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8 17:25:03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1)

记神鼎山政府“好媳妇、好婆婆”先进代表周艳红

她尊重赡养老人、懂得感恩、细心养育子女、勤俭持家、夫妻恩爱和睦、邻里团结友好,她培育好家风、践行好家训、美化好环境,她是孝媳、是孝女、是贤妻、是良母,用她的言行传承着我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她叫周艳红。

她是一个好媳妇。34年前,周艳红嫁到彭家,公公过世得早,丈夫忙于工作,照顾两个孩子、照顾婆婆的责任落在了她的肩上,从此就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2018年,80岁高龄的婆婆患上老年痴呆,2019年股骨骨折,做手术以后行动也受限,起床翻身都需要人帮助。老年痴呆加上行动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人鞍前马后的伺候,两年多来,她起早贪黑,给婆婆备餐喂饭、伺候生活起居、清理两便、洗澡擦身子,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她把她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别人叫她吃饭、娱乐,她也只能微笑着拒绝“家里还有个老人要伺候”。“婆婆也是妈!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都有变老、生病的时候,照顾好老人,让她安享晚年是我应尽的责任。”朴实的话语,诠释出她时刻在反省养育之恩未报答,行孝之心未尽完美。她坚守如一,以感恩的心回报家庭,践行着作为一个媳妇的初心使命。

她是一个好女儿。周艳红有兄弟姐妹捌人,每逢周末,她都要回沙溪老家看望父母,陪伴老人吃饭聊天,为老人整理房间、收拾屋子,定期为老人剪头发。有人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她时刻关注着老家父母的生活状况,一旦知道家里缺什么,总会第一时间购置好送过去。她时刻把父母的健康、父母的需求、对父母的关爱放在心头。今年年初,她父亲过世,对80多岁的母亲造成了很大打击,她惦记着几十公里外的母亲,一有空就赶过去给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说话,偶尔也把母亲接回汨罗住几天,尽可能的化解父亲过世给母亲带来的心理压抑,她用她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孝老敬亲”。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2)

局长点了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材料,抖动着对小张说:“这材料还得加加工,过两天还要汇报,这次述廉要求得特别严格,今天只是纪委领导听听,过几天五大班子领导都要听的。”

小张连忙接过材料。材料是小张费心费力熬了一周时间给局长精心打造的,小张自认为材料写得还可以,局长也是认可了的。小张小心翼翼地问:“局长,材料中哪部分需要深加工?”

局长说:“纪委领导说了,大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有些不细,也无拒腐防变的具体内容。”

小张疑惑地望着局长说:“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呀?”

局长思索了一下说:“我想,也就是拒吃请、拒礼品、拒贿赂多少次、多少件、多少钱。”

小张望着局长说:“这在材料里怎么写呀?再说,局长您从来都不吃请、不收礼、不收贿赂,咱总不能编造吧!”

局长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呀!不编造出来点是不行的啊!我看这样吧,拒吃请就写个五六十次吧!拒礼品就写个二三十件吧!拒贿赂就一万块吧!”

局长定了数,小张说:“行,我马上就写,材料修改好了就给您送去。”

局长点点头,回办公室去了。

按照局长所说,小张很快就把材料修改好了并送去,局长看了看说:“行,就这样。”小张转身要走,局长突然喊住了他,说:“小张,贿赂一万块钱的事你担着吧。”

小张当下就愣住了,怔怔地望着局长。

局长微笑了一下说:“钱的问题很敏感啊!万一纪委要对材料里贿赂一万块的事求证起来,我就说是你行贿,找你求证你就认着,就说自己想换个岗位,一时糊涂才向我行贿的,好在我这局长不糊涂,对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拒收了你的贿赂。明白了吗?”

小张脸有些白,嘴哆嗦着说:“局长,这事对我……”

局长说:“放心,对你没影响,你这个级别纪委还管不到,你归局里管,我是局长,我说你没问题你能有什么问题。明白吗?”

小张心里还是虚虚的,不踏实,但也只好点点头,出来了。一直到下班,小张都感觉心里慌慌的,总有钱在眼前飘来飘去。下班回到家,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叹了口气,把局长让他担着行贿一万块的事对媳妇说了,“你说,我根本就没向局长行贿,让我担着,我心里能踏实得了吗?这纪委真要找我来对证,我怕我一紧张实话实说了。”

媳妇敲了小张的额头一下说:“瞧你这小胆儿,说个瞎话怕成这样,难怪你这么多年都提不起来,哪个领导敢用你呀!”

小张用手揉着太阳穴说:“没有的事硬说有,你不心慌啊!”

