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国人学汉语

外国人学汉语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2 11:36:10

外国人学汉语

外国人学汉语篇(1)

去年下半年,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全程秀了一把中文,所以《创业邦》记者问ChineseSkill的创始人王主龙:“如果找一个产品代言人,你们会不会选扎克伯格?”王主龙听了后立刻笑着说:“如果可以,那我们会非常开心。”

ChineseSkill是一款向零基础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的语言教育类应用,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设置知识点,里面包括选择题、拼字题、翻译题等,用户还可以直接用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拼字。ChineseSkill的正式上线时间是2014年2月份,至今已经更新迭代数次。王主龙说,ChineseSkill要做中文版的Duolingo。

鼎鼎大名的Duolingo

在外语学习领域,Duolingo可谓鼎鼎大名,甚至被称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语言学习工具。它与其他同类网站的主要不同点就在于“所译即所学”,原理可以这么解释:比如说你是一名英语母语人士,想要学习西班牙语,那么Duolingo会根据你的西班牙语水平来挑选一些句子让你翻译成英语,翻译过程中你会得到词汇等方面的帮助。不过,同样的句子不只是你一个人在翻译,Duolingo还会让其他不同水平的人翻译同样的句子。用户或者读者随后可以对这些翻译进行投票以选出最好的翻译。因此,这个众包的过程实际上可以解决两个问题:有翻译需求的人可以将一些通用的翻译工作外包给这些外语学习者,当然价格会更便宜;而外语学习者则可以在翻译的同时免费使用Duolingo的学习资源,这样就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

目前Duolingo已经覆盖多个语种,并先后获得了两轮大规模融资,融资金额分别高达183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不过,到目前为止,Duolingo虽然推出了中文版(支持用中文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中文的课程),上线了中文网站并正式确定了产品的中文译名是“多邻国”,但却至今还没有推出中文学习课程。

ChineseSkill和Duolingo的区别

ChineseSkill的界面设计和Duolingo有很多相似之处。王主龙并不讳言要做中文版的Duolingo,所以,创业以来,他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如果Duolingo也做了中文课程,你拿什么去和它竞争?对此,王主龙的观点是,在Duolingo的语言体系里,汉语并不是重点:“Duolingo的做法是希望各种语言的学习都融入到它的体系中,追求的是浅显的入门级。而ChineseSkill只关注汉语学习这一个垂直领域。也就是说,Duolingo是一个横向的产品,而ChineseSkill是一个纵向的产品。另外,Duolingo采用的是众包的模式,这种方式更适合拉丁语系,对象形文字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拉丁语系的发音和字形是相对统一的,而汉语的发音和字形是完全分离的。再细究起来,汉语还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一年多以前Duolingo就说要孵化汉语的学习课程,但到现在都还没做出来。”

其实,决定创业做ChineseSkill之前,王主龙曾给Duolingo写信,跟对方说,你们没有汉语课程嘛,那我们加入你们,我们来做。“但不知道是对方不屑于回复,还是我们的邮件被湮没在了邮件海洋里,人家压根儿没看到,总之就是没有得到回复。”

去年2月份正式上线后没多久,ChineseSkill就获得了来自云天使基金和真格基金的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目前,ChineseSkill已经覆盖了120多个国家,积累了三四十万用户,用户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对于用户的地理布局,王主龙也略感意外。因为考虑到地理接壤的因素,大家总是习惯于认为对外汉语在东北亚地区更受欢迎。“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崛起,对外汉语也水涨船高,美国年轻人对汉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ChineseSkill的前传

早在2007年王主龙就通过苹果的Podcast录制并了对外汉语的学习课程,那时候的用户还多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王主龙当时在外企从事研发工作。他这么做对外汉语,完全是出于热爱,完全免费地做了七年之久。而且,虽然大家都是volunteers,志愿加入,但却对自己要求很高,每周一、三、五都要新的课程,工作强度非常大。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动力,还是热情。2004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王主龙被派往日本,在日本工作生活了一年。在那里,他发现很多日本人对汉语和汉文化都很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他就想,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如何用互联网弥补这个缺口?回国后,他遇到了现在的合伙人张洁。张洁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在清华汉语教学中心任教一年。两个人对对外汉语都有着同样的热爱,于是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对外汉语的课程。他们在Podcast上第一次的课程,在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完全没人访问,两人也挺沮丧的。不过,第一个用户访问后,给他们写信说“太好玩了”。当时,对外汉语的课程都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并结合了中国的新闻热点,比如“猪肉涨价了”“今天是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不一而足。虽然逐渐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但他们意识到,当时的课程要求用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进而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就导致受众面比较狭窄。如何帮助零基础用户掌握非常简单的词汇,成了王主龙思考的问题。后来,他们发现有个语言学习应用Duolingo,体验之后感觉非常high。“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于是,王主龙就给Duolingo写了信。邮件虽然石沉大海,但却催生了ChineseSkill。

