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2 16:35:21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1)

一、美国“官产学研结合”新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一)美国官产学研结合的三种形式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计划强调以项目、资金为纽带,促进若干大学机构与企业、科研院所组成新的研究实体,通过扶持、培育形成坚实的研发能力,在竞争环境下进入良性循环,进而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官产学研结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其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科学技术园区”(The S&T Park)。1951年斯坦福科学园的建立,是大学和工业界结合起来的产物,可以说是最早建立的产学研基地。1986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实施的“科技中心计划”以及1996年改而称之的“集成合作伙伴计划”,由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多所大学、非营利研究机构、企业界和国家实验室共同组建研究中心,在大学、学科、研究所和产业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第二种是“联盟”(Consortia),最为典型的是“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1987年在美国防部主导下,以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中居领先地位的14家企业组成的R&D战略技术联盟。在1988—1997年的10年中从国防部的“先进研究计划机构”(ARPA)中拨款10亿美元,研发先进半导体制造技术、测试所生产的技术设备,发展可将新技术用来生产各种不同的微电子产品的新制造方法。

第三种是“研发项目的政府资助”(Government Awards to Fund Innovation)采取政府直接资助的项目援助形式。鼓励小企业参与政府部门研发活动的“小企业创新计划”和促进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分别于1982年和1992年采取的跨部门财政直接援助、鼓励小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政府研发行为的“官产学研结合”的形式。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推出的“先进技术计划”,以及取而代之的“技术创新计划” 也是其代表形式,提供有限资金以帮助企业创造和应用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实现加速其开发和商业化的目标。

(二)“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推出及其主要特征

为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的支撑,2013年奥巴马政府决定5—7年内投资10亿美元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该网络将至少由相互联系的15家“制造业创新机构”组成,无论从政府的支持方式,还是从其实际的运作,都意味着美国的“官产学研”结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战略性”和“综合性”加强

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的支撑,该网络计划通过至多15家创新机构的带动,促进新的创新集群的发展,形成具有活力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尤其是消除新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实现快速有效开发和商业化的障碍。具体来看,主要宗旨有三点:一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术之间的联盟,通过加速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商业化、加快美国先进制造业,形成世界领先的区域技术和服务中心。二是制造业创新机构将为所在区域的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共享性基础设施,以有助于加快技术的市场转移,并且通过供应链的一体化加快技术创新与扩散。三是制造业创新机构还发挥“教育机构”的作用,培育多层次劳动技能人才,增强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市场适应力。

从其组织和领导机构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由“国家先进制造计划办公室”来管理,职责包括创新机构的选择和资金支付计划的实施等。参与的联邦机构包括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教育部、国家航天航空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机构之间的合作,该办公室计划建立“网络领导理事会”,该理事会成员将由创新机构、联邦政府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代表组成。

2、政府支持多元化,且“市场性”特征明显

联邦政府将在5—7年的时间内对一家制造业创新机构提供的0.7—1.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且要求有大于1︰1的非联邦政府基金配套以实现共同投资。就政府支持内容看,包括对创新工程实验室的设备资助、基础项目的补助、启动资金的提供,以及后期的竞争性项目资助。例如,对于一家资本设备密集的创新机构来说,前期主要是对设备、基础项目和启动开办资金的支持,随着研究机构的成熟,从第四年开始,主要是竞争性项目的资金支持,基础项目补助将逐渐缩小,设备资金支持在第五年取消。整体来看,设备和基础项目补助资金占总资金规模的比重均为35%,竞争性项目资金约占总资金规模的25%(如表1所示)。

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设计充分考虑了创新机构的市场成长性,不同阶段对不同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将以通过资助启动的三年后实施的“入关评估”为前提,评估包括合作投资、设备的利用,以及项目的开展和技术商业化等情况。另外,研究机构应制定出其在5—7年后能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详细规划,其收入将主要来自会员费、服务费、产品规模化合同、联邦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奖励以及知识产权报酬等。

3、创新机构的区域性影响

“制造业创新机构”是制造业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主体,每一个创新机构都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能够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解决该机构所在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从研究、商业化和劳动力培训的视角,该机构在区域范围内必须具有显著的产品规模化以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效应。2012年底成立的“国家添加物制造创新机构”,由85家公司、13家研究型大学、9个社区学校、18家非盈利的专业协会联盟而成。2013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成立3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分别是国防部的数控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轻量制造和现代金属制造研究所,以及能源部的新一代电力电子制造研究所。

4、注重发挥研发方向的市场化导向作用

创新机构必须有一个独特和明确的重点领域,政府没有给出导向性的研究领域,而是给出了描述性的导向,如某项制造工艺、某项基础技术、新型先进材料或是某个产业,当然也举出一些实例。关于研究领域的确定,一种被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应该由政府部门的建议组提出关键研究领域,建议团队应该以产业需要、创造新技术的机会以及政府主要部门的计划需要为导向,部分人则提出要对事前确定主题的趋向保持警惕,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应该在明确的选择标准和允许公开申请的情况下,由申请单位而不是由政府选题,好的想法一般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实际执行中,研究领域由建议组提出,但是整个网络的构建没有显著的领域导向。

二、中国“官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中国“官产学研结合”的推进现状

1、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目前政府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开展的主要政策。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是通过专项实施,鼓励支持企业补充完善关键研发试验条件,构建支撑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的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侧重于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以及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以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这些政策已实施一段时间,相对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积极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的主要任务界定清楚:(1)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2)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3)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4)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科技部推出了一些配套政策,如在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联盟的发展;经科技部审核并开展试点的联盟,可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从中美比较视角看中国“官产学研集合”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以设备工程资助为主,竞争性技术创新项目的资助偏弱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主要是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程化研究、检测核试验的设施水平,并不针对某一具体的技术创新计划,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处于初期阶段,配套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只规定试点联盟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优先考虑。相比较而言,美国“制造业国家创新网络”是对工程设备资助和竞争性技术创新项目资助的政策组合,整个资助的前期侧重于设备资助,而后期则主要由竞争性项目资助为主,这一组合实现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过程中风险分担的链条化。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单个平台技术能力的政策,已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2、政府资助没有体现出“成本分担式”和“分阶段推进”原则

