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4 10:20:57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8-02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上好演示实验,激发实验兴趣

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节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除了演示实验外还要诱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单元常见的金属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应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不在于实验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我做了一个改进实验:先配制一定浓度的石蕊试液(酒精与水的比例要合适),将滤液浸满滤纸,然后晒干,实验时每个学生发一张,把NaOH溶液滴到滤纸上,与石蕊作用变蓝现象非常明显。教学中还让学生同时验证了在同一张滤纸分别滴四样液体:NaCl溶液、水、稀盐酸、NaOH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证明可用石蕊试液区分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血液学检验;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血液学检验是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既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检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实验课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其中血细胞形态观察又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由于血细胞种类繁多,又分为不同的阶段,学生学起来往往会感到太抽象,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检验专业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血液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

1调整实验内容,适应临床需要

随着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一些旧方法、旧仪器被更新、改进,我们邀请教学医院的检验专家,根据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结合目前临床血液学检验的需要和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对血液学检验的实验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淘汰了一些滞后的实验内容,例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查等实验内容,增添了血液病骨髓片的种类,增加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等实验内容,实验学时与理论课学时的比例达到了1∶1,通过这些调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及时了解检验技术的发展前沿[2],保证了与临床检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熟练掌握实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等方式全面提高本专业人员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临床检验资源,选派人员到各级医院临床检验科进修学习,积极参与血液学检验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本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认真做好实验前准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1根据实验内容,做好实验用品计划 每一学期末,我们都及时清点现有材料,根据下一学期课程做好计划,淘汰部分质量差的并及时补充所需的典型的骨髓标本片[1],及时定购所需的实验用品,在新学期开始,就把所订购的用品领回。根据实验内容再次核对,若有差错,及时调换、补充,确定准确无误后按要求分类存放。从而从物质上保证了各项试验的顺利开展。

3.2提高实验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必须有过硬的素质。①要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储备,不仅要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熟练掌握,还要有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和应用能力。②应具备丰富的临床标本处理经验和扎实的临床检验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实验教师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不定期的到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检验科去观摩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3加强试验预习 在每一次实验课之前,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对细胞的形态、实验的原理、试剂、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都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学生做好实验的第一步。这样,在实验课上,学生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在实验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

3.4认真做好预试验 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我们都要做预试验。通过预试验来验证标本片的好坏、试剂的质量,熟悉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预试验还可以对试验用品合理的分配,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每次预实验的过程、结果及经验教训我们都详细记录下来,以积累经验,为以后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提供依据。

4改进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血液细胞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老师先讲述,然后学生镜下观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病例讨论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先导,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教师从中启发,最后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对该疾病的诊断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带着问题在镜下进行形态观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规范学生操作

实验技能训练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仅仅依靠实验课的有限时间,学生很难掌握技术要领,从而达不到实验教学要求。因此,锻炼学生的规范化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学目的所在。为了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一个阶段的实验课上都让学生反复练习显微镜的使用、血涂片、骨髓片的染色、观察等基本技术,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基本技术。

血液学检验实验与学生进入临床检验科进行的工作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不仅仅局限在实验课上,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临床检验操作技能比赛。我们选择临床最常用的临床检验技术及骨髓片细胞形态观察作为比赛项目。在比赛前一段时间内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复习、巩固所学的实验操作;所有参赛学生按照随机的原则抽签分组进行比赛;评审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给予考核评分。经过教师综合评价后计算每组的平均分数,评选出获胜团队并给予适当奖励。通过操作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6强化实验考核 规范成绩评定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考试分为两部分。①学生平时考勤及上课态度、实验报告书写等情况,占10%;②细胞形态观察,占20%。考前由教师摆出 20台显微镜,每台镜下一个典型细胞或特殊结构的标本片,让学生依序辨认,要求正确填写细胞或结构名称及细胞发育阶段等,考试时间 10 min,或者通过PPT依序展示40张典型细胞或特殊结构照片,让学生辨认,考试时间为20 min。实验考试合格者方允许参加理论课考试。以上的考核方式,在第一次实验课上我们就对学生加以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重视了实验课的学习,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总之,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对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非常必要[3]。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的临床检验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将根据临床检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整充实验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应临床发展需要的血液学检验人才[4]。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等.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93-994.

[2]杨建英,张勇法,白雪飞.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3,34:17.

实验教学篇(3)

科学课以活动为载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具和教具是科学课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要上好科学课,就必须让教具和学具丰富起来。光用一件教具或学具,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也与科学的研究精神不一致。例如,研究导体与绝缘体时,只有准备相当丰富的材料,并逐一进行检测,最后再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且不可仅通过一两种材料的测试而让学生得出结论,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学具、教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科学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生活中一些废旧的用具和器材可以用于课堂实验中。如:石头、小瓶子、绳子、气球、电线、钉子、螺丝,等等。可以专门准备一个储物盒来存放这些物品以备用,还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来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具和学具,有效的解决学校实验器材少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在做物体沉浮与重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对比试验中,利用小诊所里的小药瓶制作两组学具:一组是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瓶子、另一组是重量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瓶子,用这两组材料做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很直观地得出结论,教学效果良好。也可使用乒乓球来制作教具,用注射器分别往两个同体积的乒乓球里注入不同重量的清水和盐水,然后用橡皮泥堵好针眼,用这一教具来做实验效果也不错。

