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5:02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1)

关键词: 兴趣;创造性思维;基本知识与规律;文化情景

美术欣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力、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手段。学生通过欣赏,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可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欣赏的内部动力。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或一味地让学生去欣赏图片,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其欣赏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结合和被欣赏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简单的理论知识来向学生论述,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明白。同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和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穿插其中,使作品能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吸引住学生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作品,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慢慢地欣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去研究,挖掘新的方法和故事,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中,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讲解和评述,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导致最后教师只是讲完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而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却不知道。在欣赏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教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刺激和挖掘自身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来主动地讲解作品,并且对于学生讲解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引导,不能学生刚一讲解就加以否定,这会打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使其不再愿意参与到欣赏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以欣赏者的角度来解释作品、欣赏作品。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认真备课,对于课堂内容要精心设计,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使美术欣赏过程由教师被动地欣赏作品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创作的过程。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观察作品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师不可以由于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就将其抹杀,教师要接纳和鼓励不同见解的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和理解,这能够使学生慢慢地形成创作性思维,并敢于讲解给全体学生听。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更多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教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欣赏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陶醉其中,发挥联想,进行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与规律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同的美术种类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工艺美术,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还要注意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审美性。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96-01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主观意识,对美术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心理感知,而产生审美意象的认识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不少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美术欣赏课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在课堂中错误导向的表现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错误导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的重点主次颠倒。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将课堂重点放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介绍上,过多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及在文学、美术、戏剧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忽略了对作品本身所具有美感的认知和感悟,无形中将美术欣赏课演变成历史课,从而使得美术欣赏课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师这种颠倒课堂主次的教学导向,只能使学生片面地了解美术作品的部分内容,而不能将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风格、题材跟创作背景紧密地结合起来,会造成学生在美术欣赏方面的能力缺陷。

2.教师拘泥于答案的唯一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个人对客体作品的主观评价,因此拥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然而在目前的欣赏课堂中,不少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通过提供参考性材料(如过分强调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画面格局和创作技巧等)去规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将美术欣赏的感受拘泥于唯一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教学误导,教师对作品的过分强调会让学生的思维沿教师的思路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3.教师附加过多的主观情感,影响学生的欣赏感情。

众所周知,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附带过多的个人主观情感,导致课堂中师生之间无法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最终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美术欣赏课是学生主观感受和客观美术作品的统一,因此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在目前的美术欣赏课堂实践中,不少教师将美术欣赏课堂演化成看图说话课,教师让学生看着美术作品进行课堂演讲,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也不利于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未能取得美术欣赏课堂的效果。虽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投入,但却造成学生的漠然、尴尬。

二、正确发挥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引导作用

1.充分预学,突出自主。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内容。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赏鉴,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前提下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路,更好地感知作品的美感和整体气势。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美术作品的视觉元素、作品形象及色调等客体,鼓励学生顺利地表达出自己对作品欣赏的独特感受。

2.充分表达,科学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评价,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欣赏评议美术作品,充分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必要时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阐述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使学生的观点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的观点有时候会比较幼稚或者不全面。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表达给以充分的尊重,并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提示,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3.充分欣赏,激发个性。为了避免教师的主观感情对学生美术欣赏情绪的影响,教师在介绍作品的主要画面内容时,要通过简单阐述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们有兴趣对未知的结果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和主观判断力。教师可以在展示美术作品后,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较短时间的体味,形成对作品的初步感受,之后再利用讨论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画面观察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美术作品的构图方法形成初步感知,教师最后做文字性的总结,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3)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至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 美术批评 评述能力

