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遗传学教学论文

遗传学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2 21:21:10

遗传学教学论文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1)

遗传病种类繁多且各有其特点,若纯粹照本宣科,介绍其临床表现、发病率、遗传学基础等往往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且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血友病时,通过播放一部香港电影《地久天长》中的片段,使学生产生一个悬念,剧中的青年作家小富为什么经常受伤,为什么有生命危险?从而希望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发病机制是什么?遗传方式是什么?怎样去治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讲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仔细听讲。最后,我们解开谜底,这是一种叫血友病(hemophilia)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A、B、C,是一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自发性或在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血友病A、B、C的发病机制分别是由于第VⅢ凝血因子、第Ⅸ凝血因子及第Ⅺ凝血因子的遗传性缺乏。再结合我校遗传资源库中相关家系的临床资料,让学生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系谱,总结系谱特征。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将自己学习到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和分析,最后经过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从系谱分析中可以看出血友病A和B都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几乎全部发生在男性身上,而血友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均可患病,若临床遇到女性血友病患者,应考虑为血友病C。该病的治疗主要是输入人血浆中提炼或通过重组技术合成的凝血因子,但到目前为止,血友病无法根治、会伴随终身。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临床病例与理论知识比较,有其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具有吸引力,在医学遗传学课中采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把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掌握。在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但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我们在备课时精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的典型突出的病例,其次要注意的是在病例讨论时要将重点放在该病的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上,而讲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

适时关注科技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使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进展,可以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启迪心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高科技领域的创新热情。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时,结合后基因组计划中工业基因组学可以给学生介绍20世纪90年代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转移技术培养出来“多利羊”的简要过程,接着提出“是否可以克隆人”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同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利”这一案例的应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发言积极踊跃。而在多基因遗传病的教学中,结合我校皮肤病研究所先后发现白癜风、麻风病等复杂皮肤病易感基因,引出复杂疾病的基因定位、克隆有关的关联分析,以及连锁分析,以及当前科学界公认的搜寻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等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最新科研动态来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和热爱,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 遗传学教学 地方经济物种 数量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学科之一。遗传学研究各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及如何决定生物学性状发育的科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密切相连,既基础又重要,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遗传学的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和应用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实践技术,形成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遗传学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应用型生物学人才打基础。

一、遗传学理论教学方法讨论

目前,遗传学教学主要在各类综合性院校、医学院和农业院校本科学生中开课,遗传学教学紧扣中心法则一条主线、遗传和变异两大要点、遗传学三大经典定律及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四大板块,研究物质的传递、连锁互换规律与基因作图、性别决定和遗传重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以及基因的调控与发育、群体和数量遗传。

除了传统的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教师为中心讲解之外[1],还可以通过遗传相关知识点辨析同义、相关概念。如性遗传与伴性遗传及限性遗传;遗传力、遗传参数和重复率等。整个遗传学都围绕遗传三大定律和中心法则进行学习,因此可对相关内容进行列表比较,构建结构图和知识点层次图。引用国外优秀的视频教学教材,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生动有趣且直观地了解遗传学当中的各个知识点,例如核酸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复制,及现今应用广泛的染色体诊断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重视科学史的研究,学习知识点同时了解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学习前人的研究思想与探索态度。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原版英文教材,如“Principles of Genetics 7th ed”、“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9th ed”等,根据最新的文献报道,从中文的期刊文献阅读入手,争取阅读英文文献、撰写科研简报和综述结合课堂相关知识点,继而扩展和深入学习。开展相关课题的讨论课,采用分小组方式进行辩论和知识点梳理,这些教学方式都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遗传学的理论知识。

二、数量遗传学教学现状

数量遗传学经历了百年的研究和探索,以线性模型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基本完善。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包括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式和遗传参数估测、选择原理和方法、近交和杂交的遗传效应分析、群体遗传学理论、通径分析。

目前,基于数量遗传学发展起来的现代动植物育种方法,在育种工作上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介入,传统的数量遗传学通过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MAS)、标记辅助导入(MAI),使得数量遗传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吴常信院士指出:“现代动物育种就是遗传理论、生物技术、计算机、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的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2]

