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西医理论论文

西医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8 00:26:07

西医理论论文

西医理论论文篇(1)

压疮从病因、病理生理学角度反映出是由于受压而引起的病理学改变。目前公认引起压疮主要有4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国外护理的观点认为压疮在部分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有些病人禁止翻身,否则有生命危险[1]。压疮是治疗及护理上的一大难题,无论对病人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是一种繁重的负担。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压疮2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7例压疮病例中,25例系院外带入,2例为院内不可避免发生,男16例,女11例,年龄54~93岁。27例压疮病例共发生压疮65处,其临床资料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压疮的多发部位为骶尾部、髋部和臀部,且以Ⅱ、Ⅲ、Ⅳ期为主,尤以Ⅲ期最多。

表127例65处压疮的分布情况(略)

2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方法及步骤

2.1创面清洗Ⅱ期创面以生理盐水清洗;Ⅲ、Ⅳ期创面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清除厌氧菌,Ⅳ期创面还应清除周围坏死组织,再用生理盐水清洗。

2.2周围皮肤消毒可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消毒压疮创面周围皮肤。

2.3艾条灸法将艾条一端点燃,于压疮部位做雀啄食样动作,使局部感到温热,每日1~2次,每次30min。

2.4物理治疗TDP灯照射,对正压疮部位距离25cm,每日1~2次,每次15~30min。

2.5局部药物治疗(1)中药擦剂:将以黄芪、黄连、黄柏等七味中药为主要成分自制的“黄药水”灭菌后涂擦于压疮创面。(2)片剂粉末:将痢特灵片剂粉末涂于压疮创面。(3)针剂:将庆大霉素针剂涂擦于压疮创面。(4)喷剂:将阿米卡星喷剂喷于压疮创面。(5)软膏:将百多邦软膏涂擦于压疮创面。

以上所列举的局部药物治疗方法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或组合。

2.6创面覆盖浅表创面可用溃疡贴覆盖;创面大或深者可选用无菌纱布或纱布垫覆盖,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性。

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溃疡愈合,痂皮脱落;显效:创面干燥无分泌物,溃疡缩小,有肉芽组织生长;好转:创面渗出物减少,溃疡面无扩大;无效:创面渗出物未减少,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2]。治愈时间:从开始用药到完全愈合的天数。

4结果

本组27例65处压疮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后,其结果见表2。表2中除3例(含10处压疮)死亡和2例(含5处压疮)自动出院共15处压疮治疗显效或好转外,其余22例(含1例行皮瓣移植)50处压疮全部治愈。

表227例65处压疮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处(略)

5护理措施

5.1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睡气垫床,经常更换卧位,鼓励和帮助病人翻身,翻身实质上是弥补机体对生理反射活动失调的主要措施,每2~3h翻身1次,不得超过4h。

5.2避免局部皮肤受刺激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敏感性[2]。因此,床铺应保持平整无皱折、清洗干燥无渣屑,搬动病人时应避免拖、拽、扯、拉等动作。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及时更换尿垫,保持皮肤和床褥的干燥。

5.3增加病人营养,增强全身抵抗力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饮食,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应考虑由静脉补充或管喂饮食,以增强病人全身的抗病能力。

5.4加强压疮的健康宣教,促进病人及家属树立压疮康复的信心27例压疮病人中有2例压疮病人自动出院,说明病人和家属已放弃了治疗护理压疮的机会。因此向病人和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治疗及护理措施,并说明压疮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鼓励他们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树立康复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护士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6讨论

文中所列举的一系列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方法,其治疗成本低廉,为病人节约了医疗费用,减轻了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操作方法简便,治疗效果肯定,易于被病人和家属接受,多次得到病人、家属的称赞和感激。

临床接触的压疮多为Ⅱ~Ⅳ期,多有破溃脓液或坏死组织,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感染的创面应彻底控制,以免发生严重的血液感染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可因此而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压疮的发病机制为气血亏虚、气滞血凝、经络受阻、肌肤失养而渐致坏死溃烂,行气活血、散瘀通络、解毒祛腐生肌乃对症之治则。艾灸可使局部组织血行旺盛、血供充足,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的增生。同时艾灸在局部产生的温热或轻度灼痛刺激,可促使炎症被迅速吸收、创面干燥。另外还可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自制的“黄药水”以黄芪、黄连、黄柏等七味中药配制而成,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因此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压疮可达到肿消痛止、脓去疮愈的目的。

