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广告会计论文

广告会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6 13:47:23

广告会计论文

广告会计论文篇(1)

关键词: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相关研究 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实践发展迅猛,开设广告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000所,但当前广告设计实践发展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丛生。目前我国虽然拥有10万多家广告公司,但是广告产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至今没有一家本土广告公司可以进入世界级跨国大型广告公司的行列;虽然1000多所高校设置了广告设计相关专业,但是尚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引领世界广告设计教育的学术潮流……这些广告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广告设计教育中找到回应。新一轮产业竞争环境下,我国广告设计教育何去何从?其中,重要的经验,来自对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的总结。

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这一专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仅有零碎的研究而鲜有发现专门研究。与该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如下。

国外学者历来重视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工作,他们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本国的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概括,达到完善广告设计教育史理论体系和促进广告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比如二战后以汉斯·M·温格勒的《包豪斯》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研究性著作和专题性论文,从理论上对先进教育经验及时总结研究,奠定了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广告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1959年由美国“卡内基”(Carnegie)和“福特”(Ford)基金会分别资助而独立发表的两项关于大学广告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掀起一场广告教育研究的学术高潮。1967年日本成立“日经广告研究所”,相继出版《日经广告研究所报》和《广告报告》期刊,对日本业界广告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于1990年表《广告教育白皮书》和新世纪初叶发表《2001年广告教育峰会报告》等,对当代美国广告教育的状况与社会效应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客观评析和深度展望;美国著名学者BillyI.Ross于2006年出版的《广告教育:昨天、今天与明天》,则对百年来的美国广告教育做了开创性的梳理、总结与前瞻;英国的“英国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国家教育网站则专设了广告教育研究栏目,对英国近百年来的广告教育展开了多向考察与深入探究……(参见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部分)概言之,西方学界或业界的这些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其本国范围内的广告设计教育,而从国际视野角度来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进行探讨的成果,仅见有零星论文,如日本株式会社电通企业计划局副局长坂本直规的《关于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与课题》(《中国广告》,2004.9),点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种种问题,如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等,但专门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专题成果还鲜有发现。

“广告设计教育史”作为一个研究专题在中国的萌发,是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科分工制度中的“专门史”的建构,以发达国家的广告设计教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热潮的打破,发展中国家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产业环境和广告设计教育实践大发展的形势下,有关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学术论文日渐积累而逐步萌蘖、发展起来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广告研究与教育”的专题叙述。中国第一本广告史著作——1948年如来生撰写的《中国广告事业史》包含了初步的广告教育和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他的著作将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纳入广告事业的系统的结构之中,其中有陆梅僧、林振彬等广告人的个案研究资料,由此开启了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研究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先河。这一研究范式一以贯之,迄今为止较为著名的成果有:陈培爱的《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虽然这本著名的广告史著作影响广泛,但陈培爱本身的文学研究学术背景影响到其在广告史研究过程中对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渗透);樊志育的《世界广告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7年);余虹、邓正强的《中国当代广告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寇非的《广告·中国(1979—2003)》(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孙顺华等的《中外广告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的《中国广告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概括起来,这些著作均把广告业分为“广告媒介”、“广告公司”、“广告行业组织”、“广告制”、“广告主”、“广告管理”、“广告研究与教育”等几个不同的专题,并在整个广告产业环境中对广告研究与教育进行描述、分析。虽然叙述极为简略,在很多方面缺乏史料的支持,很多观点只是根据二手资料得出的常识性论述而缺少一手的实务文献和文本文献,教材的体例也决定了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本身不可能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但是,前辈们把广告设计教育置于宏观的“广告生态”大环境之中,从广告产业的整体环节的立场去考察广告设计教育及其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广告设计研究者对本土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之路。在这些著作中,对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部。

著名文艺美学家余虹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广告史》侧重于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手段,走访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数十位广告人,在广告设计学术史上自创以分期为纲、每期内以“专题”为线索的写作体例,详述并评论了中国广告史上1979—1996年间的众多大事件、主要学术论争和广告营销现象。该著作对于一手文献的把握、基本历史框架和一些基本的判断,是广告设计教育史分期的重要参考。

陈刚主编、姜弘担任顾问的《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分期方面从广告自身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通路)竞争、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入手,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这部广告史注重采取大量图像—文本的一手资料,并且采用了深度访谈、口述历史等人文—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这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的研究方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某种“范式”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设计史、设计教育史中广告设计教育史的专题研究。在设计学领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仅有零散的论文和片段式的理论成果。虽然当今中国广告设计历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如王受之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夏燕靖的《中国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版),等等,但关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题性研究,尤其是从设计学本身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属空白。