课堂教育的学时是有局限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物学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数量遗传教学难度大,效果差。学生经常听得云里雾里,实践环节的设定又多半以基础为主,某些甚至没有办法与生产紧密结合。教学中常常感觉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但是一涉及具体问题的运用,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导致遗传学尤其是数量遗传学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神秘学科,总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三、我校本地地方经济物种临武鸭的研究情况

临武鸭是属肉蛋兼优型麻鸭,产于湖南郴州市临武县武水流域,中国名鸭之一,有着上千年悠久的养殖历史。根据科院亚热带生物研究所对其品质特性做的检测,临武鸭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多,种类齐全尤其以风味氨基酸居多;衡量肉质品质的肌酐酸是其他鸭种的三倍;脂肪含量低,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90%以上,类似于深海鱼油的成分结构,且富含锌钙等微量元素。1984年将其载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96年临武鸭获得湖南省优质农产品金奖,先后被湖南省、市、县列为种苗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工程。

对临武鸭相关遗传性状的研究,为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和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农村经济起到帮助。此外,临武鸭属于地方特色品种,本研究有助于对地方种质资源的了解和保护,对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具有一定的贡献,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也是一次尝试。

我国的肉鸭育种改良工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早期的选育工作还是采取常规方法,通过闭锁群家系育种,培育各具特色的新品系。近年来,通过适度近亲繁殖、高强度选择,培育出合成系,筛选出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配套系。如四川的天府肉鸭配套系、广东的仙湖三号肉鸭和北京的Z型北京鸭。我们本土的临武鸭虽然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口耳相传的丰富经验,但缺乏深入的数据支撑分析。尽管是肉蛋兼用型,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周期过长,饲料报酬低,鸭的生长性能还有进一步研究。

畜禽生产中,研究其生长相关性状估计遗传相关参数和建立模型,对其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数量遗传学教学中引用相应数学模型,对本地鸭种进行生长曲线非线性拟合研究。同时,估计本地物种的遗传相关参数中群体的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相关是通过观测值方差筛选优质个体。对于品系选育取得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分析准确估计,制订有针对性的育种方案。[3][4]

四、地方物种研究与遗传学教学结合的意义

遗传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坚持书本理论知识,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原则,那么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到生产基地去,是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增加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与生产单位合作将实验室开到生产一线。[5]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遗传学尤其数量遗传学的知识,单纯教授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而带到生产实地考察,加上举例对比、数据的处理和正确估计群体的遗传参数和个体育种值,采用相应的模型构建遗传模型,并且掌握本地特色物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则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2.为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准备及相关教材修改和补充做铺垫。常规而言,生物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都是设计分子生物学很少训练数量遗传学的内容,实际上与地方物种研究紧密结合,进行数量遗传学的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有所启发。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特色经济物种的研究,对教材的补充和修改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3.鼓励学生创业。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高等院校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基地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帮助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在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自己回家乡开办大规模养殖事业,不但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有可能为当地经济作出大的贡献,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服务地方农经。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高校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当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创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校教育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在高校将其知识资产应用和扩展到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才有生存空间。遗传学的教育与实践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为地方农业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培高.重视经典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遗传,2010,32(4):404-408.

[2]冯政,刘贵生,孙华等.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与动物育种应用[J].猪与禽,2011,31(4):63-64.

[3]李慧芳,李碧春,杨宁等.华中地区家鸭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3):291-295.

[4]邹剑敏,李慧芳,陈宽维,等.我国家鸭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级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1):25-32.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3)

>>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分析与建议 遗传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关于遗传学教学的思考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普通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与探索 《遗传学》课程建设与优化初探 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面向成人教育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 神奇的遗传学 遗传学的未来 医学遗传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 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安阳工学院省级重点学科《遗传学》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遗传学中的数学思想 遗传学的概率计算 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遗传学材料的变更管窥遗传学的发展史 地方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校遗传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高校遗传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朱喜玲 常秋 孙翠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遗传学是生物学、农学、遗传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文从遗传学专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对遗传学课程中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及其实验教学的改进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体会和思考,以期优化遗传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遗传学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37-02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及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遗传学理论知识,了解其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遗传学内容的丰富和加深与学时不断压缩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教学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下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体系提出思考。