我国有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计划对承担单位的项目资助是全额资助,没有明确要求承担单位自身必须投入多少比例的资金,即没有体现出“成本分担式”的原则。对产学研合作项目不采用配套资金比例要求的资助方式,企业自身承担投资风险的风险较弱,往往会影响政府资助经费的配置使用效率。相比较美国而言,美国政府资金的投入,企业必须投入一定比例的匹配资金,以增强对企业的激励,如美国1986年实施的“科技中心计划”,要求有不低于30%的配套资金,而“小企业创新计划”、“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创新计划”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都要求有不低于1︰1非联邦资金予以配套。另外,美国资金资政策的分阶段实施的特点较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是“小企业创新计划”,第二阶段的技术研发阶段的政府资助,须以第一阶段技术概念论证与可行性研究的完成为前提,“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则在“制造创新中心”启动至少三年后,进行入关评估,只有入关评估合格,才能获得下一阶段的政府资金资助。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技术创新政策的设计要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和科技规律的基础上,否则,政策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3、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

政府资助的研发项目、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中心及创新平台的建设,都对重点支持领域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性规定。相比较而言,企业或研究机构,基于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自行确定研发项目或创新能力建设领域的情况较少。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更加强调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的导向作用,政府没有给出导向性的研究领域,而是给出了描述性的导向。由于中国技术水平落后,原始创新的能力偏弱,技术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相对较多,尤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显著比较优势的行业领域,中国更迫切的任务是美国先进技术的引进,进行“模仿创新”,但是,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政策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的导向作用。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我国的“官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程度,从“产学研结合”的规模,到政府资助的方式,都与美国有较大的差距。为推进中国“官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推进“官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美“官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由中国技术发展的历史路径决定。中国的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存量远低于美国,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向国际最前沿靠近,而产业技术的来源主要是国外技术的引进,这意味着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相结合的内在动力不足,相互割裂,产业界与研究机构的联系则相对较弱。随着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基础研发与国际前沿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中国产学研结合的客观基础和动力会不断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当前政策的重中之重。

(二)政策设计中尊重市场规律和科技规律

我国的政策设计要更加重视政府对技术创新政策的支持过程,首先,以资金“成本分担”为基本理念,形成“工程设备”与“竞争项目资助”有效衔接、资助链条相对系统和完整化的机制。其次,构建和严格执行“分阶段推进”、“不合格淘汰”的资助模式,提高政府资金资助的有效性,加大对企业的考核与约束。最后,政府的资助期限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所需时间,既保证资助的持续性,又尽量避免企业对资助的依赖性。

(三)对现有政策进行有效整合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2)

1.探究热潮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投资于网格技术探究,累计用于网格技术基础探究方面的经费已近5亿美元,相继提出了各种网格理论,并建立以Globus、Globe、NetSolve、Javalin为代表的实验模型和项目。作为网格计算最杰出的代表,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实施研发的Globus,被认为是网格技术的典型代表。Globus通过对网格技术的探究相应软件的开发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力图构造一个规范的网格计算环境,实现对高性能计算机远程计算资源普遍、可靠、一致性的访问。在对资源管理、平安、信息服务及数据管理等网格计算的关键理论进行探究的同时,Globus于1999年开发出的能运行于各类平台的网格计算工具软件GlobusToolkit是该系统最重要的成果,其源代码完全开放,可以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网格实验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格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目前,Globus的技术已在NASA网格、欧洲数据中心、美国国家技术网格等8个项目中得到应用。美国国防部规划实施的“全球信息网格”计划,将在2020年完成。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已先期启动了一个耗资160亿美元、历时8年的项目,进行系统的研制、建设、维护和升级。

英国政府已决定投入1亿英镑用于网格探究,建立英国的国家网格项目,形成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的网络系统。欧盟已于2001年1月起,正式实施由欧洲粒子实验室等6个探究机构参和的数据网格项目,计划在3年内投资980万欧元,采用Globus网格技术,建立一个在欧洲范围内不同数据源之间实现海量数据计算和数据交换的大规模分布计算环境和共享平台,为科学探究提供强大保障。法国启动的国家网格计划,前3年计划的经费投入是1000万美元。荷兰国家网格计算计划将使5个大学的探究人员能够更有效地在生物信息到粒子物理等科研项目方面进行合作。这一网格计算计划包含5台Linux群集系统(每个大学各一台),通过荷兰大学的高性能网络——SUPERNet连接在一起。

我国已经完成的网格探究项目主要有清华大学的先进计算基础设施ACI和以中科院计算所为主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NHPCE。目前正在进行的网格探究项目主要有摘要:“863”专项计划支持的“中国网格”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领衔开发的“织女星网格”项目;由上海多所大学参加的“上海教育科研网格”项目;由航天总公司第二探究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展的“仿真网格”项目。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领衔攻关的“织女星网格”项目,涉及到网格超级服务器、网格操作系统、信息网格和知识网格的架构、性能、应用的各个层面,其未来的目标是具备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性能计算能力,以及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能力。2.面临的技术新问题

网格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应用需求的驱动,但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技术方面,其探究重点是网格软件技术的探究和实现,并以网格系统软件为主要探究对象。人们需要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体系结构、标准和协议,以形成信息获取、传输、访问、共享和处理的单一开放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平台,需要克服虚拟组织的管理和协同工作新问题,需要解决网格的可用性和可开发,并解决系统平安新问题。网格作为基础设施,除了技术上的挑战外,一些社会、政治因素对网格的普及也至关重要,应当建立资源的外包、数据的保密等法律保护机制。

