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法学实验

法学实验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3 22:14:08

法学实验

法学实验篇(1)

一、演示实验模拟化

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但有时演示实验因实验环境、器材本身的局限性,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关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理解较为困难;有时则因为演示实验本身存在不足,学生难以产生丰富的联想,难以完成从实验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抽象。如果能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对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完善或模拟,则可以克服上述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达到通过实验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加速度,以及每一个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因此,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利用教学课件,就可以很好地模拟演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再以演示平抛运动的实验为例,高中《物理》教材是利用平抛竖落仪通过两个小球同时着地来确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它无法把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显示出来,学生仅通过实验难以完成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模拟三个颜色不同的同样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分别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运动,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播放过程随时加可以暂停对三球的运动进行比较,将复杂的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甚至还可以作定点、定时测量分析,从而获得小球平抛运动规律,加深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认识。

二.物理实验器材改进创新化

许多物理课中教师对课堂思路的设计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围绕如何提高拓展演示实验的功能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上下功夫,改进实验器材,提高实验的效果,笔者认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书本中的演示实验只是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案,如果你完全根据书本中的器材和方法,有时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如果按书本中的要求采用红蜡烛做浮体,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红蜡烛上浮速度较小,浪费课堂时间,二是很难准确地演示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问题的根本在于怎样才能让玻璃管倒过来以后让浮体停在玻璃管的底部,并随我们外部简单的操作使它能够自由上浮。我想到磁铁能吸住金属,而浮体的密度又比较小,所以想到如下方法:用一白色的泡沫塑料代替红蜡烛,并用两枚图钉对称地钉在泡沫塑料外面,管外用一小磁铁事先吸住泡沫塑料,这样当玻璃管倒过来时浮体会停在玻璃管的底部,而拿走磁铁后浮体又能马上上浮。这样处理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可以根据图钉个数的多少调节上浮的速度,二是可以独立地演示两个分运动,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准确的演示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三是由此可以拓展开去做其它相关的实验。演示实验要求直观、准确、省时,物理中有许多演示实验效果不很理想,如布朗运动,光的干涉,静电感应等等,这为广大教师在实验器材的改进和创新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找出好的解决方法。

三、学生实验超市化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高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高中电学中典型实验之一,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但电阻的测量方法不局限于伏安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多样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选器材,自选原理和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方案一:选用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

方案二: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0和几根导线,测出R的阻值;

方案三:一个电源,一个标有“20Ω,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一个开关,一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x;

方案四: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两个开关及几根导线,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

方案五: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开关、导线和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测电阻的阻值;

方案六:有电池组、电流表、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及开关,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法学实验篇(2)

关键词: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生药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对激发学生生药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笔者分析了目前生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创新、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模式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生药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目前,生药学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多以传统显微鉴定为主[2]。除少数比例的理化鉴定内容外,现代生药学鉴定中运用的新技术和方法都没有很好地应用于生药学实验教学,无法满足学科发展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实验课程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堂讲授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学生按设定好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经典理论验证性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及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三)考核机制不科学

当下,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实验考核体系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三部分组成,以平时成绩为辅,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为主[4]。实验报告内容差别不大,以显微特征图为主,无法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不能真正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实验考试分未知生药性状鉴别和未知生药粉末显微鉴别两部分。这种实验考核方法基本可以保证实验成绩评定的准确性,但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生药的识别考试中,受限于生药品种及师资和场地,需对学生进行分组考试,这就使后面参加考试的学生会了解和掌握一些考试信息,从而影响考试的公平、公正性。综上所述,现有生药学实验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评价是传统“应试教育”和“验证式实验课”的产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

二、改革方法

(一)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现代新技术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药学鉴定中的普及和应用,药材鉴定方法日新月异。为让学生跟上时展步伐,应在实验课教学中分配一定学时,为学生提供利用和操作现代仪器设备的机会,例如,在生药学实验教学中引入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让学生见识并操作相关实验仪器,从而提高学生操作现代分析仪器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药材鉴定中最新技术和方法。

