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4 18:57:46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1)

关键词:物理;正负号;公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21-01

一、学生在分辨物理中正负号常见的错误

(一)物理中的正负号与数学概念混淆

有的学生总是会受到数学概念的干扰,错误地认为正值总比负值大, 如对加速度的下列三个值: al=5m/s2,a2=-4m/s2 , a3 =-6m/s2 , 不能正确地比较其大小。另外, 容易把增量与正值联系在一起, 错误地认为增量一定是正值,是增加量,这就造成了解题时思维上的偏差。

(二)公式中的加减号与物理量的正负号混淆

很多学生在运用含减号的公式时容易把公式中的加减号与物理量的正负号混淆,例如:在应用公式∑Ft =mv1-mv0中, 当mv0为负值时, 有的学生误认为公式中的减号就是该mv0的负号,所以不再用负值代入, 造成错误。

学生对物理量正负号的认识和运用上的错误还有很多,总结这些错误,很多都是源于学生对众多物理量正负号的认识不够准确和巩固而造成的。下面我就接着分析物理量中不同正负号所代表的一些不同含义。

二、物理中正负号的不同含义

(一)表示方向的不同

物理学中,力、速度、加速度、冲量、动量、位移等物理矢量前的正负号均是表示方向的。正号表示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表示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规定了正方向后,可以将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转化为带正、负号的代数运算。例如:规定以P点为起点,向右的位移S1为正,S1=6m,S2= -9m时。我们就不能说S2S1,负号只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是向左;而正号则表示物体的位移是向右。再如:简谐振动公式F=-kx 中的负号表示回复力F 的方向总是与位移x 的方向相反。

(二)表示大小

前面我们说了矢量中正负号常见的意义,而在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摄氏温标等物理量前面出现的正、负号则表示相对零点大小。它们的量值大小只具有相对意义, 就像数轴上的数一样. 表示相对零点的差距. 它们的零值不等于“无”。例如:在重力场中,物体在A、B 两点的重力势能分别为EpA=6J,EpB=-5J,表示物体在A 点的重力势能比参考平面(零重力势能面)高6J,在B 点的重力势能比参考平面低5J,即EpA>EpB。再如: t = 0℃不等于无温度, U =0V不等于无电势. 它们的正负表示比零值大或小的意义, 这类物理量的正负值可用于比较大小, 即正值总比负值大。

(三)表示特定含义的正、负号

在物理教学中有一类物理量的正、负号是用来标记一些特定的性质的,表示相反的含义。如:

(1)点电荷中的正负号只表示Q1与Q2为两种性质相反的电荷,Q1为正电荷,Q2为负电荷。这和人分男女、色有黑白是一个意义。

(2)F1 对物体做功W1=8J,力F2 对物体做功W2= -8J,这不能比较F1和F2的大小,只表示F1对物体做正功,即F1 为动力;F2 对物体做负功,即F2 是阻力。

(3)有一个运动的物体,若动能的增减量Ek=Ek2- Ek1=5 焦耳,表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该物体的动能增加了5 焦耳,若动能的增加量Ek= -5 焦耳,则表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该物体的动能减少了5焦耳,这时的正负号则表示物理量的增、减。

三、解题中正负号的具体运用

物理量中正负号出现较多,表示的物理意义差别也较大, 当物理量引入公式运算时到底要不要把符号带入,何时需要带入,这成了一些混淆物理正负号学生的难题。下面就对此加以归纳总结, 有利于对物理量正负号的正确运用.

(1)公式中涉及加减运算时,通常应带正、负号计算。运动学公式Vt=V0+at,S=V0t+■at2及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应明确正、负号含义,带正、负号运算。

例:以V0=2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小球,求小球2s 末的速度和2s 内的位移。g=10m/s2.

