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法教育论文

语法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9 02:04:52

语法教育论文

语法教育论文篇(1)

"轻负担,高质量"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同时,它又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比较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的教育效率不高。教育活动本身可以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示为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

教学投入

而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可见要提高教学效率,先有教师的教是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配合,而这两者结合的好坏,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宏观角度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变原先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师"教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实行教法,学生的整体化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活动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教学中正确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是交往双方各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使双方的活动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高度协调一致的关系,因此,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取决于教学双方共同遵循学习的规律性,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依据学,要学教于导的相互制约性,教师的教只有依据学习规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动作用,获得最佳效益。

3、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经验的传递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定的心理结构。

四、研究的内容与操作程序:

1、建立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陶冶功能和启迪功能。众所周知,人生存在社会上,就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情境教学,是教师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过它来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还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适应能力。

2、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①为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体验。教师在注意肯定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咱强迫或负担,教师要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或气氛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

②要在师生的互重互信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只存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而也只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③要注意调节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达到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暗示学生称为"创作力的假消极状态",这时,人的联想自由驰骋,情绪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日俱增。

3、坚持"自学"与"导学"相结合:

①"自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后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运用多种感知器官自主地学习。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自问、自查、自测、自结"。

自读自问主要用来预习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可进行几个自问:如:①文章的段落如何划分?②段与段之间有何联系,有何标志?③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精采的语言?④从这篇范文有哪些是值得借答的?"自查、自测、自结"主要用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读者讨论预习和教师提问中的各种问题,也是同学检测自己能力的时候。学生在这里既可以使自己的设想答案得以肯定,又可以解决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于自我总结。

②"导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室就好比是一个舞台,教师在这儿兼任"导演"和"演员"的重任,在这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主演表赋,彻底提"满堂灌"的困境。

①善于课堂提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提问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助活动的刺激,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A、分析教材,受教材要求为教学问题,语文教材常将教学要求编写成课后思考题,这些思考练习题,问题性作业表明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中扣紧这些设计问题情境。

B、分析学生,教学者应从学生的角度设问,估计学生掌握新知识可能出现哪些不懂的问题,善于在教材的重点或懂理不学不透的地方设问。

C、要注意分层提问,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提问的侧重要有所不同,不能对好生差生问同一个难度的问题。

②要善于提出学习要求,善于指明重点。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不同的要求,每一次提问都

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要旨;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提问。

③要善于组织讨论与评讲小结。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对讨论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讨论作具体指导,指导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评讲小结,给学生以肯定自我的机会。

4、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结构。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这个现象不应该局限于课内,这应该与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与将教学外向纵深延伸,向课外延伸;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人材。

①教育目标要立体化。

在德育方面,不仅要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品质,还要培养他们科学的价值观,在智育方面,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应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方面,不仅要使他们有健全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他们为人类解放奋斗的精神。

②教育途径的立体化。教育途径要多渠道,除课堂教学外,还要进行课外教育,如开展第二课堂,开发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竞赛、展览等,还可以进行校外指导,由家庭、社会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③教育方法的立体化。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甚至电脑等媒体教学,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充分感知教材,还可使抽象的东西受成具体的东西,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各种研究内容表述为程序为:提问校内第二课堂

自学导学讨论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结校外

(课外)(课内)(课外)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准备采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法可以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中,从而更好地提示教育有普遍规律。把所教两个进行班分别列为实验班(初二(3)班)和对照班(初二(1)班),并分别把两个班的同学划分为A、B、C三档,以实验班的B档同学为实践研究的基准点,进行实践研究。

六、研究的效果及对效果的分析:

实验前实验后

A档平均成绩

B档平均成绩

语法教育论文篇(2)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富内容的同时可以渗人许多法律知识。讲授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而且,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如学习《陈情表》一课时,我们可以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教师可借此给学生讲一讲对长辈的孝顺和赡养义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又如,小说《包身工》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只有十五六岁,住在恶劣的条件中,接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压榨。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芦柴棒”,没有名字,备受虐待。讲课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我国的《劳动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或招用童工。”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公德类材料作文,弓I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这篇作文中的事例=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镦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对此,网上议论纷纷,几个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琪琪悲剧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也已打破道德底线,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却罔顾法律将其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并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徘谤和诬告陷害。”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秩序,触犯道德底线。教师要通过这些告诉学生,对网上的信息要学会画别,不要做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再看2015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因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小陈迫于无奈,也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査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弓I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不是害,不为亲者讳是法治精神的体现;给警方写信可以写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重视隐私保护。