(二)重视设计,将传统实验转变为综合性实验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可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特点进行设计性实验,并将传统验证性实验优化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包含分组与布置实验任务、查阅和整理资料、实验设计与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报告等若干个步骤。学生根据所选药材的特征先设计出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修改后再按其步骤进行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基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关联的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就生药学实验而言,可以综合考虑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实验课程,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学生可先通过对生药进行基源、性状鉴定,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显微鉴定、有效成分的定性鉴定,最后对生药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含量测定。这种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的实验模式,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大的自由空间,学生不但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助于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制定与实施实验方案,让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生药质量评价常用方法;通过梳理整个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验总结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这种教法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融会贯通,既提高了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也更好地掌握了生药学鉴定的现代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适量增加虚拟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及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环境和实验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呈现逼真的实验环境,对开展高危、高成本的实验及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5]。例如,在生药学实验中可利用观察药材图片、药材切片,以及虚拟的粉末装片和镜检实验,解决生药学标本缺失的问题;还可以利用虚拟实验系统向学生展示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生药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新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方法,解决实验教学耗时长、开销大的问题。生药学实验中适量增加虚拟实验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实验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扩充实验内容,开展学科前沿高新技术实验,大幅度提高实验学时的利用率,让实验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6]。但虚拟实验的过程、实验现象都是软件设计者事先设定好的,只需点击鼠标让仪器运转、添加药品,就可以得到预期实验效果,这样会弱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且如果实验条件稍有变化,实验结果就可能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虚拟实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实际操作为主,适量增加虚拟实验,将学科前沿的实验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实现培养新型药学人才的目标。

(四)开放天然药物标本室,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生药的性状鉴别是生药学的一大特点,而传统实验教学对这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为提高学生辨别药材的能力,学校标本馆的教学资源应在工作日内向师生全天开放,学生可自主前去观察,更加直接地了解生药的原植物(动物)、中药材及饮片的外观,并做出鉴别,以提高生药鉴别能力,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五)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为更加科学地评估学生的生药鉴别能力,笔者认为要完善和优化考核体系。实验考核内容:针对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实验考核体系中纳入综合实验方案设计考核,加入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核,将实验报告、研讨等学习训练都列入考核范围,并将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实验考核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考核方法,增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实验操作考核比重,将传统的试卷考核与实验操作考核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药鉴定中熟练运用现代分析仪器,以达到充分掌握生药鉴定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考核评价: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核评价,实验操作能力考核的评价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考核和评价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实验课是生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生药学实验教学模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为构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通过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将现代新的生药鉴定技术和方法融入实验教学中,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考评办法,不断提高生药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和创新能力强的实用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惠娟,毕志明,李会军,等.生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建立[J].药学教育,2009,(1):50-52.

[2]戴轶群,李红梅,刘浩,等.提高生药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16,(29):86-87.

[3]秦汝兰,关颖丽.基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5):91-93.

[4]董巍,郭丽娜,王晓丽,等.基于四大基本鉴定方法的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6,(17):41-42.

[5]陈章宝,肖国君,邓君,等.虚拟仿真技术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86-87.

法学实验篇(3)

【关键词】模拟演示 自主探索 自主实验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目前,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是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自主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自主课堂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化学是自然学科中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有助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笔者就如何利用好各种实验形式,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全面地发展,谈一点个人的经验。

