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西医理论

西医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5 17:19:32

西医理论

西医理论篇(1)

1、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有许多问题还正在探索。正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中西医结合这一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目前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那么,中西医比较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内容。要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医学的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还要从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进行方法论的比较等等。这种比较有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崛起的,全球化给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西医的比较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对话、沟通的使命,它不仅能在这种对话、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的思考,努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探寻中西医结合的具体运作方式,同时也将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西医科技发展中的困惑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鉴。比较方法已经不再是普通研究中的比较手段,它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学术研究的产物。比较学科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它在众多学科中正在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中西医比较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我们主编和参编了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西医学史》以及《医学科技发展与社会》等,对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中西医比较》选修课。为了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中西医比较研究,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编撰《中西医结合导论》教程。

2、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我校是一所融汇西医、中医、理工及人文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是我们的突出特色和显著优势。我们拥有各项配套的设施,积极地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校的许多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点课题就都是围绕中西医结合创新这一目标展开的,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当前,分子生物学已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随着研究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各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科学不断形成。这些都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向细胞、分子以及更深的层次发展,在微观上日益深入地认识各种疾病以及生命现象的本质。同时,人们认识现象本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每一个较大的问题都涉及到若干以至许多方面和领域,特别是现在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将有可能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突破口,又可以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理论和方法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获得日趋细微、高效、快速、精密和简便的手段和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现代生物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揭示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作用规律和疗效机理,从而推动中西结合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我们积极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充分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发掘、整理研究、阐释中医药学的经验真知和理论精华,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研究中西医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和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3、积极探索中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复杂系统的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科学界普遍认为,复杂系统研究目前急需在具体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具体的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应用和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复杂系统运动的一般性规律。复杂系统科学问题与生命科学中大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密切相关。生物,特别是人体,是公认的复杂系统。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也已经暴露出来,整体观的重要性开始被科学界重新认识。而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人们发现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再用实验加上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已经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界由于在解决许多复杂疾病方面一再受到挫折,逐渐出现了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系统医学等新兴学科。西方的科学和医学也开始探求整体论,从而与注重传统平衡的中医之间开辟了很多可以对话的渠道。中医强调整体论,西医则强调还原论,多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两者格格不入,但事实证明,到了系统生物学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找到共同语言。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将为医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能抓住这样一个趋势,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以认识人体机理为基础的预防科学体系。所以我们认为,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结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系统生物医学,将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并可能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在大量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实践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如“证”、“藏象及病机”等整体论,以及中药复方的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协同性和“方证”对应性,探索循证中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可行性途径,尝试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开展以中医方剂为载体的“方证相关”内在规律、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力求在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中医“病-证-方相关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推动现代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的模式转化并为其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学,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路。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进行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重视整合和整体性的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研究等多个层面上开展工作,并要善于将不同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二是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其中代谢组学由于更能整体性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病理和生理状态而将成为一种主要研究手段;三是注重生物信息学,因为数据的整合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都要借助于生物信息学的应用,中医生物信息学将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四是应积极开展人体微生态包括肠道菌群的代谢和变化的研究,这个领域将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成为一个热点;五是注重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中药研究,中药的研究重点将从单味药、单体、单个活性部位逐渐转到复方和合理配伍的活性部位群上来,中药药效和临床疗效的评价将出现更能反映整体调控和平衡的新方法和新标准。

4、加强中西医结合科普创作,拓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度。近年来,我校专家、学者创作了不少中西医结合的科普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些作品使广大群众初步了解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意义、内容、性质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未来。这些作品通俗易懂,切合实用,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普及了人类健康卫生和防病治病的科学知识,受到社会大众热烈的欢迎。它不仅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在面上的扩张,同时也是研究视角多样化的体现,表征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强大的生命力。

西医理论篇(2)

对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则认为治疗效果显著,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好转,则认为治疗有效,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没有改变或升高,则认为治疗无效[3]。采用其他方法对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直到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改善。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该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详细的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糖脂代谢异常导致的,不具有传染性,在临床的治疗中,重点就是控制患者的血糖,稳定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西医内科治疗中,二甲双弧和胰岛素发挥了很好的降糖效果。二甲双弧是临床上常见的降糖药物,其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异常分解,减少肠道对于葡萄糖的摄入,提升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果[4]。二甲双胍是双胍类降糖药物,可以减少肝糖原的输出,降低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并且降低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的胰岛素,是人体内胰岛素的类似物,其在酸性的环境下为澄清的液体,容易被人体吸收,并且作用的时间长,可以帮助进行糖分的分解,减少低血糖情况的发生[6],其还能够促进脂肪和骨骼肌对于葡萄糖的摄入,从而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西医理论篇(3)

【摘要】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是一种常见、渐进性髋关节致残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多不满意。笔者根据收治的ANFH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后动脉置管5~7天,连续局部灌注药物治疗38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介入治疗后留置导管于旋股内、外动脉或闭孔动脉持续灌注药物治疗ANFH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31~76岁。双侧8例,单侧30例,病程6个月~3年。接受过激素治疗18例,长期饮酒12例,外伤史3例,无明显诱因2例。其中有3例既有长期饮酒史又接受过激素治疗。其主要症状为跛行、髋部和下肢疼痛、麻木、不能下蹲等。