针对2015年8月18日出现在那郸街头的“警民对跪”一幕,教师可让学生写一个评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跪事件”的背后是我国要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的结合,首先要大众破除“人情高于法”的执念。

三、通过语文字词教学介绍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教师可尝试从法制的视角来分析。如讲解“赡养”时,教师可将“抚养”与之相比较,年人出生后有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能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

有些语病题也给我们提供了法律教育的机会。如2015年保定调研考试的一个病句题: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2014年12月1日前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本是没有语病的句子,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减轻和从轻是重复。在试题讲解时,教师可给学生解释一些法律概念:减轻处罚是指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处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小幅度的处罚。

总之,语文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同时,法制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完成德育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动脑筋,找办法,利用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法教育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中级韩语精读,教学方法,初探

 

中级韩语学习者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一般已经掌握1500~2000个词汇,能够听、说、读、写基本的韩语,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对韩国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零起点大学韩语专业学生年级来划分,中级韩语大致是指韩语专业学生大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在各高校韩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中级韩语精读(以下简称中韩精读)一般被指定为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中韩学习者的水平和特点,笔者参考一些论文、专著,结合语言教学的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中韩精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都在于学习者本身,韩语学习也不例外。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引路人,对学生“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育论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提高学生韩语应用能力,这其中应该以听、说能力突破为教学重点。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采用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全部用韩语授课,到高韩时则全部用韩语授课,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尽量使用韩语。

在词汇讲解时,韩语单词并非个个必讲,但重点单词、词组或惯用语要讲深讲透并逐个举例说明;同时举一反三,将该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加以归纳总结;重点讲解并归纳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比如“被动词”、“使动词”、“名词化语尾”、“接头词”、“接尾词”等的构词规律。

在语法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语法进行分类汇总,讲清楚相似语法在意思和句法等方面的异同,比如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原因、理由时的异同,以及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假设时的异同等。在讲解完后要让学生背诵典型例句并利用所学语法造句,教师给以批改,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

活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韩国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定发表主题和发表小组,发表主题尽量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上课时由小组代表用韩语进行发表,学生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我系使用的中韩1精读教材延世大学《韩国语教程3》为例,教材共分“?? ??”、“?? ??”、“??? ????”、“???????”、“?? ???”、“??? ??”、“??? ? ??”、“?????”、“??? ??”、“????”等10课。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3人,由各小组轮流对每课相应的主题进行发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语言知识层面的讲解,还要对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解读教育论文,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紧密结合。

注重模仿和背诵,要求学生多读、多背。通过朗读、背诵来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培养韩语思维能力,减少中式韩语的使用,提高韩语水平。

重视复习,温故知新论文服务。韩语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复习在韩语学习中十分重要。每次讲授新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对新课中出现的已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再次讲解等方式不断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每次课前由一名学生进行不限主题的3分钟韩语演讲,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课外开展韩语第二课堂、校园韩语角、韩语演讲比赛、唱歌比赛、韩语戏剧表演等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网络课堂教学等方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面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堂+辅导、答疑”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图象、视频等资料,在授课前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等向学生演示各种实际场景,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生动的韩语应用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解、练习。

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对不同的学习者来讲,它也存在着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强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课堂教学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些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各种专项随教软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相应方面的水平,比如发音软件、听力与口语软件、词汇与句型软件、韩语打字软件、写作软件、韩国语能力考试辅导软件等。另外,通过中韩精读网络课程教育论文,学生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恰当与否对于提高学生韩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关系很大,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中韩精读课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三部分组成。平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阶段测验等;期中、期末评价以考试、考查为主,提交小论文为辅。平时评价成绩和期中评价成绩各占学期总成绩的20%,期末评价成绩占60%。由分值比率来看,平时和期中评价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率偏低,应当对分值比率进行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占40%,期中、期末成绩各占30%的比率较为合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带着公正、公开、积极的态度来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及时解决评价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在韩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五、结语

中韩精读教学是中韩教学的重点。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中韩精读教学,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其他高校韩语专业或者英、日、俄等其他语种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其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绪俊.韩语基础课教学方法初探[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郑春梅,金英子.高职韩语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宋英华.韩国语会话教学研究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卢广伟,周文雯.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0,(05).

