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24 11:05:39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分析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进度控制

一、概述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料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中心,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和核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中国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多的是以事后管理为特征,以控制工程结算为目的的方法,实行的是投标报价—中标价—进度款结算—竣工结算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工程项目成本静态的、孤立的被动管理,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控制项目成本。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面广,成本控制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工程竞标的主要因素。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降低项目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成本控制意识及制度因素

1.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或者成本控制的总目标不明确。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对成本控制重视度不够,认为成本控制没有必要,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合同观念。技术部门成本意识淡薄,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过于注重施工工艺和质量,不考虑成本,造成成本加大。

2.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利未落实,项目组织机构不完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责任主体不明确,追究责任时各部门相互推诿。

3.重视材料消耗控制,忽略人工、管理费用等其他方面的控制。材料费约占工程直接费的70%,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要内容,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材料费用的控制比较重视,在实际中也做得较好,但忽略了人工费、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的控制,造成用工计算不准确,出现工人扎堆窝工现象,这不但增加人工费用,还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而处于管理层的各部门也是人浮于事,增加管理费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办公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支,最终造成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4.重视直接、事后开支控制,忽略事前、预防控制。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即动态控制,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所以加强事中控制尤为重要。

(二)成本控制人员能力及素质因素

1.成本控制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有的成本管理人员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有的成本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成本控制发展需要,不能主动充实成本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

2.成本控制方法原始落后,未利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在施工现场,各种工程数据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还很盛行,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工程资料没有有机结合和归类,施工全过程所产生的工程经济技术资料不能形成一个统一体,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手段难以或者没有推行,如全面成本控制方法,动态控制方法和项目成本控制软件,导致不能从这些经济技术资料中看出成本控制所产生的问题和控制重点,不能起到历史经验数据的作用。

(三)控制手段、条件与时效因素

1.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材料费用约占工程直接费用70%,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没有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失窃严重;材料消耗随意性强,无计划控制,限额领料制度无法实行,导致材料浪费严重;材料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材料进行量与价的统计分析,都是竣工阶段的事后核算,过程中不控制或无控制手段;有的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

2.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没有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指导意义不大。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成本超支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因此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情况并不十分关心。

3.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导致窝工浪费;部分工序的施工安排不合理,能够一步完成的,实际进行了二次、三次才完成,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工费支出。盲目购置、从其他项目部调入或者从外部租赁大量设备备用,有的能租赁的设备反而去购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机械费用支出。

4.财务管理混乱。所有亏损的项目部,其财务管理无一不存在混乱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想怎么开支就怎么开支;二是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开设多个银行存款账号,但又不及时核对清理,导致银行存款和现金账款不符;三是债权债务的确认不准确,结算不及时,导致多付货款和工程款,应收款无法收回;四是收入、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导致成本不实、盈亏不准;五是会计基础工作较差,没有固定的财务人员,项目经理随意指派人员管理项目部的资金,账物不符。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成本信息准确性,继而造成项目部亏损。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

施工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是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项目成本的直接控制者,同时又是形成和完善企业定额的数据源头。为此,加强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针对具体情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方法。

(一)完善项目组织机构和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规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有着其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建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制是项目管理的特征之一,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全面负责,特别是要把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否则难以完成预期的成本目标,必然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2.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成本控制人员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者,他们自身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应选择那些有着丰富的成本控制经验、有较高成本控制意识的人员,并定期组织他们培训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效果同业绩考评、薪资奖金相结合,定期对各部门、各班组和相关责任人的成本控制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对执行效果好的实施高额奖金,而对执行不力的处以重罚,实现奖惩分明,提高项目全体人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二)从节支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工程实体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先进与否。在工程项目中标后,根据施工合同要求和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工艺装备、组织水平和施工能力等情况,在标前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做好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施工方案,并充分利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合理化建议,优化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和措施费用,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

2.工程直接费的控制。工程直接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费用,它包括材料费,人工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费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鼓励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控制包括买价控制、运费控制和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等。人工费的控制采取与材料费控制相同的原则,实行“量价分离”。人工用工数通过项目经理与项目工长的承包合同,按照内部施工图预算计算出定额人工工日,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一起包给项目工长。机械费用的控

制。要控制好机械费用,应重视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优化施工项目的机械配置方案,推行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计划维修,保证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

3.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费是施工企业为组织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管理费用的控制主要是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竣工后建筑产品应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工程施工中把好质量关,可控制和降低工程的质量成本。要熟悉质量规范要求的内容,控制和监督每一道工序,从而减少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因此要加强质量意识,抓好过程控制,避免返工或返修带来维修质保成本的增加。

5.安全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控制。近年来,在施工工地出现了很多安全问题,这是由于企业在进行施工生产过程中,忽略了生产安全设施的配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正确处理工地产生的生产生活“三废”,防止行政罚款的产生。

6.施工进度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的重点控制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进度控制主要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对进度动态控制,对施工进度的跟踪检查。

(三)从开源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中,施工企业除了从节支角度加强成本控制,还应从开源角度增加项目收入。无论是节支还是开源,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盈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所以“开源”也是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

1.抓好工程技术设计变更并及时签证。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周期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而产生设计变更。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变化,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无论是任何一方提出的变更事项,现场造价管理人员均需及时找业主或监理方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令,确认变更的合理性。工程变更资料要有专人妥善保存,保证各项变更费用顺利结算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2.强化索赔观念,加强合同管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施工企业面临着施工风险,特别是承包国际工程时,更离不开索赔。通过索赔,以弥补承包商不应承受的风险损失,使承包工程的合同风险分担程度趋于合理。为此应强化索赔意识、合同意识、时间和成本观念,培养索赔的管理能力,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3.用好调价文件,正确计算价差,及时办理结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价格要素由市场调节,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工程结算时必须及时、客观、全面地予以考虑。如果事先确定好调价公式中的各种价格指数及各种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的调价比重,则是一种潜在的、比较客观增加额外收入的方法。

四、小结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要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制定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掌握科学、合理和实用的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进行全方位动态控制。“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特点,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和完善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对其控制就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环境成本控制应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并根据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法。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煤电化企业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

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关键词:成本控制;节约;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本文以长江大学修建14号教学楼成本控制为例,从施工中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一)工、料、费用预测

1.首先分析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包住。

2.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他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他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

3.机械使用费。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二)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或与定额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

(三)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混凝土拌和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两线,高压进洞等,也需根据实施性施组作好具体实际的预测。

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长江大学14号教学楼的建设正是采用了上述方法大大节约了成本。

二、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

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按施工图预算,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1.人工费的控制。假定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费单价为13.80元,合同规定人工费补贴为20元/工日,两者相加,人工费的预算收入为33.80元/工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订劳务合同时,应该将人工费单价定在30元以下(辅工还可再低一些),其余部分考虑用于定额外人工费和关键工序的奖励费。如此安排,人工费就不会超支,而且还留有余地,以备关键工序的不时之需。

