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湖湘文化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1 16:06:21

湖湘文化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篇(1)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与溯源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1]两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有机联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湖湘文化,也要从一个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它。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

湖湘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它经过多年来的丰富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特质。从时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自两宋时起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从空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指湖南省境内的区域文化。在前人对于文化的定义语境下,湖湘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自两宋到近现代的湖湘人民在本地区创造的风俗、道德、艺术、知识、实物、信仰和其他在社会上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复合体。湖湘文化自成一派,有着丰富复杂的文化系统。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湖湘文化中的生活民俗和日常习惯,即湖湘人民对于家庭生活、考学升官、生老病死、节假庆祝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然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物质财富,即反应湖湘人民的观念变迁的历代物质载体。如各种湖南的古代文物、流传下来的湘式建筑风格、生活中的劳作工具等等,都在向人们传达着湖湘文化的广博与绚烂;最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表现湖湘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容,也是展现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湖湘文化的源头

想要了解湖湘文化的形成原因,就要从它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的源头来追溯。首先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双重作用造就了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即儒家思想和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渗透和影响,成为湖南地区的正统思想;而以屈原闻名的荆楚文化则代表着本土文化,群苗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虽蛮野刚烈,却血性十足,有着强烈的本体特色。儒雅清俊的中原文化与刚强野性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磨合,便形成了湖湘文化刚毅、倔强的独特风格。其次是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重要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所处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湖南地区一面临湖,三面靠山,其内部也多是群山,交通很不发达,信息比较落后。而且因地理环境关系,其夏季十分炎热,到了冬季则异常寒冷。春秋两季同样时冷时热,骤晴骤雨,十分易变。在古代时期因其气候条件的恶劣,成为历代官员的放逐之地。尽管后来湖南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发展,成为丰足的“鱼米之乡”,但是这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是将湖南人民锻造出憎恶分明,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二、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与文化展

现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西方概念,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强调的是整体性,是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角度下对其进行评断,很少强调建筑室内空间的独立性。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建筑领域也开始注重起室内空间的设计感和文化内涵。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它建立在建筑本体之上,是对建筑的二次完善和再设计。[2]所以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十分相似,但又有些许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工艺、材料、造价、功能性等方方面面的可行性,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不同之处在于,建筑本体注重的是整体性和宏观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更注重细节,在意的是各个构造之间的连贯与合理,保证满足人在室内的舒适度和情感需求。可以说,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语境下,人本位的思想更为突出。此外,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还应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设计风格。风格是风度与品格的结合。它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更多的强调其精神性。一个好的设计风格能够触动人心,不仅要有艺术的外在形态,也要有艺术的内在韵味。可以说,风格是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案例的关键所在。

(二)空间室内设计的本土文化展现

虽然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外来概念,但是为了让西方设计思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首先应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宗法制,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集体大于个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例如中国最典型的四合院,其空间布局就严格按照辈分资历进行设计,体现出中国的伦理文化。具体来说,空间设计所展现的本土文化构成分为三类。首先是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外形,与西方的空间设计理念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强调的是生活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对于功能性要求不高。其次是室内空间的结构。即构成空间的框架,这就涉及到建造人民的材料选择、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例如,中国人偏爱木材,他们认为,木材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会使居住的人生活更加富足美好。这其中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后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装饰。恰到好处的美化装饰可以为空间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的装饰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

三、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领域中,地域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文化表现的不同。[3]近年来,随着湖湘文化的崛起,学术领域的研究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它。如何将湖湘文化的特色和文化精髓很好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成为每个设计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试举两例,来展示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如何应用。

(一)心忧天下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展现

湖湘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心忧天下”,无论是古代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是近代的“救中国必从湖南始”,湖南人一直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抱有着一腔奉献的热血和极高的责任感。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我们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同样应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他人着想的使用感。如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绿色设计”理念,即是强调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放在设计首位,避免材料的浪费,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居住者的人身损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这与“心忧天下”的核心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二)实事求是精神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在湖南的文化殿堂——岳麓书院中,高悬着一块“实事求是”的牌匾,这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指导。古往今来,在湖南地区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进行了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成功改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空间设计中,则可以体现为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作为一个考虑全面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不能一味只追求视觉上的绚烂和不切实际的美感,还应求真务实,考虑到材料的造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居住者在此空间中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才能在符合预算预期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高水平艺术风格的室内空间作品。

四、结语

湖湘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朱F基;湖湘文化;“朱氏风格”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3-0015-07

哲人胡适先生说过:“大凡一个思想家,他思想体系的建立,总跳不出他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他智慧成长期中的时代环境,这是他的根。其后枝叶茂盛,开花结果,都是从这个根里长出来的。”①朱F基自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以前,在湖南生长了18个春秋,他的青少年时代即世界观形成及其智慧成长的黄金期是在湖南度过的,深受湖湘文化的滋养和影响。湖湘文化心忧天下、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根植于他的骨髓里,造就了他施政的“朱氏风格”,这在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表现得特别鲜明。同时,“朱氏风格”又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

一、湖湘文化影响和孕育了“朱氏风格”

2011年《朱F基讲话实录》出版时,中国青年报概括了《实录》的“朱氏风格”,即“深刻、简单、直接”②。笔者认为,这从“为文”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但“朱氏风格”不仅表现在“为文”上,而且表现在“为人”、“为官”上。若从后者的角度看,朱氏风格的内涵则要深刻得多,至少包含“忠诚、求实、担当、创新”的内容。而这些品格正是湖湘文化熏陶、濡染、滋润的结果。

