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3 02:18:07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商标翻译 英文商标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English Trademark Appreciation und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KONG Peil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which is in a special styl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thos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mentality, sentiment, culture, faith and habitation. This paper appreciates some famous brands from several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demark translation; English Trademark

商品商标就好似人的名字,是产品的最初形象,代表了商品的类别,功效,质量,甚至是知识产权。吕叔湘曾定义商标为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吕叔湘1983,《现代汉语词典》,1104)。一个好的商品译名,会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和欲望,这样就能达到商标执行的“诉求”和“引导”的功能。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美国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最适用于产品的商标翻译。

根据“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笔者从几类产品的商标入手,对汉语商标名熟为人知的产品商标进行举例分析和欣赏。

1 食品饮料类

可口可乐Coco-Cola:Coca是南美产的药用植物,Cola为非洲产的硬壳果树林。如单单翻译成两种植物名称,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对食品商标名来说也不能吸引民众。而且,“可口可乐”双词叠韵,汉语念起来朗朗上口,“口”、“乐”也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代表了“嘴巴”,“快乐”,把原本一个死板板的植物名称变成了易于接收且能满足味蕾的可爱商标名。“可口”一词给人一种味道好的感觉,“可乐”则表示“可以带来快乐”。这个商标翻译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消费者易接受对等要求。

杜康Bacchus:杜康如果按照汉语拼音原意就可译为Dukang,但是仅仅这六个字母的组合不能让西方人明白杜康的深层次含义,不能产生商品汉语名原含的意义和效果。因为汉语中杜康即为酒的发明人,从而联想到这种酒定为好酒。为了达到同样的商品名功效,使用Bacchus一词,Bacchus原意是指希腊神话的酒神。这样一来,西方人看到Bacchus和汉语中的“杜康”即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翻译正是符合了翻译理论中功能对等的要求,也符合翻译理论中文化修养功能对等的要求。

2 日用品类

海飞丝Head & Shoulders:这款洗发水,原意是指用过这款洗发水后,头发能很清爽,就算是肩膀上也不会有头皮屑的踪迹。翻成汉语,如果直译为“头和肩膀”会让人不知所云,而原来译为“海伦仙度丝”,也是既嗦又不知其所指,都不如“海飞丝”,让人联想到向大海波涛一样漂浮、柔美的秀发披散在美女的肩上,富于想象。此商标翻译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语言习惯对等要求。

百爱神Poison:汉语中的百爱神,意为使用此品牌香水的女人,都能让男人为之神魂颠倒,自己能变得妖娆迷人。但是Poison一词原意是指毒药,按照中国人的接受度,很难接受毒药品牌的香水,所以,用汉语百爱神来翻译,既符合翻译功能中的对等理论,又具有了翻译的民族性,文化性,符合中国女性的价值观,更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化习惯对等要求。

3 工业品类

立邦Nippon:日本人的这个品牌从日本人角度来看,这个商标名体现了“大日本”的意味,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心态。可是如果直接把商标名翻译为“大日本”,这对曾经遭受过日本人磨难的中国人来说,不仅难以接受,而且还是种侮辱。所以,用音译外来词,翻成“立邦”,有“安家立邦”之意,符合油漆这种产品的特性和功效,也不失产品原本有的意思。此商标翻译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思想感情对等要求。

“白象”牌电池,最初翻译成“White Elephant”,在西方市场上遭到冷遇,原因是“White Elephant”的英语意思是“费钱又累赘的东西”,而改译为“Bishiny”,意思是“两倍的两度”,正好与电池的功用相符,又谐“白”的音,不失为好的翻译,也符合翻译对等理论中的文化习惯对等要求。

4 汽车类

奔驰Benz:奔驰汽车公司”,来源于“卡尔・本茨汽车公司”和“戈特利布・戴姆勒汽车公司”,由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分别创办。本茨和戴姆勒都是世界早期汽车的发明者。1885年,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被誉为“汽车之父”。1886年,戴姆勒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在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两尊青铜塑像,一尊是本茨,一尊是戴姆勒。1926年,两家公司合并,名称定为“戴姆勒・本茨汽车公司”,其汽车产品也叫做“戴姆勒・本茨”。中国人为了解释的方便删去了“戴姆勒”,只剩“本茨”,并且根据“本茨”的发音,译成“奔驰”。在香港,Benz被翻译为“平治”,来自古语“治国,平天下”;在台湾,Benz则被译作“朋驰”,相比这几个翻译,“奔驰”更符合大陆人的审美心理,即表达了速度之快的意味,又能把车的轮廓通过字形部分地体现出来,因而能达到商标名的固有的目的和效果。而“朋驰”无论从其象征意义还是从方便记忆来说都大为逊色。