[5]汪洁.浅谈推进优质韩语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王沐阳.高职应用韩语教学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语法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我国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实践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又要育魂。”[1]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德育要以自然的形式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既能让学生吸收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而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蕴含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知为出发点,所以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次的语文教学都成为学生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过程。而有了内心的情感积淀,就会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迫切地需要在课文中探索情感的根源,学生进行多次阅读,由情悟理、由情明理,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知慢慢演变为待人接物方面的理性态度。因此,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的课文内容都浅显易懂,思想情感是很自然的流露。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愿意在课内外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安排、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丰富的语文阅读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当然,阅读的时候要有选择,书有良莠之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阅读。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坚强不屈的孙悟空,聪明过人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武松……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榜样越具体越鲜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条件就越好。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文本的内在价值。

在阅读的熏陶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在阅读中要真正学习知识、接受德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

二、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告诉我们,除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之外,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做好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良好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注视下都会无限放大,他们会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评价,最终会直接地影响他们。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第一个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坚毅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基础沉淀的过程,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高尚的人格形象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我们难以想象出一个格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能教出一批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就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应该是信行统一,这是唤起学生道德是非观、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催化剂。“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2]。学生会根据身边的环境不断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其次,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特别是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碰触是深刻而久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优秀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榜样和导师。由此可见教师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都是能引导学生发现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道德因素,是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无形力量。

这样在言传身教中的德育渗透,润物于无声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宽阔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以自己的情操感染祖国的花朵,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道德的顶峰。

三、在习惯内化中渗透德育

学生在亲身的阅读感悟中体验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接受德育,由此学生内心的情感认知和对待问题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些变化都是学生的内化,只是德育渗透的第一步,还要不断深化和提高,不能让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仅仅停留在心中、存在于口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心的认知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知和行为相统一,体现完整的德育过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自身出发,有机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丰富、饱满、生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才能成长为更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语法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素养;专业特点

语文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不同,因而决定了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必须为学生的职业(就业)需要服务。例如我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把“说”与“写”进行了细化,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特点。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女同学居多,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求教师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多一些教学浪漫和职业理想。所以,我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将环节大致划分为三步:“习惯”——“兴趣”——“实践”。

首先是读书习惯的培养。具我调查发现,在我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10% 的学生有读书的习惯,那么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的好习惯,结合我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尝试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将“读”与“说”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学会复述故事。每周在上课前我会为学生介绍一本好书。然后,下周上课时要求学生以故事的形式口头复述。这样,在养成学生读书习惯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第二步,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图书馆搜集大量的书籍。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名著选段,培养其读书的兴趣。通过这种读书活动学生可以亲历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进行口语交际、拓展想象,抒发爱美的情怀。

其次,在养成读书习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探知的源头”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探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教师自然不能再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我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而要想做到这点,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尝试营造问题情境与合作、竞争情境相结合。举个例子来说一下:在讲《雷雨》时,考虑到情节人物的复杂性。我采用了“先观而后演”的形式创设情景开展教学。学生现场组合创设情境,有人扮演鲁大海,有人扮演四凤。在情境中使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并理解了故事情节中矛盾冲突的产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他们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语文课。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将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幽默风趣的歇后语等融入到课堂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于我校学生的职业特点。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还需要反复的实践,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例如:《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第二单元,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实际应用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开展探讨研究活动。例如我在人教版中等职业教材第二册《长城》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长城的资料,(如寻找模型、图片,看课外书报,网上查询等),然后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围绕长城的创建、发展、古今评价等方面举行讨论会。这一综合性活动,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交往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中等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现代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让我们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吧!(作者单位:长春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全主编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2]倪文锦主编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基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

[3]王文彦 蔡明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4]吴立岗主编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

[5]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

语法教育论文篇(6)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中所体现的考生的诚信观念出发,分析指出了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学生对传统诚信观念的困惑和矛盾。进而对

现交货方有丧失履行合同能力的可能性时,便有拒绝先行支付货款的权利。此种做法,按

…” 作者认为,这个补白鲜明地表达了教科书想要教导学生的潜在观点和看法:诚信和财产不如友谊更有价值更重要!