截至2012年5月12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77篇。以“全文”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220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而且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当前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及广告的创作手法层面。从宏观的设计艺术教育的视角进行的涉及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性著作、论文,仅有袁熙旸所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0届博士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以及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田君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但这两篇论文的视角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有关于广告设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翔实史实、资料,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论述,对广告设计教育本身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律性专门研究。

2004—2009年邬烈炎主编的《设计教育研究》(1—7)是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汇集,该丛书有专门的设计教育史研究栏目,还有专门一册设计教育史研究专辑,其中不乏国内外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

由于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发展,一批硕士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获得的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庞蕾的《构成设计研究》,作者对广告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构成课程的历史、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做了系统考查,并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是广告设计教育中构成课程的集中理论成果。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李晓慧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借助广告学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广告公司相关人员的调查,归纳出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此外,还有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的部分学位论文,如易菲等就中国设计教育史上的某一组织进行研究的专题,虽然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毕竟缺乏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性系统性叙述、解读、分析。

另外还有国外的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作为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的《德国广告教育札记》(《现代广告》,2005,(9))介绍了德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综合大学的广告设计,实用性专科学校的广告设计,职业性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以及各自特点。还有相关研究见于晚清、民国时期广告文化史、广告设计史中关于“广告设计”的研究与教育方面的一些名家、个案,如张燕风所著《老月份牌广告画》(《汉声》杂志社,1994年版)对“月份牌广告画”及相关广告画家,广告画技法的探索,以及广告画人才培养的追溯。又如赵琛的《中国近代广告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对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家徐永青冠以“近代广告教育家”的称谓并提供了相关史料论述。

3.专门的广告教育研究中的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近三十年来,关于广告教育的研究逐步展开,如张树庭所著《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我国高等广告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对广告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进行了初步论述,并组织了《2003年广告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和数据报告(高校卷)(毕业生卷)(在校生卷)(广告公司卷)》,具有珍贵的实证资料价值;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主要研究当今世界上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美、英、日等国广告教育发展之历史脉络与现实状态、广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与价值指向、广告教育实务的多元模式与个性特点、广告教育衍生的社会组织与学术活动、广告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与前瞻思考、国外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这些专著总结了前人对于广告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但其对广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广告教育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广告、公司的广告培训探讨较少,而对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论述更是放在广告教育的一个从属地位,仍然是从广告学的专业背景出发来论述广告设计教育。另外还有相关论文,如韩志强的《对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提出构筑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吴琪的论文《广告职业的专业性初探——以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内地广告职业为例》(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就“广告职业化”对广告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等情况作了梳理,等等,但缺乏对广告设计教育史本身的理论思考。

4.广告设计综合研究工具书与资料汇编中的广告设计教育相关实证资料。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被称为“研究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编年史册”的《中国广告年鉴》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导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督管理机构、广告协会组织、全国广告界参与编写的大型行业资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广告业发展概况,中国广告业统计资料,广告法规、条例、方针、政策,广告界大事纪要,广告学术论文选登,广告专业名词注释,广告教育,国际广告交流活动,等等。该年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1995年起每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设计年鉴》,梁梅编著的《中国当代设计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各种《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等等,往往作品图片丰富并配有简要介绍,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朱铭、奚传绩编著的《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从设计学的角度考查了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若干大事件。现代广告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广告业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年版)收集了1979—1998年间“全国广告业各项经营统计数据”和“中国广告20年札记”相关资料,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还有范鲁彬著《中国广告2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成果都或多或少包含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但其资料性胜于学术性及思想性,只能提供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背景素材。

5.历史学、教育史学科领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史的研究。我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相对发展完善,理论成果比较丰硕。其宏观的教育史研究成果,包括大的中国教育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等,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840—2012)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如:何东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和结束语(《高校理论战线》,2007,(9),(12)),其教育史学术视野和分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分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些教育学、历史学学科领域出现的新的视点、理论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有着新的启发、借鉴意义。在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本身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成果十分必要。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中国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发展方向2009年博士论文贺晓舟的《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清末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与演进》,从教育学的背景考查了近代中国艺术教育,但由于专业不同,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课题来说有“隔”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理论归纳,其成果散见于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方面。可以认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薄弱是阻碍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教育历程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分析和研究近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探索广告设计教育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可以清楚地认识影响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当代广告设计教育的理论积淀,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中国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会计论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 广告 创新

