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互动教学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1 09:06:56

互动教学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篇(1)

(一)初中语文互动的内容呈现出表面化的特征

课堂互动是要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课堂互动一方面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答案验证或者说课本知识点的寻找,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传统课堂,更存在于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将互动问题设置为作者是(),原名(),字(),现代著名作家。这样的课本知识查找,初中生甚至不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便可以快速在文中找到答案。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了”使用了怎样修辞手法的类似问题是一些初中生已经早已掌握的知识点,上述两个问题的共性在于虽然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学习,但是因为未高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得问题成为一种机械的问答,没有引发思维和思想的碰撞。另外,是互动问题的形式化回答,在公开课中一些教师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通常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以符合新课程背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全面发展,但这些问题通常是已经通过事先的讨论或者教师已经给予相对固定的答案抑或教师指定学生在准备,这样的互动问题是一种形式化的互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角色的被动化

互动是平等的互动,人人都可以发言,每个人的观点只有不同没有对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互动教学的主宰者。新课程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引导激发学生的讨论,使课堂成为活的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要顺应其趋势,让学生由课堂的无声被动状态向有声积极的状态转化,这是一种好的趋势,是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动力。在实践中,某些教师却歪曲地理解学生的发声权,学生可以互动,但互动的时间和互动的内容由教师决定,互动内容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决定,教师通过缩短互动时间、给予自己认为正确答案的学生展示权及对这些所谓正确答案的表扬,使自己的思想仍在班级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局面,语文知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记忆而没有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

(一)以互动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搭配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互动问题,指引学生的学习。互动问题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整体的了解,这里涉及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互动问题。其次,初中语文互动问题的设计与以往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是没有局限性的。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以下几个互动问题:第一,课文为什么称“紫藤萝瀑布”?请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写下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共出现了()次,按顺序分别是()()();第三,给课文划分段落。()花()花()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单纯写紫藤萝,而是通过描写紫藤萝发出感慨()。初中学生基本能够从表层看懂文本内容,但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在文字表层含义下的思考,同时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互动

互动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互动教学;关注;优化;设计;指导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师与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本其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教师的热点话题。随着新课改大潮的进一步推进,虽然我们的教师已一步步重视了互动教学的过程,但仍存在着几点误区。误区一:互动形式化,互动实质缺失,为互动而互动形式化的互动,指的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性内容。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学互动,设计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团团转,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上是利用“满堂问”而进行“满堂灌如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片断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什么?

生1:是一排排树。生2:树上有很多叶子。生3:地上有绿绿的小草。……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有两排树,第一排有几棵?

生:8棵

师:第二排有几棵?

生:8棵。

师:一共有几棵?

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但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这样的互动有效吗?显然是无效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只停留于表面,没有提炼出任何数学信息,学生因此看到什么说什么。而教师的后三个问题又过于简单,学生不动脑就能说出。

例:教学“和大小比较”,当有的学生认为大,有的认为大,师:看看我们桌子上有什么东西?生:有长方形、圆形。师:请你们用长方形或圆形折出和,比一比哪个分数大?于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顺顺当当的比较出大于。学生似乎是积极地在动手、在验证,全体学生都在互动,但由于受教师的亲自指导,顺畅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定向的,缺少思维的互动。

误区二:互动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应包括师生间的双向活动与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现在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生生间的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师生互动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使教学成为师生、生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平等交流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误区,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的转变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更好地使课堂早日走出互动的误区呢?

一、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有效互动

1、创设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实际、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容易打开思路,感情上容易沟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教学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互动”,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内在的需要,通过互动活动,主动地获取体验,获取新知。

例如:一节高年级的“统计”教学,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道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子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己家庭一年来的主要开支等情况的社会活动题目,上课时学生们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热烈地探讨,教师也紧上根据学生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统计图。短短的一节课,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了发展,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丰富了互动的内容。

