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石油工业论文

石油工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7 00:24:07

石油工业论文

石油工业论文篇(1)

石油开采和加工一方面保障国家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燃料;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居民的需求。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向石油工业使其发展迅速,但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

1892年6月3俄国政府颁布的油田使用规章中,明确提出阿普歇伦半岛是主要石油产区。俄国法律规定禁止私人在该区域勘探和采油,但在缴纳一定数额的预付款或者支付相应的现金税后可以租赁土地并采油。当时按照石油产量进行征税,每普特石油的税率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但石油地块的年租金额并不随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即使石油业主经营不善而亏损仍须缴纳规定的税款。业主竞标之后就应立刻支付租金,租金和税款直接挂钩,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石油行业的竞争。1896—1900年间对含油区域的地块进行了拍卖,拍卖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导致油田租赁价格急剧提高。土地的租赁价格在第一、二次竞标时从0.5戈比增长到2.33—2.91戈比,第三、四次竞标时已增至5.82—6.03戈比。地租的增加导致石油、煤油和重油价格急剧提高,很多公司由于无力支付税款、不能获得优惠条件,不得已退出第三、四次竞标。国家一直是石油制品的最大需求者,1899年国有铁路、工厂和军舰的石油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52%。

1900年6月12日政府颁布油田临时规章取缔了原有固定税率,按照每半年的平均交易价格以现金或者实物形式征税,以石油的市场价格为征税标准。新制定的征税体系对以前廉价获得油田的大石油公司特别有利,不但抑制了新竞争者的出现,而且此类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某些公司的利润高达60%—70%。1900年的临时规定试用期为3年,此后试用期又延长3年,但相关规定的弊端在第五、六次(1903和1906年)竞标时已暴露无遗,一些公司和个人通过非竞标方式非法获得储量丰富的油田。[2][3]206-210[4]175-180[5]

19世纪末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72—1901年,俄国石油工业飞速发展。19世纪末俄国石油产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个阶段1902—1917年,俄国石油工业由盛转衰。此时作为俄国工业重要部门的石油工业仍不能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1901年俄国石油产量为7.06亿普特,此后石油产量呈下降趋势,1905、1906、1907和1910年石油产量分别为4.56亿、4.9亿、5.88亿、5.6亿普特,1913年的情况最为糟糕。1901—1913年俄国石油产量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1.6%降至18.1%,然而同期美国石油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9.8%增至62.2%。[1]19石油产量降低是不可避免的,它是20世纪初巴库地区石油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石油业主为获得石油过度开采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石油勘探、钻探和开采方式并没有实现集约化,巴库地区的石油技术仍保持在1870—1880年间的水平,技术十分落后,因此石油产量很难持续增加。按照惯例,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石油工人数量应大幅度减少,但巴库油田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工人的数量从1873年的680人增至1890年的6000人、1901年的28000人,可见石油开采技术水平较低。[1]9某些大公司故意荒废钻井或停产、普遍大幅度降低钻井开采期限、人为降低石油产量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石油制品的价格,控制石油生产成为调节产品价格的杠杆。石油巨头开始兼并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利用这些企业来生产硫酸等石油加工过程所必需的产品,进而形成行业垄断。大企业甚至在工业高涨和燃料需求激增时仍大量的囤积石油,1911年和1913年其囤积石油量分别占产量的70%和50%。[1]21

长期以来由于俄国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垄断经营、燃料生产技术落后、顿巴斯和巴库等产区都远离消费品市场、交通运输不发达等原因,石油开采和销售难以集约化。工业发展初期矿物燃料尚能满足工业的需求,在矿物燃料缺乏时俄国凭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勉强能渡过难关。在俄国几乎每次燃料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时都会出现“燃料荒”,仿佛已成定律。“燃料荒”同时出现在石油和煤炭领域,但两个领域各具特征:一方面煤炭的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有些消费者被迫开始使用石油);另一方面石油产量降低,油价显著提高。1910—1913年间石油和石油燃料的价格增加2倍,此后油价一直居高不下。“石油荒”对河运、贸易和工业等领域影响极为明显。据统计,1912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俄国工业成本支出增加上亿卢布。