2.材料费的控制。在实行按“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水泥、锶材、木材等“三材”的价格随行就市,实行高进高出;地方材料的预算价格二基准价×(1+材差系数)。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以上述预算价格来控制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至于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则应通过“限额领料单”去落实。

3.钢管脚手、钢模板等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周转设备使用费=耗用数×市场价格,而实际发生的周转设备使用费=使用数×企业内部的租赁单价或摊销率。由于两者的计量基础和计价方法各不相同,只能以周转设备预算收费的总量来控制实际发生的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总量。

4.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机械使用费=工程量×定额台班单价。由于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因而使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使用费超支。

(二)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资源消耗数量的货币表现就是成本费用。因此,资源消耗的减少,就等于成本费用的节约;控制了资源消耗,也等于是控制了成本费用。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如下:

1.项目开工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并按照企业定额或上级统一规定的施工预算定额编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预算,作为指导和管理施工的依据。如果是边设计边施工的项目,则编制分阶段的施工预算。

2.对生产班组的任务安排,必须签发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并向生产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内容,应与施工预算完全相符,不允许篡改施工预算,也不允许有定额不用而另行估工。

3.在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执行过程中,要求生产班组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实耗人工、实耗材料做好原始记录,作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依据。

4.任务完成后,根据回收的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进行结算,并按照结算内容支付报酬(包括奖金)。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生产班组能按质按量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因此,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不仅能控制资源消耗,还能促进班组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三、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其次,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三)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我局“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四)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攻意味着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都要突出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这个重点,将文明施工贯穿施工全过程,加强档案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把每个员工的工作意志和行为规范始终统一和约束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来,以优质、快速、安全、低耗的产品形象和成本控制,力争提前竣工交验,并按合同约定及时竣工结算和财务结账,做到工完、场清、料净,以确保工程款资金按时回笼,防止成本流失。

综上所述,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就可以比较科学地把握住自主投标报价尺度和工程成本控制目标,逐步适应承包国内外工程的报价竞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文章对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结为四个研究方向,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经成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国内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个利润源”、“黑大陆学说”和“效益背反论”等理论。近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 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研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其中既包括对物流成本的构成研究,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物流成本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以美国的标准分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为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学者按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成本分类,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输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才能找出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适合于这些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 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从正态分布,且采取定期检查补货模式,待补定货在后续各期中补足的假定。

三、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应为是物流总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统成本论的研究分为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绩效研究两方面。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scm ) 的一部分, 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行为来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从供应链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延迟化、供应链环保支持、供应链敏捷化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张余华,翁君(2006)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合作伙伴关系与激励问题、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信息问题以及绩效衡量问题等都加剧了优化的难度。

张网琴,孙进(2006)提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是以价值链分析作为起点, 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 结合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 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不断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 杜绝浪费, 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效率, 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的目标。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库存和运输管理优化模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将运输与库存外包给3pl,来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和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使供应链企业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运作一般是从系统的角度,依照企业的特点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来确定企业内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对物流成本进行归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控制策略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控制策略的优化组合,选择有利于整个物流过程的总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研究以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为考核指标,而关于物流成本、物流经济效益以及物流发展潜力方面研究得较少,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衡量指标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义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对物流绩效衡量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绩效衡量指标时,依据不同基本原则选取的衡量指标,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不同活动状态参数结果。当前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标准,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还缺乏对应的一个客户适应度满意度衡量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已经对其三者有了相关介绍,但运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缺位现象,衡量标准科学性不强,对操作层面的认识相对肤浅。

现有的物流绩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对复杂科学原理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极强的数学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时,其过程相对复杂,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现在的研究大都没能很好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对物流绩效衡量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这也是存在于绩效衡量中的问题。

四、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浅议建设工程造价及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实践经验,详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特点及主要控制措施,为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本文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 控制措施

过去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直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而实践证明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工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实际对比,对各阶段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使实际成本接近或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笔者曾参与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现就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

1.1运用目标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目标,成本是按单位工程施工图测算,并根据预期目标确定的,工程利润按公式:利润=工程造价-目标成本-税金。在确定每个单位工程的最低利润额后将项目目标进行公开招标,用合同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1.2在纵向上实行四级承包,项目经理按核定利润(中标利润)与公司施工部门签订包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各施工队(班)组以定额工日为依据,对施工小组(人员)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1.3在横向上,项目经理以公司法人委托人的身份与公司内、外部生产、施工、经营单位签订构件预制件、配件加工、材料采购、外包工程等经济合同,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项目经理部与相关单位的责任,紧紧围绕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加强基础管理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加强基础管理,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4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有专人负责和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要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选择;经济上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成本的奖励措施等;合同措施主要是收集、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费用索赔、决算书发文等。

2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其成本核算对象是项目部的各个单项工程成本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成本控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2.1.1由工程部会同项目经理部、预算、财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确定项目成本计划;

2.1.2项目经理部、预算部门编制目标成本;

2.1.3项目经理部实施目标成本;

2.1.4工程部会同财务、材料物资、生产计划、造价管理、预算等部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报告,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

2.1.5项目经理部、生产计划、造价管理、预算、财务等部门对反馈的工程信息进行分析考核,具体程序如下:项目部在承揽工程后,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组织设计,由造价编制人员编制人工、材料、机械的成本计划,对该工程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计划报预算部审验备案;项目部根据计划成本,按成本项目制定出目标成本,财务部门会同生产计划、预算和造价管理等部门以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为依据对成本实施控制。

2.2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成本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及造价编制人员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3个层次构筑的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3项目成本控制重在落实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要逐项循序地进行落实,责任到人,按照制度和有关章程办理,努力抓出实效。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2.3.1掌握工程基本情况

决策层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通过调查而了解该项工程的标书编制情况。定额的费用、取费标准、中标价、主要工程量、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掌握进入现场施工队伍的技术状况、人员素质、设备能量、工程工期以及要求的开工竣工时间、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2.3.2分解成本控制指标,高度重视主要成本项目

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成本项目是工程直接材料,它在直接成本中一般要占60%以上,所以,造价管理与控制人员应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是降低成本潜力最大的成本控制项目,要从价格上予以控制。

2.3.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造价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2.3.4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

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2.3.5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

工程活动的成本与它的持续时间的关系: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变化。这样不同的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总工期,就会有不同的总成本,由此引起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上述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

3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施工阶段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一个经由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控制进