为了实现支持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具有资源虚拟化和服务特征的网格,还需要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支撑。网格探究面临一系列需要回答的新问题,例如(1)网格环境下数据如何分布、组织、管理?要求什么样的存储模型?(2)如何对动态变化的资源实施有效管理?如何在广域环境下调度资源,保证服务质量?(3)网格服务的语义如何表示?应用开发者如何理解服务语义并和其应用目标相匹配?(4)为了在虚拟资源空间中建立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保证各自的平安,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网格计算平安模型和机制?(5)由于资源的分散性和部门所属性,网格能否像电信基础设施那样由集中的大运营商来运营?它的经济模型和盈利机制是什么?如何通过引入投资机制,建立网格的运营服务业?在强调共享技术的同时,如何用有效的利益机制来促进共享?这对于网格在中国的成功也许比技术新问题更为重要。

此外,迄今为止尚未制定出全球统一的网格标准。国际上网格技术的探究基本上采用了因特网的开放标准路线,以层次化开放式为基础,在多个层次上建立横向技术标准和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资源和应用集成的需要。这些标准中最主要的是Globus和OGSA。2003年7月,OMG、W3C、GridForum等标准化组织在出席“软件服务网格研讨会”后加快了全球大网格标准的制定。同时,另一开放源代码网格标准组织——Globus也召开会议探究通过广域网联接高性能计算的基础设施新问题。Globus目前正致力于开发标准的网格架构和其他技术,并已提出“开放网格服务体系”建议标准,该体系结构是目前最新的一种网格体系结构,被称为下一代的网格体系。在网格计算技术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标准,但在核心技术上,相关机构和企业已达成一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和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合作开发的GlobusToolkit软件包已成为网格计算事实上的标准。包括IBM、Microsoft、SGI、Sun在内的12家计算机和软件厂商已公布将采用GlobusToolkit。2004年3月,GlobusToolkxt32版正式。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型的网格项目都是基于GlobusToolkit提供的协议和服务的。

3.平安新问题

数字化信息日益增多,较易受到干扰和攻击,给网格技术带来严重的平安新问题。具体实施网格平安管理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1)采用法律、法规手段,建立平安管理标准和规则。(2)加强用户认证,用户认证在网格和信息的平安中属于技术办法的第一道大门,主要目的是提供访问控制和不可抵赖的功能。(3)授权,这主要为特许用户提供合适的访问权限,并监控用户的活动,使其不能越权使用。(4)加密,加密是信息平安应用中最早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数据通过加密可以保证在存取和传送的过程中不被非法查看、篡改、窃取等。(5)审计、监控和数据备份。

参考文献

1肖侬.网格技术进军商业化

2钱德沛.网格技术和信息化建设.

3王晨.基于网格的WebServices。

4孙辉,徐学文.美、欧网格技术发展目前状况分析和思索.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SCAJTRS波形集成开发环境

1 概述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软件无线电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将各种功能,如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协议等用软件来完成,并使宽带A/D、D/A尽可能靠近天线,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设备具备如下特点:

开放式体系结构,可扩展性强;

模块化程度高,可配置,易维护;

软件组件化,可移植,可复用,从而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制成本;

可加载多种波形,即统一的平台兼容多种通信体制,可大大减少设备的种类,降低维护成本;

通过升级软件或部分模块,实现新技术的嵌入;

支持灵活的组织应用模式,有效地实现互连互通和互操作。

2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自1992年Joseph Mitola在美国电信系统会议上首次提出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以来,美国军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其发展中始终占据领先的地位。其发展可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

(1)概念验证与初步体系结构的提出

在1992年和1997年,美国防部(DOD)先后实施了Speakeasy和可编程模块化通信系统(PMCS,Programmable Mod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计划,开展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工作。Speakeasy(I、II期)和PMCS计划成功完成了多频段多模式电台样机的开发,实现了多类电台的互通,证明了软件无线电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并制定了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即红、黑边分区的安全架构;模块化、标准化互联总线的硬件结构),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JTRS计划的颁布;明确需求、使命;推进阶段与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

1997年,美国防部批准了JTRS(Joint Tactical Radio Systems,联合战术无线电通信系统)计划,1998年3月了JTRS联合作战需求文件(JORD),10月成立了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计划办公室(JPO)。JTRS计划的使命是开发一系列可互操作,且经济上可承受的软件定义无线电台,为联合部队提供安全的无线网络通信能力。JTRS计划采用渐进式采购和螺旋式发展策略。

(3)JTRS计划的执行

第一阶段(Step 1:于1999年6月完成)为体系结构定义阶段,对需求、波形和技术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可保证向下兼容、未来可扩展的JTRS软硬件体系结构,产生基础体系结构定义报告(ADR)。

第二阶段(Step 2:于1999年10月启动)是体系结构开发和验证阶段,形成并完善JTRS的重要基础――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标准,具体细分为2A、2B、2C三期。

第三阶段(Step 3:2003年4月开始)为采购与装备阶段。JTRS将支持保密和非保密的宽带、窄带波形和话音、数据多媒体业务,具有动中通组网能力,且在体积、功耗和频谱利用率等性能指标上得到进一步改善。从2004年开始采办5大群集(Cluster)的JTRS硬件平台和波形,逐步装备部队并最终将取代各军种当前使用的各个频段的无线电台及一部分专用战术通信设备。

(4)JTRS计划的调整

2005年1月,由波音公司牵头的JTRS群集1型号的研制成本、电台的体积、功耗和重量、WNW技术指标均与设计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系统信息安全存在问题,并对群集5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国防部采购主管于3月31日签署了官方采办备忘录(ADM),批准了JTRS新计划。

JTRS新计划肯定了JTRS定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改变了群集项目模式。将原5个群集调整为4个区域,如图2所示:

图2 调整后的JTRS计划组织结构

2)明确后续技术开发工作重点。要求最优先开发组网功能,着重研发3种软件波形,即宽带组网波形(WNW)、士兵电台波形(SRW)和联合机载网络战术边缘波形(JANTEW);将电台型号由26个减少到13个,波形数目由32个减少到9个,同时还减少了一些电台的信道数量。

3)加强集中管理。2006年2月成立的JTRS联合计划执行办公室(JPEO),负责对JTRS各项目计划需求和预算进行核准;组织编写对产品系列的测试和评估计划;为JTRS系列产品确定一个通用的标准,以保证满足GIG的应用要求。

4)加强风险控制。JTRS采办方式由“爆炸式”改为“渐进式”,将研发预算从60亿调低到40亿美元。并提出了解决部队急需更新装备的“替代方案”,批准采购了一批“过渡电台”。

(5)JTRS计划的快速进展

2005年夏,波音公司完成了WNW及其JTRS GMR电台高级性能测试。2006年1月底,向FCS交付7台JTRS GMR,计划年内再提交50套。随着JTRS GMR问题的解决,通用动力公司的HMS(原群集5)电台的开发按照进度和预算正常进行。

在2006年1月,Thales公司的JTRS增强型多频段小组内/小组间电台(原群集2,JEM或MBITR)完成了SCA认证和国家安全局(NSA)1类加密认可,通过了政府的全面测试与评估,可确保电台能够满足作战需求。这是第一个通过认证和评估的JTRS电台。

2007年1月,JTRS计划网络企业领域交付了WNW V2.0版;士兵级集成通信环境波形V2.1版在位于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的C4ISR测试床所模拟的真实作战环境中通过了技术测试。

2007年4月,JTRS地面移动无线电台(GMR)组件在亚利桑那州的瓦丘卡堡进行了演示,其网络有9个节点,其中4个节点是加载了WNW、增强型定位与报告系统(EPLRS)及单信道地面和机载电台系统(SINCGARS)波形的4信道GMR,2个节点是海军陆战队的舰艇传统EPLRS,其余节点是陆军车载装备。这次演示证明了GMR与EPLRS等电台的互通能力和Ad Hoc组网能力,以及WNW传输文本报文、视频和白板业务的能力。

3 推进JTRS计划的要素及关键技术

经过10多年的发展,JTRS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通过实践表明软件无线电的设计开发与传统无线电工程存在巨大的差别,JTRS计划在组织管理、技术实现、设备集成与维护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之处,从而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分析与借鉴其有关经验,对推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归纳有如下几点:

需求清晰,目标明确;

系统规划,且阶段性要求明确,组织、分工有较大的创新;

抓住本计划的关键因素,并做好与其它基础研究成果的整合;

坚定信心,及时解决问题。

JTRS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

数字信号处理;

宽带射频前端;

宽频段天线;

系统总线互联及标准接口;

波形集成开发环境;

标准符合性认证;

波形管理。

其中数字信号处理、宽带射频前端、宽频段天线和系统总线互联及标准接口主要利用商业货架技术和基础研究课题的成果。

以JTRS计划为主导推动发展的几个关键技术及其主要作用包括:

(1)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

JTRS计划首先推动的工作是SCA标准的研究、颁布与验证。SCA是实现如下JTRS技术目标的根本保证:

通用化、模块化和标准化;

平台与波形相独立,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波形动态加/卸载。

SCA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至今已形成SCA V2.2.2版,包括硬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安全体系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其中软件操作环境(OE)由主框架、日志与中间件服务、设备接口、波形API、异构处理单元和安全保密组成,如图3所示:

图3 SCA体系结构及其标准体系

(2)波形集成开发环境

波形集成开发环境是一套类似于C++软件编程的集成工具(IDE),它集成了建模、编辑、编译、连接、库管理和调整等工具(如图4),涉及到基于模型驱动架构(MDA)的波形设计方法、波形描述语言等专门技术,通过平台无关模型(PIM)、平台相关模型(PSM)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了波形应用组件的可移植性及与平台的无关性。通过了符合性认证的波形集成开发环境可在如下方面发挥作用:

规范波形开发过程,提高波形组件开发的效率和波形组件的质量,降低开发成本;

缩短系统集成开发周期;

降低第三方波形组件嵌入的难度;

保证对系统的标准/规范符合性;提高成熟波形组件的可重用性;

为波形的管理提供技术工具;

为用户系统的波形重构提供技术手段。

(3)标准符合性认证

符合性测试是对待测对象的接口和功能是否满足体系结构规范的要求进行测试、统计、分析并形成测试报告的过程。JTRS为保证所开发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和波形符合SCA标准的要求,设置了波形验收、波形库管理和SCA一致性认证的专门机构JTEL,即JTRS测试与认证实验室(JTRS Test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JTEL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责:

1)一致性测试

提供JTRS波形验收和SCA一致性建议给JPEO;

提供JTRS操作环境SCA一致性建议给JPEO。

2)波形库管理

所有经过SCA认证的JTRS波形保存在JTEL波形库中。

3)先进性保证

提供先进SDR技术的指导。

其中一致性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JTRS波形;

2)操作环境(OE),具体包含:

操作系统;

CORBA中间件;

SCA核心框架;

电台硬件和设备驱动;

3)任何一项有变更的重新认证;

4)回归测试。

(4)波形管理

波形管理是对通过认证的战术通信波形及其组件数据库的管理,涉及数据库管理、数据融合和安全等技术。

4 未来发展的展望

随着信息化社会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的无线通信系统,具体包括:

全空间域的无线通信;

全业务域的无线通信;

全距离域的无线通信;

全频域的无线通信;

可重构的无线通信系统。

传统的单一设备堆砌式的无线通信装备发展方式难以解决多种传输体制并存、频率资源紧缺的矛盾,并满足如上需求。此外,与平台基础设施的非一体化设计方式降低了系统的效能,增加了成本。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将促成通信系统的变革性发展,首先是通信设备的计算机化,如图5所示。其主要特点包括:

软/硬件平台相互独立,且开放;

符合标准(总线、接口等)要求;

模块化设计。

图5 通信设备与计算机的类比

由此,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配置(第三方的)应用软件改变或增加设备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加某一模块来更新、增强部分能力(如配置专业显卡等)。

其次,它将改变传统的设备研制方式,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如图6所示。由此,用户可选用最优和成本合理的技术及部件,大大降低使用和维护成本。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网格网格计算服务网格;

1引言

网络技术是一次计算革命,有可能将全球计算机联合起来协同工作,被人们视为21世纪的新型网络基础架构。网格的概念来源于电力网格,如电力网把强大的电力输送到每家每户的每个插座,用户不必过问电是水电、火电,还是核电,也不必过问电站位于何方。网格技术可把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联网,将充足的计算资源分配给每个用户,如同个人使用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一样。但网格不是万能技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只有那些能并行运算的应用才可能被拆成若干细小任务分配到每个网格计算节点,通过并行处理来提高计算速度。

网格研究源于美国联邦政府过去10年来资助的高性能计算项目。这类研究使用的名词就是“网格”或“计算网格”。这类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贵重科研设备、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2国外网格技术研究动向

2.1美国的网格技术研究

美国是网格研究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开展了与网格相关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很多网格研究计划,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TeraGrid、美国国防部的“全球信息网格”(GIG)、美国政府资助的“大型物理实验网格”(GriPhyN)及美国能源部的ASCIGrid、国家技术网格(NTG)等计划。

(1)TeraGrid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eraGrid计划是一个需要多年分段实施的,为开放式科学研究而建立和使用的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分布式基础设施。目前,TeraGrid已能提供40TFLOPS的聚合计算及近4千万亿字节的网络数据存储能力,并建成了能融合许多系统结构的网络环境,可通过GlobusToolkit支持基于网格的计算,提供诸如基于证书的单个注册和分布应用管理、TeraGrid资源恢复、对用户软件结构的持续监控和TeraGrid的协同能力等。

(2)全球信息网格(GIG)

GIG是美国国防部(DOD)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并开始建设的一种集成的信息基础设施,由一套全球互联的端对端信息系统、相关程序和人员组成,它可将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传感器网和武器平台网联为一体,预计在2020年完成。从系统组成上看,GIG将系统分为基础、通信、计算、全球应用和使用人员五个层次。从技术体制上看,GIG包括了多种专用或租借的通信计算机系统和设备、各种软件和数据、安全服务设备,以及有助于谋求信息优势的其他相关技术。

(3)大型物理实验网格(GriPhyN)

GriPhyN是由实验物理学家和IT研究人员共同发起的,其目标是为21世纪的数据密集型科学构建第一台千万亿次计算系统。GriPhyN计划将通过一个名为“千万亿级的虚拟数据网格(PVDG)”的计算环境来满足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们的数据密集型计算需求。GriPhyN合作组织计划实行必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最终形成一系列产品型的数据网格。

2.2欧洲的网格技术研究

欧洲近来启动了一系列网格开发计划,其中包括DataGrid、SIMDAT、NextGRID、AkoGriMo和CoreGRID等计划”。这些项目的情况如下:

(1)DataGrid计划

欧洲数据网格计划(DataGrid)涉及到欧盟的二十几个国家,其目的是开发一种能支持全球性分布科学探索的全新环境。该计划旨在设计并开发中间件解决方案和可扩展的测试床,以便于处理千万亿字节的分布式数据、成千上万的资源(如处理器、磁盘等)以及大量同步用户的请求。该计划的重点是高能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信息科学等科学应用领域。

(2)SIMDAT计划

SIMDAT是欧洲的一个大型网格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利用数据中心的网格技术来开发解决工业复杂问题的方案。主要用于国际经济的四个重要领域:汽车制造、制药、太空研究和气象研究。该项目的7个网格技术开发领域包括(除了一般的网格结构):分布式数据访问、VO管理、工作流、实体论、分析服务和知识服务。

(3)NextGRID计划

NextGRID是面向工商业领域建立的下一代网格服务结构。该计划针对的是广泛的应用领域:法律部门的数据挖掘;广播和娱乐;金融模型;数字媒体和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开发领域包括:网格结构、核心服务以及动态联合体和网格商业模型。

(4)AkoGriMo计划

AkoGriMo注重为动态虚拟组织提供传输移动通信的网格结构和服务。

包括两个测试床:E—Learning和Hospital。该计划在下一代网格使用的分层方法有:域和应用专门服务、复杂的网格服务、核心网格服务、网络中间件和移动互连网。该技术在下一代Ipv6网络基础上建立下一代网格,并支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账目管理己账和用户。

(5)CoreGRID计划

核心网格是一个研究网络,主要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网格和对等技术的基础建设、软件基础设施和应用。主要研究包括从知识,数据管理到问题解决环境的各种情况,有42个组织参加。在欧洲开展网格技术研究最积极的是英国、荷兰、意大利与德国。研制“英国国家网格”。

2.3日本的网格技术研究

日本认为网格计算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成为激活经济的原动力。目前,日本主要在进行国家研究网格计划(NAREGI)和生物网格计划(BioGrid)的研究。(2)生物网格计划(BioGrid)

生物网格计划是在2002年启动的一项为期五年的网格研究计划,主要由日本文部科学省资助。计划利用网格计算技术与超高速网络,将各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机构所拥有的超级计算机、数据库、高性能观测设备等研究资源联合起来。生物网格计划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网格基础技术组:主要进行安全、高性能的网格技术开发;

·数据联机分析组:使Spring一8及超高压电子显微镜等高性能分析设备的连接成为可能,并实现分析数据的共享;

·计算网格技术组:研究开发蛋白质结构预测及各种生物模拟技术;

·数据网格组:主要任务是各种生物数据库相关技术的研发;