一 教材的选定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其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的安排都有所差异,选择一套既符合培养学生的目标,又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遗传学教材主要包括王亚馥主编的《遗传学》、刘祖洞主编的《遗传学》、朱军主编的《遗传学》、赵寿元主编的《现代遗传学》、方宗熙主著的《普通遗传学》。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又结合我院现阶段的特点,本教研室选择了王亚馥主编的《遗传学》,该教材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进行了较为深入和集中的探讨,使学生在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上对遗传学有较为深入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遗传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理论课程(如动物育种、植物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而教案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方案,遗传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渗透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遵循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并结合学生基础和学时数的具体条件,梳理好各章节的侧重点,编写合适的教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全面领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多与相关课程的教师交流,调整教学重、难点,避免重复教学。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点,遗传的分子学基础、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分子生物学教学的重点,核酸的结构、DNA复制及损伤修复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点,这三部分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学。遗传学三大定律中,孟德尔遗传法则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有所掌握,在讲解时应注重对孟德尔定律的验证,而遗传连锁法尤其是两点测交和三点测交的作图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增加教授学时,并结合经典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此外还应注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但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的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如在讲遗传连锁分析时,提出“基因的连锁遗传必须用双隐性进行测交吗?”,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简单的接受型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2.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如在讲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时,提出骡子为什么只有极弱的生育能力,近亲繁殖都有哪些危害,并引出我国《婚姻法》禁止直系亲属三代内结婚的科学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看问题的全面性,做到学以致用。

3.探讨式教学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拓展遗传学知识,在教学目标下,布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完成,如在讲解染色体畸变时,让学生阅读全书或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思考造成结构变异的原因有哪些,并通过分组讨论、集中发言、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敢于创新的品质。

4.改进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高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可在有限的时间和学时下,以图片、文字、动画等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扩大了信息量、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能克服学生记笔记难等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在讲授遗传病时,可显示相关遗传病患者的照片,也可插入相关遗传病视频,在讲基因突变时,可以插入正常和突变后的变异体作物或动物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讲授染色体交换、染色体重组及染色体的畸变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动画模拟方式教学,更逼真地展示出基因的缺失、重复、融合,并让学生结合生活,思考哪些疾病与这些基因相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的发现,遗传密码、基因组测序计划,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世界百大发现――遗传学》,从声情并茂的纪录片中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乐趣。

此外,教师可将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籍、教学辅助资料(如教案、课件、课后练习及其他教学资料)等上传至局域网上,并与国内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站链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学网站与网络课程教学共享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可克服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解决如课件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条理性不足等问题。

5.改善实验教学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巩固和加深遗传学理论知识,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直接影响着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遗传学教学实验室,有利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本教研室具备完善的遗传学实验设备,选用王金发主编的《遗传学实验教程》,将果蝇饲养及其杂交实验(唾腺染色体、单因子实验、二对因子的自由组合、三点试验和伴性遗传),设定为综合性试验,通过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对遗传学中的染色体和三大定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而对一些基础性实验如核酸的提取、扩增等实验,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模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过程同步展示。此外还多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6.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遗传学考卷通常采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本教研室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将遗传学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1)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2)平时作业占20%,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3)期末试卷成绩占70%,以分析题为主,概念题为辅,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实验课成绩不但包括笔试实验原理与方法考察,还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纪律纳入考核范围,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四 结束语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 教学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今天的社会对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直接途径,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表观遗传学是近几年来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与技术已经广泛渗透至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各个学科。表观遗传学是我们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模块的主干课程。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笔者主要针对研究生表观遗传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 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生物医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的技术知识层次能跟上生物医学实验技术推广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我们在研究生的表观遗传学教学中,随时进行文献调研,密切关注最新高水平期刊和学术会议的相关信息,不断补充传达的最新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研究活跃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与表观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着重介绍营养、环境、应激、细胞代谢在表观遗传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新知识非常受研究生的欢迎,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学习视野,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文献调研和学术研讨的习惯,逐步形成和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为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反过来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 改革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表观遗传学知识结构体系