1910年俄国石油工业企业利润为2.36亿卢布,占固定资本比例的12.3%,1911年其数值分别为3.56亿卢布和16%,而1912年增加到6.64亿卢布和26.3%,至1913年其数值为9.64亿卢布和28.7%(石油工业固定资本增长具有投机特征,因此不能全部归结为生产本金的扩大)。1910—1913年11家大公司的利润持续增加,年增分别为18.5%、24.3%、43.8%、48%。[1]21战前俄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为15.7%,石油企业的平均利润是其他行业的2倍。1883年巴库油田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石油公司只有1家,10年后,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公司数量达12个。20世纪初,这些大公司的产量占巴库地区石油产量的55%。

石油加工业的情况更令人震惊,1893、1901和1911年煤油加工厂的数量持续减少,分别为90、83和53家。如果考虑到那些长期停产的工厂(1901、1904、1908—1909年分别为14、23和52家),那么石油加工业的集中程度更高。1901—1909年间年产500万普特煤油的大工厂只占企业总数的1/6—1/19,其煤油产量却占37%和72%。[6]数据虽不能完全体现石油工业发展特征,但能反映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与此同时,很多国外的企业也投资俄国石油工业。1874年诺贝尔家族开始投资俄国石油工业,先租赁巴库油田的土地进行勘探,1875年并购一个小炼油厂。新领域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1879年诺贝尔兄弟公司成立股份制企业以便融资,公司最初的股份资本为300万卢布,1882和1884年股资分别增加到1000万和1500万卢布,1884年固定资本达2170万卢布,部分债券和股票在普鲁士证券交易所中公开出售,同时也开展相应的国际业务。[1]662[7-9]诺贝尔兄弟公司从其投资俄国石油业起,就谋求垄断俄国的石油工业,为此开始大规模购买和租赁油田、控制各地石油仓库及石油制品运输。为打击竞争对手,开始大规模采用油轮、油罐车运输石油,并且修建了俄国第一条石油管道。诺贝尔兄弟公司排挤石油贸易和运输企业,反对巴库至黑海沿岸的管道建设,目的是保持南俄和国外市场的份额。为了增加运输能力和打击竞争者,诺贝尔兄弟公司还修建了高加索铁路支线。

诺贝尔兄弟公司不但在石油工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关注俄国科学家和石油工程师的专利和发明,以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发展石油工业,诺贝尔兄弟公司开始生产油田设备,不但率先在俄国生产柴油发动机,而且垄断了该行业的生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石油工业体系。但诺贝尔兄弟公司的统治地位仍受到了冲击,最有利的竞争者是1880年成立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该公司系巴黎洛希尔公司收购巴库石油公司改组而成的。洛希尔公司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迫使俄国政府让步,顺利跻身俄国石油工业。巴库石油业主А.И.曼塔舍夫也是石油三巨头之一,他兼并了当地一系列大中小石油企业成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20世纪初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20世纪初,石油三巨头诺贝尔兄弟公司、法国洛希尔公司和А.И•曼塔舍夫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巴库地区的1/4以上,控制了国内40%以上的煤油生产。在石油出口领域石油三巨头所占的份额更高,它们掌控50%石油制品的出口(诺贝尔兄弟公司掌控份额超过1/3),近70%的石油制品都是它们从巴库地区运往国外的。对石油生产企业规模和形式、运输工具和石油制品贸易的分析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制品市场已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南俄的开采工业中,在俄国其他工业领域也有所体现。此时,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已成为托拉斯联合企业,它们已在一个或者几个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俄国石油工业发展不均衡,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并存,19世纪末仍有大量手工生产的小石油公司,至1900年这些小公司受大企业的排挤纷纷倒闭,但随后的战前经济危机使小公司又获得重生。这些个体和家庭式企业不但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还保持着原始的店铺交易。企业的创立者都是以前的包税人,如米尔佐夫与出口贸易大亨А.И•曼塔舍夫一样以前都是包税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石油业主还在其他地区拥有产业。20世纪初至一战前夕在私人银行的参与下,石油工业的股份化进程加快,一些大股份制企业都吸纳新生力量,股份制企业成为石油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各企业的规章和组织形式大同小异。非股份制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前的一些企业主转行,另外一些人投资金融业,米尔佐夫和曼塔舍夫等一些石油业主则转变成金融寡头。这些现象是石油生产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的集中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些新财团和托拉斯都关注巴库石油工业,一些老企业为公司持续发展和巩固市场份额也纷纷改组。洛希尔公司的地位被壳牌石油公司所取代,成为其旗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此时,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俄国垄断组织“俄罗斯石油总公司”的成立。从1900年末起,俄国石油工业就受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制品储备量增加的同时巴库石油价格开始降低。受经济危机影响石油产量也开始下降,1901、1902和1903年石油产量分别为7.72亿、6.73亿和6.3亿普特。同时,闲置油井的数量在增加,从1901年的583个增加到1912年的1043个,1913年增至1172个,石油业主的开采规模也有所降低。1900、1901、1902和1903年钻井数量分别为83140、75783、40390和49355个。巴库煤油工厂的数量从1901年的83家减少到1903年的78家,停产工厂的数量也从14家增至21家。危机对中小企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巴库原油的价格降低了1/3,煤油价格降低3/5,油渣的价格降低2/3,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纷纷倒闭,但大石油公司却获得了巨额财富。经济危机时原油价格维持在1895—1897年水平,石油油渣价格维持在1896—1897年水平,煤油价格维持在1894—1895年水平。一些大石油公司,如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凭借自身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竭尽全力维持石油制品的高价。依靠出口俄国石油制品的外国公司在此期间获得超额利润,但俄国石油工业中的股份制企业获利却不高。