·商业开发组:以各项开发技术为桥梁,开发超大型网格计算机,它比现在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还快数倍,将达每秒300万亿次。

3中国网格技术研究动向

我国同世界其他各国政府一样,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对于网格的建设也十分关注,同时在网格计算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工作。并在863专项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专项确立了“战略与系统综合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网格结点”、“网格软件”和“应用网格”五个方面的课题。主要任务是研制面向网格的每秒万亿次级高性能计算机和具有每秒数万亿次聚合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格软件;建设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急需的重要应用

网格;形成若干网格技术的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中国国家网格”、“教育科研网格”、“织女星网格”和“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北京、上海试点工程”等五大网格项目的研究。参与研究的主要有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联想集团、江南计算所等几家在高性能计算方面有较强实力的研究单位。

(1)中国国家网格(ChinaNationalGrid)

“中国国家网格”是国家级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它将在全国范围内为各行业和社会大众提供各种一体化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信息服务。专项于2002年4月启动,投资高达3亿人民币,目标是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同时在科学研究、环境资源、制造业、服务业中建设若干大型行业应用网格;并研制面向网格计算,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环境的高性能计算机,装备网格结点,促进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和产业化。

(2)“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

教育部依托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和高校的大量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推出了ChinaGrid计划。ChinaGrid包括开发相应的网格软件,配合网络计算机(NC)的使用,将分布在教育与科研网格上自治的分布异构的海量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建立聚合能力超过每秒15万亿次量级的教育科研网格,总存储容量超过260TB,结点覆盖211建设的100所部属高等院校,实现CERNET环境下资源的有效共享,消除信息孤岛,ChinaGrid第一期规划:在2002年~2005年期间,一是建立12个计算网格的主结点,提供具有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服务平台。每个主结点将建立一个聚合计算能力超过每秒5000亿次、存储能力分别达到5TB的超级计算结点,并通过相应的计算网格软件将分布在12个主结点的高性能计算机连接起来,使整个ChinaGrid的聚合峰值计算能力超过每秒6万亿次,存储能力超过60TB。

(3)“织女星网格”(VegaGrid)“织女星网格”是由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国内十几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的“863”重点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把我国的8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Internet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的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用户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个需要高性能计算能力的网格应用系统。它是我国的第一个网格雏形。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研制出了运算速度达每秒4万亿次以上,主要用作“中国国家网格”的主机、网格应用路由器和“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等。“织女星网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在网格硬件层面,主要工作是研究下一代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它们将是面向网格的超级服务器;

在网格系统软件层面,主要工作是研究开发一个名为GCP的网格计算协议栈(GridComputingProtocolStack)以及有效支持GCP的“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VegaGOS);

在网格应用层面,主要研究的是信息网格和知识网格,以及科学计算类应用网格。“织女星网格”在尽量使用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它最大特点就是提出了“服务网格”的概念。

4结束语

网格计算技术是一个正在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从生物领域的后基因组计划,到高能物理领域更深层次物质结构的研究,再到哈勃望远镜所获取的大量宇宙数据的处理,再到气象、地震预报预测这些重大科学领域的计算问题,促使科学家必须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资源,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起来,共同完成计算问题,这正是网格计算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可以说网格是未来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未来的网格计算主要有三大发展趋势:即标准化、大型化和技术融合化。也就是说,网格计算将在行业应用的引导下,以标准化向更广域、多学科渗透,网格的一切对外功能都将以网格服务来体现,技术将进一步融合,且将逐渐从高性能计算走向商业应用,从前沿技术走向实用化、大众化。可以预见,今后网格计算技术仍将快速发展,从而开创计算科学的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许文韬.网格技术综述[J].微型电脑应用,2002.(18):62—64

【2】都志辉,陈渝,刘鹏.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培德.网格计算的研究新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6)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5)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贾斯廷・古力马,正尝试把数学应用到政治学研究中,通过电脑对互联网上的海量博客文章、议会演讲、新闻报道加以统计分析,从而展开趋势判断。在这个29岁的青年政治学者眼中,“政治学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数据密集型学科”。其实,成为数据密集型学科的远不止政治学,科学、广告、体育、公共卫生等大量学科和领域都正在从大数据技术中获益。

大数据技术的目标,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效益。在科技发达的英美等国家,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最先注意到了大数据技术的无穷魅力,并尝试在经营活动中加以运用。社交网站“脸谱”和视频网站“网飞”便通过搜集、整理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足迹”,分析用户偏好、兴趣和需求,向用户推荐联系人信息或感兴趣的视频内容。

而在国家层面,大数据更是成为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第四个大国博弈的空间。目前,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加紧大数据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确立大数据顶层设计。

英国

谋求“数据革命”先声夺人

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尚处在大数据应用初级甚至启蒙阶段,不过,英国政府较早意识到了数据潜在价值对于政府部门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性。2010年年初,英国开通政府数据网站Data.gov.uk,开创了政府数据可再利用的网络先例,这也是英国政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重要表现。2012年11月,英国政府新的政府数字化战略,旨在使政府服务实现“默认数字化”,承诺2015年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投资1000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Open Data Institute)。

进入2013年,在经济低迷、财政收紧的背景下,英国政府依然在大数据技术研发上投入大笔资金,视其为支撑英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科技力量。1月,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宣布,政府注资6亿英镑支持有关研究机构研发项目,发展八类高新技术。其中,大数据技术拔得头筹,获得1.89亿英镑的资金,政府计划通过在基础数据设施方面投入巨资,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尽快促使英国在“数据革命”中占得先机。