综观课文,尤其是通过课文正文最后一句“画蛇添足”式的添加语句,我们不难看出教科书在实际上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首先,诚信的力量总是软弱无力的,所以坚持诚信的人们(“我”)的呐喊和反抗是无济于事的!其次,第三力量(“奶奶”形象所代表的法律力量)是软弱的和不可依靠的,面对毁坏诚信的“恶势力”(“我”的爸爸妈妈和万芳的妈妈),学生除屈服和逆来顺受外别无选择!第三,教科书还要告诉学生的是,既然无法抵抗就不要抵抗了,不如转而逃进友谊和“义气”的自我安慰之中以获得灵魂的解脱和自我原谅。作者认为,教科书在这里恰恰没有传递最重要的信息给学生:维护友谊的最重要的工具恰好就是诚信和互利,没有诚信和互利便没有真正的友谊长存!最后,教科书还试图通过该课文教导和培养学生“重友谊轻钱财”的道德品质,却忽略了在

《政治》课所应该承担的任务。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语言和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声波或者笔画集合,更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是一切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的载体,有如司机所驾驶的车辆和船舶。如果搭载在语言和文字这种载体上的思想和观念是腐败的甚至是反理性和落后的,语文教材和教学便不能辞其咎!犹如司机所驾驶的车辆或者船舶上运输的是违法的毒品,司机也是应该承担非法运输毒品的法律责任的。教育可以划分学科,人的思想观念却是不分学科的。语文也是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中现存的思想观念,并且反照在少年学生的心灵上,给他们打上深深的思想烙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它所给予学生的信息总量和信息强度远远超过《思想品德》课或者《政治》课,相应的,语文教材和作业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思想观念养成或改变的影响程度也必然超过其他任何中学课程,语文教育给学生心灵所打上的思想烙印也更深远。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语文应该给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伦理和法制观念?

其次,我国语文教科书的编辑者必须认识到:我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教科书,必须与时代一起进步,担当起对国民进行现代思想观念教育的担子,尤其是要担当起对作为未来希望的未成年国民进行现代法制观念灌输和教育的重大责任。而目前的教科书,则明显缺乏对学生进行现代法制意识灌输和培养的考虑。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但是21世纪最新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却在教育改革的口号下,“新瓶装旧酒”,继续制造和传递中国传统观念中落后和陈腐的信息,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国民现代法制观念落后的一个关键证明。我们难以想象在现行教科书所造就的落后和陈腐的信息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传人能够树立先进的和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与之相适应的老师和教法,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和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思想观念被奠基和被养成。所以,编辑和审定教科书的人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教科书的问题之所在,勇于承认和解析教科书篇目编选以及作业设计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和误区。

第三,我国中学教科书的编辑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现代文明观念和法制观念。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中学语文教科书遍选文章的指导思想必须和党中央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各项理论和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尤其是必须和我国宪法所确立的“以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保持一致,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保持一致。编辑者应该注意教科书所编选的文章在思想内涵上可以对学生世界观和法制观念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以灌输现代文明观念和法制观念为己任。

第四,教科书具体篇目的选定应该开放和透明,尤其是应该征求法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学者的意见,不应该局限在“学者相轻”的成见和学科隔阂之中。可以考虑在定稿前将教科书草案交付社会进行讨论,在广泛征询大众意见的前提下形成试用教科书,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反馈作进一步的修改之后再出版定稿。或者将编选教材的权力有选择的下放到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个别的试验和鉴定,然后对地方试验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进行比较论证,结合各自的优点最终形成统一的教科书。

第五,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文章的内容在理论依据上应该和大学教科书的基本理论保持一致。如果学生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是陈腐又传统的信息,而在大学时期接受的却是和中学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的现代观念和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和混乱。这种矛盾和混乱将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无所适从和自相矛盾,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和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是非观念,从而造成“观念断裂”和“思想地震”,进而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因此,中学教科书的设计必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科书中正确的法制理论为依据进行取舍,重新进行编排设计!