为了对抗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1892年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巴库煤油工厂联盟。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美国贸易组织的支持,洛克菲勒石油公司虽然获胜,但俄国反洛克菲勒的呼声越来越高。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巴库的石油公司以及俄国出口商和英国的经纪人为了控制俄国煤油的出口份额,开始转向世界市场,如印度、印尼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危机末期,即截至1905年巴库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明显降低。石油业主和政府官员开始相互责难,工厂主抱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出口税率调整机制过于繁琐;政府官员则抱怨出口商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必要的沟通。石油出口衰落主要源于俄国经济技术条件落后,海洋油轮数量不足,造船工业滞后。而且国内市场上的巨大利润不能刺激企业主加大对石油出口领域的投入。一战前夕,诺贝尔兄弟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奥伊里集团(俄罗斯石油总集团的简称)集中该领域86%的股份资本,控制了国内60%的石油开采。这三家石油公司控制高加索地区15条最长石油管道中的12条,拥有该地区90%的石油运输能力。这几家公司不但拥有大量的油田,而且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高度集中,这是在俄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阿普歇伦半岛上石油财富都归国家所有,是国有财富。俄国政府夺取巴库土地的同时使当地农民转化为国有农民,在十月革命之前状况一直如此。早在1870年石油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官僚们就开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最初以沙皇的名义公开征用油田的土地,此后虽然征用方式有所改变,但结果却大同小异。尽管国家杜马对此一再反对,但苏拉罕油田的土地仍被任意征占。政府也试图扶持中小石油企业,借以限制石油垄断的形成。然而,政府的政策却适得其反,政府土地使用规章内容越繁琐,土地越容易集中到大企业主手中。

俄国政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石油业,不得不考虑大石油公司的利益,对其予以相应的扶持。同时,石油业主在巩固俄国政权、维持军队和政府开支等方面贡献巨大。据统计,20世纪初石油工业纳税额达1亿卢布,其中包括3000万的税收、1000万租金收入和6000万的运输费用。[10]10还应指出的是,克里木战争致使俄国财政赤字严重,因此政府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和增加财政收入,进行货币改革来增加黄金储备以实现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的石油业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颇多。最初禁止性的关税政策、消费税的征收、铁路税率体系、国家银行贷款和出口奖励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俄国石油业垄断的形成。

石油工业论文篇(2)

