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农业论文

智慧农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4 21:34:43

智慧农业论文

智慧农业论文篇(1)

【关键词】农业发展;智慧农业;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其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家多次强调“三农”的问题,为了实现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当下阶段要求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智慧农业”是一个智能的系统,是将“感知中国馆”的理论具体应用到实践中的表现。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云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生态化、节约化等的发展。衡水市第三次党会提出,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快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促进衡水变成农业的强市。在“十一五”期间,衡水市高度重视农业,引进智慧农业的观点,并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

1.智慧农业的兴起以及特征

1.1智慧农业的兴起

从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发生转型,从过去的传统化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比如化肥的发明和应用、土壤的改良、各种农药的使用,这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手段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农药,化肥对于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同时输出的农产品也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根据大量数据显示,现代人的健康和饮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要求农业发展走健康生态的道路。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很缓慢,大多数的农业还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化肥使用国家,特别是在瓜果蔬菜、短期生长的蔬菜,由于它们受害虫严重,为了保证产量只能使用农药。因此,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农业模式进行反思,这推动了农业发展进入“智慧农业”阶段。它是为了适应现代的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是以物联网技术为主的技术应用。

1.2智慧农业的主要特征

(1)农业思想认识智慧化。

(2)农业发展环境审美化。

(3)农业生产系统化。

(4)农业生产质量优质化。

(5)农业生产过程精细化。

(6)农业资源的发展持续化。

2.衡水市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衡水市政府对于建设智慧农业非常的重视,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在2011年就制定了了相关的规划,在2012年衡水市首先被确定了首批的智慧城市发展;到2013年衡水市与联通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联通公司搭建了智慧城市云平台,这是建立智慧农业的基础。到2014年召开第一次研讨会时,重点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智慧城市中各大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包括农业在内。并在讨论后,将其投入实践运用中。虽然取得了试点的成功,但是具体的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3.衡水市发展智慧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衡水市农业发展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农业领域应用到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以及对农产品的质量的监督,在发展阶段已经累积了一些经验。但是物联网技术毕竟是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成熟度比较低,在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3.1首先缺乏系统的规划

虽然政府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这个观念,并在2014年已经开始将“智慧农业”投入实践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智慧农业涉及的领域很多,衡水地区以后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发展、政府如何定位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等问题都没有进行统筹规划。

3.2农业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慢

因为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区域面很广以及资金非常的大,所以当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时,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信息化的建设。原始的信息资源已经没办法满足现有的农业发展的信息资源需要。所以农业的数字化、智慧化以及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综合性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

3.3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没有标准的规范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没有规范技术标准,阻碍了共享平台的建立以及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杂乱、随意的方式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不能满足农业科研方面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

3.4缺少对农民实现技术培训

当前农业的生产者普遍存在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在应用以及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要对农业经营者的技术以及能力进行培训,这是解决农民科学使用现代化技术的前提。

3.5农业规模化生产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化现状就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规模化生产力度不够。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农民个体经营模式为主,所以农业生产没办法形成规模的经济效益。

3.6技术条件不够成熟

虽然目前正处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阶段,但是就技术以及标准方面,还是不够。真正的在农业中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4.衡水“智慧农业”问题解决措施

4.1搭建全省首个市级远程监测平台。

与联通公司合作,建立起“智慧农业”的远程监测平台,结合试点情况,在市农牧局实现奶站的远程监控,形成饶阳众悦、冠志、故城建国镇、景县津龙公司的单位试点光缆通道。

4.2加大资金的投入

依托项目带动,将近几年来的结余的农业资金都投入到“智慧农业“的建设中,促进农业的升级。通过资金带动,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来资本对衡水市的农业进行投资。保证了”智慧农业“的经济来源。在2014年以来,很多试点企业都投入大部分资金,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4.3规划“智慧农业”农业发展蓝图

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民赞教授为制作组长,着手编制规划,将规划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包括发展的构想、基础现状以及目标需求。

4.4加大“智慧农业”的宣传力度

充分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将智慧农业的优势、特点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宣传,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的认知度以及接受度,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群众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02:94-98.

[2]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杨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04:100-103.

[3]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04:1-2.

