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创业教育课程范文3篇

创业教育课程范文3篇

时间:2022-12-20 15:43:24
创业教育课程范文3篇

创业教育课程范文1

0前言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靠优秀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经济转型阶段,起步晚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设置的课程体系没有紧随经济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没有系统地整合到现有创新创业课程中,导致教学内容、教师发展、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与内涵相脱节。

1国外、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分析

1.1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分析美国最早的创业教育是在商学院中发展起来的,为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即教科书、授课者、科研发现、理论基础和典型案例。10.3969/j.issn.1671-489X.2022.08.158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贾卫平吴玲郭艳斌哈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学结果显示:高校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不断成长的企业、创业风险与投资理性、融资、竞争优势与战略”等[2]。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应以如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思维、建立创业意愿、积累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技能,并且最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为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有关创业技能和知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得到应用并且得到有效反馈,理论结合实践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3]。麻省理工学院在2015—2016学年开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共有65门,分为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业技能导向课程、创业精神系列选修课程、创业产业导向课程等四大类[4]。在英国,高等学校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促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新西兰为培养中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基础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创业梦想[5]。

1.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分析教育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在2011年编写《“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并且开始尝试在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相关课程[6]。2015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面向大学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许多教师开始在我国网络课程平台(卓越课程、超星雅尔和慕课等)上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其中的一些课程成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典范。各高校通过多年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应该通过三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即“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创业教育和专业知识融合方面”。

1.3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析比较

1.3.1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及程度不同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开设了创业学专业,而且构建了专门的创业基础学科,建立了涵盖大学本科的学士、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制度;在全社会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从中学开始,并且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为推动创业教育开展、在全社会培育创业意识打下重要基础。

1.3.2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不同国外的创业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并重,理论教学包括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体验和创业者创业能力培养等类型,并且在大学教育和研究生阶段实施教学。创业实践包括创业孵化器、创业项目和创业大赛等。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专业、实践和基础等课程,包括以商学院为主开设的必修课程和以选修课为主的课程[7]。通过对国外和国内高校课程体系的比较得出结论: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需要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不能人为地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相分离。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成立创业学院,开展大规模创新创业教育已变成共识,高校学生都要接受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果怎么样呢?

2.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1课程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怎么样去教大学生创业?怎么样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教学方向,并根据各自发展定位来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创新创业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成功。

2.1.2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课程内容脱节严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与高校各专业的教育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但目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之外,专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受到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而受自身教学特点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联不紧密,结果是很难在教学和实践中取得较多成果,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佳,难以引起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2.1.3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大部分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只有从校外聘请企业家来代课,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是象征性地来当嘉宾、作讲座,对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作用不大,在这样的教育中,大学生很难受益。

2.1.4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讲授课程内容,把书本上知识传授给课堂中的学生,教学地点大多局限于教室,理论和实际分离。此外,大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之外的创业活动大多是参与各种创业比赛,不能充分激发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能力不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自主就业,培养创新精神,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思路。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校把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作为重要目标,这种思维不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以解决发展问题为己任的具有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人才。

2.2.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缺失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兴产物,加之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教育界对它的支持和认可度不高。对于高校而言,传统教育观使高校比较难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很难形成创新创业文化的底蕴。

2.2.3配置不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于高校而言,他们有着固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重科研而轻教学。对于政府而言,其对物力、财力和人力的配置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容易导致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局面。

3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经验带来的启示

3.1高校管理层面美国有创新创业的专业学位,创业教育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快,全国各高校都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其学科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高校中仅仅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各高校应加大投入,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时代特征持续不断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具有地域特色、专业特点的有时代特征的学科。

3.2社会支持层面国际观察·从美国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创业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创业孵化器作为产、学、官三方合作的平台,在于建立初创企业之初,给确实想创业的大学生匹配创业所需的场地、技术和资金投入,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进行必要的创业指导与技术管理培训,帮助创业者进行市场推广和提供创业过程中的法律援助等,减少创业者可能要承担的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对初始创业企业匹配必要服务设施来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以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3.3政府决策层面全国各地政府公布了许多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促进政策,但实践中很难付诸实施。如对于大学生,贷款手续繁多,门槛很高,许多创业者根本达不到。因此,政府应当真正帮助创业者,特事特办,在办理过程中简化烦琐的手续,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政府部门以政策为导向,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把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如对初创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加以支持。