一、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感知、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实验教学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室是学生模拟演示的主战场,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模拟,催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自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师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充分挖掘实验素材、创设情景,有层次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时,经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模拟实验,再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很难忘却,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可能出现的原因是:装置气密;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的温度未冷却到室温等。由于化学实验多数是在试管中进行的,尽管每个学生桌上都有实验仪器,但是我手中小小的试管中所发生的变化现象要让后排学生看清楚是不可能的,加上又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一一模拟实验,而后排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无法探究,这样使后排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我就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实物投影仪,大大提高了观察的细微变化程度,使从前难以观察的细微变化清晰的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模拟演示生动、直观、有趣、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知,最终形成能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掌握化学知识并形成技能的过程,而技能、能力、方法和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一化学教学过程来培养和训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对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进行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主观形态的技能,学生的学习才会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验室的自主探索是实现认知并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自主探索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验的探索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地参加实验,而且便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未变化,我趁机总结归纳:不仅你们的实验是这样,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无数次实验都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即质量守恒!然后我再用原子模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于是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印象就很深刻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教学,最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的自主实验,利用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我的操作如下: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如在做二氧化碳倾倒实验时,强调学生用玻璃片挡住,且要求学生倾倒时的动作要慢,当低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使学生对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有了较清楚的感性认识,学生就很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根据所掌握知识进行实验的增改,如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时,我用注射器改进实验,学生兴趣很浓,且掌握了气密性检查的简洁方法。自主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室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最高期望,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养成学生的创造力的。化学课堂上的演示或学生实验,生动、直观、有趣,所以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那点看和做,他们更有兴趣自作,探究,所以适当开展一些室外小实验,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室外实验的开展并坚持下去,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每次的室外实验都要在教师的布置下进行。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原理操作;其次,要预设思考题;最后,强调该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做实验前胸有成竹。比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以后,要求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估测二氧化碳含量,学生为完成这个实验,他们要用文字和装置图描述出自己的设计原理,还要自己从生活中找可用的东西作为仪器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找试验器械和药品,以及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和发明,因此,就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当然,室外实验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对一些没有危险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室外操作。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课,实际上是养成学生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直接的课堂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化学实验,是重中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小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中学时代》,2012.2.

法学实验篇(4)

一、准备实验要“细”

“细”就是细致,它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实验前仪器的准备要细,不管是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还是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都要细致,不可有遗漏、大意的现象发生,否则将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获得。例如,在教学《灯泡亮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能亲自看到灯泡亮了,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我在准备实验仪器时,亲自检查灯泡是否能用,电池是否有电,电池盒、开关连接、包皮细电线是否通电等,把各组的器材逐一检查,对于不导电的材料加以维修或替换。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小组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其次,在制订实验方案时也要细致,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此外,学生动手实验也要细,要严格按照最优的实验方案去做。例如,在做《做个电磁铁》的实验时,所用的包皮细电线一定要沿同一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操作实验要“导”

“导”就是指导。实验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学生在小组内制定好实验方案后,与全班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方案的优劣,并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当学生按照最终方案动手实验时,教师需要参与到小组中相机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纠正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论时,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反复思考,得出实验结论。例如,在教学《凸透镜的成像》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制订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交流方案,最后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大家通过比较、补充,选择最佳实验方案,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不到蜡烛的倒像时,我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查看凸透镜、蜡烛的火焰和纸屏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还有火焰、镜面和纸屏的中心高度是否大致相同。当学生操作不规范时给予适当指导。此时,学生若还是看不到蜡烛的倒像,我就引导学生换个凸度较大的凸透镜。最终学生顺利在纸屏上发现蜡烛清晰的倒像。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成像规律,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三、学生实验要“放”

法学实验篇(5)

关键词: 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的活动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绝大部分新授课含有演示实验内容,有些是以实验学习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些是靠实验推断出重要的结论。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即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意义深远。

1.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法的意义

1.1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

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法有其必要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所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2]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锐不可当之势正在全面展开。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

1.2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法有其重要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材与方法、课程与教学水融、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3]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化学教学理论认为,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4]

2.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1)以实验为基础;(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4)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统一。[5]

2.1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6]因此要想发挥实验的作用,我们首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实验。

2.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7]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了解学习的主要成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如增加趣味性实验、生活周边的探索实验等,让他们自己动手,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当然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自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知识需要学生积极地获取,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个飞跃过程,更需要靠学生自己勤奋钻研,勇于实践。