2、开放学习材料,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开放性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展课程资源,除了精心选择主体学习材料外,还要重视选择好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或辅助材料,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大的帮助。如“克和千克”的教学,我们立足于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利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三种1千克的物品,学生准备的有味精、大米、黄豆、洗衣粉、饮料、水果、果冻、饼干、沙子等,有散装的,也有原包装的。课中,每四人一小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感受1千克的质量,并说出这1千克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想的方法非常多,“用秤称的”,“看包装袋上写着1千克或1000克”,“一包盐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1000克=1千克”,“果冻的包装袋上写着50克,数20个就是1000克”……有几个学生的发现真是出乎意料,一个学生说,“这1千克味精与这1千克饼干不一样重(铁皮盒),只不过他们的‘净含量’是一样的,毛重是不一样的,因为饼干盒比包装袋要重得多”。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有些饮料盒上写的重量不是千克,也不是克,‘红牛’的净含量是250毫升,‘伊利’酸奶的盒子上写着‘净含量250ml’,我家的‘鲁花牌’花生油的瓶子上写着‘1.8L’。”还没等她说完,有些学生抢着说,“250毫升就是250克”,有些学生纷纷拿出矿泉水、牛奶瞧个明白,非常兴奋地说,“咦,怎么饮料瓶上写的都是毫升和ml”……正是这些开放性的生活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知识的“再创造”活动,竟然生成“净含量”“毛重”“毫升”“升”等知识。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互动起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优化问题设计,拓宽互动空间,促使学生思维互动

教学互动起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教学互动。合适的数学问题是保证有效的课堂互动的基础。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糅碎,讲深讲透,学生不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害而百无一利,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或能引起学生争辩的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东西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可留足学生学习的互动生成的空间。

1、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和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思维范围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的和比较,或分蛋糕的方法比较、甚至出现变同分母比较的方法。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吗?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设计选择性问题,张扬个性,扩大互动范围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当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出示一组数12.5,8.8,240,199.9,32,2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编成乘法算式,并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这时学生出现以下好几种方法

生1:12.5×32×25=(12.5×8)×(25×4)

生2:12.5×8.8=12.5×(8+0.8)

生3:240×25=60×(4×25)

生4:12.5×240=12.5×8×30

生5:12.5×32=12.5×8×4

生6:8.8+199.9×8.8=8.8×(199.9+0.1)

生7:12.5×8.8+25×32=12.5×(8+0.8)+25×4×8

生8:25×8.8+25×32=25×(8.8+32)=25×40.8=25×40+25×0.8……

设计这种选择性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人人有互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互动,都得到训练、发展。

3、巧设争议的开放题,让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

如,在教学完“圆的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用一根12米的绳子,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学生经过讨论争议,一开始得出三种方案,并得出圆面积最大的结论:

①S1=3×3=9m2

②S2=4×2=8m2r=12÷3.14÷2≈1.9m或S2=5×1=5m2…

③S3=3.14×1.92=11.3m2

有的学生提出借助教室的墙壁来围,围成的面积更大,学生经过探索交流讨论,得出三种方案,并得出半圆面积最大。像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开放题,学生容易引起互动,随着互动的展开,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在探索中思考、明理、发现、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尽管学生的说理有不全面或有相似重复的地方,重要的是多给予表达与引导,那些奇思妙解就会盛开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三、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

1、师生角色互换

课堂上鼓励学生走向讲台,面向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的互动形式。如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相遇应用题》,当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时,他把学生按不同算法分为两组,由甲方提出质疑,而乙方解释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利用线段图演示说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角色完全由学生充当,“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2、搭建争辩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好胜好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争辩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这样便有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如在估算中,有这么一个问题“讨论:如果要估计一袋黄豆有多少粒?你会用什么方法?”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在汇报过程中时常提醒学生,“在欣赏他人方法的同时要学会反驳别人的意见”,所以在汇报的过程中出现争辩的情形,并形成了多种解题策略。

生1:看1粒占的空间有多大,整袋的空间有多大,就可以求出黄豆的粒数。

生反驳:你说1粒米占多大空间。(生1傻了,教师引导,方法可以,但测量有点难度)

生2:把黄豆摊在桌子上,平均分成4份,数出1份的粒数,再用乘法求出近似数。

生反驳:一袋黄豆太多了,分一分太麻烦了。

生3:用勺子量,比黄豆倒在地上的方法要好,只要量出共有几勺,数出一勺子有几粒,用乘法就可求出总粒数。

生4:这也太麻烦了,还是用秤称出整袋的重量,再称出一粒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除以一粒的质量。

生5:称出10克黄豆,数数粒数,再称一称一袋的质量,包含几个10克,就可以计算出总粒数。

……

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真让教师眼前一亮,豁然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倘若只重视书本中的一种估算方法,倘若没有提醒学生学会反驳他人的意,倘若不给学生争辩的时间,没有生生的有效互动,哪来的精彩生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孩子多质疑、多争辩,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真正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情感在交流中融和,思维在争辩中碰撞,策略在争辩中深化的目的。:

3、让学生当作业的“导演”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上,现代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学习新的知识后,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作业,并参与作业的评价。如教完乘法分配律后,让学生编题,同桌练习,或全班练。这样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通过相互编题、评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促使生生有效互动。

四、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具备互动的素质会互动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学生必须具有互动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能互动会互动。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他人的发言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如果不会倾听又怎样获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化呢?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做到:一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二要有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其他同学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难点;四要用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不能盲从,做到有选择的授受,说、听、思应当并重。

2、引导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从他人发言中得到启发,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反思与批判,引起新的认识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识系统进行修理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提问,如质疑型、反驳型、补充型提问等。

3、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欣赏和尊重去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应努力摒弃那些形存实亡、虚假的互动,不遗余力地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在合作与对话中去实现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互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

2、杨章宏主编《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互动教学论文篇(3)

作者:王琦 贾祥凤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在讲胶体化学中的表面活性剂时,先给学生播放新碧浪洗衣粉广告,然后提问:“新碧浪洗衣粉去污能力为什么这么强”,“新碧浪洗衣粉中的蓝色和绿色强效去污粒子的成分是什么”,“普通洗衣粉与加酶洗衣粉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是什么;加酶洗衣粉中的常用酶制剂是什么;探讨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探讨加酶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把查阅的资料和所做实验的结果放在网上让学生相互学习,并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讲解、进行问题答疑,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前沿实践的统一.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教学的重要表现是从重教转向重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前瞻性、开拓性的重要手段[5].教师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承担网络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认真研究、整合,制作与课程相关的课件、专题网站,教学录象,提供给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如在讲第六章《电化学》时,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工具查找锂离子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的一般原理、了解化学电源中的前沿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小组成员把研究内容进行交流学习,由组长汇总、整理,写出书面报告.最后小组代表发言,班级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多媒体网络为基本平台,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艰辛的探索以及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培养学生的最高体现是人才的创新能力,这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是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掌握了创新方法后,能顺利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成果的人才.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设立直观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具体、更感知,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而且能及时补充物理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表面与胶体部分的时候介绍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在电化学部分讲述太阳能电池及化学电源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物理化学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通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引向探索未知世界的新领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把学习的控制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减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逐渐淡化.教师要积极顺应新形势发展,适应时代和网络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角色,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实现信息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做到“网络发展”与“传统教育”相互结合,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改“教”为“导”,成为学生学习征程上的合格“引路人”、“导学者”.关于网络教学资源问题探讨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体系的角度来看,当前物理化学网络教学资源的缺乏主要体现在网上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库建设和网络课程内容等方面.具体讲,一是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形式单一.在构建网络课程时,有些物理化学网络学习资源只是简单地将教科书、教案或是讲稿转换成文本,网上教材也大多是直接把教师上课的录像搬上网络,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网络资源库建设缺乏科学的设计与组织.物理化学资源库建设片面追求数据量,大量转录网上未经梳理的资源,只考虑信息的存贮与呈现,缺乏有效的设计和融合,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影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有效地为新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提供服务.三是网络课程内容缺乏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的学习资源.网络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的能力.教师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根据物理化学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符合课堂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极富挑战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开放的教学资源下,学生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了基于网络丰富资源的互动式学习,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广域性、开放性和异步性等特点,利用群体的智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学,促使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互相支持、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生事物,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是当前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教学实践.随着它的不断完善,将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互动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多媒体

一、引言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尝试了“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可能。教学手段变化了,那么该如何设计组织课堂活动,如何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上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及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以及在多媒体背景下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这是引入多媒体以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多媒体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带来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即“课件”)可以使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其丰富的教学资料图文声并茂,语言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可以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无法比拟的语言环境;课前设计的大容量的知识内容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从而大大减少课堂的浪费现象,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场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九单元(SongofDefiance)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例来谈谈将多媒体运用到“互动式”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二、课堂教学设计

实行“互动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传统的“互动式”课堂教学通常包括热身活动和课文学习两部分。多媒体投影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演示速度快,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热身活动(warm-up)、课文学习、演练和结束四个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多样化、生动化的特点,注重知识的纵向及横向的联系,尤其注重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一切课堂活动都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采用图、文、声、像多媒体立体语言教学调动学生一切感官,通过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输入活动及大量的语言表达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语言操练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同时也激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演示中不忽略总结,讲解中不忽略交互,组织好课堂讨论,及时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本单元的内容是集中营中犹太人利用音乐来对德国纳粹进行反抗,当代的学生并不是很熟悉,教学过程的总体流程如下:

