育需要为目标,教育的场所出现了家庭化、社会化的趋向。社会各单位的文化教育组织如科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也加入到了“生涯辅导”这个队伍中,社会教育网络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特点。

庞大的“生涯辅导”体系的维持,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职业信息网和学习交流网等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必须借助政府的财政投入。经费来源除了政府投入、学校自筹外,也包括企业的资助。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比较有限,实施全面的“生涯辅导”面对的困难不少。如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制度,截至2009年已有5万多人参加了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鉴定,约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美国大概3000人对应一个指导师,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这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3000人。

这些文化机制、观念习惯上的差异,使中国的“生涯辅导”本土化进程,不可一蹴而就,要探索适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道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研究”(JSJM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2] 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5.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5)

“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首次出现于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山西农林学堂添聘普通教习详文》中,文曰:“论教育理论,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本学堂兼授农、林两专门,即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义。”姚文栋在《送农林学生崔潮游学日本文》中又说:“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缺一不可。”(陈选善:《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35页)可见,某些晚清官员对西方职业教育及其重要地位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教育”一词真正被确立并传播则有赖于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贡献。民国初,黄炎培针对实业教育多理论说教、少实践操作的弊病,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的口号。其后,他则更多地提倡“职业教育”而非“实业教育”。1915年,他考察美国之后更加坚定了“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经职业教育”的信念。1917年,黄炎培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弃“实业教育”而用“职业教育”,此为学术界名称的转换。而黄炎培同年在《新大陆之教育》一书中对职业教育概念进行阐释,并与实业教育加以区别,并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进一步完善这种理论认识,则是从学理角度对职业教育的论证。到1922年颁布新学制,正式在国家教育制度中规定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这标志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类型在中国的正式确立,职业教育学科旋即得以建立与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译著概述

据统计《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版,555—575页)一书收录1911年至1949年间中国出版的各类中文图书共计12.4万余种,据编者估算,该书目收书率约为民国时期图书出版总量的90%,号称是民国图书的最全书目(王奇生:《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46页)。

该书收录了民国时期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各种书目资料共计303本。其中有关职业教育理论著作70本,译著6本,编译著作7本。如表1、表2所示。

可见,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类著作中,约20%的著作是对外国职业教育论著的翻译和编译。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其他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中,约有10%的著作中设有专章讲述各国职业教育,约一半著作都有介绍或研究外国职业教育的内容,余下一半的著作详查其内容,也多有参考外国职业教育论著的书目。由此可见,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外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其间,上述职业教育的译介著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提供了参考,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主要职业教育译著例述

《职业教育真义》于1917年出版,是朱元善根据日本学者川本宇之介所著的《职业教育研究》一书编译而成。这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职业教育理论著作。该书以中等教育之农、工、商及家事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围,涉及到英、法、美、德、瑞士等国的职业教育情况,并推及我国国情,从国际视角解读职业教育之于世界各国、之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这本书是继朱景宽的《职业教育论》(1916年出版)之后我国第二本专门论述职业教育理论的著作,但从体系性、完整性来说,可以说其实际上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开篇著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不可言喻。

1923年,邹恩润(即邹韬奋)编译的《职业教育研究》出版,此书依据1920年出版的美国希尔博士所著的《职业教育概论(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并参以其他名家的著作,并斟酌中国国情编撰而成。邹恩润在编译赘语中说,此书内容多取材于先进国关于职业教育之名著,虽间采吾国社会状况,有所论列;然吾国职业教育尚在萌芽时代,可资参考资料甚少;且统计之学向非吾国所注重,关于统计之参考资料,尤属不易搜集。故书中关于统计之叙述,几全偏于美国社会状况,良非得已;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在善读是书者(邹恩润编译:《职业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赘语1页)。可知此书主要基于美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况完成,全书十章,分述职业教育的意义、职业心理、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教育指导、职业预备、科学的索究法等。此书较《职业教育真义》一书,内容更加丰富和详尽。这本书的确着力于介绍国外特别是美国职业教育的理论精华,目的在于令国人“善用是书”,以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新局面。