2.3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实验探究性教学,主要强调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种针对教育理念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结论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的方向转变。

2.4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统一

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重视课程结构的调整,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培养了坚定的科学态度。[8]这三项教学目标是彼此统一的,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

3.实验探究教学的程序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程序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引出问题―实验探究―探讨规律,四个基本环节。[9]

3.1发现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从已学教材中或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些富有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而且引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科学思想,启迪学生思路。[10]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可向学生质疑:如果要使氢气的发生装置能够随时添加酸液,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如果要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实验装置又应如何改进?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启普发生器”的相关资料受到启发,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来改进。

3.2引出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11]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况,促进学生进行阅读资料、讨论、实验构思与设计,提出某种可能性,从现象上、结论上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前作出某种预言。

3.3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数据,掌握感性材料,发现新的知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实验;要验证推理、假设、联想的正误,离不开实验。对学生通过质疑、假设、联想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论证。[12]在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前要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实验后要科学地分析观察的结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细微的、不正常的现象或误差,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导致误差的可能的原因。

3.4探讨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等活动,从而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点拨是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概念、规律和理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4.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教学通常有两种模式。

4.1模式一

模式一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13]

示例一: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和CO,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出问题]:两种气体之间有联系吗?

[进行实验]:

(1)将两种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中放有布条),观察溶液有什么现象?

(2)将两种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3)用试管收集两种气体,分别倒扣水槽中,观察液面上升快慢速度有何变化?

(4)闻气味,看看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5)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放有活老鼠的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进行观察,老鼠有什么变化?

(6)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生长状况一样的同种植物,进行充足的光照,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有什么变化?

[实验事实及处理]:

(1)SO具有漂白性,CO没有漂白性,在前者的溶液中布条的颜色褪去。

(2)SO易被氧化,CO不易被氧化,在前者的溶液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去。

(3)VSO∶VHO=40∶1,VCO∶VHO=1∶1,在后者的溶液中,液面上升得快。

(4)CO没有气味,SO有刺激性的气味。

(5)在前者的容器中观察到老鼠的生长状况受到影响,但是后者的容器中发现老鼠已经死亡。

(6)在前者容器中的植物生长状况变的慢而且叶片发黄,在后者的容器中植物长势很旺。

[科学抽象]:

从上述几个可以看出(1)(2)(4)是SO所具有的特性;(3)(5)(6)是CO所具有的特性。那么从其他方面考虑,则有以下几点。

A.(1)(2)是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的,在(2)中要控制溶液的量以及要考虑药品的特性,同时操作又不方便,相比之下(1)较好且简单易行,现象直观。

B.(3)(4)是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的,在(3)中,溶液的体积量取不方便,故相比之下(4)较好。

C.(5)(6)是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的,但是考虑到动物和植物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试验中不易观察和操作,所以我们就不作评论,只是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

所以综合上述几点,从化学鉴别的角度考虑,(1)(4)的方法我们可以鉴别使用。

[结论]:

通过以上六组实验,可以看出SO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漂白作用、不易溶于水、不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做原料,等等。而CO则具有不供给呼吸、不具有漂白性、无气味、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等等。

[应用]:

SO是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尽量减少SO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美化;环境中增加一定的量CO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可以在塑料大棚中增CO的含量,促使蔬菜的生长,等等。

4.2模式二

模式二可概括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

示例二:分步沉淀

[提出问题]:含0.1mol/LFe和0.1mol/LZ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是否两种沉淀同时产生?

