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7 12:08:22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1)

引言 

风水又称堪舆,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风水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阖家幸福、驱凶避祸、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兴盛。在当今建筑学、家居设计方面,风水对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结构有其积极贡献。 

风水概念 

风水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技术。从当今的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风水理论具有很完善的系统性。风水是中国古人协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门理论,风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总结后得出的思想,风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中国风水思想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各个流派的风水学理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形势派,这一流派下又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势派的理论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而理气派下的各个流派众多,包含方面也更为丰富,有占卜、住宅布局、还有医学方面的理论。风水学中的众多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对中国风水思想进行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步骤。 

风水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选址等重要建设步骤都要以风水进行指导。古代大户人家在这方面更为讲究,建筑的基础建设结构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风水思想,房屋中的各个细节和装饰也要表现出风水文化。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住宅能够运用好风水思想不但能够使居住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使这个家族获得更多的运气,家族发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水布局,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质量,还会给家族带来噩运,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发展。因此古代中国人对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十分重视。 

1.门窗中的体现 

住宅的大门是整个建筑的门脸,代表这一个建筑的精气神。这种观念不但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当代中国人也很重视住宅大门的设计。从风水学上讲,住宅大门是住宅“集气”的重要通径。在古代,自家住宅大门不能正对邻家屋脊,否则财气和福气的通径会被阻挡无法“集气”。另外中国古代的大户人家大门口都会摆放两只石狮子,石狮子的摆放在风水学上也有着讲究。通常来说,石狮子中的雄师要放在左侧、雌狮子应放在右侧。石狮子都会踩球或口含宝珠,有驱邪避凶之意。之所以要将石头雕刻成为狮子,是因为狮子是凶猛野兽,而且形体巨大、气势威猛,人们认为石狮子能够将噩运阻挡在门外,保护家人,并将狮子视为吉祥之物。 

建筑的窗户具有采光通风的作用,无论是从风水学,还是当今的建筑学、家居设计学角度来看,窗户都应具有良好的采光能力,窗户的设计会影响居住者的心情,在传统园林中,窗户不但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还是园林观景的重要视窗,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 

2.镇宅辟邪构件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石雕或砖雕,这些雕刻最开始设立的目的与大门石狮子的功能类似,多是用于辟邪镇宅。特别是在房屋奠基期间,一些房屋的墙壁会有“泰山石敢当”的雕刻,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其可以保证房屋安全,为家人驱除厄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镇宅辟邪的迷信思想逐渐淘汰,石雕和砖雕的美观性在现当代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居住者审美情趣的家居装饰品。 

风水与家住装饰的关系 

中国风水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另一种体现。中国风水思想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风水在中国古代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建筑装饰也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对我国建筑理念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风水思想中也有着消极方面。风水思想中有阴阳观念,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当今的人们对于风水思想也应该秉持两面性的观念来看待,要以扬弃的思想来对待风水思想,继承发扬其精华思想理论[3]。风水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传统建筑装饰体现了风水思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些建筑装饰的功用逐渐发生了改变,一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建筑需求的建筑装饰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更多的建筑装饰和制作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如石雕、木雕、盆栽等多种装饰都在当今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这些装饰都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也是风水思想在当今时代中的传承,可以说,传统建筑装饰与传统建筑一样,都是风水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育 传统文化观 建筑教育改革

1导言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轨道上,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作为国家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发展却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城市物质空间也逐渐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特点,传统城市与建筑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殆尽,从而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城市失去个性的同时,建筑界却有了好消息。2012年,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教授王澍获得世界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大奖,用王受之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中国设计界、建筑界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王澍十多年的努力贯穿了他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其实中国建筑师都很热爱中国文化,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筑师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有强烈的文化复兴意识,辩证思维模式,擅长形象思维,兼容并蓄的态度以及以人为本的观念等几个方面”。如果涌现出更多深谙传统文化且文化复兴意识强烈的建筑师,中国城市与建筑应会呈现出另一种更好的情形。那么,建筑教育是否应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呢?这是本研究的切入点。

