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术与传统文化

美术与传统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2:57

美术与传统文化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1)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作品; 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珍视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赋予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认识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愉悦的情感之外,还应感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虽然教学建议首页上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相关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

例如第8册首页介绍了瓷器。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了“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就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汝、官、均、哥、定”五大名窑异彩纷呈;明清时期可以看成是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瓷器多有创新,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选择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告诉孩子周杰伦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模仿,画画装饰纹样,画画写意画,学学构图的方法等等。

例如第九册选取了我国唐、元两朝的金银器,有唐朝的刻花赤金碗、镂空银香囊、鎏金鱼龙纹银盘、刻花銮金鹦鹉纹银罐,元朝的如意纹金盘等。这些金银器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第10册中选取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家具,有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紫檀透雕花牙平头案和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清朝的填漆龙纹梅花式香几、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等。这些家具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在形态结构上,明清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工疏朗明快,造型、结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型制,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积极地参与了室内设计及家具造型的研究,促进了明代家具大幅度的发展,使得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明代家具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明代家具的风格,装饰也是恰如其分,点缀其中,可谓“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寡”。颇有文儒高士的雅逸。这种简约风格一直延续到清初。

教学中老师出示清朝的“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和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让孩子进行仔细观察,小组进行讨论,利用反义词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不同风格的两种美。孩子很快找到感觉,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

“简约――繁复,质朴――华丽,素面朝天――浓妆艳抹”

这时候老师出示某拍卖行的拍卖明代家具的价格表,孩子们被价格表上的数字震惊了,艺术的价值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工艺品真的是艺术殿堂的瑰宝啊。

在《古代青铜艺术》一课中,因为青铜器艺术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引导学生从青铜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了解古代青铜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发展,从而把握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合相关内容,制作成大信息、多元互动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

审美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通过欣赏,培养和提高了孩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徐健,成剑编著.《有效教学》,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3)

【论文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财富,文章在分析当今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期发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高校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高校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传承发展——当今高校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梁方晓.论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文化建构[J].艺术教育,2009(8).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炕围画 传统文化 现代墙绘 传承与创新

一、炕围画的发端

炕围画作为山西省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当地民间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在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山西民间的炕围画艺术呈现出多彩化的特征,成为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炕围画在山西地方文化当中,不仅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且属于艺术复合体,其中既有壁画,也有建筑彩绘以及年画等。

山西炕围画的发端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开始,人们为避免炕围墙皮脱落,同时也为了防止炕围墙皮磨坏衣物,就在炕周围一定高度的墙上刷一层粉彩,一般是用胶矾水混合细黄土而成,形成了最原始的炕围子。伴随着美术艺术的发展以及民俗生活的变化,有经验的民间画师将一些原本应用到亭台楼阁、庙宇高台的装饰彩绘技艺,引入炕围绘图领域,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山西炕围画文化艺术。

二、炕围画艺术的文化审美性

炕围画,从原始时期的崖洞岩画发展至今,它的材料工艺和造型语言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无论炕围画的形式如何变化,炕围画的职责与功能依然是宣扬文化、赋予空间精神化、装饰与美化环境。其中,装饰性已然成为现代炕围画的显著特征。山西炕围画构图巧妙、色彩明艳,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了澎湃的生活激情,具有朴素的生活美与艺术美。炕围画在绘画工艺上较为考究,并且有着丰富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构图巧夺天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广大的山西炕围画艺术家充分汲取民间的艺术养分,结合各种民俗风情,让绘画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炕围画属于一种民间居室装饰文化,具有明显的实用艺术风格,可以和窑洞、厅房等建筑融为一体,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民众的审美文化情趣、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风貌。此外,它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凡遇结婚嫁娶、旧房翻新,以及祝生祝寿、节日庆典等风土民情,炕围画常被用来作为喜庆气氛的烘托手段。可以说,炕围画是百姓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

三、墙绘艺术的兴起

传统建筑形式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程式化的居住空间,失去了文化上的特性。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文化底蕴、艺术个性等元素。手绘艺术墙画,也叫做“墙绘”或“壁画”,作为一种新兴家居软装修类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在发达国家,墙绘艺术因其富有创意与个性,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墙体彩绘可以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实现个性化设计,所以从西方进入我国室内装饰设计,便快速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专业的墙画使用的颜料成分为绿色环保的丙烯,在内容方面则可以按照居室的装饰风格以及主人喜好等实现灵活搭配,由具有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底的专业团队绘制。墙画的装饰效果较好,能够通过画面展示出主人的品位。手绘作品个性化特征明显,色调搭配、尺寸选择以及颜色造型等都是为整体风格服务,和普通的墙贴装饰最大的不同就是,手绘墙画可以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

