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训练研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训练研究

时间:2022-10-09 09:52:47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训练研究

1问题来源

自2015年我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便作为热点话题迅速在高校内发酵,并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工作指示。我国提出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创技术及产品等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提高[1]。至此,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并与保障大学生创业、毕业就业等工作相互融合,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学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各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领域。有学者提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则被认为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和思维为主要目的的重点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更替与变革的驱使[2]。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应重点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视度不高、学生参与实践能力缺乏,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及挑战[3]。从整体上看,现有研究大多直接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较少关注到与之密切相关的赛事活动、平台体系发挥的作用。“大创”项目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认识和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一环节能否得到足够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大创”项目的实施,重点对开展“大创”项目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呈现出实施“大创”项目的复杂性,以形成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的总结与启发。

2地方高校“大创”项目的实施现状

2.1立项申报阶段

大多数高校内设有创新创业学院,由这一部门负责“大创”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每年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通知文件制定学校方案,并通过发放文件、通知、开设讲座等途径传达至学生,基本建立起了“学校-二级学院(院部)-班级-学生”的四级组织管理模式[4]。一般情况下,通过院部、班级的相互督促,大多数学生对项目的申报跃跃欲试,尤其是“大创”项目往往会结合学分、奖学金评定、素质考核、经费支持等环节,整合更多的资源与途径促进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类型和要求,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申报对象类别。从团队成员上而言,鼓励跨专业与跨年级相结合,以此兼顾项目的专业性和异质性。同时,项目的指导老师大多需要完成对项目书撰写的指导。从程序上而言,院部会根据时间节点及项目指标数量开展评审会,指标数量则会根据院部学生人数、往年如期结题数量、撤项等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学校会在推荐申报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审核与评审,并完成项目的公示、报送、信息库建立等工作。

2.2组织实施阶段

通过立项申报阶段后,学生立项项目的结果会分为校级、省级和部级三个层次,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由于其自身经验弱、专业水平有限以及对项目整体把握不够等的特点,大多数项目主要负责人立项的选题均围绕着专业实践而开展,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为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根据专业或者项目的不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往往会开展调研、实验、撰写报告、研究论文等活动,有效融入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专业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所有高校均相应地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项目的实施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实践途径之一,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但发现,不管是哪个层级的项目,导师作为第一负责人都承担了督促学生开展项目的主要职责,这也因此对导师的专业能力及水平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与压力。

2.3总结结题阶段

项目的完成以提交结题材料,获得结题证书为准,大部分项目都能根据结项标准顺利完成结题工作,结题标准会因立项层次的不同而划分相应的指标,集中表现在结题报告书、调研报告、专利、科研论文等形式及数量上,统一类型项目的结题标准指标往往是固定的,并不会因项目的个别化而进行调整。因此,结题指标的设定对管理项目有着决定性作用,如何结合不同专业细化结项标准是值得重视的部分。同时,由于有些项目时间线长、部分学生在立项后或者毕业后并不不再主动跟进项目进展,对学生缺乏惩戒措施导致项目的结题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不影响校院两级立项的指标使得指导老师以及院部需要承担结题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实施的成效造成了影响,也极大影响了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地方高校“大创”项目管理的困境

3.1存在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识误区

在大力倡导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无法避免的是资源欠缺、发展较为受限等的困境,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是前提条件,由此产生了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持有怀疑态度。一是认为自己在毕业后的主要目标是找工作,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基础和面临很多环节和困惑,这些是学生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并不需要学习有关创业的知识和经验,而创新创业实践也应该只针对少数人进行;二是认为创新创业只和生物、化学等理工类,具有研发、实验性质的专业有关,自己的专业偏向于文科,没有办法进行创新突破;三是在高校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很难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也只是“小打小闹”,最终无法带来实际的成效。

3.2结果管理大于过程管理

通过对“大创”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项这一阶段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结项存在着标准单一、操作形式简单以及缺乏多样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问题,这对项目实施的成效性有所折扣。项目立项以后,对于项目的管理集中在时间和成果的要求,却对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系统的管理与监测。为了改变这一问题,省级及以上项目开发使用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一方面是使用率低,另一方面提供到平台上的信息无法有统一标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其自身对选题、申报流程及具体实践都缺乏经验,对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较为模糊,仅仅依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与督促是远远不够的,项目的成效不能较好的呈现,尤其难以发挥出项目持续性的优势及潜在作用。