智慧农业论文篇(2)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农村 智慧物流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04-01

所谓农村智慧物流是指借助地理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来配送农产品的全过程。在农村发展智慧物流产业,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 从体制上来讲,体制缺陷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我国农村智慧物流为什么难以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呢?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存在着问题。农村智慧物流产业培训工程要将农产品整合起来,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当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多层次行政管理策略,影响到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

1.2 从技术上来讲,技术较低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在推动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智慧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将侧重点放在了物流设施上;2、忽视了物流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缺乏竞争力。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的策略

2.1 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整合农村资源

站在政府部门的立场上来讲,为了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是有必要的。无论是从宏观上来说,还是从微观上来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都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大有裨益。为此,政府部门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方面出发,在满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

站在物流部门的立场上来讲,其要构建协调机构。农村智慧物流产业是否能顺利发展下去取决于其他企业的配合度。在其他企业的配合下,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为管理农村物流企业中的不良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让农村物流企业公平竞争,这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

2.2 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促使农村智慧物流系统化

在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时,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项,编码农产品;第二项,统一物流信息传输格式,将地区与地区间的信息障碍消除掉,为农产品物流、农产品销售活动提供统一的标准。当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要将农产品物流编码技术放在第一位,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物流系统的自动化。

构建、实施农村智慧物流产业这项工程较为系统,这必须要建立与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相协调的组织,规划好物流路线,配置相关的资源。地方政府要将发展农村智慧物流放在第一位,整合各个区域的优势,开发与农产品物流需求相符合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2.3 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农村物流技术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系统时,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作为基础。通常情况下,与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物联网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感知层;第二部分,信息交互层;第三部分,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的功能在于,将农产品的物理空间与物联网的信息空间相结合起来,借助终端可视化信息采集器来对物流客体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信息交互层的功能在于传输、处理感知层与应用层间的物流信息。应用层的功能在于将应用型软件作为工具,准确识别用户、货物以及信息等。

对于农村物流系统管理者来说,其要将物联网技术规范作为参考依据,确保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管理者要想真正实现设施、设备与信息这三者的相贯通,那么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可以引入GPS、GIS等信息技术,保证物流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掌握、控制农产品的物流进度。农村智慧物流系统要分析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并挖掘数据,寻找资源,优化物流系统的效率,不断改善农村智慧物流系统。

2.4 完善农村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时,不仅要收集相关的物流信息,还要整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的“智慧”二字主要体现如下:体现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优化配置系统上的各种信息、这为物流系统提供了支持。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是对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即时信息进行处理,为运输农产品、配送农产品提供最完整的方案。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互通,全面优化、共享物流信息,将物流即时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当然,农村智慧物流活动涉及到以下的活动:农产品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等。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便于更快速的流动农产品,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要将物流企业基础信息、公共物流设施等相结合起来,借助信息平台来完善技术,完善处理物流信息的各项功能。

3 总结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势在必行。当然,农村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也是时展的产物,其加快了农村农产品的流通,将城镇与农村实现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罗甜兵,李玉红.互联网时代下物流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研究――以德邦物流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9)

智慧农业论文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3]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02)

智慧农业论文篇(4)

关键词:辽宁;智慧农业;物联网

引言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对农业生产、运营过程进行控制,实现智能感知和预警、智能分析与决策、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化流程、可视化监管、智能化决策[1]。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出台诸多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纲领性文件,报告明确提出智慧农业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路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施“互联网+”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慧农业的实施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要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1.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近年来,辽宁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农情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智慧气象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了远程农业可视化建设工程、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工程、农业预警会商系统工程、专家智能应用系统工程等4项工程,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智慧农业在辽宁省的发展。2012年,沈阳市成立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启动了3333.33hm2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规划利用4a时间完成2666.67hm2日光温室、533.33hm2畜牧养殖,以及133.33hm2水产养殖的目标。2015年,盘锦市盘山县林场与辽宁奥星通讯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能化现代化蔬菜大棚,实现了信息感知、智能调控和专家远程指导。2016年,沈阳市在浑南区营城子街道建立了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设施果蔬示范园,占地面积3.53hm2,20个温室,6个冷棚。2019年6月,法库县投资约10亿元建设“法库贵澳大数据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33.33hm2,主要建设15万m2冬暖式保温大棚、5万m2纹格式智能玻璃温室、组培育苗基地、特色种植、农旅观光、特色农业及农业数据中心、生态餐厅、康养风情小镇等综合体。目前,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与运营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集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测分析、灾情预警、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预警服务中心尚未建立起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模式只在个别的农业产业园区得以应用,农村智慧化水平停留于初始阶段,距离智慧农业的普及还有很大差距。