外国人学汉语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情愈发高涨。根据2014年汉语考试海外考点工作会议数据,截至2014年2月,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人。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指出,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汉语水平考试海外考点530个,国内考点330个。汉语国际推广发展如此迅速,势必需要足够的师资作支撑。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力量很难达到海外所需汉语教师的要求。因此,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归纳起来,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国内相关专业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对外汉语及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和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根据笔者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及研究资料显示,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

移民当地的华人华侨和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外国人。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经国内选拔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学生和到中国学习汉语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留学生。

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状

教师数量方面,根据教育部2010年数据,对外汉语教师缺口已达500万,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教师素质方面,由于国内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和学生数量有限,在招生和选拔时对专业的限制不大,因此学生来源较广,一些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文化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现学现卖”的情况发生。国内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大多缺乏对赴任国当地语言文化的了解,且教学经验不足,派出的汉语教师中很多是第一次迈出国门,在海外教学期间要经历文化休克、赴任国语言水平的考验、教学方式适应赴任国当地的过程,这些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从培养结果来看,培养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承接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使命。然而,经过几年的学习,有些学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没有机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有些学生因为赴任国条件有限、就业面较窄等原因放弃对外汉语教学,转而在国内从事教学、管理、文秘等相关工作。即便在上学期间或毕业后从事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很多学生,最终也因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没有长期保障等原因纷纷转行。

海外本土教师方面,由于很大一部分海外本土教师是华人华侨,他们在汉语教学方面具有掌握当地语言文化的优势,但他们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他们中绝大多数并非汉语专业出身,有些学历层次不高,很难达到汉语专业教师的水准。另外,他们有的来自港澳台,使用繁体字,口音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大陆方面也有出入。即使是来自内地,由于非专业的缘故,在汉语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偏差。在汉语专业学习的留学生中,由于学习时间不长,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回国后缺乏继续学习汉语的途径,有些也选择了转行。

二、关于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问题的思考

(一)教学质量与教学针对性相结合

1.加强人才培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对外汉语硕士的培养已从学术型向教学型转变,仅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全国就从2007年第一批的24所发展到2010年的82所。如此大规模地扩大招生院校范围和招生人数,培养院校师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招生扩大的步伐,出现的结果是有些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并且,这些导师多是从事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英语等其它领域研究的,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不足,他们就被“借调”过来,从事也许自己都不太熟悉的领域的工作。加之汉硕培养时间是2-3年,除去海外实习及之前选拔和培训占用的时间,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很少,许多汉硕的学生又是“半路出家”,从其它本科专业进入汉硕专业学习,底子较薄。基于这种情况,加强培养院校专业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很多高校在招聘中明确指出需要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相关专业的在校教师也积极参加各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培训班进行进修,一些高校教师亲赴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积极交流经验体会,这些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2.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等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则是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当更具针对性,比如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入教育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便于他们今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次,应当加强赴任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比如所在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多是去泰国,那么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加泰语的教学和泰国文化及教学方式的传授。另外,国内有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留学生汉语教学机构设置在不同院系,要想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师,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单位与留学生汉语教学单位的合作不失为好的方式,可以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加入留学生汉语课堂,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甚至可以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学生走上讲台,为留学生讲汉语课,并请专业教师点评,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加大岗前培训力度。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挂牌成立了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承担了部分海内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笔者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在汉语教师及志愿者选拔过后,国家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岗前培训,对相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在派出对外汉语教师前,可以适当延长此类岗前培训的时间,通过若干个月的学习,在了解赴任国语言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和掌握中华才艺方面都会有较大的进步。

(二)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1.加强培养高校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一项对近百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流向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仅占10%左右,另外40%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40%的学生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等工作,还有10%的毕业生则选择出国。要留住潜在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源,最有效的方式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可采取与当地或外地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培养院校为教育培训机构输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缓解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压力,以此达到互利双赢。

