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节日文化论文

节日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0 08:11:23

节日文化论文

节日文化论文篇(1)

关键字 民族节日 民族体育文化 女儿会

一、民族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很多节日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交流的平台,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女儿会等,这些民族节日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有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有歌舞戏曲搭台的社交节日、有欢庆丰收的节日等,各民族的节日由于其异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的关注与参与。如今的民族节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基础上,原来宣传迷信封建色彩的一些活动内容已经被淘汰,如今的节日文化不仅在于娱乐大众更重要的是弘扬本民族文化。

二、 民族节日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在于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在本民族内部世代相传,更是吸引其它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节日文化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这恐怕很难界定,因为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节日一直贯穿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本民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者的渊源很难述说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民族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个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的,如在白族的三月街中我们可以看到赛马、绕三灵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彝族的火把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彝族跳乐、在土家族的舍巴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摆手舞、抢红灯等民族传统体育,所以民族节日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分不开的,两者是一个交融的过程。

而在新的时期民族节日文化成为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窗口,不仅是娱乐人的方式,更发展成为物质交流、文化传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起源与发展

相传,土家“女儿会”源于明朝末年,清雍正13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女儿会”被禁止。辛亥革命后,“女儿会”又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使其成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传统的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2]。通过喜庆繁华而又朴素典雅的“女儿会”,能让人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恩施土家族的女儿会发展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过程中实现了由乡村――城市――风景区――城市这样一个空间转换的过程,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土家女儿会,从内容来看,女儿会己由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为媒寻找意中人发展到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多功能集会。

四、土家女儿会与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

六十年代,土家族的女儿会主要以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为主要项目,到了农历7月12这天,各乡村以及边区乡村组织的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依次上场献艺,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真是应有尽有,异彩纷呈[2]。而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使得土家族的女儿会也慢慢凋零,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的实施以来,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加大,鄂西在改名为恩施以后,土家女儿会也慢慢开始了复苏。1979年,红土乡开始恢复“”中断的石灰窑女儿会,四县边区农民组织文娱体育代表队,开展传统比赛活动。主要文艺活动是吹锣鼓、傩戏和自编自演节目,体育比赛加入了扳手劲、抵下巴劲、举杠铃、踢毽子,集体项目有拔河、篮球比赛[2]。从以上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中的女儿会中,摆手舞、板凳龙这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一直伴随着女儿会的发展来发展。如今为了保护土家女儿会这一文化遗产,在恩施州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女儿会已经正式注册商标,成为继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之后的又一恩施土家新名片。

五、新时期下恩施土家女儿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繁荣之路

2010年农历七月十二,又一届的恩施土家女儿会拉开了序幕,吸引了州内外15000人来参与相亲,还有武汉、重庆旅游团组成的相亲团,规模是历届最大。在早上的开幕式表演中,具有浓郁特色的土家文化被拉上舞台,有原生态唱法撒叶尔荷,恩施曲艺竹琴,大型舞蹈欢乐女儿会,还有土家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摆手舞,让本地人感受着欢快浓烈的节日气氛,让外地人大饱眼福,过足了一把东方情人节的瘾。在这次女儿会上还举办了少数民族工艺展,和土家文化论坛,内容多样,把土家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倾力打造女儿会名片

在2010年恩施女儿会开幕式上,市长秦斌说到:恩施三张名片之一女儿会的打造有效的提高了恩施知名度,促进了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只有做好女儿会的宣传工作,把外地游客吸引到女儿会,我们的少数民族体育展演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才有广泛的受众,才有向外推介的窗口。现在恩施每年农历7月12的女儿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上还应该加大,活动内容上应该继续丰富,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借女儿会契机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贸易,为恩施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商贸发展打开一条新出路。同时体育旅游是一个新的朝阳产业,民族传统体育凭借它的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强等特点越来越被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民族体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将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参观,推进民族文化的向外传播,推动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3]。在女儿会的宣传工作中民族体育即是为女儿会提供新的看点,而女儿会即为民族体育提高展示的平台,二者共同发展