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1 西式的建筑设计教育框架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建筑自成体系,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特色,影响了东亚周边各国甚至是部分西方建筑与园林。然而,中国建筑学专业的建立始于近代,教育体系几乎完全来源于欧美,建国初期完全移植了苏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而从业教师队伍最早几乎都是由西方建筑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在学科建立后才逐渐开始建筑师本土化的培养。在当代建筑教育体系中,仍然是以西式的建筑教育方式与课程内容为主,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较少且不处于重要地位。这是教育框架上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2 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体系下,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的基本体制,课堂与课下的文化教育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不足,学习的主要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应付不同级别的考试。因此,虽然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但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仍然比较有限。

另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仍有一些误区,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有些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甚至已经取消了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大学语文等)。 这是令人惋惜的。

3 传统文化观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建筑学专业应根据自身教育规律进行弥补。因而提出基于传统文化观的建筑设计教育,为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

传统文化观可以界定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与表征为基点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及观念。从思维方式类型上,可分为传统的科技观与人文观[3]。融入传统文化观的建筑设计教育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讨论与作品评析中,以中国传统的科技观与人文观及其对于世界与事物的分析方法为基点,与学生共同构筑其设计理论与文化框架的教育模式。从建筑教育范畴可以理解为:在建筑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仅按常规传授来自西方的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更应引导学生学习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传统建筑技术与文化),指导其完成具有传统文化文脉与背景的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观的建筑教育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改变其视角,增加其自身文化积淀,从而扩展专业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建筑教学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培养热爱中国文化且兼具传统文化修养和建筑设计的专业人才,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输送理解中国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人才,丰富了“卓越人才”体系培养的内涵,从而推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发展。

4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点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增进建筑学本科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仅仅依靠讲授式授课难以取得成效,还需要教学方式、课堂组织以及教学各个环节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整合改良。

4.1教学基本方法

建筑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可灵活多变。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基本的方法仍是讲课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集中讲课时间一般较少,控制在整个教学过程的1/8左右的时间,其余时间基本为分组辅导,是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10-15人,由数名教师分别辅导课程设计。传统文化深厚而庞杂,需要在教学中有相关的知识主线。因此在课堂集中授课中应有单独章节讲述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知识,课堂辅导中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讲课内容与作业题设以及个人爱好,共同讨论确定每次课堂辅导中传统文化研讨主题。每次小型讨论中都由师生共同或轮流主持。另外,在常规设计辅导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案例与资料来源供其学习研讨,并要求学生在设计的一草阶段需要完成至少一个基于传统文化思路的设计方案,鼓励其结合课程设计研习传统文化。

4.2课堂组织模式

课堂组织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只要有利于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感知、体验与学习研讨即可。可采取主题式讨论与辩论,同类主题的设计可统一辅导,以及边辅导边授课穿行的形式等。例如,在每次课堂辅导的前30分钟,围绕传统文化与建筑各功能组团分组进行主题式讨论与总结,还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设计与文化关系的研讨,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但不应作为权威出现,要适时做出引导,让学生有独立思考与表达观点的空间。

4.3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改良可分为课程作业作、课堂讨论、作业评析的改良。

设计课程作业的题设建议选择城市中真实的用地环境,该用地应具有真实的历史环境与复杂的物质空间环境,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判断的机会,并在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以及城市历史上给予专业的引导,在参考文献中不仅列出建筑参考书籍,还应给学生提供历史文化环境与传统文化相关参考文献,对建筑所可能涉及的具体传统文化内容应有较为明确的提示。课程作业的题设中应给予学生多个基地的选择,基地历史环境类型应该有较大差异,特征较为突出。

课堂讨论则应该注重讨论、研究与辩论相结合,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应穿插小组集中单元授课,每个单元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授课人可由学生担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与知识传授体系的设计。讨论的知识体系应覆盖传统的建筑技术与人文思想。课堂讨论的核心部分应在于,有计划的在课堂辅导中以多媒体授课的形式提出关键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城市与建筑史、文化史、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美学、传统园林学、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中的核心问题。所花时间不宜长,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探寻、学习和感受相关知识系统。

在作业评析中,应该对学生作品就传统文化的表达、解读和诠释等方面做出客观的分析,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与学生的问答自己寻找答案。不应直接评价作品的好与坏,以免挫伤了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这也是由传统文化复杂性所决定的。

5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系统复杂,学生只有在同步的学习、讨论与实践中才能慢慢领悟其奥妙。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建筑设计课堂辅导教学以及课程作业题设等每个环节,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实践中诠释与解读中国文化。建立基于传统文化观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应能为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增坚,严建伟. 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维特色及其反思[J]. 1999(8):49.