2.采取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派出途径比较单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派出前相对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过出国经历的更少,这些是新手适应国外生活和教学节奏的不利因素。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还要努力适应赴任国的语言、生活和教学习惯,这对一个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构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当地语言、提前适应海外生活和当地教学方式都有极大的帮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外高校可为学生提供在当地实习的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开拓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据笔者了解,一些人不愿意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原因是认为这是“青春饭”,没有“长期饭票”。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海外实习机会的很多是在完成海外教学任务后回国转行做公务员、教师、文秘、翻译等,没有海外实习机会的在上学期间就找到了其它工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对外汉语教师输出渠道是留住大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扩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的有效途径。国家汉办在2012年推出了专职教师项目,旨在培养对外汉语专职教师队伍,今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国际汉语教师学院,为孔子学院培训和输送对外汉语教师。以此为借鉴,可开发更多类似专职教师的项目,推广国际汉语教师学院做法,作为输送人才的良好渠道,并形成长效机制,吸引更多愿意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投入汉语国际推广的行列。

(三)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相结合

1.打造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留学生的实体培养模式。在2014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从不回避,始终在学习、实践用外国人的思维和话语方式,讲清楚中国的事情。”这从另一方面揭示了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具有的先天优势。根据李春玲2015年对2007-2010年审批的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82所高校的调查,3只有36所学校有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而这36所高校中对学生入学的汉语水平要求差距较大,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有对留学生明确的汉语水平要求。由此可以推测,进入绝大多数高校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留学生汉语水平有差异。据此,各高校可以针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采取分班授课的形式;采用“一帮一”模式,鼓励不同班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另外,同样可采取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在海外学习理论知识,在国内进行教学实践。

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对外汉语网上教学。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学习汉语途径有限,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进行汉语教学。目前,国家汉办主办的门户网站网络孔子学院,为全球的汉语学习者和孔子学院的师生服务。另外,国家开放大学在2006年时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全球唯一一所基于互联网开展远程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研发了实用的网络汉语学习资源。可以考虑以国家开放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为依据,推广至其它省市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与海外汉语学习者的联系。此外,MOOC开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可建立对外汉语MOOC团队,创建对外汉语MOOC资源。

外国人学汉语篇(3)

关键词:产业市场前景;“大华语”;理念下的产业规划;风险预期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市场前景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早,始创于1950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不难发现,我国对外输出汉语教师或者志愿者多是通过面向社会征集,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后代表国家外派任教。这种形式虽然能够确保教学质量也能够最大限度的顾及到国外实际情况,但是人数却不能满足当前汉语学习热潮下的市场需求。有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在国内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高。而在国外根据国家汉办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以外的汉语学习人数近1亿人,并且这一数字人在不断增长。以美国为例,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到中国访问提出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也从侧面体现出国外对韩语学习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缺口十分明显,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

所以面对全球化尤其是教育全球化我们应当主动作出改变,抓住市场需求把对外汉语教育做成一种教育产业,以一种商业化的营销模式来发展对外汉语事业。使汉语教学、汉语培训成为和英语教学、培训一样的全球化产业。

二、立足“大华语”概念,借鉴英语发展,用市场引导产业形的成

陆俭明先生曾提出:“为了使汉语走向世界,我们有必要建立‘大华语’的概念。这个概念不同于先前有人说的‘大中华语言圈’,‘大中华语言圈’涵盖了北京话、广州话、闽南话、客家话等;而我们所说的‘大华语’是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有一定宽容度的汉民族共同语。”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其次更有助于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所以立足于“大华语”概念是汉语全球化推广的理论基础。

因此汉语的全球化推广是可以参考英语的全球发展历程。从教育培训、教材编写、网络在线教育等方面入手。

(一)教育培训(包括留学服务)。发展各色类型的汉语培训项目,如商务汉语、旅游汉语、文秘汉语等,使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掌握一门过硬的汉语专业技能,使他们在国外能够胜任某一方面的汉语职位。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产业,儿童教学产业是不能忽视的。正如国内家庭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样,我们应当注重对外国儿童汉语的教学,培养儿童对汉语学习的兴趣,这样能够确保汉语学习者的基数,也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未来市场。

(二)教材编写(包括音像制品出版)。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就一定要有一套体系的教材当前对外汉语市场的汉语教学课本比较单一,相比于各色的英语教材,对外汉语教材多是每个学校自成一家,包罗万象,而且对应的音像制品也不完备。我们应当组织国内一批优秀的汉语专家同时要结合各个国家实际汉语教学情况,征求外国教育专家的意见,编写出符合他国实际教学情况的汉语课本。同时制作对应的音像制品,力求做到贴近真实生活,符合交际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编写要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全方面的推动汉语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