媳妇一撇嘴说:“想不心慌还不好办,你现在就给局长送一万块去,不就成事实了吗?”

小张眼睛一亮说:“对呀,这事是可以成为事实的呀!快,给我取一万块钱。”

媳妇一瞪眼说:“你还真做呀?”

小张说:“怕什么呀,一会儿就给你拿回来了。局长不能收,他得拒贿。”

媳妇犹豫着不动。小张急了说:“快去拿呀!这事成事实了,纪委来人问我,我也就不害怕了,实话实说嘛!”媳妇只好起身去取钱。

小张来到局长家,把钱放在茶几上,红着脸说:“局长,我想……换个岗位。”

局长一愣,望着小张说:“怎么,不想干秘书了?也是,秘书干了七八年了吧!也该换换了。”

小张就怔住了。

局长看看茶几上的钱说:“这事我会好好考虑的,你先回去吧!”

小张就懵懂地站起身,往出走。局长站起身来送,送到门口时,说道:“对了,明天你把那份材料再修改一下吧,拒吃请和拒礼品的内容留着,拒贿赂的内容就删了吧,我想了想,钱的问题太敏感了,还是不写的好……”

【原载2010年7月(上)《喜剧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3)

《最美家庭》的事迹材料范文介绍

材料一

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在北汉乡北汉村,提起村民xx一家,那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全家共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还有一双儿女,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积极拥护和遵守村规民约。xx一家一直积极执行村委会有关规定,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村委会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目标。在村硬化街道、修建下水道期间,因工作需要需占用其部分土地,砍伐部分树木,全家人二话不说,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清理整治工作,不要村委会给的一分补偿,牺牲小我,顾全大局,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村委会硬化街道、修建下水道实施的工作顺利完成;村里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群体,正是思想健全成熟的关键期,极容易受到社会上少数不良人群、风气的影响,为此,xx一家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为此,全村青少年犯罪率锐减95%以上,保证了村内良好的社会安定秩序,人民群众拍手称赞。同时,xx一家坚决抵制、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勇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宣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父慈子孝,邻里和谐。xx的父亲xx经营着一家板簧厂,2007年正值板簧厂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被任命为北汉村的党支部书记,不得不把厂子交给从未接触过相关业务的儿子和儿媳,为了支持老人的工作,夫妻二人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个重担,白天黑夜地在工厂忙活,两个年幼的子女交给婆婆照顾,老人没有任何怨言,慈爱地说:“你们忙你们的吧,我能行。”从家庭的衣、食、住、行到接送照顾孩子全落在了婆婆的身上。2009年的一天,两位老人双双生病住院,为了既不耽误工厂工作,又照顾好两位老人与子女,夫妻二人决定,两人日夜轮流照顾工厂和老人、儿女,医院、工厂、家庭,三点一线,十来天下来,夫妻二人整整瘦了一大圈,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繁忙工作的同时,xx夫妻二人对老人的孝心从未减少过一点,他们惦记着老人的生日、关心老人的身体,衣服脏了,马上清洗;到吃药的时候了,水、药全端到面前。从里到外,大事小情,关怀到无微不致,因村里财政状况紧张,村里规划涉及项目又多,作为支部书记的xx总是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两半花。xx夫妻二人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为了不让老人费心,从经济上从没有一次让老人为难过,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电话费用等等,需用500给1000,让老人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北汉村的发展上去,老两口也是逢人就说,有这样的儿子、儿媳,我们感到太幸福太知足了;老人照顾着家庭、孩子,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安心的工作,多少年来,家庭成员之间从没有斗过一句嘴,从没有红过一次脸。工厂规模一天天壮大,订单不断增加,家庭事业琐碎事也越来越多,但是家庭关系却越来越和睦。

积极帮助、团结邻里。不管谁家有困难,xx一家人总是伸出援助之手。2010年夏天,同在一个胡同的邻居因经济纠纷,日子马上就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而且正值雨季,屋顶漏水,真是“屋漏正值连夜雨”,了解情况后,全家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先解决其基本困难,于是送去了部分钱物,让其度过难关,然后联系在本厂工作的壮年工人,协助其完成房屋修整工作。现在,那户人家已经成为了村里的富裕户之一,但从没有忘记xx一家人的恩情,他慷慨拿出手里的资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无形之中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乐于助人为乐的活动中来。2012年3月份的一天,村民张新立因车祸死亡,其上有老,下有小,一下子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xx一家人立即赶去帮忙解决问题,安慰老人孩子,送去钱物,联系交通局、事主所在工作单位、事故工厂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xx夫妻二人商定,招其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到工厂上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以解决其生计问题,这种做法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认可。不只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xx一家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好评。

