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药剂学习论文

药剂学习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3 12:31:53

药剂学习论文

药剂学习论文篇(1)

1药剂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侧重点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技术科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现代药剂学除了基础药剂学以外,还包括有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分子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医院药剂学等。而一般本科院校药剂学的基本课程内容主要有药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剂型与辅料知识,制药设备;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近十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剂型,如固体分散物技术,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渗透泵、膜控释靶向制剂(磁性微球、微乳、基因靶向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知识和内容也成为药剂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分别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药剂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对于药剂学和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所不同[3];如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掌握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药学专业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份量和程度比中药学专业更多和更深,药学专业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药剂学,而中药学专业一般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专业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重点要求也有所差别,制药工程专业对于药剂学学习更多侧重于制剂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技术,因此对于该专业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而且该专业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4-5]。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课堂教学重点以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熟悉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十年来药剂学发展极为迅速,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本科药学专业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通药剂学也即药物剂型概论,主要是讲述各普通剂型的特点、质量标准以及制备工艺等,使学生掌握普通药剂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生物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部分内容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均有交叉。高等药剂学,主要内容包括物理药剂学、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的内容既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也即是物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这三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与有些相关课程内容又有交叉[6-7]。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药剂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思考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推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学生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药剂学课程的后两个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通过采用让学生提取预习相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本学科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并介绍本学科老师在该方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下一次课程的课题教学中,在讲述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本节学习内容的结合点,最后采用老师总结的方式强化该章节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与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加强了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沟通,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一直在药学学科名列前茅,生源质量良好,学生素质逐年提高,可能与本学科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性。

3因材施教的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体会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已经创办了近四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本省乃至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十年来,药学专业在以招收高中毕业四年制本科生为主的基础上,每年还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两年制的专升本的药学专业人才。而最近几年我校药学专业的招生划入一本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药剂学课程授课以前,除了相关的药剂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外,对药剂学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多。我校招收的专升本学生,部分来源于本校的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还有部分生源是本省高职高专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量学生是以化学为主要方向的师范类专科生,还有极少数是其他来源的专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而我校药剂学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承担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但我校也有药物分析专业专科学生,有些老师承担了专科生的药剂学课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不同生源的本科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值得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块、不同阶段方式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我们的思路是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根据这类学生大多数具有专科阶段的药剂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专科阶段对于药剂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种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以及制剂制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材施教,以其具有基本药剂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实验基础,我们在药剂学第一部分的模块化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每一次课程尝试让学生讲述课程内容的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而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剂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与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专升本学生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比四年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采取督促学生提取预习,授课时请学生首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老师再将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在授课时针对理论性的内容及公式推导等难点及重点环节,采取反复强调,逐步阐述的方式,同时课后布置练习题强化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而对于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普遍较好,前期的课程中也学习了药剂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情况,我们采用以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同步性的实验教学和引导性的科研教学为导向,提倡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将药剂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容结合到模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专业名词的英文也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为学生阅读专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模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掌握课程教材之外的前沿动态,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安排上,内容讲授进度和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交叉穿插糅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发现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提高,不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药剂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4结论

如何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成为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药剂学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在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均有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对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体会。

作者:孙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基于创新教学的药剂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38-239.

[2]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3]崔纯莹,崔国辉.药学专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内容改革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21-23.

[4]陈亚,柯丽萍.因材施教提高药学函授教育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3-24.

[5]陈钢,杨帆,罗娇艳,等.“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医药导报,2014,19(11):137-139.

药剂学习论文篇(2)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着、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发布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药剂学习论文篇(3)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重构

药物制剂技术是研究药物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性质与行业的需求都决定了从事药物制剂的高职毕业生要具有药品生产专业知识与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药物的生产过程及其GMP管理,能解决药品生产中的一般问题。可见,实践教学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和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改进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以提高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乃至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一、传统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以1~3人为一组,实验条件与实际生产相差较大,导致教学效果受到质疑。然而,这种实验教学还是有其意义的,在现阶段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传统实验操作能印证课堂理论教学的基本知识。许多剂型的制备,不管设施条件如何不同,其原理是相通的。有些仅仅是生产能力大小的区别或者是手工与机械的区别,比如乳剂及乳剂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注射剂灭菌后的检漏等。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及与同组同学的合作,学生可以随时观察现象的变化与制剂形成过程,在操作与讨论过程中培养协作精神。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时,除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内容外,要特别注重实验讨论部分的内容,学着以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及实验成败的原因,从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剂型,如液体制剂或者暂不具备实训条件的教学项目,可以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式。

二、制药企业见习

在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其到制药企业参观见习。这样能使学生一方面对未来职业、就业岗位及工作环境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对本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初步的认识。这种实践教学形式既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用理论知识去理解生产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利用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理解课堂知识。