说起“新媒体”,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在大众传播依然十分兴盛的当下,这个历史并不久远的新名词在大众的心底有了“历史的记忆”。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新媒体时代的广告

在这个以“新”字打头的媒体时代,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广告,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解释是:“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希望的其他反应。”美国广告主协会给广告所下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转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广告行为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从公元前1000多年人类第一则广告的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告都是各种媒体以大众为目标、以促进商品或服务销售为目的的单向信息传播活动。但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诞生以来,广告的强制传播效果逐渐被稀释,传播进入窄众时代,受众不再被动等待,一支广告通吃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环境在变,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在变,其接触媒体的时间、地点、方式、习惯都在变,如果广告(载体、传播方式、创意表达、设计理念、时代元素、目标群体精准定位等)一成不变,将找不到沟通的目标对象,不能利用有效的传播途径,其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对广告不满的不仅仅来自电视受众,广告主也在抱怨广告。零售商巨头John・Wanamake曾说过:“我知道花在广告上的一半费用被浪费掉了。唯一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广告主的心声。长期以来,对广告“效果”的检测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广告主和广告商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盲目地投入使得广告主陷入“广告”误区,也使广告主投放广告的意愿不断降低。强制性的收视、不精确的广告效果检测使传统电视广告的生存确实遇到了严峻挑战。近年来,传统电视广告增长缓慢就是印证。

严格来讲,广告设计是广告创意的一种形式。设计就是一种创意活动。其是广告活动中的一个操作步骤,是围绕广告策略、行动实施而进行的,为达成广告目的表现方式的创造过程。广告设计教育,即广告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科目。这个科目从最初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广告活动服务,即培养广告目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创作、表述专业人员。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现在的新媒体,其目的都未改变。但人们又不能不意识到,面临新的媒体、新的内容和新的受众特点,当下的广告运行及广告设计教育必须革故鼎新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否则,广告及广告设计教育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和实现。

二、广告设计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在广告业的竞争中,广告创新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要求广告设计教育应尽快为社会提供真正优秀的广告创新人才。

从教师层面看,由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从形成到发展也就近20年的时间。现今,大部分从事广告设计教育的教师往往有扎实的美术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但对于广告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却把握不足,反映到具体教学中则是对广告设计作品视觉美感的偏执和偏离市场、疏远受众的创意,对于广告理论、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重要内容缺乏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综合型广告人才的要求。从学生层面看,首先,有些学生不注重理论根基的学习,忽视广告表面形式下的理论学习和思考;其次,缺乏团队精神。这也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的毕业生的共同问题,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张扬个性,很难处于从属地位以及很难配合别人来完成任务。

现阶段就中国广告业来说,广告创新设计还是较弱的环节。广告行业要求设计人员能迅速进入状态,有比较宽泛的知识储备。但往往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迅速、高效地服务于社会。广告设计教育状况令社会和行业都不满意,现行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实践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和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在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表现得相当冷漠,而对在中小企业取得2至3年工作经验、具有大学学历的员工表现出较大兴趣。这说明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及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折射出高校教育的严重缺陷。所以,对新媒体时代广告业设计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找出一条可发展的道路,将是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在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点

(一)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如果在学生进入大学前3年只注重理论教学,再用短短半年将其推出校门实习,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找到从校门走向职场的最好途径。这使得有些学生在面对电视台飞快的节奏、广告公司奔命式的效率、创意人员暴风骤雨式的头脑振荡,以及文案海阔天空的文思飞扬时显得无所适从。如果在上图形创意课时,就帮助学生到广告公司见习一下;上版式设计课时就让学生在报社参观一次;学非线性编辑课程时,让学生到电视台实习一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创意图形不是自己认为好就好,而是要顾及领导的意图;版式成为手中的报纸还有那么多的工序;不同报社用的软件千差万别;电视台的编辑有那么多要考虑的问题和细节……唯有此,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学了什么、要怎么用、差距在哪里。实践才能出真知。

(二)强化核心课程,夯实理论,练好手上功夫

广告设计的基础是美术功底,新媒体广告也脱离不了这个根基,这是此专业的特点和根本。即便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再健全、能力再超群,如果基本功没练好,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强化核心课程、夯实理论、练好手上功夫。

(三)导入重点课程

广告设计涉及传播学、社会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将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心理学三门课程列为广告设计专业的重点课程。市场营销学是一切商业行为最基本的理论指南,而广告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销售。不懂最基本的营销规律,不懂消费市场最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因素,所设计出的作品就得不到企业赏识。市场需要有效的广告而非美术习作,要认识到销售商品才是重点。心理学教我们学会探寻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广告心理学讲的就是人(广告人、消费者)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在过去的资讯生活中,是“传――受”的模式。而在新传媒时代,“媒体消费”将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消费行为。因此,在新传媒时代如何满足消费者,又如何说服消费者引领消费市场,是未来设计师努力的方向。