牵手相伴几个春夏秋冬,xx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xx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材料二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度;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

提起xx,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xx系三公司材料科副科长,爱人在天大项目工作,他们两人在三公司工作了十八个年头。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婚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一直聚少离多。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互相支持、相互勉励、相濡以沫。xx对局物资管理工作潜心钻研,被局授予物资管理“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批准为中交物资招标采购专家库成员;爱人负责全局最长的隧道工程天大项目四标隧道的生产管理工作,注重团队合作,发挥群体智慧,优化了许多管理方案,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工作中, 他们要求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也是力争做好自己的角色,尽量完美的诠释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亲。

和众多的中交人一样,他们在京购房后,把两位老人接过来,过着媳妇、公婆带着孩子的生活。老人都是退休教师,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照顾孩子。人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尤其是爱人长年在工地。在这几年中,他家的老人一直把儿媳当成自己的闺女看待,老人在家拆洗被褥、打扫卫生、做饭等能做家务活都帮着做,儿媳上班时穿着老人给她勾织得凉鞋、挎着老人亲手缝制的背包,同事见了都夸老人手巧,老人每天把饭做好,盛好饭等着儿媳一起吃。xx有时单位遇到事情也会跟老人说说,老人也能帮着出出主意。

xx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孝敬,节假日陪老人聊聊天,讲讲单位、社会发生的一些趣事。她的婆婆有记日记的习惯,这里也记录着他们共同生活片段,在前年的日记本上她是这样记载的:今天儿子、儿媳张罗着带我去新华大街买鞋,他们告诉我不要去看价签,只要穿着舒服就行,儿媳说:‘妈平时坐车昏车,今天好不容易出来逛逛街,多买两双吧。’这家伙一口气给我买了四双,又从里到外的买了内衣、袜子,说实话,平时我自己是舍不得花这么多钱的,儿子对我好是应该的,但娶到一个好儿媳才真是不容易,儿媳平时给自己买衣服挺舍不得的,只要一提给我们老两口买东西,没有不愿意的时候,都是头头先张罗。我心中真是感动啊!”说实话,xx一直都觉得这是她应该做得,邻居的大爷大娘都夸她是孝顺的儿媳妇,她老公也经常自豪地说:“在外边工作,最放心的就是家里媳妇和公婆相处比我这个儿子还要亲”。

在婆婆的影响下他们生活上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她的儿子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儿子逐渐自立,假期参加社区的社会献爱心活动。

他们家三代同堂,孝敬老人,夫妻共勉,兄妹关系融洽,2008年,孩子她姑家因买房需要资金,他们就毫无保留把当时的积蓄借给她,这也让老人很是感动。xx的爱人身为兄长给弟妹做出了榜样,每年春节全家团聚,其乐融融。

2012年春节期间,全家正安于温馨幸福的日子,坏消息泰山压顶般的袭来,正月查出公公肺癌晚期,需要住院治疗,公公病情刚刚稳定,5月份又查出婆婆得了mds骨质增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刚一疗程时,肺部又严重感染,病情危险,在无菌室24小时需要护理。工作不能耽误,家务需要料理,孩子学习需要辅导,一时间xx深感压力重大,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就在她感到心力交瘁的时候,孩子他叔自告奋勇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孩子的姑姑隔周周末从沈阳赶到这里来照顾老人。老人也因自己生病拖累孩子思想负担很重,经常以泪洗面,但仍不愿让远在工地的儿子担心,住院期间给他儿子在电话说:“我没事,别因我们影响工作”。

在这段日子里,xx每天早上,准备好早饭和午饭,公公与孩子中午热下就能吃到嘴里,晚上下班到家后再做全家的晚饭。抽空还要去医院看看婆婆一天的状况,在那里给婆婆喂饭、洗脚、洗衣服。。。有时候回到家后,xx觉得浑身疲乏。每次和老公通电话,还要互相安慰不要太悲伤,看着见老人身体一天天好转,孩子一天天成长,xx的心里感到很欣慰。

都说患难见真情,公司领导的体恤让xx倍感温馨,在得知老人需要服侍的情况后,方便她照顾家里,尽可能减少她的外出频率,在年中效能检查及年底的双文明检查中也安排其他同事代替她出差。老人住院期间,公司的同事亚珠、大新等纷纷去看望老人。社区的阿姨来看望老人也络绎不绝,孙阿姨送来了八宝粥,张阿姨送来了石榴,徐阿姨送来了牛奶、面包。。。,领导、同事和社区的关怀,给xx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她倍觉温暖,更能做好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让爱人对家里放心。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4)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和众多家庭一样,这也是一个幸福美满、十分令人羡慕的家庭,一个由户主白黎明、母亲、妻子王秀华、儿子白俊峰、女儿白艳红、一对七旬公婆组成的五口之家。白黎明和王秀华结婚近二十年,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悉心经营着这个六口之家。近日,巴彦呼舒镇蒙医院的王秀华一家,光荣地被旗卫生系统推荐为“五好文明家庭”。在好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学习的模范家庭。