[2]丁沃沃. 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 建筑学报,2004(2):14-16.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建筑创新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中国建筑要跟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当面的现代化,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用于现代建筑中,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2)不断创新,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万物皆流,建筑也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建筑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中国当代建筑应该扬长避短,善于吸纳世界先进的建筑科学,广泛借鉴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敢于创新,设计出无愧于先贤对得起子孙的作品,发扬中国的建筑艺术,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1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发达和各国文化之间的广泛融合贯通,现代建筑文化上,也更多地可以看见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建筑装饰与设计是艺术的表现方式,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风格一直影响着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得以传承并广泛应用。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现代建筑装饰首要的表现为在主题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各种装饰产品、元素的点缀,将建筑艺术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此寄托现今社会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的美好意愿。

2.1现代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装饰一直被广泛应用,是建筑史上浓重的一笔,在数千年历史的演变下一直得到传承和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现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更为多变而复杂,材料的应用更为丰富,从传统的土木砖瓦石等,到金属、玻璃、化纤等材料的广泛应用。材料的增广使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工艺有了更多的革新和想象空间。现代建筑装饰主要以图纹装饰、建筑架构组合、和材料对比等手法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装饰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方式以烘托和加强建筑物本身的主题意义;另外,现代建筑装饰还具有标志和符号功能,不同的装饰图纹和材料应用体现建筑物功能、社会现状、个人信仰和建筑技艺水平等多种深层内容。

可以这样说,在现今社会,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在建筑艺术当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装饰设计是建筑灵魂和精髓的点缀烘托以及升华。

2.2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建筑当中,建筑架构和建筑装饰设计必须互相配合,以建筑风格主题为中心,利用建筑装饰配合建筑的整体架构,以求达到建筑主题的表现和彰显,其中,现代建筑装饰在设计当中结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当中去,与时代结合,去糠取髓,是我国建筑史的发展和进程。

在现代建筑装饰的传承发展当中,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和影响。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积和淬炼同时不断影响着建筑装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而对于近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也很深。建筑装饰发展本身就有其文化根源,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装饰当中既融合了科技材料和西方建筑风格特色,也大量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各种元素的结合当中,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谐于其中,寻找“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成为了建筑设计师们技艺能力评定的要点。

3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表现

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当中,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图纹、传统元素、传统建筑技艺和传统建筑架构都起到表现建筑美感、提高建筑内涵的重要作用。而纵观当代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传统纹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中国的传统装饰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为世人喜爱或具美好寓意的装饰资源亦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其中很多极具地域和历史文化意味。例如图腾(如朱雀、玄武、太极、八卦等)、图案(如山水画饰、日常用品、花鸟鱼虫等)、纹饰(如祥云、回纹、水纹中国结等)以及众多具有深层象征,寓意美好的吉祥事物符饰(如蝠鼠图、石榴图、迎客松等)。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层意义的挖掘,并结合现代科学材料的革新,以现代的装饰处理手法进行表现,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既有文化韵味,亦具时代品位的建筑装饰。在我国,传统纹饰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室内装饰还是庭院设计、无论简约风格还是复古路线,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小至阳台一角的图案雕花修饰,大至整个客厅的装饰设计,都可以运用传统纹饰进行配搭装饰。

3.2传统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主体建筑经已从过去的土木架构向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转变,但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传统材料仍然有相当的应用空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建筑装饰当中,仍然偏向以自然材料为主。在建筑装饰上,自然材料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表现,亦极具地区性风土人情表现,例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而贵州地区则喜用山石岩为建筑装饰原料,木雕也是建筑文化当中浓重的一笔。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材料和装饰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得到很好的吸收和采纳,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

另外,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和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有广泛应用。例如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会较为着重于室内布置和主题装饰,从色调上、纹饰应用上、统一布局上都讲求协调融和;传统的建筑设计讲求风格的厘定,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其主要的功能有鲜明的建筑装饰表现,鲜明的风格极具视觉感。这些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传承。

现代建筑装饰在前人基础上有更多的表现和特色,但又将传统文化元素包含于其中,与现代元素融会贯通之后得到更好的运用,以形成中国特有而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文化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推向世界的美好追求和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87-190.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5)