首先,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忠诚精神。忠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基因。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贾谊“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忠诚为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湖湘大地一直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朱F基1928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安沙乡棠坡村一书香门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其先祖在明初即来湖南定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贡献者。朱氏祖屋便有“读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家训。朱F基堂兄朱天池曾这样总结朱氏家族的家风:“十五世诸祖均取朝廷功名,为官清正,世励清操,为民办实事,戒奢糜,崇俭约,忠厚孝友,和宗族,睦乡邻。醇风美德,世代相传。”③朱氏家族还有唱京戏的爱好,每到闲时,叔伯兄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一展歌喉。那些京剧的经典剧目,大多是精忠报国的题材。朱F基耳濡目染,从小养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抗日战争的斗争环境中迅猛地生长起来。抗战期间,湖南既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后方,又是正面会战的重要战场,全国抗战正面战场开展的22次会战中,就有6次发生在湖南。湖南人民和军队在抗战中的斗争和牺牲深深地影响和感动着朱F基,国破家亡的感受更令他刻骨铭心,使得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深沉和强烈。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深情地说:“抗战爆发时,我只有9岁,救亡的歌曲,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每逢唱起这些救亡歌曲的时候,我的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就充满了要为祖国慷慨赴死的豪情。”①后来,他在给长沙楚怡学校百年庆典的贺信中也写道:“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的时候,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②

其次,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担当精神。勇于担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熊希龄在《时务学堂公启》中曾豪迈地说:“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立,则中国存。”杨度《湖南少年歌》更是骄傲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蔡元培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也特别感慨:“湖南人敢负责任。”无论是抬棺西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是舍生取义以求变法成功的谭嗣同;无论是建立华兴会以振兴中华为使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还是建立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身上都充分折射出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朱F基出生地长沙是湖湘文化的重镇,从小就受到先贤事功的感染。他特殊的身世又增强了这种感染的力量。他虽然出生于大户人家,但一出生便遭遇不幸,出生前便死了父亲,9岁时又死了母亲,由伯父们抚养长大。家庭的不幸,使得他少年早熟,从小就养成了自强和担当精神。在求学时,他便不畏艰难,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路途多么遥远,他都不言放弃。在抗日的烽火中,他随学校不断迁徙,读初中时,涉湘江,过洞庭,随广益中学辗转来到衡阳常宁乡下。读高中时,1944年到1946年,又随国立八中从新化、辰溪、泸溪、吉首辗转至永绥(花垣),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一直坚持下来,即使感染了霍乱也不放弃。他勇敢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在广益的前五个学期中,共59科次的期末文化考试,其中100分的15次,平均93.8分,有三个学期名列第一。在省立一中,他又以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从小养成了正义感,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譬如,他在广益中学求学时,学生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木板地面很简陋,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朱F基发现后立即制止:“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③

再次,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求实精神。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强调经世致用。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宏曾说:“学也,行之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王船山强调“知而不行,犹无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魏源也提倡“以实功程实事”。曾国藩虽“肆力于宋学”,但主张“不说大话”,“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抗战时期的湖南教育更凸显了讲求实际、关注现实的湖湘学风。比朱F基小一岁,此时也在湖南乡下求学的龚育之曾回忆说:“我们毕竟生活在战火烽焰的时代。我们作文比赛的题目是《写给前方将士的一封信》,我们在课堂里作时论,题目是《莫斯科战的臆测》,我们在游艺会上演唱《流亡三部曲》不用化妆,我们歌咏队练的是《黄河大合唱》和《吕梁山大合唱》。”④朱F基求学的学校也都贯穿着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他小学时就读的时中学校和崇德小学,灌输着“讲求有用之学”的思想。他上的中学也都是务实重行的湖南名校。广益中学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1905年创办的,原名“惟一学堂”,一年后更名为广益中学堂,秉承“广开学路,益我中华”的宗旨。高中就读的楚怡中学,取“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意,形成了“自动、自学、自治、自立”的传统校风。高中毕业时就读的省立一中,1912年由符定一、贝允昕等创办,校长符定一为其制定了“公、勇、勤、俭”的校训。朱F基深受这些名校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从小养成了求真务实和关注时事的习惯,在广益初中毕业考试时,他的公民课(即政治课)成绩得了满分。

最后,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创新精神。湖湘文化历来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怀,从周敦颐创建理学开中国古代思想史“三教合流”之先河,到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创自由讲学之风气;从王船山提出“更新而趋时”,到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曾国藩、左宗棠等开启洋务运动,到郭嵩涛、曾纪泽等驰骋外交舞台,湖南人变革、创新的精神一脉相承。朱F基在湖南求学时期就受到这一精神的影响,面对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善于另辟蹊径。譬如,他在广益中学读书时,当时上晚自习点的桐油灯只能照亮一边,于是大家约定每隔半小时转一次方向,有时因计时不准而起争执,朱F基见状后起身挑出灯芯,两边同时点燃,光亮顿时加大了一倍。

二、“朱氏风格”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

“朱氏L格”是湖湘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方面,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湖湘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朱F基的心田种下以后,迅速生根发芽,并随着朱F基走出湖南,不断成长壮大,最终绽放出“朱氏风格”这朵奇葩。另一方面,“朱氏风格”形成后,特别是在朱F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又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范,使湖湘文化得以在更大的历史舞台展现风采,从而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朱氏风格”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弘扬了心忧天下的情怀。心忧天下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朱氏风格”将其发挥得完美极致。

一是忧国。1998年3月24日,在作为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国家目前潜伏着很多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①他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忧虑。当了解到国有企业有三分之一的亏损,还有三分之一的潜亏,他心急如焚地说,“这个问题如果拖得太久,是会坐吃山空的。”②他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忧虑。当发现一些地方卖企业成风,而且是贱卖,像长春拖拉机厂那样的大厂也在卖的行列,他担心国有资产会被掏空,批评说,有些所谓“卖厂”,实为送厂。卖的时候七折八扣,几乎变成零资产卖掉,然后把银行的贷款、债权都给冲掉,这不等于倒贴吗?③他为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忧虑。看到四川大凉山地区海拔3000多米的森林被砍得一塌糊涂,又听说阿坝地区砍得更厉害,他忧虑地说:“这还了得!再这样砍下去,水土不断流失,三峡水库过不了几年就会淤掉。”④他为国家的重复建设忧虑。看到大量的加工企业设备闲置,一些地方还在不断地搞重复建设,他忧心忡忡:“搞重复建设,产品没有市场,企业不能生产,它就没办法扭亏。”⑤他为国家的服务质量忧虑。看到民航的服务质量上不去,他说,外国人首先是从我们的民航、民航人员看这个国家的素质和精神状态的。一个国家的民航服务水平很低,飞机老不正点,如果连这个都抓不上去,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⑥