[提出假设]:

(1)Fe(OH)先沉淀;

(2)Zn(OH)先沉淀;

(3)二者同时沉淀。

[制订计划]:

(1)实验前预测反应可能有的现象:先析出棕色沉淀;先析出白色沉淀;析出浅棕色沉淀。

(2)实验中观察现象;

(3)实验后做出解释。

[实验探究]:在0.1mol/LFe和0.1mol/LZn的混合溶液中,加人NaOH溶液,观察现象,观察到先析出棕色沉淀。

[解释与结论]:在18°C时,Ksp[Fe(OH)]=1.1×10,Ksp[Zn(OH)]=1.8×10,沉淀Fe所需的OH很小,故Fe(OH)先沉淀。在含多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人沉淀剂,离子是分步沉淀的。

[应用]:定性分析中,用于离子的分离。

模式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等,都可以通过此模式来获得。模式一和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同一教学内容既可以按照模式一,又可以按照模式二来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一和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有区别的。以假设及其验证为主要内容的模式二,由于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不尽相同,在高中阶段更善于进行推理和判断,主动思考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因此,模式二的开展应以高中为主,初中阶段则主要应按照模式一来进行教学设计。

5.对实验探究教学法的评价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根据现象和事实,学习理解化学知识,验证化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中,学生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能初步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本质,并且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当然,使用这种教学手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时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总之,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我认为,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今天,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无疑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玉琴.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J].化学教育,2003,(12):25-26.

[2]张援.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80~84.

[3]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J].基础教育,2004,(2):62-64.

[4]刘知新,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2-194.

[5]刘凤泰.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和任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5):1-4.

[6]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268-270.

[7]陶正荣.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J].林区教学,2006,11,(07):79-80.

[8]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6-208.

[9]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173.

[10]李欣然.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2):54-55.

[11]郑长龙,梁慧妹.试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8):49-51.

[12]赵虹云.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初探[J].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162.

法学实验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8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有时候配备的实验装置不尽合理,个别实验步骤繁琐、操作困难等原因,出现耗时长、实验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不高等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操作水平,很有必要对部分实验予以改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实验的改进所采取的一些方法。

一、改进方法,增强效果

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但是由于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大多数学生观察不到。因此我将此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改进后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蜡烛燃烧产物的鉴定。教材中: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然而这样的操作,若时间过短则烧杯内水珠不明显;时间过长会因为烧杯内温度过高,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导致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且容易烫手而使实验失败。所以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倒扣在火焰上方。由于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高、密度小,正好进入试管,遇到试管底部的冷壁冷凝成水珠,再用胶头滴管滴入石灰水,就产生了很明显的现象。

3.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关于“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材要求学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然后用实验方法检验呼出的空气与吸入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而此处却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这一前后矛盾的问题,使学生对该知识的接受很勉强,理解不深。因此可对该实验作出改进:

将一根玻璃管伸向集气瓶底部,缓慢吹气,连续吹4~5口气,取出玻璃管,盖好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另外,用干燥的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壁,能观察到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壁上有水雾,而空气的集气瓶壁上没有水雾,这可以证明:

(1)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

(2)向盛有呼出气体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现象不明显。这说明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将燃着的两根木条分别伸入两瓶内,相同时间,可观察到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的木条则继续燃烧。这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本实验经过这样的改进后,达到了探究的目的,减少了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的操作步骤,优化了实验过程。

二、化繁为简,提高效率

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时,教材共用了四个实验,比较繁琐且费时。为了提高效率,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其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可看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可看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法学实验篇(7)

建国以来,高师院校(简称高师,下同)为我国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建设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与非师院校的竞争加剧以及中小学生源的减少、教师的饱和,高师院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一个非常艰巨而现实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高师的发展要摆正自己的方向,要继续发展优势领域,始终把培养中学教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次,高师需要开展有效的改革,应该“向下看”,也就是改革的理念与方式面向基础教育一线,在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中建立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笔者在高师工作,同时指导中学物理的教育实习,结合多年教授的科目和经验,对物理教学法实验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在于将高师教学法实验与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紧密衔接起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较快适应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现将物理教学法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与思路展示出来,期望对高师的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2教学法实验的困境:重视不够