(三)网络在线教育。互联网作为时下传播信息最快的渠道,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产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根据中美双方文化交流协议,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力量进行“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的研究,中方负责编写网络汉语教材,进入美国中小学。这是推动汉语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外相关的汉语培训机构可以参照国内的沪江英语网站建立涵盖汉语听力、词汇、口语、语法、测试等多方面的汉语学习网站。

在线教育做得好的话,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支付系统,拓展网上学校业务,进行远程在线教学,这样能够让外国的汉语学习者接触到更多的国内教学资源体验更地道的汉语教学。

三、风险预期和案例分析

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是我们目前并没有较为成规模的专门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育集团,对外汉语的商业化也尚未成熟。长期以来,教育培训市场因为进入门槛低而竞争激烈。为什么新东方能异军突起,最后做大做强呢?根本的原因在于新东方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不仅要教好专业内容,还要注重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向学员们灌输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很多学员在多年以后可能再也找不着新东方留给自己的技术层面的知识了,却可能仍然念念不忘当年所受到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教育培训从本质上来说提供的是一种体验型消费,而培训市场营销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的人际效应。新东方创建了一个不但能育才而且能励志的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使新东方赢得了口碑,树立了品牌,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同时,要赢得市场口碑,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最需要的是优秀的教师,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的对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的对面汉语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有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个情况,一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来自各个不同学科,有来自文学、汉语的,有来自历史、哲学的,有来自外语学科的,有来自心理系科的,等等。他们虽然身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岗位上,单人甚至是搞原先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怎么将自己原先所学的学科知识跟对外汉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个情况,一是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缺乏足够的讲授对外汉语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即使有也是一位或几位专业老师讲授多门专业课程。二是开不出多少对外汉语专业理论的课程,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中文系课程再多加点外语而已。

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形成了一个有市场,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储备力量的产业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产业的发展才会有牢靠的阵地。与此同时,创业者对市场的嗅觉的敏感度、对企业运行的管理和市场经营的灵活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也期待着出现像新东方集团一样的把汉语教学、培训产业做成和英语一样规模的国际性企业的出现,做到中英结合,各领。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跨入新世纪后的我国汉语研究的三个方面[J],中国语文,2000

外国人学汉语篇(4)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德国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作者简介]孙立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H195: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19-04

随着汉语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加强海内外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已成为影响汉语国际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汉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拟择要介绍和分析德国的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对当前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及课程设置提出相关建议。供学界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参考。

一、德国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2年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以来,中德两国在政治、经贸、文教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德方对通晓汉语和了解中国的专门人才需求旺盛,从而为德国的汉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国汉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种现状,总体上也体现了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所谓个别体现一般,因而个案的分析也才更有认识价值。

1、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伴随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德国的“汉语热”也日益升温。表现在:一是在校学习汉语人数持续增加。近年来在德国选学汉语的大、中小学生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日渐浓厚。二是汉语学习群体构成广泛。除高校、中小学等在校生以外,来自公司职员、政府官员、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不同社会层面的汉语学习群体也正迅速增加,德国的汉语教学由高校专业化、精英型迅速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汉语在德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三是汉语教学机构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多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社会上的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中文学校、中文补习班应运而生。近年开办的11所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更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平台。

2、德国汉语教学和应用的新特点

“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使德国的汉语教学、汉语应用和汉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汉语专业成为热门。曾经只有少数学生问津的汉学专业,如今已由冷门成为热门学科。由于报名人数多,而汉语师资短缺,一些高校的汉学系不得不将汉语列为限选专业。二是汉语应用人才炙手可热。中德两国关系的递进加速了对汉语应用人才的需求。德国的汉语人才在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形成反差。三是汉学研究获得新的发展。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西方的汉学研究,汉学成为西方人文科学中增长最快的学科。近年来,德国汉学发展迅速,许多大学开始增设东亚系,并将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汉学研究已不限于传统上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等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和聚焦中国当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