美术鉴赏是以客观的美术作品为对象,同时又必需有作为欣赏主体的人的参与。欣赏者的主观条件愈优越,对艺术的领悟与感受就愈深入;对于没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最美的绘画也失去光彩。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美术素养的形成,辨别美丑、识别善恶的审美态度的建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其中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与评述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美术鉴赏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发展,而必须经过教育。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当我们观赏艺术作品时,是在接受艺术家心灵的倾诉。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描绘大自然名山大川的,这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激发人们的想象,使人在内心深处享受美的乐趣,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许多学生在艺术作品面前仍是一片茫然,有些学生以丑为美,追求的只是由感官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而不是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快乐。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学生在赞美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时,往往只会说:“这画画得真像!”不可否认,“逼真性”的确能够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多来自于对作者模仿能力的惊奇,而不是来自对艺术本身的欣赏和对其意味的品评,因而,算不上是真正的欣赏。欣赏活动的欣赏和评述,一般来说,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但要从美术形式语言方面探索艺术作品的特点,还应从美术史的角度和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去研究作品的意义。如果你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看不懂毕加索最著名的反法西斯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毕加索在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到法西斯狂轰滥炸后,决定画这幅画以此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由此可见,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历史、社会、文化乃至艺术家本人的经历、个性、艺术天赋等等方面紧密相关的。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在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欣赏教学对作品进行讨论时仅做情感的联想,或只涉及美、善等内容,不涉及作品的形式特征。不注重历史文化背景。高层次的美术欣赏不仅要涉及作品的美、善和其他令人愉悦的特征,更要重视作品的形式特征和作品相对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为主的欣赏教学模式,让师生平等对话。以语言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解释和创作,使多种活动形成互补关系,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美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美术作品,这意味着美术批评自身就是美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美术接受活动的一个层次,它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对美术作品欣赏性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活动。在接受过程中欣赏者一直保持着对作品感性形象完整性的感知,关注作品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并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在欣赏性接受中起着主要作用。批评性的接受方式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必须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批评不等于排斥,也不等于完全吸收,它是有鉴别地对作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批评”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批评”能力的高低是美术素养高低的标志。

当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说出:“这幅画很棒!”时,其他人有理由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我说出的理由不充分或引起了反对,就启动了继续讨论的按钮。批评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学生从一种封闭的思维转向一种开放的思维,从一瞬间的好恶转向“要好好想想再做出判断”的状态。多数的欣赏者都会按照自己的本能,从喜好的层面开始。避免学生盲目做出判断,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作品的感受、态度和直接反应。然后向学生指出,面对同一作品,其他学生和老师是如何反应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向优秀的美术批评家学习,看他们对作品是怎样来批评的。这也是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作品的批评需要主观判断也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对错并不难,难就难在对作品的深入细致的品读和分析。现实中人们之所以不具备批评能力,缺少的正是这种深入细致的分析。美术批评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判断的作品,它们即包括中外历代经典作品,也应含有有争议的作品和不成熟的作品,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

美术欣赏和美术批评活动是美术和语言的碰撞点和交融处。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语言匮乏现象。只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使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开展的很难。这样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便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寻找恰当语汇的过程,是认识升华的过程,加深视觉感受的过程。

培养学生如何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并不是要培养美术评论家,欣赏与评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一幅画认真欣赏和评述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评赏和文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同时也主动接受了一次审美的陶冶,以达到自己审美境界的提升。教学中发展学生评价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把握两点:一是多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个性化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评价,二是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审美评价。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如清新、明快、笨拙、流畅、凝重、结实等等来表达感受。对于抽象作品,主要从形状、色彩、运动方向、空间感等来表达。学生越是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就越有利于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我们的审美教育必将取得理想的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3-146.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中国画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正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

一、新课程下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欣赏是欣赏评述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

小学生欣赏中国画最难理解并感受到的可能是中国画的气韵,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画欣赏的核心问题之一。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画家创作的依据。儿童和成人在认识一件作品上虽有认识深度上的差异,但并非要因此另立欣赏的标准,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的应该是如何把六法论的内涵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到小学美术课堂中,这就必须要讨论一下教学方法了。

三、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方法探究

1.现行的教学方法介绍

欣赏教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讲授法、呈现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故事讲授法

儿童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感情会兴奋、愉快、欢乐;如果没有兴趣,他们会产生厌恶、痛苦、烦闷等消极的对立的情绪。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举例来说,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讲故事”严格的讲是文学性欣赏,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们面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2)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情境教学法引入美术教学活动后,可以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步骤,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选择性的创设音乐情境、引入社会情境,使孩子们愉快地在不同题材的美术活动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画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采用美术与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其他教学方法的探究

(1)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

博物馆的美术教育在典雅优美的艺术氛围中,以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人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高品位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濡染。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固然能使人赏心悦目,但只有站在原作前,儿童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才会兴奋、激动,获得强烈的印象。在原作面前,儿童的眼睛能够触摸画面,想象作者一笔一划作画时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可对古旧书画有一种亲切的直观认识,还能感受了解到中国画装裱艺术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如果再去展览大厅看画展,更能体会到展厅布置对中国画的欣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中国画原作比印刷品要大,尤其是当儿童去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惊叹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画家精湛的技艺。博物馆中陈列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品上面描绘的图案都有其独特精致的方面,它们同样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来说欣赏这类工艺品又是一次美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的学习有整体浏览,有针对某一作品或某一画派、某一时期、某一画家、某一题材等多种欣赏目标而进行的参观,参观前学生应有充分的准备,有对作品的前理解。美术作品是学生理解的对象。在理解活动中,接受者首先必须对美术作品的类型有一定的熟悉和相应的知识,其次对美术史的发展,各个时代美术作品的题材、风格、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相互影响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一定是从教师那得到的,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网上搜索来获得答案。这样,在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时,就能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前理解的背景上来进行。最后,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受和理解,同样也会作为前理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中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积极的引导,恰当的鼓励。那么当学生走出博物馆的时候,他们是有所收获的。

