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2 12:12: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12-02

引言

著名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思修”课的教育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修”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堪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项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你怎么看?”的调查中发现[2]:74%的人持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态度,但是这74%的大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重视这些节日。9%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或反对的意见。而西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在大学生中走俏。在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方面,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仅占7.6%,阅读过《诗经》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占38%,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占19%,阅读过《中国通史》的占13%[3]。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至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缺失的原因,李宗云[4]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分析得全面而深刻,一是百年屈辱史和建国后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文化心理伤痛;二是市场经济、西方文化、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三是大学生的就业、学习、生活压力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无暇顾及、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四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充分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现代价值。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底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何传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何而来?所以,大学教育中理应重视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提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高波[5]将其概括为利民济世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公忠”精神;李宗云[4]将其概括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修养德性、与人协调,集体本位、天下为公。孙新新[6]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接着,他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凝练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是理性精神,二是求实精神,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被中华儿女一代代继承和弘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修”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些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三、“思修”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融合

“思修”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教育,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思修”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文化充分发挥影响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思修”课的实效性。

(一)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其内涵虽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始终没有变。《礼记·礼运篇》中的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正表现出儒家思想家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宋代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仍然秉承“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情怀。直至近代,面对亘古未见的民族奇耻大辱,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鼓舞下为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奋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道家倡导合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以“兼爱”、“非攻”作为其基本思想。和谐精神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为构建和谐文化所要培育的精神,一种以和谐的社会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研究、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可以使大学生自觉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博大精深,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锤炼和长期积淀逐步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蕴含深厚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一) 从教学效果看,有利于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据一项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最遗憾”的事是学习,大学课程中“最枯燥”的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课中,使枯燥的纯理论讲述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渗透,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二) 从教学目的看,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民办高校收费较高,多数学生的家境都比较好,加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撞击,民办高校学生很容易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身心和人格。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重视人格修养,强调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强调人本精神,追求先义后利的崇高精神等。因此,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 从教学的任务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现状

在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理论课教学相融合,是一项重要课题,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 一) 从教师自身看,多数教师采取传统的理论灌输法。在不少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较年轻,甚至很多专科高校聘任辅导员兼任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经验,缺乏对传统文化和理论课本身的系统学习,疏于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在教学中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法,使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二)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从学校的课堂上接触传统文化,但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学校更多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由于受到西方和韩日文化的冲击,许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热衷于追捧新鲜时尚的外来文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但却缺乏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感,造成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 三) 从学校的舆论氛围看,民办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氛围不够浓厚。民办高校办学起步发展较晚,至今未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文化精神,加上许多民办高校注重规模和效益,忽视内涵建设,忽视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导致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品位较之略显劣势,间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偏差,从而使学生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加以思考地认同和接受外来文化,甚至出现否认和歪曲传统文化的现象。

3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应用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传授方法陈旧、价值认知不足、文化氛围不强的问题,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是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 一) 从课堂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在传统文化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师的自身素养、行为举止、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应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上过硬、理论功底深、知识面广、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理论课教师应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课前的导入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现代教育手段,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形式,加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传统人文精神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拓宽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40-02