解析:取V0 方向为正方向,由速度公式Vt=V0+at 代入V0=2m/s,a=-g=-10m/s2,t=2s 有Vt=-18m/s,负号表示Vt方向与V0相反,即竖直向下。又由位移公式S=V0t+■at2,S=2×2-12×10×4=-16m 负号表示位移方向与V0 相反,即小球在抛出点下方。

(2)有些公式中只有物理量的乘除运算,运算结果不受正、负号影响,可按绝对值运算,再由题意确定结果中符号的含义。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2)

一、概念与公式同类归纳总结

在初中物理当中,一些物理概念和公式,可以把它们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叫速度,即公式v=s/t。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即ρ=m/V。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即公式p=F/s。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即公式p=w/t。它们的概念相似,公式都是由定义得到的,所以在物理学当中把它们叫做定义式,这类知识可以归纳在一起记忆。对于公式,某些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把这类公式归纳在一起,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和概念的理解。例如:ρ=m/V、c=Q/mt、q=Q/m、I=U/R,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s/t,这些公式的理解,它只是一个数学表达式,知道公式后边的物理量,可以根据公式求前面相应的物理量,千万不能说它们有正比和反比关系。若ρ=m/V,ρ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总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其它几个公式的理解也是如此。

二、推导记忆法

由一些熟悉的物理公式出发,经过简单的数学推理,并可以推导得出其它一个或几个物理公式,这样记住了一个公式就记住了其它一连串的物理公式。

例如,由功率公式可以这样去记忆这一连串的公式,首先记住p=w/t,由电功公式w=UIT,可以推导得出P=UI,再由欧姆定律I=U/R结合出发,可以推导得出P=U2/R,由电压公式U=IR,可以得到P=I2R,由此得出P=W/t=UI=U2/R=I2R,都是计算纯电阻的公式。在初中阶段遇到的电路都是纯电阻,多数都能用。一般情况下,P=I2R用于串联电路较为简便,P=U2/R用于并联电路较为简便,因为串联电路当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当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等于两端的总电压。

再如,在电学中消耗的电能完全转换成热量,不考虑热量的损失(或电流所做的功)W=Q,即由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和电功率的公式,结合可以推导出Q=W=UIT=U2t/R=I2Rt=Pt,同们这些公式只适合纯电阻。在这些公式当中,P=W/t(W=Pt)各物理量分别有两个单位可用,如W的单位是千瓦时,t的单位是小时,P的单位是千瓦,W的单位是焦,t的单位是秒,P的单位是瓦,单位之间一定要注意匹配,而其它公式都一律用国际单位。

三、对比复习法

将相近或类似的概念或公式进行对比,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计算物体所受重力公式G=ρgv,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公式F浮=ρgv,两个公式的物理量相同,但含义不同,前者的ρv分别表示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后者的ρv分别表示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再如,浮力公式F浮=ρgv,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ρgh,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一对比,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理解、区别与联系,使学生不容易混淆和遗忘。

四、网络归纳复习法

把分散的物理知识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网络,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例如:物态变化的归纳和温度、内能、热量的归纳。

五、以水为线索的“一线串珠”复习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水,但在力、热、声、光、电各部分中却都有涉及到水。同时,水在生产和生活中又十分重要,很多物理量又都是以水为基准来规定的,如密度、比热容、摄氏温度等。因此,在总复习中有必要以水为线索把关于水的知识系统化,也就是说以水为线索进行穿线和综合,对知识的巩固和脉络衔接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1.力学与水的关系。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密度为1000kg/立方米。

(1)已知水的体积可以计算它的质量和重力。

(2)利用水可以计算容器的容积。

(3)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人的质量可以计算人的体积。

(4)水的压强随着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拦河坝设计成上窄下宽。

2.水与热学的关系

(1)水的比热容最大,所有其它的物质的比热容都小于它,利用这一特点在生活当中,自然界当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2)生活中的雾、露、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霜、雪、冰花都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3)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和凝固点。

3.水与声的关系。水能传播声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左右。水面也能够反射声音。

4.水与光学的关系

(1)平静的水面可当作平面镜,能成虚像。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要发生折射和反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看到清澈的池水池底变浅了。

5.水与电学的关系

(1)纯水不导电,普通的水也是电的不良导体,但潮湿带水的物体导电,生活中不能用湿手按开关,绝缘体要保持干燥。

(2)坝高,水的势能增大,流动的水具有动能,水力发电就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思维;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82-01

公式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其中归纳型公式思维,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概念、规律是从大量的物理事实归纳、概括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公式归纳方法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式归纳能力成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很少的同学能主动的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做完实验后对得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缺少推理归纳的得出结论的办法;碰到多过程的需要推理归纳的计算题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没有掌握归纳的基本方法,平时缺少分析归纳的训练,没有形成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公式归纳的方法

归纳法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收集材料,收集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第二步是整理材料,将材料通过分类、排列,显示出其中的规律性。第三步是概括抽象,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排除掉,最后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显示出来。

