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4 04:50:07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整合

现阶段,教育的终极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英语相关技能的培养(比较常见的有听、说、读、写),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语言载体的充分利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学知识以及文化的了解,继而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正因如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英美文学资源库,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对其思想进行科学的启迪,并使其思维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英美文学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快速的掌握语言学习要领

众所周知,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兴趣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以出国留学或参加英语考试为目的,只有少数人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学习英语。而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进一步感悟到英美本土语言文化的魅力。在阅读中,应该对比中译本的外国文学著作与原著的区别,从而把握这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此一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将变得越来越浓厚,这对于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与语言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Face to Face with Guns,Section A”授课时,先剖析主要课文内容,即某晚,两个带武器的年轻人抢劫了作者,随即作者去警察局辨认抢劫人的照片,在对这些年纪轻轻就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作者感觉深深的通信。原文中“mark in every face,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每个人都有一张衰弱而痛苦的脸),其中,这句摘自英美文学作品《伦敦》中,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很难解析该文章的内涵。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英美文学优秀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中,学生能够完成自我个人品味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的陶冶情操,并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其全面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不仅如此,通过英美文学教学,能够陶冶性情、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语言修改,有助于其完美人格、人文精神的培养于塑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英语美学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关键部分,而二者的有机整合也将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有效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旨在通过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使其体验到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魅力,继而使其能够更加了解英美文化历史,这对于大学生学习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文学性情的陶冶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大学生的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水平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此,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先决条件。

(二)选取合理的教学素材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高效的英语文学教学,一定要精选英美文学教材。尽可能的选择相对意义优秀、比较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继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和赏析。与此同时,选择教学材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要重点突出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与语言特点,避免教学内容太难活太过容易,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其中所蕴含知识的理解进行深化。此外,笔者在选择教学材料中,也关注其趣味性,有趣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科学的优化。

(三)应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英美文学教学需要依托灵活的教学手段。比较常见的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任课教师可以运用电视配音、演讲以及表演故事等完成文学作品的品读与学习。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英美文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了整合英文文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笔者开设了专题讲堂,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英美文学作品之魅力所在。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整合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该机制能够对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考察,其中,考察重心主要在于学生认识和赏析英美文学的情况以及把握和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程度,而非通过一系列基础知识的测试,而得出的结果,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感悟学习过程的乐趣与魅力。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意义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使大学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主流趋势,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有机的统一,继而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教学篇(2)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教学篇(3)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很多特点与现代外语教学的诉求不谋而合,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陈欣如,2007:41)“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情景”(刘涛,2010:115)。因此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蒋樟健,2010:47)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本论文将积极探讨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并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内容及时更新于博客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博客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工作,就课堂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帖解答。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生本身可见,其他的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的解答则可以供所有阅读博客的学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种交流方式将有别于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有限。而博客这种“开放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回帖解答来增进学生自身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与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在文本与多媒体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点,在保证英美文学电子文本材料输入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视频、影视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一方面可克服纯文本材料枯燥无味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加他们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就某一相关内容,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链接和网址。学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链接、网址,浏览、阅读相关的内容,并为教师介绍更多的相关链接与网址。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博客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断更新博客中的链接与网址及相关文本、多媒体资料,从而可大大提升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把自己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课堂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些内容,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阅读、回帖解答,而且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阅读和解答。因此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开通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决学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样,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英美文学繁重阅读量方面的困难。再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共同开通,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阅读与英美文学有关的博客内容,可以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课后阅读教师的英美文学博客中关于某些作品的选段、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知识等信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了解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活跃他们的思路并开拓他们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师英美文学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行为,必然会改善过去那种以教师授课为主、沉闷单调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大幅度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英美文学课程阅读量大、强度高的特点,教师可以阅读学生博客所反馈的意见,就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的同时,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英美文学教学篇(4)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也就是说要开发智力,而智力的基础是文化知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典型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对学习外国语言的学生来说,这种了解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文学课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提高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水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及其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平高低和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市场经济下英美文学地位尴尬近年来,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兴起,大学英美文学课的影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很多人倡导所谓的“实用型人才“观念,更直接影响到大专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很可惜,我们看到,许多高校的急功近利和全然不顾压缩教学大纲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从表面上看,这些安排似乎是合理的,符合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并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这似乎是聪明、务实的措施,但恰恰与大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原则是想违背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美文学课程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尴尬的地位看似取决于商品化社会等客观因素,但也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在课程规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紧密相关。