(一)热身活动(warm-up)

课前的热身活动(warm-up)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英语环境中,并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一次充分的思想动员。传统热身活动包括争议话题辩论、趣味或热门话题讨论、讲故事、就主题大脑风暴等形式。采用多媒体以后,在传统方式基础上充分运用图、文、声、像多媒体立体功效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创造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根据本科内容,先让学生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纳粹在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屠杀的片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主题上来,使得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感官的认识,再让他们联系自身知识对影片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讨论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创造机会引出本课的词汇“consentrationcamp”、“Jew”、“cammandant”、“gaschamber”、“extermination”、“Nazi”等,并把它们写到黑板上。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英语环境中,使得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感受到富有情感特色的挑战性,同时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作了一次充分的思想动员,得到了“引导”而不“牵掣”的教学效果。

(二)课文学习

多媒体主要是为互动式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信息量适度的原则,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发挥互动式教学优势,加强对学生的诱发引导,对他们的出错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注意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和讨论的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方式:1、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使用多媒体软件中的“背景知识”部分,既有文字又有图像,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生动、形象的特点。

2、教师设计一两个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件中的课文录音。本课教师设计的问题为:“WhydidtheNazimakeanefforttoturnTerizinintoashowcase?”及“WhathappenedtoSchachterandhischorusmembersnotlongafterthatperformance?”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课文正确的语音语调,又能培养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就将听与说结合起来,而听、说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该将这两个环节割裂。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3、要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布局展开分析,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文章结构,学生进一步把握及理解原文提供了便利条件。

4、进入段落细读。具体方法为:(1)理解段落内容。教师先提出问题,要一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教师的提问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达的机会,又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间及学生与学生间一连串的对话和讨论,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提供便捷的反馈信息,及时地了解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如语言表达的特殊结构(包括词语和语法等)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2)分析句子结构与词汇。这一部分采用问答和演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异常活跃。在问题设置方面,采用的方式是: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在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有些涉及到难句分析及翻译的,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加以演示,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教师就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语言活动,并体现了语言的交际特点。(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读听增加了语言储备;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又增强了使用语言的能力。对难句、篇章的分析以及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正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长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与前面自然导出的本课生词短语前后呼应,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三)演练

可以举行形式多样的趣味英语活动,如:师生一起讲故事的接力赛,英语猜谜活动,填字游戏,趣味句子传递,幽默看图说话,趣味话题讨论,争议话题讨论。采用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本课主要采取“单词短语造句、根据屏幕显示的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几组,小组内的学生一个接一个造句,把文章的短语、生词连贯地运用在一起,对课文进行复述。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可选择其他图片用本课的词汇编一个新故事。

通过以上练习,进行了及时的教学反馈,达到了消化、巩固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束

结束部分不仅仅是提出下次课的预习内容,更主要的是肯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表扬和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留下习得英语的美好回忆。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讨论性的题目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

三、结束语

在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该教学方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达85%,他们认为引入多媒体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其他15%的学生不太满意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语法讲解还不够。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适合教学实际。第一,在课堂内充分利用了各种英语资源,达到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第二,多媒体与互动式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使课堂更为生动活跃;第三,在有限的时间内,授课输入和输出的内容都大大的增加,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总之,多媒体运用到“互动式”教学中,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匡忱,刘莉.改进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外语界,2001(1).

互动教学论文篇(5)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教学成败的门户。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动起来,开始部分尤为重要,因课堂导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极顶时期,老师要不失良机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步入轻松活跃的状态。老师态度随和、动作自然、语言流畅、灵活自如,导入贴切会让学生很快轻松下来主动的参与活动,获取知识。我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红灯.绿灯》时,从课桌的摆放形式呈“十字形”,在上课铃响起时,我随意的站在“十字”中心,不像以前雁队式的坐堂,学生在人性化,生活化的主题场境中显得轻松,随意,且主动积极地参与和老师一起过马路的引题游戏,在游戏中孩子是最真实自主的,能使他们踊跃地表达出自己了的游戏体会,这样的情绪同时也感染了我,灵活自如的带着学生进入教学的主体环节。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相互流动,互相传递的,如同有生命一般的是“活”的,老师像湿润的土壤,学生好似待发的种子,而“师生互动”犹如温和的空气,让种子充满了生命力,给土壤带来了生机。