这些专业的理论课程,在以往肯定不是各专业美术学院(系)所容纳的,但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看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可聘请或招募这些专业的教师,还可请业内优秀的从业人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提升这些课程的档次。行业精英不仅可以把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还可能带着其公司的项目过来,甚至会拿着公司正在为客户操作的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广告创作,展开品牌概念的创意。同时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教其认识广告,辨别什么样的才是好广告。在此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1996至2001年,日本电通株式会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6所大学实施了为期5年的广告教育项目。5年中,共有284名电通广告人在讲座中担任讲师,他们都是优秀且资深的广告人,而教材就是电通一个个成功的广告案例。

(四)补充辅助课程

传媒是传播信息的,广告亦是信息,因此,与传媒和信息有关的科目学生也应该有所了解。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如电视图文音画并茂但不易保存,广播时效性极强但转瞬即逝,纸媒易于保存反复阅览但时效性较差。不同媒介的操作流程、操作技巧各有特色,譬如DM广告设计,必须用电脑进行设计,而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定稿――制版――打样――印刷――制作等一系列生产过程体现出来的。印刷是DM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加工工艺。所以在DM设计、广告招贴设计等课程前要学习印前处理技术。往往一幅设计画面在电脑屏幕上或是打印出图之后,颜色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印刷出来却会出现变色、偏移等问题。特点、流程、程序、技巧等都是媒介的问题,抽象出来就形成了一门学科――传播学。

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编码、解码是决定信息真实性以及传播效果的关键。而编码、解码的工具最关键的就是图(包括图像、画面、构图、版式)和文(包括解说、配音、同期声、文字)。“图”是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本行;而对于“文”,一位资深电视广告人在谈论画面和文字的关系时说过:“一个好的广告人要有较强的将文字创作成化面,又有将画面还原成文字的能力。”这就道出了对广告设计者文学修养的要求。笔者人物,传播学和文学及写作课程应该被补充到广告设计专业的辅助课程中去。

古人云“功夫在事外”,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广告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深入分析作品,为自己的广告设计提供经验。辅助课程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加入,这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而对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无异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广告设计大赛,以赛促学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告设计大赛,“在赛中学,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其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其实际操作能力。广告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参加广告赛事有助于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学生为学而赛,在赛中学,以赛促学,充分感受新媒体广告业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创新压力,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其学会与人合作。

(六)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专业技能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造就者。所以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来完善知识体系。在一定层面上要有预见能力,让学生看到未来,用现在的知识为适应未来的需求做准备。与此同时,实践经验也相当重要。其是教师加深对广告设计的理解、深化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的最佳途径。尤其在新媒体带给广告设计专业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之时,我们应该吸纳更多具有广告业、媒体业、设计业从业经历以及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注:本文为20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与广告教育创新能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BA028)

参考文献:

[1]朱瑞波.广告文案与创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2008.

[2]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3]黄升民教授在“分众化电视媒体的价值与误区高峰论坛”上提出。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2005-11-30.

广告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课程群;广告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广告学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400余所高校开设了广告学专业,大致可分为广告设计、广告传播与营销两个方向:广告设计方向注重广告创意表现、设计能力、文案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传播与营销方向注重广告经营管理、策划与创意、文案等[1]。随着广告行业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业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行业。广告学专业是将广告以学术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广告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不断提升,探索适应广告行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广告人才,是高校广告教育的重要任务。广告学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选择关联性密切的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对象,在充分考虑广告产业发展需求与学科专业定位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分类,构建科学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广告策划、市场调研、消费者心理、广告实施与等方面的理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平台,更有利于实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如何对广告课程进行改革,以更好、更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任课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二、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诸多课程的集合,是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3]。广告学以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视觉传达为基础,专业涉及广告学、传播学、媒介学、艺术美学、营销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文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4]。广告传播的方式是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广告活动过程包括广告定位、广告目标、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表现、媒体投放与效果评估等。广告学课程群建设,应基于广告学专业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应用领域及市场发展趋势,以培养应用型广告创新人才成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广告传播方式与运作模式、媒介形式、受众状态,充分考虑广告发展趋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大类课程”的框架下,优化教学方法与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与国际广告教育接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强调对学生广告策划与创意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广告学、传播学、管理学及各种艺术修养的能力[5]。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课程群中应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全面规划课程群内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群内各课程内容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相互支撑、循序渐进,一体化实现课程的选择和整合,保持统一协调性,实现课程之间知识无缝衔接,构建知行合一的广告学课程体系。