回首过去的日日夜夜,王秀华感慨万千。丈夫是一名行政干部,因工作需要常年下基层,很少顾家,儿子白俊峰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建专业,女儿白艳红就读于乌兰浩特市第二中学,双双患有心脏病、动脉硬化年迈的公婆又跟着他们养老,常年大病小病不断。对这样一个家庭组合,作为儿媳的王秀华二十年来,却以无私的胸怀,义不容辞的几乎把全家的重担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用爱培植着欢乐,用理解着矛盾,使家庭生活始终置于安祥欢乐的气氛之中。

从事医院护理的王秀华是个事业心较强的女人。在单位里工作认真、勤快是出了名的;由于工作成绩出众,王秀华分别在1993、1995、1999、20__和20__年多次被单位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同时繁重的家务——照顾好儿女上学,扶持年迈多病的公婆就医问药,一天下来脚打后脑勺,累得全身都动不了了。丈夫看她这么辛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有余而力不足。丈夫每次回来帮着里外忙活,但这毕竟是有限的,大多都是由王秀华自己操办。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公婆体弱多病,心情烦躁,时不时对儿女对媳妇发脾气、发唠叨,有些行为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面对这些,王秀华更是无微不至地体贴二老,这些年别说吵嘴,连脸都没红过一次。为了让公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每逢节假日就把临近的亲戚请到家里聚一聚。所有这些,从身体上或者是从精神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换来了二老的理解与信任。公公就连每月的退休金都交到了儿媳的手里。二老以激动而欣慰的心情逢人便说“儿媳就像自己亲生的闺女,我儿能找到这样一个好媳妇,真是我们一家的福气!”有人说她,用二十年的辛苦落个“好媳妇”、“好儿媳”这个名声多不值得!但是王秀华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在工作和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会产生心烦、苦闷,但是一想起爱我的丈夫,儿女的未来,二老的幸福,家庭的和睦,这些苦涩与烦恼就烟消去散了。我认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虽然累点苦战,能有为样一个和睦美满的家,我感到很欣慰。”

二0__年是旗蒙医医院的深入改革的一年,是加强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管理,向等级医院(二级甲等医院)迈进、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创建“盟级文明单位”的关键一个。王秀华深知护理工作对医院建设的重要性,同科室人员一起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为医院的晋级达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邻里之间的相处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职业的特点,无论谁家有事相求,王秀华都是义无反顾地伸手相助。为邻里、亲朋好友打针送药,早已成为她份内之事。总之,王秀华一家与周围邻里之间相处的和和睦睦,就像一家人似的。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5)

劫难来临不退缩,婆媳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1986年3月的一天,河北唐山市丰南医院职工冯桂荣与丈夫董大钊正在院子里搬煤球,突然,身高1.8米的董大钊像截木头一样倒在地上,手里的煤球滚落一地。冯桂荣惊叫一声,只见丈夫脸色惨白,呕吐物呈喷射状从他嘴里喷出后,便昏迷过去。冯桂荣哭喊着叫来邻居,大家七手八脚将董大钊送到丰南医院。

经诊断,董大钊患的是脑梗塞、三级高血压和冠心病。因为是同事,医生直言不讳地告诉冯桂荣:“你要有心理准备,老董这病很危险,要是醒不过来,他不是被阎王爷带走就是成为植物人。”短短几句话,让冯桂荣心里下起了寒冷的冰雹……

冯桂荣时年40岁,丈夫董大钊比她大两岁,在当地公安系统工作,夫妇俩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纲14岁,小儿子董鹏11岁。冯桂荣夫妇平时工作忙,婆婆李淑英经常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出于感恩,冯桂荣待婆婆如亲生母亲。考虑到婆婆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不能受刺激,冯桂荣再三叮嘱两个儿子,千万不要把爸爸生病的事透露给奶奶。

让冯桂荣欣慰的是,董大钊身体素质不错,经医生抢救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冯桂荣长长地舒了口气。直到这时,她才将丈夫在鬼门关游走了一回的事告诉婆婆。李淑英哭着问冯桂荣:“孩子,出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冯桂荣鼻子一酸,说:“妈,大钊已经躺下不能动弹,要是您受刺激又病倒了,我一个人要服侍两个病号,怎么忙得过来?”儿媳妇的话朴实而贴心,李淑英心头既温暖又酸楚……