2.课程教材参差不齐,缺少系统性的规划现有的教材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选用的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教学材料已经过时,涵盖内容不完整,一些更重要的作家被忽略。对当代艺术作品,包括非常有限;美国文学的版本多强调文学的历史,选读相对较少;教学的重点从知识背景到作家的生活不全面,虽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系统,但不够全面。这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见解。

3.教学手段等技术方面受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今已经到了21世纪,但是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大多数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缺乏教学设施和教学课件。单一的媒体往往很难对学生产生的感官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一些教师也使用课件,教师对课件的依赖变成教师阅读PPT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缺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教师单方面的解释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被压抑,其结果将是一方面教师讲授无精打采或自我陶醉,另一方面学生听得沉闷或分心。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之思考

1.加强合作如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兵作战的教师,缺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合作,已不符合高素质人才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合作的教学方式是每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新命题。首先,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与理解的能力以及英语语言能力。教师之间广泛合作来研究文学,是必要的。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集体备课,让教师讨论课程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交换意见、互相学习,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活跃思维。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提出鼓舞人心的问题、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应该启发和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看法是有偏见的,但不要轻易否定他们,而是要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该学会多角度分析作品,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和评论,并提高对原著的认识和个人人文素质。此外,学生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管课内外,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共同提高。最后,加强跨学科的合作。英美文学和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加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为教学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建立相关学科的选修或聘请专职教师为学生演讲,丰富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是必要的。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学科建设的同时,应重视课程改革。根据学科特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形成一个特定主题的学习指标体系。完善英语文学的课程结构和系统,编制科学合理的课程大纲、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实践大纲。在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促进其他提高课程建设和专业团体的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科学判断,精心挑选,大胆选择、有效整合。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基本知识和核心竞争力。在同一时间,要实现整个学科的学习。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指导,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的紧密结合下,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人才,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要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3.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在教育改革中,人们发现已悄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质量概念。它主要是基于对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质量标准的概念和专业需求。这个质量的概念,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而且还能够使用掌握的知识,而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促进质量标准问题上的改革,按照学生培训规格和质量标准,在新形势下,重新制定、修改培训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4.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的大专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利用现代技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英美文学课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很多经典已经成为电影或电视连续剧,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整个教学环节使用多媒体,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英美文学教学篇(5)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是专业方向的重要课程,它通过对英美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及其景点作品介绍,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诗歌教学上都是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和传统文学研究一样,以诗歌作品的文本欣赏为中心,主要限制在诗歌文本内部的欣赏上,如措辞、修辞、创作手法独具匠心之处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而且对于外国文学中的古代诗歌,更容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造成隔阂,让学生对作品的认知程度不深,更谈不上有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研究素质的作用,文学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改变这种现状,真正使文学课学有所用,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英国古代叙事长诗《贝奥武夫》是现存故英语文学中最古老的作品和流传至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在语言学方面是珍贵的文献,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里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贝奥武夫》的现存手稿在公元5世纪时已开始口头传诵,约8世纪时成书[1]18。由于古英语语篇完全不同于现代英语,语法构成上也极其晦涩难懂,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难被中国学生理解、喜爱并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并愿意去深读史诗的探讨也是历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之热门话题。在课堂上,《贝奥武夫》诗篇中古英语的语法构成以及其生涩的词汇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贝奥武夫》与《诗经》进行比较,以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当最开始谈起《贝奥武夫》,学生莫不茫然,但老师转而谈起《诗经》时,全班却兴趣盎然,纷纷大声列举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43气氛煞是火热,既然学生对《诗经》如此熟悉并热爱,那两者之间的比较必然是可行并有效的。在教学中,对《贝奥武夫》和《诗经》的比较可以从其故事主题、语言意象、主要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贝奥武夫》是以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Beowulf)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讲述关于勇士贝奥武夫与怪物格兰道尔搏斗,使其断臂而死。怪物之母为子复仇,又被他追踪杀死。他做了国王后,一次火龙来犯,他挺身斩龙,伤重而死。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3。也就是说,《贝奥武夫》这部诗作即是一部英雄史诗,描述渲染的是人民心中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他为民杀敌,从而深受他的人民爱戴。而与之相反,中国的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其中“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湖北(齐、楚、韩、赵、魏、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何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7其实就是普通人民的生活歌息和爱情追求,也是“风”的代表。何谓“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也就是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2]28,所以《诗经》中大多都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而这些群众性的作品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以农业立国的特征和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作息的社会总体概貌,可以是说提供了当时社会的一幅全景画面[2]46。这不免就给学习者提出了问题:为何同为某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都是诗歌体裁,但是英国的诗歌却是关于英雄的史诗,而中国的诗歌是歌颂普罗大众芸芸众生的爱情故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学”?其实带领学生一起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不难,即是人们平素所称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之分带来的区别[3]。“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指的是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而划分的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中西文化双方[4]18。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因此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4]22。故此,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便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和周遭的圈子里的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中国古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在我们最古老的诗歌《诗经》当中记录的便是关于这个封闭环境当中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故事。而在“海洋型文化”发源的西方,西方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海上冒险史,西方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因此西方人自古就相信天人相分,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5]109,西方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则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贝奥武夫》诗篇当中,自然和社会就是那个半兽半人的格兰道尔,人类就是贝奥武夫,两者只有进行残酷的斗争,才能为人们取得和平幸福的生活。因此在现代社会,西方人也更富有直面挑战、急功近利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上,西方更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而东方则是典型的集体利益至上的传统教育[5]188。