二是忧政。作为国务院领导人,朱F基的忧国之情常常表现为对政权机关、政府部门作风的忧虑。在担任总理的第一次国务院会议上,他提醒大家:现在问题很严重,老百姓在很多方面对我们是不满意的,特别是对我们的干部腐败,贫富差距悬殊,一些基层干部作威作福,有的高级干部、漠视群众的利益,人民对此很不满意!如果本届政府对存在的弊端不进行一个根本的改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看下一个世纪中国的事情就很难办。①他为政权机关的腐败现象忧虑。他说,有些事情是前所未闻的。县长买通杀手去杀县委书记,他好当书记;副县长买通杀手杀县长,他好当县长。居然腐败到这个程度!②他为某些权力部门的恶劣作风忧虑。看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山西某地公路收费,交警穿着军大衣,一来汽车就责令司机停下,开一张罚款单就是60元,司机稍有不服就加倍惩罚。他愤慨地说:“你这不是‘鱼肉人民’吗?这算什么执法机关?”③他为机关干部的特殊化现象忧虑。他说,“最近,中纪委派巡视组到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检查,查出不少问题。我就想不到,其中很多人还是我的老朋友,这么无法无天,哪儿还有半点公仆的气味?!爬到这个地位,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随便享受啊?这怎么得了!”④他为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忧虑。他说,要办一件事,不开八次、十次会议就没法落实;如果发一个文件,能兑现百分之二十就算成功了;一件事情批示了十次之多也贯彻不了。他十分忧虑地说:“这么下去怎么得了!我一想到这件事就非常痛心。这件事情说明,所有好的思想、好的思路、好的政策都会在中被埋葬,这太可悲了。”⑤他为国家机关的奢侈风气担忧。他说:“我现在有一点担忧,就是我们花钱花得太多了!你们看京西宾馆金碧辉煌,钓鱼台国宾馆也是金碧辉煌,人民大会堂更是金碧辉煌,到处都是金碧辉煌。不是不要建这些设施,而是我们是不是应‘悠着点’?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⑥

三是忧民。他常常为老百姓而忧虑。在就任总理的第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他说:一定要关心民间疾苦。有许多事情荒谬得不得了,令人发指,看了以后血压都会升高。他曾坦露心迹地表示:“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⑦他为贫困地区的百姓生活忧虑。1996年10月,他在四川凉山地区考察时说:“我到广西、云南昭通等地看贫困地区时,都掉了眼泪。老百姓那么苦,如果还建那么多楼堂馆所,铺张浪费,于心何忍?”⑧他为征地拆迁的失地农民忧虑。他说,我非常担心的就是搞“城镇化”。现在的“城镇化”已经跟盖房子连在一起,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农民的地给剥夺了,让外国人或房地产商搬进来,又不很好地安置农民,这种搞法是很危险的。⑨他为下岗职工的生活忧虑。他说,看着国有企业职工开不出工资、生活困难,不采取措施怎么行?⑩他为假冒伪劣商品坑民害民忧虑。当他从电视上看到传销组织推销伪劣产品害人的消息后,痛心地说:推销假冒伪劣产品,害得参与者家破人亡。推销给病人的所谓“医疗器械”,搞得人家倾家荡产。我看了这个电视节目以后感到痛心。他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忧虑。他说:我每天担心两件事:一件是煤矿不断爆炸、死人;另一件就是交通事故多,不断地死人。①因此,他对关注民生的《焦点访谈》格外关注,他说:“我看完后必定打电话,不是打给部长就是打给书记。尽管我知道打电话只是针对几个农民或者几个百姓的问题,但是我能为这几个农民、几个老百姓申冤,能够解决问题,我觉得好受一些”②。

第二,继承和弘扬了勇于担当的气魄。勇于担当是湖湘文化的特质,“朱氏风格”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是勇于负责。1998年3月,刚刚当选为共和国总理的朱F基面对中外记者庄严表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他的报告、批示都彰显出果敢、坚毅、务实的风格。譬如,“对税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疑,坚持不惑”,“坚决停止砍伐天然林”,“坚持不懈地打击经济犯罪”,等等。他说到做到。譬如,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他敢于碰硬。通过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减轻企业负担和历史包袱,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企业外部监管,打了一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在政府机构精简上,他知难而进。1998年改革之后,国务院副总理由上一届的6位减到4位,国务委员由8位减到5位,正副秘书长由10位减到5位,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一半。在惩治上,他铁面无私。在查出案后,他极为震怒地说:“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④在治理通货膨胀上,他铁腕相向。1993年夏天,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他昼夜苦干,研究出种种应急的办法: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削减基建投资,削减行政费用百分之二十,重新审查开发区,改革外汇留成制度,停止用“白条”支付农民的粮款,停止地方当局向企业和农民集资,停止出台新的价格改革措施。经过这样一击击重拳,终于降伏了经济过热这只老虎。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他攻坚克难。直接主持了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金融w制改革、价格与流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他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铺轨者”。

二是勇于问责。朱F基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对“好人主义”的深恶痛绝,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91年10月7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当‘老好人’不行,一定要严格要求。如果怕得罪人,党和国家的工作是搞不好的。我宁肯不当这个官,看到问题,我一定要指出来。心软的官是带不出好兵的。”⑤他在担任总理后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⑥他自己便带头做起了“恶人”。1993年7月,为治理金融混乱,他主持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命令属下银行行长在四十天内收回计划外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不贷。为了贯彻“约法三章”,他“挥泪斩马谡”,查处了违规比较严重的12个行长,其中有支行行长、分长行长,也有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决堤,他紧急飞赴九江,在座谈会上,他异常严肃地说:“你们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是‘豆腐渣’!这样的工程要从根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都要追查。”①对走私犯罪分子,他更是严惩不怠。他亲自督办厦门远华走私案,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多名罪大恶极的腐败官员被判处死刑。