与经典遗传学以研究基因序列决定生物学功能为核心相比,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基于染色质事件对于这些“表观遗传密码”的建立和维持的机制,及其如何决定细胞的表型和个体的发育。在表观遗传学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导研究生关注表观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密切注意学科的交叉和延伸,紧跟表观遗传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的突破点。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表观遗传学学科领域发展最活跃最富潜力的研究方向上,例如表观遗传机制在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细胞代谢与表观遗传变化的关系等。表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一个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新研究领域。它不仅对基因表达、调控、遗传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免疫、病毒感染复制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防治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表观遗传学概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siRNA与miRNA介导的调控,表观遗传学与疾病,表观遗传学与癌症,天然产物及中草药的发展对表观遗传学的展望,表观遗传学的治疗进展。上述内容形成完整的表观遗传学知识结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选择地插入一些小型专题讲座及相关的研究历史背景资料的方式,介绍和强调学习和掌握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性,既活跃了课堂,又把课程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同时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相关的知识面[2]。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前沿进展内容的加入,如代谢、营养、环境等影响因素与表观遗传学的相关进展。

3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所授课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科学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表达个人思想见解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本课堂选课人数一般在十人左右,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小班授课。由于是小班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增强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可能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参与研讨、学生讲授等多种教学方式,强调讲授、研论、文献调研、学术讲座、论文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并重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研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教学方式为研究生迅速进入科研工作的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同时采用图片、视频播放、动画等多种方式的应用。倡导启发式教育,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科研最新进展情况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由于受学时限制而不能在课堂上详细介绍的前沿内容可使用讨论法,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得到解决。还可以在部分单元结束后,要求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撰写小专题报告,组织交流讨论,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倡导自学,组织讨论,是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4 多种考核方式结合,检验教学效果。

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对课内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采用综述、专题小报告、PPT汇报、模拟课题设计等综合考核方式,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研究生即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其重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增强。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受多因素复杂交错影响的,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保证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充足,又要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教育只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才能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表观遗传学既是目前迅速发展的学科和热点领域,在生物医学各种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也是我们学院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教育;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积淀。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被不断地传承和创造、具有广泛群众性、是民间的活态文化,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还有利于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维护文化,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能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学者康保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来的不仅是多少项具体项目,而且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祖先五千年文化史的一种认同。”[1]

一.相关研究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教育部和也启动了一个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在青少年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工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京剧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也开设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到其中,不失为一种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的好方法。

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发表的《非物质文化教育宣言》指出: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学者尹国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那些源自祖先心音,流淌着祖先血脉的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2]

高校教育既是输送研究阶段基础雄厚的生源,也是培养适应知识综合性要求的中小学师资的关键所在。参加首届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的代表提交的论文即以“大学教育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综合主题,号召在中国社会大的转型期许多优秀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濒临消失的紧要时刻,发挥大学作为知识群体和青年群众对民族文化传承创造的历史作用。[3]乔晓光教授积极倡导全国所有高校都来以民族文化整合心态认知自己的文化资源,尤其那些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大学应主动地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桥梁作用。[4]“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过程使文化得以社会遗传和再生,因此,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的机制,是文化化人的过程。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适应的功能和文化创新的功能。”[5]“为保证传统文化后继有人,韩国政府还特设奖学金,以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无形文化遗产的年轻人,这些人被统称为‘传授奖学生’。”[6]“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不自觉转为自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会随之悄然形成,像春风春雨润泽下的百草,焕发出盎然生机。”[7]所以,在人们心中播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种子,传承的不仅仅是民间文化的样式,更重要的是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共同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传播文化,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也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当今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努力在教师、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学生社团组织、信息交流平台、教学课程模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方面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第一,在师资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教师在整体上力量薄弱,素质有待大幅度提高。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为其补课,提高其素质。首先,应该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激励和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科研纳入学校考评体系之中。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将此领域的学术权威和民间传承人请进来或者自己走出去,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的教学和研究水平。[8]

第二,在学生主体方面。目前,我国高校每年招生近600万人,在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就意味着每年有近600万人直接受到教育。这些学生又会影响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这种宣传教育是切实有效的。各高校要通力合作,组织各方面的学术力量编写课程大纲、教材。教学要将课内课外结合,特别要在实践环节上下功夫,教师要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基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实践活动。要培养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项目引进校园展演,发散其文化魅力,激发大学生的热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态中得到保护。[9]