当时的学者特别关注职业指导的理论介绍与研究。杨鄂联、彭望芬于1925年出版的译作《小学职业陶冶》就是根据美国勒维特和布朗所著的“Pre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一书编译而成,所谓“准以吾国之国情,更参以译者之经验,以成是书”。黄炎培在序言中说,“职业教育之于吾国,其为基至薄,诚欲厚培之,必自推行职业陶冶始”((美)勒维特·布朗著,杨鄂联、彭望芬编译:《小学职业陶冶》,商务印书馆1925版,2页)。视职业陶冶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内容,更是实行职业教育的“前奏”。邹恩润在为该书所写的序中将《小学职业陶冶》一书称作职业陶冶的“指南针”。可以说,这本书的确为我国职业陶冶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模板”,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石”。

《工作学校要义》一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他被美国人推称为杜威先锋,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而言有重要作用。他著述颇多,尤以《工作学校要义》一书为最重要。民国时期,“工作学校”对于我国学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译者刘钧在北京大学演讲“德国的新教育”时将“工作学校”概念引介到我国,始被中国学者强烈关注。刘钧本人也高度评价“工作学校”理念,认为是适合于人类整个生活的学校,而《工作学校要义》这本书则是学校施行这种理念的准绳。他认为工作学校合于我国社会的迫切需要,能补救中国社会人生的一切缺陷,为此他翻译了这本书。此书是20世纪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著作,在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起步之时,我国学者便注意到这本书并加以译介,确实难能可贵。这对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实业教育》则是1926年王长平翻译美国利克的“Industrial Education”一书。原著于1913年发行。译者王长平在序言中说:“于公务余暇,阅美人利克所著实业教育一书,议论多偏重实际,办法不拘牵成例,其最足称者,主张有一种实业,设一种学校,庶几乎学归实用,人无弃材。译之以供于世,果能采其长而补其短,实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焉。”(利克著,王长平译:《实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26版,1页)此书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上所介绍各书,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译著和编译著作的代表性作品,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另外,其他的译介作品,如1925年陆振邦翻译的德国学者培伦子的《德国工商补习学校》,1929年赵仰夫译述的日本学者山田敏一的《欧美的劳动教育》,1926年金振华翻译麦甘佛的《女子职业训练谈》等,同样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开阔了视野。

职业教育的译介著作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影响

学科是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建构。职业教育要发展为一门学科,就应当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领域和研究方法。

以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概念的认识与研究作为例证来审视译介著作的影响。在《职业教育真义》一书中,把职业教育定义为“供后来选择职业之便,增进其职业能率以作育善良之公民者,是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即以一定之职业顺应个人之必要,多与以直接之生产的机会者,要之适于生活之教育,即本于勤劳之教育(Education by work),而职业教育即实行勤劳之教育(Education for work)也”。(米靖:《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版,20页)很明显,朱氏的定义是采用外国著作对职业教育的解释,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能力,便于选择职业,同时培养出好的国家公民的教育。

邹恩润在编译的《职业教育研究》一书中详述职业教育的涵义,他认为当时职业教育之于我国是新产物,是故“惟其为新产物,新旧冲突,常不免各走极端,其意义亦因是模糊不明,莫衷一是。吾国自来重士而轻农工商,盖以科举制遗毒,乃愈积重难,谬见牢不可破”(《职业教育研究》,1页)。他通过研究把国外关于职业教育的涵义概述为六种意义:一、视职业教育为狂想;二、视职业教育为狭义的实用;三、以生产与消费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之区分;四、以特殊效率与随境适应之区分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之区分;五、以职业教育为实利教育;六、实用教育与道德理想融合。在分析的基础上,邹恩润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乃准备能操一技之长,从事有益社会之生产事业,藉求适当之生活”。(《职业教育研究》,1—10页)显然也是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定义的。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学者杨鄂联在其1929年出版的著作《职业教育概要》中,首章首页以“职业教育之意义如何解释?”开篇,作者援引邹恩润对职业教育意义所梳理出的六种意义,根据学理,参酌事实,下一定义为,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上之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于人群之义务,此种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151页)并指出“据云经过许多专家之研究,为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所通过者,故比较的以此定义为最确当也” (《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151页)。即该定义是为我国当时职业教育界所统一认定的。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原理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其对职业教育定义的解释显然对编译著作《职业教育研究》一书有所借鉴。