三是勇于担责。朱F基事事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对于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他从不推卸责任,勇于自我批评。譬如,他为一些地方发生的安全事故自责。在2001年“两会”期间,江西万载县芳林小学发生了惨痛事件,他心情沉重地说:“发生这样一件事情,特别是发生在主席对于这种爆炸事件多次作出批示的情况下,国务院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感到心情沉重,我应该进行检讨。”②他为一些国有企业做假账自责。2001年12月6日,他在同新华通讯社总社各部门负责人座谈时说:“首先该批评的就是我,我主管经济工作十年了,至今还有68%的国有企业造假账,我首先应该引咎辞职。”③他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自责。2001年1月11日,他在环保总局听取工作汇报后指出:“问题已经这么严重,还不向全国人民发出警告,那是我们的失职!”④他为自己在公开场合批评下属时的失态自责。他在给一位部长的回信中说:“我身为总理,实不相称,平生缺失,点滴自知。上次会上失态,并非对您,实为有感而发,然大失分寸,至今歉疚在心。知我谅我,希勿挂怀。自当引以为戒。”⑤为了改进工作,他常常自我“找骂”。对于敢于批评他的香港舆论,他非常重视,说:“在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针砭自己。”⑥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共和国总理为人民服务永不满足的赤诚情怀,以及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的崇高境界。

第三,继承和弘扬了敢为人先的胆识。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朱氏风格”将其演绎得出神入化。

一是学习在先。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朱F基的勇于担当,源于他深厚的学识,超人的胆略。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从小培养了一种超强的学习能力。他具有渊博的学识,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经委工作时便被聘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邓小平曾称赞说“朱F基懂经济”,外国人称他为“经济沙皇”。他以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要求自己,为了做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他总是学习在先,思考前先。担任总理后,日理万机,但他从未放松过自己的学习。他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确实要学习好多新知识。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过去没遇到过,那只有学习。各驻外大使馆发来的电报,我一份一份地看他们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好多内容是雷同的,是从报纸上抄来的,但看一看,可以加深一下认识,100多份电报我都看了。境外报纸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部分我都看,香港报纸我一天至少看3份,看的就是经济版,不然我怎么知道它的股票行情、石油多少钱一桶。你不学习,你怎么应对现在这样变幻莫测的形势?不看材料、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民间疾苦你都不知道、不了解,你怎么工作?⑦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使他总是站在知识的巅峰,从而能够运用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二是调研在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了找到适合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思路,朱F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譬如,为了顺利实施分税制改革,1993年三、四季度,他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地方负责同志交换意见,从而形成了分税制改革的科学方案。为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他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为了找到治理洪灾的根本办法,1998年大灾过后,8月28日至9月12日,他先后到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区市考察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三十二字工作思路,并且作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决策。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1999年8月,他到延安等地考察,提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为了解决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他调取了农业部调查的详细数据,发现农民的负担还在继续加重,农民的收入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在减少,从而得出“已经到了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的结论。

三是创新在先。渊博的学问知识,丰富的从政经验,不懈的探索精神,使他能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为人所未为。他所主持的工作多有创新之举。譬如,清理三角债有新思路。1991年4月,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就着手清理三角债工作。此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所进行的清欠工作主要是清理流动资金,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前清后欠、边清边欠、越欠越多的情况。他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后指出:三角债的主要源头是部门、地方和企业为追求增长速度而盲目上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大,造成对生产企业设备、材料货款和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大量拖欠。因此,他提出从固定资产投资拖欠这个源头入手清理三角债、顺次解开债务链的新思路。①由于抓住了源头,结果收到了投入1元清理4元拖欠的效果,使经济运转恢复正常。又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有新举措。1998年上半年,面对对我国经济冲击逐渐加大的亚洲金融危机,他果断地提出把宏观调控重点从治理通货膨胀转向扩大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到2002年,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共发行长期国债6600亿元,带动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了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使水利、交通、通信等建设显著加强,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多渠道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了消费需求,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凭着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他在担任副总理和总理的十余年时间里,办了许多大事、好事、难事,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湘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关系;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45-2

0 引言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就需要充分发挥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脚步,蕴含了多种精神内涵,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以及精神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湖湘文化的概念及精神内涵

1.1 湖湘文化的概念

当前对湖湘文化概念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部分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指由湖湘地区的原住居民、移民以及流寓者,所创造并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精神,一部分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指生活在湖湘地区的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总和。但是,总地来说,湘湖文化具有区域性和历史性两大特点,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生成、演化并兴起的一种属于湖南省范围内的传统文化。湖湘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物质、精神、观念等多个方面,覆盖范围比较宽泛,包含基层群众以及中上阶层所有社会层面。

1.2 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

湖湘文化的形成基础为楚风,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所以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既包括湖湘传统的精神品质,如勤劳、勇敢、奋斗、爱国、简朴等,又包括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爱国情操、艰苦奋斗、实践务实等精神品质。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四个方面,在这四方面精神内涵的影响下,湖湘文化展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独立创新的开放发展姿态,造就了大批湘湖杰出人才。

2 湖湘文化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

湘湖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对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精神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存在关联性和互动性,实现湘湖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1 湘湖文化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性

湘湖文化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者的作用对象及目标存在关联性,湖湘文化内容与社会实践能力内容存在关联性,互相文化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存在关联性。首先,湖湘文化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所作用对象都是高校学生,两者的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立足。其次,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出来的,而衡量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为价值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为湘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湘湖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还能够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如果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便是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内容,来自于湘湖文化,而又超越和重构着湖湘文化。

2.2 湘湖文化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价值引导和方向选择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领湘湖文化,为湘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能够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湘湖文化魅力及内涵,为高校学生提供精神支柱,坚定学生的文化信念。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湘湖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湘湖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湘湖文化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之间存在互动性关系。