中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很多中文还很难找到所对应意义的英文来表达,但是,在现有的英文词汇中,我们要尽量根据商品功效,商标名原意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比较,根据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考虑到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大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进行商品名的翻译。无论是中翻英,还是英翻中,都要遵循这一原则,要考虑到中西方消费者在知识水平,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中的区别,使商标名能继承原意,为此商标的产品打开在异国的销售之门。

参考文献

[1]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2] 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电影字幕 字幕翻译 语境与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2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翻译形式,已经成为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翻译实践、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等方面来看,我们对电影字幕的翻译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都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者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推动着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双方的交流。一方面,字幕翻译者要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相关信息,以便达到心理和认知上的共识。另一方面,字幕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译语观众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在这个传达过程中,字幕翻译者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对语境的认知能力,帮助译语观众通过看字幕以最小的努力最大程度上理解电影的内容。字幕翻译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语境的认知能力、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字幕译本的质量。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理论学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学中备受推崇的理论之一,是建立在对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是衡量译本水平、指导翻译实践的标准。本文试图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Legally Blonde I字幕汉译的不同版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分析,指出其在语境 、文化等值等方面翻译处理上的可取之处及欠缺的地方,并提出更好的翻译,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电影字幕翻译,推动跨文化交流的进程。

到目前为止,Legally Blonde I还未发行过任何官方的中文字幕,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源所配的中文字幕大都是网友们自发制作的,且版本数量(2版)有限,翻译质量更是无法令人满意。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决定将网上现有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给出更考究的译法,努力找出更好的译文,让译语观众得到更清晰的信息。

一、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又称“上下文意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特定的语言环境是给词的概念意义以某种调节,从而赋予它以某种联立或关联涵义。(方梦之,2004:228)

E-C Translation:

The distinction(between the neat people and the sloppy people) is, as always, moral.

原译文:他们的区别总是表现在德行上。

改译文:他们之间的区别总是表现在精神面貌上。

原译文取其常用意义,但moral 一词是多义词。爱整洁的人或邋遢的人之间的区别不能说是“道德”问题,主要还是“精神面貌上”或“心理上”的问题。而moral 一词除了有“德行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意义。根据此句内容,则改译的用词表达了上下文的意义。(郭建中,2010:212)

Legally Blonde I中与语境对等相关的译例分析

译例(1)哈佛学位委员会的主任说:Fashion major?

原译:很热门的专业?

分析:这里应从上下文来理解,前面提到了她是“时装推销”专业,所以结合上文来看,这里的fashion后面省略了merchandising,还是指她的“时装推销”专业,而不是指“很热门的专业”。

译例(2)Elle被教授赶出教室后,在学校长椅处第一次碰到Emmett, Emmett问她Whose else do you have?

原译:你还干什么?

分析:这里从字面意思来看,是 “你还有谁的?”或“你还干什么?”而从电影前面出现的故事情节看,Elle被教授赶出教室,并对这个教授感到有些懊恼,所以Emmett是问她“你还选了哪些老师的课?”而不是问她 “你还干什么?”。这也要从上下文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翻译。因为接下来Elle回答的答案就是她所选的课程。

二、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指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方梦之,2004:222)

E-C Transla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make the car, as we know it, a Smithsonian antique.