四、墙绘艺术中的人文回归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文化主题风格的传统居室文化逐渐消失,但是其中的思想却在人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目前出现的文化主题墙绘艺术,标志着传统人文的回归,并且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大放异彩。

炕围画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其成为一支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奇葩。在现代墙绘艺术中,就是要传承文化的独特性,在墙绘作品中增加传统元素,创作符合国人审美文化的艺术形式,增加现代墙绘艺术的艺术特色,提升其文化品质。

炕围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传统图案以及传统装饰色彩,都是现代墙绘可以借鉴的元素。这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也是营造居住空间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五、炕围画的传统审美文化在现代墙绘艺术中的延伸

无论是民间的炕围画,还是现代的墙绘艺术,如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炕围画的文化审美性在墙绘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论述,挖掘炕围画艺术承载的特色文化,呼吁墙绘艺术中人文情怀的回归,为墙绘的文化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拓展它的发展空间,也为传统炕围画艺术的传承找到新的形式。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炕围画艺术承载的传统审美文化根植到现代室内墙绘设计,使墙绘艺术这个新兴产业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创意产业。提高墙体彩绘产业的品质,有利于墙绘艺术的创新发展。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延伸出了墙绘艺术这一新兴产业,其最主要的现代意义就是能够契合室内设计发展的整体潮流,实现了设计主体和设计空间的密切协调,为墙体绘画提供新思路。墙绘艺术能成为居家装饰的潮流,是因为在有很多方面适应了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多元化、绿色装饰、注重文化等大的趋势需求。

炕围画艺术发展了上百年,在黄河流域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渗透了民间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墙绘艺术属于精神消费产品,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来提供支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墙绘艺术发展应该集中在表现形式方面,在多方位展示出丰富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优化人们日常居住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秀梅.襄垣炕围画艺术形式分析[J].美术大观,2012(7)

[2]秦华.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墙绘艺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阎亮珍.民俗学视野下的炕围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李玫.炕围画的美学风格在手绘墙画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5]李景顺.浅析手绘墙画艺术[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承 保护 文化内涵

检 索:.cn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在在手工业时代形成,集实用与美的结合为一体的设计和造物。相对现代大机器工业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艺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在人们看来因为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衰落,甚至失传。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建国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工艺美术在经济效益与传承保护之间迷失了最佳的平衡点,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三个问题

(一)急功近利,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对文化内涵逐渐淡漠,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传统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两重属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属性表现在它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其非物质价值在于其艺术价值、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诚然,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经济性是其根本属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艺美术,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凝结而成的“物的载体”。工艺美术是不断发展的,失去了内涵的不断充实,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传统工艺美术就真正变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越应该强调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从政策、技术、制度等各层面摸索有价值的途径。

自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9个省市颁布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从省市数量上看,各地对传统以美术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日本有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从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个府道县都制定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保护办法。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者本身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应该有给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应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途径狭窄,效率不高。从人的方面看,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通过传统的 “师徒制”来完成,工艺美术高校中,真正的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很少。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在于直观、深入,经过多年的学习,能够掌握工艺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形式暴露了其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传承的效率较低,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数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师父身边多年才能掌握工艺与技巧;另一方面传统师徒制往往使学徒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加强的一个作用就是,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提高。缺乏艺术修养和文化只是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很难真正理解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不要说进行创新与升华。从物的方面看,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播的途径比较窄,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被现代工业冲淡。在手工艺的时代,人们对工艺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手工艺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邻右舍。在大工业时代,设计、生产者与购买、使用者的人文纽带被机器、流水线、市场隔断。往往仅限于政府或者行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或者与工艺美术作品和作者有短暂的接触,没有形成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很更深层次的了解形式。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和了解是非常浅的。