1.2辽宁智慧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素,但辽宁省的农业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智能服务、农产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仍仅限于少数农业龙头企业,并集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域,尚未形成以省为中心,市与县为节点,遍布乡、镇、村的架构,没有建立起由上而下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缓慢,据辽宁省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只有17.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1.2.2智慧农业规模十分有限截至2016年底,辽宁省全省温室占地面积仅有60.0千hm2,大棚占地面积42.5千hm2。全省范围内,目前尚没有建立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统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仅有少数几个试点园区尝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运营领域,全省农业总体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生产程度很低。

1.2.3智慧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辽宁省大田作物尚没有大规模地采用“3S”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部分设施农业也远未实现自动播种、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妨害等功能。对耕种机械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农业耕种的智能化生产的比率非常低,能够达到农产品从播种、养护、采收、加工、包装、仓储,直至运输的可追溯数字化管理的地区屈指可数。

2制约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缺少统一规划

辽宁省各地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基本处于试点阶段,一般由信息企业主导,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在基地与项目落实、核心技术和集成体系、运作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基础信息不全,质量不一,技术创新不足,标准不高。物联网系统彼此不能兼容,厂家不同其生产的设备互不通联,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智慧农业信息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整合程度低。农业数据采集覆盖面狭窄,缺乏权威性,很难做到信息数据共享。

2.2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2016年底,辽宁省共有拖拉机60.5万台(其中大型仅有15万台),平均82hm2耕地才有1台拖拉机。牲畜养殖和农田种植使用的设施、设备以简单器械为主,很难与数字技术对接,影响机械智能化的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16年末,全省能灌溉的耕地面积1023.4千hm2,占辽宁省全部耕地面积的20%,其中只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68.1千hm2。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还未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户仅有电脑25台(截至2016年底)[2]。部分农村手机信号差,用于智慧农业生产、管理、运输与销售阶段的信息数据大多为简单的归集,而专业性分析数据资源较少,可用于指导生产、运作、管理与销售的信息不足。

2.3设施投入产出率低

智慧农业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始投入大,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的低廉价格与微薄收益很难支撑农业的高投入。智慧农业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等数十种高新技术需要现代的设施和设备,这些设施、机械的价格昂贵,远远超过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的农户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高投入限制了高科技、智能化机械农具进入农业生产,制约了智慧农业发展。

2.4智慧农业应用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需要既懂信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现实的情况是,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不仅知识水平低,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技术装备缺乏认识,根本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2016年,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826.7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有117.0万人,占全部生产经营人员的14.15%,而年龄55岁及以上的则占到39%。在农村,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懂农艺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鼓励大学生与在外务工农民积极返乡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但真正回到乡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寥寥无几。

2.5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缓慢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智慧化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辽宁省的农地流转速度加快,截至2017年初,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hm2,但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仍然很低,全省仅有1.5万农户经营面积超过6.67hm2,规模农业经营户生产经营人员只有41.2万,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4.98%。土地流转价格不高,农民之间流转的旱田价格只有300~400元667m-2a-1,农民普遍不愿意出让土地的承包权,依然将土地视作基本生活和养老的保障;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频繁引发矛盾和纠纷,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小、速度慢,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流入。此外,大多数农户无力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

3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3.1规范智慧农业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智慧农业发展应该以省为单位,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制定好智慧农业行业信息标准,明确具体建设目标、任务、资金投入与筹措等。农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要根据辽宁省气候和土质情况,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辽宁省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适宜辽宁地域特点的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在线化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将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服务体系,直接面向农业生产、销售和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服务、农业及农村工作的信息化。统筹规划与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农村物流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中,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降低智慧农业运作成本。应大力推广PPP模式,围绕现代畜牧、现代种业、设施园艺、设施水产和智能农机等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先进的智能、精准、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基地[3]。

3.3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

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一个集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农业监管、农业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提高农业数字化、精准化水平。让农业互联网零距离贴近一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积极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满足农民实际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使用财政资金,鼓励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4]。制定政策,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对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给予支持,旨在建设高标准的智慧农业生产基地。

3.5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涉农企业,开展智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用好“大学生村官”与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政策,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到农村挂职,对农技人员进行智慧农业的相关培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人才,提升种养殖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开展信息智慧农业,对于自愿到智慧农业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智慧农业论文篇(5)

关键词:智慧农业 嵌入式系统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1-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智慧农业将农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依托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综合、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得农业系统的运转智能化、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智慧农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嵌入式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等。嵌入式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之一。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也在逐步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体系。本文基于智慧农业背景,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开设嵌入式课程的经验,对农林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智慧农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

智慧农业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认为: 智慧农业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以农业全产业、全过程智能化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和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要建设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农业物联网唯一的物联源头是嵌入式系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各个领域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

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针对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教学尝试,对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学生在保证专业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别,将智慧农业贯彻课程体系始终,使学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