译文: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技术上的应用,会使我们今天熟悉的汽车成为史密森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

Smithsonian 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前面的一座大型博物馆,实际上由16个分馆和美术馆组成,另外还有一个动物园。一般中国读者可能不了解。在Smithsonian 后面加上“博物馆”一词,中国读者就能了解“史密森”乃是该博物馆的名称。(郭建中,2010:214)

Legally Blonde I中与文化对等相关的译例分析

译例(1)在电影开始部分某一位女教授的第一堂课上,她介绍到: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原译: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

分析:两个已有翻译版本都把这句话译成了“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而实际上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应该译为“法是理智,而不是激情”。之所以误译是因为译者不是很了解这句名言的固定翻译,这种例子我们在英文电影Forrest Gump中也经常见到,如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豌豆和胡萝卜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绿的,一个红的。它们的共同点虽然没有太大的味道,但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故在美国烹饪时常作为主食的点缀,而且它俩都是同时出现的。故引申为形影不离。而如果不理解源语文化,很容易就按照字面意思译成“他们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由此可见,电影字幕翻译中处处要留心文化的因素。多查阅、多积累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郭建中. 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 [H].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

[3]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45.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3)

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Holy—Manttari)进一步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现实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aeNord)总结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

三、“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性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2.“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1)行为交际理论:目的论者把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翻译首先是意图改变现有事物的状况,或是告知目标读者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目的论特别强调的是:翻译的意图与源文本作者的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也会有所不同。动因决定意图,因此,翻译行为的动因(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2)文本功能模式:目的论者吸取了布勒的文本的三个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诉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寒暄功能。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准不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原文原有的功能,就要用目标语的文化标准对功能标识进行改写,例如汉语中一句简单的“吃了吗?”进行英译的时候就需根据原文的寒暄功能进行对等功能的翻译。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奈达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中所提到的“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包含着翻译标准即“对等”,是意义与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意义与风格方面的“信”。但“对等”前面还有个“自然”,即流畅、符合习惯,就是“达”。所以,他的翻译标准是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离原文的“达”。奈达认为,对等是一切翻译追求的目标。

“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交际功能时,对等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功能观的对等是指符合翻译目的条件下的交际功能对等。除对等原则外,功能理论还有前面提到的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性法则(ifdelityprinciple)及其他在特定翻译情况下的特殊原则。

(三)译者的地位

翻译涉及到四种角色,即原文作者、翻译发起人、译者及译文预设读者。这四者的意图目的如果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的时候,译者怎么办?

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映说”。在奈达看来,译者必须了解原作者怎样考虑自己所发的信息,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此外,“译者必须正视自己知识的局限,决不能把纯属个人的特异想法引进对原文的诠释,原著怎么说就怎么译,而不管原著所言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符”。与“目的论”中的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比“功能对等”论中的译者受到更多的约束。

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基础上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视角和策略,译者的喜恶和感受决定了译作的面貌。这无疑强调了译者须发挥其主体性分析特定的翻译语境,并传达出具有预期功能的译本。因而,“目的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四)原文和译文的地位

奈达强调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仍然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他的读者反映论实际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

然而,目的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间的“文间关联”取决于每一次翻译的目的,可随目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目的论;发展;翻译原则;核心内容;贡献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蓬勃发展,致使各种翻译理论的诞生、发展乃至成熟,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德国莱比锡学派在德国翻译理论界影响深远,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贡献卓著。与布拉格学派比较,莱比锡学派认为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莱比锡学派对德国功能主义的启发和对开创语篇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莱比锡学派对翻译持有的基本观点是必须严格区分不变因素即认知因素和可变因素即实用因素,他们认为翻译理论应借助转换生成语法和符号学。

莱比锡学派的代表卡德提出了“一对一;一对多;一对部分;一对零”的理论。学派代表们主张将原文分解成结构单元后,从一系列对等项中选出“最佳对等项”,然后组成一个整体。莱比锡学派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德国功能派的诞生与发展。

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目的论的创始人莱斯提出了将原文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指出翻译批评依据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间评价原文,并反对卡德的含混的语篇概念。

目的论学派也被称为功能学派,因为“Scopos”既可作“功能”也可作“目的”来理解。功能学派将目的论置于头等位置,在诺德的观点中,“功能派”(functionalism)着重研究功能以及文本翻译功能,功能派是对该种研究方式讨论翻译的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的一个说指用语。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功能派的“目的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因此,它解决了一些“功能对等”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拓宽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在现代翻译理论中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可见,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者把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翻译首先是意图改变现有事物的状况,或是告知目标读者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目的论特别强调的是:翻译的意图与源文本作者的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也会有所不同。动因决定意图,因此,翻译行为的动因(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学派翻译理论有三个核心内容:(1)阐释翻译定义和实质;(2)分析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3)提出了功能原则。