压疮多见于病情危急、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营养失调、代谢障碍等病人。因此治疗压疮的同时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注重全身营养。同时还应及时对压疮的渗出物或坏死组织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改善神经营养状况,局部治疗效果才会更明显[4]。

压疮病人身心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从表1可以看出,院外带入压疮多以Ⅱ~Ⅳ期为主,护理工作繁琐、家属厌倦、对治疗缺乏信心等都会给疾病的转归和护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和问题。因此,预防和治疗压疮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护理工作,它需要全过程的细心观察和周到护理。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同情心,制订周密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治疗计划,压疮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到最低限度,压疮的治愈率就会极大地提高,疗程就会缩短,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病人康复[3]。

【参考文献】

1张水兰,时红梅.压疮的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60-61.

2卢爱莲.碘伏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0,15(5):285.

西医理论论文篇(2)

1.1住院时间短,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自我护理技能掌握不全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各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都对患者住院时间有着量化要求,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以某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为例,骨科平均住院日为14天,普通外科平均住院日为13.1天,而内分泌科平均住院日则为7.8天,这使患者本人和家属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时间减少,许多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技能难以准确或完全掌握,致使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有担心,而患者及家属有顾虑。

1.2复诊护理指导系统性差患者往往在门诊复诊,医生也多从疾病康复角度予以建议,但限于专业分工不同及就诊时间限制,很多护理细节难以给予准确指导,相关护理问题更是交流甚少。部分患者需要护理方面的指导时,也只能到病房找住院时认识的护士简单询问,此时耐心解答,会对本已繁忙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而简单解释,又与护理道德规范背道而驰。

2国内、外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

2.1国外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护理门诊最初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引起广泛讨论,于90年代才开始进入实践领域。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包括经济、法律和专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为应对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减少住院医师平均工作时间,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探索发展护理门诊。北美较早开展专科护理门诊实践,但也多集中在美国,在加拿大只有安大略省有护理门诊,其作用也备受医务人员的质疑和批评。日本为了实现住院日缩短、医疗家庭化的目标,对本土医疗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护士为医疗体系中的成员之一,即将护理门诊合法化。以骨科护理门诊为例,护士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内容:功能锻炼的方法、意义和进程指导;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自行活动及休息的指导;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的自我恢复;骨折术后并发的预防;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自我观察;社会心理支持;进行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提高依从性和引导患者采用健康生活方式等。研究表明,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服务,患者满意度较高。

2.2国内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综合性三甲医院相继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主要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门诊、糖尿病门诊、造口/造瘘门诊、产科门诊等。专科护理门诊除了提供健康宣教、咨询、随访等基本服务外,门诊护士以其专有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特殊的护理服务,内容涉及健康促进与维持,常见问题的诊断和处理、健康恢复等诸多方面,护士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仅仅作为一名护理者,更扮演者包括教育者、咨询者、指导者、协作者和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近十几年来,国内护理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开展里一系列工作。本世纪初江萍通过护理门诊对1200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生活习惯、自我保健、人际交往等进行调查,针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与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根据患者个体体质及病症的不同,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调护原则,开展因人、因时、因证膳食指导。沈林玲等通过设置PICC专科护理门诊来指导患者如何规范操作流程,使PICC患者的满意度提高至98.0%,减少了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杨方英等通过建立肿瘤护理咨询门诊,对1381例次肿瘤患者及家属进行需求分析,掌握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主要需求,同时向肿瘤患者和家属提供了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咨询服务,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和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3开展专科护理门诊的社会效益

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既需要医护人员支持,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认同,更需要市场和社会的推动。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除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外,可能还具有以下令医患双方均受益的方面:

3.1对医疗工作的有益补充良好的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节奏的加快,许多患者留院时间减少,特别是外科手术患者的随访与后续治疗更是难度增大。医疗复查往往需要患者本人到场,而专科护理门诊则可通过护士与家属、护理人员的沟通了解更多患者病情恢复中的细节。专科护理门诊可以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搜集患者随访资料,及时发现患者术后出现的问题,是对医疗工作的有益补充。

3.2增加沟通渠道,改善医患关系医患、护患间发生的许多纠纷都缘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彻底。因此,开设专科护理门诊相当于增加了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看法,缓解医患冲突。