而对施工工程及各环节进行材料、人工、机械的控制,直至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控制。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3.1编制目标责任成本和目标责任预算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在中标额的基础上调整预算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即从中标额中减掉间接费用、利润等项目;在确定预算成本中的税金时,如果其数额高于或低于向业主收取的数额,要按实际应交数予以调整;现场经费中的临时设施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先将中标价中的临时设施费减掉,再将施工现场实际产生的费用计入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项目部成本的最高限额,严防突破。根据本工程的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才机的配备及市场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项目部以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项目经理对各工长签订以考核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组,各施工队组以定额为依据,对施工小组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3.2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控制

在人工费控制上实耗工日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日数,并结合实际发放工资与定额工资的情况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为防止“窝工”,项目部很有必要培养、配备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便于调节各工序人数松紧情况,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节约人工费用,材料控制上应着重把好价格关和数量关,实行材料台账管理。材料采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从厂家进货,拉大与预算价的降幅,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控制;材料采购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预算数,实耗数与预算数有差异时,应认真进行分析。如有正式设计变更或口头变更应及时签证补充预算,按时计算进度款和价差。关于施工机械费的控制,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对确需租用外部机械的,要做好工序的衔接,提高利用率,促使其满负荷运转;对于按完成工作量结算的外部设备,要做好原始记录,计量准确。同时,还要按月做好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确计算月度工程成本,并按照目标责任预算考核要求按分部分项工程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以防止对后续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及成本失控;对盈亏比例异常的现象,要特别引起重视,及时准确查清原因,使成本管理朝好的方向发展。在项目总成本上,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负责各工种直接费的审核和汇总,项目财务部门可以采取定额包干的形式对各种费用核算,进行控制。

3.3做好工程量的编制与审核,把好结算关

在工程结算阶段,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还与最后阶段工程结算编制的正确、完整与否息息相关,工程项目做得再好,如少算,漏算,那都是白算,包括对前面的一切的成本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一切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所以最后的汇总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中标价加上各种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费用便形成了最终结算额。在向业主提出最终结算额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算,如发现实际支付和应收入二者之间有差距,应查明原因。

3.4做好其它成本控制工作

在现行招标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最低价中标原则使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盈利往往占很少的一部分,利润的获得很大的一部分往往需凭借费用的索赔、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动态,收集资料,争取更大利益的索赔和签证,如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狭窄而发生的材料二次倒运费,设计变更的增加费用等。处理好进度与成本关系的分析与控制,如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应予以制止。造价编制人员要与项目经理密切保持交流,对于项目经理提出的管理决策,应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提出其是否可行。例如,按照合同规定该工程只要合格即可,但项目经理却无视合同的存在,为了个人的业绩,一味的要求创杯,这样势必增加该工程的成本,对工程成本控制不利,应明确制止。另外,经济上也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采取一支笔审批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非生产成本开支;现场所有的经济活动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都应参加,并审核,方能实施。

4 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价格形成的机制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我们要根据其特点和运行规律,认真作好建设工程的价格计算和控制,提高竞争力,既要保证工程在招投标活动中中标,又要保证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关于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摘要] 3c框架一个理论创新,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的制造成本控制的现状结合3c框架理论,本文提出了利用3c框架理论,完善企业外部环境控制及完善企业内部制造成本控制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3c框架 制造成本控制

2006年3月3日,在“全面控制与风险管理高层论坛”上,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推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式全面控制框架”(即chinese complete control,简称3c框架),引起了与会计界的高度关注。

所谓3c框架,就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中国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从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的高度,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企事业单位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控制。也就是要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有取有舍、为我所有”的原则。全面控制,是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控制,包括人、财、物三维之间的“无缝”整合。从范围看应当包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它是由中国式概念、目标、内容、方法、标准、指标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战略—目标—风险—控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模式,永远是多模式并存,适应企业控制需要的模式就是最好的全面控制模式。其实质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控制,是持续的动态监控。

3c框架的提出对促进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了尽快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进行了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的成本应达到的标准。目标成本控制是根据成本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以及成本核算提供的实际数据资料,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指导、调节和限制的标准,使产品成本被控制在预定的目标成本之内。根据3c框架理论,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完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

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是政府,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各种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也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控制规范和控制机制,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并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

1.政府制定有关产品成本确认的标准,以及出台对于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一些规定,并保证有关规定的持续有效性,起一个有效的指导作用。

2.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和竞争性,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商品,以及坑蒙拐骗的行为,严惩内幕交易,从而保证了企业采购的材料的质优价廉。

3.加强社会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并维持社会民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与监督,建立和谐社会,保证了企业负责任、高水平合格员工的来源。

4.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电信企业的竞争强度,保证一般企业信息化成本的降低,利用网络化保证各种商品和供求的透明度,促进社会交易效率。

5.加强外部审计建设,保证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的深入与透明,保证审计人员的尽心尽责,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二、完善企业内部制造成本的控制

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订有关企业发展的战略,并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1.在产品设计阶段,将成本控制作为重中之重

产品成本的70%左右通常是在设计阶段就可以确定,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运用价值工程分析等技术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和定型、设备和材料的选用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成本功能分析,选出最佳方案,其重点是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明确新开发产品的价格底线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消耗定额和目标成本,力求设计方案能真正做到完美无缺,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规定的最佳设计要求。每个设计方案完成后都要进行成本论证,将产品构成材料的各种替代品进行比较,将可能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改进,尽量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在产品投产以后仍应该注意新的材料的优质或等质的替代材料的出现和及时应用,保持其前瞻性与持续性、动态性。

2.在材料采购阶段,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

生产企业的成本的构成要素中,直接材料通常占到50%~70%,抓好材料采购的控制,成为成本管理的关键。采购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主体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供应链的发展与外包的深入,这一比重还将上升。据有关专家统计表明,采购环节每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采购环节成本管理的好坏,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

(1)构建采购情报系统。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材料采购情报系统,在网络化的今天,首先可以利用各种价格信息网和商品信息网,收集有关材料价格和质量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当前钢材和原油价格猛涨的情况下,有关企业寻找质优价廉的替代材料及其开发情况则更是迫在眉睫;其次是建立价格查询模块,通过对同类产品及材料的价格走势分析,确定产品的价格上下限,制订出合理的目标成本,并进行持续生产的可行性论证,进行动态的管理。

企业存货的管理也应该实现电算化,应该具备如下功能:实时显示各种材料的入库、出库、节余及相关的责任人情况,并自动警示各种材料的库存数量的超高超低情况;实时显示超长期未领用的积压材料的情况;各个车间的材料申购情况(包括材料名称数量、规格、预计领用时间等信息),便于利用规划求解等工具进行采购行为的优化组合,降低采购成本。

(2)选择合适的采购人员。为了杜绝采购回扣现象,维护企业利益,选择忠诚、廉洁奉公、尽心尽职、积极进取、办事可靠的采购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平时要注意持续的教育与培养,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

