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护理医学论文

护理医学论文

时间:2022-04-03 02:5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护理医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护理医学论文

护理临床医学女生心理对比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于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潍坊医学院护理系和临床医学系2001~2004级女生各300名,最终各确定有效被试272名和290名。年龄19~22岁,平均(20.7±1.4)岁。

二、方法

⒈工具:采用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华东师范大学1989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对被试进行人格测量。

⒉实施:测量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按系别、班级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各量表的测量一次性完成。

⒊数据处理: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收集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一、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呈显着性。临床医学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症状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着性。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3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

二、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人格特征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护理系女生在忧虑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在其他人格因子上,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无显着性。从次元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怯懦与果断型(X4)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在其他次元人格因素上,两组女生无显着性差异。从应用性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心理健康因素(Y1)和创造能力因素(Y3)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

三、影响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比较

分别以两组被试在SCL-90上的总均分为因变量(总均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人格的16个特质因子为自变量,在α=0.05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情绪的高紧张性、低稳定性、高忧虑性、低聪慧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17、-0.216、0.216、-0.112);降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高紧张性、高忧虑性、高怀疑性、低幻想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59、0.244、0.165、-0.152)。

讨论

本研究表明,护理系女生和临床医学系女生在SCL-90众多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1],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2]。我们认为,造成医学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女生普遍比较看重学习成绩,不甘落后,更容易导致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护理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护理系女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一是护理系女生群体性别构成单一,在日常学习、课余活动中与男生交往、接触机会比临床医学系女生少。我们认为,在学校生活中,缺乏与异性交往和“关注”的环境使正处于“亲密对孤独”期[3]的女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许多护理系女生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二是护理系女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异性的互补与平衡,女性特有的敏感、心胸较狭窄、多愁善感、虚荣心等人格特征,导致她们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特征方面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从整体上来说,护理系女生在独立性、幻想性、抽象思维、学习能力方面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并且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顺从,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次元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怯懦型个性因素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她们独立性较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预示护理系女生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我们的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创造能力个性因素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我们认为,护理系女生存在的这些突出的消极人格特质与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也有很大的关系:缺乏异性的单一的学习环境,使她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男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意志特征、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感染和启发,而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人格特质正是思维活跃、追求独立的男大学生在人格上优于女大学生的突出方面[4]。临床医学系女生在日常的学习、集体活动中能够受到来自男生的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她们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以及创造力人格特质方面优于护理系女生。

护理医学论文:浅谈针刀医学护理

1.手术前护理

1.1严格掌握适应症

针刀手术也和其它手术一样有其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因此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手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如常规化验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检查,以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器质性疾患或全身感染性疾患.拍X光片,必要时做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为手术提供了定位学诊断依据,另一方面可确诊占位或其它非针刀治疗适应症的疾患。

1.2做好术前皮肤准备

护士应根据手术部位做皮肤准备,如颈椎病针刀手术范围上至枕骨粗隆,下至第二胸椎,左右分别至耳根部.凡针刀达关节腔或骨髓的手术,如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等,应按骨科手术要求,常规备皮,防止术后感染。

1.3做好心理护理

特别是畏惧针刀或是初次接受针刀治疗的病人,他们对针刀手术治疗还不甚了解,因此,应耐心细致的向病人介绍针刀手术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并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4训练床上大小便

某些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对这类病人应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而导致便秘或尿储留。

2.手术护理

2.1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的部位摆好体位,如需做好牵引时,协助医生做好颈椎牵引或腰椎牵引,充分暴露手术野,并用甲紫软笔定进针刀点。

2.2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2.3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相应型号的小针刀。

2.4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敷盖刀口,并稍加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2.5协助医生做手法整复,然后固定。

2.6整个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时询问针感,观察面色,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手术,取平卧位后或头低脚高位,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术后护理

3.1术后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

避免水和汗渍浸湿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如有应加压包扎。创可贴如有脱落应及时更换,并经常观察贴胶布处有无过敏现象等。

3.2体位

术后体位视病情而定.如:颈椎病术后,用适量的围领固定7~15天,去枕平卧,同时,枕瓶半小时,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作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腰推病术后卧硬板床3~6周,翻身时采用轴心整体翻身法,保持脊柱挺直,不得扭曲,防止脊推滑脱。

3.3做好基础护理

卧床的病人鼓励其定时深呼吸、咳嗽,并定时为病人按摩骨突受压部位,做好床头交接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用夹板或托板固定肢体者,要观察末稍的血运情况.腰椎术后病人有并发腹胀和尿储留的,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小结