作者:贾卫平 吴玲 郭艳斌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创业教育课程范文2

1概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又需要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2]。因此,在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3]。对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专创融合”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可以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实践,我国探索出一条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兼具理论研究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但是随着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高等院校“专创融合”只实现了外在组织建制的融合,而未在知识技能层面实现深度融合,并没有完全实现“专创融合”的目的,无法满足各个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不同需求。要解决“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以下三项挑战[4⁃6]:(1)如何根据不同领域、行业、专业对于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比例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2)如何提高教学主战场的专业教师的“双创”意识和能力;(3)如何解决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问题以达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真正目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2011年开始成立本科工程教育试点班以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引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创新工具,基于“TRIZ+课程、专业、教师、教材”的理念探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特点和就业趋势,确立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梳理实施“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以来的教育和研究成果,总结适合培养具有双创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深度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输送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2“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当前“专创融合”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我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引入创新工具“TRIZ”理论,重塑课程体系,培养专业教师,不断进行“专创融合”教育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面向供给侧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而针对工程教育试点专业来说,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符合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应用型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学校深挖“双创”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工程教育试点专业特点,将工科专业定位为“侧重创新型”专业,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工程专业知识,能在企业及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专业生产、管理、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服务面向以“企业现场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为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2基于“TRIZ+课程”理念建设“1+N+Z”课程体系TRIZ是一套解决创新发明难题的系统化工具与方法,被誉为工程创新的“点金术”。TRIZ理论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对提升相关人员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一定创业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为了培养工程教育试点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学校率先引入TRIZ,以“TRIZ+”理念建设创新型专业课程,构建了德育、素质、专业、创新等“四维度”的四年不断线课程体系(见下图),建设“1+N+Z”课程体系,实现“专创融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分离的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相关岗位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1+N+Z”课程体系中的“1”是一种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所有工程教育试点专业,由“双创课程”转变为“课程双创”的理念;也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性双创课程。“N”是课程体系的中间支撑。一是开发N门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如化学工程专业“基于化工机械的创新思维培养”、冶金工程专业“冶金短流程新工艺与新设备”等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二是开展N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专利申报等;三是传授N种创新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如在院系两级开设TRIZ创新方法的相关课程。“Z”则有精英培养之意,是指针对有科研潜力的少数学生,引入专业导师开展精英培养。一是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项目开发活动;二是拓宽科研团队运维,促进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包装项目,借助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实施创新成果推广。

2.3基于“TRIZ+教学班”理念探索“基础班+精英班+实践班”教学模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四年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根据课程设置,构建“基础班+精英班+实践班”的教学模式。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基础班教学,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促使所有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对二、三年级学生,组织有突出能力的学生组建精英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教育,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教学;对四年级学生开展实践班教学,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教育,促进有项目和想法的学生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实践和转化,并适时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实现项目孵化。

2.4基于“TRIZ+教师”理念培养“创新培训师”师资队伍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的师资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与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率先引入TRIZ理念,邀请TRIZ知名专家讲学,为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理念,培养了一支掌握TRIZ思维与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职高专培训基地。创新型教师灵活运用创新方法和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创新方法和工具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不断发现问题,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2.5基于“TRIZ+教材”公开出版“适用有度”专门教材目前,国内关于“TRIZ”理论与实践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来编写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体系化,不适用于工程教育学生学习。在几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借鉴现有教材的内容,根据专业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自编教材内容,出版了适合于工程教育试点专业学生学习的专门教材。教材注重产教融合,注重原理讲解,强调相关行业实际工程案例的融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专业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工具和理论,拓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并通过案例实践掌握运用创新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

3改革效果

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和完善,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1构建了基于“TRIZ+”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和专业特点,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TRIZ+”理念在全院形成人人会创新的新风尚,系统推进TRIZ创新理念在教学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开发系列教材,建设系列课程,构建了四年不断线的“1+N+Z”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可示范的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新范式。

3.2打造了“通识+专业+金牌”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选派基础课程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设立通识性创新创业教研室,组建师资团队,负责全院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选派高学历的博士后、博士以及有科技研发潜力的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家创新工程师”培训,组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负责各专业“TRIZ+”专业课程教育;抽调具有创新创业大赛经验的教师组建“双创金牌师资团队”,负责“精英班”创新创业教育。稳定的师资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整体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3.3产出了丰富的知识产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经过多年经营,创新的理念在我校开花结果。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形成了全员学方法,人人搞创新的新局面。据统计,教师、学生累计申报各类专利突破800余项,授权专利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专利申报量、授权量跃升同水平院校前列。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实现了成果转化。近两年,有20余项专利实现了转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在众创空间的支持下,10余名毕业生借助知识产权成果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3.4完善了“融合、协同、共享”的创新创业大赛生态环境在“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的当下,积极凝练成果,选派相关项目团队参加各级各类双创比赛,完善了创新创业大赛的生态环境。近几年,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院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发明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硅谷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多项荣誉。通过大赛提高了学校知名度,部分参赛项目已经受到相关企业青睐,完成项目转化对接,开展中试测试,逐步转化为产品,提高了企业创新动能。4问题展望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具备双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样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和遵循本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厘清“专创融合”探索中的问题,比如如何完善“专创融合”教学课程体系,如何强化双创师资队伍质量水平,如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等。根据时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本科工程教育进行有益的、必要的改革,探索出一套有中国双创教育特色工程教育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韩提文 曹珍 赵晓萍 张士宪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科研处