(三)技术更新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存在矛盾。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工艺美术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逐渐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历史的艺术积淀。现代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工艺已经形成的整套程序,面临着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业化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的冲击。美学上,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了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另外,每一个传承者都处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失传,真正的精品却没有出现。怎样真正从现代技术和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而不是完全的放弃传统工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培养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文化素质一直是是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一块短板。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美术高校对接,形成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工艺优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高职类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群”,目前已经建立了湘绣、竹艺、陶瓷、根艺四个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刘爱云、刘宗凡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主持工作室。学院将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品、陶瓷等专业的部分主干专业课程融入大师工作室的运转。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台。推行“现代师徒制”,有机融合高校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培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文化素养,有能较为深入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型”工艺美术传承者,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这些新时代的传承者,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又具备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融合起来,目前来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有一届,毕业生质量较高。

(二)从制度、技术、传播等各种层面和各种途径,为工艺美术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落实。比如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认真进行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日本的“双轨制”,值得借鉴: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展现代技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疗、机械、农业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使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再完全依赖人。同时,三维数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前模拟加工的效果,为工艺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参考。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模拟软件,可以开发实践资源库,使学习者在没有专业师傅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的练习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上,以动画、多媒体等现代青年人更加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年轻人愉快的接受。三维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拓展了它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传播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能非常高效的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艺流程和作品失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并实现恢复。

(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继承与改进、创新并重,形成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在认真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优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认真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工艺和作品,是现代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路径。以真正精美的工艺和更高的美学内涵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创造品牌也是工艺美术传承、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领域,国家有针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性政策,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中华老字号”,树立品牌价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品牌战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认真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平台、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使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12)。

2 朱春桃:《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国情国力》,2009(5)。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

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闽东传统工艺美术风格独特,品种繁多,既有实用的大众化工艺品,又有收藏型艺术精品,囊括剪纸、银雕、船模、根雕、油画等三十多个品种[3]。其中福安畲族银雕、柘荣剪纸、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相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蜚声海内外。初步形成了以福安银雕、柘荣剪纸、古田油画、溪竹编等特色文化产业区[4]。然而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曾代表着地域特征的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却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当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传统的工艺美术产业规模小、缺乏资金、人才不足;某些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面临困境;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缺乏创新和竞争力优势。

二、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应加强对保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重要性的宣传,让保护闽东传统工艺成为民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社会大众关心和支持保护闽东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氛围。其次,及时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对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全面、仔细、忠实的记录。针对畲族花斗笠和畲族服饰等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其制作工艺以及产品形态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探索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来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如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制作介绍闽东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人和制作工艺的VCD、DVD光碟,通过建立网站、微博、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网络力量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加强对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各项政策力度。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基础上,细化和制定相关传承与保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政策和法规[4]。组织专家学者确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种类,进而制定出有效的保护和支持政策,建立科学而有效的机制,使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结构。加大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建立闽东传统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展示中心,普及保护知识并培养保护意识,使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此外,传统工艺在手工业时代,其使用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随着社会的变迁,进入工业化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层面上面临着传统手工技艺正逐步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如果不注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牢牢抓住传统技艺“保护”这一核心,任其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视传承人的保护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工艺美术特殊人才培养制度和教育体系,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原有师徒传承的单一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宁德师范学院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以互惠互利原则建立各种联合办学方式,共同推进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型模式,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应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人的保护。一些继承闽东地区传统技艺的继承人,他们是活文物,在他们有生之年,如何加强对这些传统技艺继承人的保护和政策支持,是十分迫切的课题。应采取法律、行政、财政等措施,建立传统技艺传承人保障制度,给予应有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并鼓励他们开班收徒传授绝技绝活,使闽东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最后,对闽东地区技艺精湛、成就卓越、享有声誉并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各级政府应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这一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受到日本各级政府和国家的多方面的支持与保护,自1974年起,日本政府每年都会拨付相当多的特别补助金,用于培养继承人和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日本政府还组织力量对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和重要文化遗产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记录。

(三)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步伐

首先,鼓励民间工艺美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当代工艺美术,加快闽东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以及时代元素相融合,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要充分体现出闽东传统地域文化[5],但这种传统地域文化又需要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融合当代艺术元素,开发符合当代人审美需要及时尚趋势的工艺品,让闽东传统工艺真正获得新生,被现代人所认同、所欣赏,增加产品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拓展产品功能和应用范畴。如柘荣剪纸产品设计开发可结合现代社会民众生活热点,向印刷包装业、服装服饰业、建筑装饰业和礼品业延伸,利用现代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现代艺术理念和高科技手段让柘荣剪纸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逐渐融入现代生活。这样既能保存传统民间文化,又可为当代生活增添新的文化元素。最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需要从强化地域特色入手,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从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地区文化的角度,加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开发和培植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闽东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将畲族银雕和柘荣剪纸等传统工艺品与相应的畲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闽东地域特性和畲族特性的闽东传统工艺美术。