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闭合性手术疗法,较开放性手术简便,虽为闭合性手术,但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尤其是协助医生严格选择适应症,做好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护理医学论文:基础医学护理教学改革途径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 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与提高为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创建一个传授系统性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学院工作计划书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 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护理医学论文:高年级护理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目的提高高年级本科护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法采用自编教材,要求英语教师学习护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场景实战练习,邀请护理专业教师、外教和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结果30%的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72.3%的学生认为在场景实战中能够综合护理知识和语言技能,56.2%的学生在学习后表示有信心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岗位工作。结论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职业应用能力。

关键词:护理专业; 本科生; 医学英语; 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教学中问题分析

1.1 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 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 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1.2 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 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 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 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 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 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 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 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 教学改革尝试

2.1 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 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 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 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 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 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2.3 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 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 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 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 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 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 效果评价

3.1 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 级100 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 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 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 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 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 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护理医学论文: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应用研究

【摘要】 为加强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icu常规护理,护理要求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护理医学论文:现代医学中的心身护理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中心也由过去的疾病护理转移到现代的心身整体护理。怎样不断提高这种心身兼护的质量,使护理与现代医学协调同步发展,是对每个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现就这个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1 充分认识新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类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只有对人类疾病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

2 充分运用心理学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3 广泛运用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

心身兼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说它们对立,因为各自存在着既否定对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着消除对方的疾病成分。说它们统一因为它们统一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之中。"心"与"身"这两种护理配合得越默契,运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医学论文:如何提高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能力 护理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当前,计算机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进入医学领域,在临床中,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文章强调计算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造计算机学习的条件,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研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医学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未来医学工作者的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的质量。以笔者从事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5年来的体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是一门普通的文化科。由于对计算机课不重视,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玩游戏、上网甚至聊天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复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对当代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仅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身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无疑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 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 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专业也在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文中所探讨的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教学,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系列教学方式应用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课程中,将医学护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护理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最优化。为此,本文就行导向动教学法在医学护理专业教学应用做了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医学护理应用;多媒体;安全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自国外引入,在国内多个方面被广泛应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并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模拟实际情景,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通过教学者不断探索与临床护理者的经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符合当代社会教学需求。何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呢?行动导向教学是在以自我为导向学习环境中应运而生,结合实践和理论,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实践模拟作为导向,在组织形式上以临床项目护理任务作为导向,通过多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理论知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效果。传统模式医护教学过程偏向授课,听课,总结课后心得,学生的医护理论知识很强,却不会灵活运用。如:在护理过程中反复的询问病人问题或者不耐烦病人的描述,依照理论来理解病人的感受,并作出判断。然而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结合了理论与实际,使得课程立体和丰富。如: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环境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置评分体系。评分体系包含倾听病人的诉求环节、是否执行医嘱、配发药物是否准确、用药注意事项、输液等专业事项环节,医患关系环节进行打分,并纳入其学习成绩中,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习惯。经过分组后的分组后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分别扮演护理人员、病人、家属,尽可能的还原现实,病人有条理或者无条理描述自己的感受,护理者在其描述中找到可用信息,给予病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解决方法以及安抚病人情绪,家属对于护理者专业素养的认可或者不认可等会出现的现实问题中学会灵活变通,处理三者间微妙的关系,不断丰富临床护理经验。

2利用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

医学护理教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既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又要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引导,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和教的统一。在理论课程上,因为学生各自学习背景和教学资源整合存在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理论课程,寻找最新和高学府护理教学视频,推荐学生观看或者在课堂中一起分享,共同讨论心得。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的梳理和完善医学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网络资源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医护理论知识体系。在哲学有一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互通有无,理论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体系越完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以达到快速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目的。不少医护专业学校都会建立实训基地,设立实训课程,学生可通过实训课程设计的不同科目,例如:正确执行医嘱,友好的叫醒病人,输液时正确插管和拔管,以及如何让病人配合护理过程中的量体温,吃药等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设计实训课程环节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分数,设立考评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丰富临床护理知识,灵活处理医患微妙关系,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训中通过角色的扮演,病房巡房,设计每天日常工作图等,设计岗前培训式的技能教学为主线,按照课程规划和步骤有效的学习,从中获取护理专业知识,巩固医护基础知识的基础,并培训学生的应变能力,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和谐处理医患关系,做到专业护理。