二、“师生互动”中教师是追随者——“随”

在一堂课中主体部分要求教师必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才能达到课堂实效。教师在重点部分的讲解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些听力和智力受损的学生显得更为关键。在我的课堂进入主体环节时,我从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成跟随者,在组织活动《红灯.绿灯》时,与学生一起破解新词“贪玩”时,学生举例:“李某某和孙某某昨天自习课在校园里打闹”,听到这里跟着他的表述立即提醒他:“他们什么时间回到教室的?”“放学时”大家抢着说,我问“那他俩的作业什么时候交的?”“还没交呢!”看着学生一脸责怪的表情问“所以像他俩这样一直只顾着玩,不做应该要做的事就叫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贪玩”,接着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完整表述“贪玩”的词义,再让他们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贪玩”一词的句子一起理解,知道过马路时不能只顾玩,再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明应该怎样做,说出课文重点内容:“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最安全。”再进行演示说明,整堂课学生联系生活、利用课文、借助老师点拨顺利轻松的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我跟着学生的思路扮演了一个“跟随者”及时的点拨学生,避免他们的思维“冷”下来。让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热”度,这是由融洽的“师生互动”来维持的。

三、“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启发者——“点”

对于聋生和智障学生来说,因身体的某一方面缺陷信息量的接受受限,导致思维缺乏灵活性,所以在特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我所说的“点”。在给聋生上律动课时,由于聋生对音乐听觉感知的缺失,对动作韵味的理解把握不准,表现欲望不强,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启发和引导者,及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我在给学生排练教授反映聋校师生情结的舞蹈《特殊支教》前,与聋生进行了两节课的交流讨论,主题围绕“我们初次相见和相处”先说再表演,我先将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后进行表演,我表演了《特殊支教》中老师与学生初次上课情景的老师动作片段,把聋生超强灵敏的视觉感知触动了,他们踊跃的和我一起表演,之后继续启发:“我想知道,你们听到有新老师要来时你们的咋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表演给我看看。”学生便主动互相商量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用自创的舞蹈动作做以表达,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表演兴趣,随机将他们的动作进行规范和个别指导,并作为这个舞蹈的开始部分,保持学生的少有的表现热情。整个舞蹈的排练和教授我利用启发谈论,牵引指导,联系学生,从聋生的缺障处找填补口拉近他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和师生间的心理间隔,解决聋生舞蹈表演与意境表达脱节的问题。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进,合力双赢。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发动者——“用”

互动教学论文篇(6)

《古代汉语》隶属中文专业骨干课程之一。该课对学生古书研读、美学鉴赏、历史比较、理论思维及写作等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助益,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古代汉语》是极难上好的一门课。该课缺乏现实“实用性”,不能直接增强学生追求的“社会能力”,学生认为其无就业意义。加之这门课以讲析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课程安排知识多、课时少、系统性不足,历来被学生公认为“三最”课程:最枯燥、实用价值最少、考试最难拿分。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方法,祛除传统教学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古汉语课教改中,互动式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互动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加大课堂投入力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课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古代汉语》作为传统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如何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实际上,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古代汉语》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就是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单纯听者角色,使他们成为听者和言者,促使他们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地学习,从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实践中自主获取、掌握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三项内容,通过三项载体,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反应,与教师形成互动交流,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学生与教师教学互动三项基本内容

1.探究即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入体会、细密梳理、认真辨析、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切实消化吸收后加以反馈的学习行为。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学生以某种互动形式对所学内容,如课文主旨大意,予以陈述、阐释、演讲,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独立见解,力求论述翔实,有说服力。学生的学习——反馈过程是一个探索、钻研、深究的过程。该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领会、概括、应用,注重学生将知识用好、用足、用出水平。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实践(表达),对学到的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同时更进一步地对其予以灵活运用,形成一种创造性学习。2.质疑中国学生课上表现多是“不违如愚”③,教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从不质疑。古汉语课应培养学生的反诘精神,让学生学习中具有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吗”④的不盲从态度。《古代汉语》课现有教材都出自名家、名校、名出版社,其内容似乎都是定论。但我们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化,原有的一些注音、注释、结论等有应该商榷或纠正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质疑、纠错。只要学生的论说有见地,有新思想、新观点,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多加鼓励,比如增加平时分等。此外,还应在课堂内外开展讨论,找出质疑点的真伪,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搞研究、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找准学路。3.评析即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予以分析、评论。评析环节是学生教学反应的最高层面。在此阶段,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达到理论思考高度,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辨方式,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同时,学生也形成了对传统观念、共识定评的分析、批判态度,不盲信权威,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有主见。评析中,学生可以评述教师对教材解说的观点是否恰切、全面、深刻,也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就所学内容搜寻新的参考资料,在现代学术视域下,从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各种新视角对课文内在涵义加以多元化审视、考量与解读,自出机枢,发表新观点,给出新论断,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扩展与应用。评析互动注重学生的表达特色与独创性,鼓励自由发挥性学习。