(二)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展演

目前恩施土家族地区开展推广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摆手舞、高脚马、肉莲响、绵竹球等,而在女儿会上有所展示的就只有摆手舞一项,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女儿会就与土家民族传统体育联姻,但是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并不多,主要以舞蹈文化居多,然而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展示平台。如在2009年的春晚上,来自湖北民族学院的20名男生在土家粗狂、灵动的音乐声中将高脚马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而高脚马也同样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会上湖北代表团的囊金项目,而这些选手也多出自恩施。从这些成绩来看恩施值得展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远远不止摆手舞这一项,只是摆手舞是被外界所知最多的土家族体育,但是在全年的女儿会上我们也只是看到了简单的舞台式的表演,在土家人的传统生活中摆手舞不是用来表演的,是要亲身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更好的传承摆手舞,我们不应该让她停留在远远的舞台上,而应该真切的让人们参与进来。

所以在女儿会上特设一个民族体育展演和参与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吸引让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外地人,增加女儿会的看点和趣味性,更是对民族体育的弘扬和推广途径之一。

(三)与学院联手加大民族体育人才培养

在历届的女儿会上我们看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多是有恩施文工团和恩施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进行表演的,趋向舞蹈化,而体育方面的人才参与进来的寥寥无几,但是恩施土家族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能力承担得起展演和传承民族体育的重担,应该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特别是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历来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摆手舞这些具有健身休闲的民族体育如果只是一味的舞蹈化未免会失去原来的面貌,摆手舞也多是由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所演变而来,是一种战舞,尚武精神的缺失必会带来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的优势就是相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可以更好的展现这种尚武的精神。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并规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现在湖北民族学院有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还是和其他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一味的从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而往民族相关单位方向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恩施在举行这样的民族节日时,由于民族体育专业相关人员的缺失必定带来在节日活动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不够,就会出现偏舞轻体得现象。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土家学子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向民族工作方向的其它事业单位发展,不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是进一步的为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服务,真正实现我们作为一个土家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56.

节日文化论文篇(2)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节日是农业色彩浓,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更具的季节使转换的基础上。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气的护理,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对天气气候依赖非常大。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地长期交往中,理解和掌握的自然顺序的规则复杂,不断总结了四个,24节气,形成主要是油门,围绕农业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庆贺方式的差异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如等级制、家族式,节日大都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多以内部活动为主。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群体性和狂欢性。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反映出人们互相间渴望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等特点。以春节与新年为例,中西方在庆祝时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庆祝方式,一直出正月。在12月31日晚,当地人民走上街头,在盛大的狂欢节,在半夜接近于零,人聚集虔诚地祷告,新年倒计时。十二点整的时候,美丽的音乐,舞蹈,人们会庆祝坐起来。可见,春节充满了丰富的传统风味和独特魅力,反映了呼吸和时代的潮流在新的一年里,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在节日中中西方在服装的区别差异

节日文化论文篇(3)

兰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饮食内容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和积淀至明清时期已异常丰富,逐步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民族风情,丰富多彩且不失韵味的饮食民俗文化。明清时期兰州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食俗丰富多样,传统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春节食俗与文化内涵

春节是我国汉族最隆重、最热闹、民俗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化色彩最浓厚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最为丰盛。有些菜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鱼象征吉庆有余,青菜、白菜象征一年清清白白。[1](p76)

明清时期,兰州春节食俗保留着浓郁的传统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除夕全家人共进年夜饭,吃臊子面,名为“团圆饭”。 兰州人除夕夜里必须或多或少吃些猪耳朵或啃骨头,称“咬鬼”,没有猪耳朵的也要吃上些红枣煮的鸡蛋。认为吃了这些东西一年中就会精力充沛,百病不生,小孩不会在夜里害怕。年夜饭兰州人餐桌上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甜品菜肴“八宝饭”,寓意百事如意,甜甜蜜蜜,吉祥喜庆。