2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为上好科学课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能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例如,教学《动植物》、《水的污染和保护》、《农作物与土壤》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教学的知识和当地自然资源结合起来。

3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促进实验教学实效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中,并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验教学篇(4)

论文关键词:实验兴趣,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把动脑筋思考问题当作一种享受。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尤为重要。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这是高中第一个金属与水的反应,学生对这样一个有背于生活事实的实验期待已久了,因此不少学生心态就是看热闹,看看金属能否与水反应,若能反应又是怎样进行的呢?如果在这个时候立即做实验实验兴趣,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会先要求学生列一个观察现象的提纲,让学生在感受化学的神奇的同时也懂得掌握知识更是主要的。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增加实验探究性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间合作能力。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2. 化学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李政道也说:“实验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设疑启思,一节高质量的化学课,教师必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讨论,问题提的好,实验探究式教学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创新。

其次深入观察,培养创新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却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在实验观察中往往受突如其来的新异变化的影响,忽略了对现象的深入观察,使观察变得盲目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多学生忽略反应速率是由慢—快—慢,试管口的颜色由无色—红棕色—无色的观察过程。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观察方法应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周密的观察计划、严肃的观察态度、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实验时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来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再次改革实验,探索创新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而且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存在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因而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而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大胆地改进,使实验尽可能地向着可靠性、科学性、启发性的方向发展。

最后是实践锻炼,主动创新这要求教师平时上课不要讲得太多、太细实验兴趣,要留有空间、发展区让学生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3.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中学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具有特殊意义,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这样的安排对加强学生双基训练是必要的,但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看,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还是不够的。为此,实际操作能力就是用双手进行实验、劳作、加工和制作物品的能力,它是发展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练好实验基本功,是要把基本操作安排在各个实验里,在反复实践中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打好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提高操作技能。其次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一方面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亲手实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不能自己动手;二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间题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进行边讲边实验,就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并收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教学效果。再者是增加兴趣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实验是最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的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要抓住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特点,注意课堂实验的深化,增加一些兴趣实验,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因为即使是很简单的实验,学生做往往比教师做时,注意力更集中,气氛更热烈,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最后就是可以增设实验技能考试或者竞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要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是化学实验与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化学实验往往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 目前,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多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却没有相应的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师(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 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部分实验从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例如,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仪器的微型化,它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药品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最为有效化学信息的目标,是一种对常规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此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将许多实验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预习后再到实验室中去做,这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验兴趣,减少试剂的浪费,降低实验事故发生率,预防污染的发生。应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其行为,这是切实可行的路径。

5.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必须富有启发性,而不是包办式,因为实验内容、设备、教师、学生实际水平等千差万别,因此相应的实验方法就应多种多样,教师在准备上每一堂课时应该遵循实验效果最优化原则,根据大纲教材的具体内容,教育、教学目标,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尽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达到启发学生所学的知识,积极反馈进入试验中,解释实验现象,答疑实验疑问。做到实验的每个环节在自我的控制范围之内。

当然,以上所举的几个方面只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教学方法也会因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笔者认为化学实验的教学是教好化学课的关键之所在,根本之所在,关系到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3]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教学篇(5)

【关键词】虚拟实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用策略

虚拟实验,就是指通过虚拟软件对现实环境中的真实实验进行模拟操作,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由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的限制,导致老师不能带领学生进行完善的实验教学,所以,将虚拟实验应用进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当前学生实验课程短缺,实验思维缺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能起到节约教学资源,减少教学开支的意义。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加大虚拟实验在中学化学课堂上的比重,能更好的实现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老师不能一味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还要注意课堂情境的营造,只有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化学的核心思想,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在以前的教学演示中,老师说朝一个试管中添加3ml的溶液,然后晃动1min后,将试管中的溶液再添加到烧杯中进行加热等等,可能只是简单的比划,并不能让学生形象的明白那个过程,有了虚拟实验的帮助,老师可以很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讲解时带来的那种实验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测实验中,虽然简单,但对于实验中的一些变量因素,例如像搅拌的速率,学生不太容易能做到一致,所以,这个实验通过虚拟演示来进行,可以更为准确的来进行。通过软件程序的设定,在两个烧杯中加入同样的水,保持同样的温度,食盐和小苏打的分量也设置一致,再进行同样速率的搅拌;模拟实验的优点就在于对于变量能够进行精准的掌控,像一次溶解的定量完全溶解后,随后逐次加入的食盐或者小苏打的定量,都能做到精准,直到其中一杯水变得不能溶解。通过虚拟实验,整个实验过程能够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老师的讲授也能更加直观,方便学生理解。