1.2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患侧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将4F导管或5FCobra造影导管分别超选插管至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患侧股动脉血供情况,造影后将导管置于病变血管,缓慢注入尿激酶50~100万u,复方丹参注射液90ml,川芎嗪120mg,低分子右旋糖酐150ml。注药比例:闭孔动脉为药物总量的1/3,旋股内外动脉为药物总量的2/3。每次注药后再造影观察血管数及血供改变情况。交换4F的直头多侧孔导管,将导管头置于旋股外动脉或闭孔动脉内5~7天。术后每日遵医嘱用上述药物经导管做持续灌注溶通治疗,最后一次灌药后4~5h拔管,股动脉加压包扎,患肢制动8h,卧床24h。

二、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中,经扩张血管、溶栓介入治疗后,27例股骨头髋部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运动自如;10例股骨头疼痛消失,术后血管造影: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显影时间缩短,骨坏死囊坏区染色变浅,血液回流加速,1例无效。

三、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对此种治疗方法不了解,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顾虑和紧张情绪,手术前护士应主动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及病人需要配合的有关事项,使其解除思想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观察和询问病人有无牙龈出血、消化性溃疡等出血性疾病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女病人避开月经期。完善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肢体制动的需要。做碘过敏试验,穿刺局部备皮,术前4h禁食、禁饮,术前15min肌注安定10mg。

3.2术中护理

3.2.1密切观察病情在手术过程中,护士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安慰并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使病人能配合术者顺利完成手术。

3.2.2物品准备护士准备好一次性无菌手术包、无菌手套、注射器、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造影剂、穿刺针、血管鞘、Cobra导管、直头多侧孔导管、导丝、肝素帽、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等。配制肝素盐水。

3.2.3导管使用方法最后一支血管注药后,往导管内注入肝素盐水10ml,导管尾接肝素帽。术毕协助医师用酒精纱布将导管、鞘管表面、穿刺口周围皮肤的血迹擦净,用两块小方纱遮盖穿刺口,然后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穿刺口;将导管卷曲,连同鞘管一起再用一块无菌透明胶布固定于大腿上,导管尾露出胶布外约5cm(便于术后灌注药物),导管尾用无菌纱布包裹,写明标识。

3.3术后护理

3.3.1做好饮食及生活护理术后给予患者高蛋白、高钙质、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禁烟酒。卧床期间保证大小便通畅。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3.2妥善固定,避免导管脱出置管期间,病人要严格卧床,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踝部用约束带固定于床尾,松紧度以不影响患肢血运为原则。病人可翻身,但患肢一定保持伸直。

3.3.3保持管道通畅每次注药前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冲管前先回抽,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无回血,切不可用力推注,否则易将血块推入血管,形成血栓。注药后用肝素盐水10~20ml(肝素1支12500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配制而成)封管。

3.3.4注意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因需连续几天用血管扩张药、抗凝血药等,极易引起出血。因此,术后每次灌药前均需做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尿激酶的用量。如穿刺口渗血,要立即用手按压穿刺口上方的动脉,直至止血并报告医师。做好交接班。

3.3.5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口及其周围的皮肤,并更换敷料,如有渗血随时更换。每次灌药前要吸好所有的药物至床旁,肝素帽用碘伏消毒后用7号头皮针接注射器灌药。灌药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同时严防气泡进入动脉内。

3.3.6留、拔管时间一般导管留置3~5天为宜,最长不超过7天,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机率越高,拔管时也越不易止血。最后一次灌药后3~4h拔管,如灌药后立即拔管,因药物在起作用,恐怕不易止血。拔管时压迫穿刺口的时间要长,松手后如无出血,即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再制动8h,拔管后24h才能下床扶拐行走,不可负重,以免引起股骨头塌陷,加重损伤程度。坚持扶拐行走6个月~1年。

四、讨论

动脉置管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对38例ANFH患者动脉置管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的护理,认为在术后护理中避免导管脱出、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穿刺口的出血和感染,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滨,曹贵文.介入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3.

西医理论篇(4)

[关键词]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高职;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02-02

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论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界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处于支配地位;在此之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取而代之,成为学习理论界的主流;人本主义学习论是在美国传统教育受到冲击,倡导教育革新运动的潮流中诞生的,它旨在反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其独具特色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1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简述

1.1 行为主义学习论

它所研究的学习是最具广义的学习,即动物和人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获得或改变行为的历程。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完成、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论偏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这里只谈一下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他认为条件作用有两类:反应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之相比,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经强化引起所需的反应,是反应性条件作用,重点在于刺激;而斯金纳则强调由操作引起反应然后再予以强化,重点在于反应。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设计了“斯金纳箱”,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1]。行为主义学习论发展到斯金纳时期,达到了高峰。

1.2 认知主义学习论

它所研究的学习属狭义的学习,即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认知主义学习论偏重于知识的获得、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克勒、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这里只谈一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2.1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1.2.2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这种具有层次结构性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个人发展的编码体系或结构体系(认知结构)而表现出来。人脑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基本结构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效果。如果把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弄通了,则有关这门学科的特殊课题也不难理解了。

1.2.3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更有自信地主动学习。布鲁纳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提高智慧的潜力;②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③学会发现;④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1.3 人本主义学习论