1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发达和各国文化之间的广泛融合贯通,现代建筑文化上,也更多地可以看见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建筑装饰与设计是艺术的表现方式,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风格一直影响着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得以传承并广泛应用。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现代建筑装饰首要的表现为在主题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各种装饰产品、元素的点缀,将建筑艺术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此寄托现今社会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的美好意愿。

2.1现代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装饰一直被广泛应用,是建筑史上浓重的一笔,在数千年历史的演变下一直得到传承和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现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更为多变而复杂,材料的应用更为丰富,从传统的土木砖瓦石等,到金属、玻璃、化纤等材料的广泛应用。材料的增广使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工艺有了更多的革新和想象空间。现代建筑装饰主要以图纹装饰、建筑架构组合、和材料对比等手法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装饰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方式以烘托和加强建筑物本身的主题意义;另外,现代建筑装饰还具有标志和符号功能,不同的装饰图纹和材料应用体现建筑物功能、社会现状、个人信仰和建筑技艺水平等多种深层内容。

可以这样说,在现今社会,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在建筑艺术当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装饰设计是建筑灵魂和精髓的点缀烘托以及升华。

2.2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建筑当中,建筑架构和建筑装饰设计必须互相配合,以建筑风格主题为中心,利用建筑装饰配合建筑的整体架构,以求达到建筑主题的表现和彰显,其中,现代建筑装饰在设计当中结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当中去,与时代结合,去糠取髓,是我国建筑史的发展和进程。

在现代建筑装饰的传承发展当中,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和影响。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积和淬炼同时不断影响着建筑装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而对于近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也很深。建筑装饰发展本身就有其文化根源,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装饰当中既融合了科技材料和西方建筑风格特色,也大量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各种元素的结合当中,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谐于其中,寻找“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成为了建筑设计师们技艺能力评定的要点。

3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表现

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当中,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图纹、传统元素、传统建筑技艺和传统建筑架构都起到表现建筑美感、提高建筑内涵的重要作用。而纵观当代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传统纹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中国的传统装饰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为世人喜爱或具美好寓意的装饰资源亦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其中很多极具地域和历史文化意味。例如图腾(如朱雀、玄武、太极、八卦等)、图案(如山水画饰、日常用品、花鸟dylw.net鱼虫等)、纹饰(如祥云、回纹、水纹中国结等)以及众多具有深层象征,寓意美好的吉祥事物符饰(如蝠鼠图、石榴图、迎客松等)。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层意义的挖掘,并结合现代科学材料的革新,以现代的装饰处理手法进行表现,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既有文化韵味,亦具时代品位的建筑装饰。在我国,传统纹饰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室内装饰还是庭院设计、无论简约风格还是复古路线,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小至阳台一角的图案雕花修饰,大至整个客厅的装饰设计,都可以运用传统纹饰进行配搭装饰。

3.2传统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主体建筑经已从过去的土木架构向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转变,但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传统材料仍然有相当的应用空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建筑装饰当中,仍然偏向以自然材料为主。在建筑装饰上,自然材料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表现,亦极具地区性风土人情表现,例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而贵州地区则喜用山石岩为建筑装饰原料,木雕也是建筑文化当中浓重的一笔。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材料和装饰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得到很好的吸收和采纳,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

另外,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和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有广泛应用。例如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会较为着重于室内布置和主题装饰,从色调上、纹饰应用上、统一布局上都讲求协调融和;传统的建筑设计讲求风格的厘定,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其主要的功能有鲜明的建筑装饰表现,鲜明的风格极具视觉感。这些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传承。

现代建筑装饰在前人基础上有更多的表现和特色,但又将传统文化元素包含于其中,与现代元素融会贯通之后得到更好的运用,以形成中国特有而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文化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推向世界的美好追求和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高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87-190.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6)

中国现代意义建筑学的引进,以及中国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活动和建筑教育的开展始于“西学东渐”的清末,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得到正式立法认可的建筑师的职业化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事情。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相对于具有几千年传统的木构建造体系(――作为动词的“建造”)(Building),建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建筑”)(Architecture)终于完成了从西洋学问登陆中国到中国职业的全面转型和接纳的过程。1