两者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其实背后深藏着联系和妙趣,而通过对“英雄史诗”和“市井爱情”的比较,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兴趣莫不被激起,并且对《贝奥武夫》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因此,实践证明,在英语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东西方的文学中的诗歌作品对比分析,在外语文学学习者的母语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代表性的作品,并与所学目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学生与两种文本文化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诗歌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研究素质。

英美文学教学篇(6)

在建国之前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外国名著的节选,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上就是大量阅读原著。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到多重政治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甚至是英语教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沿用下来,而且随着交际法的盛行,语言教学更加偏重实用性,导致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脱轨的现状。

(一)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现阶段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为中心,课本为媒介,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线。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自上而下的主导式讲授之后,对学生的训练通常是语法、翻译练习和篇章阅读,很少带领学生进行文学赏析,也很少指定相关的英文原著作为课后阅读书目。查尔斯华斯(Charlesworth)指出“:轻视文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在语言课程中排除文学这一基本组成部分就等于剥夺了第二语言学生们的一大资源,其结果是使学生失去对语言的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从而产生陌生感。”这正是学生缺少语感,把英语学成“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另外,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也是制约文学教学的一个因素。由于缺乏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课堂中不能游刃有余地穿插一些文学知识,在分析原著时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样自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打破教条的教学模式,从固步自封中走出来,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才能达到将文学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学生学习外语的功利性倾向严重

很多大学生把外语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习。在老师“一言堂”的课堂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认为老师不讲的东西自然是没有必要主动去学的,加之课后并没有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学生便会把文学排除在英语学习之外。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等同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取得各类资格和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多次改革已逐年呈现淡化语法、增加阅读的趋势,但阅读题中只对文学偶有涉及,并不足以鼓励学生花时间去读作品,而其他的资格考试指向性更强,更与文学鲜有关联。事实上,对英语的功利性学习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英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教授就曾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视的路线,是抄近路反而绕远路的路线。”不摒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学生就不能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水平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它植根于古希腊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传统,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改造。通识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的心灵,让人用一颗自由的心去寻求知识,体验知识的魅力;它关注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因而是排斥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虽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职业训练和专业教育日渐重要,但通识教育的精神是不能丢的。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若只局限在技能训练或是应试练习,就会束缚学生学习的自由,长久以往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动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和文化的内容正是实践通识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可以将学生从只注重听说读写或是考试为导向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对英语学习从技能学习升华至本质学习,同时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其具有美的一般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建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

(二)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定位。大学英语课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了解英美文化、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学生最终能够用语言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这个平台中,最为有效的媒介就是英美文学作品,学生想了解的一切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答案。比如,在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学生可以看到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狄更斯的《双城记》向学生展示出法国大革命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再现了19世纪末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挣扎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审美的产物,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作者的智慧与思考。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声音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疑问也有释然,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也有顿悟的豁然开朗。“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有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学生可以跳出固有的、狭隘的思维模式,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学会在对比中批判,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学习的有力保证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英语课程还是以课本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被局限在课堂,而长久单一的授课形式和被动接受知识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误导使其认为学语言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文学作品的引入可以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一种思路。在课堂内,文学文本为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课后,生动的文学作品更能够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文学反映着社会现实,汇聚着人类的智慧,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情感的诉求。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库。从词汇和语法上来说,文学文本向读者列出了无尽的精准词汇和地道表达,正如两位澳大利亚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指出的:“既然语言是文学的媒介,那么文学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语言运用的例证。如果我们对语法结构感兴趣,那么就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不胜枚举的范例,既包括规则的也包括不规则的语言运用形式……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获得词义、词义的延伸、词义的构成、人们对各种语言形式所采取的不断变化的态度以及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学生就会摆脱枯燥的背单词的方式,理解英汉释义为什么不能一一对应,因为兴趣不断克服阅读困难,单词量也会有大的飞跃。从语言和文体上来说,英美文学文体众多、形式各异,不同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任由读者欣赏,而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迥异,有的优美典雅,有的铺陈华丽,有的朴素凝练,品读这样的语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还能找到恰当的写作范本进行模仿,使读写基本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