3 湖湘文化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3.1 湘湖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爱国主义精神是湘湖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谋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体现,在传承湘湖文化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首先,高校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借助学报、学校论坛、学校社团等,对湘湖文化进行大力宣扬,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文化,学习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荣辱感,树立远大志向。同时,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参观革命圣地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湘湖文化中开拓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而湘湖文化中则蕴含着艰苦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所以就需要在高校学生社会之间传承和发展开拓创新精神。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如演讲比赛、科技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坚定学生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3.3 湘湖文化中求真务实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湘湖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一直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的,强调社会实践和客观事实的重要性,这也是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所提出的社会实践基本要求。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深入基层民众,使学生了解到群众的生活状况、生活面貌等,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民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进学生与民众之间的情感,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落实。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使W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自己,推动湘湖文化的转型。

3.4 湘湖文化中开放进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湘湖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提倡革新、创新进取,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将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培养大学生开放进取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学生应该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强化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扬协作意识,保证专业化、市场化的社会秩序和谐运行。并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契约观念合格法制观念。

4 结束语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自身未来发展高度,也会对各项建设事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以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保证湘湖文化的有效传承和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湘湖文化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赵本纲.湖湘文化在湖南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4(2):34-37.

[2] 朱文雅.论湖湘文化对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影响[C].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分论坛,2012.

湖湘文化论文篇(4)

论文摘要: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自觉继承它的优良传统,对其求真务实作风进行独特阐析,对其服务现实本色进行极力张扬。郭氏超越湖湘文化粗浅层面,耙重农抑商传统向重商求富的方向飞跃,把 理学 道德层面向中体西用结合的方向飞跃。他还对湘省弥漫的守旧的风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湖湘文化的缺憾进行有胆有识的批判。

一、承继湖湘文化优良传统

    (一)对其求真务实作风的独特阐析。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成长于岳阳湘阴,就读于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离熹(1818—1891),曾任兵部侍郎,广东巡抚,是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后来成为

   作为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之颠峰浪顶的人物,郭嵩焘既是儒家学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同时又最早对西方文化进行亲身的考察,对西方 政治 制度有着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体认。在他看来,西洋政教集中表现为民主制度,其核心为议会制度,通过对英国议会的实地考察,“两党之势既定,议论同异,相持不下”,议会却能从中“剂之以平”。对于国家大事,西洋“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议会的调节功能使他感到新奇,西方的民主制度让他感到羡慕。而其他湖湘人士的理解则接管于道德范围内的教化,它必须像曾国落所说的“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那样严格的修身程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达到。郭嵩嵩也觉察到西洋政教不足之处,在于议院权力过重,民气过盛,要求区别对待西方政治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时湖湘人士对此认识还停留顺传统 理学 层次上时,郭嵩焘提出“本末论”,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系统认识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方面,郭不愧是“寂寞的先行者”,尽管对西方认识有缺点,但绝大部分是符合 历史 事实的真理。

三、批判湖湘文化缺憾与不足

    (一)内地湘省闭塞,弥漫守旧风气。

湖湘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湖湘文化;民歌湘军;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092-04

民歌湘军的崛起,是继电视湘军、奥运湘军和出版湘军之后,音乐界界出现的“湖南现象”,是几代湖南音乐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民歌湘军的崛起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延伸的产物。解读民歌湘军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必须从探究其文化背景出发。实际上,正是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滋养并助推了民歌湘军的崛起与辉煌。湖湘文化是对湖南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的称呼,是中国传统文化园中的一枝奇葩。“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湘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催生了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民歌湘军崛起的湖湘文化背景,对于促进民歌湘军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湘军现象

湖湘文化是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千余年来,理论上的湖湘之学与地域上的湖湘之风,互为影响,融合升华,终成一脉,共同织就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既包括雅文化,也包括俗文化;既包括有形地域文化,也包括无形地域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蕴含的基本精神特征,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湖南学术界进行过种种概括和总结,可谓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渗透于湖湘血液之中,具有突出性、恒定性和普遍性。湖南人骨子里的湖湘文化烙印,是“湖湘基因”的根本构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例如“霸蛮”和“死硬”等特点。湖湘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舍我其谁的自信品质;吐纳百家,兼收并蓄的融合精神;先忧后乐,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忍不拔,百折不屈的拼搏精神;经世致用、不尚空谈的务实精神;团结互助、帮扶推荐的浓郁乡土情结等。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从古至今激励着湖南人,影响着湖南的政治、经济和生活;也为今天民歌湘军的崛起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民歌湘军的发展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是清政府实现中兴的砥柱。“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集团人才辈出。湘军的出现是近代湖南人才臻于极盛的契机。其后,湖南开始了人才群体的井喷现象。湘军已成为湖南人才和成功现象的精神象征,至今湖南人对此仍然非常自豪,并把湖南社会各方面的人才群体现象称为“湘军”。例如,称雄奥运赛场的体育湘军、引领媒体潮流的电视湘军、屡获政府大奖的出版湘军等。各路“湘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湘军”现象也极大地推动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民歌、旅游、教育、制造等领域,“湘军”现象也开始崭露头角。“湘军”何以成为同行业的翘楚?“湘军”现象何以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湖湘文化的潜在影响功不可没。正是湖湘文化背后的驱动,成就了璀璨绚丽的“湘军”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湘军”现象是湖湘文化这株千年老树,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出的灿烂之花。

二、民歌湘军的崛起及其代表人物

民歌湘军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从歌唱家李谷一操着浓浓的湘音,放下《补锅》的小铲子,走进中央乐团开始,民歌湘军迈出了征战北京乃至全国的第一步。而著名作曲家白诚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了以《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大量极具湖湘特色的歌曲,为民歌湘军在音乐征途上越走越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此后,民歌湘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队伍越来越壮大,作品越来越经典,影响越来越广泛。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由人靓歌甜的“湘妹子”张也、宋祖英、陈思思、吴碧霞、刘一祯、易秒英、雷佳、王丽达、陈莉莉、谌蓉、廖沙、湘女、晏菲等一大批优秀的湘籍歌唱家或青年歌手组成的团队,开创了民歌湘军的新纪元,撑起了中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大半壁江山,唱红了中国,唱响了世界!除这些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或歌手外,还有中央民族乐团的傅莉珊,从星大光道脱颖而出后进入二炮文工团的张琛,北京歌舞剧院的米亮,以及何怡、王相周、曹晓静、虞珍妮、习慧敏、刘禹含、何美琳等中国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学生,构成了民歌湘军的强大后备力量。