从单纯计算能力来看,英国并不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数据掌握程度方面,英国在医疗保健、人口统计、农业和环境、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世界上较为完整的数据集。尤其在医疗领域,2013年5月初,英国首个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李嘉诚卫生信息与发现中心”在牛津大学成立。这个研究中心总投资9000万英镑,其中,李嘉诚基金会资助2000万英镑。该中心包括“靶标发现研究所”和“大数据研究所”两个机构,拥有600多名科研人员,旨在通过搜集、存储和分析大量医疗信息,确定新药物的研发方向,减少药物开发成本,为发现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线索。英国首相表示,“医学研究新突破离不开信息获取与共享,而这一中心的成立,有望给英国医学研究和医疗服务带来革命性变化,它将促进医疗数据分析方面的新进展。”

美国

积极抢占“未来的新石油”

在数据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则视大数据为“未来的新石油”。联邦政府将数据价值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启动落实两大项目,一是“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资助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二是“开放政府计划”,设置Data.gov平台,推动政府管理向开放、协同、合作迈进。

2012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旨在通过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组织和分析工具和技术,提升从海量和复杂的数据集中获取知识和洞察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发现、环境和生物医学研究。同时,高等院校响应政府计划,已经开始创建大数据相关课程,着力培养“大数据科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防部、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地质勘探局等六个联邦政府部门启动多个项目投资计划,提高从海量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发现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水平,并与工业界、研究院所、非营利性机构共同开创大数据发展新机会。

美国联邦机构大数据资助计划

2009年5月,美国联邦政府实施“开放政府计划”(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这项计划提出利用整体、开放的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程序和决策过程,以鼓励公众交流和评估,增进政府信息的可及性,强化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效率。同期,政府数据服务平台Data.gov正式向社会开放,要求只要不涉及隐私和国家安全的政府数据,均需在该平台公开。截至2012年11月,Data.gov共开放388529项原始数据和地理数据,汇集了1264个应用程序和软件工具、103个手机应用插件。为进一步完善Data.gov平台的功能,政府部门组织开发了数据分级评定、用户交流以及和社会交网站互动等功能,构建了OGPL(Open Government Platform )平台,提供开源的政府平台代码,允许美国任何城市、组织或者政府机构创建开放站点。开放数据与开源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Data.gov真正成为汇聚社会智慧、大众创新的聚集地,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创新力量。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6)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

美术机构前台工作计划篇(7)

1、各国竞相出台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

由于纳米技术对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将纳米技术的研发作为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器,相继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计划,以指导和推进本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一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项的纳米技术计划,但其他计划中也往往包含了纳米技术相关的研发。

(1)发达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

为了抢占纳米科技的先机,美国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NNI),其宗旨是整合联邦各机构的力量,加强其在开展纳米尺度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开发工作方面的协调。2003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这标志着纳米技术已成为联邦的重大研发计划,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全面展开。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人才、资金、设备)的落实。之后,日本科技界较为彻底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积极推进从基础性到实用性的研发,同时跨省厅重点推进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研发。

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也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新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力图制定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目前,已确定了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的5个关键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势头;加强研发基础设施;从质和量方面扩大人才资源;重视工业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考虑社会因素,趋利避险。另外,包括德国、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还制定了各自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

(2)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瞄准先机

意识到纳米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纷纷制定纳米科技发展战略。韩国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进纳米技术10年计划》,2002年颁布了新的《促进纳米技术开发法》,随后的2003年又颁布了《纳米技术开发实施规则》。韩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3个主要技术领域,以提升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计划结束时,韩国纳米技术研发要达到与美国和日本等领先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国台湾自1999年开始,相继制定了《纳米材料尖端研究计划》、《纳米科技研究计划》,这些计划以人才和核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追求“学术卓越”和“纳米科技产业化”为目标,意在引领台湾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产业竞争优势。

(3)发展中大国奋力赶超

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的势头,也制定了自己的纳米科技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并先后建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纳米技术专门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将明确中国纳米科技发展的路线图,确定中国在目前和中长期的研发任务,以便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指导与协调,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争取在几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鉴于未来最有可能的技术浪潮是纳米技术,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项国家纳米技术战略,可望在2005年度执行。印度政府也通过加大对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纳米科技研发投入一路攀升

纳米科技已在国际间形成研发热潮,现在无论是富裕的工业化大国还是渴望富裕的工业化中国家,都在对纳米科学、技术与工程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投资迅速增加。据欧盟2004年5月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资从1997年的约4亿欧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亿欧元以上。私人的纳米技术研究资金估计为20亿欧元。这说明,全球对纳米技术研发的年投资已达50亿欧元。

美国的公共纳米技术投资最多。在过去4年内,联邦政府的纳米技术研发经费从200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亿美元,2005年将增加到9.82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据《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在2005~2008财年联邦政府将对纳米技术计划投入37亿美元,而且这还不包括国防部及其他部门将用于纳米研发的经费。

日本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纳米技术投资国。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支持纳米科学研究,近年来纳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4亿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亿美元,而2004年还将增长20%。

在欧洲,根据第六个框架计划,欧盟对纳米技术的资助每年约达7.5亿美元,有些人估计可达9.15亿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计,欧盟各国和欧盟对纳米研究的总投资可能两倍于美国,甚至更高。

中国期望今后5年内中央政府的纳米技术研究支出达到2.4亿美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也将支出2.4亿~3.6亿美元。中国台湾计划从2002~2007年在纳米技术相关领域中投资6亿美元,每年稳中有增,平均每年达1亿美元。韩国每年的纳米技术投入预计约为1.45亿美元,而新加坡则达3.7亿美元左右。

就纳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欧盟25国为2.4欧元,美国为3.7欧元,日本为6.2欧元。按照计划,美国2006年的纳米技术研发公共投资增加到人均5欧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欧元,因此欧盟与美日之间的差距有增大之势。公共纳米投资占GDP的比例是:欧盟为0.01%,美国为0.01%,日本为0.02%。

另外,据致力于纳米技术行业研究的美国鲁克斯资讯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报告称,很多私营企业对纳米技术的投资也快速增加。美国的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投入约为17亿美元,占全球私营机构38亿美元纳米技术投资的46%。亚洲的企业将投资14亿美元,占36%。欧洲的私营机构将投资6.5亿美元,占17%。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纳米技术的创新时代必将到来。