一、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资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具有重要价值、有深远影响力、有活力的文化,它们最终得以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特指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特点,世代延续保存下来的稳定的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其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挑选出来加以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文本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1.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文本之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就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孟子主张的“施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主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今天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庸》中“和”的理念一直为我们所倡导,在处理天人关系时我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主张和而不同,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传统,倡导集体主义原则、诚实守信的美德等。同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养成了刚强坚毅、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和道德品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哪个层面都在一定意义上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体现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体现着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还有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认知观等都在当代价值观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建构:当代价值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不是碎片化的价值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后积淀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及以后的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仍会有积极的影响,它会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持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在自身文化发展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在其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的精华内容对我们现在社会仍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谈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里形成了以仁、民、诚、正、和、同为主的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处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中,共同构成了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二)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审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w现时代精神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体现民族精神和特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这个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中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又和谐相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推动。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促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依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探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的价值观是其构成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化人的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符合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使人们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得到人们认可的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行发扬光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本思想,《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孔子的“使民富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很大价值的。而且,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德也和我们现在道德领域的要求相一致。社会既要公平正义,也要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发展的丰富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二:利用中国重要传统节日进行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既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特别注重过节,因此,发挥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功能,强化时代价值的内涵,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表现,既体现了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同时又表现了在本国范围内的统一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着中国特色,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的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已经成为中国人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国家对这些法定节假日的重视,也必将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发展,成为社会不断产生积极作用的有效载体。在当今社会文化纷繁复杂的背景下,用重要传统节日来对人民进行文化熏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补充代价值观的不足,深化当前价值观扎根社会的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要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服务,就必须有实际行动,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其原有的活力和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只有真正利用好才能产生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必须让它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发展。所谓“德者,得也”,我们要想有所获得,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注意在实践中把握真理。总之,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社会,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得以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居云飞.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李彦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D].西南石油大学,2014.

[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7]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6).

[8]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高校;认知偏差;问题;建议

一、引言

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年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但我们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却异常复杂。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企业产能过剩、杠杆率高企、金融风险加剧、外部经济复苏乏力,这些形势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现提出了挑战。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是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即将成为或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舆论创造的重要主体、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舆论影响的重要受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月19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党组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否定、排斥传统文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澄清这一认识,将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偏差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沿两条线展开,一是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二是辅导员教育。两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较少涉及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辅导员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也较少涉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排斥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对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亟待厘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相融的

任何传统文化都既有其精华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一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既有其肯定的一面,又有其否定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腐朽的传统文化是其否定的一面,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其肯定的一面,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为我所用,这才是在2015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时谈到的“文化自信”的体现。经常引用古语名言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就是积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确立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就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的。以爱国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国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诚信为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等都表达了做人需讲诚信的道理。此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相融的。

(二)文化西化既不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成功与否的充分条件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潮,即文化落后是导致中国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新教伦理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萌芽、发展的重要原因。受此论著的影响,一些人开始认为,文化的落后是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并提倡在文化上要全面西化。但这一观点明显犯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的错误。一方面,文化是如何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还远未得出一致结论。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尽管现在发达国家的主体是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国家,但已经完成现代化进程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且不谈文化是否会影响现代化进程,即便文化会影响现代化进程,但西方文化不是与现代化相融的唯一文化,中国文化也不就是与现代化相悖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动态演化的能力,是能够适应现代化进程的。从中国文化的演进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演化能力是很强的,历史上就出现过多次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融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这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决定了中国文化也是能够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焕发出新的光辉。端正这一认识,不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实现对立起来,才能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大。而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如前所述,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条主线是两课教育和辅导员教育,但无论是哪一条主线都存在内容不丰富、不精彩和难以吸引学生的弊端。单纯的说教和灌输难以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当通过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来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而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如前所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言传为主,缺少身教,而身教则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的传统。南朝・宋・范哗《后汉书・第五伦传》中就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倡的“知行合一”也包含了相似的内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行传统文化,让工作的参与者普遍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亟待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两课教育缺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

在当前的两课教育中,占主体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同志的重要讲话等内容,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许多高校仅仅是一门公共选修课,甚少有课程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两课教育沦为只是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特定任务,这种现象在理工科、商科类等专门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两课教育和传统文化相分裂的现状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然而,这一分裂的现状却被长期忽视。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孔子学堂;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穿越时空、价值不朽,它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着[1]。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其主体是儒家文化,另外还包含着道、佛、法、墨等其他各家学说,唐宋以后儒道佛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文化信仰等,处于价值观和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应尤为剧烈,部分大学生甚至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进步的标志,不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大业的重要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有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传承、创新,并使大学生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内容呢?张岂之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四方面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2]第一、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第三、奇偶精神,从阴阳、五行、八卦到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从哲学到其他文化,如中国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等等都体现了“奇偶”变化的辩证思维;第四、“会痛”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有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体现出“会通”精神,如先秦时期许多学派间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印度佛学被改造而融汇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3]他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时总结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纪宝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要求