3.3项目实施缺乏系统化保障

项目的良好运转离不开时间、资源、团队、平台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有些项目实现成果产出的周期长,但是立项的实施时间一般在1-2年,导致部分项目只能因赶进度而匆忙结束,未有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指导的闭环,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未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施展。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老师自身缺乏创业真实经历,对于创业相关知识也只是来源于书面,未曾亲自实践[5],这对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创业来说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再次,“单打独斗”现象明显。学生间缺少交流沟通,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完成自己所负责和执行的部分后,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及参与度有所减少,没有发挥出以老带新、宣传带头作用。同时,由于课程时间、分工等冲突,团队成员缺少主人翁意识,整体上依赖于团队队长和指导老师的安排。3.4缺乏校企合作指导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链接企业资源需要花费大量心思和精力,但是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多赢”的过程,高校能够拥有师资、经费、场地等的支持,企业能够有创意来源,高校指导老师能够获得来自企业的辅导与支持,高校学生能够锻炼的平台与基础。但是地方高校往往受限于区位、资源、政策支持等因素,难以对接到相关实践基地及平台。而如何利用校内外资源,是保证项目落实的有效措施之一,地方高校应积极构主动建校企合作平台,尤其是发挥企业导师在推进项目进程中的特质与优势。

4促进地方高校“大创”项目实施的有效路径

4.1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与教育获得实际育人成效的核心首先要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错误认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来。一方面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改革,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之前应奠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认知,强调创新创业不是单一的专业教育,而更多的是素质教育,学生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收获到有关创业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组织管理等多方位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素质并没有偏离就业的目的。另一方面应积极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教学充分融合,通过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对项目实践的认识和了解,打通理论结合实践的通道,让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实践,实现项目的有效覆盖。

4.2明确项目实施目标

大多数高校将“双创”项目实施作为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有力措施,为避免因项目数量增多、管理过程难度加剧等困境,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必须明确实施方向和阶段性任务,合理的项目目标能够对项目团队以及整个运行过程进行把握。从项目目标的内容及形式上而言,切实可行的目标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团队的水平及特点,同时,多元化的项目目标不仅能够丰富项目成果,还能拓展项目成效,使项目的产出不再以论文、调查报告这一形式为主。并且更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缓解了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的困境。

4.3完善项目过程管理

实现“大创”项目管理常态化是促进项目发挥实效的有效措施,应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的重要性。前期申报立项阶段,需重点完善学生申报与评审制度,同时要搭建立项申报指导平台,在指导学生文本撰写、项目构思、创意成型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以提高项目申报书质量和水平。二是中期项目实施阶段,完善项目的中期检查。学生和老师应有效实行双向沟通,指导老师要及时关注项目进展及阶段性成果检查,出现问题要及时根据实际调整,适当对指导记录在数量和内容上提出要求。在后期项目结题阶段,要拓展验收标准、验收主体及验收形式,根据专业或者项目的差异实行个别化操作,认可学生依托项目的成长与收获。

4.4加强成果展示与交流

发挥同辈群体的“帮传带”作用是促进“大创”项目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成果的展现及实际作用,不应单单停留在结题这一环节,而应加强宣传力度,扩大项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成功的作品得到宣传和展示,不仅是对项目成效的认可,同时是一种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对后续参赛的学生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发挥出督促作用,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完成立项结题工作。而不同地方高校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各高校间相互合作,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开设线上平台,开设专门的经验交流板块,供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和堵塞,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也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5结语

大学生是迈入新时代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责任,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容置疑的是“大创”项目在地方高校实施的过程中提供了学生成长锻炼的平台和契机,能够在育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但是,实现地方高校“大创”项目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多主体、多环节以及多形式的参与和合作,以期望实现项目化教学融入课程体系的双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玉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76-80.

[2]王雁,张竹,李承霞.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44-46.

[3]黄丹妮.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34+236.

[4]张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1(06):90-91.

[5]李琼.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创项目”工作新路径探究[J].山西青年,2021(17):103-104.

[6]高晶晶,杨雨漫,吴光生,齐松,明蕾.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选题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150-152.

[7]刘雷,侯小兵,杨洋,黄怡,胡进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现状、问题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9):38-45.

作者: 姜 萍;田 涛 单位: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