(3)建立良好采购的竞争机制。利用企业(联盟)网站,对外公开采购消息,主动发送有关信息给相关的材料供应商,采用密封招标机制,争取最质优价廉的材料,并不断考核供应商的表现,给他们评级并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原来的、表现优秀的供应商。内部应建立一个专业的“砍价小组”,由会计、设计、生产和纪律检查等人员组成,以应对突然发生的或不重要的采购。

(4)建立良好的人员轮换与监督机制。从采购及时性、合格率,采购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考核材料采购人员的采购效果,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可以是内部的轮换,也可以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岗位轮换,并对企业内部采购人员进行不定期审计,对于企业内部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提议也应该大力鼓励。

(5)合理考虑采购半径,压缩物流成本并节约运输时间。

(6)尽量采用有利的赊购方式。争取较长的信用期间的赊购,并尽量在信用期的最后支付欠款,压缩流动资金量,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变相降低了采购成本。

3.在产品生产阶段,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进行目标成本的可行性论证之后,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的责任中心,最终将细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甚至个人,并不断进行考察和纠正,实行岗位竞争,工资奖金应该和生产的效率、质量相结合,实现人员配置的最优化。

将固定成本进行分解,将可控固定成本落实到有关的责任中心和岗位、个人,其指标为前几期的平均移动的发生额(可以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将变动成本分解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各项变动费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岗位和人员,节约有奖。

鼓励工作创新,包括工艺的改进建议与试验、操作方法的改进等,只要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或者增进产品的功能、或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让目标成本控制深入人心。

4.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应该各个部门协作,财务和审计部门应该重点挑起“内部会计控制”的重担,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根据3c框架理论,其他部门应该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相互监督与控制,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关键还在于多方协调,尤其是生产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协作。现阶段要外部审计对全面控制尤其管理控制的可靠性做出保证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是超出外部审计人员能力的。

总之,在应用3c框架理论对制造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人力资源、伦理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不断的努力。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不确定需求下的库存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 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不确定的根源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而在不确定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库存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对企业的库存控制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不确定需求 库存控制 库存成本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市场逐步形成,企业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资源与市场。供应链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传统的库存控制理论面临着挑战,由于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变化,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库存问题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这些不同点正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管理的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也存在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即牛鞭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库存异常波动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几种新的库存策略,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即vmi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以及多极库存的优化管理。其中,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个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不确定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1.供应链不确定的来源

(1)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交通事故导致运输延迟等。

(2)生产者的不确定性。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

(3)顾客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预测方法都存在某些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2.不确定的表现形式

(1)衔接不确定性。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衔接不确定,需要加强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

(2)运作不确定性。系统运作不稳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所导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降低措施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产品质量,其次考虑的是供应商交货是否准时的品质,最后才是产品价格,三者缺一不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于企业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以及库存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推行jit采购方式

jit采购方式也叫准时采购法,是一种为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发明的先进的采购模式。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成员企业向下游成员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可以协调供应与制造的关系,使供应链得以准时响应顾客需求,大大缩短提前期,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速度。

3.实施“连续补货”方式

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来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具体方式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

4.采用“直接运输”策略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织或部门为了保证其在供应链上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扰,往往要设置一定安全库存。安全库存降低了缺货成本却又增加了储存成本。为减少安全库存和缩短提前期,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采取“直接运输”策略,即商品直接运送到零售商,而不经过销售商、批发商、配送中心等中间环节,而以零售商为核心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采取“直接转运”的办法,商品从制造商经仓库送达客户。

5.实施延迟化策略

延迟化策略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柔性及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做法是让产品在供应链的终端—顾客附近最后成型,处于供应链前端的工厂生产基础样式的产品,运送到顾客附近的存储设施,根据客户的订单加工为最终产品

6.加强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的每一阶段都可使用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准确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同时,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供应商的备货情况,消除了企业的市场预期对需求量的影响。因此,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控制牛鞭效应,抑制需求放大。

7.寻求更广范围的合作

由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领域人们的重视。同样,在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中,也应当考虑到这一点。这就不仅要求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之间要合作,而且还需要同类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合作。

四、结束语

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不确定的原因和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的几种措施,希望能对企业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有所帮助。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从价值创造出发,终于使顾客价值最大化——成本投入为了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又必须投入成本。这一变化使得企业成本控制应该从价值链分析出发,首先确定其成本定位,进而从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价值创造——投入成本——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实际应用

一、从价值链角度看当前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驱动因素单一,成本信息不全面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认为成本项目是由料工费构成,只将产量作为计算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却是传统成本控制未能考虑的因素。同时,传统的成本控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忽视了隐含的成本信息,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信息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影响了其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二)偏重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消耗

传统成本控制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其着眼点在于购买与销售之间生产制造的增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使成本管理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供应和销售环节中发生的成本不予重视,对于企业外部环境更是视而不见,这就使得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极不适应。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即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要关注自己,又要去了解别人。企业展开这些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仅靠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三)缺乏对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统的成本控制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要发展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竞争战略,来明了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这将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了解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模拟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确定在市场竞争中,自身所处的相对成本地位,为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二、成本控制新视角——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研究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的基础。它主要指近些年来流行的价值链分析法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它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企业价值链以达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企业价值链来归集和分摊成本,制定价值链成本计划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中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的对象是价值链,以企业现有成本水平为基础,以价值链分析为依据,对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按照价值链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不同方法分摊至各项价值活动。确定通过价值链优化后价值链的总成本水平和构成价值链的各类作业以至构成各类作业的各项具体作业的成本水平。

2.价值链成本核算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要求价值链成本核算必须反映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以便对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进行控制考核,并为价值链优化方案的设计提供财务评价数据。价值链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按作业类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四类辅助性作业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营销、服务等五类基本作业)设置一级账户以及在一级账户下按每项具体作业设置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价值链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归集提供,如产品成本可以在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基础成本法”取得,而且这样得到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

3.识别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将企业自身价值链扩展为产业价值链

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企业的价值行为发生着影响,并进而影响着企业的成本。但也应看到没有哪一种因素能成为影响企业成本水平的唯一因素,即企业成本是一个多元函数。分析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企业从来源上判断其成本行为,并对如何改变其成本行为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结合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众多企业成本管理实践,分析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显得非常的必要。

(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分析的概念

价值链分析是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价值链分析不仅要研究企业本身的价值链,还要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以及行业价值链。分析研究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深入调查,摸清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别化优势或成本优势的来源,从而借鉴竞争对手的经验、方法,采取措施,优化本企业的作业和价值链,使企业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而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研究则是从战略上明确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和优化本企业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渠道)价值链的关系,促进成本的降低或差别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与范围,把握成本优势或差别化优势。