1.1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对所有现行有效的石油工业上游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术语标准及标准中术语条目的统计和调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50%的专业尚没有独立的术语标准,术语分散在各个标准中,不易查询,容易出现术语重复定义的现象。如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无术语标准,其标准中所有的术语条目却达到了1117条,因为这些术语分散在各个标准中,所以标准起草人很难查询,难以避免同一术语重复定义的问题。没有术语标准的专业迫切需要摸清家底,认真整理归纳现有标准中的术语,制定本专业的术语标准。这对今后的标准编写和标准体系的完善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2)对已有术语标准的12个专业来说,大多数专业的术语标准已经满足不了标准制修订和标准使用的需求。12个专业中,有5个专业的术语覆盖率小于50%。管材专业的术语覆盖率只有7.1%,虽然有管材专业的术语标准,但仍有929条术语分散于其他标准中;石油工程建设专业虽然术语覆盖率约为47.65%,但尚有1225条术语分散于其他标准中。术语标准在本专业内的术语覆盖率过低,使得术语标准起不到统一术语、规范术语的作用。(3)目前,在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只有零散的若干项术语标准,没有建立成套的术语标准,没有对术语的定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审查,制约了整个石油工业标准体系的健康发展。

1.2标准中的术语存在的问题(1)重复定义问题。这里的重复并不包括给出出处的引用,也不包括定义完全相同的抄录。重复数量根据以上利用石油工业标准术语数据库的统计显示,重复率约为8.8%。重复情况绝大部分为同一术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同时也有以下问题:①同一术语,英文对应词不同,例如:“安全阀pressurereliefvalve”和“安全阀safetyvalve”,“稠油thickoil”和“稠油viscouscrude”。②同一英文词条(对应词),术语不同,如:“标记marking”和“标志marking”,“海上固定平台fixedoffshoreplatform”和“海上固定式平台fixedoff-shoreplatform”。(2)存在不应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定义的术语条目。例如,抽样调复的247个条目中,就有诸如:标定、标志、标记、超压、单向阀、低合金钢、电导率、调零、锻造、返工、返修、防爆外壳、沸点、概率、功能、焊接、化学试剂、记录、检查、检验、可(助动词)等21条。据此推算,约有超过8%的术语是不应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界定其定义的。以上这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缺乏对建立术语和定义的原则、起草规则的掌握;②一些专业未建立本专业单独术语标准;③对术语和定义的重视不够。

1.3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1)部分专业已有较为完善的术语标准,例如钻采设备与工具专业,已有自己专业的术语标准“GB/T8423-2008《石油钻采设备及专用管材词汇》”,但除此之外仍有很多术语分散在本专业的其他标准当中,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是否有与本专业术语标准中的术语存在重复定义的问题,如果存在,应当进行修改;如果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不在本专业的术语标准中,是否应当将这些分散的术语进行整合,全部编制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2)更多的专业目前没有各自的术语标准,这样就会出现在本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术语可以引用。例如,石油工业计量专业目前没有自己的术语标准,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共计有111条,并且这一专业的术语具有石油工业特色,因而就有必要制订本专业的术语标准。(3)由于缺乏沟通,同时在各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前期调研工作,在编写标准时重复定义术语,造成了同一术语在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标准中出现定义不相同的情况。(4)缺少自查自纠工作,在各专业标准编写及通用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未做好自查工作,未了解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需要定义哪些术语,这些术语是否已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出现,或者已在其他标准中出现,首先应保证本专业通用的术语不应重复定义。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存在分类不明、术语标准各专业不齐全、标准中的术语分布分散、多专业没有通用的术语标准,以及整个石油工业也缺乏自己的通用术语标准等问题,亟需编制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以便各专业对照本专业现有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标准化是一种统筹规划的思想,是系统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标准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实现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标准化方法[1]。实施综合标准化也是在标准化工作中切实贯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整合、提高、国际化”方针的切实体现,是当今标准化工作者应当不断贯彻和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综合标准化思路指导下,开展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标准体系及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成套地组织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切实体现,也是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体的系统整体最佳效应的体现,能够达到综合标准化所确定的目标,有效地提升石油天然气工业标准制修订与标准实施管理的水平。