3、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德国汉语教学,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资质欠缺。无论是专门的汉语教学机构,还是业余的汉语培训学校,师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汉语教学的发展。现有的专业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汉语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从教师资质上看,因为缺乏专业汉语教师,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学和培训机构(包括大学汉学系、中学、各类中文补习学校等),都不得不聘请兼职人员从事汉语教学。兼职汉语教师大都属于“半路出家”,缺乏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其优势是德语比较熟练,应聘中很有竞争力。这种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良莠不齐且比重过大的状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教材种类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德国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种类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不适用当地教育。以中小学教材为例,目前德国有3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由于教师无从选择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汉语课本,所用教材都是针对大学生和成人的。高校所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少学校还选用上个世纪80-90年代国内出版的教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不畅,教材流通和选择不便;国内现有的汉语教材在容量、教学背景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等等。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德国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二、从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其存在的汉语师资和教材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为此,本文结合对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的个案分析和笔者在德国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及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培训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有助于面向海外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更加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1、加强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

作为前提,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及各类兼职教师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本体知识。目前在海外的许多兼职汉语教师尽管他们有所在国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但往往因为缺乏汉语汉字知识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很可以给我们的师资培养提供深刻的启示。据考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生中有70%以上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汉字”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绝大多数人不具备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应高度重视汉语本体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要把丰富、拓展和深化这些知识当做是首要的并且是终身研习的内容。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知识和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与理论,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有意无意地以为“普通话好一点的中国人都能当汉语老师”的观念,在一些学习者和培养单位的管理者中都大有人在。而教学实践表明,海内外不少兼职教师缺乏的正是诸如汉语、汉字的结构单位、结构方式以及汉语的组合应用规则等知识,因而未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而不是忽视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

2、加强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培养的“汉语硕士”是为海外培养汉语教师或汉语教师志愿者,那么在加强汉语汉字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汉语教学能力的训练。这是因为目前在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基本上都是没

有任何教学经验。而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教学情况复杂,许多大学、中小学和各种形式的汉语学校大都各自为政,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而一些国家的中小学语言教学大纲往往由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没有考虑汉语学习的特殊性;一些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模糊、语言学习的水平标准也并不确定,因而遇到学习困难时其学习动力就难以维持;加之海外本土汉语教材匮乏等问题,都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汉语专业硕士教学能力的训练和拓展,包括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编写教材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培养他们在海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更要包括诸如课堂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展示和活动安排等,以保证他们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汉语教学。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还需要结合海外复杂的教学情况予以充实。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实施过程中落实到位,训练充足。

3、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在汉语教学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外语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汉语教师的工作绩效。在海外普及型汉语传播的现阶段,外语强则教学易,外语弱或不会所在国的语言则教学难、工作更难,这是海外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与切实体验。因此,应该加强外语,特别是加强非英语外语(小语种)的培养和培训,以适应所在国或可能前往国家的汉语教学能力。以德国为例,尽管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懂得英语,但英语对德国人来讲,和中国教师一样,也是一门外语,多数人的英语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利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辅助汉语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可能十分理想。如果教师能用学生的母语(德语)辅助授课,则不仅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也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易于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实际上,“看中外语”是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特别是一些更小的语种国家,对我国外派汉语教师或志愿者的普遍性的要求和标准。而海外的教学实践也正表明:外语(特别是学习者的母语)在汉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专家指出:小语种师资紧缺“是汉办所面临的挑战”,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小语种汉语人才的培训。可以认为,加强专业硕士的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外语能力的培养,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适应和开拓海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是有关培养单位,在学汉语专业硕士亦应重视自身外语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4、加强海外社交能力的培养

社交能力即社会交往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跟周围人员打交道的能力。就我们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而言,其社交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之外与所在国同事的人际相处能力、与所在院校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我驻外使领馆相关部门的联络配合及获得他们支持的能力、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友好相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所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汉语教学。外派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具备较强的海外社交能力对化解这些难题至关重要。在机场和接机的外方同事初次见面开始,个人的人脉和社交圈子就开始形成了。若擅长交际,拥有人格魅力,社交圈子会不断扩大;反之,不注意发展社交能力,就会使自己处于相对孤立甚至隔绝的境遇。据我们了解,中方外派教师、志愿者和外方用人单位及外方同事相处不够融洽,乃至发生冲突的不愉快现象亦时有出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责任也不一定都在我方,但我方某些教师缺乏社交能力、情商不足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诚然,搞好汉语教学是每位外派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作为中国政府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形象代言人”,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汉语课堂上。课外师生双方的众多互动和活动以及同国外人士的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特别是与所在院校的汉学家的良好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开展尤其是发展汉语教学事业离不开有关汉学家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而这些本质上属于汉语教育的拓展与跟进活动,显然要依托于每位海外教师的社交能力与人格魅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和行为实不足取。海外教师应该在课余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主动与学生和同事搞好关系,积极结交当地朋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使汉语教学与社交活动处于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及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历练,提高他们未来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的“国际情商”。