3.3护理门诊可发挥专科护士作用,推动护理专业化发展大部分专科护士在培训合格后仍与其他护士一样从事常规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少能够专职从事专科护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的发展。专科护理门诊为专科护士搭建了发挥专科优势的平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4解决老护士岗位问题目前护理岗位年轻化程度越来越高,90后已逐渐成为护理一线的主力。部分经验丰富的护士由于岗位问题逐渐流失,对医院和护理工作是一种损失。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服务岗位,让她们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递给患者及家属,还可通过门诊带教培养更多的年轻护士,让她们有机会学技术、学沟通。

4国内专科护理门诊存在的问题

4.1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缺少对专科护理门诊执业护士的资格认证。选拔出诊的护士大部分是科室护士长,其同时还需承担病区管理工作,而且多为兼职工作,工作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门诊的开展。

4.2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当前我国的专科护理门诊规范化管理仍不够成熟,包括诊室的设置与开诊时间、出诊护士资质的评定、相关就诊制度的建立、服务范畴的界定、护理操作程序的规范等均由各医院自行拟定,缺乏统一的管理及审核标准。

4.3出诊地点局限我国专科护理门诊大多依托于医院中,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长期造口患者、脑梗恢复期患者等完全可以在社区水平接受护理服务,发挥社区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在满足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减轻社会医疗经济负担,这对促进非住院患者的康复和提高其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5]。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开展社区专科护理门诊试点工作。

5展望

西医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基础课程;现代教学模式

所谓中医基础课程的现代教学方法,是指在在教授中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不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即所谓按照教师既有的中医知识和理论去解释课本上的理论,而是采用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西医理论,最大限度的去解释中医的各种理论。

1.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的必要性

中医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很多理论对于初学中医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中医文化的人来说,中医尤为难学。中医学是一门涉及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尤其和古代哲学密不可分,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天干地支等无一不是古代哲学的体现。而刚刚跨入中医药大学门槛的学子,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知识几乎和古代哲学无关,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偏向现代科学,如数理化、生物、自然等学科。这些学科主要发展于西方,所采用的思维模式也是西方思维模式,这和我国古人的思维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也就决定了一个从小更多接受西方思维模式的人进入中医领域后突然要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去思考和学习中医,是有比较大的困难。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虽然学医很困难,但比较起来,西医比中医学起来要容易。主要是因为西医所教授的知识更加直观,更加易于让人接受。以普通感冒引起发热为例,西医对此的解释是,发热是人体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从而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点上移,进而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中医对此的解释是是外邪(主要是寒邪)郁闭毛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温分肉导致恶寒,卫阳不能宣发,郁而化热,故发热。同样是一件事情,中西医解释完全不同,相比来看,西医的解释更加客观、明了、直接,对于接受西式思维惯了的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中医的解释则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初学中医的大一学生往往课下反应听不懂,学了一个学期之后,依然对中医感到很迷茫。甚至很多人学习中医几年,仍然觉得对中医还是一知半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中医难学的因素在里面,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果能够用比较容易接受,更加直观的西医理论去讲解中医理论,把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具体的现代知识,应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知识,中医院校的教师教授中医课程的效果也会提高。

2.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差别巨大的原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即天体的和地上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合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由此可见,中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是类似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走向微观。中国在古代取得了灿烂的文明,当时较之世界也处于领先,然而现代科学却产生于西方。同时,也产生了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即现代医学。而中医理论在从宏观走向微观的时期,受当时科学水平以及其他政治原因与西医从此分道扬镳。因此,造就了今天中医这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今天看来,中医理论的知识构架和西医表面看起来差别巨大,中医理论非常抽象、难懂,但因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卓越,而且这种效果具有可重复性,所以造成了中医一直被有些人诟病不科学,经验主义的同时又长期和西医并存,屹立不倒,并愈加繁荣的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医并不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病例,缺乏的只是更加科学、更加现代,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手段。而现代医学的理论恰恰可以为解释中医理论而服务。

3.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的可行性

笔者认为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为尽管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表面看去差别很大,但中西医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古人也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只是限于当时的哲学水平、科学水平并未给予准确的、微观的,直观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中医所表达的对象和西医是一致的,都是人,说明的问题也是一致的,只不过解释不同。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用西医更加直观,准确的理论去解释中医。或者说,让学生明白中医所说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医学中是什么样的问题,古人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加上一个“中医理论转化成西医理论”的这样一个“翻译”工作。