3、世界各国纳米科技发展各有千秋

各纳米科技强国比较而言,美国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尚无确定的赢家和输家。

(1)在纳米科技论文方面日、德、中三国不相上下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的纳米论文统计结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纳米研究论文被《2000—2002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纳米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纳米研究论文,美国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3年累计论文数超过10000篇,几乎占全部论文产出的30%。日本(12.76%)、德国(11.28%)、中国(10.64%)和法国(7.89%)位居其后,它们各自的论文总数都超过了3000篇。而且以上5国2000—2002年每年的纳米论文产出大都超过了1000篇,是纳米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是纳米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的增长幅度最为突出,2000年中国纳米论文比例还落后德国2个多百分点,到2002年已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与日本接近。

在上述5国之后,英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西班牙发表的论文数也较多,各国3年累计论文总数都超过了1000篇,且每年的论文数排位都可以进入前10名。这5个国家可以列为纳米研究较活跃的国家。

另外,如果欧盟各国作为一个整体,其论文量则超过36%,高于美国的29.46%。2)在申请纳米技术发明专利方面美国独占鳌头

据统计:美国专利商标局2000—2002年共受理2236项关于纳米技术的专利。其中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454项),其次是日本(368项)和德国(118项)。由于专利数据来源美国专利商标局,所以美国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所占比例超过了60%。日本和德国分别以16.46%和5.28%的比例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英国、韩国、加拿大、法国和中国台湾的专利数也较多,所占比例都超过了1%。

专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实用化的能力。多数国家纳米论文数与专利数所占比例的反差较大,在论文数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专利数所占比例超过论文数所占比例的国家和地区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这说明,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纳米技术研究上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比较侧重于基础研究,而实用化能力较弱。

(3)就整体而言纳米科技大国各有所长

美国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等领域快速发展。随着纳米技术在癌症诊断和生物分子追踪中的应用,目前美国纳米研究热点已逐步转向医学领域。医学纳米技术已经被列为美国国家的优先科研计划。在纳米医学方面,纳米传感器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多种癌症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已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进行早期诊断。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专门出台了一项《癌症纳米技术计划》,目的是将纳米技术、癌症研究与分子生物医学相结合,实现2015年消除癌症死亡和痛苦的目标;利用纳米颗粒追踪活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活动也是一个研究热门,这对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细胞等在人体内的活动情况非常有用,还可以用来检测药物对病毒的作用效果。利用纳米颗粒追踪病毒的研究也已有成果,未来5~10年有望商业化。

虽然医学纳米技术正成为纳米科技的新热点,纳米技术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应用仍然引人关注。美国科研人员正在加紧纳米级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的应用研究,期望突破传统的极限,让芯片体积更小、速度更快。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技术是这一领域中最受关注的地方。不少科学家试图利用化学反应来合成纳米颗粒,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这些颗粒,使其成为体积小而运算快的芯片。这种技术本来有望取代传统光刻法制造芯片的技术。在光学新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可控直径5纳米到几百纳米、可控长度达到几百微米的纳米导线。

日本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实力强大,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尚未脱离基础和应用研究阶段,距离实用化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在纳米技术的研发上,日本最重视的是应用研究,尤其是纳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纳米管外,日本开发出多种不同结构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链、中空微粒、多层螺旋状结构、富勒结构套富勒结构、纳米管套富勒结构、酒杯叠酒杯状结构等。

在制造方法上,日本不断改进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合成法和激光烧蚀法等现有方法,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制造技术,特别是批量生产技术。细川公司展出的低温连续烧结设备引起关注。它能以每小时数千克的速度制造粒径在数十纳米的单一和复合的超微粒材料。东丽和三菱化学公司应用大学开发的新技术能把制造碳纳米材料的成本减至原来的1/10,两三年内即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日本高度重视开发检测和加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等的性能不断提高,并涌现了诸如数字式显微镜、内藏高级照相机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型原子力显微镜等新产品。科学家村田和广成功开发出亚微米喷墨印刷装置,能应用于纳米领域,在硅、玻璃、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多种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细微电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积极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内为纳米技术寻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单个电子晶体管、分子电子元件等更细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计算机,解析分子、蛋白质及基因的结构等。不过,这些研究大都处于探索阶段,成果为数不多。

欧盟在纳米科学方面颇具实力,特别是在光学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学、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纳米生物材料、超导体、复合材料、医学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较强。

中国在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和单原子操纵等方面研究较多,主要以金属和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约占80%,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器件和纳米生物医学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4、纳米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

目前,纳米技术产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业前景。据统计:2004年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4400亿美元。为此,各纳米技术强国为了尽快实现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都在加紧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化进程。

美国国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们认为,美国大公司自身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美国在该领域的开发应用缺乏动力,因此,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联邦政府与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一起斥巨资在洛杉矾地区建立一个“纳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二是与大企业合作,使最新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其研究领域涉及纳米计算、纳米通讯、纳米机械和纳米电路等许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将被率先应用于美国国防工业。

美国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认真探索利用纳米技术改进其产品和工艺的潜力。IBM、惠普、英特尔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内取得突破,并生产出商业产品。一个由专业、商业和学术组织组成的网络在迅速扩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进联系,加速纳米技术应用。

日本企业界也加强了对纳米技术的投入。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不久前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会议”,以大力促进本地区纳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纷纷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试图将纳米技术融合进各自从事的产业中。

欧盟于2003年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推动纳米技术在欧盟成员国的应用。欧盟委员会指出: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的目的是使工程师、材料学家、医疗研究人员、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能够协同作战,把纳米技术应用到信息技术、化妆品、化学产品和运输领域,生产出更清洁、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聪明”的产品,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欧盟希望通过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和增加纳米技术研究投资使其在纳米技术方面尽快赶上美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