明清时期,兰州人沿袭春节饮“屠苏酒”的古礼,饮甜醅酒。“正月上元日,祭先人,荐寒食,少长饮甜醅酒,以次行礼。”[2]正月初一日,兰州人首先要祭祀祖先,进献寒食祭品。之后,大人小孩饮甜醅酒,讲究先后次序,从年少者起先,年长者最后,并按年龄辈份依次行礼拜年。早饭吃猪油包子、啃骨头,意为有油有肉。中午,多数人家吃韭黄饺子,认为饺子形似元宝,象征“招财进宝”,也有“团圆”的意思。有的人家吃“臊子面”,面条要求长而不断,象征长寿长福,又称“长寿面”。

正月初五,兰州人叫“破五”。早晨,家家户户清扫垃圾,倒于道旁,叫“送穷”。 这天,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为的就是能将“穷神”驱走。明清时期兰州人在这一天吃荞面搅团。“五日,食荞面,佐以芥薑、椒辣,犹古五辛盤之意。”[3]用荞面煮成馓饭状,浇上臊子,或清汤,调上油泼辣椒、芥末、姜末、蒜泥、香醋,酸辣可口。送“五穷”的食俗,寄托了明清时期兰州人彻底摆脱贫穷、争取富裕的强烈愿望。

元宵节的节日饮食以元宵为主。明清时期,兰州地区“元宵前后四日,作粉粢,馈元宵。”[2]兰州人在元宵节前馈赠元宵。十五日晚,各家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

总之,明清时期兰州春节食俗中的传统色彩浓郁,地域特色鲜明,表达了人们祈福纳吉、喜庆吉祥、团圆美满等美好愿望。

二、清明节食俗与文化内涵

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食俗是伴随着清明祭祖活动而展开的,是日家家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坟上祭奠,祭祀完毕,所有上坟的人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4](p12)

清明前后,兰州人家家户户扫墓祭祖。除各户外,合族在家祠、家庙祭奠祖宗。凡在此年中添男丁者,此日杀鸡一只或买猪头一个;富者买羊一腔,烹而献于同族共食。如生女,则默不作声。

明清时期兰州清明食俗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传承先人的美德,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诸事顺意、家族繁荣,人丁兴旺。同时通过祭祀祖先,强化血亲意识,增强家族凝聚力,体现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尊重和对家族命运的关注。

三、端午节食俗与文化内涵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习俗是吃粽子,相传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为了使他的尸体不被鱼类等水族吃掉,便往江里撒米和粽子。粽子,古人称为“角黍”。因以菰叶裹成角状而得名。东汉末年应

劭在《风俗通义》中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尝之。”应劭生活的年代比吴均要早得多,他的书里并没有提到粽子与屈原有什么关系。可见,吃粽子为纪念屈原的说法出现的较晚,并非是粽子的真正起源,而是出于民间百姓对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爱戴之情。以后这一纪念活动便被流传和保存下来。

明清时期,端午节兰州地区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蒸粘糕,并馈赠亲友,寄托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人们饮雄黄酒,给小孩鼻、耳、口、眼边抹雄黄酒,防虫蝇侵袭。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避瘟防虫、祈福纳吉的良好希冀。

四、中秋节食俗与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佳节食月饼,是我国各地普遍盛行的习俗。月饼作为正式节令食品,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明代,中秋节食月饼成为时尚。[4](p18)

明清时期,兰州地区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家家蒸月饼,其饼一笼蒸一只,高约一拳,表面有面捏的各种花饰,卷清油、撒姜黄、红曲、苦豆子、白糖,层薄如纸,食时切块,色味俱佳。入夜,摆香案于中庭,置瓜果,祀月。供毕,全家分而食之,不与外人,意为合家团圆。

节日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安全阀功能 符号重塑

1 引言

2012年,交通部出台了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为人们探亲访友和出游提供了便利条件。新的休假制度和“交通惠民政策”的实行,使得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民俗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与发掘。

当前,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领域,国内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如周润芝阐述了传统节日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内涵[1];张秀芬分析了传统节日的尴尬与出路,就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2];韦顺霞论述民族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3];刘魅立分析了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关系[4];葛新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重建[5];萧放论述了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6];郭讲用研究了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7];贺严阐述了国家法定休假的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8];耿波作了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9];李静从文化认同的视野分析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10]。综上,国内学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内涵价值、符号、仪式认同和传播途径上,还仅仅停留在文化学层面,而从社会学等角度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对强化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控制、丰富中国人的“中国梦”等方面作用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必须加强“文化安全阀”机制建设。