它所研究的学习属于次一级广义的学习,即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历程。其代表人物为罗杰斯。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教学评价的目的也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进一步使学生学到如何检讨自己,如何改进自己。他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使学生对他们来说毫无个人意义的内容;另一类是有意义学习,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使每个人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意义学习”则是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左右脑共同发挥功用的最好办法[2]。在“意义学习”中,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都投入了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行渗透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而且学生对这种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切实对自己及自己的发展方向负责。

2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在高职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 对这三种学习理论总的评价

这三种学习理论都分别是由诸多观点相近的理论构成的,由于每一位代表人物的着眼点有所差异,所以每一种理论都具有侧重点,究其实质,行为主义重行、认知主义重智、人本主义重德。这三种学习理论为我们清楚地把握和理解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当然,西方这三种学习理论有其局限性,在学习和借鉴时,应注意批判地吸收。

2.2 这三种理论的启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S-反应R”间的联结形成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这就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3]。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认知学习理论的操作性较强,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尽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主流,但认知学习理论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其中,比如:情感、态度、价值等,而这些恰恰是软尺子,难以衡量。虽然我们认为学习中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但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也起间接作用和反作用。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4]。

2.3 运用新的学习理论,转变高职医学学生的实验学习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喜欢依赖教师的“喂食”,而不知如何 “觅食”,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不想自己去“觅食”。在高职医学学生的实验课学习中,学生认为实验课好上,只要模仿老师的操作成功了,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因此,广大教师要以新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有效地转变高职医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个性的张扬中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职医学学生的实验学习中,我们既需要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的操作动作不断地给以强化,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然而,如果只应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培养的只是低层次的技术人才;故也需要布鲁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用已知去求未知,获得新知,去解决医学领域里出现的新问题,发现学习法,主动学习。现代社会更需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中做到人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因材施学。目前,在实际的高职医学学生的实验教学工作中行为主义重行、认知主义重智、人本主义重德这三种学习理论的揉合运用、相互渗透是必要的。我们也是或多或少实施着,但还存在着不平衡等问题,应该进一步研究、实践,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学习理论,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有利于培养高级技能型医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05-1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71.

[3]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54-570.

西医理论篇(5)

我院从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应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43例患儿。男81例,女62例;发病年龄为生后24h~25d;其中有67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其原发病因分别为新生儿窒息53例、新生儿败血症38例、新生儿肺炎41例、新生儿溶血症11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除对因治疗外,均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

2治疗

2.1蓝光照射治疗

蓝光箱子,使用波长为420~470nm的蓝光荧灯进行治疗。在箱内加2/3的水(必须是蒸馏水),将水的温度恒定在30~32℃,湿度控制在55%~65%。灯管的患儿的距离为35~40cm。对于烦躁不安的患儿在放进箱内之前,可给予镇静剂。待光疗箱的温度预热之后,便打开蓝光灯,将患儿放进箱内,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奶、溢乳后窒息)。照射时间12h/d,一共治疗3~6d。

2.2口服妈咪爱

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连活菌颗粒)口服。

2.3中医治疗

退黄汤是我院中药房煎制的,100ml/包,其组成的成分包括:茵陈10g,栀子3g,大黄3g,黄芩6g,白术5g,茯苓5g,甘草3g,泽泻5g,将这些中药水煎内服2次/d,通常7d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

患儿在接受治疗7d之后,显效:黄疸现象明显的消退、精神好、吃奶好,经过皮肤测定胆红素值<119.7μmol/L;有效:患儿的黄疸现象大部分消退、精神较好、吃奶较好,经皮肤测的胆红素值为119.7μmol/L~171μμmol/L;无效:黄疸并未明显的消退,且病情有所加重,经皮肤测得胆红素值>171μμmol/L。

4结果

本组的143例患儿中显效12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5观察与护理

5.1光照疗法的护理

第一,用黑布、黑纸遮盖眼睛及,放入箱内。第二,箱内温、湿度要适宜。第三,每1~2h测体温1次,腋下温度超过38℃时,应调节箱温。第四,照射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精神、呼吸、脉率、黄疸等,若见烦躁、哭闹、发热、皮肤花纹等应查找原因,及时调节箱温或停止照射。对由不适应环境引起的哭闹,可给予触摸皮肤,以满足其生理需要。第五,多喂糖水,以防脱水或电解质失衡。第六,注意观察大小便性状及数量,因光疗患儿大便可见绿色或棕色稀便,尿液色深。第七,蓝光灯管若为单面,可每2h翻身1次,以提高疗效。第八,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若累计使用1000h,应更换灯管。

5.2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的观察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精神萎靡、吸吮无力、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处理。

5.3皮肤颜色观察

记录婴儿出生后即应密切观察皮肤黄染情况,注意出现的时间、加深的速度、黄染的程度、消退的时间、是否有退后复黄的情况,以利于及早明确黄疸的性质。并应注意必须在自然光源下观察黄疸。黄疸最早发现于巩膜,再见于皮肤。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5.4大小便观察观察

记录患儿粪便、尿液颜色及量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大小便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5.5喂养护理

母乳性黄疸者,嘱暂禁母乳,给予人工喂养。同时对其母亲用茵陈、金钱草、车前草煎水代茶饮用以清热利湿,且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煎炸之品及生冷、发物。患儿应多饮水,以利小便,使湿热随尿排出而达退黄目的。