目的论学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与翻译(transl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翻译行为具有目的性,是为实现信息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

目的论的意义与贡献在于,首先,在传统译论中,首先考虑的都是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而在目的论理论中,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都被退回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则是翻译目的和忠实的问题。其次,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目的论使翻译标准多元化,而翻译标准多元化使翻译更接近于实际。再次,目的论学派使西方从以语言学派为主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最后,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正如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由于目的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模式,将翻译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目的的选择上,是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这样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为翻译学科的探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叶家春.对目的论的再认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基础理论 阐释

Second discussion on English function translation

Zheng Guangping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just has macroscopical discussion but lacks methodology and the opening quality is not strong. The writer, under many years’ English teaching, has studied the function translation theory seriously,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is theory in detail and also demonstrated it with the affiliated theories, which has enriched its content.

【Keywords】Function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planation

“功能”在两种不同理论中有不同的使用原因和视点,但是,由于功能翻译理论是以广义的功能语言学为其语言学基础,而我国英语界的功能观也是在布勒等人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英语界功能观和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功能”与布勒等人的观点仍存在一些相同点。首先,从两种理论运用“功能”的出发点来看,两者都是将语言视作一种社会行为;其次,两者运用“功能”都是为了通过语言或篇章的“功能”来分析语言使用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从“功能”的角度提出解决的途径。因此,从运用“功能”的目的这一层面上来说,两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1.1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1.1.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雅”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意义不一样。

1.1.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1.1.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

1.1.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1.1.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理结论。

1.2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2.1 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1.2.2 功能分类法。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

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

1.2.3 积木切分法。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

1.2.4 直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

(1)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away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漓尽致。

(2)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1.2.5 意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例如:

(1)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张谷若译)

(2)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

The money in foreign currency, he added, should be used mainly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2.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中国功能翻译研究还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还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宗炎.介绍卧铺元任译文忠实性面面观[J].翻译通讯1981(1)

2 张梅岗.论EST的功能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4(3)

3 张梅岗.试论科学翻译学[J].中国科技翻译.1995(1)

4 张梅岗.SVO句的拆句译法[J].中国翻译.2000(1)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圣经汉译;功能对等;源语;译语;和合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07304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翻译理论,80年代传入中国,对我国翻译界影响极大,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1]69。不仅翻译理论界“言必称奈达”,在翻译实践中,各种文体翻译也纷纷以“功能对等”为翻译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质疑奈达的翻译理论,如林克难认为,奈达翻译理论有很大局限性,“不一定适合于一切文体的翻译” [2]53;王东风指出,功能对等理论是“《圣经》翻译理论,而不是普通翻译理论,更不是文学翻译理论” [3]314,等等,大有全盘否定之势。

其实,任何学术理论都具有“相对真理”性,都因研究者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使其具有必然的历史(局限)性。我们看待奈达翻译理论,也应抱着客观的态度,而不应片面苛求“大而全”,因其不具有“万能”性而全盘否定。

首先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针对圣经翻译提出的。作为美国圣经学会翻译部负责人,奈达以其毕生心血倾注在圣经与圣经翻译研究上,其学术贡献也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翻译理论领域。而我国学术界对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却是另一番景象,绝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纯理论研究;一是文体文本翻译研究,包括文学、法律、科技等文体文本,甚至包括广告、习语俚语、影视字幕等,而鲜有对圣经汉译的文本研究。即使对圣经汉译研究,也多采用宏观视域,而鲜有微观研究。笔者拟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圣经汉译文本语词、语句及语篇层面进行微观系列研究,以回归功能对等理论初衷――圣经翻译研究。本文从希腊语单词καρπóν的汉译入手,考察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与圣经汉译