2 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

(1)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和教学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培养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实践性,尤其侧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图1)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知识体系”,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掌握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有汇编语言、C和C++语言、Java语言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CE、Linux等;集成开发工具主要有Windows CE开发工具、ADS等。

(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11年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根据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大学三年级实施特定方向培养,同期购买了30套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

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主要学习理工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时间以及内容如表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我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前六个学期完成的是课内学习,旨在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一学年有计划地到校内外实调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所以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3 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

(1)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组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分别为涉及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涉及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项目案例,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案例的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验时,结合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中,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此环节中设计思想的原创性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

学生在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项目中,教师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六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大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做好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

我校实行的是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以往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和实习,部分学生在校内机房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学生如果不走出去。就无法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部分同学虽然通过实习单位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既可以保证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缺点,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得培养的嵌入式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中软、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相关的实习协议。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最终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以往经验来看,选择嵌入式系统开发课题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的学生知识面更广,就业面更宽,既可以从事软件开发,也可以适应硬件的开发工作。

4 结语

嵌入式系统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不断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等内容。随着嵌入式在现代农业应用的迅猛发展,如何真正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农业信息化人才,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2] 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1):1-3.

[3] 柳翔.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1:55-57.

[4] 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5] 李岩,孙玉,孙丞春.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3):45.

智慧农业论文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浙江;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前浙江社会经济发展需以信息、知识资源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高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有效地提高浙江省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使整个浙江省如同智慧的人,让市民能均等享受到智慧浙江的服务和应用。智慧浙江是基于数字浙江[1]基础之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智能化程度。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智慧浙江建设无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都有巨大的需求拉动作用。通过智慧浙江的建设将建立智慧电力、智慧海洋、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公共安全等智慧应用体系,这将促进“十二五”浙江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崛起,并能进一步巩固浙江省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2]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浙江省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推动智慧浙江建设的契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智慧浙江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1、建设智慧浙江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智慧浙江将进一步引领带动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瓶颈,推动以文化创意、物联网等为重点的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以智慧交通、电力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市能级迈上历史性高度,为城市化提供更大马力的发展引擎。

2、智慧浙江建设也有利于催生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浙江建设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等。通过智慧浙江建设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可在增加RFID和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催生庞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3、智慧浙江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我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物联网、先进装备和新材料等与智慧浙江建设直接相关,加上文化创意、应用软件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智慧浙江可以直接为五大行业创造市场需求,这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智慧浙江建设的作用

1、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智慧浙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浙江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巨大压力。因此,要通过智慧浙江实现改善民生的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从而使全体人民能够通过经济社会持续协调的发展,不断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智慧浙江建设作用发挥的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重点,是浙江省经济与产业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推动智慧浙江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一,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使我省在新能源、环境保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及新兴制造业领域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保持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带动智慧浙江建设中传统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转型升级。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动我省科技创新的发展,为智慧浙江建设集聚雄厚的技术基础。

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智慧浙江建设取得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态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了夺取这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纷纷抓住当前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的时机,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因此,智慧浙江建设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安排,科学预测和确定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规划,力争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对策建议

1、积极推行智慧城市与农村建设试点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做出战略部署。组织制定智慧浙江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协调解决智慧浙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开展智慧杭州、智慧宁波、智慧农村建设试点,推进一批先行试点建立智慧区域,探索智慧化建筑、交通、农副产品等社会领域智慧化建设。在智慧浙江建设中,强化智慧杭州、智慧宁波等在全省智慧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引导其它区域的智慧化建设。出台对农村智慧产品购买使用的鼓励政策,推动智慧技术的下乡活动,促进广大农村新型消费方式的形成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与智慧浙江相关的面向农村居民的信息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意识。同时,注重智慧浙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衔接与协调,通过制定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等相关制度,力争形成各市战略性产业的互补性发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2、整合智慧浙江产业链,构筑创新模式

通过智慧浙江建设,推动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引导和激励中小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交流合作,延伸产业链,促进智慧浙江配套支撑产业和协作体系发展;助推企业高端切入、抢占产业发展先机,逐步成为竞争力高、带动性强的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企业通过跨国合作和跨国经营,提升企业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和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现代化的科技中介网络服务平台,为科技中介创造市场需求,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等通过科技中介引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过程中急需的核心关键技术,助力智慧浙江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培育与完善。积极主动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超前培育和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加速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把技术创新前端的基础研究、前沿研究,中端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交易,后端的投融资服务、项目产业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训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创新创业网络。充分利用我省现有平台的优势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联盟核心企业通过战略协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推动现有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升级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我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积极组建高层次和高级别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行业和区域联盟的主导者和核心成员。强化省科技厅等部门在指导和引导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与建设中的作用,使我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典范。在进一步鼓励大企业成为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中心和催化剂的同时,引导中小企业继参与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各产业的技术路线图,整合各种重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路径,通过专利池运作和标准平台打造自主创新高地。