2 传统节日文化的安全阀功能

社会安全阀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最早提出的,科塞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安全阀的功能是通过为社会成员累积的敌意和攻击性情绪寻找替代目标和替代手段而实现的[11]。按照科塞的社会安全阀理论,我们可以在保证社会运行稳定、社会结构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寻找若干社会安全阀,把社会风险和冲突对社会运行的威胁和破坏程度降至最低限度[12]。

笔者根据科塞的“社会安全阀”理论,提出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节日文化安全阀”概念。按照安全阀理论,在当前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冲突中,有些问题和冲突是可以作为文化保护的安全阀被利用的。换言之,虽然目前我们难以完全消除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一些问题和冲突,彻底摆脱困境,但我们有可能借助安全阀机制去缓和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把问题和冲突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威胁和破坏程度降至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社会安全阀机制具有明显的潜制度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官方对这些机制的界定处于提倡与禁止之间的模糊状态。当前,既有的保护传统传统文化措施中除休假制度外,都存在着“潜制度化”的特点,这种制度并没有充分起到社会成员的节日情感表达、情绪宣泄和传统文化认同的功能,同时由于“潜安全阀”的随意性和非组织性特点,使它在运行过程中无法被有效地规范与弘扬[13]。我们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有的节日习俗和文化进行挖掘和规范,更重要的是需要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中的问题和冲突,引入制度化的手段,用 “显节日文化安全阀”替代“潜节日文化安全阀”,在制度建设、符号重塑、媒介传播、文化创新、活动引导等多方面建立节日文化安全阀机制[14]。

3 传统节日文化安全阀机制建设与符号重塑

3.1加强政府和民间节日文化组织建设,建立节日文化保护安全阀机制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期,各级政府都在主抓经济,在文化事业方面在缺乏政府引导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组织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当前,政府必须强化这些组织的文化保护功能,在传统节日这一中国人文化认同感最强的时刻,充分渲染我国传统节日气氛,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国目前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方面,应该成立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充分研究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中的问题和冲突,制定详细科学的节日文化保护制度。

3.2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重建传统节日符号体系

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系统包括时间、空间、仪式、乐舞、造型物、语言、服饰、饮食、祭品、游乐等,相关部门应研究、重构和规范各个节日的标识、礼仪,将具有民族标志、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重新引人各类节庆活动并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政府在推行和保障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的同时,可尝试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场所和人才保障,增加硬件设施投入的力度,为人们提供充裕的活动场所和文化空间。要注重搭建节日集体文化活动平台,引导人们从家族封闭式的过节方式中走出来,参与到行业、社区乃至地区的集体狂欢中,从而由小家庭的团聚和睦延伸到民族大家庭的凝聚与团结。同时,要关注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语境下的呈现状态,创造出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节日文化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接受水平和心理特点,促成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转型。

3.3加强媒介宣传,推动传统节日仪式与信仰重塑

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核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年龄越小重视传统节日的意识越淡薄。现代化思潮之下,节日仪式中的“灵魂的共鸣”、“精神的体验”被表演仪式所提供的感官层面的娱乐所代替,信仰的精神深度被身体的感官享受所填平。从传统节日的意义呈现来看,我国传统节日的世俗性、娱乐性较强,而信仰特有的神圣性较淡。

参考文献:

[1]周润芝.浅谈传统节日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内涵 [J].内江科技,2003,(5):75-76.

[2]张秀芬.传统节日的尴尬与出路[J].市场论坛.2006,(3):151-152.

[3]韦顺霞.民族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1-42.

[4]刘魅立.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3):1-18.

[5]葛新.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重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89-90.

[6]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7]郭讲用.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29-32.

[8]贺严.国家法定休假的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75-78.

[9]耿波.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状与对策报告[J].艺术百家,2012,(4):58-68.

[10]李静.文化认同视阈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84-88.

[11]刘少杰等译.当代社会学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50-189.

[12]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82-213.