西方世界科学知识不可避免地要和西方神学中的宇宙论、生命起源论等发生直接冲突,而中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却不是和科学处在尖锐对立的地位。中国认定价值之源虽出于天,而实现则落在心性之中,所以对于“天”的一方面往往存而不论,至少不十分认真。中国的科学/理性和信仰不但不对立,还大有附会的余地。对待科学的态度积极开放自古有之;早先的第一代建筑师面对现代建筑思想,迅速“拿来”,在使用现代材料和建筑学语言创作的同时即开始摸索中国建筑之路。

但是,第一代的中国建筑师绝大多数自西方接受完整西方建筑教育归来;一方面,原有师徒相承的传承体系几近断绝,另一方面,完全引入西方建筑学思想,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新的建筑设计景象犹如手持油画刀,蘸着油画颜料,开始用焦点透视方法在并不堪承其重的传统山水长卷上作单帧的静物画。

2 中国现代建筑之发展

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得无法对其驻足长思,有效掩盖了存在的问题:

首先,移植的建筑观。西方建筑学关注建筑单体,二元对立的自然观使得建筑往往与自然环境对峙。且往往于有限的范围之内关注建筑本身。东方的建筑只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讲求与自然相融的放松设计。而我们现今的建筑教育尚未引入本国建筑观基础,直接以西方建筑学教育为起点,继续着移植。我们学习西方建筑学,但由于没有西方传统文化、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的素养,无法认清作为实体存在的建筑背后的价值基础,难免论于“摹写”。而相当程度上的重西方理论而轻本国传统甚为可怕。如若没有本国修养,水平再高也只能是以“华裔”的身份参与竞技。

其次,方法论。中国的逻辑――知识论的意识素不发达。表现在建筑上,是设计的非理性与不批判。时下热衷探讨“中国的”,但对于什么才是“中国的”,恐怕也难以说清。笔者以为,真正的民族属性还是来自于深层次的价值之源。数十年来国内建筑尝试过通过形式、符号、风貌来延续传统,创造新的中国建筑;但在内核上,未能有效地对继承的价值内核作精准的再阐释与建筑表达,这也当是中国现代建筑未能为世人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为引入现代意义建筑学的日本,其在形式上已相当现代和自由,但所传递出的气韵则有深刻的日本气息。传统与现代的设计都与现代生活融合得很好。

再者,职业精神。比照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对于西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建筑领域同样面临一个类似的问题:建筑师群体的伦理、价值判断与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某种重要联系?西方古老世界的建筑师是建造活动的最高领导者。在构筑是空间的同时更在和上帝、终极存在对话。而今日中国的建筑师,还仅是建造活动流水线上的一员。“中国的建筑师以十分之一的数量,用十分之一的时间,设计着十倍于欧洲建筑师的建筑。”Rem Koolhas谑称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欧洲建筑师的1000倍――但是,若从所取得建筑水平和艺术成就而论――相差甚远。尽管对自己的设计底气不足,问心小愧,但巨大的建设量容易使得建筑师易于满足、小富即安;而且当下标榜个人价值,并无宗教的、精神的内在价值之源敦促建筑师作不断的自我拷问和求索。用略微夸张的话讲:中国大地正在花巨资兴建混凝土垃圾,此话相当不为过。

西方近代俗世化的历史进程中,所谓由灵返肉、由天国回向人间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首先建立起“人的尊严”的观念。但由于西方宗教和科学的两极化,人的尊严似乎始终难以建筑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外在超越的价值作为强大的外在力量,要通过个体人,来实现它自己的价值;而人在其面前只有感到无可奈何。伴随经济利益驱动的日益发展,宗教驱动利益的日益衰落,近代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怀疑存在的价值。建筑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评判,随之而起纷繁复杂的设计都在表达自己的声音,都企图用各自的哲学解释世界和解释建筑,使得今日呈现百花齐放、甚至芜杂难辩的局面。

但是,西方社会中,尽管制度化的中古教会权威在近代科学冲击下彻底崩溃,但是作为价值来源的基督教精神仍弥漫在各个文化领域。外在超越型的西方文化不能完全脱离它,否则将会无所依托。发展至今,纷繁复杂的西方建筑仍存有对价值之源的肯定,并且理性和批判的精神贯穿对建筑 “正确”建造的探究,换言之,仍在试图追寻建筑中的终极存在。