这一次,董大钊在医院整整住了两个多月。在冯桂荣和李淑英的精心照料下,董大钊身体康复得很快,四肢功能渐渐恢复如常。这年5月底,征得医生同意,冯桂荣和婆婆将丈夫接回家休养。

半年后,董大钊重返工作岗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领导安排他从事一些轻松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恢复了从前的样子。然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伤心的是,1987年11月,董大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再度昏厥过去,被紧急送到唐山市工人医院。这已是董大钊第三次住院。早在这年6月,他因为患多囊肾导致腰腿失去行走功能,在医院里住了近一个月。

这一次,董大钊被确诊为再度患上脑梗塞。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躺在床匕不能动弹,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李淑英紧张得全身发抖,一次次流泪哽咽:“儿啊,你可不能走在妈的前面,否则妈活着都不安心啊……”冯桂荣紧紧抓住婆婆的手:“妈,大钊福大命大,没事的。”此时此刻,坚强的冯桂荣就是婆婆的精神支柱!

一个月后,董大钊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回到家里调养,但他说话口齿不清,右腿绵软无力,行动很不方便。想到儿媳妇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董大钊,还要管教两个儿子,李淑英主动将铺盖搬到儿子家,与冯桂荣一起照顾儿子。

患病前,董大钊是单位的骨干,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而今不仅上不了班,饮食起居还要靠母亲和妻子照顾,这让他心头有说不出的苦闷。加上病痛的折磨,董大钊脾气变得有些暴躁,经常对冯桂荣发无名火。

1988年6月的一天,冯桂荣熬了乌鸡汤给董大钊补身子,董大钊尝了一口,啪地把碗砸在地上:“这么烫怎么喝?你是不是想烫死我?”自从丈夫患病以来,疲惫和压力排山倒海般笼罩着冯桂荣,自己这么辛苦,丈夫还无端地向她发火,这让她怎么承受得了?冯桂荣和丈夫吵了起来……

儿媳与儿子发生摩擦,最痛苦的是李淑英。在她看来,冯桂荣才四十出头,不可能与病魔缠身的儿子生活一辈子,迟早会离开这个家,到那时,儿子和两个孙子可怎么办啊?带着这样的心结,李淑英变得心事重重。

冯桂荣发现了婆婆的反常。那天晚上,她来到婆婆的房间,婆婆正雕塑般坐在窗前,眼睛盯着墙上冯桂荣一家四口的照片出神。还没等冯桂荣开口,李淑英哽咽着说:“桂荣,大钊现在这样确实委屈你了,你要离开他,妈不怪你……”说完,老人家不停地抹眼泪。

婆婆的话让冯桂荣莫名其妙:“妈,您说什么呀?”婆婆的话幽怨而伤感:“前街的老丁在病床上躺了5年,他老婆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天突然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连孩子都不要了……”哦,原来婆婆的心结在这里:她担心自已有一天也会像老丁的妻子一样,离开董大钊再也不回来。想到自己这段时间与董大钊的频繁争吵给婆婆带来了心理负担,冯桂荣懊悔不已:“妈,对不起,大钊心情不好,我不应该与他吵架。您放心,我和大钊感情很深,就是天塌下来我都不会离开他!”婆媳俩紧紧相拥……

婆媳争相试药,爱的传承悲壮如诗

时光就这样在冯桂荣与婆婆的相扶相携中走过5年。在这5年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都感到庆幸的是,董大钊病情稳定,没有再复发。很快,冯桂荣也做婆婆了,1993年,大儿子董纲将女友李振娟娶进家门。这些年为给丈夫治病,冯桂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因此大儿子结婚时,冯桂荣夫妇没有给他单独准备婚房,小两口与奶奶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家三代婆媳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

丈夫没有给冯桂荣添乱,婆婆却病倒了。1994年秋天,李淑英开始莫名地发烧、出虚汗,人越来越消瘦。冯桂荣赶紧将老人送进医院,医生确诊李淑英患上了晚期淋巴癌。看着钱像水一样流进医院,李淑英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要回家:“我这病治不好了。再说,我都70多了,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你们就别为我花钱了!”冯桂荣将婆婆按在床上,泪如雨下:“这些年,我们婆媳俩像母女一样亲,要是见死不救,我活着心里能安宁吗?”