节日文化论文篇(5)

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应有之义。由此,不仅想起了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由民间的自我演绎走向国家法定的过程。

就从始于1999年的“黄金周”一词说起,当时的法定假日为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唯一的民俗节日是春节。2005年,韩国整出了一件让中华民族难堪的事:端午节被其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传统文化,2007年12月,国务院颁布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法定为传统民俗节日,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其在民间的传承、积累、演进,已经成为特有的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各国普遍以放假形式来纪念传统节日,以保留和传承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做法,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至少在2008年前,这些传统节日只在民间,在纯粹的民间尤其是农村最朴素地表达着。

然而,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迁。在西方主动的文化进攻和我们积极的商业包装中,“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严重冲击着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如果几乎一代人呈现出热衷西方一些节庆却忘却自己的传统节日时,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甚至政治安全,就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了。

这不是盛世危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在全球建设孔子学院等,都是有力的佐证。因此,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上升到法定地位,放在文化安全、文化信仰、社会和谐等大视野下,放在建设我们文化强国的大目标下来思考,有着更高的政治文化意义诉求与表达。

节日文化论文篇(6)

2017年学术研讨会邀请函模板【一】

金融犯罪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杠杆。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使人类从新工业社会跨向了信息社会,网络化和电子化交流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开启信息文明的新篇章,而金融互联网到互联网金融之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时代变化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金融犯罪日趋严重,发案率高、波及面广、危害性大,金融领域前置性法规和刑事法律的脱节与滞后带来了这诸多问题。

惩治预防金融犯罪,构建互金时代防治犯罪的法律保障体系,是时代赋予法律人的新议题!

为此,我们研究会将以 金融犯罪为主题,诚邀您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犯罪的新形势新特点以求为推进网络金融治理献计献策。

会议时间:初步拟定为2017年3月

会议地点:待定

2017年学术研讨会邀请函模板【二】

亲爱的xxx教授:

您好!我们定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大学举行xxxx学术会议,想邀请您届时参加。会议免费安排食宿,往返机票自理。如果您有要宣读的论文或要发言的论题,请尽早来函告知,以便会议安排。

希望您届时光临。请尽快来函确认。

祝一切顺利!

会议召集人:xxx秘书长

2017年学术研讨会邀请函模板【三】

传统节日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女士

为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区域社会文化认同,共同构筑多民族和谐关系。西南民族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拟于20XX年1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传统节日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分为学术讨论交流和节日民族志影片展播两个部分。欢迎专家学者围绕如下议题惠赐论文或提供节日民族志影片参加会议。

一、会议议题

1.传统节日与地方感、地方文化认同

2.传统节日与多民族和谐关系建构

3.传统节日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4.传统节日的影像表达研究

5.节日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6.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会议主办与承办单位

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承办: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人文纪录影像研究中心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XX年11月11日全天报到;12日~13日学术讨论;14日离会。

2.地点: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

四、参会注意事项

会议以论文或影片入选方式正式参会。有意参会者请务必于20XX年9月20日前提交300字的论文摘要或论文全文。会议筹备组将依据论文入选发出正式参会邀请函。

参会学者往返旅费自理,会议期间食宿费由主办方负责。

参加会议的学者务必请按会议时间安排将回执用电子邮件回复给会议筹备组。 联系人:王美英老师 Emai: 李杨(影视组) Emai:

传统节日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筹备组

20XX年7月

回 执 表

节日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语言文化小学英语课堂

本文选取了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s Part A为课例,以此揭示新课程背景下“文化意识渗透”的多元化操作及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使课堂达到最优化。

首先,本单元的功能性、交际性、文化意识性都很强,以“Holidays”为话题展开教学,重点罗列出了学生颇感兴趣的节日,如:“Spring Festival,New Year’s Day,Mid-Autumn Festival,Halloween”,描述了节日的时间、活动、习俗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并拓展了“Easter,May Day,Children’s Day,National Day,Dragon Boat Festival”等节假日词汇,并以“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Did you...?”及回答作为教学难点,突出了六年级语法运用的综合性。 我将通过以下案例分析文化与语言的相容性及教师在落实语言任务的过程中揭示语言文化的方式方法。

Stepl:生生互动,你说我猜,激发兴趣。

实录:

Monitor:Today our topic is my favourite holiday,Are you ready to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holiday?