5.6健康宣教

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致婴儿死亡,取得家长信任,保持良好医患关系,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部分家长因不赞成继续使用而中断中药治疗,经调查询问,个别家长认为效果不明显,另有家长认为喂患儿中药苦而拒绝坚持下来,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

西医理论篇(6)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中西医融合;西医中化;现代中医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点。因为,中医学由于受闭关自守政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四大经典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术上常常是坐井观天,只知其然,不问其所以然。思维方式显得既陈旧、又僵化,根本无法引入国外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尤其是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思维方式等。因此,传统中医学已经显得非常陈旧。而作为当前主要的中医现代化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却由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始终结而不合。甚至有导致中医西化之嫌,故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怀疑。这使得政府和国民用不同方式方法,都投入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关注。所以,探讨中医现代化的方法,是摆在中医药学工作者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事关中医药学的未来和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调整或重新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才能拯救中医,才能使中医达到现代化。为此,笔者提出用逆向思维,以中医理论思想去研究西医西药的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现论述于下。

1 西医中化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西医中化之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现代化,而中医学的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传统的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科学,这样就能与现代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互交流、相互带动,从而获得活力与进步,进而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再创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各项标准,来重新整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保持中医哲理学的优势及精髓,替换陈旧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填补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及化学理论知识;引入现代哲学思想,强化哲理与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这样,才能让中医与时代同步,才能把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学科。可见,中医学的现代化,其本质,又是对传统中医的深入化,也就是要以中医哲学理论为核心,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为参考,对传统中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进行具体化、西医化。确切地说,也就是对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的中医化,就是吸取西医学的医理,继承中医药学的哲理,就是要运用中医思维研究西医、应用西药,把西医西药中医化,而不是目前的中医西化性研究方法。故称之为西医中化。因为西医学已经拥有或具备了很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思维方法,更具备了医学生理、解剖、生化等人体科学的现代最新认识,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目标和体系相比,只差未融入哲学思想,没有和哲学相结合或相渗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所以,只要我们把中医西化的中西结合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改变思维和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对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西医中化式西中结合研究方法,就能保持中医学原有的哲学性基本特色,又可防止把中医真正被西化;既能充实中医的医学理论内涵,又能使中医学兼具各种优点于一身,使中医学达到真正的现代化。试想,中化后的西医学,和传统西医学还一样吗?同样,西化后的中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一样吗?那么是该称作现代医学,还是该称它为现代中医学呢?因此,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深入化;把西医理论哲理化、系统化,使中医哲学思想之理论精髓与现代西医学理论相互交融,使哲理与医理之间、哲学名词与医学名词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把传统中医学理论变成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可把它称为现代中医学。从而,就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最简捷、最合理、最容易的中医现代化方法,而且这样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兼有中、西医二者的各种优点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而西化也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的又一大特色,但中医并没有完全变成西医,它仍有着自己哲学思维之特点。这就正符合一些专家的思想。例如,陈镜合在《现代中医之路》中说:“现代中医是指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得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其中,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切入点和核心,正就是西医中化,也就是西医哲化,从而拉开了中医研究西医西药的序幕,引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 西医中化是中、西医学发展的转折点

发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必然性历史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与临床,面临着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相协调和相同步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让中医进行现代化。因此,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的现代化工作,不断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以中西医结合为代表的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无论在中医的教育、医疗、科研以及中药制剂方面,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以西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各种科学或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法。这使中医之理论思维与实践方法、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中医人才既具备了较高的综合技术,又具备了西医学、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丰富的综合知识。这些便为我们进行中医学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1]。那么,接下来,中医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该是什么呢?是中医药学的完全西化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西医学的未来发展。目前,西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细胞理论产生到现在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已经深入发展到了分子水平。那么如果再发展几百年,它将会深入到什么程度;将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呢?未来的医学将是个什么样呢?可以预测,再有一百年左右,现代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将会达到极点或顶点,那时,它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各种理论,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因此,其发展方向或发展结局与古代的医学一样,必将被迫由微观转向宏观;其科研和思维方法也将由分析式转向综合式;由还原论转向整体论;由具体化转向抽象化。可见,这种规律、这种模式,同远古时期之医学及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差别!而且,这一方式,也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模式。所以说,我们中医学如果能提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规律,把微观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协调发展,积极吸取西医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与成果,再按自己的体系和思维进行宏观的综合整理与哲学研究,用不了50年,就可以赶在西医学的前面,并站在西医学的肩上;必将会成为世界医学的先锋;成为时代科学的楷模;为人类医学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理论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否则,等到西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认识到了中医医哲融合之科学性与优越性,并吸收或仿照之。那么中医也将会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虽生长于国内,却开花于外国。到那时,传统中医学将会被彻底遗弃,彻底被外国医学替代掉;到那时,中国人可能又不得不到国外去学习现代中医了。由此可见,未来中、西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体系,都需要的是现代中医学这种体系模式。只要我们用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进行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能跨入中医现代化的第二进程之中,也就能使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西医中化利于体现中医内涵的特点与科学性