第三步中寻找本质时常用的措施有:(1)寻找共同点:分析被研究的物理对象出现的物理情景,如果物理情景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则这个共同的因素应与被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出现有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力时,通过书本上几个常见的几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物体间总是存在着某种作用,从而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如在学习“杠杆”时通过“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钳”等器材,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从而总结也杠U的定义(2)寻找不同点:通过对被研究的物理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物理情景分析,寻找两个物理情景的不同点,并分析是否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如果是,不同的那个因素应该与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出现有关系。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时演示两个实验,一个是导体棒上下运动,发现无感应电流产生;另一个是导体棒水平运动,结果产生了感应电流。比较两个过程只有一个不同点:第一种情况没切割磁感线,第二种情况切割了磁感线,于是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时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二、培养学生自觉整理公式归纳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归纳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中总会遇到相似的物理概念、规律,这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才能更突出其中的本质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经过归纳思维加工,很难把前后知识同化。例如:在九年级下期,为了加强对学生物理方法的复习,我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中重要的实验进行归纳,感受每一个实验所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再进行整理并及时进行体会与回顾,结果是学生在以后的测试中没有因此失分。学生体会到整理归纳的好处,他就努力主动去做,这样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从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公式归纳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让他们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从分析具体材料、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寻找各个量之间的联系,,到学生总结归纳出理性结论,他们体验了物理规律的得出,同时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就变为发展分析推理归纳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实验是物理学得出规律的最重要的途径,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探究“物质的密度”时,学生通过测量体积与质量不同的木块和体积与质量不同的铁块,再进行计算,从而比较得出“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质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从而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质是物质的特性一。

四、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公式归纳推理能力

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归纳能力也在解题中逐渐得到培养,平时有目的的选择需要推理归纳的题来给学生训练,就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如:根据展示的物理现象,提出可探究或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类题目:

1、凹下去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打足气的自行车放在烈日下会爆胎,请对上述现象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科学的探究问题。

2、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针对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五、加强在自学过程中公式归纳能力的培养

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在自学时首先要阅读书本和材料上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和、推理、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分析、推理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同学多鼓励,少指责,相信他们。学习过程就是犯错、汲取教训、改正、巩固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总之公式思维及相关的归纳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其他能力相应发展的基本过程。只要我们多给学生进行课堂公式思维锻炼和培养的机会,就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丽珍.中学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6月.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4)

摘 要:在物理课中有大量的物理公式,学生在运用这些物理公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不加分析地乱套公式,结果得出错误结论。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结合典型例题,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引起师生的注意。

关键词 :物理课 物理公式 解题 错误分析

在物理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物理公式。物理公式教学是物理课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做好物理公式的教学,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以及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技工学校物理课教学中,学生在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解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现笔者就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引起师生的注意,并在今后的物理课教学中加以重视。

一、不理解物理公式适用范围和条件,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物理公式是对物理规律的定量描述,每个公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若超出了这个范围或条件,公式可能是不成立的。弄清公式的使用范围和成立条件,对于能否正确利用公式来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忽视这一点而乱套用公式,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例题:某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速度是30 km/h,从乙地开往丙地的速度是60 km/h。已知甲、乙、丙三地依次在同一直线上,而且乙位于甲至丙的中点(汽车在乙地停留的时间忽略不计)。求汽车从甲地至丙地的平均速度。

有学生这样解题:

这个结果显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一是有可能把平均速度理解为“速度的平均值”;二是不理解平均速度

正确的解法如下。

解:设甲地至乙地的位移为s,则从甲地至丙地的位移为2s,汽车从甲地至丙地所花的时间t=t1+t2,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二、不清楚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盲目套用公式

在物理公式中,对每个物理量的单位都是有要求的,在代入数值进行计算时,必须按规定的单位代入,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有些公式当某一物理量的单位改变时,就不再成立了。

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一节中,有关于角速度与转速之间的关系公式。该公式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很有用处,因为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常用转速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式中为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单位是弧度∕秒(rad∕s);n是转速,即物体每分钟转过的转数;单位是转∕分(r∕min)。在这个公式中,虽然转速n的单位是转∕分(r∕min),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但如果不是这个单位,该公式就不成立。

例题:电动机带轮的转速为2r∕s,带轮上一点到转轴的距离为10cm。求带轮转动的角速度和该点的线速度。

有学生直接套用公式得

这个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盲目套用公式所致。

正确的解法应是:

三、不注意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负号所表示的意义,盲目套用公式

在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物理量正、负号问题。在物理学中,正、负号依不同情况都有特定的物理意义。

一是正、负号可以表示物理量的方向,如力、速度、动量、电流等。当物理量为负值时,表示物理量的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二是正、负号可以表示某种意义相反的性质。如功有正负之分,正功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作用力起动力作用,而负功表示物体克服阻力做功,作用力起阻力作用;加速度为正时表示质点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负时表示质点做减速运动;又如,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正时表示作用力是排斥力,作用力为负时表示作用力是吸引力等。

三是正、负号可以表示某一些物理量相对于某一参考点的大小,如重力势能、电位、摄氏温标等。这一类物理量都是标量,在它们前面冠以正、负号并不是表示方向上的意义,它们的量值大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是相对于参考点而言的,正、负号在运算过程中不可随意舍去。如说明A点电位比B点低3V。

由于涉及正、负号的物理量和运算公式众多,学生在做物理题时不注意正、负号所表示的意义而盲目套用公式解题,很容易出现错误。

例题: 10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受到一个恒力作用4.0s后,速度方向变为反方向,速度大小变为2.0m/s。物体受到的恒力多大?方向如何?

有学生直接套用公式Ft=mV2-mV1得

所以,物体受到的恒力为20 N,方向与初速方向相反。

粗略看来,解题过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这个结果却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注意物理量的正、负号。

正确的解法如下:

以初速方向为参考方向,则V1=10 m/s,V2=-2.0 m/s,代入公式Ft=mV2-mV1得

所以,物体受到的恒力为30 N,方向与初速方向相反。

四、不清楚物理公式的来历,对物理定律和公式盲目做不合理的推定,凭想当然“制造”出新公式

例题:已知R1=10Ω,R2=20Ω,R3=30Ω,求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

有学生解法如下:

类似的错误譬如三个电容器串联时总电容的计算等。

五、把物理题当做数学题来做,不分析物理过程,盲目套用公式

例题:速度为10m/s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开始刹车,并以a=-0.2m/作减速运动。问在刹车后1min内汽车前进了多少路程?学生很容易做下述处理:

表面上看,解题过程中所用公式、代入数字及计算都无误,但这个结果却是错误的。

因为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乱套公式,也不能把物理题当作数学题去做,必须首先分析清楚物理过程,然后再利用物理公式进行解题。

在此题中,汽车刹车后可能不需要1min(60s)就静止了,即速度变为零了。所以首先应求得汽车从减小到零所需的时间。

代入vt=v0+at求得t=50s

然后,再将t=50s代入求得:s=250(m)

参考文献:

[1]唐义方等.物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5)

一、依托课本扫除知识盲点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复习是回顾知识的过程,亦不可脱离了教材而空洞地训练.如何应用好高中物理教材呢?笔者认为高三复习应重视回归课本,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看进去”.

1.结合“经验”读概念

概念是构成高中物理知识大厦的“砖块”,也是教材最为核心的构建,引导学生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关注教材中说理和解释部分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思考,重点熟悉物理规律的获得和推理过程.

例如,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应引导学生注重教材中给出的“实验现象事实”,关注归纳中“假如”这一字眼,通过再次回顾教材,领会概念确定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尝试着联想,思考在物理学习中还有哪些能够用到该方法.

由于学生在高一、高二都有过学习经验,所以在学生读概念时,每个学生都能唤起自己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只是有多有少.笔者认为学生结合“经验”读概念的时候,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搭建一个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平台,在相互质疑、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对概念的更清晰地理解.

2.分析“源头”推公式、识图

物理表征具有多重性,除了文字表征外,教材中还有符号表征和图像表征.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时,应该从公式和图形出发,因为这两重表征具有直观性.但是不能简单的记背,因为最终解题的过程是公式应用的过程,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读物理公式和识图时,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源头”,搞清楚是定义式、决定式、实验总结的规律,还是推论,分析公式的得到过程,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公式的适用条件.

例如,“欧姆定律”这节内容,教材中一共呈现了两个公式,R=UI和I=UR,初看上去,这两个公式形式上不同,追本溯源后学生会意识到,前者是电阻的定义式,具有普适性,而且电阻 由导体本身决定,与U、I无关;后者是欧姆定律,是一条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不具有普适性,仅适用于线性导体.通过对两个公式深入的复读,能够实现一整节知识的有效复认.而且学生复习中,还会主动联想,电学中还有哪些定义式和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联系到电阻的决定式是什么?实现知识清晰化、网络化.