职业教育的译介著作还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产生了重要作用,使得诸如职业指导、职业陶冶、职业训练、特殊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学校的课程等方面都为国人所认识和理解。

以职业指导学为例。职业指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首先在欧美兴起的。这一时期,美国的职业指导发展最为迅速,紧接着英、法、德、日等国也都相继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掀起职业指导的社会运动。当时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同仁开始对职业指导注意并重视起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引进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与职业》出版了《职业指导》专刊,介绍国外职业指导情况,探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理论和方法。1923年时任《教育与职业》主编的邹恩润负责职业指导有关研究资料的译著工作,他先后编译出版了《职业指导》、《职业智能训练法》等专著,对职业指导的贡献非常大。

《职业指导》一书指出,职业指导在我国是最新的教育运动,即便在发达国家形成系统的有组织的实行办法也不过10年左右。初闻职业指导认为不过是指导人如何获得职业,不曾想其与实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学校训练、课程编制等都密切相关,切实感到职业指导的重要。邹恩润编译职业指导著作,将其引介给国人,并积极的推行和倡导在我国实行职业指导。该编译著作分3编,介绍职业指导之范围及其效用,欧美职业指导之发达史及其现况,职业指导之机关与方法等,内容系统全面,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除了邹恩润编译的职业指导的论著,还有其他的译介作品,如1924年出版的美国卜龙飞著,王文培译的《青年职业指导》,1937年出版的喻鉴清编译的《各国职业指导》,1935年莫若强编译的《职业指导与职工选择》等,都为我国职业指导提供了借鉴,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举之例旨在说明译介西方的著作是我国学者和国人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大量实践经验,逐渐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这是一条由翻译、编译到自成体系的道路,实际上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对职业教育从认识和了解到理解和创新的过程。不难看出,通过职业教育理论的译介和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早期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两个源泉,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形成的基础。

客观地评价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引介

中国职业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基于对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研究借鉴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是1916年朱景宽编译的《职业教育论》,之后由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学者翻译或者编译外国优秀的职业教育著作,进而部分学者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行专项研究,从而形成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

纵观这一过程,从1916年第一本译介的《职业教育论》到1941年第一本《职业教育学》的出版,在短短的25年间,我国的职业教育学理论完成了从引介到形成初步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显然,职业教育的译介著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帮助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迅速的成长起来,这种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职业教育的译介著作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非全为益处。借鉴来的职业教育理论适应其所在国家社会发展的模式,在我国也有着“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不恰当的借鉴造成我国职业教育指导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符的问题,从而影响甚至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各地实业学校的成效并未如预期设想得那么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所设学科,未能适应地方需要,所取教材,未能确合地方情形”,造成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殊于设立实业学校之本旨”(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版,162页)。可见,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能不说与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大有关系。

邹恩润作为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积极和重要的引介者,也深刻地认识到“各国职业教育皆有其特性,美国有美国之职业教育,英德法有英德法之职业教育,皆参酌本地情形,各适其特殊社会之需要,非徒抄袭成法所能奏功。故实行职业教育者,固宜博考他国之良法美意为借镜,尤宜体察本地之社会状况为基本,庶几因地制宜,不贻削足适履之讥笑” (《职业教育研究》,赘语1页)。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研究应当避免的大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6)

>> 论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关系 论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统筹发展 中职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创新模式 论思政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职幼教舞蹈教学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论高职学生建筑识图职业技能的培养 论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论中职语文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论中职导游服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举措 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的校园文化模式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建设 人文校园建设视野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影响分析 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与 音乐课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12-11.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中江,高秀昌.冯友兰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丁灵平.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EB/OL].百度文库,2011-03-04.