笔者在课堂上曾做过实验,比如解释“伤寒”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根据中医理论来阐述,认为寒邪通过人体肌表进入人体,从而引起人体生病。此种解释抽象、牵强,当学生问起古人如何观察到寒邪进入人体肌表时,教师往往无言以对,只能说这是古人的一种猜测。这样不但不能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会发现学生多数表示不可理解,或者难以信服。而用现论去解释,如现代医学认为,伤寒并不是真正被寒所伤,只是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自身免疫力下降,平时潜伏在人体的对人体不构成伤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此时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致病,寒邪不过是一种诱因。古人由于观察不到微生物,只看到了“天寒”人体易致病的现象,从而把现象误当成了一种本质。按照此种解释,发现多数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其中道理。又如中医提到“肝克脾”时,传统解释方法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来进行推理,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克脾。此种解释固然看上去很有中医特色,但学生掌握起来也仅仅是死记硬背,强迫自己接受木克土的事实。而笔者用西医知识,告诉学生,现代医学的情绪刺激,会引起应激性的胃炎、胃溃疡,也就是中医所谓的“肝克脾”的其中一种情况时,学生会很容易地接受,并很自然的把中医和西医知识串联在一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普遍表示在没学中医之前,总认为中医特别难学,而现在觉得中医并不难学。学生们也逐步认识到,中医理论很多是古人对正确的现象用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错误的解释。而这种错误的理论却成了我们当今特有的一种理论体系。这样学生们既不会抱怨中医难理解,甚至是玄学,也不会苛责古人,反而会古人在当时的理论水平、科技水平下能创造出如此逻辑缜密的中医理论而感到自豪。

西医理论论文篇(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46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100-01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教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的重视,对继承弘扬传统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西医是有着不同认知方法的不同医学体系,在西医院校讲授中医课程,授课对象为西医院校的学生,他们自入学以来就一直接受西方医学的教育,其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无不受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西医院校做好中医教学工作,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使之在较少理论授课时数的情况下,接受并理解中医理论,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对中医理论理解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如中医整体观的辨证方法根源于古代中国朴素的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生克”理论。中医学的许多理论带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印记,进而产生了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并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治则学说等理论。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量现代信息不断充斥年轻人的思想,他们很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学习和思考。西医院校的学生更多接受的是西方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教育,大多数学生缺乏中华文化的底蕴,影响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因此,在中医授课中注意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适当增加中医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思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 贴近现代临床应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西医知识相互渗透,药物更新换代,尤其是中药剂型改革后出现的片剂、注射剂等在临床上被西医广泛接受和运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临床常用的参麦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但西医大夫往往只关注“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适应症,而忽略其“气阴两虚证”的前提,结果对一些冠心病合并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患者使用时,临床效果不佳,进而对中药的功效产生怀疑。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结合临床增加常用中成药主治功效的讲解,不仅可以增加西医院校学生今后临床应用中成药的信心,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意识到临床应用中药须辨证明确,才能手到病除。

3 采用灵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中医教学模式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讲往往枯燥乏味,长期接受西医教育的他们很难对中医产生兴趣,更不用说用心思考中医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因此,课堂教学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敦促他们真正用心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掌握中医知识。

如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讨论式教学是近40年来各国高等院校普遍重视的教学模式,可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在中医课堂教学中,我们大量引入CBL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把老中医的医疗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案例讲授其中蕴含的中医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老中医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由5~6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启发学生运用所学中医知识点阐释医案记载的各种临床现象,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解开中医诊病的奥秘,使学生既兴奋又好奇,经过1~2次课堂讨论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头脑风暴”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启发他们的临证灵感都十分有帮助。

4 结语

西医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西方;医学;文化;特点

1引言

医学是一门生命学科, 历史以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西方医学即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视人体解剖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医学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一度成为世界医学舞台的主角。西方医学从19世纪初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医学与人文学科具有天然联系,因为医学的对象是人,文化关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从文化角度来讨论医学的基础。当前,人类对科学的迷狂状态,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挤压,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相对薄弱。昝加禄,昝旺[1]提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育,重科学技术轻文化内涵、重实用功利轻人本情怀的现象,缺乏文化的理性与自觉,尤其缺乏从文化层面去认识医学的高度。因此,本文就西方医学文化为研究对象,帮助人们重视认真其其各方面特点。