而中国文化也许并不适应西方文化外倾精神所建立的系统的建筑科学,其内倾精神似乎并不积极鼓励人去对外在世界寻求系统地了解。表现在用学来的方法警醒建造上,一、是延续重实用科技、轻基础研究的偏向;二、不够理性、不够批判。三、价值体系本身的传承也如西方一样,日益不明而面领危机。以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对天道存而不论的态度,对于超越源头只做肯定而不去穷究,注重个体内心的评判与修养,在逻辑――知识论的持续不发达下学习西方进行建筑设计。

3 发展之未来

安定静止。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物质上的进步正在与精神上的堕落恰成比例。今天西方的危机正在“动”而不能“静”、“进”而不能“止”、“富”而不能“安”、“乱”而不能“定”。而在关于前进的态度上,“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的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类的智慧并没有增加多少。”2此话也许稍过,但“安定静止”的价值观念在现阶段,确是极富意义。中国传统中对价值之源“天”的追问与和谐,将为建筑指明方向。

与基督教认为自我应完全托付给上帝不同,中国人相信价值之源在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可以翻来覆去强调“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而自我修养的最后目标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中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只有在中国思想史上,个人修养才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这种“依自不依他”的人生态度固然有其弊端,但在今日,方向上是最富于现代性的。

核心,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师作为舶来的职业,与传统的工匠相差甚远。作为建造活动的全程,今日的建筑师有责任拿出统领的魄力来向更好的方向前进。韦伯论证加尔文教派“入世苦行”的伦理对经济发展中的个体人具有重要联系。而建造行动的主体――建筑师,必须有完善的内心世界。中国建筑未来之路还是要靠内在超越的价值之源。新的知识人是由传统的“士”转变而来的,余英时先生论述近世儒家思想中同样属于“入世苦行”的一型,并且对明清商人精神贡献甚大3。笔者认为:能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的,也必是拥有“士魂”,拥有深厚传统积淀和宽广内心世界的建筑师群体。

参考文献

[1]姜涌.建筑师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分形 建筑形制 无限 超越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建筑学家们已经习惯了以统一与变化为基本原则的传统形式美,如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尺度等。分形理论探索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又富于时代精神的建筑空间观念和形式语言,是一种 “扣古朴与现代之两端, 揉合而再生”的创新。

1.分形理论

1.1分形理论

“分形 ”一词译于英文,系分形理论的创始人曼德尔布罗特于1975年由拉丁语一词创造而成,词本身具有 “破碎”和“不规则 ”两个含义。目前关于分形还没有严格的数学定义,只能给出描述性的定义。分形理论渗入到艺术领域也就是20年左右。简单地说,分形艺术是一种在所有尺度上用自相似描述的形状或集合,并具有无限细节结构的艺术流派。分形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再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分形美学是超越传统的统一与变化原则的全新的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1.2分形理论对建筑的影响

分形绝不是传统形式美的翻版,它是对传统形式美的发展、突破和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2.1对称美学的突破。最具特色的是对称的突破,分形图形的对称既不是左右对称,也不是上下对称或中心对称,而是一种局部和更大的局部、或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对称,并以此获得整个图形的平衡。

1.2.2 不规则事物的规则化。分形图中更多的分叉、缠绕、突出、不规整的边缘和丰富的变换,其实都潜在着一定的几何规律,元素和元素变化时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正是分形几何要诠释的精华。

1.2.3 由于分形图形包含着精细的层层嵌套体系,因而画面十分丰富,常能使人感到耳目一新,给人以启迪和联想,能充分发挥人的想象能力。当从不同的尺度和远近距离观看,甚至不同的时间观看,都能发现它的构造单元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的感受。

1.3分形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以秩序分明,等级制度明确而著称于世,等级制度在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装饰。而越复杂、越华丽,多次使用分形理论的建筑等级越高,这也体现了古人以复杂形体为美和高贵的标准的建筑原则。

1.3.1空间布局的分形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建筑的中轴线最为神圣,而布局在这条轴线上的建筑的规模、院落则反映了建筑使用者的身份以及地位。规模越大、院落越多的建筑群或建筑园林一般情况下说明使用者的权力越大,允许拥有的财产越多。在建筑形式上,这种气势恢宏的建筑一般都有一进、二进、三进甚至更多的院落。奇特的是,在中国古代很少有大规模的四合院或广场,在中国古代,地位显赫的表现可能在于院落的数量和规模,在一个大范围的基地上,运用各种分形手法,将简单的空间复杂化和情趣化。