5、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是相对以前的低温而言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迄今真正坚持学习、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人在西方依然是少数,中西方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还远远不够。中国人和欧美人在许多交际场合中,“语言上、思想上、跨文化的交流和知识上所存在的障碍和误会还是很多的”网。因此,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为理想的教学实施是让我们的培养对象多掌握“赴任国”的文化知识和交往习俗,特别是跨文化交往的具体知识与技巧,这样才易于理解、对应、乃至融入异质文化,从而为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和成功地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保障。以赴德国从事汉语教学为例来看,中德两国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多搜集与德国人交往的各种“不和谐”案例,诸如个人收入、年龄、婚姻这些常识私、禁忌会引发诸多交际问题之外。敏感性政治话题也是造成中德不和谐交际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德国人的公私观念、理性的民族性格亦需准确把握,否则就可能会使双方陷入误解、尴尬的境地。我们应充分理解、遵守德方的“文化规约”和观念。面对赴任国家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规约,我们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介绍或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以此强化未来的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往意识,增强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师资短缺和资质、教材等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现阶段汉语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共性。德国汉学专业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同样反映出了有汉学传统的国家及其相关院校汉学研究新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而所有这些新情况、新气象和新问题,都可以说是汉语快速走向世界这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这同时也给汉语教学界、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师资培养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并做出作为汉语母语国应有的贡献。

外国人学汉语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国别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是没有所谓的“对外”或“对内”的区分的,我们理解所谓的“对外汉语”,其实质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它是与汉语作为母语相对而言的说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50年7月,当时清华大学开始筹办“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同年12月份,第一批东欧学生入校学习,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汉语正在走向世界,特别是在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开始把关注点转向汉语国际推广。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形势大好下,似乎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不是,本体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的结合还薄弱,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问题,可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孔子学院

2000年左右,国家汉办开始调整工作重心,致力于派遣更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从以前的“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教汉语。因此,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提法,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其别提到,要超常规、大规模地培养汉语教师,加大派出规模,同时也指出,之所以把这个硕士专业学位定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体现“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内涵;有别于国内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教育。

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扩大。截止2010年10月,全球有322所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来华学生,他们由原来的语言学习层次,扩大到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二、对外汉语教学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对对外汉语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经过考核和考试,尤其是从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派遣志愿者出国教学,保证对外汉语教师的质量和来源。

三、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和科研成果逐渐增多。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并且各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积极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特色,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随着我国政治影响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实践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引起注意的问题

汉语要走向国际,就要汉语国际推广,汉语要扎根外国,成为当地的主要社区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就要汉语在当地的本土化,这也就是国际汉语提法的兴起,如何从汉语国际教育到达国际汉语教育,这中间可能就要进行“国别化“教学。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权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

(1)、汉语国际教育VS国际汉语教学

前文,已经阐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兴起,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国际汉语教学,这里,国际汉语教学只是前者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这里所要阐述的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学科设置。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前者主谓结构,后者偏正结构,修饰语“国际”处在的位置不一样,引起的方向性也有变化,前者是把汉语作为主体,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将汉语推广或者发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后者――国际汉语是指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和非华人所使用的汉语的总和。

当英语随着英国殖民主义漂洋过海,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数百年与本地语言、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美式英语”、“澳式英语”、“印式英语”、“新加坡式英语”等等,尽管它们仍属于英语,但无论是从语言或文化的角度,他们同英国的英语之间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在海外的形成与发展同英语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历程,两者之间又许多的相同之处。现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呈现剧增状态,这些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到达目的语,而是持续受母语影响,并处于逐渐趋近但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汉外汉语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能使用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使用这些语言、具备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从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准确、流利的汉语,但也要正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学习者他们母语在与汉语相互迁移的存在,可能正视各国的“国际汉语”,使得汉语与本地语言、文化交流中顺利实现本土化,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

(2)、国别化教学

以前,面对多国家、多母语、多文化背景的学习群体,汉语教学比较重视汉语学习上的共性特征,较多关注汉语自身系统特征,而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重点以及难点则难以一一关注,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一批学者也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编写了国别化教学的教材。