民歌湘军的成长,经历了无数次挑战,也取得了辉煌战果。(1)青歌赛战场:2004年,湘女雷佳、王丽达、陈莉莉一举包揽前三名。此后,王丽达又在2010年青歌赛上获得第一名。(2)国内舞台:2007年春晚,有8位湖南歌手登台!宋祖英更是自1990年以来每年亮相春晚;而李谷一的《难忘今宵》则是春晚结束的标志曲目。2004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张家界慰问演出、2006年湖南电视台“情系大湘南”赈灾演出、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演出、2009年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题文艺晚会“湘江颂”等,民歌湘军更是集体接受检阅,彰显了雄厚实力与非凡成就!(3)国际舞台:当宋祖英成功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个人音乐会的时候,当吴碧霞在国际声乐比赛上获得金奖殊荣的时候,民歌湘军走向了世界。当“嫦娥一号”飞往月球的时候,《难忘今宵》、《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和《但愿人长久》“奔月进行曲”响彻寰宇。“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放眼中国,有哪一个团队,像民歌湘军一样,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荣耀,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民族声乐培养输送人才,并始终引领中国民族唱法的潮流。民歌湘军的崛起,称得上是音乐界的“湖南现象”。民歌湘军的崛起,是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又一突出有力证明。

三、湖湘文化对民歌湘军的影响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内涵。民歌湘军从出现到崛起再到辉煌,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必然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民歌湘军从领军人物李谷一、白诚仁到骨干力量宋祖英、张也等,再到一般队员湘女、晏菲等,均由湘籍人员组成,这是民歌湘军的最大共性与特点。湖南人特有的“霸蛮”性格与湖湘文化的千年积淀必然在系出湖南的民歌湘军身上打下深深的湖湘烙印。在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题文艺晚会《湘江颂》上,宋祖英感言“难忘家乡的山,难忘家乡的水,难忘家乡的吊脚楼,难忘家乡的小背篓”,受到现场观众热烈欢迎;李谷一则仍然以她的十二个字总结湖南人的性格“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湖湘文化中的霸蛮特质、百折不挠、乡土情结等精神特质对民歌湘军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主体精神是民歌湘军崛起的源动力。凭着敢闯敢拼的勇气,民歌湘军创造数不清的“第一”。例如,李谷一是第一个成功由花鼓戏演员转变成为歌唱家的湘妹子。她运用气声唱法演绎的《乡恋》是中国大陆第一首通俗歌曲,开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先河。1985年李谷一到法国、荷兰等举行了个人独唱音乐会,是国内第一个到国外开音乐会的歌手。正是因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才为民歌湘军的崛起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在随后三十多年里不断有湘妹子唱着花鼓戏走进北京,经过专业声乐训练后成为优秀的歌手或者歌唱家,使得民歌湘军站稳了脚跟。再例如,宋祖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苗族小姑娘唱着《小背篓》走出了湘西的大山,走到了北京,走进了海政文工团,走向了全世界。宋祖英是世界上第一个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是国内第一个在北京鸟巢举办演唱会、与多明戈等国际级大师的合作的歌唱家,她已经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你可以不喜欢民歌,但不可能不知道宋祖英,不可能没有听过她的歌。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胆魄,就不可能有民歌湘军的崛起与辉煌。

湖湘文化“舍我其谁”的自信品格是民歌湘军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自信是湖南人性格又一大特点。“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早年曾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怀才不遇,几经沉浮的民国英才杨度在著作《湖南人》中唱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情;还有岳麓书院门口挂着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牌匾。无不表现出湖南人“舍我其谁,豪气干云”的自信品质。湖南人凭什么?凭的就是这种“舍我其谁”的信心与霸气。这种品质也同样映照在湘籍女歌唱家身上,“辣不怕、不怕辣”的辣妹子的“辣”味里面就充满了自信。吴碧霞是非常自信的,没有令人羡慕的身材与容貌,身材娇小的常德妹子能将湖南民歌《洗菜心》唱得柔肠百转,也能将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唱得大气磅礴。自信的吴碧霞认为: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容纳,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她用实力证明了自信。同样,民歌湘军的成员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也有着证明自信的勇气与执着。正是这种品质,为民歌湘军的崛起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湘文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助推民歌湘军走向辉煌。坚韧执着、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造就了湖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只要是认准的“理”,就会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湖南人能吃苦,认死理,主张“扎硬寨”,“打死战”,“打脱牙和血吞”。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死硬精神支持着湘籍歌唱家,只要认准了民歌事业,就会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例如,宋祖英的刻苦是出了名的,金铁霖说:“宋祖英成名前,一直住在我们学校地下室,我给她上课,只要一打电话她准在,感觉随时随地她都在等着上课。一般人很难做到这点。她的成功完全靠她自己的刻苦”。王丽达在2002年第十届青歌赛演唱《亲吻祖国》获得民族组银奖,2004年第十一届青歌赛再次获得银奖,但是性格倔强的她不满足于银奖,在声乐道路上加倍努力,孜孜不倦。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丽达2009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2010年第十四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正是这种顽强与执着,才有了民歌湘军发展到今天的辉煌。