二、借助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沉淀方法

回归课本帮助学生有效复认概念、规律和公式,要进一步强化认知则需要习题训练.如何训练呢?笔者认为最佳的训练方式是自己编制习题,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加深概念、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例如,和学生一起复习“电场”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选择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所熟悉的“示波管”问题,不过可以将问题细化,借助一道习题有效凝结学生的思维,提炼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6)

关键词:物理;电学;误区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 ,也可能是l2出现 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 。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 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 r2=20ω

(1)由,

r总==6.6ω

(2) 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大学物理公式总结篇(7)

1 搞好物理规律和公式的教和学

①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同学掌握规律本身,还要他们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1)探索实验法,(2)验证实验法,(3)演示实验法。

②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同学解题能力,必须注意:

(1)弄清物理公式中每个符号表示什么物理量,每个物理量表示什么物理意义,有哪些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这都是学习物理的定律和物理公式的前提和基础。

(2)公式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每个公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则不成立.弄清公式的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对于能否正确利用公式来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

(3)由基本公式出发,通过数学变换得出一个公式。例如,从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 可以得到:W有= ηW总和W总==W有/η 两个公式;又如:从速度公式v=s/t可以得到:s=v t和t=s/v 等。

(4)由熟悉的公式经过有限步骤就可以推出其它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电功率的公式:P=W/t,因为W=UIt,有 P=UI;又因为I=U/R,故P=U2/R等。

2 注意精选习题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运用焦耳定律解题时,笔者选了这样一道题目:暑期持续的“三伏天”,居民家里的空调、电扇都闲不住,导致电路火灾时有发生,火警电话不断,消防车拉着警笛呼啸而出,赶往火灾现场,调查发现,起火原因如出一辙:电线超负荷使电线内的金属导线发热引燃了外面的绝缘皮。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

(1)“超负荷”是指电路中的______过大(选填“电流”或“电阻”)。

(2)使火灾发生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3)请你提出一条预防这种火灾发生应采取什么措施_______。

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 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用天平测得一铁球的质量是237g,把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g,问此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

①假如质量是237g的铁球是实心的,那么把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应该多少?

②把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g,此球体积是多大?假如体积是这么大的铁球是实心的,它的质量应该又是多大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用滑轮组提升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若用250N的力恰好将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求机械效率?

在学生解答了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变为:

①若已知拉力和机械效率,求物重和动滑轮的重? ②若已知物重和机械效率,求拉力?③若已知拉力,机械效率和物重求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然后教师在原题基础上再加一问若用此滑轮组将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2m,求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

此时机械效率?……

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起到指点、引路、归纳总结等方面作用。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或者审题不清,往往会出现问题考虑不全面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

例如,学生在学过热学公式Q=cmΔt,笔者让学生练习:在1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400g、温度为55℃的水,吸收8.4×104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多少℃?通过计算大部分学生得出105℃这个答案,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应用热学公式Q=cmΔt计算是正确的,但是提醒学生在审题时有没有注意:

①在1标准大气压下这个条件;

②问题要求的是“温度升高多少℃?”还是“升高到多少℃?”,从而在解开此题教和学的难点,找到症结后,学生不难得出45℃这个正确答案,通过教师指点使学生对概念和公式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500N的重物匀速提高2m,拉力所做的功为1200J,若用该滑轮组把重为1100N的重物在20s内匀速提高3m,则拉力的功率多大?(绳重及摩擦不计)

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

①求动滑轮的重,②求后来的拉力,③求拉力的功率,并引导同学重温在滑轮组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此类问题。

(3)学生在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时注意点并归纳此类试题的解法,也就是要每次做完题后,要学生进行反思:看看这道题是怎样得出的,如何分析物理过程的,怎样把过程现象抽象为物理本质的,在解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概念、规律来分析问题、解这道题对概念、规律有什么新的体会、认识,解题的关键在哪里,解这道题还有什么方法,看看对以后有什么可借鉴的,看看这道题你还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你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等,而不是做完后就置之脑后。做题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提问题,同样做题的后也要多思考,多归纳总结,这样,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解题时,教师还要注意规范学生解题格式。

总之,物理习题数量多、灵活性大,物理规律、方法是解题的依据、出发点、灵魂,只要我们抓住这个解题的根本,我们会发现许多题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个解题的根本,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