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专业研究队伍,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拓展科研领域和能力。首先,对原有资源特别是对本地区方志文献进行发掘与整理,为当地政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帮助。其次,运用新技术手段制作文化专题,通过摄像、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再次,确立研究专题,申报研究课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写进人才培养计划、研究规划,激发大家参与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8]

第四,在学生社团组织方面。高校应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让民间文化去丰富学生社团内容,促进社团的积极健康发展,使民间文化在校园里产生极强的影响力,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一个鲜明特色。通过大型文艺演出、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得到良好的熏陶。[10]

第五,在信息交流平台方面。高校在运用传统手段和工具进行资料搜集的同时,应着力于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保存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系统化的记录、保存。其次,高校之间应建立起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交流平台,将每个学校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信息整合起来,并对一部分可以进行共享的资料实现交际间,平台间的共享。可从三步出发,首先在市级范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然后向省、区域逐渐推进,通过市、省、区域三级逐步扩大共享的范围,最终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平台。[11]

第六,在教学课程模式运用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和学科性、活动性相结合的课程模式。通过教育,不仅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使学生学会研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还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创作和应用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让学生从亲自参与、体验、感受、内化、表现中产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获得创新能力。

第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方面。高校应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课程目标、深化教学要求、逐步扩大课程涉及面和深度,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设的长期规划;同时,高校要将此规划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教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实情况和特定高校的具体特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既符合高校发展的要求,又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和保护的需要,从而制定出全面、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完善课程设置的体系和培养人才方案。[11]

三.结论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双赢的结合,是高校落实自身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也是文化教育领域的新突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不断创新,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EB/OL],http://hiya,dlut,edu,cn/yingxiang/2006/06/shidian.

[2]尹国有.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7):1-4.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J].美术研究,2003,(1):69-72.

[4]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62-68.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北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1-129.

[6]王 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文化学刊,2008(6):28-35

[7]刘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2):100-101.

[8] 尹 凌.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探析[J].理论导刊,2009(7):100-101、107.

[9]林佳瑜,陈如好.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4-57 .

[10]李 巍.关于高等旅游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6):64-66.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多媒体教学;病例分析;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6

一、引言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项目。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将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技巧,着重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医学临床工作中遗传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二、实施立体化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技术的有利支持下,我国教育开始引进新型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的各项功能优化与完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效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效率,院校需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结合多媒体所具备的图画、声音、图像、文字等多个功能完善医学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医学知识的抽象化及复杂化。教师可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解遗传学当中的Turners syndrome时,教师可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图片,并结合教学课件,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利用立体化与形象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疾病特征,掌握Turners syndrome的临床症状表现等,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记忆与印象①。

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当前强大的网络功能来实施教学,如可利用网络的各项功能构建医学遗传学信息网,在信息网中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遗传学论坛等,并在其中提供相应的疑难解答讨论平台,这样,学生在任何地域都可通过网络向信息网站提出疑惑,教师也能在网站中关注学生的留言,并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

三、引入病历分析遗传学教学

在医学遗传学中引入病历分析教学是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将其与临床病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借助小组讨论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病历分析法的具体实施是针对学生已学的遗传学知识来开展的,教师可结合医学遗传学中的典型病例,将临床表现的各项资料(如患者的病程史、体征症状、病症检查报告及结果等)进行综合呈现,并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或小组讨论来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与遗传症状之间的关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一旁要做好辅助工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使他们正确认识遗传疾病。

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教学法不仅能使遗传学更全面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并通过病历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遗传学知识水平③。

四、着重开展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验证遗传学理论知识的关键教学环节。教师可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必备知识(如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检测突变基因、遗传系普等实验内容)实施教学,使学生通过遗传学实验课程,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使医学遗传学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验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对现有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科学规划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比例,使遗传学课程能够具备实践与理论,同时在实验课程中鼓励与提倡学生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学手段的改革,还需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自身教学方式的同时,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为了提高遗传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初期可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知识点,如结合课程内容将各个遗传学章节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告知学生,指引学生预习方针,使学生的预习内容更有针对性。而为了使学生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教师可配合教材内容编写相应的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进度所学内容同步练习相应的知识点,以巩固各个知识点,进而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遗传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思考