现代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一样,都由哲学和医学两大部分组成,但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属古代哲学,医学也属古代之解剖、生理和药学等理论内容;同时还有古代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理论。虽然特别重视哲学思维与宏观抽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但还是古代医学与古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有学者认为:中医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不能现代化,也无法现代化。那么试想:中医学中的这种抽象性理论与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古人凭空想象的完全抽象,还是以医学规律及概念为基础,而进行的医理哲学化之抽象性认识呢?显然是后者,是我们的古人,在对当时的人体解剖及生理规律认识比较全面的基础之上,又运用了哲学原理和思想,进行的一种医学原理之抽象性解释和描述。并非是哲学概念的随意引入,也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创造发明;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表明:中医学的抽象性名词对其现代化毫无影响。况且,现代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应属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综合体,医学部分却属多学科渗透的现代之生理解剖、生物、数理和化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直观与抽象的融合,是模糊与具体的兼具。其体系是以医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哲学思维之应用,因而是医学与现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与渗透体。然而,西医学的理论仅仅是医学与现代生理解剖、生物、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理论,却没有渗入哲学理论,思维模式也仅仅是微观领域的直观、机械方式。因而就是医学与现代多种学科交融的小综合。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现代中医学含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也具有很全面、很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说它才适合于人体科学之复杂与综合的特性。其体系具有似中(医)非中,似西(医)非西,比(传统)中(医)更深,比西更广的特点。所以,从体系上说,中医学比西医更科学更完善[2]。可见,现代中医学的体系模式,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学科模式。由此看来,中医学是正宗的科学!只不过还停留在古代科学、近代科学水平罢了。因为,科学是发展的,所以,医学也是发展的;科学都是有历史的,那么医学就没有历史了吗?而一些中医药学的医盲们,要么说中医不是科学,要么说是经验医学等,这些说法,真是荒唐。

4 西医中化有利于西药的中药化

西医西药是从化学合成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但到现在却还包含了各种生物制品;天然动、植、矿物成分;微生物制品;基因制品等,也能够变中药为西药。从而显示了极大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为其取得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医中药为何也不按此思维方法,把所有的西药按中医的理论、思维、概念、机制、用法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整理与研究,从而,中化成中药,为我们中医的临床实践建功立业!如阿托品及其他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概括为性温,味辛,归肺、胃、心经;有温中散寒,理气燥湿,祛风止痛,回阳救逆之功效;从而可仿照附子、细辛、干姜等温里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既能扩展阿托品的应用范围(治疗冻疮或感冒及风湿等),还能深化附子、细辛等中药的治疗范围(治疗泌尿系病或急救及改善微循环等)。同时,还为认识与研究这些中药的毒副作用提供了参考,更为西医理论的中医化和中医理论的西医化奠定基础。又如异搏定及其他钙拮抗药,可概括为性寒,味苦,归心、肝(即脑)经;有定惊安神,缓急止痛,平肝潜阳,活血通脉之功效;故可仿照羚羊角、天麻、决明子、冰片等平肝息风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同样,既能扩展异搏定的治疗范围(治疗惊风或头痛),也能增加羚羊角、冰片等中药的应用范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中药本来也是化学合成工业的先驱,如:发酵业的神曲,炼丹术中的丹药;并且,中医中药从产生就非常重视不断增加自己的药物种类,如:藏红花、西洋参、血竭、冰片等都属于外来引进之品种。回顾中医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无不与其药物的发展相适应、相关联。只可惜,由于闭关自守思想的束缚,中医一直没有吸收西药的一个品种,曾有张锡纯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开创了西药中用的先河,然而,后学者却简单地理解为中药与西药的相互配合,即中西医结合。从而,把中药与西药隔离开来,把中医药学引入了歧途,导致了中医中药学的畸形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中医药理论,吸收并中医化自然界各种能治病的物质,丰富和增添自己的药品成员,完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物学,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因此,未来的药物学,都应当是资源共享性的,即中医可以按中医方法应用西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包括:藏药);西医也可以按西医理论应用中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因为,任何一种医学,它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故其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应当是一样的。因而,凡是能够治疗人体疾病的物质——即药物,其具有的治疗范围与作用机制一定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规律或真理。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是藏医,都能够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其药理机制、药物性质与功效等,自然就可以按自身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所以说医分中、西、藏……而药物却是世界通用的。这如同人类的食物一样,虽有中餐、西餐之分,但仅仅是加工与未加工,中式加工方法与西式加工方法的区别,然其成分都离不开蛋白质、脂肪、淀粉,离不开小麦、玉米、大豆等,自然它也是世界通用的。