物理教学法实验①是高师物理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高师物理师范生实验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师范生掌握中学物理基本仪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自制教具等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很多高师院校经常将教学法实验置于教学法(或教学论)课程之内,加之教学法实验课程没有像普通物理实验那样有“深度”,经常被忽视或边缘化,同时与中学联系不足,改革力度不够,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从1990年到2010年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检索.以“物理教学法实验”为主题,仅检索到20条文献,以“物理教法实验”为主题检索到7条,以“物理教学论实验”为主题检索到1条,以“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为主题检索到14条,以“物理教材教法实验”为主题检索到1条.而且,相对来说发表的期刊层次都不高.对于这样一个对物理教师教育至关重要的传统课程,研究成果之少确实令人乍舌!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我们的师范生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完成这个育人目标还是个未知数.笔者虽没有开展过系统的调查,但从目前教学法实验课程的地位和研究情况来看,我们的准教师们是很难顺利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如果我们还坚持按照原有的课程不加改变,教学法实验课程可能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了,物理教学法实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

3改革的措施:方式与内容

3.1加强实验理念的衔接实验理念是改革的“向导”.高师物理教学法实验是为培养适合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师服务的,物理教学法实验的理念必须与中学阶段的物理实验目标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早在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物理精简纲要》中提出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把实验插在讲授中间,便于学习和理解”[1],1956年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又明确规定,“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明确而巩固地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使学生获得使用量具仪器和工具的实际手段.”[1]如今,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实验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在高中物理实验专题的开设目的中提到,“……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2]时代的变迁为中学物理实验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根据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目标来规范现时的教学法实验将会毫无意义,更无法适应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际情况.为此,物理教学法实验必须从目标和理念上加强与中学的衔接,让师范生明确物理教学法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顺利完成中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而不是仅仅认识几个仪器、会操作几个实验.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紧密围绕新课程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目的和理念,积极加强与中学衔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物理教学法实验的理论认识,为课程定位奠定了基础.

3.2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实验内容是改革的“抓手”.任何改革都要针对具体的内容,否则会显得空洞而不现实.物理教学法实验与中学密切联系又高于中学,教学法实验课程的题目和内容应该有一致的部分,也要有不同之处,只有加强与中学物理实验内容的联系,才能有效促进实验课程的衔接.根据新课程理念及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我们及时对实验内容做了调整.首先,删除了陈旧以及在普通物理实验中做过的实验内容,包括电影机的放映技术、气垫导轨、基本测量①等.其次,适当增加了与新课程实验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逻辑电路、光电效应、万用表使用、传感器使用等.同时部分修改了可以改进的实验内容,例如由于萘有一定毒性,我们将晶体的熔解和凝固实验改成海波和焊锡的熔解与凝固;改变牛顿第三定律在传统上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做法,用力传感器来完成实验,使学生更加熟悉中学课程中涉及到的传感器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与中学物理实验的联系,很多在校外有教学实践的学生都感觉到教学法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直接指导作用.

3.3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改革的“途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指教师讲解原理、拟定方案、演示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填写表格,完成实验报告.[3]但它的教条化、统一化、静态化的弊端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3]很难想象一个只会跟着教师模仿实验的师范生能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首先,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只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学生的自学和研讨完成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遇到典型问题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培养了学生协作实验的习惯.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进行实验的演示和讲解.每个学生的讲解、演示实验过程每学期轮换一次,如果第一轮不合格还要进行第二轮,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其他学生和教师担当“学生”和“评委”.第三,增加实验探究的内容.实验探究是中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师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将来指导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职前培训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才能适应中学阶段的实验探究教学.为此,在物理教学法实验中,除了常规的物理实验探究之外,我们增加了2周在探究实验室利用传感器开展的实验探究教学.