2 西方医学文化的历史哲学渊源和诊疗特点

医学现象十分复杂, 医学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医学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最为原始的两个源头来自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古希腊人曾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引入欧洲,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当时重要的医学文化成就包括较高的解剖学技术和生理知识如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血液循环理论等。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和著名的医学理论,也说明了希腊医学文化的重要成果。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以后,在亚历山大达到顶峰,且不久即开始渗入罗马。罗马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与希腊颇为相似,解剖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古罗马医学的高峰时期,在“神圣的医生”盖伦时代。

从西方医学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渊源看,西方医学文化也是对希伯来医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希伯来医学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宗教与医学的密切结合。鉴于当时希伯来民族的知识水平, 希伯来医学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因素。马月兰[2]指出,西方医学文化是古代希伯来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希伯来医学主要是僧侣医学, 经验医学作为补充而存在,《圣经》就是犹太教渗透到希伯来医学文化中的例证。其中,僧侣医学文化意识有这样的基本观念:只有信上帝, 精神和肉体才能得到医治和拯救。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在律法书的613 条诫命中, 与疾病有关的达213条,其中许多犹太教戒律和饮食禁忌对人体有益,可养生保健。沐涛,季惠提出,当时医学主要采用大自然提供的药物疗法,这很类似于我国的中医疗法[3]。可见,希伯来医学文化是在僧侣医学和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的医疗理念对之后乃至现代西方医疗保健仍有重要影响。

从西方医学哲学思想上看,西方人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无限分割的, 这是西方自然科学分析法的哲学基础。余谋昌[4]指出,西医立足于笛卡儿哲学,依据机械论思维,认为“人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医生的任务是修理失灵的机器”。它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把人体视作机器,从而将其分割成各种各样的部件。西方医学研究问题,偏重于结构还原、解剖分析和实验比较。西医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

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其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西方人进而认为,生命现象最终可以还原为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 于是在医学生理学中逐渐派生出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分支学科[5]。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在这些医学思想引导下,西方医学研究非常重视微观实验数据,并一直将人体细化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确定了DNA 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誉之为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发现, 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也是还原论、分析法有效性的一项明证。

西方医学在诊疗中的思维模式是分析性思维。人体疾病的发生部位,通过各种现代仪器对身体相应部位进行检查和体液化验来作出准确的判断,作为诊断结果和治疗依据。西方医学在临床治疗中也已直接消除眼见的和实在的人体确定部位病变为目标,并采用有严格标准的药物进行化学治疗,或同时给予物理方法治疗,以排除这个部位器官的故障。因此,西药往往由单一或有限的几种人造化合物组成,药物的有效成份一清二楚,药量准确无误,并以生化、生理和病理的准确实验数据为依据。从西方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看,由于采用各种高技术的诊断设备,西方医学对于器质性病变的观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确定更加准确。西方医学所开发出来急病救护技术和设备也常常能起到极好的临床疗效。长期以来西方医学实践证明,在还原论与分析法的指引下,西方医学文化获得了显著的丰富和发展,在诊疗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人类的身体和人的种种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而对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医学界逐步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个生命有机整体,离开生命整体的任何器官只能是一种物体。 同时,社会中的人和生物性的人在医学文化中都应该得到关注。虽然没有任何人体生命现象与细胞和生物大分子无关,但也没有任何人体生命现象不和社会相关。因此,西方医学文化需要超越笛卡尔的观念,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文化,它依据人是生命有机整体和社会有机体的观点,把人的疾病的生物学研究与人的整体及相关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应该看到,人既是生物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只有全面深刻把握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身心状态,医学才能真正做到养生保健和有效治疗。