2.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内涵

传统成本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范围从采购开始,到产品销售为止,而且将重点放在制造环节上,对行业内各环节的联结了解不够,很少考虑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这些都限制了传统成本分析方法发挥作用。在战略成本研究中,主要是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成本行为,通过它来挖掘成本和差异化及潜在来源。价值链分析方法为成本优势分析提供了一种基本工具和框架,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及影响活动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加强能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正因为价值链分析方法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成本分析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企业在明确了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基础上,通过比竞争对手更节约或更好地开展这些战略上重要的价值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三、价值链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元(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这种联系通常可以用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来影响另外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识别企业自身价值链及其优势和劣势,从而构建或重构支持企业价值链定位的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步骤:第一,确定企业每一种价值链的范围。单一产品经营的企业,主要从生产经营流程和相关的辅助活动来确定其价值链的范围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除了确定每一经营领域的价值链范围外,还应找出每一价值链各种价值活动的协同关系。第二,将各项价值活动分配相应的成本。企业在分解价值链之后,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将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的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第三,识别并评估内部价值链环节间的联系。识别价值链环节间的联系对于认清竞争形势非常重要,各种联系的确认就是探索每种价值活动影响或被其他活动影响的一个过程。只有认清了这些潜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联系,在进行优化和协调时不至于顾此失彼。

(二)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产业定位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处于行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链接,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是不够的,各价值活动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价值链中包括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例如,原材料供应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中与顾客的关系等等。行业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它是从最初原材料投入到最终用户产品形成之间的所有价值形成和转移环节所构成的全部的价值活动。行业价值链中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上游企业(供应商)、经营企业以及主要竞争者、下游企业(购买商)三个主要链结。行业价值链分析就是将某一经营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同业竞争者列出,并对主要供应商、购买商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从建立成本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确定企业的整合战略。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的耗费较大,了解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发现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就是为了揭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需要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成本构成与成本支出情况,与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以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2)评估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将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准确地定位于价值链之中;(4)采取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的战略行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竞争对手在价值链活动中的有关成本动因及其相对地位,然后运用成本动因的性态估测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服装企业“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 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指标,对服装品牌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目标量化管理模式,制定各项工作岗位的业绩指标,使服装品牌企业中的营销人员、设计师、制版师、都明确自己的业绩指标和个人薪酬、奖金的关系,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现业绩指标的行动中去。岗位业绩指标,是衡量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力的标准,制定恰当的奖惩制度,是完成企业年度绩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经销商进行优胜劣汰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 绩效管理 成本控制 奖惩制度

一、引言

在绩效管理中,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指标,对服装品牌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操作起来也简单易行,能大幅度的提高服装企业的绩效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无论您的企业是大是小,建立成本控制与目标管理模式是您的当务之急。世界优秀企业的发展共同验证了一个实践的真理,绩效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模式是所有企业的终极管理模式。

二、服装产品的成本控制

服装的成本由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开发成本、销售成本、四个部分组成,合理的成本控制是实现服装品牌企业绩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1.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辅材料的价格控制;二是降低材料消耗。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0%左右。

服装材料进货价格的控制属于控制管理的范畴,降低材料消耗是属于技术管理和技术革新的范畴,主要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材料的使用量,根据笔者调查郑州服装品牌企业的技术现状来看,材料消耗的浪费率占材料成本的5%—15%之间。正常情况下材料的消耗率应控制在3%以内,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提成本控制和高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电、设备折旧等物理成本控制;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减少生产、管理人员的数量。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20%以内。

物理成本的控制靠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生产效率靠的是工艺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根据笔者调查郑州服装品牌企业的工艺流程现状来看,生产效率的潜在提升幅度在30%—50%之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发成本的控制

开发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数量和外出考察两项费用的控制;二是设计师、制版师和样衣工的人数和薪酬、奖金控制。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以内。

4.销售成本的控制

销售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和差旅费用的控制;二是营销人员和物流人员的人数和薪酬、奖金的控制。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以内。

三、服装企业生产计划与销售任务的控制

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与销售任务的控制是企业的年度战略规划,一般有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以产定销

以产定销,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来制定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例如:一个小型女裤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每天能生产500条女裤,考虑到因上新款造成的生产效率不稳定等因素,每月按25天计算,月产量为1.2万条左右,考虑到因销售淡季员工放假等因素,一年按10个月计算,年生产能力约12万条左右。年产量12万条女裤,需要年销售能力平均达到2万条女裤的经销商6个才能完成年度销售计划。

2.以销定产

以销定产,则是根据经销商的销售能力来逆向制定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从全年12个月的销售业绩的曲线分析,2月、7月是销售低谷,10月因换季也是一个小的销售低谷,企业经销商的整体销售能力不同,销售峰值也不相同,用销售峰值的系数x年生产任务=月销售任务。分析企业往年的月销售业绩的峰值,制定今年的月销售任务,调整今年的月生产计划与方案,是实现女裤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经销商的年销售任务也要随着企业每个月的销售峰值来计算每个月的销售任务,对经销商的业绩评价也随峰值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

四、企业的薪酬政策与奖惩制度

岗位业绩指标,是衡量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力的标准,制定恰当的奖惩制度,是完成企业年度绩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经销商进行优胜劣汰的衡量标准。

对于中小型服装品牌企业来说,薪酬政策应该采用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政策,底薪的比例占薪酬的三分之一;提成的比例占薪酬的三分之二。提成的比例按完成销售任务的百分比来计算。如果企业老板很难兑现提成比例的话,建议不要采用这样的薪酬政策。

企业给每一位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制定季度任务指标,任务指标的衡量标准就是销售业绩,并进行任务分解,连续三个月只完成任务60%以下的人员,按自动离职处理;连续半年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晋级奖励或物质奖励。

五、营销人员与设计人员的业绩指标与奖励

1.营销人员的业绩指标与奖励

企业的产品从设计属性上来说基本分三种:(1)是设计师的原创性设计;(1)是根据其他产品进行改良性设计:(3)是抄袭性的产品。这三类产品的提成的标准要有所区别,企业要用较高的提成标准鼓励设计师搞原创设计,使企业尽快形成自身品牌的产品设计风格。

在营销人员的业绩指标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产品的销售业绩;二是商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在销售业绩指标的指定中,对原创性设计的产品,销售提成的比例要高,这种激励措施有利于减少员工之间矛盾,激发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因为他们的业绩和奖励他们共同的努力是连在一起的。发展商的数量;甄别商的销售能力是销售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指标。销售人员应该根据企业年度销售曲线的峰值分解出月销售指标,及时调整和补充商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按时完成企业制定的年度销售任务。对超额完成任务的销售人员应给予晋级和奖励。对连续三个月完成指标60%以下的营销人员,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2.设计师与制版师的业绩指标与激励

新产品的开发数量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销商的数量以及计划上市的款式数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计划每个月保持15个新款式在市场销售,设计师和制版师要根据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反馈,及时淘汰滞销款式、推出新款式刺激市场销售,确保企业产品的设计风格和市场销售的正常运转。