对国别化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比分析法,王力先生早就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我以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对比教学。要突出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习困难的地方”张志公先生也提出:“对比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后来,根据对比分析的弱势说法又演绎出跨语言干扰学说,也就是说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着重探讨语言干扰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并且根据有关研究,有30%―60%的错误是由跨语言干扰引起的,跨语言干扰给外语学习者带来如此大的困扰,那么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不考虑母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国别化的教学。

就拿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来说,如果学生的母语有声调和语调(如越南语和泰语),汉语老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先看看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声调和语调有什么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母语、汉语的知识,以及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声调教学法。而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印欧学生来说,首先,他们没有声调语言的意识――每个音节都要有声调,当他们有声调意识后,不经过大量的输入练习,他们的声调也是不自然的,也就是所说的“洋腔洋调”,这本质上就是跨语言干扰问题,虽然印欧语没有声调,但是跟任何语言一样他们都有语调,以往的研究表明,英语的基本句子语调一般都是句首高一点,句尾低一点,但是疑问句的句尾语调要比任何句式的句首语调要高。这些英语语调总趋势与汉语基本一致,但是,英语句子的语调只是赵元任先生五度调标的23/33度之间徘徊,而汉语句子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则有升有降,这对学习汉语的欧美学生来说自然是很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跨文化干扰。

(3) 、语言与文化孰轻孰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但是,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相同事物,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但在有时,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是究其整体而言的,但是,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如“狗”,作为客观实体,把它扔进众多动物中,不论哪个国家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认出这是狗,不会因为 “狗”的文化含义不同,就把它当猫,可是,他们对狗的态度却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一套语言知识(一种语法)

(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一部百科知识)

(3.)一套推理规则(一种逻辑)。

显然,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在第二汉语教学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跨文化;其次目的是跨文化的交际;最后是不仅仅学习汉语、汉文化知识,还需要把知识转化成实际交际技能。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交际,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前面阐述了大量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但是,我们还得注意,在低水平学生和初级阶段学生,文化教学不宜过分强调,即使在高年级,也不要遇到文化的知识就开始长篇大论,要针对性的讲可能引起交际矛盾的文化,我们不要误以为凡是差异,一定就会引起误读,比方说筷子,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日本筷子起源于日本本土,头是尖的,设计极为讲究,而中国的筷子是细圆头或不那么尖,欧美国家不用筷子而用刀叉,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这自然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差异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引发误会。所以,即使是文化差异,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揭示直接影响交际、引起误读的那些文化因素上,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词语都大讲特讲文化含义。

三、结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也再教学法上带来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教法,不适应当地教育情况等,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在不同国家有效传播汉语,我们必须得重视“国别化”教学。此外,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理清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洪历建.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外国人学汉语篇(6)

关键词:对外商务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经商,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交流,“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近4000万,据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人。根据这一形势,我国政府制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战略”,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已是大势所趋。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学科,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而对外商务汉语的教学更是最近几年才有探讨。这些年来,大都处于摸索和探路的过程中,虽然不少高校和研究人员做出了种种尝试和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功的教学法理论。而这个学科本身有很强的包容性,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教学和学习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笔者任教的重庆医科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留学生,至今已有五年,学生主要来自部分南亚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由于英语在这些国家都是官方语言,也是师生间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故本文中所说的外语即是指英语。本人已担任了近三年的留学生及外国在华经商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培训工作,现把在这期间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所思所想做一个总结。

二、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商务汉语教学”的简称,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Chinese to foreigners。因其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所以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例如第二语言和外语的英语教学、法语教学等,属于同一性质。在商务汉语的教和学的过程中,更涉及到一些和普通汉语教和学的不同之处——以商务活动为汉语学习内容为导向,掌握一些中国商务活动方面的知识、信息,为更好地促进中外商务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奠定一定基础。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外国人进行一般外语(即本文的汉语)的“教”和“学”。

目前,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结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探索汉语教学的规律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过去那种忽视语言学理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好汉语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纠正。

汉语有着其特殊性,它是一种集:形、音、义三位为一体的文字,与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本来就是南辕北辙,汉语是一种以表意文字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著名作家、文字学家王蒙先生指出:汉语是字本位的。吕必松教授也指出:一种语言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路子,要根据这种语言及其文字的特点来决定。汉字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与其所属语言的关系。因此,汉语教学的路子应当有别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的教学路子。

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对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有更全面系统的论述:“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研究。把“字”看成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而把“词”置于一边或置于次要地位来考虑,这是汉语语言学观念的转变。