3 西方医学文化缺陷及发展方向

西方医学在把人越分越细的过程中, 人逐步被分解成器官、细胞、分子,而整体的人不见了。为了查清病因及确切致病原理,西方医学病理学研究一贯尽量排除切断不可控因素因素,尽量将病因与机体发病现象放置在在一个单纯可控的孤立环境条件下,通过单因单果的直线思维模式,研究病理过程。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与实际存在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多因多果关联网络远远不符。1980年,德国东方史研究所满晰驳说:学者们应该觉醒,要认识西方医学的基本危机, 西方医学已经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匡调元[6]指出,原论与分析法的片面性、西医发病学说的逻辑基础线性因果论、临床上的对抗疗法等方面,也提示了西方医学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注意在医学哲学和临床诊疗中增加整体论与综合法的尝试。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已开始领悟到,用还原论分析法研究人体,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 必须注意吸收其他医学模式优势,对西方医学文化进行整合,在未来医学研究中争取走整体论与综合法的道路。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人体健康定义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个定义就认知了人体健康的网络支持系统,而不是一个单因单果的问题。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威廉?奥斯勒也认为,“人们过分强调科学,容易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与怜悯。现代医学异常发展有可能毁了自身”[7]。可见,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西方医学文化,在继承西方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之后,在实验科学研究长足发展之后,需要在人文研究方面逐步加强,避免在治疗上只看到病看不到人,或是只治病不治人,只治局部不治全身。今天西方医学模式的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其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重要表现。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在《从存在到演化》[8]一文中说:人类新医学将从东西方文化双向接轨与融合中诞生,就是一种对新的自然哲学与自然观的说明与试探。西方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趋向接轨的信号,也可能是西方医学文化未来发展趋向。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医学信念也是医学文化发展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医学由其文化特征带来的文化功能,比如说疗效,法裔德籍自然科学家阿达尔贝特?冯?沙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早有阐述:“对于需要医学的人来说,医学几乎是一种神奇的魔术,而它的效力总有一部分来自对它的信念。”这段话明确表达一个观点:部分医疗效果来自于人们对医学的信念。这里的“信念”,就是典型的文化因素[9]。因此,西方医学文化在建立医学信念方面也应有所举措。

4 结语

综上,西方医学文化从古代希伯来文化中的经典医学模式发展而来,经过近代哲学思想引导,逐渐嬗变为以解剖和实验研究的医学模式,一直将人体细化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以采用各种高技术的诊断设备、对器质性病变的观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确定更加准确、急病救护技术和设备起到极好的临床疗效等优势,为人类医学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对于整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关注不够,成为西方医学文化的缺陷,有待于在哲学层面和科技层面,进一步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医学创新,中国医学文化在很多方面的优势值得西方医学文化理性借鉴,这也是世界未来新型医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医学信念也是医学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昝加禄,昝旺,刘萍.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2010, 7(22):167-168.

[2]马月兰.《圣经》中希伯来医学文化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2):56-57.

[3]沐涛,季惠. 失落的文明: 犹太王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37.

[4]余谋昌,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7-12.

[5]叶峻.论生物科学方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2):33.

[6]匡调元,试探21世纪西方医学发展趋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6):1-4.

[7]王一方,听大师演讲去[N],健康报,2007,2,16(4).

[8] Prigogine I.从存在到演化 [J].自然杂志,1980(3):1.

[9]昝加禄,昝旺,医学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西医理论论文篇(6)

    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对中医理论理解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如中医整体观的辨证方法根源于古代中国朴素的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生克”理论。中医学的许多理论带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印记,进而产生了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并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治则学说等理论。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量现代信息不断充斥年轻人的思想,他们很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学习和思考。西医院校的学生更多接受的是西方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教育,大多数学生缺乏中华文化的底蕴,影响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因此,在中医授课中注意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适当增加中医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思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 贴近现代临床应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西医知识相互渗透,药物更新换代,尤其是中药剂型改革后出现的片剂、注射剂等在临床上被西医广泛接受和运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临床常用的参麦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但西医大夫往往只关注“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适应症,而忽略其“气阴两虚证”的前提,结果对一些冠心病合并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患者使用时,临床效果不佳,进而对中药的功效产生怀疑。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结合临床增加常用中成药主治功效的讲解,不仅可以增加西医院校学生今后临床应用中成药的信心,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意识到临床应用中药须辨证明确,才能手到病除。

    3 采用灵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中医教学模式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讲往往枯燥乏味,长期接受西医教育的他们很难对中医产生兴趣,更不用说用心思考中医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因此,课堂教学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敦促他们真正用心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掌握中医知识。

    如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讨论式教学是近40年来各国高等院校普遍重视的教学模式,可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在中医课堂教学中,我们大量引入CBL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把老中医的医疗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案例讲授其中蕴含的中医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老中医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由5~6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启发学生运用所学中医知识点阐释医案记载的各种临床现象,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解开中医诊病的奥秘,使学生既兴奋又好奇,经过1~2次课堂讨论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头脑风暴”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启发他们的临证灵感都十分有帮助。

西医理论论文篇(7)