3.4强调学生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学生的“作品”.自制教具可以解决实验经费不足,补充部分物理仪器缺乏,可以加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等功能.但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生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手段.“自制教具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省钱,而是通过自制教具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4]同时,自制教具也是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是中学物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强调教具制作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趣味物理实验等开展教具制作.首先,强调自制教具是考核的一部分,每学期的课程有两周是自制教具时间,在学期末每个学生都要有“作品”上交,并根据标准给予打分.其次,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开展集中自制教具活动.例如,针对高中选修3-2教材中电磁感应的内容,自制了电磁感应装置,如图1所示.再例如,根据浮力原理制作了“浮力天平”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等等.图1自制电磁感应装置图2自制“浮力天平”自制的电磁感应装置通过对二极管发光的观察,可以清晰地表明电磁感应的存在,而不需电表等装置,既简便又有效.自制的浮力天平将浮力原理和天平原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易于学生加深理解.学生的自制教具最后都贴上学生姓名和学号,成为他们自己的“作品”,学生很有成就感,有的已经成为后续各届学生参考的“样板”.

3.5拟定成绩评价标准拟定标准是评价的“准绳”.除了学生平时表现外,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例如自制教具的评分标准(见表1),讲解演示的标准(见表2)等,为判定成绩、改进不足提供了依据.

3.6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能力是改革的“核心”.实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物理实验能力是指顺利进行物理实验并完成实验目的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在实验活动中的综合体现[5].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分析等.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教学法实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上述改革都是围绕学生的能力展开的.高师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会迁移到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即使职前课程没有涉及到相关实验,学生也能较快适应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验能力的提高是加强物理教学法实验课程与中学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的保障.实验能力的培养除了上述手段外,我们还结合我国目前中学的现有情况,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开展微型物理实验,非常规物理实验[6]等.这些形式的实验教学是对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和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4改革的效果:成绩与不足

4.1取得的初步成绩

4.1.1提高了师生对课程衔接的意识通过6年的改革,每届学生的实验意识和能力有明显的改变,不再认为教学法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简单实验,由最初的“混实验”改为“开发实验”、“研究实验”.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很多学生积极地将计划中没有的中学物理实验拿到课堂上来做,即使仪器不同,也会想方设法开展.前面的例子中,学生自制的电磁感应实验即是对高中电磁感应实验的改进.我们指导教师和学生已经意识到与中学的衔接是教学法实验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正是由于教学法实验与中学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正确正视物理教学法实验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1.2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具制作方面.教具是学生的考核的内容之一,他们所呈交的教具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教具比较精致,可以拿到中学课堂中演示,有的则比较粗糙,但学生自制教具的意识和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一些小零件都是学生自己掏钱买的,一些废旧物品都成为学生手中的“宝贝”,有的学生甚至做了2~3个教具.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们学生所提交的教具达300件之多,有相当一部分已作为后届学生制作教具的模板和样品.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是高师物理师范生的重要能力,是顺利开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技能.

4.1.3提高了学生讲解、演示的能力在讲解、演示实验之前我们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章可循、思路清晰,在讲解、演示实验模拟讲课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模拟讲课进行点评.由于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学生兴奋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活跃.讲解、演示过程对学生整理讲课思路、组织语言、规范操作、解释实验现象等都起到了积极的锻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演示和讲解能力.在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非常熟练地将实验纳入讲课之中,并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等演示实验现象,说明实验原理.在准备就业和试讲过程更是表现突出,表现出良好的技能水平.实践证明,讲解、演示实验在师范生走向中学教师的道路上是一个良好的尝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训练方式.

4.2待深化研究之处

4.2.1量化统计与分析不够由于每年的教学法实验课程内容都存在变动,目前还没有针对开展具体量化的调查问卷分析和统计,我们计划在近期逐步研制相应的改革调查问卷,开展相应的调查,争取取得更加明确的研究结果.

4.2.2缺乏跟踪研究毕业学生的教学情况由于我们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对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跟踪调查研究存在较大困难.对学生的跟踪研究可以提供反馈,为改革提供更合理的依据.因此,我们计划通过教育实习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毕业学生的联系,争取能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

4.2.3自编教材未出版教材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参考.但由于参与改革的主要教研人员工作繁忙,笔者还在攻读学位,没能及时将教学法实验教材进行系统的整理,没能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搜集材料,抓紧制定编写教材的基本思路,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出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