(一)翻译新理念

长久以来,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意译和同化、归化之争。直译、同化论者以源语为中心,以“信”为目标,强调译文表达准确,追求文义无增加,无疏漏;意译和归化论者以译语为中心,以“达”、“雅”为追求目标,力求译文通顺[1]70。这些争论焦点集中在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上,属于两点论视角。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源语译语两点论,提出以读者为中心的宏观视角转换,以读者反应“等效”为焦点。那翻译的原则是什么呢?在奈达看来,翻译不是为了保证原文准确性表达而放松译文的通顺(直译、同化论观点),也不是为了保证译文的通顺而放松原文表达的准确性(意译、归化论观点),而是译文读者读了译文的反应应当和原文读者读了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这种译文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原文读者阅读反应对等的效果即奈达所谓的“动态对等”(dynastic equivalence),也称“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超越了直译、意译和同化、归化争论,对于通顺与准确的要求,功能对等理论必须兼而有之[4]106。

(二)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圣经汉译

在联合圣经公会推动下,世界各地推行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原则和方法翻译的圣经各语种版本,如英文圣经Today’s English Version(现代英文译本,也称Good News Translation),通过浅白而常用的英语,把经文的原意表达出来,深受美国人欢迎。

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翻译的中文圣经,是现代中文译本圣经(Today’s Chinese Version),其由新教学者许牧世、周联华、骆维仁等联合翻译完成,联合圣经公会1975年在香港出版新约全书,1976年出版新约全书附诗篇,1979年完成新旧约圣经的出版(《现代中文译本圣经・序言》,大陆教会曾少量印行。

现代中文译本圣经的蓝本是:旧约以基托尔氏(Kittel)的希伯来文圣经(Bible Hebraica)第三版为根据,参考希腊文七十士旧约译本;新约以联合圣经公会审订的希腊文新约第四版为根据[5]1。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意义相符,效果相等。

下面以希腊语单词καρπóν的翻译为例,同和合本对比,分析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所体现出来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二、καρπóν的翻译策略

καρπóν,希腊语单词,原义为“果子”、“出产” [6]37,英语音译karpos’,义为fruit。

καρπóν直接被英语吸收,取其读音以前缀carpo-、后缀-carpous,-carpy等形式出现在英语词汇中,如carpophagous 食果的,靠吃果实生存的,carpospore 果孢子,心皮。英汉大词典注:[-carpus 钦定本圣经(KJV)译为fruit,新约圣经中共出现57次,Dr. James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原文编号为2590[8]711。

旧约中原义为“果子”、“出产”,与καρπóν对应,钦定本译为fruit的词共出现97次,Dr. James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原文编号为6529,本文也一并举例同和合本对比分析其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篇(7)

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从广告的特征、译语的文体特征、译语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德国功能翻译派的目的论指导广告的翻译。

关键词:广告 广告翻译 功能派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标准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显著增加,为了让非中文国家的人全面准确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出口贸易的商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广告宣传。当然,也就需要适时地把这些广告翻译成其他语言,而所译广告则必须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让他们接受,这就给广告翻译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外交往的需要和商品广告宣传的目的。因此,对广告翻译的研究不仅是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一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

什么样的翻译才是最好的翻译,在翻译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说法,翻译界也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翻译标准”。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忠实”、“等值”。奈达(Nida)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开始从讨论源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转向了探讨如何根据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对译文语言作必要的“顺应”(adaptation)。怎样使译文达到译者期望的目的?怎样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德国翻译理论家费米尔(Vermeer)的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德国的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J 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费米尔认为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词语的转换,也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他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他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a functional target text)。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以译文的目的为准则,为译文的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诺德将翻译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的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呢?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修正了传统的“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从而使翻译更贴近实际。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被喻为商业化身的广告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传统翻译理论原则和翻译策略已无法适应广告翻译的客观要求。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由德国费米尔等学者所提出的翻译功能理论无疑为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这一观点对进行广告翻译具有十分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二 广告翻译的特征和目的性