一、中国医学范式的构建是医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医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与自然界长期的 抗争过程中孕育诞生。公元前5世纪前后,《黄帝内经》与 〈〈希波克拉底文集》构建的东西方生命之学,成为中西医学 发展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公元2世纪,中国和西方几乎 同时降生了两位医学巨人:张仲景与盖伦。张仲景《伤寒杂 病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确立了理法方药系统 的中医辨证体系;盖伦以解剖生理、观察实验为基础,著出 堪称系统的百科全书,发端了分析还原的西方实验医学科 技方法。中西方开辟了医学发展的不同路径。随着地理大 发现,特别是在西方殖民扩张的挟裹下,西方医学作为强 势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中国,开始了中西医学交流史。

1.中西医汇通:“折衷归于一是”的梦想

19 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学东渐,西医学开始大 规模地进入中国,人们不得不思考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关 系。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一 些医家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主张,形成了“汇通派”。代表 医家有唐容川、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等。唐容川第一次 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朱沛文著《中西脏腑图象合 纂》,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

30 中国高等教育2014.19

“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恽铁樵指出“中医而有 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 医”。“汇通派”站在中医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探索沟通中 西医学的途径,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异同与优劣,并在比 较与汇通中维护中医学理论,希冀通过“折衷归于一是”, 保存和发展中医学。由于时代局限,汇通派没有、也不可能 寻找到一条中西医学“汇通”的有效途径,但是其首次鲜明 地提出了中西医学共同发展的新方向。

2. 中医科学化:“整理中医”的单向尝试

20 世纪20年代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科学”观念 深入人心,成为检验中国学术的唯一标尺,“中医科学化” 思潮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下应运而生。丁福保最早提 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认为“沟通中西医应自中医科学 化始,撷采彼长,以补吾短,适为保存国粹之唯一途径。”这 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何云鹤、陆渊雷、谭次仲、时逸人、 施今墨等,他们主张借西方医学来整理中医,去除中医理 论中的“玄理”,实现中医学的确切性和实证性。

中医科学化提出了科学整理中医的目标和任务,反映 了工业化时期对医学发展方向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但是,其尝试简单地运用西医理论来“整理”中医的方 法,显然具有狭隘性。同样,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整理中医 学,也难免走入死胡同。

3.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的双向互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与政府站在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健 康的高度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口号。1956年毛泽东同志 明确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 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他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一 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指示明确 了中国医学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经过 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病 证结合”诊疗模式、“菌毒并治”防治方法、肿瘤治疗的中国 模式等,均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中西医结合 却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尴尬,即现行的中西医结合,主要停 留在中西医治疗上的配合阶段,即中西医两法治病,只是 一种低层次的结合,没有打破各自理论体系,发展为更高层次的医学模式。

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中医孔子 学院授牌仪式上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 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 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 究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讲话对于校正长期以来在中西医结 合方面,以西医学为基准的方向有着战略性指导意义,也 促进我们不得不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中西医结合,去思 考更高层次的中西医融合问题。

从“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到“中西医结合”,形成 了中西医相遇后大致的三个阶段,虽然各个阶段立场和侧 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诉求:那就是希望发 挥两种医学体系的长处,并能够融通结合。尽管这种有机 融合尚待时日,但这一历史逻辑的指向却是清晰的。随着 医学的发展,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已经成为可能, “中国医学”的诞生已呼之欲出。

二、现代科学搭建了孕育中国医学的温床

现代科学发展促进了医学发展,同时搭建了孕育中国 医学的温床。随着纳米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 学等的迅速发展,医学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学科的交叉渗透 和融合,这是宏观文明和微观文明并进的一个突出的特 点。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以宏观见长的中医学,与以微观见 著的西医学的高度融合寻找到了契合点。

现代科技推进中西医理论“不谋而合”。由于中西医理 论基础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医学理论被认为不“科学”,但 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秘”的中医理论揭开了 面纱,呈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的“不谋而合”状态。如, 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等理论印证了中 医外邪致病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 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 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现代时间 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地理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 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不同的规律性,堪 称是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

系统生命科学促进中西医疗法的“不期而遇”。“辨证 论治”个性化诊疗是中医学的特色。近几十年以来,西医无 差别化医疗模式遭遇湍流,以“单一疾病一单一靶 标——以一概全”的观念正向个体化医疗转变,利用多种 治疗药物,并将营养、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考虑在治疗 方案内,尤其有助于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上达到最佳效 果。医疗实践上的这种转变需要以系统科学一系统生物 学为基础。旨在了解动态和非线性系统内的彼此相互独立 的两者之间的联系及相关性,及其出现在某些组织水平的 性能。 这个系统概念与我们的中医学理论是相通的。 因此 最近几年,科学领域中出现一个新兴的“健康”概念,而长 期以来这个概念都是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健康理论为核心。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草本组学在医学领域 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医“个性化”疗法的汇合。