(2)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当地有哪些有名望的中国画家。课堂上可以讲述当地中国画家的生平,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他的作品。课外还可以参观画家的故居,知晓他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助于理解他创作的来源及意图。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应将其最大化、最优化的运用于美术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洪丕谟.点击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6)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概念和性质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对小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教学途径。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及类别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涵盖广泛,有绘画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欣赏、建筑欣赏和自然景物欣赏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选择:注重儿童的审美认知规律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任何美的欣赏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反映,而从此扩展其美感水准。”也就是说,欣赏的内容应从容易引起儿童兴趣的内容入手,并逐渐地向高层次过渡。

(二)时间跨度:注重美术史发展规律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中,既有古代作品的欣赏,又有现代作品的欣赏。这可以使学生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

(三)空间跨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多元性

在小学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中,我们会发现,欣赏的内容常常跨越地域限制,有超时空的融合。欣赏的内容包括中外美术作品。虽然美术作品具有共性,但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各具特色。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而且开阔了儿童的眼界,更主要的是使儿童了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正符合“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要求。

(四)切合实际,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联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艺术美,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发现老房子的美》这节课,就是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欣赏;《探访自然的奇观》这节课就是对大自然中的美进行欣赏。丰富了我们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

(五)补充发展,与时俱进,注重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迅猛进步,科技飞速向前的今天。美术创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动画片的今昔》欣赏,就充分体现了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原则。另外,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还说“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所以美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补充乡土美术欣赏内容或最新的美术欣赏内容。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现场欣赏等。

(一)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指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对某个专题范围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的形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如人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教材中选择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们欣赏,力求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希望通过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二)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临摹、写生、创作、手工制作等)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随堂欣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课业内容、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深理解,对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起到启发、示范、引导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具有鲜明的作用。同时,随堂欣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审美享受的机会,因此,随堂欣赏也是美术欣赏教学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随堂美术欣赏并不是以欣赏为全部目的的,它服从于课堂教学内容,起辅助作用。在教学中,穿插随堂欣赏的时机是不固定的。可以在课的开始展示一些欣赏内容,这样可以给学生审美的享受,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为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在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的技法。课堂结尾时穿插欣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完成课堂练习的基础上纵深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美的愿望。

(三)参观欣赏

参观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美术欣赏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去美术家的工作室,欣赏他们的作品,观看他们现场绘画等,使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风景名胜,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参观欣赏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参观前要告知学生们参观的意义,简单的介绍参观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像导游一样,适当的介绍重点内容,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讲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审美对象进行自主欣赏。参观结束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参观的感受,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进行美术创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欣赏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及深刻含义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有积极可取的一面,适当的讲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是必要的。

(二)讨论欣赏法

讨论欣赏法是指在欣赏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提问、提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内涵,并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欣赏法可采用美国美术理论家费德门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来进行。四个欣赏的步骤包括:

1.叙述:初见这幅作品,你都看到了什么?(作品所呈现的内容)

2.分析:作品是怎样来表现的?(作品的表现形式)

3.解释:作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作品的内涵)

4.评价:你是否喜欢这件作品?为什么?(学生的自我感知)

讨论欣赏法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亲自的感受作品,阅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比较欣赏法

比较欣赏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作品间的比较,对作品进行感知,进一步的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教学方法。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比较内容主要有:作品的形象、色彩、比例、构图、肌理、造型特点等。这种方法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随堂欣赏中运用的较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游戏欣赏法

游戏欣赏法就是把游戏的形式融于欣赏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欣赏教学。如在小学美术《信封纸偶》这一课,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可以套上自己做好的信封纸偶,弯动手指,使纸偶呈现出各种有趣的动作。通过这种游戏形式的欣赏教学活动,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五)观摩欣赏法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7)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 创新观念 思维教学法 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全面、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wWw.lw881.com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 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 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 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 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 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 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 “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 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 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 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 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 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 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理查得·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