三、广告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根据我校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与教育实践创新,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广告人才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为重点,探寻符合现展的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的对策。依托我校财经管理学科的优势学科背景资源,突破国内广告学高等教育专业定位局限,对广告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梳理,选择关联性密切的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对象,按照基础、理论、素质、设计、应用,构建多层次知识体系,构建多层次知识体系,建设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人文素质等5大广告学专业课程群平台。1.广告学课程群广告学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的基础核心,主要包括广告学、中外广告史、广告心理学、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原理与实务、广告调查与效果研究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是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给予学生关于广告学专业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广告学专业的基本素养,夯实广告学理论基础,熟悉各种广告媒介的特点及运作方式,掌握广告创意与表现的理论与原则、特点与规律、主要方法与相关技巧,通过广告创意进行视觉化与艺术化的再现,提高学生广告策划能力、广告创意能力、文字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2.传播学课程群传播学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媒介管理、广告经营策略、广告心理学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规律,研究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掌握现代电子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正确进行媒体选择,明确其运作规律,科学地做出媒体投放策略。帮助广告学专业学生理解广告运作的对象和环境;使学生更加明确广告运作规律。为实现广告有效传播、科学经营与管理奠定基础。3.广告设计课程群广告设计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群,提供广告学专业的素养与基础表现工具,主要包括美术基础、三大构成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电脑三维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广告创意和表现的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建立前卫的设计理念,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以美术和构成理论为基础,以应用软件为工具,通过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广告设计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创造力。本课程群围绕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广告设计能力,通过美术基础、构成设计、设计软件的应用等课程,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创意;第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电脑图文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与视觉传达能力;第三,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各类竞赛作品的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4.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课程群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的对企业品牌形象表现工具,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新媒体广告、影视广告策划、网页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本课程群在于帮助学生利用视觉传达理论科学正确地塑造企业形象与传播品牌,通过企业形象调研,提炼企业的理念系统,并用视觉图形表现,使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形象。通过艺术设计表现企业形象,进行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提高学生视觉要素的形态掌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视觉设计的创意能力、设计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形象策划能力与视觉传达能力,使学生具有CI策划、设计、实施、管理和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5.人文素质课程群人文素质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与基本素养。该课程群主要包括中国经典文化导修、美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广告道德与法规、大学语文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文字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艺术品位、气质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将能力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以优化广告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以育人为宗旨,以应用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进行课程群设计,通过整合课程、优化结构、革新内容、改革方法,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广告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提高专业竞争力。建设了内容联系紧密、层次清晰、相辅相成、特色鲜明的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人文素质等5大课程群,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与实践,实现了广告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和设计创意,广告市场项目方案设计、媒介投放策略、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课、广告投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广告项目实施所需要具备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广告策划与创意能力、媒体应用能力、设计表现与视觉传达能力等。通过课程群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竞赛,使学生在专业实训及各种竞赛中实施广告实践过程,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广告策划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了毕业生在广告行业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了我校广告学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星河.全媒体时代广告教育新模式建构[J].中国广告,2012(2):138-142.

[2]林怀宇.论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J].东南传播,2011,88(12):115-116.

[3]刘春侠.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群建构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1):181-182.

[4]罗奕.供给侧改革下广告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探索[J].今传媒,2017(1):18-20.

广告会计论文篇(4)

一、“独立一实践一校企一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综合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独立的教学体系与要求、学生所参与过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阶段的企业评价——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导向等。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仅从高等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毕业设计的各环节改革、特别是过程监控管理、质量保障等问题,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己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缺少社会市场价值。

早在2002年就有人撰文提出:毕业设计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①所以,我们从树立多元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出发,针对广告学专业特点,提出了构建“独立一实践一校企一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所谓“独立一实践一校企一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以校企结合链为基点,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现学生就业密切联系起来,注重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所牵涉到各个因素的影响,构建评价因素具有综合性、评价指标具有应用性、评价过程具有操作性的广告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二、构建链接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过程

两年多来,我们广泛搜集资料,结合我校广告学专业现有的广告策划与客户服务、影视制作两个专业方向的特点,面向广告人才的市场需求,走过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1. 锐意改革

毕业论文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切实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到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①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

传统的纯理论研究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结合,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因此,我们代之以策划案或作品(影视、设计)+总结论文的形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