4、建立和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积极促进浙江省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在明确企业投资主体的基础上,建立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担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融合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的多元化智慧浙江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品种创新,对符合条件的智慧产业发展项目、智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支持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未上市的与智慧产业相关的企业开展股权转让试点,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与智慧产业相关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

5、推动关系民生的智慧产业园区的发展

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源进入园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合理布局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注重围绕智慧产业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选定关键的技术和领域,通过政府投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协同攻关。鼓励各地方政府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针对提升智慧产业竞争力的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关系民生的智慧产业[3]发展。将智慧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加以推广,将智慧产业纳入政府采购,在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的信息化应用中采购相关智慧产品,以政府采购引导智慧产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论文篇(7)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市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百强评比中,慈溪市位列县级城市第九名,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43,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3G无线通信网络已在全市基本覆盖,各类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家庭,用户数超过3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已在城区全部实施,目前已覆盖4万户,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至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2.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咨询、培训、监理等中介进一步拓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培养、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安排1500万元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实施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网新智慧谷破土动工,慈星纺织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慈溪创诚银河网络有限公司与慈溪行知职高合作开办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培训服务。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市民中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1.57%,年平均增长20.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家电、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优势制造行业有较大增幅,并拥有一批市场前景的智能产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已有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科技创意等业务为主的软件企业100余家,其中市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40%以上,年达到12亿元。信息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慈溪凌宇软件有限公司、慈溪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公司快速成长,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年成立,我市动漫产业起步发展。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改造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企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市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超过了90%。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建立了家电、物流、化纤、轴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毛衫网、慈溪家电网、慈溪天天发物流网等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发展势头良好。

5.公共领域及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党政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网上办公覆盖市、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民政救济、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消防、数字档案、数字国土、警务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就诊一卡通等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顺利实施,81890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开展。农村信息化得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普及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技110等信息教育和农业网站基本普及,徐福村等智能社区(村)示范建设正在实施。

回顾“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信息产业总体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纵深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层次不深;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二)发展形势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环境承载容量,都已十分有限。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市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市委、市政府以年5月在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框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几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事项,并提出结合慈溪特色做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指示。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为慈溪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4.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我市在同级别城市中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后,江北区已明确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江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城市先行区,杭州湾新区已成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其他县市区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优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慈溪打造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慈溪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我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抢占先发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我市实际,树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案例,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地位。至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家电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增育市软件企业20家以上,基本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信息产业占新兴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发展30—50个智慧产品。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

1.继续深化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制造应用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轴承、汽摩配、化纤、模具等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慈溪综合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智慧贸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家电、轴承、轻纺等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三是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的现状,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构建智慧能源应用体系。贯彻实施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全面实施推广的决定,从用户端智能电表、调控一体化开始,加快推进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智慧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近海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

5.加快推动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逐步推动文化商务区企业智能总部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

(二)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街道)和农村的智慧健康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3.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安居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以网新智慧谷、文化商务区和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4.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慈溪旅游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1.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2.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社区公共智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商务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信息的和查询。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完善各类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居民能便捷地应用各类信息终端实现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等各类费用自助支付。

4.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慈溪”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建设工程的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依靠无线网、宽带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等有效支撑,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3.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法院、民政、档案等数字化工程,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五)大力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信息家电、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每年培育软件产品50个以上;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孵化器1个;加强软件产业主体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每年新认定市软件企业4家以上。一是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网新智慧谷、慈星纺织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及市级软件孵化器,促进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国企、央企及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较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服务基地,营造智慧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以网新智慧谷等软件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组建软件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软件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产业领域开展创业。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和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提升软件企业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大力促进动漫制作、游戏开发、影音设计等数字内容产业和工业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多种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行业性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性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中心、工业性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点明显的服务外包产业群;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开展研发、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服务外包;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业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信息服务业发展。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每年扶持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家电、光电产业、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新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智能家电研发推广基地,加快形成以智能家电、网络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为重点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依托慈东工业区内重点功能区域,积极打造我市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设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形成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七)强化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慈溪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按照具体建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在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领导和建设能力。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慈溪行知职高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我市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规范化管理。

2.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撑和评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