结论

我国现代社会正在自传统走向现代,自落后走向文明,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从乡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教育肩负着传播现代文明和法制观念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的思想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教科书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与时俱进,担负起传播与现代改革开放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法制观念的责任,跟上时代的浪潮和步伐。语文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理性,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观念。如果说,参加高考的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了思想上的迷茫、混乱乃至于错误,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我们中学语文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更是对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中传统诚信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更追问下去,则意味着对整个传统的和主流的道德意识形态领域中陈腐和苍白道德成份的审判和割除!

注释:①曹韧、师钦主编《高考作文状元卷实战启示录》,北京大学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1页。

②流沙河:《理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27页。

③玛利.居里:《我的信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41页。

④孔子:《论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44-45页,第46页。

⑤张之路:《羚羊木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119-123页,教科书编辑者有删改。

⑥曹韧、师钦主编《高考作文状元卷实战启示录》,北京大学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62页。

⑦见《燕找赵都市报》2001年7月31日相关文章。

⑧曹韧、师钦主编《高考作文状元卷实战启示录》,北京大学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29-131页。

语法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问题;方法

教育是具有导向性,激励和评价作用,教育的实质是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追求有理想。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都需要语文这个桥梁。几乎所有教学的评价都通过语文的文字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新概念是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教师对新改革后的教学理念是否可以正确应对是需要认真专研和探讨的。找出针对性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和目的

小学是整个人生学习的第一阶段,他是从无到有,从0到1 的过程,需要教师灌输全新的概念和详细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问题具体化、实际化、形象化。由新的教育方针可知,新的教学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接受模式也不一样,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美学教育的缺乏

教学需要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他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更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品德教育是应当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任何话题,任何方面都应当提到美学。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业教育,嘉奖教育,缺乏美学教育,这无形中偏离了教学宗旨,很大程度的让学生减少了对美学的感知,相应的,在道德的意识上也存在欠缺。

2.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起指导作用。学生为主体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为关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以自己为学习中心寻求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模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学习是客体,追赶式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自由发展。

3.陈旧的填鸭式教学

小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中,还未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因此很大程度是跟随教师的步骤学习,所以教师容易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缺少自己学习的能力,也无法达到个性发展的效果。新的教学需要教师摒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渴望学习。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应对方法

1.培养优良品德和审美情趣

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和形成在将来的待人待事中起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借助身边的大事小事,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具有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热于助人等优良品德和文明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法纪观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自觉的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道德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但可以在美术舞蹈方面体现,在诗歌、小说、故事里,在文章篇幅里,在字里行间,在附带的图画里都可以体现。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里的内容,深入挖掘提炼出具有美学教育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当中,去感受去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升华,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小学生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把师生关系看成是单向的传和受,容易造成单向的传,屏蔽式的接受,不利于教学.新的教学方式一个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展现自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不一样的内容和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运用嘉奖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多表扬少批判,多指导少替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作用,获得学生和老师的认可,这对学生今后发展是具有深厚影响的。

3.做好课前备课

教师的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配合学生的步伐,对个别差异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需要教师以一视同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教学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是否能得到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在授课前下好功夫.备课不仅仅是课本上要授的课进行解释,更需注重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备课需要有系统性有针对性,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充分利用好上课时45分钟,达到最高最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上好了课学生才能有效率的完成课后练习和系统的回顾以前的知识。

4.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独特魅力和独特的人格,过去教学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注重学生本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配合学生的需要,提供建议和方法,让学生积极的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一个班集体不仅需要学习上的有的优等生,也需要品德,体育上的优等生,不仅需要会算数的天才,更需要会弹钢琴的音乐家.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是新教学的根本和重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识字认字,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学是主要的、重要的、有深远影响力的,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于过去陈旧的不好的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应及时改正,选取良好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