设计师、制版师的业绩指标是和产品的设计属性、提成指数、销售数量相关联的。例如:一个设计师的平均每个月的业绩指标是3千条女裤,原创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1.2;改良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1.0;抄袭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0.6。根据产品的设计提成指数,设计师和制版师每个月的业绩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月平均指标/设计指数x月销售峰值 = 月业绩指标。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设计师和制版师应给予晋级和奖励。对连续三个月完成指标60%以下的设计师和制版师,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一个宏观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率,实现企业年度战略目标根本保证。目标量化和激励是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手段。它更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实现服装品牌企业的年度战略目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标杆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标杆管理的涵义和实施流程,提出了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的两种模式,以指导企业在物价上涨、成本高昂的背景下,如何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实施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

【关键词】 标杆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一、文献综述与应用现状

(一)文献综述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标杆管理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将组织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咨询。”该定义揭示了标杆管理的本质问题:向组织外部参照物学习的价值;使用结构化、正式的流程进行学习的重要性;持续地进行组织自身与一流实践比较的重要性;驱使改善绩效行为信息的有用性。此定义被国际100多家大型公司所采用。

坎普(1989)提出“标杆管理是组织寻求导致卓越绩效行业最佳实践的过程。”该定义强调卓越的绩效,指出惟有最佳实践才能产出卓越绩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标杆管理活动均可应用于跨国度、跨行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生产过程。此定义为国际标杆管理中心所采用。

综合这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定义。笔者认为标杆管理的内涵是通过比较,不断发现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最佳理念或实践,是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或其他业务活动过程与最佳部门、竞争对手或者行业内外的一流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企业内部或者外部企业的最佳做法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进行改造的系列措施。

在当前面临国际次货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多重压力下,尽管有部分企业基本具备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还较弱,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标杆管理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二)应用现状

迄今为止,有不少行业基于标杆管理思想对照优秀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将成本指标分解细化。从1999年开始,国内钢铁行业开展了以降低钢铁成本为目的的“对标挖潜”活动,例如,鞍钢新钢铁公司把“对标挖潜”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国内供电行业开展了“成本倒逼”活动,要求企业实施“三核对”(即日核指标,周核成本,月核利润)动态地跟踪每日的售电量,每周的成本费用,每月的售电收入和利润,按照自身的目标利润、目标成本,及时、主动地控制成本。标杆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通过实施标杆管理,改善了成本控制水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标杆管理是企业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力武器。

但是,企业在应用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标杆管理认识简单化,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成本数据和成本指标方面,未搞清数据的真正来源。二是标杆管理缺乏系统性,很多企业把标杆管理理解为一段时间内降低成本的突击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标杆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施标杆管理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科学规范,或者仅仅注意别人的客观条件,而忽视对其主观因素的分析,遇到困难易产生抵制情绪。

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第一,成本控制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分析,现代的成本管理并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必须根据企业战略选择相应的成本战略。第二,成本控制的内容所延伸至研发、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环节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与此有关的管理成本、智力成本、学习成本以及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有关的知识成本、信息成本等也应该成为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第三,成本控制的范围要延伸。第四,成本控制的层次应有所深化。

(三)标杆管理的实施流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标杆管理已经为国外众多企业所采纳,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常规管理工具。因此,很多企业都在长期的标杆管理活动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不同企业的具体做法和步骤会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通常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其共同的实施流程,见图1。

二、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本文给出战略层面和战术层标杆管理两种成本控制模式。此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支撑。

(一)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模式是分析竞争对手,研究标杆企业的战略和战略性决策,寻找成功的关键战略要素以及成功经验,为企业的总体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战略性指导。(见图2)

(二)战术层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战术层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指在作业成本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标杆企业的管理过程和作业过程,包括基于作业的成本计划、成本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其它作业成本控制技术。通过比较分析企业中影响成本的关键作业差距来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是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案例研究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35年,是国有独资公司制企业,集炼钢、连铸、轧钢生产工艺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是全国冶金系统 46 家重点企业之一。近几年,公司积极实施更高起点的飞跃,进行“结构调整、东移改造”,东移工程历时3年,于2006年5月3日全面建成投产。

(一)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天钢集团炼钢厂以企业战略为起点,基于企业纵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筹建、生产经营到退出),并在与其对应的价值链过程(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和组织管理)中均采用标杆管理法。具体方法为:第一,明确谁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第二,明确竞争对手所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第三,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并与自身进行比较(企业成本战略选择、价值链管理、成本动因分析、成本优势比较分析),以期找到自身不足或者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

实施结果表明,在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指导下,天津炼钢厂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利用战略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在整体战略上立足于炼钢厂全局,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出发,做到了知己知彼,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供应商、用户和公司合作关系,更好地确保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战术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该企业应用战术层标杆管理——作业成本标杆管理法,对基础作业层(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质量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相关作业)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的成本控制。其实施步骤:第一,进行内部分析,确定标杆管理内容。在企业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控制状况,明确需要改善或者提高的环节,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标杆管理内容。第二,选择标杆管理对象。由于企业可能会在成本控制的某一方面进行改进,因此利用作业成本信息,选择那些在这些方面优秀的企业作为标杆管理对象。第三,搜集信息、分析差距。首先识别主要作业活动;其次建立主要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确定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至每项作业,计算单位作业成本;最后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的评价是发现与标杆企业差距的有效途径。第四,识别改进机会,制定改进措施。通过综合分析,识别可能的改进机会,并利用标杆企业的相关成本指标为目标,运用有关作业的成本动因和成本信息,将成本控制指标细化到各个动因数量和动因费用率的变化上。

实施结果表明,经过对标分析,在不改变工艺过程的前提下,该厂制定了相关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来降低钢铁料的消耗,实现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降低成本的目的,见表1。

(三)实施作业成本标杆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分析

首先,通过对标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寻找影响钢铁成本最重要因素——钢铁料消耗量(约占钢铁产品成本主体的80%以上)。钢铁料消耗也是炼钢厂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炼钢厂技术操作和生产组织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钢铁料消耗,有利于降低钢铁成本,是当前炼钢厂加强管理,完善管理体系,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次,考察钢铁料消耗量评估指标——出坯率,出坯率高表示吨钢生成成本低,反之吨钢生产成本高。再结合技术标准,在投入铁水和废钢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确定提高炼钢出坯率的主要途径,尽可能减少损耗的钢水的重量。为此,该企业在不改变工艺过程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措施。

四、结论

本文认为,标杆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企业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标杆为参考系,找到自身的差距或优势,企业可采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两种模式实施标杆管理。前者的重点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方法。案例分析表明,天钢集团炼钢厂通过实施基于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成本降低了20%,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使得公司每一个岗位员工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成本标准控制意识。因此,促进标杆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对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搞要】 根据施工 企业 现场情况,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等工序上来研究分析成本、从成本构成因素上来研究分析成本。