②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环节与方式

邀请了社会专家对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定,并落到了实处。增加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实习过程与专业理论的结合。

③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细则

根据广告专业特点,确立了适合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从创新性、毕业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及论文撰写质量、答辩表现、工作量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

2. 科学管理

健全的制度、科学的管理是有效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范管理,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广告学专业的办学特点、江西理工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实等因素,在学校正式施行《江西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补充条例》的基础上,特制定了管理细则《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广告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

3. 有效监控

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的前提。②在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的前提下,要求老师们特别注重三个阶段的监督。一是选题关。科学地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找准生产经营与专业的结合点。③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有应用价值、能与自己的未来职业相联系的题目,杜绝空洞的理论研究;二是实施质量关。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完成跨两个学期,而且有一个学期学生在外实习,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联络,适时指导;三是答辩关。除学生的指导老师之外的评阅人有权否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并要求准备充分,制作好PPT,论文打印份数符合要求。

三、链接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一套完备、科学、准确的毕业设计指标体系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④我们以操作的可行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实施管理的全员性、监控保障的全程性为构建原则,以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为评价内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与社会专家相结合的原则,以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

1.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学生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用定量化的方法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具体指标。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及其所牵涉到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

①评价角度:由指导老师、教师中的同行评阅人、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专家、答辩小组构成论文质量的总体角度。

②评价内容:视评价者身份与角度的不同,而对不同的内容做有所侧重的评价。指导老师是学生完成论文得好坏最权威的评价者,内容应该包括论文总体完成情况与论文质量,重点为工作态度、工作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撰写专业水平、论文价值、创新程度等指标。教师中同行评阅人对某个学生的平时具体表现则不是十分清楚,因此评价的重点应该为论文本身的写作质量上,与指导老师相比,剔除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量外,其余评价因素相同,但比例有异。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专家所评价的重点在于论文的应用价值,即论文对行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预估。答辩小组则对学生答辩的准备工作、论文水平与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PPT制作美观、所要求的内容齐全、重点突出、选题的创新性、选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排版美观、字数符合要求、表达准确、流畅、有理有据、内容熟练、应变能力强、时间把握好、仪态大方、自信心强等。

③评价所占比例: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环节以及评价人的角度而占不同的比例。由指导老师占35%、教师中的同行评阅人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专家5%、答辩小组构成论文质量的总体角度35%。

④评分等级标准:共分五个等级:凡是总分达90分以上者为优秀,总分达80-89分者为良好,总分达70-79分者为中等,总分达60-69分以上者为及格,60分以下者为不及格,需要进行二次答辩。

2。评价体系的创新点

广告学专业“独立-实践-校企-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们根据江西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方向、广告人才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的,具有其独自的特色,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兼顾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三方面,从多角度灵活地监控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能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第三、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注重了综合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拓宽了毕业设计评价的视角,使毕业设计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链接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结果

江西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从2007年开始着手研究,正式在2009届学生中试行,效果良好,为学生、企业各方带来了多赢的局面:

1. 从学生方面来看: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与自己未来就业的重要联系,加强了就业的针对性。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这种改革,100%的学生对这种改革持支持赞成态度,认为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找工作。

广告会计论文篇(5)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二、广告学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1.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2.分方向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3.分层次

 

分层次则是指在教学之初不分专业方向,参考艺术院校进入三年级学习前分方向的模式,前两学年统一教授广告传播及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分方向时采取能力测试和学生自主双重选择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非艺术生因设计能力有限而产生自卑感或排斥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再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可以事半功倍。

广告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广告设计;创意;变革

今年4月20日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0周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迅捷和方便的信息沟通渠道。互联网的诞生,给全球的信息传播都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也为广告设计创意带来了思维理念的革新。

一、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营销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经营着的思维模式在营销观念、思考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如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今天日趋势微与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形成的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超过或正有取代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时,互联网思维也使得营销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变革,很多新的营销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开始出现,并逐渐代替传统的营销模式。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二、传统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的弊端

传统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是主要是建立在针对传统媒介而设定的创意原则上,在这个大方向前提下,传统的传播媒介由于缺乏具体的监测手段,因此广告设计创意好与坏的评定主要是由广告主来评定的。在此影响下,传统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完全由教师评定作品好坏的标准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中,延续了学生按照老师的命题制作作品,老师则一一讲解,说明作品的好坏,所有的评定标准均由任课教师来权衡决定。任课教师的审美观也决定了学生作品成绩的高低。这种方式在传统媒介营销中,是符合市场发展定律的,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评定方式则显得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互联网多媒介营销下,广告创意应多方向多角度发展的要求。