2.1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目标及原则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是指对术语标准进行系统地、整体地研制和应用的全过程。而术语标准的质量和整体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自这个全过程的完成和循环之中。目标是为把综合系统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中的各项标准付诸实施,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提高石油工业标准的编写水平,统一术语词汇,为国际贸易和交流提供技术保障,提升我国石油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大量的工作方能顺利完成。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概要指出了综合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是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并且范围应明确并相对完整。综合标准化的全过程应保证整体协调一致与最佳性,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标准综合体内各项标准的制订及实施应相互配合,所包含的标准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但标准的数量应当适中,而且各标准之间应贯彻低层次服从高层次的要求。应充分选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订或补充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标准综合体应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及时修订[2]。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了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1)石油特性原则:即以具有石油行业特点为原则,一些专业如安全、信息、环保等标准数量较少且缺乏石油专业特色,原则上暂不考虑进行术语标准编制或者将这部分内容纳入综合类术语标准进行编制。(2)简明性原则:简化层次结构、尽可能减少标准栏目,一个专业尽量只设立一个术语标准。(3)系统性原则:门类中专业之间存在通用基础术语交叉术语,故应将相近专业纳入一个门类。以此为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确保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以系统(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综合效益,建立起技术性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综合体。

2.2建立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化综合体标准综合体是指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以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3]。石油工业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作为此次术语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工作,是整个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术语标准框架的编制确定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出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分类是否合理,以及各个专业领域术语标准的涵盖范围及详细程度情况,以及按此框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同时也对今后的术语标准编写及整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1)首先,通过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把即将进行编写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作为一个系列的标准进行编写,且均建议作为国家标准进行立项和制修订工作。(2)其次,在系列标准的分类工作之前应当确定是否需要编制一个石油工业通用基础标准,这一部分应当综合了各专业通用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同时应当在石油行业进行定义的术语;其他专业术语标准中通用的术语也应筛选出来放在本部分的术语标准中进行整合。原有部分专业的术语标准本身内容较少的,例如节能节水专业、劳动定员定额等专业,同时也应考虑是否作为石油工业综合类的术语进行整合,一并纳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术语标准中。(3)最后,依据目前的术语标准情况,结合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设置,考虑将现有石油工业标准目录中的专业分别归类到几个大的专业分类当中。将部分专业已有的术语标准进行整合和替代,并指导和组织没有术语标准的专业进行本专业所有术语的整合和编制工作。经过梳理,初步建立术语标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4)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应当建立包括多个术语标准的完整的标准综合体。通过对现有术语标准的整合提高,综合协调各专业交叉重合部分,以图1框架为基础,经过多次讨论,根据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制修订的原则再次进行系列标准框架的分类工作,考虑将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①《石油天然气术语勘探开发》;②《石油天然气术语工程技术服务》;③《石油天然气术语石油装备》;④《石油天然气术语地面工程与海洋工程》;⑤《石油天然气术语油气计量与分析》;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此6部分的建立,将初步解决术语标准分类不明确、术语标准专业不齐全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该体系框架为依据,方向明确地开展工作,可更好地完成各专业术语标准编制工作。必要时应当结合现已有术语标准的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进行术语标准的整合和提高,将该专业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与本专业的术语标准相结合,形成本专业集成系统和科学唯一的术语标准。

3结语

石油工业论文篇(3)

1.1建设健全组织机构

人员是工作开展的主体,健全、稳定的组织机构是管理理念、要求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和保障。

1.2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体系是节能减排工作在企业长期、有效、规范开展的有力保障。

1.3建立能源计量网络

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及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制度,对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标准、要求以及管理进行细致、明确的规定。

1.4完善能源统计体系

及时、准确、有效的能源统计数据是企业进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指标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保障。

1.5建立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各专业单位的节能减排成效,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过程监测,必须相应的设置符合生产经营实际的节能减排评价指标。

1.6编制节能减排规划

通过现场调研、统计分析和会议研讨等方式搜集整理基础资料,结合当前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对企业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五年)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评估,指导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方向及产业发展方向。

1.7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当期节能减排规划目标,制定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并制定能源消耗计划,作为全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执行文件。

1.8落实目标责任考核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工作难度逐步加大,企业应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级用能单位,并将其完成情况纳入单位“一把手”的绩效考核,使之成为各级单位全体员工共同重视和努力解决的工作。

1.9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长效手段,对提高广大员工节能减排意识,深化厉行节约、降本增效的理念,进一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0组织节能减排知识培训