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融合精神支撑民歌湘军越走越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歌湘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秉承了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将一切有利于民歌演唱的优秀元素为我所有。湖南省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少数民族众多,山歌流传广泛,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就有桑植民歌、嘉禾民歌和梅山民歌等。这些民歌能够表达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等。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的伴随着历史”(田汉语),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湖南地方民歌为民歌湘军在发展过程中汲取营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另外,源于民歌的湖南花鼓戏也是民歌湘军的主要“给养源泉”之一。行腔美、韵味足,几乎是所有湖南女歌唱家共同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她们之中大部分都是花鼓戏演员出身,包括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黄卓、湘女等。花鼓戏是最优美的地方戏剧之一,是行腔相当复杂的剧种,也是最接近民族唱法的剧种。民歌湘军成员可以随心地演唱《龙船调》、《洗菜心》、《思情鬼歌》、《刘海砍樵》等湖南民歌和花鼓戏曲目。有了地方民歌和花鼓戏的先天基础,经过专业声乐训练,再借鉴融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民歌湘军就能集大成于一身,从容应对各种风格的民歌。

湖湘文化“乡土情节”的团结互助是民歌湘军立于不败的重要因素。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湘籍人才之间的帮带、扶植和举荐。在这方面,湘军领袖曾国藩最为典型,他特别重视从同乡中选拔人才,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他推举彭玉麟和杨载福于微末之时,重用罗泽南和李续宾于军旅之中。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援引、推荐、庇护、提携,利益攸关,结成一体,走向社会,发挥才智,形成影响全国的湘军现象。湘军如此,湘军以后出现的湖南人才群体,大抵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情形。民歌湘军亦不例外,李谷一在推荐湘籍民歌人才,帮扶湘籍女歌手成长方面,就像曾国藩一样不遗余力。绝大多数进京唱民歌的湘妹子都与李谷一有着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张也的成长与成功,就与李谷一的帮助密不可分。在李谷一的帮助下,她1986年走进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金铁霖,成为中国第二个民族声乐硕士,跻身于“中国民族歌坛四大名旦”之列。从来不收学生的李谷一破例收下了与自己性格相似的刘一祯,之后刘一祯进入空政歌舞团,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歌演员。宋祖英对易秒英亦可谓关怀备至,曾经让出作品《月亮花儿开》,让易秒英充分展示自己的天赋。在国家大剧院“真爱如歌”慈善演唱会上,宋祖英也亲自到场助阵,给予易秒英极大鼓舞。对此,易秒英曾多次公开表示,“没有宋姐,就没有今天的我”。其实,湘籍歌唱家之间相互“抬桩”的事例不胜枚举。事实证明,没有湖湘文化“乡土情结”影响下的团结互助与相互“补台”,民歌湘军很难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湖湘文化论文篇(6)

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发展到近代,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汉学的学术地位。进入近代以后,经世派崛起,他们在批判封建末世的弊端、要求进行变革的同时,从宋明理学、汉学、古文经学等故纸堆里挣脱出来,对汉学进行了批判,魏源指出:“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致使文人“争治诂训音声,爪剖辄析”,造成了“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这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汉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到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更是对汉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学术争论中,湖南士人则采取了固有的兼容并蓄的态度,在坚持湖湘主流文化的同时,对汉学的学术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曾国藩认为:“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学,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在这里,曾国藩在肯定“义理”之学的首要地位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考据学和辞章、经济之学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杨昌济更是明确指出:“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为陆王卓绝之识。”他号召“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明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

曾国藩和杨昌济的思想主张为湖南学界所接受,成为近代以来湖南的主流学术思想。正是基于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这种开放精神,岳麓书院等即按照这一构想来设置课程体系,曾国藩在主攻理学的同时,对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济之学也不偏废,杨昌济则汉儒并宗,从而推动了湖湘学术的发展。曾国藩虽笃信宋儒却也不废汉学,主张“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他认为两个学派一属孔子门中文学类,一属德行类,“言艺则汉师为勤,言道则宋师为大”,本应同存而不悖。在作三十二圣哲画像时,他就列入了汉学大师高邮王氏父子,承认他们学术地位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少数汉学家之一的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考证典礼,但除汉学外,又自称“于心性之学则恪守宋儒”,这说明兼容并包是湖湘的普遍学风,并不限于信奉程朱者。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本来也属于对立的学派门户,近代湖南却也多“笃守程朱,不废陆王者”。早岁从罗泽南习理学的湘军大将王鑫就推崇陆王学说,追认王阳明为师,刘长佑晚年取王阳明语将自己的书屋题为“求心斋”,曾国藩青年时曾一度非议王学,但晚年改而认为朱陆同出一源,说:“朱子主道问学,何尝不洞达本原?陆子主‘尊德性’,何尝不实微践履。”又说,程朱学派虽是极正,“象山、姚江亦江河不废之流”。对于其他学派,曾国藩即认为“诸子皆可师”,所以对“诸家百氏,远绍旁搜”。在他看来,不管百家学说表面上如何意见纷杂繁博。其宗旨都是可以归一的“,百川异派,何必同哉,同达于海而已矣”。

二是学习西方。如果说,在国内大环境下,湖湘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家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否则它就无法存在和发展。那么,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倡言学习西方,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并将学习西方从学理层面转入践行层面,则是湖湘多民族文化开放精神的充分体现。湖南士人倡言学习西方,是从魏源开始的,他在《海国图志》中,第一次在中国、在传统士大夫中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强音,为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影响了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走向。如果说,在十九世纪中前期,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仍然以程朱理学为宗,那么,在十九世纪后期,学习西方逐渐成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不能说取代了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但也有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之势。而推动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这种发展趋势的是曾国藩。曾国藩与湖南传统士大夫一样,宗程朱理学,因而强烈的卫道与保守意识是曾国藩思想的主体,虽然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已经开始注意到中英之间的冲突,但并未看出其中隐伏的危机,只是认为:“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则以大小事,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给他上了一堂教训深刻的课。他将英法的入侵称之为“五胡乱华”,寝食难安,“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夷)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悸忧”,当他看到天津条约的印本时,更是“呜咽”不已。严峻的现实使他感觉到,要抵抗西方的侵略,以土地、赋税、荒政、礼治、盐政、河工、治兵、漕运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经世之学已经不敷时用,在新条件下,必须学习西方。他接过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旗,在1861年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接着又筹建江南制造局,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开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先河。与曾国藩不同,左宗棠通过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凡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及国朝志乘、载记、官私各书。凡有关涉海国故事者,每涉历及之,颇能知其梗概,道其原委。”