【关键词】 成本 控制 方法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大体上说,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的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反馈情况。这样,一个环节推动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全面成本控制,使整个成本控制工作有序进行。其中,成本的事前控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企业进行成本与费用决策及其它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为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建立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和实行目标管理,推动企业增产节约、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与费用水平;其次,它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国家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立足于建筑行业,关键在于如何把成本降低到最满意的地步,因此研究成本降低的方法成了很多企业的工作。笔者认为,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关键在于搞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一、事前计划准备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员组织措施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此,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 经济 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

2.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

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公司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招标投标工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书要求密封,评标工作由招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不搞一人说了算,并且必须有层层审批手续。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的目标成本。公司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项目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 计算 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

二、事中实施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所选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内容。

1.降低材料成本

(1)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

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5%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组成工程成本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构成工程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辅助材料是完成工程所必须的小型材料,如:氧、乙炔气、锯、砂轮片等。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奖罚方案,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并且还要进行罚款,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

推行限额发料,首先要合理确定应发数量,这种数量的确定可以是以国家或地区定额管理部门测定的数据为准,也可以是施工作业与项目定额员共同测算并经双方确认的数据。总之,要经过双方的确认。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的收料员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其次是材料部门的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如发现数量不足或过剩时,由材料部门解决。应发数量及实发数量确定后,施工作业队施工完毕,对其实际使用数量再次确认后,即可实行奖罚兑现。

通过限额发料、三级收料的办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缺斤短两"的现象,而且会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2)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

一个项目往往有上百种材料,所以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当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会增加订货成本,仓储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 经济 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2、人工费用的控制方法

人工费用的控制主要包括人员队伍的控制和单个人员的工资控制。一、人员队伍的控制:项目开工后,根据计划部门提供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组织上队伍,在选择队伍时,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考察,选择精干的队伍。然后在人员的数量上搞好控制,开始不可以多上,只可以少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确实缺少人时,再组织上人,尽量做到不要浪费劳力,同时也必须满足施工的需要。二、单个人员的工资控制:通常这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问题,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时间,工序难度等。在一年的施工中,冬季施工是比较难的,而且干的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少,一般的作法是工资开得比较少,这样容易是很多人员感觉到工资太少,缺少动力,于是有很多人员解决合同,因此在 计算 工资时要考虑到下一年招工难的问题,所以可以适当提高一下冬季施工人员的工资,同时,在夏季施工时,往往工作量比较大,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此时也要考虑到冬季施工的特点,可以适当的减少工资以利于弥补冬季施工的约点。但是也不能太少,毕竟干的工程量多了很多。所以必须把握一个正确的度。在施工工序中,一个活干下来,有时工序简单,这时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比较大,因此工资一般比较高,但是在遇到困难的工序时,完成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此时的工资一般比较低,遇到这种情况,也必须通过管理人员来协调工资比例。

3、机械费和管理费的控制

一般来说,机械费、管理费用在成本中占的份量不算太大,但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对机械费用的控制,首先必须选技术熟练的工人,然后再选取诚信可靠的人员来进行管理,登记机械台班,进行不定期抽查,核实其工作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油料的消耗定额来核算工作台班,据此计算机械费用。避免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员夸大工作时间,捞取额收入,从而增加公司机械费用。二、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公司必须采取承包的方式,先制定出承包控制标准,由项目经理负责,然后每月进行分析考核,得出哪项费用超标,哪项费用节约了,最后针对实际发生情况和预算目标做出可行性决策,根据实际发生费用与目标费用相比较,节约费用的根据考核办法给予奖励,反之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事后成本分析

当一个项目竣工后,应该对该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具体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一项工程,在工程开工之前,计划部门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一个详细的责任成本,然后待工程结束后,把实际发生成本与责任成本相互比较的方法。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成本中有哪些是超标了有哪些是节约了,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有益于以后工程的结论。让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多注意容易超标的成本部分,吸取教训。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应用研究

[摘要]项目成本控制已成为建筑施工 企业 经营管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研究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完善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项目成本 控制 改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

2.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利于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中,规定项目经理必须承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项目成本五大约束性目标。其中成本目标是 经济 承包目标的重点和综合体现,因此,项目经理要较好地实现经营承包责任制,就必须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将质量、工期和成本三大相关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控制。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在施工项目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盈利也相应地越高。施工企业以施工为主营业务,因此其施工利润是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故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即为施工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所在。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经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利润比较高,所以施工企业只是需要完成指令性任务,很少考虑和核算项目投资的解节超问题,对工程项目成本也不需要太多的重视。所以在完成工程项目的时候,只管干,不管算。但是随着近几年本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行业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好多建筑企业感觉到了危机,所以开始注重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加强,然而,一种观念的转变要很长时间,以至于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控制工作中仍然存在思想上的不重视现象,造成企业利润点下降的结果。

2.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从项目的组织管理上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通行的管理做法是把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委托给财务部门。事实上,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但不是纯财务问题,它涉及到项目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涉及技术,施工组织,核算,管理等项目每种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其次在成本控制上,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控制。

3.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目前,在我国的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都不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施工企业的人员知识结构和考虑问题的习惯有关系,因此,要有效的,系统的控制项目成本首先要从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做起,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4.成本控制的方法与手段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控制的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出的制度是严格的,但是,实施的效果都不理想,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一套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先进的手段。没有先进的成本控制手段,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数据信息就难以及时地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储存,从而就不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变化情况,成本控制也就失去了依据,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

三、建筑施工 企业 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措施

1.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保证体系

(1)目标方针体系

在企业经营整体目标指导下,通过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确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再进一步分解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形成明确的成本目标,层层落实,保证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实施。构成了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计划”环节。

(2)成本控制体系

围绕着工程项目,企业从纵向上各层次、横向上各部门以及全体人员根据分解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即相对于施工过程对招投标过程中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的事前控制,对施工阶段成本计划实施的事中控制和交工验收成本结算评价的事后控制。

(3)信息流通体系

是对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成本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的系统。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环节,对成本形成过程中实际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用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成本管理控制中的情况,就是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检查”环节。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实施

(1)目标方针体系的实施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化以后,由于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层次或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对成本的管理控制,只有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围绕工程项目成本的优化进行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不同职责,才能在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成本的优化目标。这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整体原则和能级原则。因此,成本目标必须从纵向上对公司、项目承包班子、施工处、作业班组、个人进行分级分解;从横向上对劳资、计划、生产、财务、材料、质量、安全、政工、后勤等进行分工分解。同时分解还要结合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人工、材料机械费、管理费的节约;质量、安全的管理等降低成本途径进行,使每一层次、每一部门以及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成本,形成一个矩阵式的成本管理保证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 教育 与激励、指导与服务的成本管理控制功能,使各级、各部门为工程项目的服务落实到实处,切实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不断优化目标成本。