丰富的节能减排技术知识和设备维保、操作知识是广大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前提。

1.11建立日常巡检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日常监督检查是“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工作落实具有良好的督促和纠偏作用。

1.12严格考核评价制度

严格落实考核评价制度是落实责任制、实现闭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13落实奖惩,激励鞭策

奖优罚劣是激励团队、员工开展比拼、赶超、努力完成工作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效措施。

1.14开展节能减排劳动竞赛

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技术进步、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技能竞赛,激发基层员工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1.15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

1.16建立能源消耗定额指标

能源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能源的数量标准。能源消耗定额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用经济办法管理公司,加强经济核算,考核经济效果的主要基础工作。海洋石油工程企业拥有较多的船舶等大型设备,建立能耗定额指标并实行定额管理,对于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7借助外部机构强化监督

借助企业外部专业审计机构,开展企业清洁生产、节能监测及能源审计,查找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和查找潜力,提出整改建议,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服务,可推动企业从粗放管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1.18引入专业服务公司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开展,一些好做的项目基本得以实施,节能工作就会遇到瓶颈,由于企业的业务领域、技术水平所限,想要突破技术瓶颈较为困难。这时就需要引入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良好的合作模式。

1.19开展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节能减排工作涉及的环节、单位、部门较多,数据统计和分析量大,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数据统计分析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节能减排重点方向

2.1设计节能

设计是工程实施的龙头,在满足质量、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简化流程、优化方案、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裕度,从节省材料、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减少工程船舶的使用量等方面入手实施优化设计,将会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在设计中融入节能减排理念,在设计阶段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对油气田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具有举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2.2技术革新

企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节能减排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准,融入班组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切实增强一线员工节能减排的执行力。

2.3生产节能

制定节能减排管理实施方案和考核奖惩措施,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通过优化作业方案、合理调度船舶等大型耗能设备实现生产节能。

2.4办公节能

该领域节能减排与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主旨高度契合,能够推动员工形成和深化节能减排意识,我们的目标是先影响一小部分人,然后由人来影响人,在一个企业内部营造节约用能、适度消费的整体人文环境。

3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节能减排关键环节

3.1领导层重视

企业领导必须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筹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才能确保生产经营和节能减排两不误。

3.2培养员工意识

宣传是培养员工节能减排意识的根本途径,能够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参与节能减排,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长效手段。

3.3提升员工节能减排能力

企业应定期的组织公司级节能减排知识培训,推动各二级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节能减排知识培训及技术技术交流。

3.4产业结构调整

拥有技术能力的海洋石油工程企业应尝试推动走出去战略,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提升自身节能减排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拓宽企业的业务领域,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4结论

石油工业论文篇(4)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石油工业论文篇(5)

1.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同伴参加石油工业旅游的出游同伴59.50%都是家人亲戚,出游同伴是朋友同学的游客数占总人数的26.30%。大部分选择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不会选择独自前往,而是与家人、朋友同学一同出游。

(2)出游类型有85.34%的游客都是选择自行前往,只有14.64%的游客是团体出游,包括旅行社的组织。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了解,工业旅游游客多数是团体组织或旅行社组织,而大庆工业旅游团 体组织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工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较低,旅行社很难从中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有关。由此可见,旅行社在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甚至可以说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在今后大发展过程中,工业旅游单位应该主动同旅行社合作,充分挖掘旅行社在旅游宣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3)获知信息渠道调查显示,游客了解工业旅游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有32.17%的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了解到工业旅游信息的;有22.60%和21.73%的游客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渠道了解的大庆市的工业旅游信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旅游信息的占7.82%;通过旅行社的介绍只占到2.60%;其他渠道为13.04%。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庆石油在人们的心中知名度很高,但提及工业旅游却知道的很少,大庆市的石油工业旅游知名度并不高。即使人们参加了工业旅游却也不了解工业旅游的具体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工业旅游的广告宣传,旅行社要做好工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社会,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并给工业旅游游客带来便利。所以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最好有自己的专业型网站,进行最新旅游动态的介绍、旅游促销活动的介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经验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合作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出游时间从图1可以看出,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有54.39%是选择在周末参加工业旅游,选择在节假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比例占23.68%,而选择在寒暑假参加工业旅游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7.89%,可见虽然寒暑假时间较充裕,但是人们仍然会选择一些闲散的时间进行工业旅游,这与工业旅游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工业旅游要想在短时间内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不仅要深度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5)出游目的接受教育、开拓视野、认识知识的需要是旅游者选择工业旅游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目的。通过统计分析38.79%的游客参加工业旅游的目的是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满足其求知欲。而观光度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13%。其他目的来大庆的游客占25.86%。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出游目的是增长知识的游客,大都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同时参观后也比较满意。而对于石油矿场和石油城市观光这些工业旅游资源的兴趣则比较小。可见在知识性这方面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已经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所以应该大力开发大庆市的石油矿场及城市观光等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销售。