古人的智慧,很让人赞叹,比如说哲学,我们有很多的哲学家,却很少有人能如老子一样写一本《道德经》传承久远,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被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研究;有很多的历史学院和历史学家,却很少有人能如司马迁一样写出一本《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多的军事院校、军事科学家,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孙子兵法》,仍然被西点军校奉为教材,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不能说是后人没有办法超越的,但是它确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诸如这样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数不胜数,曾说:“要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这个经典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价值取向,还有人格、人生境界都包括在经典里面。”人的修养、文化的素养、汉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都包含在经典学习当中。我们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学习、传承和创新的问题,这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人,要认识客观事物,要认识得清楚,首先必须把我们的心先清静下来。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什么才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中国的儒家文化那里去寻求智慧。在联合国的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发展道路,将实现对传统文化完美的“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比如: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主题,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讲到有关传统文化问题: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于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依据每年的主题紧密结合大学精神凝练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出了一批效果好、影响大、有特色、可推广的品牌活动,对引导高校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反响。

三、大学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大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历史使命。第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第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增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融汇,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应通过各种交流、活动、竞赛、报告等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传统文化创新的实践者。传统文化创新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促进人文学科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生活之间的交融;第四、先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一方面,大学应对落后、消极、低俗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加强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引领大学生。大学应成为先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象征。2013年3月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013年11月同志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24日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1、传统文化讲坛传经典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进步理念,我们在学院内组织大学生开展“论语小讲坛”系列活动。《论语》是“四书五经”之首,是世界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2014年下半年着重开展的“论语小讲坛”,共举办了八期系列活动,主要由对传统文化富有浓厚兴趣并潜心钻研的16名学生代表从道德、修养、处事等多方面为广大同学解读经典内容,并邀请相关老师和专家对活动进行评析和指导。分享儒家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人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趋向的基本思想。《三字经》小讲坛于2015年6月19日首次开讲,共举办三期,先后有九名同学选取《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深入浅出、周到细致的讲解。他们或围绕孟子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展开叙述,或以“勤学”为主题讲述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或以“修身”为主题为同学们指明修身之道。《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贯穿着“仁、义、诚、敬、孝”的核心思想,有利于使世人更好地达到“德行合一”的“圣人”之境。

2、孔子学堂扬传统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致力于探索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孔子学堂落户学校后,学院于2015年上半年开始承办学校孔子学堂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校内大学生主讲的《三字经》小讲坛和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的传统文化讲座。《三字经》小讲坛响应了党中央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号召,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专题讲授《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观》、齐鲁工业大学刘新利教授专题讲授《孔子与琴》、陈京伟教授点评《三字经》等校内外专家学者也应邀做客孔子学堂。孔子学堂作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工程立项建设,全面系统设计校园文化系统,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品工程,将努力把系列活动做大做强,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礼韵汉服颂文化

2013年,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礼韵汉服社成立。在学院团委的指导帮助下,礼韵汉服社近一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易学文化沙龙、汉服科普讲座、趣味纸汉服活动、中秋月夜祭活动等等取得的非常不错的效果,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4、创新形式建体系

接下来将积极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式和新办法,以不同载体和依托,内修内涵,外树形象,持续推进各项相关工作。致力于着力打造以本校同学讲解为支撑;以专家学者讲座为重点;以读书沙龙活动为基础;以专题文化展演为依托;以网络阵地推广为突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系化建设。

作者:吕丽红 郭玉晶 李翠 刘文龙 高欣明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郎玮.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2):141-142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4]纪宝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神文明导刊》200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文化自信;学习型党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法