现代科技推进中西药物研究“殊途同归”。中西不同的 医学体系形成了不同的药物研发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医疗 实践中。20世纪随着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快速发展,加速了 中西药物研发模式的交叉。如中药砒霜(化学成分是三氧 化二砷)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 授和他的团队,以“以毒攻毒”的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发 明的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白血病取得的成效让世界 刮目相看。2000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用砷 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另一个例证是获得 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的中国科学家屠吻吻, 表彰她在青高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 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 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 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三氧化二砷和青 蒿素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这两项工作用事实表明了 中药的巨大潜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都是现代科学方 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项成就打开了药物研究的视野,促 使更多的研究者从中医经典中寻找研究灵感,用现代科技 方法使传统药物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三、中国医学范式的特征优势

所谓“中国医学”,即传承中医学精髓,中西两个医学 体系交叉融合,体现现代科学发展水平与方向,具有世界 推广价值的当代医学新范式。它以发挥中国传统医学整体 观、个性化的优势为基点;在生命与疾病的认识思维、辨治 模式、处方用药等方面集中西医学之大成,中西医相互融 合协同的全新医学范式。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医学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融合与协 同两个方面。融合:中医学的向内用功与西医学向外探索 的融合;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与西医学的科学 观、人体观、疾病观融通;中医的生命时空变动之道与现代 医学的人体结构功能之学融通;既具中国传统原创,又兼 具国际现代融通。

协同即在方法论上,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的协 同;在认知方式上,中医察同与西医察异的协同;在思维方 式上,中医直觉思维和西医逻辑思维的协同;在研究方法中国高等教育上,中医主观经验和西医客观实验的协同;在诊疗方式上, 中医辨机辨证与西医辨病辨症的协同;在治疗理念上,中 医针对人的“调理”观与西医针对病的“修理”观的协同;在 治疗方法上,整体与靶点的结合,体内过程与体外表征的 观照,复方与单体的选择性运用协同。

中国医学为集中西医学大成的全新的医学体系,其优 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和先进性。中国科技自古领先于世 界,进入近代以后却被西方思到了后面。经过100多年的 追赶,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医学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 国家,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更为罕见。但是,通过积极开 发我国宝贵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医学资源,以独特发展视角 构建中国医学新范式,形成具有中国原创性的集成优势。 可以在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医学率先 取得领先地位。

理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中国医学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的优势。它吸收了当前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具有多元医学内容兼容并蓄的当 代医学整体的知识论模式,符合人类医学发展趋势。其将构建 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平台,既可以在 理论与方法上为当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和视角,在生命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反过 来也使得传统的中医学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临床疗效评价的全面性。中国医学的优势,体现在临 床的高效上和对疗效评价的全面性上。比如扩大了诊断视 野;用新的理论分析、揭示疾病的内在规律;将疾病发生、 演变、转归同立法处方用药紧密相连;将生理、病理、医理 和药理连贯思考等。将局部的病理变化和人体疾病过程的 整体反应、动态变化相结合,两种理论融会贯通,对疾病认 识更加细致,提供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创造出新理论、新药 物。并且对疗效的评价,将打破目前以单一指标为评价标 准的局限性,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使命

引领中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 景下,高校肩负起知识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历史 重任。中国医学以传承中医学精髓为核心,融合中西医学 为基础,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担负起引领中国医学发 展方向的历史责任。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将细胞水平、分 子水平、动物模型、临床研究等多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整 合;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下,产生出一批可以统摄、涵盖、 交融两种医学思想和医学知识的术语,打破中医科研是单 纯“以西解中”的局面,形成一批可以阐释中医、也可以阐 释西医并且能够有效表达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现象的新的中国高等教育术语群;将实体模型与唯象模型相结合,把中医的藏象研 究与西医的解剖形态研究结合,促进医学新的发展;在药 物研发上,研究具有多靶点优势的药物,开发出疗效高、毒 副作用小的新药品种。

提升中国健康事业的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 的健康服务需求,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 展的若干意见》。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中国 医学的特点,秉承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 理念,辨证施治的诊疗思想,药物及非药物干预等养生方 法,融合西医学优势,不断提升维护健康、干预亚健康到疾 病的防治能力与水平,从而提升中国健康事业的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