(6)停留时间通过对游客在大庆市的停留时间分析,有46.55%的游客是长期居住在大庆市,属大庆市常住人口。游客在旅游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游客可自由支配时间,但也受旅游地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资源品质高低的影响。游客在大庆市停留3天以内的比例占近30%,而这部分人大部分是探亲访友,获知石油工业旅游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是亲朋好友推荐。这种现象跟大庆市旅游资源品质较低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大庆市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增加其趣味性、知识性。

2.游客感知分析

旅游资源的赋存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优势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支柱,为旅游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旅游资源和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本问卷还对游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348份调查问卷中,有243份的游客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占总人数的69.82%,参观后最满意的旅游资源调查中,纪念地与展览馆占总调查人数的73.68%。不满意的旅游资源中,纪念地与展览馆所占比例只有8.77%。可见大庆的纪念地与展览馆在整个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对于石油矿场这类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资源来说,感兴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2%。参观后不满意的人数高达22.8%,大部分游客认为石油矿场这类旅游资源整体比较分散,没有吸引力,交通不方便,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备等。所以大庆市的石油矿场要想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还需要更合理的设计与规划。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庆市工业旅游感知满意的比例占45.9%,一般的比例高达52.6%。而有48.7%的游客还会选择参加大庆市的工业旅游,对工业旅游持中立态度的游客大多认为大庆市工业旅游线路打造不够规范,旅游产品开发的也不够深入,旅游地服务质量与游客需求脱节等。

3.深度访谈分析

通过对游客的深度访谈了解到游客对大庆市石油城市布局及一些场馆的内部建设和”零门票工业游”比较满意,大庆市的城市雕塑和一些石油主题公园也受到游客的好评。但在访谈中对工业旅游游客感知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等五方面提出了问题,一是景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游客认为景区与景区之间过于分散,且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供游客选择乘坐。景区缺少停车场,自驾车的游客车辆无处停放。作为旅游景区,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少的,而大庆市每个工业旅游景区都没有专门供游客休息停留的地方。二是场馆内讲解太过专业,有些场馆缺少专门讲解人员与游客沟通。对大部分游客来说都只是自己简单参观,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即使有讲解人员,他们的解说也太专业化,书面化,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场馆内旅游产品重复,参与性差。铁人纪念馆与石油科技馆、历史陈列馆内许多旅游产品重复建设,这导致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旅游需求对接错位。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并没有让游客真正的参与其中,游客也感受不到工业旅游的巨大魅力。四是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观光路线和专业的导游团队。对于专业的石油城市,其城市观光及矿井景观应成为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但对大庆市来说,并没有开发出专业的观光线路,且景区基础设施等建设也不完善,相对来说则缺乏对旅游的吸引力。

二、对策

1.加大对大庆市工业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开发具有工业企业特色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转化成工业旅游宣传品。开展工业旅游,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参观工厂、参观纪念馆和生产线,要使工业旅游系统化和体系化。多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和措施

做好工业旅游宣传工作。大庆市工业旅游工业企业可以做专门的工业旅游网站,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宣传工业旅游。从满足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扩展工业旅游专业化服务。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关注力度。旅行社也应该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3.企业内部也应该培养一批既懂营销又懂工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大庆市工业旅游营销工作的需要。鉴于大部分游客参加工业旅游是为增长知识,所以企业要更加注重资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深度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同时不断开发其趣味性和独特性。坚决杜绝导游讲解同游客的需求脱节,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需求。