而多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沿袭着西方拼音文字的路子,没有立足于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走自主创新之路。往往西方语言学出了一个什么流派,我们就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搬”,硬套国外语言学家的观点,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三、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尤其是汉字和汉语关系的重要性。由于汉字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们大多数常用的双音合成词的创造是不受语音的转换影响,而是根据汉字的意义进行创造的,我们只强调语音教学而不注重汉字教学,那么一个完全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外国人, 对词的理解会产生很大的困难,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

“汉字(语)难学”,恐怕是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接触到汉语的第一印象,四个不同的声调、汉字的结构安排、笔划顺序都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不少汉语学习者,甚至已经到了谈字色变,惧写汉字的地步。他们中有不少人,把“听说领先”变成“听说即止”,只求能听会说就行,完全放弃了对汉字的辨别和书写。这种“汉字难学论”越演越烈,对汉语的推广,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怎样可以避开难点,不让他们觉得繁琐,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一直是“以汉字为本位”的。汉字教学,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及汉语教学的突破口,一直被放在汉语教学重中之重的位置。历朝历代,在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中心。

虽然词汇教学如此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词汇学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可能是最为薄弱的部分,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词汇学理论能够用来指导词汇教学并获得显著效果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常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汉语的构词法;词频控制下的义项分析;以及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刚刚”和“刚才”;“非常”和“相当”;“后来”和“以后”,以及用于句尾的语气词,如 “吧”、“啊”和“嘛”,这都要求教师在句法分布和使用条件、词的搭配组合规则、色彩区别、语体分类上去加以区别。

而在目前的教材及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教学生说什么,同时就教学生写什么,但日常对话中常常包含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汉字,如:“谢”、“晚”、“宿舍楼”等,如果在学生还没掌握好笔画、偏旁的情况下,开始就学写这些字,只会使他们望而却步,产生畏惧心理,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的固有规律,即: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外国人学汉语篇(7)

关键词: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间文化交流也日益向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和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参与其中。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属性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深度地思考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的积极而又富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作用,不断思考中国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念和教学思想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这个大命题。本文就旨在粗浅地分析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的影响的形态和表现形式,期待能从现有理论角度为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1 中国文化赋予了对外汉语教学独特的“人文”特质。中国文化本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它独特的“人文”观。这种“人文”观是有别于西方崇尚“人的平等”、“人的自由与独立”的“人文”观念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地位等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必定会受到中国文化特殊的“人文观”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内核。任何语言的训练都无法摆脱文化这个大的特殊的“人文”背景。例如: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外国留学生讲汉语里面的歇后语的时候通常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文”背景所造成的差异。“狗带嚼子――胡勒勒”西方人尤其在美国文化当中“狗”这个动物的“人文”含义与汉语当中“人文”含义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汉语的初学者也许通过讲解对这个词基本含义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对这个词的基本的语体色彩是否能有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把握就看这个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的如何了。由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文化赋予了对外汉语教学独特的“人文”特质,这确实给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这正是“汉语语言魅力”的所在。

作为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要重视这种不同的“人文”观和“价值观”对对外汉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孤立而又单纯地使之成为“语言课”、“工具课”。这样就是失去了“汉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学生自然也就大大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内动力。

2 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中国文化形态的“多元化”是由独特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所造成的。纵观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思想代表和相当数量的文化成果。他们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特质和也代表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向。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些当成是汉民族千百年来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宝贵成果和精神财富。

前面已经提到,对外汉语教学是绝对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势必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很可喜地看到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有识之士已经逐步关注到了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将“多元化”的中国文化形态的展示和介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品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例如:2011年6月出版的方绪军先生等主编的《对外汉语教材――风光汉语:初级读写教程2》一书中就加入了“端午节”这样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的内容。这不得不说是“多元化”的中国文化形态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中国文化形态”归根到底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东西。在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只有把它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中国文化形态”的展示和介绍才不空洞,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更加凸显较高的“文化品位”。使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得到更大的拓展。

3 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深刻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思想。

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文化类型。不论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还是对自身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的进化与改革,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文化的自省和自律精神。这种自律的态度和自省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的源动力所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这种极具建设性和进步性的特质,真正地开拓新的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读本》当中把“中国的姓氏文化”当成对外汉语教学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借助姓氏这个载体帮助外国留学生认识了许多中国的汉字,同时也把“姓氏文化”这个“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示和介绍给了留学生。这种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不能不说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教育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开拓。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识字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认真地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一条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成果展示和介绍相结合的一条道路。不仅仅把对外汉语教学做成汉语初学者的课堂,更要把它做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