创业教育课程范文3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自2015年首次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来,不仅创新创业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产生的各种创新成果,也为当前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思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要是针对高效学生群体的,能够符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创新实践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吸引了全国许多高校和学生参与该活动,创新创业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关注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创新作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是社会储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校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还能够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带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从现阶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类与创西宁创业教育相关的比赛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创业的比赛活动大多集中于创业产品设计和创业计划书两个方面。由优秀企业家、项目投资人、风险投资人等组成的评审团,不仅能够让整个创新创业大赛体现出更专业的特点,还能够给予参赛的学生更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能够给予当前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有现实性的建议。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面更加专注于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注重的这种技能更侧重于学生能够掌握一门更专业的、更熟练的技术,是更偏向于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面对的高校学生群体,能够给予学生一个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上的机会,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相关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和利用价值。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来说,其具有更扎实的实践基础,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势,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和趋势,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可以参考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形式,以分类分层、跨域合作和全过程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首先,分层分类实施主要是指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结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情况和创新要求不同,学生研发的创新产品和计划等的侧重点也不同,同一件产品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区别。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素质人才时,也可以将现有的各类专业按照当前社会的需要来分类分层,针对在专业学习中体现出不同兴趣的学生,注重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引导学习方式,并将学生按照熟练程度或兴趣特长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此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跨域合作不仅仅是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将彼此之间存在共通点的行业和领域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研发出更具创新意义的产品,以此来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就是跨域合作最为明显的体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从跨域合作的角度入手,以加强校企合作、打破各院系之间的专业界限、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用以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第三,全过程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能够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技能型人才是其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更加注重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需要将创新创业的意识观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而推动学生朝着创新创业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大一入校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校园内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措施,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更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机遇。

三、高职院校项目式创新素质人才培养方法的具体分析

项目式教学培养形式,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式的教学任务,在小组中不仅能够熟悉和锻炼专业的技能,还能够在沟通交流中逐渐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开展项目式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参考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经验,在对当前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目标。在对高职院校项目式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应用差异化的创新教育方式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方向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提出来的,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还能够对培养更高水平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改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举办比赛活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吸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经验,从中挖掘到能够适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经验,让高职院校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给予高职院校的首要启示,就是分级分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在项目式教育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首先可以应用差异化的创新教育方式来满足不同层级和兴趣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的教育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而对于大二阶段已经对所学专业的知识内容和就业前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通过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参与比赛活动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处在大三阶段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则需要结合国家目前对创新创业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让学生能够对当前创新创业的发展请款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适当基于学生一定的帮助,从而更好地达到创新创业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做好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是能够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的开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群体的参与,不仅证实了创新创业大赛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够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更广阔的实践平台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融入社会工作和发展环境的机遇,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发现人才的机会。作为一种典型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以往学习到的偏向于理论的学科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还能够通过大赛平台直接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在点评和评判各种创新产品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正确的发展方向指引。从这一方面来看,高职院校也需要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项目式的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作为重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在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以在校园内部举办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的形式,加强学校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好符合高职院校院系专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参赛项目类型以及性质等内容,并将参赛项目按照创意组和创业组两个方向进行划分,而在两个不同的组别当中,还需要对参与比赛的小组是否具有创业实践基础进行评判,用以保证比赛活动的公平性。其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身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比赛这种实践教育的活动类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做好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的宣传工作,一方面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向学生介绍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过程和开展成果,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让其能够了解到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当中。第三,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情况来看,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并不高涨,因而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人数比例也比较低。从这一方面来说,高职院校需要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的意愿角度入手,通过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补充完善创新创业比赛的形式和内容来提高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三)培养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虽然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专业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无论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还是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都需要依靠教师这一主体来进行。因而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也是能够达到培养高职院校项目式创新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而依据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课程的特殊性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缺少社会实践能力的理论性教师,而是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更多的邀请企业中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员来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从而让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效果。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需要针对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入手,采用培训、挂职实习等方式来让教师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让教师能够在培训中获得更多对于创新创业的感悟,从而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来开展对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指导,从而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效果。第三,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更多的网络资源和教育素材,或通过讲解一些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相关的实例来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方法,用以弥补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缺陷。

(四)优化调整评价方式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不能够盲目的照搬创新创业比赛以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机制,而是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职业证书、竞赛获奖、专利证书以及创新项目等方面获得的成就,不仅是学生自身拥有职业技能的最有力证明,同时也能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具有项目式创新素质的人才,可以从现阶段一直应用的学分制评价方式入手,通过学分制的改革,将学生能够获得的这些证明自身创新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的材料作为转换学分的依据。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目的,还能够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项目式人才,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项目式创新素质人才,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够有效满足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和环境,还需要能够不断完善对于学生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以更高水平的、更有权威性的专业人士、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以此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林驰.互联网时代农村籍大学生乡村实践工作探索———评《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12):1068.

[2]赵国宏,罗宇晨,江汛.“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26-142.

[3]柏亚妹.“互联网+”四位一体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7):627-630.

[4]傅川.基于“互联网+”的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路径———以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应用创新为切入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1(6):11-14,33.

[5]林徐润.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26-27,33.

作者:周忠梁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