李淑英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情有所稳定后,冯桂荣将她接回了家。每天下班回到家,冯桂荣第一件事就是问候婆婆,给她洗澡、梳头、剪指甲。婆婆胃口不好,喝不下寡淡的白开水,得知有个同事从国外探亲回来,带回了一个榨汁机,每隔两天,冯桂荣带着新鲜水果去同事家,将水果榨成汁后端回家让婆婆喝下。

冯桂荣对李淑英那份贴心贴肺的真情,让李振娟既感动又有些不可理解。作为“70后”儿媳妇,她周围一些婆媳大多关系寡淡,甚至水火难容。她有些不明白,在自己丈夫家,婆婆与奶奶怎么就相处得像母女一样呢?

虽然冯桂荣将婆婆照顾得很周到,但还是没有留住老人家的生命。1995年年底,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将全家人召集到自己床前,她枯瘦如柴的手

紧紧抓住冯桂荣,说:“儿啊,如果不是你,大钊早走在我的前面了,谢谢你没有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妈就要走了,大钊就托付给你了……”冯桂荣哽咽难语:“妈,一家人不说见外话。我也要感谢您这些年来把我当亲闺女,让我得到了母爱的温暖。”

老人轻抚着冯桂荣的头发,有气无力地告诫全家人:“你们的妈妈过得很不容易,是咱家的功臣,你们要孝顺她……”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冯桂荣扑在婆婆的遗体上哭得死去活来:“妈,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婆媳……”

此情此景,让李振娟深感震撼。嫁人董家两年多来,婆婆与奶奶那种情同母女的温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婆婆是奶奶的儿媳,她是婆婆的儿媳,作为家里的一员,她要像婆婆孝敬奶奶一样孝敬公公婆婆!

1999年12月,董大钊因脑梗塞导致并发症,患上了尿毒症及小脑萎缩。李振娟和婆婆一起将公公送进北京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为减轻婆婆的负担,李振娟抢着替公公洗脸、清洁口腔。董大钊有些不好意思,李振娟坦然一笑:“爸,我是您的儿媳妇,不就相当于闺女吗?”儿媳妇的体贴和孝顺,让冯桂荣夫妇心里暖烘烘的。

治疗尿毒症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肾移植手术,但院方经过会诊,认为董大钊系遗传性多囊肾患者,即使做了换肾手术,新的供体依然会感染病毒,换肾的作用不大,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冯桂荣和儿媳只得将丈夫带回唐山。

冯桂荣的外祖父在世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外祖父的影响,她自小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咨询过医生后,冯桂荣决定对丈夫进行中医治疗。由于当时中医对治疗尿毒症并无可以借鉴的先例,冯桂荣决定自己配制中药给丈夫治病。她买来熟地、黄皮、枸杞、白术等中药,熬成汤汁,由于无法确定丈夫喝了,汤药后会否引起不良反应,冯桂荣决定自己当“试药师”。得知婆婆要试药,李振娟抢过盛有汤药的杯子,认真地说:“妈,我年轻,身体好,我来喝吧!万一有什么不良反应,我能扛得住。”冯桂荣一听就急了:“孩子,你还年轻,你的路比妈的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个家怎么办?”

这时,李振娟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了。在冯桂荣看来,自己已50多岁了,对这个家来说,儿媳妇比自己重要得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试药。冯桂荣硬是从儿媳妇手里抢过杯子,一口将苦涩的中药喝下。这一次,冯桂荣一连试了7天才给丈夫喝。经过中药调理,董大钊的血压、血象等各项指标渐趋正常。婆婆对公公的奉献和牺牲,让李振娟忍不住潸然泪下……

婆媳三人共护绝症亲人,和谐家庭创造生命奇迹

2002年年初,冯桂荣的小儿子董鹏与在当地一家企业上班的女孩李轶慧确定了恋爱关系。临近结婚时,李轶慧有些犹豫不决:在当地政协工作的董鹏一表人才,为人大度善良,是个好小伙,可他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倘若自己真的与他组建了家庭,董鹏多病的父亲会成为他们的拖累和负担……

得知李轶慧不肯结婚的真实原因,冯桂荣没有责怪她:是啊,哪个女孩愿意嫁到长年有个“药罐子”的家庭?尽管如此,冯桂荣还是有说不出的难过和伤心,董鹏更是痛苦不已。

婆婆和小叔子的郁闷,李振娟都看在眼里。虽然与李轶慧只见过几次面,但她能感觉到李轶慧是个诚实善良的女孩,只是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那天,李振娟将李轶慧约到一家茶楼,与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李振娟讲述了婆婆与奶奶情同母女的感情,讲述了这些年来婆婆对公公不离不弃的照顾,末了,她深情地对李轶慧说:“小妹,既然你爱董鹏,他父亲的病就不应该成为障碍。我们一大家子人,难道还托不起一个病人吗?”李轶慧若有所思……