三、校内实训教学

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是接近生产实际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我院“药物制剂实训车间”按照GMP要求建设,拥有高效粉碎机、高效混合制粒机、全自动胶囊填充机、压片机、铝塑包装机等先进设备,可用于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与片剂等制剂的实训教学。按GMP管理要求和标准操作规程对相关岗位操作进行培训,可使学生熟悉相关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掌握生产操作技术,结合生产操作与法规规范的要求,进而通过实训考取药物制剂中级工或高级工证书。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之间的适应期。

四、多媒体及仿真实训软件教学

利用动画或录像等多媒体形式,讲解一些制剂设备的运行过程和剂型的形成过程,是板书教学无法相比的,如球磨机的粉碎、空心胶囊的掉头、压片过程的压力和片重调节等。因此,这类资源应充分运用。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首创开发的药物制剂GMP仿真实训教学软件,是一个数字化教学平台,它采用3D场景模拟生产现场的实际状态,将生产中的洁净区管理、各剂型生产岗位操作、生产文书的填报、GMP规范应用等知识融合到一起。它展现各个岗位的生产实景,模拟真实的角色扮演,引导操作者逐步熟悉和掌握各剂型生产工艺流程,给予实训学生直观的现场感受。该软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实训设备和空间不足、所需经费高、实际操作危险性大、实际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是实训教学的有力补充。

五、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是药物制剂专业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衔接的阶段,对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生产技能、培养行业兴趣、调整就业心态具有关键的影响。完善校外顶岗实习,首先要建立和稳定相应数量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空间,期间要注意企业生产的剂型品种、硬件条件和带教能力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其次,在落实实习单位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条件确定合适的毕业课题,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也完成毕业论文。再次,在毕业实习阶段,要有意识地考虑就业问题,通过顶岗实习能够直接顶岗操作,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许良葵,李宗伟.浅谈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实践课程的改量思路[J].科技信息,2010(2):219.

[2]周云,余霞,张玲,等.药物制剂GMP实训教学仿真软件使用的研究[J].药学研究,2015(6):363-364.

药剂学习论文篇(4)

精心挑选见习地点,确定药剂学工业见习内容

明确了工业见习目标,下一步则需要精心挑选见习地点以便结合见习地点的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见习任务。见习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见习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选择药剂学工业见习地点应结合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选择历史悠久的大公司或药企,这些制药企业往往具有品种多有新型的设备以及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等特点,选取这样的企业作为见习地点,不仅可以丰富药物制剂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了解药企的真实需求,为培养制药工程人才缓解企业人才紧缺或为制药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9级药物制剂专业有38人,我们精心选取5个见习点,每个见习点侧重的理论知识点不同。以其中一个见习点为例:该见习点为中南华南地区首家粉针生产企业,也是广州首家头孢菌素粉针生产企业。该企业具有五十多年生产抗生素粉针的历史,现为广东省最大的粉针剂和水针剂生产企业之一。我们选取该企业为见习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和掌握灭菌制剂以及无菌制剂技术。同时,我们结合该企业生产的品种,确定该见习点药剂学工业见习的主要任务为掌握粉针剂水针剂干混悬剂等灭菌制剂的生产。确定好见习地点后,负责带教的教师应亲临见习现场落实见习具体事宜,根据各见习点特点,与见习点负责人沟通后制定见习主要任务并安排具体见习内容。如学生在去前述企业见习前,教师与药企负责见习的人员沟通,平衡好见习与企业生产的关系,落实好见习具体车间任务,并应根据药企规章制度,提前带领学生做好乙肝两对半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类过敏检测,体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业见习。良好的见习地点切实可行的见习内容为提高药剂学工业见习质量提供依据。

综合多方因素,制定药剂学工业见习考评体系

药剂学工业见习是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制定客观的药剂学工业见习考评体系。一个综合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完善药剂学工业见习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保证工业见习效果,我们拟将药剂学工业见习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考评:即理论知识考试见习点指导教师评分以及见习报告评价。理论知识考试侧重考察药剂学以及药物制剂工程学相关理论知识点,见习点指导教师评分侧重考察工业见习期间学生对待工业见习的态度,而见习报告考评则侧重考察学生见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三部分的分配比例为50%,25%,25%。其中任何一部分不合格均视为药剂学工业见习成绩不合格。只有针对药剂学工业见习的特点制定综合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工业见习的效果。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客观合理的考评体系。

药剂学习论文篇(5)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62-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由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 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1-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其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涉及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学生对诸如给药、取样、样品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生疏,不能熟练应用,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扭转这一现象,我院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分组模式等方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进行改革,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1 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