5 西医中化的作用及意义

西医中化使传统西医理论与临床,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和提高,使西医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等理论的科学性,既促进了中医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的不断发展,又促进了西医学自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的两法治病,无关于学术上的中西医结合[3]。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表面上的共存,并非是实质性的细胞水平上的整合;仅仅是中国患者得到了另一种治疗方法,而中国中医学并没有得到新的发展与创新,甚至,使中医学有被彻底西化之危险。所以,寻找中、西医学新的结合点,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4]。相反,西医中化的方法,却能使传统中医吸收到现代医学之各种理论与思维,使传统中医学跃居于现代医学之列,也能使传统中药理论与剂型科学地吸收现代医药学理论与剂型之特色,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又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能使中医药学的宏观理论具备现代医学微观理论的根基,使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医学(西医)理论得到宏观性综合。综上所述,西医中化既能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又能防止彻底把中医西化。既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医融合之转变,又实现了研究中医向中医研究之转变,还实现了由中医西化向西医中化之转变。同时,西医中化的思想和方法,无论是对中医的现展,还是对西医的未来发展,乃至现代其他自然学科的未来发展,都能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的“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成功,“终将引进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中化西医的思想,正是要让西医走到中医医学与哲学相结合性多维辨证论治的道路上来;正是要提示和引导所有的学科理论,都应当与哲学理论相互交融,并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体系模式或研究方法。可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所有学科常规单纯而直观研究方法及理念的学科体系性革命!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工作者,要从中医学之医学和哲学两大支柱体系入手,运用现代思维与传统东方哲理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临床两大方面,把中医学现代化,把西医学中医化,既全面又深入地整理和提高中医理论体系,最终达到中西医学两大理论、两大思想的恰当融合。才能使中医学脱离危机,得到发展,从而使中医学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为此,笔者即将出版《中化西医》一书,以便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思想和理论,介绍这种方法与临床。

参考文献

1 姜爱平,崔蒙.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中医杂志,2007,48(8):742.

2 中国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

西医理论篇(7)

关键词:民国;范式;中医;西医;发展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209-04

TCM Development under Different Paradigm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ANG Hui,WU Hongzhou,YE Xinghu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was influenced by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ed within the paradigm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paradigm theo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in the paradigm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public of China.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in the paradigm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public of China can be seen in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in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in the paradigm of Western Medicine have obtained its own characters and fun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Key words:Republic of China;paradig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development

民国时期西医传入中国并占据了主要地位,陈邦贤在它的《中国医学史》对当时的西医在中国的情况描述到:“欧风东渐,中国数千年来哲学的医学,一变而为科学的医学;在最近三十年中(当时本书出版日期为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新医学的蓬勃,有一日千里之势;推原其故,中国自从西洋及日本医学输入以后,国人之思想为之一变。”[1]民国时期的中医受到西医的影响,吸收了部分西方科学及西医的内容,在这段时期中西医范式并存,民国时期的中医有的仍然在中医范式下继续发展,有的其实是在西医范式下发展。

1 “范式”理论简介

范式(paradigm)的概念由现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库恩以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开始其学术生涯,后来成为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有没有一个单一范式的存在是衡量某一学科的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指征,他说:“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2]范式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化条件下,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框架,范式中包含陈述明确的理论假说,还包含有一些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部分,如自然观、思维方法等,范式涵盖了该学科的本质特性。正是这个范式为它所支配的科学中的合理工作确立了一些标准,并且协调和指导当时的科学家群体进行“解难题”的活动。库恩还提出,不同范式之下的常规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而且在逻辑上也不能证明一种范式就比另一种范式优越。这是因为相互竞争的范式的支持者们所赞成的一系列标准和其所支持的范式所包含的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所以“不同范式的倡导者之间总有误解存在。没有一方会认可另一方在论证中所需要的所有非经验的假设――范式之间的竞争不是那种可以用证明来解决的战斗。”[2]而且,“只要范式未受损害,那么即使对合理性没有一致意见或对合理性根本无任何考虑,范式仍能发挥其指导功能。”[3]“范式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科学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代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查尔莫斯在他那本著名的科学哲学教科书《科学究竟是什么》中这样评价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描述上讲肯定是对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什么疑问的。”[3]的确,“范式”理论在欧美科学界受到广泛的认同,能够体现现代西方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科学”的理解。库恩关于科学工作是在某一个文化框架内解决问题的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公认。

2 中西医是不同范式下的医学科学体系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中西医学是属于不同范式下的医学科学体系。中西医学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观及中西医学所应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中西医学具有不同的范式特征。

2.1 中西医学自然观的不同

自然观是构成范式的一个重要部分,“中西医学术范式的主要差异,都可以在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中找到某些原型”,[4]中西医学有着不同的自然观,即中西医学家看待世界或自然界的方式不一样。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自然界就是由元气组成的,由此认为人体也是有元气生成,“人以天地之气生” (《内经•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医认为“惟气以形成,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气一元论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受到元气论的影响,作为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在中医上也被看作是有机的统一体,人体包含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皮肉筋骨、五官七窍各个不同的密切联系的部分。中医不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等。

原子论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本原说。原子论自然观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分解为原子,在考察事物的时候把复杂因素分解为简单因子。而西方医学家深受原子论自然观的影响,他们像自然哲学家或物理学家一样在不停的追寻构成自然物组成的最小粒子。18世纪时,意大利医生莫干尼将疾病定位于器官,创立“器官病理学”,法国医生比沙将疾病定位于组织之上,提出“组织病理学”,19世纪时,法国的魏尔啸将疾病定位于细胞层面,创立“细胞病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病理学”主导了西医病理学的发展。西方医学家几千年来一直在寻找病因,显然是受到原子论自然观的影响。原子论自然观引导着西方医学探究人体的方向,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甚至到量子,在各个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解剖机制。

中医与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观,我国著名哲学史家张岱年对比了中国的元气论与西方的原子论,他说:“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5]。