由于商品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证商品的广告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的眼球,广告撰写者总是选择新颖别致的词汇、简洁的语句和生动的修辞,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广告翻译的词汇有别于普通语言,它简洁别致又富于创新。力图用最简洁、最准确的文字,为商品提供丰富的信息,使读者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在语法上偏爱简单句,广告语言在形式上也具鲜明特色,或行文工整;或对仗押韵,琅琅上口,使人耳目一新,经久难忘。所谓“优秀的商品广告无不以简短精炼而著称”。广告语言具有很强的感召力,通常有大众化、口语化的倾向。为了使顾客对商品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减少广告费用,广告作者总会绞尽脑汁,用简洁有力的形式和充满诱惑力的词语,力争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作为“鼓动性语言”(loaded language),广告英语多用祈使句、常用省略句、巧用疑问句。19世纪的一位美国广告专家将广告称之为“印在纸上的推销员”。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语言,广告经常会使用一些文学中的修辞方法,因此又被称为“半文学体”。各种修辞格赋予广告简洁、生动、幽默、形象等特点,使广告语言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艺术。广告翻译中必须打破字面对等的积习,提倡以译文文化为取向,了解不同语言读者在语言文化及审美情趣上的差异,把握住调整的准绳,保证译文的效果。所以,广告翻译实际上就是以接受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其成功的条件是研究和了解接受语文化。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必须体现出英、汉语广告之间存在的差异,但同时必须流畅清晰地传译源语的信息。这就是《跨文化翻译》的作者丹尼尔・肖所主张的忠实的翻译,即译文传译了原文的意义和原文的动态;而所谓原文的动态是指译文应使用接受语自然的语言结构,并使译文读者理解意义毫不费力。

广告翻译不仅是一个语义对等的问题,更是一种突出广告功能的再创造过程,侧重点在于译文是否有感染力以及能否增强广告功效,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灵感,而广告的功能要求广告的译文必须接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从而达到宣传商品和劝购的目的。广告的文体风格和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传统翻译标准“忠实”、“对等”显然不能适应商业广告翻译手法的灵活性,无法解释广告翻译中必要的调整、删减或改写等现象。如果说目的论对各类文体翻译的普遍适合性还有待探讨的话,那么对于交际目的明确的商业广告的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认为“商业广告是一个相当突出的语言劝说功能的典型,因而翻译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劝说功能要优先于描写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Hagakawa认为,广告就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虚荣、敬畏、势利心理和虚假的自豪感。在翻译广告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目的能否实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接受者,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

三 功能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根据目的论,翻译要遵循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法则。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是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 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因此,翻译出来的广告只要能或最有可能达到广告的目的、能使广告发挥最佳的商业功能、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则不管它被译成何种文体,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与原文词义对等、语义对等、风格对等,或对等到何种程度,都无关紧要。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翻译结果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性,一句话,能实现广告主目的的译文就是好译文。

广告的目的是促销商品,而广告翻译是否成功则看它是否起到促销产品的作用。这样,翻译就不能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译者必须改变死抠原文的译法,而是按照目的语的行文方式进行变通的“顺译”。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中文广告的英译应尊重西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使译语读者被吸引,从而购买产品。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译者应遵循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按照英语习惯来表达原文信息,不仅保证译文语言表面上的流利程度,而且要保证译文具有与原文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对应,使译文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

当然,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西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中国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含蓄之美,重主观印象。这种美学标准表现出注重平衡、协调、融和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讲求音韵和谐,形式对称,用词空泛含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重理性,重形式,强调主客体分明。这种审美观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形成了用词平实明快、句式结构严谨、修辞重简洁的特点。这种思维审美心理上的差别表现在广告语言上就是英语广告常使用一些简单朴实的词句,体现为一种简洁明快的美;而汉语广告常常辞藻华丽,成语叠用,体现出一种华丽的美。

例如:XXX牌气床垫工艺先进,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款式繁多,舒适大方,携带方便。

译文:The technological design of“XXX”brand air―filled bed cushions is advanced with novel structure,beautiful shape and various patterns.They ar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to carry.

例如:Good to the last drop.(麦氏咖啡)

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以上两个例子的汉语都采用了四字结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英语则简明扼要,讲求变化。充分体现了韵律美和平衡美,从而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感染力。

总之,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应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即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广告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实用文体,广告翻译也应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使广告功能在译语文化中顺利再现。同时,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三原则的关系:忠实规则服从于连贯规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规则,假如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译文的标准就不再是与原文文本的语际间的连贯,而是符合翻译目的;假如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语际连贯规则不再有效。因此,在进行广告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以目的原则为主,忠实和连贯原则为辅,采取各种灵活的译法,最终确保译文功能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

[2] 诺德,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3] 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GA,1991.

[4]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5]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

[6] 边立红:《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7] 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200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