2丰富讲解,带领学生理解内容

自然界中,化学概念的分布十分广泛,这不单单拓宽的化学研究的内容,同时还为化学知识的讲解增加了难度。同数学知识上的几何表示不一样,有些化学内容,很难用概念或者模型来进行清楚的表述,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一些化学变化没有清晰的认识;而老师对这一方面,也很难再进行更为详细的解释。但是利用虚拟实验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将一些学生看不到的东西,进行模拟演示,比如像石墨的分子结构,碳60的构成等,通过虚拟演示,能让学生明白细微的化学变化是如何在分子间完成置换的。例如,像在讲解化学中电离子这一章节时,首先需要明确概念。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的稳定结构。这一过程称为电离。可能有些同学就会对电离过程产生疑惑,为什么有些离子会离开这个原子,而到那个原子上呢?还有为什么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呢?这个时候,老师不妨借助虚拟实验模拟来进行教授。比方说模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老师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详细演示在形成离子化合物时,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它构成粒子Na+和Cl-,通过细致的演示,学生能对知识点有个清晰的理解。

3虚实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将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进行运用,要并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放弃真实实验,毕竟真实实验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整个过程。但由于一些实验在过程中存在着危险性,通过虚拟实验,既然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所了解,还避免了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还有一些实验本身的操作性较强,而实验费用又比较昂贵,所以事先通过虚拟实验来进行练习,在真正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熟练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省教学费用上的开支。例如像中学实验中用一氧化碳来还原氧化铁,由于一氧化碳有毒,可燃性较强,让学生大规模的进行实验,很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发生,但是利用虚拟实验来进行实验的话,就能够规避风险,达到教学的目的。虚拟实验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点燃酒精喷灯,那么系统就会自动判定失败的警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刚刚的操作了问题,应该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玻璃管内的尾气,才能点燃酒精喷灯;而在尾气排出口,学生则要注意收集,否则系统一样会给出警报,原因就是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所以尾气要及时处理。通过虚拟实验来进行模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手法进行改进,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当然,老师也可以在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里,进行这类真实实验,让学生对比两种实验过程,进一步认识实验的整个过程。

4结语

虚拟实验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能够很好的解决化学实验课程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尽管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小的问题存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虚拟实验也会不断改进,争取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微.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赵红喜.虚拟实验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实验教学篇(6)

食品卫生检验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食品科学专业课程模块中[1]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频发[2,3]。鉴于此,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对食品科学、食品安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极为重要。而且在这一部分的实验教学内容中,食品科学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课程实验及理论教学中,有益于学生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作为食品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特点是实验内容占较大比例[4]。该课程的实验技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且需要专门的实验室设备和严格的实验方法,部分实验内容要求按照GB方法进行,内容要求严格,方法统一。实验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卫生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类污染因素的判定与消除,以及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5]。做好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验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教授相关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相关实验理论与技能,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如何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该研究对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为此,研究对食品卫生检验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注重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目前,新的实验技术及设备发展较快且不断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学各类实验中,简化了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一些基础性分析与检验操作技术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常见食品污染的检测与鉴定、大肠杆菌菌群数目测定等。这类技术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这些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探索性、案例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实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对于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大型探索性、案例型实验等方面上,这类实验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在课程后半段,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未知结果、非验证性质的大型探索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对实验中遇到的非确定性的问题指导教师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此类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竞赛项目中来,学生在参加此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生毕业后均从事食品科学相关科研工作,但开展这一工作能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研素养与实践精神。相关课程论文可以是老师指定题目,或由老师根据选题划定范围,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大纲形式的摘要,经由老师批阅后再撰写。要求论文能够体现自己的想法,并有深刻的分析讨论。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试验能力。

3利用食品安全事件进行食品卫生检验案例教学

食品卫生检验是与日常饮食安全关系紧密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食品安全实例进行讲授,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要善于利用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典型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并举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检验措施。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要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7],尽最大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获得新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学生探索思维发展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在进行此类实验的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项目均遵循实验教材上的具体步骤,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操作,而不去思考具体的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之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定内容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第二部分选做内容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由指导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主要进行未知结果的非验证性实验。例如在综合性实验内容上,将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总数等实验内容整合为基本卫生状况调查综合性实验,把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检测不同的样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调查身边的同学的不同生活饮食习惯进行试验材料的选择,用来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如冷饮、奶茶、方便面等学生经常接触的小食品。另外,采用专题实验讲座的形式将一些较前沿的论题和食品卫生检验检测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一些食品科学相关的尖端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热情。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基础的卫生检验技术和初步科研能力;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8],因此必须有较完备的考核体系,要摈弃仅靠笔试来确定学生实验成绩的做法。学生的成绩不能仅仅体现在实验过程中,更不能以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定学生成绩。为此,该研究建立了新的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程测验系统,测试内容主要为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目的是为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兼顾实验内容所体现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理论知识。考试形式为未知结果型实验,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设计实验具体步骤并实施,获得实验结果。根据其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素养等环节综合评分。#p#分页标题#e#

实验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教学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就是这个框架的要点。

一、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 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茶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效果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每个学期,根据教材进度制定教改方案,确定总体目标,建立配套的组织和确定专人负责。

二、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把中学物理的42个学生实验,700多个演示实验,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我们吸收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为做学生实验时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同学们观察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做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 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四、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 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