2.2中西医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和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相呼应的是中西医学不同的研究方法,中医的研究方法以整体研究、功能研究为主,西医以局部研究、形体研究为主。中医以人体为一整体来研究,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互相分离,便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如唐宗海所说:“西医剖割视验,止知其形,不知其气,以所剖割,只能见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人身阴阳)中医不是用解剖的方法来阐明人体功能活动的机制,而是运用取象比类等方法,从人体的外在功能现象揭示内脏的功能活动规律。和中医不同的是,西医从解剖形态研究入手来认识人的健康与疾病,从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寻找致病因子。西医认识疾病的焦点体现在解剖形态的器质性病变上,注重局部定位及病变的病理解剖根据,西医常常从解剖形态的异常来解释疾病。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人体是可被分成部件的机器,疾病是生物装置在机能上出了毛病,这可以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加以研究,医生的职责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纠正这种装置的机能故障”[8]。

中西医学在各自历史的发展中,的的确确形成了各自的独特范式,在各自的范式支配和指导下,中西医学家各忙各的,他们在各自的群体中进行医学研究。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中西医学显然都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标准。民国时期,中西医两种范式共存,由于范式的不同,医学家都试图证明两种医学孰优孰劣,但是从理论上讲,这种战斗并不能通过证明来结束。虽然,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中医及其范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但是这并不阻碍中医范式仍旧发挥其功能。

3 民国时期中西医不同范式下的中医发展

3.1 中医范式下的中医发展

3.1.1 恽铁樵的“四时为主”

民国时期有关中医范式下的中医发展,内容有很多,著名中医家恽铁樵(1575-1935)所提出的“四时为主”一说,即是属于中医范式下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在《群经见智录》一书中,恽氏所提到的“四时为主”涉及到“气血运行以四时为法则”、“四时的五脏”等。关于人身气血运行以四时为法则,他说:“――人为四时之产物,而又赖四时以生活者。大地苟无四时寒暑之变化,则动植不生。有四时寒暑,然后有生物。是人为四时之产物――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与味,皆四时为之。是人资四时以生――惟其如此,则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通。”对于中医五脏的概念,恽氏认为中医的五脏是“四时的五脏”,非解剖意义上的五脏,对此,他说:“是故春生物授之夏,夏长物授之秋,秋成物授之冬,冬藏物以待春之再生。故四时之序,成功者退。母气既衰,子气代王。《内经》以肝属之春,以心属之夏,肺属之秋,肾属之冬。则肝当授气于心,心当授气于脾,脾当授气于肺,肺当授气于肾,肾当授气于肝。”他进一步列举了中西医关于水肿的病理的不同认识,藉此说明对于“四时的五脏”的理解是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关键。关于西医对水肿病理的认识,恽氏说:“原因静脉血归流障碍,小血管内血压增加,或因管壁之渗漏机过盛。凡有以上原因,液体集于皮之蜂窝织内部,故肿,其原因,凡患心脏瓣膜病者,最易罹此证。”关于中医对水肿病理的认识,他说:“肾病也。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肤肿。肤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水之始起也,目窝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阴股间寒,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其原因在湿土太过,阳光不治,而大寒在下,肾气伤也。”通过中西两说相比较,恽氏认为“西说从血肉之躯研究而得,而中说非解剖所能明了,亦非由解剖而得,乃由四时运行推考而得”[7]。

恽氏的“四时为主”的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以人为有机的整体,以人与自然为统一的整体,并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人的生理病理活动。在中医理论框架下发展中医也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负面作用的浮现、西医自身问题的暴露以及西医伦理困境的出现,在中医范式下发展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复杂科学的兴起,以人体为一有机整体,通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研究中医成为中医现展的一个新兴途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曾对中医学的发展十分关注,多次从科学技术全局的战略高度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8]。

3.1.2 张锡纯的西药中用

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1860-1933年)是近代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之一,是近代实行中西汇通医学实践的大家,在汇通中西药物方面,曾做过大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曾试图把西药纳入到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的范式下应用西药,即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西药中药化。对于西药的性能,他以中说析理,如对阿斯匹林,他指出“其味甚酸,其性最能发汗散风,除热及风热着于关节疼痛;其发表之力又善表痧疹;其退热之力若少用之又可治虚劳灼热、肺病结核”。张锡纯对阿司匹林的使用,也运用中医理论,按照中医的“三因制宜”的原则,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用法,他说:“西人用治肺结核之热,日服三瓦……愚用阿斯必林治肺结核,视西人所用之数,则减之又减……阿斯必林……特其发汗之力甚猛,若结晶坚而大者,以治外感,半瓦即可出汗;若当天气寒凉,或近寒带之地,须服至一瓦,或至半瓦……是在临证者,相其药力之优劣,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9]。

我国从古代起就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外来药物的历史。盛唐五代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输入中国的物品中有不少药物,据范行准先生统计:矿物药如石硫黄、密陀僧等凡18种,植物药如木香、豆蔻等凡58种,动物药羚羊角及龙涎等凡16种,共计92种。这些外来药物被中医吸收和应用,在长期的实践中融入了中医体系。李曾著有《海药本草》,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该书为总结唐末时南方药物与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本草学著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西药的思想也受到了部分现代中医人士的认可,如中医界有人按照中医理论对西药分其寒、热、温、凉、平,认为抗生素多数是寒性的,对此,邓铁涛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大,但是不能拿西医的理论去改造中医,可以拿中医的理论来指导西医”[10]。但到现在为止,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西药的设想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3.2 西医范式下的中医发展