1.3.2建筑形制的分形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制度的划分还体现在居住空间结构上,如《唐六典》规定,“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这种标准化的实行,使各等级的住居总体上看来,只要规模和空间体量的差别,其内部空间的关系是一样或相似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就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开间、进深上。对于一栋单体建筑的分形的越细致,越是象征使用者的权势,在建筑这些建筑时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

1.3.3建筑装饰的分形

斗拱是分形理论最明显的体现,斗拱越复杂,越华丽,越细致越能体现建筑的深宏,说明经过分形处理后的复杂建筑形式对于中国建筑伦理等级的重要性。这一点根深蒂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更是说明了分形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图1)。

图1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形式的分形

1.4.分形理论在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4.1亭子的处理

苏州博物馆的亭子采用了双层玻璃屋顶,看起来集古典和创新于一身。中国传统建筑园林中的亭子很少有重檐的(图2),即使有,双层屋檐的亭子规模一般比较大,体量和小型建筑相当,会显得比较笨重。在苏州博物馆的亭子屋顶通透轻巧,同时对古亭的屋顶进行分形,形成了双重屋檐,配合现代玻璃和百叶的运用,建筑形态清新雅致。

图2 传统的亭子与苏州博物馆的亭子的对比

1.4.2屋顶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看似与古代的屋顶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出人意料地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这是因为,苏州博物馆看似复杂的屋顶是由简单的中国古亭的屋顶样式经过分形而得出,下图为苏州博物馆屋顶形式生成的过程(图3),利用分形的手法,苏州博物馆的屋顶生成了一个既古典又新颖,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形态。同样的手法多见于贝聿铭的其他建筑,比如美秀博物馆的屋顶,也是一个大的屋顶被分形为若干小块,在小块的屋顶上继续生成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和视觉感受(图4),据贝聿铭所述,这种透光、具有神奇光影效果的屋顶的样式是受儿时在中国园林居住时看到的竹子形成的光影所启发。正是这样的设计,在自我呈现的同时也赋予周围环境一种全新的感觉。

图3 苏州博物馆屋顶生成过程

1.4.3 水景中的假山

在苏州博物馆的院落之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假山叠石群,在经过数个模拟“山”的片石的有机堆叠后,形成了一幅山水图。这与中国传统园林堆砌假山的套路不同,中国传统假山的堆砌方式是分散的、错落的,在空间位置上形成一定的关系,以构成精巧、迂回的趣味空间(图5)。这个的石景的用料不是苏州园林常见的太湖石,它是远从外地运来的石材,再经切割而成,以贝聿铭的创意营造花园假山,一改传统苏州园林传统堆石法,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勾勒出属于东方恬静的自然之美这里石块的堆砌用到的是明显的分形主义手法。

图5 传统假山的分形

1.4.4墙

细观苏州博物馆的墙,虽说在博物馆建筑的外立面上是大面积的白墙,但凡是大面积的白墙都被分形为一块块的墙面,不仅削减了大体量建筑的笨重感,与周边的园林建筑体量上相呼应,还赋予了墙体以中国水墨画般的诗情画意(图6)。分形在处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的融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理,徽州建筑和湘南建筑的马头墙,也运用了分形手法,马头墙没有使用呆板、僵硬的片墙,而是在墙角和边缘做了分形化处理,使建筑与天空和自然得到了融合。

图6 墙面的分形处理

2.结论

由于我们长期用西方以欧式几何为基础的空间造型观念来研究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并由此发展出一套对传统建筑形式简化屋顶和斗拱的形式,设计出了大量与传统建筑 “形似” 和 “神似” 的作品。毋庸置疑, 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杰作,但是由于这一方法只是在传统建筑风格和式样上的模仿与简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分形建筑学的提出, 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 中国建筑学除了拥有丰富的 “方言” 外, 还更拥有可贡献于人类文明的全球文化的中国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分形建筑学的提出,希望能为探索依据中国传统空间设计观念和造型方法内在原则的有力借鉴。尝试借助分形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空间组织和造型设计,摆脱具体的外在形式的 “羁绊”,走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建筑、园林及城市空间分析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形式语言的创造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龚晓文,王小凡,非线性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07

[2] 刘华杰,分形艺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1997

[3]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董豫赣,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