3加强教育疏导,提升专业素养

一支优秀的医护队伍不仅需要自身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病人。通过OSCE数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简单,工作经历存在不足,满怀着一腔热血和无畏参与临床护理,却很难预知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隐患,在护理过程中不懂变通,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败在了医护关系中,使得自身也陷入麻烦中。在教学中根据设定的目标和专业标准,设计保护自身和法律意识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医患,例如:不信任,打人,病房无法安静等问题通过视频分享,通过设计情景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自身遇到了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处理医患关系。通过实训课和环境的模拟,不断探索临床护理知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更好的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的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专业素质。

4结语

行为导向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从中会发现效果也是显著的。因为针对于不同阅历的差异,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规划中结合学生的医护学理论转而又知识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提高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能力帮助病人,做一个优秀的医护者。

作者:张芹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院校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分析近几年我院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显示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因素,均可对医学院校护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针对上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困境的思考,建议学校可采取激发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便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结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寻在课程学时偏少、畏惧心理、等多种负面影响因素,对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关键词]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但显示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收到抑制,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降低。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对生物化学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学时偏少

随着目前社会和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教育不仅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等多门新型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课时也越发紧张,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董芳娟[2]的研究报告显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2.64%,有56.41%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大部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而在2013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1.10%,而能大部分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生比例仅为32.13%,两年的大部分掌握学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报告指出学时的缩减程度与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学时缩减程度越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越低。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3]。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4]。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5]。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6]。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7]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向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对此,建议:(1)在第一次上课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生物化学对其日后工作和考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取例向学生讲述生物化学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的重视。(2)教学最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处进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言的进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3)利用大家熟知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三聚氰胺事件”引出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利用女生的减肥心理引出脂代谢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夜盲症”“败血病”引出维生素的相关内容[8]。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学生能熟练进行护理操作为主要目标。且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也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基于此,建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简略讲解。如此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第二,学校还可以打破教学上固定的教学顺序,现教学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静态内容,在教学物质代谢过程与调节机制、能量代谢等动态内容,最后再进行肝脏的生化特点、肝功能的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到人体脏器功能的内容。调整授课进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序,提高其学习效率[9-12]。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的生物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学校可引进多种适宜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出讨论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及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利用痛风症的致病机制讲解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利用其治病机制讲解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理论,利用“三高疾病”讲解营养代谢物相关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13]。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生物化学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利用动态图形直观的表现出现,简化学生的教学内容,利于其理解和记忆。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14-16]。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

3小结

生物化学教学是医护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对其日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显示,现在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多种教学困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通过利用多种措施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归纳总结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蔡洲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护理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上脑外科护理性安全问题浅谈

1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识别

1.1患者病理风险

脑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风险属性,主要体现在:(1)疾病变化性,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性强,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脑卒中康复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严重影响预后。(2)疾病病理损害,脑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影响患者行动,患者不自主行为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脑卒中、脑外伤患者可能合并癫痫,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有较大的肢体动作,可能造成意外损伤,跌倒、非计划拔管、误吸、误咽,患者在疾病发生、进展、转归过程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潜在的病理改变,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积坠性肺炎、褥疮等,疾病还影响患者代谢、内分泌、免疫,破坏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许多时候这些潜在的病理改变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脑外科患者多死于各类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而非脑部病变,脑卒中死亡患者多与肺炎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具有隐匿性,呈渐进性加重,可突然爆发,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3)疾病带来的并发症间接带来护理风险,如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走失、误吸误咽、继发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1.2患者心理、行为风险

除病理层面风险因素外,患者心理、行为也可成为风险要素,主要体现在:(1)病耻感、卒中后抑郁、自杀与自伤倾向、抑郁与焦虑、情感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展为病理性心理问题,给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如许多青年脑外伤患者,因病情突然、预后可能较差,常伴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信心不足,直接影响护理依从性,甚至产生抗拒,影响康复内容的落实,进而影响预后。(2)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性格马虎大意,或对医嘱重视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隐患,临床上不乏不听从劝告擅自外出活动造成继发性损伤者,患者不依从也与当前医患关系较紧张有关,部分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感。

2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控制

2.1识别风险患者

风险患者与家属识别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识别法,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意识障碍评分表、各类疾病认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为相关协会推荐、制定量表,一部分为医院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作用。(2)经验法,护士据自身工作经验识别风险人群。

2.2风险控制内容与方法

(1)风险等级管理:识别风险患者与家属,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提高风险管理标准。通过加强巡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风险。此外,部分医院建立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将风险发生率分为0~4级,将风险危害分为0~4级,风险评分则为风险发生率等级数×风险危害等级数。这种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发现高危、高发风险,还可动态评估风险分布情况,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风险循证,寻找关键环节。如以颅内压升高为例,主要风险事件可分为基础性高血压、水肿形成、脱水药物剂量不足、体位变化等,医院可进行调查分析,调整护理策略,从而控制风险。(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护理干预措施,围绕健康教育,进行饮食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管理水平。(3)落实护理技术准入制度,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护理准入制度是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方法,对于高风险患者安排综合护理能力更强的护士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危害,这与高风险患者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