4.对于已经建成的工业文化旅游资源

不仅要提升其资源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工业企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工业旅游的规模和项目。工业企业可针对小的节假日开展工业旅游体验游,利用工业旅游独特的教育性、科普性特征,开发不同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政府机关营销策划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老年群体游客营销策划以怀旧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学生群体营销策划以科学知识普及、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

5.对大庆市的工业旅游景区进行组合销售,规划设计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览线路

石油工业论文篇(6)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规范化生产的意识,因而需从细节抓起,找到各环节中危险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将安全防范措施与完善的生产技术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严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企业的生产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2.1制定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

鉴于石油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用到具有高毒性、强腐蚀性等特性的危险化学品,则制定基本的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是极为必要的。企业需定期开展系统检查,严防出现重大生产事故,一旦发生爆炸、毒物泄漏等突发性事件,则要极力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2]。

2.2严格规范石油化工类型企业生产原料的标准

我国行业监管机构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所出台的政策较为明确,其核心在于实现节能减排,严格控制能耗比指标[3]。与此同时,国家对石油化工类型企业生产原料的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范,不仅相关的原材料的挑选要符合国家标准,而且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要尽可能选择机械化、自动化的手段来维系生产,避免人体直接与化工硫酸等物质相接触,从而降低人体受到危害的概率,并要合理地使用相关原料及设备,管理者及一线工人要时刻注意生产安全制度的履行。

2.3针对相关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化安全教育

石油化工类型企业可以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处理方法,并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以及专门针对石油化工产品泄漏的应急处理设备,以系统内部层级宣传的模式来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讨刘鹏(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611)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类型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来应对实际的生产状况。而且如若必要,企业管理层以及国家监管部门需依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状况的变动,对规范化安全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就针对启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以及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行阐述,并探究如何更好地改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策略,以期为同质类型企业管理带来有益的借鉴。

3更好地改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

3.1安全管理模式的选用要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践相配套

通过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危险因素的分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单位采用了HSE管理体系的框架来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并适时根据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来调整安全管理模式,简单来说,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要与时俱进,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来保障生产,其安全管理模式的选用要与石油化工企业当下的生产实践相匹配。

3.2实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与环保理念的整合模式

从各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为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较大的力量。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石油化工行业的负面效益值得管理层深思。基于此,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调整也要本着顺应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原则来执行,坚持“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并重”的理念,将安全管理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操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效能,还能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结语

石油工业论文篇(7)

(1)安全措施投入不够

基于一些石油化工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往往以企业生产效益为主要发展战略,而对安全管理工作没有重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资金、设备等措施投入不够,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亦或已有的安全生产措施没有深入地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而科学地制定,流于形式现象严重。此外,还存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导致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各种影响安全生产的事务,管理效率低,效果不明显。

(2)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够,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性影响。一些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专业技能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为现场提供的技术支持不足,没有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部分人员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予以排除,督促整改问题力度差,难以满足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

(3)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现阶段普遍认为安全工作就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出了问题都是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因而形成了一个“管生产不管安全,管业务不落实安全”的局面,各部门间缺乏沟通、配合和协调,对安全隐患查处难以及时、到位,大大削弱了安全控制能力。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安全管理机构一般应包括决策机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其中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企业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环保等环节的审查和评估,协调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职能部门负责督促落实决策机构所下达的安全管理要求,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各级人员的执行情况。基层单位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者,应严格按照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抓好落实,加强对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管控。

(2)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和途径。石油化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业安全管理先进企业的运行模式,构建与自身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和优化改进,以保证安全管理模式顺应企业的长效发展。将安全管理由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将生产作业活动由过程控制转变为风险控制。

(3)加强危险源辨识及风险管控

石油化工企业应针对生产特点,组织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本企业生产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性辨识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在日常作业中贯彻执行,尤其要加强对重大风险的管控力度以保证企业安全稳定运行。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从以往国内外石油化工企业所发生的各类事故来看,多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人员违章操作导致的。为了能够减少或者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石油化工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生产操作、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分专业、按岗位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5)建立安全预警信息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安全管理监测监控、事故处理等手段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采用计

算机技术加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实现安全管理绩效在线实时预警、动态考核,进一步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