这天晚上,李轶慧将李振娟与自己谈话的事告诉了父母。李家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知识分子,母亲浯重心长地对李轶慧说:“孩子,妈是过来人,知道过日子开心与否和家庭条件关系并不大,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比什么都强。”母亲的话,彻底打消了李轶慧的顾虑。这年年底,李轶慧与董鹏举行了婚礼。

成了董家的一员,李轶慧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尤其是婆婆与嫂子李振娟之间那种情同母女的随意与自然让她很是感慨。嫂子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都要给婆婆带礼物;做了好吃的,嫂子总要分一份给婆婆。这些年来,婆婆由于操劳过度,头发过早花白,嫂子买来染发膏,亲自动手为婆婆染头发……

曾经,冯桂荣对婆婆的爱传承给了李振娟;如今,李振娟对公公婆婆的爱又传递给了李轶慧:爱,在婆媳三人心间流淌!

2004年3月,董大钊突发心脏前壁梗塞,形成心尖室壁瘤。由于他肾功能不好,不能进行心脏搭桥和心尖修补手术,只能采取中药保守治疗。冯桂荣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进大山深处采来10种野生灵芝,配上黄皮等,制成中药。与上次一样,她还是决定自己试药后再让丈夫喝。

让冯桂荣感慨万千的是,上次只有大儿媳与她争着试药,现在小儿媳也加入进来。这时的李轶慧已是1岁多女孩的母亲,当得知熬一条药方要试好几回,她悄悄与李振娟商量:“嫂子,等妈熬好药,我们赶紧抢过来,第一次我来试,你试第二次……”两妯娌很快达成默契。但她们哪里想到,婆婆早就对她们有“防范”之心,药熬好后,她直接就喝了。

就在李振娟和李轶慧还在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时,她们难过地发现,婆婆喝下药后,浑身起了红色疙瘩,面红耳赤,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两妯娌吓坏了,赶紧将婆婆送去医院。医生紧急为冯桂荣输液排毒,所幸毒性较轻,并无大碍。见婆婆身上的红疙瘩没有消失,李振娟和李轶慧买来软膏,每天晚上给婆婆涂抹。

时光匆匆,一晃4年多过去了。在这漫长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董大钊又先后5次病危,每次都是冯桂荣以身试药后,用中药偏方将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多年的操劳,加上多次试药的副作用,冯桂荣的精力和体力大不如从前。因为无法替婆婆试药,李振娟和李轶慧就从其他方面减轻婆婆的负担。妯娌俩不仅包揽公公婆婆那边的家务,还将照顾公公的重担揽了过来。妯娌俩分工,每个星期她们轮流过来照顾公公,给他做饭、洗衣服,用轮椅推着他去院子里晒太阳。

2009年4月上旬,董大钊再次因心衰、肾衰和肾性贫血而住院。这已是他自1986年3月发病以来第14次住院。冯桂荣依然用野生灵芝配黄皮,人参、巴戟肉等药材熬中药。早在一年前,62岁的冯桂荣就靠自学拿到了国家中药专业大专文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遗传技术服务咨询员”的证书,成了一名国家认可的中医专家。

多年的试药经验,让冯桂荣总结出了用药时间“子午流注”的理论,让丈夫准时服药。董大钊身上出现的生命奇迹让冯桂荣和两个儿媳惊喜交加:20多年前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他不仅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年轻,他浑浊的眼睛变得明亮,昔日憔悴蜡黄的脸变得红润、有血色,60多岁的人看上去像40多岁!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eimei”为你整理了这篇基层扶贫帮扶干部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歙县水利局干部姜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普通党员,从事防汛抗旱工作30余年,在扶贫攻坚战中,帮扶森村乡皋径村的三个贫困户,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作为,认真贯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解民忧、帮民富,精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篇(7)

今年39岁的甘龙珍,是江西省丰城市泉港镇甘家村人。她从小勤劳朴实,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1992年,有人把她介绍给泉港镇横山村委会荷家塘村小组的村民熊荣华。熊荣华当时的家境是:一个瘫痪在床15年的娘,一个未成年还在读书的弟弟,家里的经济相当困难。正是因为这种家境,曾经有几个姑娘到熊家相过亲,但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再也没踏进过这个家门。刚开始的时候,甘龙珍也想,熊荣华虽然是个好小伙子,但这家庭负担也太重了,自己能不能挑起这副重担呢?转而她想到,这个家之所以这么贫困不堪,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能持家、管家、理家的女人,而且熊荣华的母亲瘫痪在床,也需要一个女人去照料。她思前想后,决定和熊荣华结为百年之好。