2.3应急策略

许多风险为偶发事件,预防难度大,如误吸、跌倒、各类急性器官衰竭、严重医患冲突等,为降低风险危害。医院还常设立有各类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如医疗纠纷处置方案、误吸应急处置等。护士应熟知这些应急处置方案,熟练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一个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3小结

脑外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工程,与临床医学有关的护理活动技术性强,潜在的技术风险也较高,管理应有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医师。医院脑外科风险特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风险管理策略。

作者:李哲 单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脑外科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教育思路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入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思考

1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1预警和叠测工作离不开护理人羹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羹是开展灾难事件相关知识宣传赦1|的主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羹参与伤高曩的预枪分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01。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纯对伤病灵的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组担伤病灵的转运、灾民的撤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展灾后的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囊学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岗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主要囊学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8)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学护理囊1r量待解决的问置

2.3.1完善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在灾难事件中。护理人员身处特殊的环境,为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展开,确保护理安全和质量。当前,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部门应根据灾难卫生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实施细则等,并将其作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2适度开展灾难医学学术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灾难医学学术组织,更缺乏对灾难医学有所研究的人才。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灾难医学学术研究,推动灾难医学护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切实提高应对灾难事件的护理能力。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人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化学教学思路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才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程【l】。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121。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i-I-:~l和教学大纲为依据13],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特色。

3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

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

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阁。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f4l。

3.2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53I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

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

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4.3注重镰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构—性质一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5让护生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体验是一种最能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一些临床工作,如药物浓度的计算和药液的配制、消毒灭菌原理、给药途径、冰袋和石膏绷带的使用等,都可以让护生亲身体验。另外,如有机会,还可以带领护生到医院检验科通过观看验血、验尿的全过程对糖尿病、肝炎患者作出诊断,改变见病不见人和重操作轻患者的做法,使其树立服务于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观察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样不仅使护生学到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有关技能,而且可使护生逐步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医学护理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应围绕医护知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让护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为学好医学护理学打下基础。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能力强化措施

1对象与方法

通过提高护理专科生的综合技能、开拓视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医学临床实践能力。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定期组织临床技能练习和测试,对临床护理操作方法进行剖析和探讨;发挥教师群的指导优势等方法,对2004级以后在校护理专科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常规带教组比较。实验组采取以下措施:(1)首先了解护理本科生在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2)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整体优化。聘请国内具有高水平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及辅导。(3)“新型的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利用校园资源,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使之相对独立自主地充分展开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护理技能论坛和测试,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剖析具有创新性临床护理方法并加以学习和应用。(4)“新型的教”,教学活动跳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师仅仅给予引导和指导。同时要发挥同一学科“教师群”的优势,克服单一教师思维的局限,对学生操作规范给予集体指导。(5)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的教学模式。(6)统计处理:对护理专科学生在校期间临床操作技能测试及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O.05认为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与临床衔接不好,不能形成系列研究;未能充分利用教师群的优势,发挥集体的力量。

2.2实验组操作通过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护理专科生在校期间临床实践通过率显著提高,实验组2004级以后,操作通过率逐年增多,2004级~2006级共有通过人数282人;其中优秀185人(18.7%),合格97人(29.6%);对照组共通过192人,其中优秀4JD人(13.7%),合格152人(23.4%)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尸<O.05,P<O.O1);护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合格、优秀率明显增加。

3分析与讨论从2O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为了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适应临床护理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教育模式。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各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已成为共识。临床实践的创新性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革新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叫。从目前对临床实践能力研究的状况看,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实践能力的内涵包括智力,知识和操作。使之具有高素质、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三者是有机相联的一个整体,在培养和训练中不可或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本研究仅对提高临床护理专科生的操作能力作一初步探讨,相信对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有一定帮助。本研究发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讲座,开拓了学生视野,避免盲目追求理论培养,与临床工作有效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立足实践;定期组织护专学生进行学术论坛,对操作技能进行探讨剖析;发挥导师群的指导优势。克服了单一导师思维的局限。使学生综合素质及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自身比较,通过率及优秀率也不断提高。可以认为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性及能动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不竭的动力。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思维,在知识经济逐步来临的今天,我们应加大力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来促进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学和实践这两项医学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来实现的。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从而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临床实践操作,推进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