我校自2003年起在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药学专升本等专业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理论课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内容大多散在药剂学实验教材中,内容凌乱、不系统,缺乏专门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因此,编写适应我院实际情况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成为当务之急。我院组织学科教师,一方面借鉴开设该门课程较早、课程体系较完善的院校如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实验教材,另一方面结合我院实际教学情况如实验课学时安排、实验条件等,确定了涵盖血药法、尿药法,血管外、血管内等给药形式,选定磺胺甲基异恶唑的小肠吸收、愈创木酚甘油醚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氨茶碱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尿药法测定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等经典试验项目。经过带教老师严格的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考虑到学生对动物实验技能的欠缺,我院将常用给药方法如大鼠、家兔的静脉注射、灌胃等操作要点、取样技巧、血浆、血清分离等内容图文并茂收入其中,教材强调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文字简练、 易懂, 重点突出。我院所编写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以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联系问题广泛,经多年使用广受学生好评,并得到同行认可。

1.2 改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授课方式

传统实验课授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实验课代课教师讲解实验中的相关问题、注意事项、实验分组等内容,该阶段多采用板书讲解结合课堂提问方式;其次为实验操作环节。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对所做实验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对每步操作均需 “按图索骥”,对所需实验设备及操作知之甚少,对出现的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针对这种情况,经学科教师讨论分析,并借鉴其他实验课教学经验,我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我院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实验课教学,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认识。采用启发式教学,将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给药方案设计等内容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院将个体差异大、安全指数低的氨茶碱、苯妥英钠等药物临床使用原则介绍给同学,让学生把抽象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与临床用药相衔接,对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该门课程[3]。其次,我院将图片(期刊杂志、预实验及相关书籍)、文字制成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动物处理、给药、取样、仪器准备等操作,重点突出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成功率[4]。实践证明,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3 科学选定实验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讲授由尿药数据、血药数据获取药物动力学参数,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等,考虑到我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学时较少(一般为10-20个学时),结合我院分析测试仪器状况,最终选定氨茶碱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愈创木酚甘油醚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尿药法测定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等试验项目。

1.4 改革实验分组模式

传统实验课多采用分组实验,一般为两人一组,考虑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操作的复杂性,我院改为将学生结成8-10人小组进行实验。每组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列出所需实验器材、梳理整个实验操作、强化关键步骤,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该模式应用在氨茶碱血药浓度测定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愈创木酚甘油醚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等试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强化了其分工协作、团队意识,为学生将来工作或学习打下基础。

1.5 改革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目前,计算机软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改革原有的数据处理模式成为必然。首先,将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应用于药物动力学数据统计运算,代替以往学生采用计算器计算,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学生应用,过渡到学生熟练掌握并进行数据处理。其次,药动学计算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新药开发研制、药动学分析及临床药动学计算,药学类本科毕业生尤其是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学习该类软件的使用[5-6]。我院将药动学计算软件介绍给学生,通过例题演示该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实际应用,输入浓度――时间数据,判断房室模型,求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自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来, 学生实验操作水平明显提高,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上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每章节布置的课外作业不再抵触,对计算不再恐惧,能够认真完成并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特别是与临床药学相关的“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监测”、“特殊人员给药方案设计”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向明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体会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实践。编写实验教材、收录相关研究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内容丰富, 信息量充足,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学生好评;改革实验课授课方式,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及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课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结成8~10人小组进行实验,强化了学生分工协作、团队意识;将药动学计算软件应用于药物动力学数据统计运算,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院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以来,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今后仍需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岩,周毅生,崔升淼,等.中药学专业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5-26.

[2]李见春,吴华璞.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37-138.

[3]刘德胜,代现平,陈向明,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7):700-702.

[4]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25-26.

药剂学习论文篇(6)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是将传统制剂技术和现代剂型理论相统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与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也是紧密相联。该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各类人才的必修主干课程,也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均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现阶段比较普遍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够,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去主动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1.2 教学手段固定 中药药剂学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结合实验教学,学生在固定的理论教学或有限的实验操作中很难将所有的剂型一一熟练掌握。因此就需要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其更容易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

1.3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繁杂,重点内容不够突出,有些内容和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更新,在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的授以本学科进展概况和前沿理论,以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 从多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

2.1 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

2.1.1 案例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的各种制剂技术的讲解过程中,每种方法的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了解这些理论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实例以加深印象,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中药的提取与精制方法时就可以针对一种常用的中药,以多种不同的方法提取,以所需要掌握的不同精制方法一一举例,如水提醇沉,醇提水沉,澄清吸附,树脂富集等。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精制成分,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加深各种方法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