(二)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模式过于老套

现有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上较弱,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少,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教师讲授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知识扩展和举一反三的纵向思维发散上,学生普遍能力较弱。

(三)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一

时代在变迁,广告设计是走在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行业,它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仍然以“专”为主,或“专”设计,或“专”营销,因此不能满足互联网影响下,广告设计人才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

三、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的变革方向

在今年4月份的 “2014中国内容营销盛典”上,凤凰网副总裁徐进在其主题演讲:《原生营销,让广告走进生活》中提到,当前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品牌与人的距离其实在变远,品牌要吸引、粘住、影响人的购买决策变得越来越难。这表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广告的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消费者由受众转为参与者。互联网影响下,广告的评测有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消费者可以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对自己认可的广告创意进行评价,而实施者则能通过检测平台,及时掌握广告的传播效果。其次,广告创意形式由传统的夸张鼓吹转变为现在的品牌交互。通过各个网络展示平台,广告商可以真正和消费者实现互动,从而带动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认知度。再者,广告营销方式由传统的博取眼球转变为情感营销。在互联网思维营销下,一个优秀的广告作品如果想打动消费者,必须要融入到消费者的这样一个新媒体式的社交方式中,带动消费者的情感。

因此,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评审课程结课作业时,形成以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其他教师建议及本班学生讨论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评审方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广告评审的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做广告只要广告商认可,便可以投放到市场,对于市场投放效果评测没有十分准确的数据。然而,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广告投放能通过各种平台来进行检测植入效果,数据准确清晰,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类平台进行广告植入效果的评价,因此,在互联网影响下,广告设计的优秀与否不再仅仅由某个广告商或者某个广告人来评判,其投放是否成功更多取决于受众的反响。将广告设计创意课程作业的评审变革为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其他教师建议及本班学生讨论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方式,能中和教师和学生互相的看法,改过去的“以偏概全”为“主辅兼顾”,不仅能让学生从评审中学会分析广告设计作品的优劣,更能促使学生在“评中学,学中评”,从而在未来的广告设计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上,形成“教师讲授+学生创意小组讲授+新媒介资源平台分享+新媒介互动平台讨论”的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参与、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主动型学习方式。

在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授为主,手段单一,模式陈旧,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讲授+学生创意小组讲授+资源平台分享+互动平台讨论”的新模式,在课程教学前,成立学生创意小组,要求每组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堂教学时由教师引导讲授基础理论,在每次课的重点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创意小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达到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课后建立新媒介资源平台进行创意素材的分享,授课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己所看到的各类优秀广告信息和趣味素材信息,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方式,开拓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进行创意心得体会的探讨,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课程作业,并布置课后的创意思维散发作业,以5-6人为一个创意小组,每组进行人员合理的分工,在互动平台每天完成的作业信息。通过两个平台的搭建,可以在互联网工具使用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上,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有利于学生对于各类资料搜集和分享,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上,形成“1+N”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时代,对于广告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宽泛,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知识储备也要求越来越丰富。因此,将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由“专”向“通”发展,形成“1+N”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从现有的互联网影响下广告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来看,广告方式开始向“即时、移动、索取、简约”延伸,广告人才需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还能兼任营销,因此,多元化的广告人才特性也要求广告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形成“1+N”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以基础知识为主,增加综合知识的融汇,如美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关于广告审美及广告营销经营方面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文案能力和对于营销的感知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对广告人的定位是既具备“创新、理性、活跃”的思维品质,又具有专业敏感的认知能力。要做到这两点,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广告人应当知识渊博,善于洞察现实生活,

其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形成“1+N”的教师教学模式。即以艺术设计系教师为主,中文系、经管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讲完广告设计创意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邀请其他系相关教师讲授边缘学科知识。广告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成功的广告人都在综合学科领域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通过其他系的相关教师讲述相关边缘学科知识,能大大改善现有以设计系教师为主单一的广告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多样化。