在甘龙珍与熊荣华谈婚论嫁时,不论是她的父母还是亲朋好友甚至是邻居,都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因为这是明摆着要往“火坑”里跳。也许是出于对熊荣华的挚爱以及对老人的同情,最后,甘龙珍还是力排众议,嫁到了熊家。

从嫁到熊家的第一天起,甘龙珍就承担起所有家务和照顾婆婆的重担。每天清晨,天刚亮她就起床,首先来到婆婆的床前,为老人梳理头发,抱着老人拉屎拉尿。甘龙珍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但毕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当她第一次帮婆婆擦洗充满异味的身子,接过那臭不可闻的屎尿并帮她清理时,恶心得差点呕吐起来,她强忍着一阵阵恶心翻涌,直到进了厕所才吐了出来。不过,第二次她就没有这么难受了,次数一多,时间一长,渐渐地也就习惯了。

身材并不高大的甘龙珍每天都是一个人把婆婆抱起来解大小便,确实有些力不从心,而这时丈夫和小叔子又出去做事了,所以,每次帮婆婆清理完,她都累得手脚酸软,浑身冒汗。帮婆婆解决大小便后,她就一边生火做饭,一边端来热水给婆婆洗脸、擦手。饭做好后,她首先就盛好一碗饭菜,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给婆婆吃。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平时也难得吃上好菜,因此逢年过节家里做了点好菜时,甘龙珍总会把最好的一份先给婆婆。天冷的时候,她一早一晚烧好热水,帮婆婆洗脸、洗脚、擦身子。洗之前,甘龙珍每次都要用自己的手先试试水温,然后才帮婆婆洗,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夏天,只要一有空,甘龙珍都要推着婆婆在房前屋后转转,聊聊天,散散心;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买不起电风扇,晚上她就摇着蒲扇为婆婆驱蚊降暑,等婆婆睡着了才放下蚊帐离开,接着忙家务。

最艰难的时候还是甘龙珍生孩子的那段日子。本来生小孩前后要好好休养,就是俗话说的“坐月子”。一般来说,都是婆婆照顾媳妇“坐月子”的,可是甘龙珍生小孩后不但没“坐月子”,而且还要照顾婆婆,给老人喂饭、清洗、剪头发、倒屎倒尿等等,哪里有休养的时间?有时半夜三更,婆婆要大小便,要喝水吃东西什么的,甘龙珍都不顾劳累和疲倦,尽量满足婆婆的要求。碰到婆婆身体不舒服时,还得整夜侍候老人。别人劝她在月子里不要这么劳累,以免以后落下病根。甘龙珍笑着说,先把眼前的事做好,以后的事哪管得了那么多!

由于婆婆全身瘫痪已10多年,手和脚都不能自由伸展和移动,只能保持一个姿势。为此,甘龙珍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几次帮婆婆翻身、换姿势,以免婆婆老是一个姿势躺着难受。婆婆因为一直瘫痪在床,意识不是很清醒,有时难免会把大小便拉在床上,经常是甘龙珍这边刚洗罢婆婆换下来的衣服,那边老人又尿到了裤子上。老人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甘龙珍就劝她:“侍候您老人家是我们晚辈应该的,谁没有年老多病的时候呀!”18年来,婆婆虽然一直瘫痪在床,可身上却从未长过褥疮,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连邻居大妈都说,熊家嫂子能遇到一个这么好的媳妇,真是前世修的福!

熊家5口人的开支,光靠那三四亩田地的微薄经济来源远远不够。为了撑起这个家,熊荣华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还要到煤矿上去做几个小时的零工,赚些钱补贴家用,所以根本没时间做家里的事,包括种菜。因此,甘龙珍每天安顿好婆婆,料理好家务后,还要到菜园里干活。她知道,家里吃的菜得靠自己的双手种出来,即使集镇上有卖也没钱买。就这样,侍候婆婆、抚养孩子、操劳家务、栽种蔬菜的担子就全落在了甘龙珍一个人身上。

年轻的心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当甘龙珍看到村里的年轻夫妇一拨一拨离家别子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打工挣钱时,她也想和他们一样出去打工,既能赚更多的钱,也可以开开眼界。可看着瘫痪在床的婆婆,她怎么也狠不下心来外出打工。婆婆对媳妇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当听到邻居中有人出去打工时,老人家总是含着泪水对甘龙珍说:“好闺女,你想出去就出去吧,别管我这老太婆了。我都成这样了,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在这世上还不是连累了你呀!”可甘龙珍总是安慰婆婆:“娘,我做的这些,都是一个媳妇应该做的,您就不要想那么多,只管好好养病,好好地活下去。”邻居们见了,都感慨地说:“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未必有这样好的孝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