对西方各国情形有相当了解,一开始就对西方的侵略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比较中西之间的差异,认为,“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由此他认为“中不如西,学西可也”,他说:“窃以为近世人心之蔽,未能勘破,遂见异思迁,夺其素志,漫欲崇般倕之社而废泽官,精考工之方而弃官礼,傎孰甚焉!今试以艺事言之,聚儒者于一堂,而课以金工、木工之事,固问十不能答一,盖以非所习也。与华之百工且然,况泰西师匠乎?治天下自有匠,明匠事者自有人,中不如西,学西可也。”在学习方法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引进来,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创办新式工业企业。湘人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先驱者和开拓者。1861年,曾国攻下安庆后,即在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又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这些企业虽然是军事企业,以生产枪炮船舰为主,但其影响所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流风所及,湖南亦开始创设新式企业,1875年,在长沙首创湖南机器局,以制造枪炮、火药为主。湖南机器局虽然以军事制造为主,其存在的时间也极为短暂(一年多时间),但它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种异质文化在湖南立足的肇始,为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是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到九十年代,随着新一轮的学习西方热潮的兴起,湖南的近代工业越来越多,1895年,湖南丰和火柴公司创办,1896年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成立。从此,作为异质文化的西方器物文化开始在湖南生根、开花、结果。走出去,主要是一批先进的湖南人士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实地考察、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种学习方式由郭嵩焘开其端、曾纪泽继其后,到20世纪初一批出国留学的湖南学子蜂涌而起。他们在国外考察、留学,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和理念带回中国,带回湖南,对推动湖南社会观念的转变、对推动湖南新思想、新思潮的萌起和发展、对推动湖南文教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湖湘多民族文化引导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湖湘多民族文化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包含了湖湘物质文化、湖湘制度文化和湖湘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湖湘多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在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来自湖南本土,对于他们而言,身为湖南人“只有先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只有先了解湖南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至于来自外省的学生,虽然不生于此,却生活于此,有些学生毕业后还会留在湖南工作和生活,他们同样需要学习和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以促进文化的交流。湖湘多民族文化作为湖南特有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秉性和独特性,将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大大升华高校文化建设地域特色的文化张力,不仅让本土学生倍觉亲切亲近,也会使外省学生产生亲新感。因此,湖南的校园有必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湖湘多民族文化,使大学生对湖湘多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也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引导湖南高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打造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近三十年来,从事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研究很多,总体表现为以研究发展脉络、主要特质、基本精神和人物解读为主,在重视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关注其消极作用,从本体论、意识形态到具体行为表现都展开了比较完善、系统的研究。总之,从文献研究来看,对于湖湘多民族文化本身的研究较多,而如何从其实际出发推动其实用性转化、传承中推动创新研究不足。在强调地方特色的同时通常忽视了国际化的全球视野,容易陷入地方狭溢主义的境地,从而影响高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关于湖湘多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成果零散,不系统,不够深入,缺乏有力的转化框架,停留在浅层次的嫁接层面,没有深入分析其转化路径,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湖湘多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蕴涵的区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湖湘多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种影响今天仍然在湖南乃至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湖湘多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精神实质对湖南高校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多民族文化正是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的一种纠正和修复。湖湘多民族文化让校园师生明白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摈弃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弘扬正气、消灭邪气,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由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难度较大,因此急需融入湖湘多民族文化,为高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不凡的进步和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其中还包含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精神思想,比如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正在不断挑战人们的思想边线,冲击着价值观念。这些思想道德领域中存在的偏颇和差异,不仅践踏了人的尊严,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湖湘多民族文化”作为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新的切入点,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人文环境的针对性强。湖湘多民族文化是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湖南校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烙印。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一层面,不仅能从湖湘大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名人名著、科教水平等物质文化中找到参照,同时受到湖湘伦理法制、风俗民风、等制度性约束,还能从湖湘文史、艺术等精神成果中汲取灵感。湖南高校应该充分汲取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营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传统与现实,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培育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立足长远的校园文化。

三、湖湘多民族文化影响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湖湘文化论文篇(7)

【摘要】文章以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等内容,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湖湘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JK016CDY01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spybzz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湖湘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中十分富有特色并且有深远影响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鲜活的文化质料、丰富的实践载体、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凝练所得,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湖湘文化产生和传承于湖湘大地,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价值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优良特质,它是中华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彰显了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也展现了湖湘人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湘大地的生动诠释和体现。

继承发展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然而湖湘文化毕竟诞生并很长时间存在于中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地区,由于历史继承性,故难免留下历史时代的印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落后的封建的思想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是不可取的。因而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科学辩证的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指导新时期的湖湘人继承发展好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凸显湖南特色,达到“六个走在前列”是非常重要的。

二、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

怎样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同时,让广大青年学子易于接受,老百姓喜闻乐见?我们完全可以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切入点。在三湘大地,这个切入点就是湖湘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把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能找到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就能深化核心价值的内核,就能赋予核心价值体系以灵魂,就能在倡导弘扬核心价值体系时接地气。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湖湘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服务。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和路径实现。

(一)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挖掘,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的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千年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思想,体现了湖湘人民的价值追求。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元素的挖掘,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长而持久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源自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中华地域文化具有地缘亲和力,易被当地群众理性认识和有情感认同。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湖湘文化产生流传于湖湘大地,是湖湘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优良传统形成独特的精神特质,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对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辨析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传承,提供一种地域文化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参照,识别其中的历史脉络,做出系统深刻的理论分析,为地域性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三)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需要一个文化体验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也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从社会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和巩固共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它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提炼、总结出湖湘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让湖湘文化有机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再将其有效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有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体验和领悟它,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汉民.湖湘文化通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5.

[2]王伟光.充分发挥湘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4-10-11.

[3]郑大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N].北京日报,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