[6]辞海编写组.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当前,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人文素养、品德涵养与技术能力兼优的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适应用人单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当前高职教育整体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实现二者对接融合,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研究和探索。

1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情况

1.1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情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的目标,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1]《行动计划》的出台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就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我们也看到,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次品教育”,而是向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转变。可见,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呈现出了责任更重、规模更大、机制更活、体系更全、地位更高的新特征。

1.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对象的品行与素养,做到德才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不言而喻。

2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融性

2.1企业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血脉,是灵魂,是精神家园。“文化”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下人都能学习并遵守文明礼仪,也就是以“文”来“化”人。引申来讲,文化生来具有“化人”的重要作用。文化犹如一条穿珠之线,把单个的无序的个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群体,进而形成一个社会,使身在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认同。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一种,“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2]。“它包括了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呈现出如下独有的特征。1)人本性。企业文化强调人的思想与道德素养,外在体现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一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2)集体性。企业文化集中强调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和团队利益。它是企业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体现,是员工普遍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的精神源泉。作为一种集体性的价值观,它所要求的是全员一致的团队情绪与行动。3)融合性。企业文化具有融合性,表现为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与协调性。企业文化往往是对时代精神的折射与反映,它必然与外部的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非常明确的是,与企业环境格格不入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2.2企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的表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我们都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与行业企业文化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集体的、向上的、强大的力量,使全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作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尤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业、各企业的未来一线技术人员,高职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行业企业文化,发扬和传承行业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价值,在于放眼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要重视将行业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融入他们的思想。让这些优秀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实现二者的融合。从校企合作办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组建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出台的新政策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办教育是学校的事”这一传统观念逐渐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办学理念,即办职业教育不仅仅与学校相关,也是企业发展的一部分。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进一步指出,企业办学不是简单的企业出资办学,还需要企业真正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必须最终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订单式”教学模式,还是“顶岗实习”教育方式,都要求高职学生尽早了解企业作风、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伦理准则,掌握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等。这些,既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应有内容,更是高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发挥的表现之一。

3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3.1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价值观念能驱动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与荣誉感,鞭策和激励员工创造性地工作。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提出了一个行业对社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内容都是理论的高度概括,如果单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话,必然显得枯燥抽象,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成效难以提高。但如果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收集大量行业企业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的经典案例,与教材内容相整合,并将企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企业文化渗入其中,实现教材体系的转变,其结果要好得多。以建筑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为例,“绪论”部分中的成长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点,可以通过国内外优秀建筑企业家事迹的介绍,以行业企业优秀人物的榜样实例,引导刚进校的建筑专业新生了解建筑行业,接触建筑行业,培养其明确的职业目标;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务实的职业态度、正确的职业荣辱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又如,第一章及第五章,同样可以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青藏铁路、杭州钱江四桥等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等著名建设工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获奖建筑物的非凡及原因所在。通过优秀建筑企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的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等。法律部分的课堂教学,则可以通过建筑行业中的正反面经典法律案件案例,从企业生产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总之,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体的理想与企业的目标,“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2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突出企业文化的内容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理解和深化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逐步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教学、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和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外实践教学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基础上,突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尤其是与行业企业文化相融的社会实践教学。以水利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为例,由于安全、时间、经费、人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日常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可以与学生的外出认知实习、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相结合。如通过与专业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参观水利工程、水利博物馆、水电企业等,了解水利发展史、水利企业规章制度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各种限制条件,实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老师与思想政治老师的共同教学下,将水利精神、水利文化更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则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进行水利行业领域内的各项调查,让学生在调研中了解水利现状,理解国家、地方政府的水利政策,提高水利人的责任感、迫切感。总之,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突出行业企业文化的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适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协同发展创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