临床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性疾病病因、遗传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学科,也是一门将遗传学应用于临床诊疗分析的前沿学科。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高速发展,遗传病确诊率大幅度提高。许多遗传性疾病若能及时确诊并进行早期干预,可缓解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1-2]。遗传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正确治疗正逐渐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新挑战。如何提高该学科教学的适用性、高效性、创新性,培养高质量临床医生,加强临床工作中遗传性疾病诊疗思维及疾病鉴别,建立扎实的遗传学知识基础及熟练的应用能力十分重要。

1临床医学遗传学特点

1.1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涉及面广

临床医学遗传学是采用遗传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临床医学中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疾病、体细胞遗传病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推进,医疗技术发展,目前发现突变基因数量十分庞大,涉及疾病数千种[3]。遗传学不仅与生物医学领域内容息息相关,还与肿瘤科、妇产科、儿科、内分泌科、眼科、风湿免疫科等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疾病或多或少都与遗传相关[4]。

1.2内容更新快,研究意义深远

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更新十分迅速。许多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自1989年发现该病致病基因为CFTR基因后,陆续有研究发现多种突变基因型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在分子遗传水平层面研发出多种靶向治疗药物。仅30多年时间,囊性纤维化从对发病机制茫然无知到目前90%携带Phe508delCFTR突变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5-6]。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筛查,可以对几十种遗传代谢病进行有效干预,极大降低了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及残障率。但至今临床上仍有许多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清楚,研究空间十分广阔。明确疾病致病机制,可从疾病源头进行靶向治疗,副作用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还能进行针对性遗传咨询,从而达到控制遗传病的再发、降低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课时较短,教学时间不合理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在大学早期(大一、大二)即完成临床医学遗传学的相关课程学习。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体系丰富,专有名词繁多,分子机制复杂,要求学生能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疾病,并能理解、分析。而对于刚进校园、无理论基础的低年级学生,除临床经验缺乏外,因课时较短,仅理解及学习遗传学基础知识也较为吃力,课程参与度明显不足[7]。此外,后期医院见习、实习,甚至毕业后规培过程中,学生所在医院等级不同,许多医院并未设立专门的临床医学遗传学相关科室,即使部分医院已建立相关门诊,但因无相关病房,且受时间限制,学生基本安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等常规科室轮转,很少有学生至遗传学相关科室进行系统学习。这些均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不熟悉,对遗传学疾病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2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模式以枯燥的讲授式为主,部分辅以多媒体教学,整体呈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模式。少数学校开展分子遗传学实验,但基本开展形式为教师主导进行的验证性或模仿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掌握实验过程及结果,极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每个步骤操作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复杂、理解抽象、教学方式单一,常导致学生认为该学科困难枯燥,课程参与度低,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学习。早期无法建立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下降,后期医院实践并无相关内容整体认知教学,影响对遗传性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创新探索。

2.3课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材的完成需经过撰写、审核、印刷等过程,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较临床医学遗传学发展慢,导致学生对学科前沿技术与内容一无所知。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自学能力培养受限。此外,目前临床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评价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形式为主,考核内容为上课重点讲解内容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这种考核方式常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该学科整体的认识、理解、应用。

3深化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学高速发展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主要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医院见习与实习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医学生基础及任务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应按实际情况制定。

3.1低年级本科生

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是关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此期主要教学目标为有效传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形成宏观临床医学遗传学体系认知。针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特点,在学生有一定临床理论基础后再进行授课,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及理解度,故该课程可延至大学三、四年级。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对讲课内容进行筛选优化,丰富课程开展形式,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例如可将教材文字教学转变为实验联合多媒体学习,临床医学遗传学基础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则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实际图像流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本科教学中也可逐渐引进CBL、PBL教学、遗传病家系调查及模拟化临床咨询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的紧密联系[8-9]。以新生儿筛查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例,由讲师帮助学生建立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整体框架,逐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筛查疾病是这些内容?每种筛查的疾病是通过哪些指标评估?筛查阳性的患儿如何确诊?等。同时适当加入1~2个典型遗传病病例,鼓励学生课后线上查找资料,下一次线上教学进行讨论。在校期间学生需建立扎实的临床医学遗传学理论基础,完善疾病的诊断思维,学会提问及解决问题。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在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入病例讨论、文献查阅能力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的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