(2)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

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对成本目标的控制,最终都要落实到施工现场上来。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计划成本目标,按建设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分级 网络 计划,以网络计划为基础编制相应的劳动力、材料、机械需求计划、施工组织准备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网络计划意识。在优化的网络计划控制下,实现劳动力、材料和机械等资源成本目标的优化,以及质量成本、技术成本、安全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优化:

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从订货、采购、运输、人库、保管、加工、利用、回收和维护等环节人手,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下达的工程量和定额领料数量等一系列控制参数,保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成套齐备地供应,以节省材料的采购保管费,减少损耗,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成本支出。

人工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提高工效,节约劳动消耗量,这就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组织劳动力,保持生产的均衡度,减少劳动力不足或窝工现象,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开支。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人工费审核制度,合理编制定员,进行劳动组织,加强职工的技术水平,提高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减少民工的使用,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根据机械设备的最佳 经济 寿命,使用机械时,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定购买还是租赁,充分利用自己的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搞好维护,合理选配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技术性能,以控制机械成本的支出。

(3)信息流通体系的实施

要做到成本信息反馈的高效和灵敏,必须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划分成本的开支范围,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健全各项消耗定额指标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做好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成本管理机构和有效的项目管理台帐,应用管理的“新老七种方法”进行原始数据、资料统计、整理和分析、及时准确地为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反复过程,由于建筑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里,企业要生存 发展 ,获得一定的利润,成本决策必须要反复比较多个根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作预测而得到的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成本目标,并经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做出成本计划。在施工中对成本目标实施控制,还需要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掌握执行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各项生产费用的形成、变动和影响因素,核算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原因,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纠正己经发生的偏差,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竣工阶段,根据整个工程的变化情况调整有关目标,得出实际成本和工程实际造价以利于最终结算, 总结 经验,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指导下一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物流运输的成本控制研究策略

[摘要]运输功能是整个 现代 物流七大基本功能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输成本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 运输成本 控制

随着物流成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物流的功能和作用也开始被

4.运输成本与运输方式的关系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是保证运输质量,提高运输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特性的物资对运输活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当同时存在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有一个选优抉择的问题。选择运输方式是一个非程序化决策问题,要制定一个统一规定的标准是困难的,只能在组织货物运输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二、控制运输成本的措施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在目前多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注意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作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并尽可能选择廉价运输工具。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2.强化运输成本的核算和考核

要树立 现代 物流理念,引进先进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优化方法,结合 企业 自身实际,寻找改善运输管理,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物流运输管理专职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应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把反映物流运输成本的数据从财务 会计 的数据中准确剥离出来,统一企业成本 计算 的口径。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定额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实现责、权、利结合,加强成本核算和考核。

3.整合自身运力

通过整合运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消除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壁垒、企业之间壁垒、区域壁垒造成的物流运输资源浪费现象和对效率的影响。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间尝试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横向沟通和信息共享,改变以往的相对封闭状态和“各自为政”、“小而全”的运作方式,共享资源,实行物流外包。这样可以减少企业间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优化社会和企业资源配置,减少企业投资,降低运输成本。

4.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

物流运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在组织运输时,要对运输活动及涉及到的其他环节要 科学 规划,统筹安排,尽量压缩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个别环节所占用成本。对有条件直运的,应尽可能采取直达运输,减少二次运输。同时,更要消除对流及隐含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加强工程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分析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研究,对于指导施工 企业 开展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成本控制 问题研究

1 前言

随着我国投资结构的调整和建设行业的市场化,施工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底子薄,冗员多,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境地。由于承接任务后施工组织、施工方式、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给成本控制带来了许多新课题。一个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技术、 经济 、管理等方面做好施工组织工作, 科学 有效地配置施工企业的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降低工程成本,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 创造广阔的空间。

2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会产生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3)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所谓“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有些项目施工前期忽视工程进度,虽然工程进度不紧凑,但并不意味着工程成本就少发生,前期施工设备进场没有完成计划任务,造成机械设备的浪费及劳动力工作效率不高等情况,真正等到业主要求工期的时候,又不得不出现大干的情况。后期由于受到业主的硬性规定,又要采取特别措施赶工期,施工成本往往多于或倍于常规施工成本。

3 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研究

(1)优化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在合理工期下,项目成本支出较低。工期比合理工期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由最优的施工方案来 计算 的工程项目的工期以及各单位工程施工所持续的时间就是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工期与质量、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按合理的工时、工期进行劳动力的安排、材料的供应和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施工组织实施时应该做到材料齐备,人员、机械到位时再施工,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避免不顾工程质量而盲目加快进度的现象。

(2)科学控制材料费用降低工程成本

材料的费用在建设中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建筑安装费的40%~50%,有的高达70%左右。所以,材料价格对工程成本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材料价格受材料的产地、运输方式、运距长短、运价高低等因素影响,因此,选用材料时应采用招标的办法,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根据材料不同产地的价格、运输方式、运价计算出不同供应方式的材料价格,再 参考 当地的市场价格货比三家,选用最实际、最经济的方案。

4 施工方案的优化降低工程成本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施工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和工程项目的利润。按照最优方案施工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 经济 效益。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应组织专家对投标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外,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应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项目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努力挖掘节约工程投资的潜力,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比如,每个工程项目建点初期,都要涉及临时设施搭建问题,对临时设施可以采取自建、租用、自建与租用相结合等方案,每个方案成本投入是不同的。对工期较长、人力较多的项目,一般以自建为主,对工期较短、人力很少的项目,则以租用为主。在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选择上,更需要有一个方案比选问题,机械费用比例很大,购买或租赁要经过充分论证。

5 加强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这个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特别是完整性。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平时要把联系单当成支票、现金那样重点保管,有些分包的决算应与专业分包单位核对后,再纳入总包决算。最终向业主提供决算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成本分析,决算数是否大于财务成本,决算上的材料数量、价格与实际耗用量、采购价是否基本吻合。

6 作好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

制定落实责任成本,搞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工程签约后,首先应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合理地界定项目部的责任成本范围,把可控制成本作为项目班子的项目承包基数。项目承包基数的测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在测算过程中必须慎重合理,考虑影响成本的多种因素,例如工程价款、工程本身的特点、项目班子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以及主要材料的市场情况和工程合同的有关条款等。公司与项目部在项目承包合同中,应对项目承包基数、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奖惩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 企业 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在 科学 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化。

项目部对成本指标进行合理分解。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后,可根据目标成本计划,按照工程项目部、工种及成本内容,对目标成本进行指标分解,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人,确保目标成本的归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