Student 1:Yes,I’m ready.

S1:My favourite holiday is a colorful day.Children get together happily.We play games,Sing songs and eat lots ofsweets.It is on the first day of June.Do you know my favourite holiday?

S2:It’s Children’s Day.

T:Did you sing songs with your friends on Chi1dren’s Day?

S1:Yes,I did.(加入适当的过去式的练习,在对话中自然渗透教学难点)

T:Were you happy?

S1:Yes,I was.

T:We were happy on Children’s Day.So let’s sing a song“Children’s Day”.(用歌曲完美结束第一位同学的“topic show”

设计意图:

课前师布置给学生的话题是“My favourite holiday”,用一段话描述我最喜爱的假日,但不能在言语中提及这个假日。听者在听完描述后猜测topic中描述的节假日名称,以此进行生生互动。这个“Daily report”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说,又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而且是对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引领,学生们自己猜、自己描述节假日,自己进入课文,老师作相关拓展是相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这个活动具有激发性,燃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学生从自主讨论“holidays”并“猜一猜”入手,整堂课显得轻松交流,自然而有趣。

Step 2:课件提示,你问我答,渗透文化。

实录:

T: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some holidays. Now,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Let’s see some other festivals.

What’s this festival?

When’s ...?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on ...?

Did you...last...?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提示,激发学生踊跃参与讨论的兴趣。一个日期、一段话、一个图片、一首歌,都是一个节日的代表。学生通过课件的提示,猜测节日名称,然后跟同学运用C部分的重点句型问答关于课件中呈现的节日。通过互相的问答,自己能从他人口中了解更多关于该节日的文化常识。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不仅练说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更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得文化的渗透变得轻松自然。

Step 3:导入课文,展开讨论,遥相呼应。

实录:

T:We have learnt a lot about festivals from PPT and from your classmates. Next please choose two of your favourite festivals to talk with your partners,one is Chinese festival,the other is western festival. And you need to finish this form. Then we will see what holiday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in our book.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对“festival”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课件上方格框的归纳提示,小组成员讨论各自最喜欢的节日,并填写表格,这也是自学策略的一部分。这里老师有意让学生选取两个不同国家的节日讨论,意在让学生区分中外节日,也让学生思考还存在许多国际性的节日,中外国家都会庆祝的节日,譬如:Children’s Day,Women’s Day,进行归纳讨论后,再总结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讲述哪些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宣传一些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则水到渠成。

教学反思:

本案例围绕学生喜爱的“节日”这一话题展开教学,无论是生动的课件,还是大胆的提问和自然的表演,都以“猜”节日为主线,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营造了浓浓的中西方文化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针对文化意识“润物细无声”的原则,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认真渗透,事半功倍。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festival”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最佳碰撞。本课“Holidays”就是小学六年来所有学过的节日的汇总,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在备课中认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及时添加背景知识,比如在播放学生喜爱的节日时必备的音乐、中外影视名人或者体育明星过某个节日时的图片,为节日特制的西方文学艺术和幽默故事……反映世界各国节日文化的同时,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目的,在交换信息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大胆实践,以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营造氛围,激活兴趣,促进思维。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备学习母语的环境,所以情境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设置一些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节日歌曲;英语角上可以粘贴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各国“festivals”的介绍等。又如本课例中贯穿整堂课的“猜一猜”,既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积极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兴趣还给了学生,把成功赋予了学生。总之,教师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校内课外拓宽学习视野,多渠道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活动多样,积极输入,开放研究。

教师可利用“Daily report”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的导入文化内容的渠道,比如设计一些专栏节目“我最感兴趣的外国节日”,组织学生在课内外广泛搜集信息,整理成口头英语报告,在值日生报告活动时间口头呈现给同学。在这堂课上就是要演讲老师在课前布置“我最喜欢的假日”的内容,这既是一个尊重学生、开放式的任务又是一个值得学生认真体验、征服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