最后,在课外赛事训练中形成“1+N”的教师指导模式。每年针对大学生而举办的广告赛事丰富多样,如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金犊奖,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赛等等。都是要求学生从最新的角度挖掘出最好的创意,通过“1+N”即艺术设计系教师指导创意表现+其他专业教师指导广告市场定论和营销市场定律等前期调研工作,能让学生的创意更加完善,并让学生在赛事训练中学习到更多实践应用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已摸索和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在互联网的不断影响下,课程作业的评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却在改革上相对滞后。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师一门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课程,其教学改革一直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断调整和变化,这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积极研究市场新的动态变化,积极参与实践了解实践,求知求变求思考,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勇.广告创意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丹.数字化时代高校广告教育的现状与理念创新[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3]罗萍.数字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教育改革思考[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4]朱玲玉. 数字技术对新媒体广告形式带来的革新[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广告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 设计事理学 创意产业 广告设计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advertisement desig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should use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innovative design concepts, create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creative industriesadvertising design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the uk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e)在创意产业规划文件中提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①创意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建筑、 艺术 品与古董市场、时装设计、互动性休闲软件、 音乐 、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 旅游 、影视、广播,以及文化遗产等。由于对 经济 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它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一、设计事理学的基本概念

设计事理学是上世纪末在艺术设计认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1981年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出版了《关于人为事物的 科学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一书,提出了“设计科学——创造人为事物”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他将设计描述为“用人为事物的组织和职能——即用其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描述一个人为事物”, 其内在环境是指能在某些环境下达到目的的 自然 现象的组织,认为外在环境决定达到目的之条件,由此推断,如果对内在系统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内在系统就可以适应于外在环境,设计问题的‘内在环境’由一组给定的可选择行动来表示,这组可选择行动可以通过给定范围的控制变量给出。‘外在环境’则由一组参数来表示,这组参数可以认为是确定的,也可以认为只能用概率分布给出,内在环境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这一目的是用效用函数——通常是控制变量与环境参数的纯量函数——以及可能附加的若干个约束(比如控制变量与环境参数的函数不等式)来确定的,那么设计的目标就是“寻求控制变量的一组允许值,与约束相容,并且使给定环境参数值的效用函数值极大化”。西蒙的这一研究涉及到我们当代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直至工程设计和社会规划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一般事理学”的肇始。

我国学者柳冠中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事理学理论,提出了“设计事理学”观念。在他的《 工业 设计学概论》中指出“人为事物是设计的本质”。设计事理学承袭了“人为事物”的观念,并且更加强调设计“事”的作用和意义,用柳先生常举的例子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杯子”,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人喝水的问题,所以更应该考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以可能的条件和手段,实现喝水一事,杯子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有时麦秆也许更“适合”。即设计是运用“已知的科学成果”,“限定性地”创造“新的方式”以解决“人类生存的形态”。因此,设计事理学将“内在环境”、“外在环境”、“目的”等范畴引入到设计学研究中,探讨设计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规律 ,即“事理”,并建立起一套本体论意义上的事理学理论。

二、

3.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思想性特点,涉及 经济 学、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心 理学 、文学和 艺术 设计等诸多学科,需要广告设计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广告前沿理论,才能准确把握国际广告设计 发展 趋势,将最新科技引入设计领域。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提高广告设计人员素质应包括专业教师和设计师两个方面:

(1)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广告设计教师修养。

鼓励教师加强学术交流、研究广告前沿理论,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广告设计精品课程课件,进行资源共享。认真筛选优秀教材或根据学生和广告专业特点编写教材,把课程内容编制成多媒体课件、 网络 课程等,作为学生共享和更为自由的学习资源;建立互动反馈区,让学生和同行通过这一区域,针对课程或业界动态进行专业讨论,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改进与完善。

(2)扩大 教育 渠道,提高广告设计师整体素质。

对广告设计师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师徒引导,和短期的专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经济、便捷、庞大的信息资源,扩大教育渠道,节约学习成本,提高设计师水平,不失为目前较好的途径。譬如,利用互联网的文本、图库、 企业 网站、数据等素材,建设或链接高水平的国际广告专业网站,作为设计师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专业信息,与专家和业界精英学习,以及设计师之间互动的平台。

4.完善广告协会职能加强产学研结合

(1)完善广告行业协会的组织职能。广告协会和设计协会对维护广告市场秩序,进行行业自律,为会员提供服务起着有效的作用。协会组织业内人士进行学习、交流,培训广告设计人才,制定技术标准,规范经营。协会还应支持院校发挥科研优势,实现广告设计、科研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使广告设计为社会服务,为广告市场引航,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维护创意产业中的广告设计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设计实践组织能力。设计事理学将设计看作是人为事物的组织和职能,设计是通过其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与组织来完成的。广告创意的好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加强设计师的设计实践,尽快与创意产业接轨,主要通过参加著名的国际广告界、 工业 界赛事、广告专业学术 论坛 ,参与国际性会展、国际知名企业的广告设计等,增强国际认可度,获得国际广告设计信息,及时沟通交流,提高整体广告设计水平,同时锻炼广告设计师组织“事”的能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