(四)转变营销模式,积极开拓市场

当前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仍存在布局分散、小规模手工作业、家庭作坊式的零散经营、“坐等销售”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创建工艺美术产业品牌、不利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的营销模式。首先,政府除应加强市场监管,扶持龙头企业外,还应将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起来,整合资源,完善生产链,引导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应该完善组织模式,明确产品定位,适度扩大规模,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强化市场营销。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工艺美术大师,以创新思维研究社会生活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关系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等现实课题,开发既蕴含闽东传统元素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握社会消费需求,明确产品的定位,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其次,结合闽东地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积极引导工艺美术大师及相关企业创作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办闽东地区特色旅游商品专营店,建立相对集中的特色化、专业化旅游产品市场。以闽东传统特色化的工艺品制作体验吸引游客参与,既能丰富旅游项目内容,又能扩展闽东传统工艺品自身的市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从商品角度去考量,应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及手段,充分展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这既是提高闽东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的需要,也是提升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最后,在工艺美术产业开发中赋予传统工艺美术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可以使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当然,我们要拒绝盲目市场化,解决过度的市场化所导致的问题,通过推进有序的、规范的市场化可实现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更利于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总之,单纯的保护,而不与产业结合,不走市场化道路,闽东传统工艺美术只能够“养在深闺人不识”。相反,把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融入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能使政府拓宽保护资金的渠道,又可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意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强化市场运营,才能保持和发挥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三、结语

工艺美术产业是美化人民生活、传播民族文化、推进文化建设、解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资源消耗低、产出效益和文化艺术附加值高的绿色环保产业[5]。然而,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必须在有效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出人才、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通过有效整合,集中连片经营、发展,形成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群。同时结合闽东优秀的畲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用适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营销模式来推动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在相关企业和传统继承人层面,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理念,融入到传统工艺美术中去,在继承保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积极创造出适应当代人需求、体现时代特征的新产品,让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2006(12):106-117.

[2]刘.民间手工艺变迁中的“现代化”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2006(3):65-69.

[3]马宏儒.宁德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6-19.

[4]马宏儒,蔡志成,宋云珍.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6(9):94.

美术与传统文化篇(7)

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偏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培养 :偏重于造型元素的认知.而忽视民族美术元素的继承:偏真实写生.而忽视感性理解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所有这些对美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忽略.将无法使美术教学接近认识和全面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导致我们丢失民族美术的记忆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民族美术传统理论和传统美术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增加广泛的美术系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理论的课程.重视领悟民族艺术的神髓.才能构成美术学教学新体系二、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开展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对策研究(一)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 、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 中国传统美术描绘 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抒情言志”“借物咏情 ‘言志喻德”构成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的主要内涵 因此.衡量美术作品的优劣.常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 纵观中国传统画家,以雅人高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者张 强 (石家庄学院 050000)居多.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与人文情结 教育的终极 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因此.教师决不能只培养学生掌握某些单纯技能.而是要在技法的训练中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人品与画品、心境与画境的内涵.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养、品格、气质和心性,使他们对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忠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普修美术理论.但传统艺术文化修养还是非常欠缺的 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 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丰富广博的理论学识.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

课程结构方面在于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与介入.教师要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三)解决重技法,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的意识 .避免将技能技巧作为唯一教育目标 建立以精品与经典为师的课程观.以历代精品名画作为摹写鉴赏之本.提高学生的眼力品味.教学的重点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包括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思维、表现、审美、评鉴、情感等品质。

(四)解决单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富于创新精神与自由表现的意识 .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启发学生的艺术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作多方面的美术文化信息传达.形成以传授艺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 美术理论的教学应从理论讲述中解脱出来.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陶冶。

(五 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

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作业效果会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内在处理与美学理解有些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好些 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技法不够成熟.所以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思考.使他们增加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不应以作业效果作为唯一标准来磨灭他们对美术思考和钻研的兴趣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