今年“两会”期间,同志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早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同志就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年“五四”期间,同志访问北京大学,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对于青年而言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党员应带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学习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党的“十”讨论通过的新第三条则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认真履行学习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志在2009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向书本学习的内容,“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广泛学习哲学、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高校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作为知识精英,高校师生义不容辞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责任。而作为高校党员则更应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为结合时展和要求加以延伸、阐发做准备。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高校党员的文化自信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文明永恒性的价值特征,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更是绚丽灿烂。同志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以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他多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同志在2013年3月中央党校80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高校党员应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密集、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的特点,带头认真、自发组织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和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做深入的思考。

三、高校党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解决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怎么学、善于学的问题。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把党员干部的学习水平上升到“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高度,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解决好爱读书、读好书和善读书的问题。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吸引入党积极分子,一道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并结合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当中存在的一味崇尚、迷信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忘根”“忘本”“忘了老祖宗”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并加强考核,注重实际效果。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

高校党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否则我们讲学习又要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必须做到如同志在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所指出的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高校现在逐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进入课堂,关键是如何进到学生的心坎里,实现从“要你学”到“你要学”的转变,真正学到心里,学出效果来,要求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率先垂范,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和标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给普通群众起到引领作用。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学习方法

⑴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做到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建党、建国以来的重大问题。正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主观主义态度之一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而正确的态度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则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同志关于“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论述,更是我们党高屋建瓴,在坚持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基础上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所得出的正确的、重要的结论。

⑵带着问题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我们的党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在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党性修养。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读书学习,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清正廉洁等问题,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方面。但在青年大学生当中却严重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部分道德领域失守、诚信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这一方面是所谓文化、价值多元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网络渗透、潜移默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对自己思想上严格要求和自觉改造的结果。这种情况在高校师生党员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高校党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并且勤于思考,才有可能做到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最终认识清楚: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⑶为解决问题学习,勤于实践,努力改造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同志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这样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同志以史为鉴,引经据典也是他讲话的重要特点,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今年的6月21日, 由南开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了“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传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来自北京大学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并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文化教育根本目是要从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培养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高校党员认真、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为了提高文化自信和自身素质,立德树人,培养或被培养为中华民族一代新人;另一方面,也应该共同承担起解决党和国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切实发挥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同志在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同志在2013年8月19-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4]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阐释,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如:

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崇高的价值追求: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等。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才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使讲授的内容能够真正被学生认可接受并入脑入心,这是因为大学生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这种血缘的遗传使大学生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本能的亲切和好感,接受度和理解度都会提高。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有效增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底蕴

从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来看,多数尚未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完善机制,没有形成与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衔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一般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很少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较少考虑到学生在中学时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案例中鲜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造成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明显缺失,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必然会缺乏应有的人文底蕴,更谈不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人文底蕴。在理论教学中应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设立道德修养与“孝”文化,中国古代法家文化等专题,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引用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典故案例;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主题展示等,组织学生参观古文化遗址,观看传统文化主题展览、访问民间艺人等。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同志在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志把我国古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思想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使之成为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灵魂,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俱进”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的“与时偕行”、“与时推移”等,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理论学史》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激励人的说法概括综合为“与时俱进”。

和谐社会的思想。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如:孔子“和为贵”的思想;《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在有的高职院校被严重淡化。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会造成高职大学生存在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而导致的失落感、由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孤独感、由目标缺乏及学习、就业预期压力而导致的迷茫感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发挥积极地促进作用,如: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明德”、“亲(新)民”、“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的检视自我的方法,对大学生发生问题常归因于外部,常有失落感、爱钻牛角尖的不健康心理的调节具有积极意义。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盖其不能” 等古人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引导心理防御能力差,调试能力弱的大学生培养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以和为美”,在与人相处时秉持“仁”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引导高职大学生解决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之在和同学、室友及师长相处过程中,坚持相互间既要支持、照顾、帮助、相互间又要谦让、谅解、妥协的原则,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影响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学兴.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宋元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3]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