2.1.2 类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难免会造成枯燥的感觉,学生在每次相对较长课堂教学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可以适当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来类比。如在讲解泛制法制备丸剂时可以类比于“滚雪球”,在讲解注射剂中常用附加剂之一抗氧剂所起的作用时,可以类比于其为保护主药的“挡箭牌”等等。这样的类比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也能加强记忆,使学生对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2.1.3 流程教学法中药药剂学由于其剂型丰富,每种剂型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多而散,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应用较困难,所以考试也就难考出好成绩,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使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把各个章节独立介绍的板块之间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图表的形式将药剂学每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总结,再用“流程图”的形式给同学介绍:内容简介(介绍一章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制备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学生通过比较可较容易地区分各种剂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增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2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2.2.1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仍是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手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工具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仍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紧密跟随教师的上课思路,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另外教师在写板书的过程也保证了学生能有时间对讲解内容进一步消化,增加了课堂的节奏感,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

另外,在中药药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是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这些内容板书无法形象地表达,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PPT(Power Point)幻灯片能够以图片、表格、动画、声音等多种方法将制剂中的一些设备、流程、制备过程等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感观认识,加强记忆。因此,在中药药剂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这些方便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

2.2.2 “实物”教学中药药剂学所涉及的剂型非常的多,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剂型都通过实验的方式得以验证,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上市成药的展示,加强学生对某些剂型的感官认识,特别是一些非常见的新剂型,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3 参观教学中药药剂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制剂的生产,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工业生产的条件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某些常用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进行了解,于是参观一些制药企业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也可以以影像(DV)的形式将某些剂型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使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也是在学校有限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很好补充。

2.2.4 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可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操作方法。如可以预先给学生实验主题,如某个制剂的制备,然后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行确定实验方法并实施,最后在教师指导下作出实验总结。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药剂学习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中药制剂分析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o build the entire knowledge system. Its emphasis is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assumption about practicing constructivism to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and try to find a way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TCM major.

【Keywords】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vism;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中药学类本科教育的深入阶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多为非师范毕业的本专业高素养人才,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并未受过师范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中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教学工作中,对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颇有体会,通过分析论证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设想供同行们参考,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开辟新的思路。

1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关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国内诸多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张兰珍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出了4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问自学考试讨论。实践证明,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魏凤环则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总结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如教学态度端正,讲课形象生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同时,针对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提出教师要重视授课内容紧跟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步伐,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陈丹、包荣国认为,搞好《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 通过激励、引导、启发、示范、解惑、评价和组织, 以及凭借反馈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来体现其主导作用。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条件, 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动手动脑, 主动学习,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教师们非常重视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质量,也日益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设想或实践,这可能与承担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有关系。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学者提出,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全球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4]。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希望推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著名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各大院校勤求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主流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核心之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映象,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教”。这种理念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知识有如下特点: 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5]。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6]。

3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特点

3.1课程特点

3.1.1应用性强。

对于今后将从事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质检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日后的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的有效、安全、可控,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2综合性强。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药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的应用学科。理论课学习旨在研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而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深究。

3.1.3强调标准。目前,大量中药制剂的OTC药品在市场流通,因此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中药制剂必须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始终围绕《中国药典》,以树立和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的标准意识为核心来进行教学。

3.2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分析课的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2.1手段发展迅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涉及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分析检测手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化、自动化、快速微量,是其发展方向。采用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分析仪器已成为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7]。 转贴于

3.2.2理念日趋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在质量控制的系统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理论起到的作用;鉴于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复杂,被测成分含量低、波动大,检测成分向多指标发展;环保意识增强,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是中药制剂分析理念的发展趋势。

3.2.3标准逐步规范。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依据的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近半数为增修订的品种,质量标准较前几版药典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修订对讲课内容做较大的调整和补充。《部颁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法规、文件均是授课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8]。

4 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内容上,教师要提炼出既能反映学科水平、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又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法上,教师要做到讲课内容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讲授一门课程,而非讲授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所以,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而中药制剂分析鲜明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可以设计出如下教学步骤:

4.1提出开放式讨论题目。结合本学科特色,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设置开放式讨论题目,巧妙地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内部建构,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所主张的整个建构主义的核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要明确导向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之始就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题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发深层次思考。

4.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清晰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促进个人理解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逐步引向教学内容。

4.3总结讨论,切入主题。把学生对问题的现有理解水平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掘旧知识中对解决新问题有用的部分,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过程”理论的主张。

4.4重点内容教学。教师把课堂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具有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复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对新知识新内容进行细化加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加牢固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教师示范各种理解和应用策略的使用,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使得教学主导者由教师动态转向学生,完善学生的内部建构。

4.5主体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方案,使知识体系得到辐射与发散,培养灵活的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采用灵活、适当的策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成果,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已在众多院校展开,取得了一致的好评。中药制剂分析具备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的突出特点,所以研究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中药类专业主干课的理论教学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还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适得其反。参考文献

[1]张兰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的实践[J]. 中医教育,2000,19(5);32-33

[2] 魏凤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J].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73-74

[3] 陈丹,包国荣,《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J]. 药学教育,1999,15(1);33-34

[4]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18

[6] 刘晓,杜倩,刍议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N]. 科技咨询导报 No.22.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