三、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途径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搭建全面知识结构的保障,因而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上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

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国家精品教材,如使用比较广泛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文内容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不少文学作品片段,提到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教师应当敏锐地把握到课本中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文学审美的培养。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4册第1单元提到,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由于放荡不羁的个性被上流社会所不容,遭到了朋友和读者的背弃。此时,教师可拓展介绍王尔德的作品特点,文如其人,他的剧作审美独到,个性张扬,极富魅力而又映射出他内心的矛盾。在课堂上可选取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作品片段进行分析,体会他唯美的语言风格,而童话内容简单生动,可以快速抓住学生吸引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点拨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和赏析方法

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厘清英美文学史大致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大致定位作品所处的时代,不会盲目地、毫无关联地看待作品。教师可定期抽出专门的课时讲授英美文学概况,如英国文学在古英语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有何特点,当时怎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样的文学特征,英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有哪些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和突出特征又有哪些?通过这样的串讲,可以使学生在读作品时思路更清晰,会把文本放到历史大背景中思考,阅读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应教授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如文本细读、对比与比较、人物分析、文体分析等,这样学生在看作品时就不是笼统的读,而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去体味和思考作品。

(三)确保学生课后阅读保量保质

课堂学习只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尤其如此,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学意识的培养也应渗透到课后的自学中去。阅读首先要保量,并且一定是完整的原著。美国大学生大学期间通常都读过十几种经典著作,而中国的学生习惯于读节选,喜欢把一个片段细细分析,许多人大学四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原著。“阅读量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放弃阅读量要求,就是放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有了量的积累,才能逐步克服语言障碍,对作品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不一定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时代越久远的文学作品可能越艰涩,语言障碍越多,很可能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课外阅读书目,从简单入门,激发学生兴趣,再根据读书的效果布置下一阶段的阅读内容。还要让学生将读书的成果记录下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一个回忆巩固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和写作的好方法。

(四)为学生提供课堂讨论与汇报的机会

课堂讨论是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环节。欣赏文学不是死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间需要思考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受到启迪,产生灵感,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因此,在课堂上读完作品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是两人交流,或是多人讨论,也可是班内自由发言。讨论内容以分享心得为主,教师不宜做过多的限制和要求,因为课堂讨论具有即时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并较为流畅地表达,如果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就会影响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后读完指定书目后也要及时进行汇报发言。教师可在布置书目的同时给出一些赏析作品的思路和研究的角度,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准备。这样,不仅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更清晰,还能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开始进行初步的文学研究。因为课下已进行过充分准备,在做课堂汇报时,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要求学生有条理地概述读书体会和研究成果,也不妨让学生放弃依赖PPT等现代化手段,回归传统的演讲方式,对他们应变和表达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四、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篇(7)

关键词: 现代教学媒体 英美文学 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作为我国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与语言类课程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文化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少研究者和教师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训。本文主要探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改变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有模式。不仅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发生着根本变化,而且课堂教学也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传播站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成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而在外语界,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也在轰轰烈烈地兴起。对于英美文学这一门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成为势在必行的教改之途。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路

多媒体技术用于外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被反复探讨过。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使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产生最好的教学效益,是这项教改中追求的根本目标。

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结合的原则。“文学首先诉之于读者的情感世界”(《文学理论》第296页)。这一关于文学性质的定论也许就是文学与多媒体结合的难点,文学课上的师生交流因此显得更为重要。制作文学课件不能像一般语言课件那样,让计算机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成为教学的控制者。为了让教师在多媒体辅助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我们选中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把教学课件做成完全由教师控制、选择和修改的一套助教型课堂演示系统。