(二)互动式教学的三种载体

1.提问提问是互动式教学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最简便易行的坏节。它是双向的,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8期即教师提问学生与学生向教师发问,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向教师提问题,一般是请求解答疑点,或发表不同看法;教师提问学生,包括对其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对其创造性予以提示、启迪与引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宜浅不宜深。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初始接触学术讨论,囿于学术素养不深、读书不多、学识不够,尚不具备驾驭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深浅适度十分重要。其次,宜小不宜大。学生阅历浅,缺乏知识积累和学术积淀,自行搜集材料寻找答案的能力尚弱。因此,讨论议题不宜过大,否则不好把握,讨论难以展开。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适度挑战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自行解决,并能从中获取成功喜悦与自信的题目。再次,宜新不宜旧。古汉语课也应站在当今知识前沿谈古论今。讨论题目应参考最新考古发现、科研成果,让学生根据最新学术动向,参与讨论,辨别真伪,获取新知。如网上现传发现孔子遗书《子寿终录》,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对该遗书真伪进行辩论,以求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2.讨论讨论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课讨论、插入式讨论、课上讨论、课余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坚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原则,以40%的时间与精力讲授知识,而将60%的时间与精力投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同时,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象的天地,增强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能力。讨论议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论题应该是教学关键点、学生学习难点、与教学拓展相关的现实热点等,既有研讨价值,又能引起学生兴趣。讨论要有前期准备。教师要有指导方案,学生要有发言提纲。教师要注意引导讨论围绕主题与焦点进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争相抢答,提高思辨,形成共识。通过讨论式学习,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与扩展,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古代汉语》课教学中,除提问与讨论这两个主要、日常互动环节外,还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不定时教学互动活动。安排辅导学生开展小型、有一定要求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又如,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为其演讲做前期准备,使其就讲演的论点、论据形成就绪的思路,增强其口头表达的系统性与准确性。再如,就有故事情节的古文,像《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等,组织学生排演短剧小品,表达他们对原文的现代解读,展示其现实意义。此外,教学互动活动可以从课上延续到课外,从教学周延伸至假期。如举办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加强文科教学的实践环节,带好科研实习。总之,互动式教学的各种形式,目的均在于助推学生深化、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求新求异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古代汉语》课互动式教学效率

互动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互动讨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于学,乐于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正是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部分学生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考试时依然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成绩,而更多的原因语文课堂过于刻板枯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从而让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构建。

1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直遵循课堂中老师为大的原则,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节奏的带动,对于问题的见解都是由老师再到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教师的思想基本取代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创新的当下,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保留原来的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但都是流于形式,教学在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善,而启用新模式的年轻教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所以要想真正的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基本已经形成,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但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让学生接受教科书中所述的内容而否定他们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者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让课堂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

2问题引发讨论,讨论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进程中适时的抓住问题引发讨论。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述问题的可探讨性,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是毫无头绪,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针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研究,选出最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范围不能够太大,使得课堂时间因为讨论而被占用太多以致于不能够完成教学计划,也不能够范围太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是怎样的,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来说明,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来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王熙凤其他事件的引用来具体说明,而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则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讨论会对于这本书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种形式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结课文内容,更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适时的引发讨论,学生对于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大的动力,也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学生经常问,为什么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他杀了刘邦,天下自然就是他的,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方面又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甚至由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发到最后项羽失败只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想越丰富,越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真正的投身课堂,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享受思考的过程。

3教师参与讨论,建立良好关系

讨论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在原则上发生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在自己的看法得到肯定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够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好与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知识面上给予补充,会让学生的讨论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减小,在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由于学生的主动配合,语文课程教学也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构建互动讨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压抑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孟杏梅.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学周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