3.2.1 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

民国时期西医范式下的中医发展较具代表性的是陆渊雷等人所推行的“中医科学化”。陆渊雷(1894-1955)认为应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医理论,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全面评比,摒弃那些“太玄”的内容,对于不合生理解剖、病理等的内容应废弃。陆氏自编了许多教材,如《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学补证》、《病理学补证》、《症候学补证》、《治疗学补证》等,这些教材大量引用西医学理论,包括生理解剖学、药理学及临床科学等内容,试图论证《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医籍的正确性、合理性。陆氏试图用西医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阐述,如陆氏在其著作《伤寒论今释》中对“水饮“的阐述:“水饮在膈下者,停于骨盆之上,西医谓之腹水。《金匮》所谓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也。在膈上者,因膈膜穹起之故。停于膈上四周者,西医谓之胸水,《金匮》所谓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者也。此条云心下满微痛,则是停于膈上也,若水饮之滤出不多也,则渐由组织吸收,仍入于淋巴管及毛细血管,其人安然如无病。今无汗而小便不利,则血中水分必充溢,又曾服桂枝汤,则血运畅盛,毛细血管之血压高,其滤出必加多,或经下之,则肠蠕动亢进,淋巴管被挤压,管中压力亦增高,设有破裂之处,淋巴即漏出不已,而水饮不能自愈矣”[11]。

陆渊雷以西医知识阐述中医理论,以使中医理论符合西医的生理解剖等内容,他的分析方式具有西医的局部分析、形态分析的特点,他在西医还原论的思维指导下对中医理论进行阐释,以更易于为当时的中医从业者所接受,但这已经不属于中医范式下的发展内容了。民国时期西医范式下的中医研究延续到现在,如沈自尹的对中医肾本质的研究,即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与肾阳虚的关系”的研究,也是从形态学角度论证中医基础理论,同样属于西医范式下的中医研究。

3.2.2 常山的提取分析

西医范式下的中医研究还包括对中医单味药的提取分析,药物提取分析的结果皆来自于实验室和临床,这也是西医的常用分析方法。民国期间,中医单味药的提取分析有很多,如常山的提取分析。当时的主要科学期刊“科学”发表了许多中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在“中医的过去三十年的科学研究”一文中,作者把常山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主要的中药科学研究的成果[12]。在1944年刊行了“常山治疟初步研究报告”,常山的研究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即常山的生药学分析、化学分析、药理学分析以及临床研究报告。通过这四个部分对中药常山的分析,结果表明常山的临床抗虐疗效确定,对良性、恶性疟均有效,且不逊于奎宁。常山的科学分析符合当时的西医对药物的分析过程。常山的提取分析还修正了部分中医理论:通过提取常山的有效成分,“恶心呕吐之不良反应亦大见减少几至于无”[13],根据当时陈存仁编中国药学大辞典,“谓呕吐为治疗之必要条件”,推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医药学家认为服用常山呕吐后疾病可愈,于是想到疟疾是食积痰迷之故。

中药的科学分析仍是现代的中药研究的重点之一,如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和开发等。中医单味药的科学研究模式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提取其有效成分,进行优化,从而开发新药。这种研究模式为开发中医药宝库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改革传统中药剂型,或在单味中药里提取有效成份,再人工合成,研制成新药,使中药西用,其实这些药物事实上已经不具备中药的特性,都不姓‘中’了”[14],中药的科学分析实际上已属于西医范式下的发展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医范式下的中医发展也可以为临床提供某些新的治疗方法,或者提供治疗的一些思路,如半夏泻心汤中对于黄芩的西医式的阐述:“黄芩为清凉性消炎健胃药,内含一种植物基为‘司克胎拉米’,用其煎剂有苦味质,对于急性胃炎、肠炎,有制酵防腐镇呕止利等作用” (司克胎拉米,即黄芩苷)[15]。

中西医现在的发展都是冰山一角,“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尽管它们各具特色,但它们各自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16],“西方医学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日新月异,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病它都有办法。中医药学恰恰很多方面可以补充,有独特优势,但也不是‘包治百病’”[17],医学是实用的科学,中西医学还需不断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充实自身,人类医学探索之路艰辛而又漫长。民国时期延续至今的中西医两种范式下的中医发展各具特点,现阶段仍然在人类医学摸索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发挥各自相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 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6:249.

[2]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133,146.

[3] 查尔莫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6.

[4] 何裕民.中西医学的自然观差异及其汇通趋势[J].医学与哲学,1987(6):18.

[5]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64 .

[6] 弗.卡普拉.转折点[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0.

[7] 恽铁樵. 群经见智录[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5.

[8] 钱学森同志给祝世纳同志的信[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6,10(1):1-2.

[9]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邓铁涛. 怎样正确认识中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4-8.

[11]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6.

[12] 张昌绍.三十年中药之科学研究[J]. 科学, 1949(31):99.

[13] 常山治疟初步研究报告[D]. 中央政治学校国药研究室,1944:105.

[14] 吴鸿洲,颜新,夏韵.走自己的路――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思索[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2-5.

[15] 丁福保.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中西医方会通[M].香港:香港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