文学性和适用性原则。所谓文学性,就是从课件的设计、制作到使用,都不能脱离文学课的要求,都要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时的认知规律;所谓适用性,就是从课件自身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的选取,到教师授课时的知识呈现、媒体选用、课堂活动的展开,都要符合文学课的要求:该用的媒体就用,不该用的一定不用。知识点的呈现、课件设计的框架可以遵循时间顺序,也可以有非线性的跳跃。

交互性和开放性原则。传统的文学教学注重的是对文本的研读和对“权威”的解释,据此,课件只要给出问题,然后链接上“标准答案”就可以万事大吉,教师不用费时费事启发、调动、参与师生讨论。但是这种方法会误导学生,养成他们对教师和“Key”的依赖性,从而束缚他们联系自己的经历、从多角度理解文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思维和批判能力。因此,文学课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要;给教师创造修改课件的便利和灵活安排教学的自由,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批评能力,而不是像一般的语言学习课件那样,仅仅是为了提高阅读技巧。

二、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能够克服其他教学模式无法逾越的困难,具有诸多优势。

1.高效省时,有利于文学能力的培养。高效省时是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最明显的优势,原著几百万字的小说、戏剧,一旦拍摄成影片,就是一两张影碟,携带播放都很容易。播放英美文学名著光碟,就能克服作品阅读的时间紧迫的困难。虽然观看影碟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阅读,不具有阅读时的独到“韵味”,但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问津英美经典名著,能对文学名著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感性的理解,解决文学长篇巨著“课上无法教,课后难自学”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得到培养。英美文学原著,语言难度大、篇幅长。学生如果想把文学史上公认的重要作品通读一遍,则很难做到。教师在作品选读课上只能忙于文学原著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则忙于接受“权威的或正确的”释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常常只能是启而不发。因为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并未通读那些文学名著,无从产生属于自己的“判断力”。

由于文学名著多媒体影碟能把名著完整地、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包括真实可信的历史背景,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大,加上教师的重点讲解,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当教师在文学选读课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获得多种合乎情理的释义,学生的“文学能力”因此得到培养。

2.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乐于互助。传统模式的文学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属于灌输型的教学法。一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凭借文学教学软件,每个学生就都可以在各自的电脑上自主学习,这时的文学课就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名著影碟辅助教学,虽然无法做到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我们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写作训练。实践表明,在这一切课堂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相当显著,能在充满情趣和欢乐的氛围中进行,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逼真理想的语言环境。文学名著多媒体影碟综合了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提供了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渲染的背景音乐,加上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地道的英语,共同构造出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所不可能具有的异国风情,可供学生耳濡目染,亲身“感受”。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语言氛围”。

为了了解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观看影碟显然比阅读原著容易得多。英语水平本来差距较大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学习。当然,各人的收获不会相同,这是因为,多媒体影碟的制作过程,或多或少都会对原著进行改编,对原本非常深奥难懂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番“化简”。

4.新增的语言“实用技能”。传统模式下,学生读了一些英美文学原著,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一旦要看原著影片,仍感困难重重。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在传统的阅读之外,多出了一项“视听”内容,譬如,观看多媒体名著影碟,学生的视听能力势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经过一两年的系统训练,学生能够看懂原著影碟谁也无法否认,英美文学课包含了实用的“语言技能”训练英语视听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更能适用开放的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学教学模式的衍变,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英美文学课带来巨大变化,它具有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三、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动式教学目的的加强。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做到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师要明确所使用的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绝不要用。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板书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传统板书的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媒体屏幕的展示,获得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各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能强化记忆,激发他们的思考潜能。通过制成幻灯片的课件,教师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加上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补充,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对于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布置下去,得到学生的反馈,即能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这对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很大的益处。

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时机和度。正确把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时机和度,原则是要少而精,不搞花架子。一堂新课的开始,多媒体课件一般用于创设情境,提供学习目标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引入新课。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当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的思维缺乏凭借物,学习内容抽象而教师仅凭黑板、挂图和一张嘴又难以讲清楚时;当学生学习感到困难,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要应时而异,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发挥电化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优势,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辅助软件,教师在课堂上有控制权,但在课后应让学生复习浏览,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语

英美文学的教学是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是架设一座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桥梁,对于新世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领会文学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培养其阅读鉴赏水平,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是每一位英美文学教师在这个网络时代所应努力奋斗的目标。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逐步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Ⅰ)&(Ⅱ)[I].外语研究,2002(1),(6).

[2]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2(3).

[3]范谊,苒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4]朱小琳.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5]夏仁康.由多媒体热引起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0,89(9):43-46.

[6]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6(4):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