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8 22:01:1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1)

 

水利工程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可靠的水文资料能够保障水利工程的科学性设计,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建设。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水利工程水文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水利工程水文现状

 

在水利工程设计与规划阶段,水文计算来提供径流数据,依据径流数据来确定水利工程的具体规模,以此保障水利工程的投入生产与安全运行。但在实际设计规划工作中,只是根据现阶段的水文预报来推测以后很长时期内的径流过程将会十分复杂。因此,在进行水文计算时通常选用一个时期的水文资料来计算、分析,从而预计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水文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水利工程水文预报

 

水文预报包括了流域内枯季径流预报、洪水预报两个方面。在枯季径流预报工作中不仅对较短时期内实施预报引起重视,还需要对预测中长时期径流形势足够重视,从而为水库运行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水文预报能够为水利工程建设开发提供精确预报资料以及基础信息,对相关利害关系进行分析,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开发利用得以安全进行,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进一步的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此外,因水文预报具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等。例如流域内大范围发生洪水,就可以根据水文预报,准确了解洪水走向、天气情况等,提前准备防汛工作,积极做好分洪、蓄洪工作,为救援赢得时间,同时为即将到来的洪水安排相应的去处。这样有利于保护好水利设施,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选用水文预报需要注意明确水文预报目的、预报内容(洪水位、洪水流量和洪水过程;主要预测枯季水位、流量和河网蓄水量的枯水预报)、预见时期(短期预报、中期预报以及长期预报)以及预报方法的选取(洪水演算、降雨径流相关图等),不同的水利工程有所不同。

 

(二)水库水量的平衡

 

水库水量平衡计算主要包括:水库入流、出流及水库中各类损失量的计算、分析。用公式表示如下:V入-V出=V;水库水量平衡即水库在某一时段内,入库总水量与出库总水量之差等于水库该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一般以年来计算。入库总水量主要包括水库入库水量、库面降水总量以及区间入库水量,出库总水量包括水库出库水量、库面蒸发量以及水库渗漏量。公式如下:

 

V入库+V库降+V区入-V出库-V库蒸-V库渗=V

 

理论上讲,某段时间内水库的入库总水量与出库总水量之差应该等于水库该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也即水量是平衡的。但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多数水文站测验断面以上的用水量(含引出或引进水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仅靠水文站测验断面的实测水量,已不能满足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的需要。影响水量平衡的因素有:区间产流量计算方法问题。调查水量的精度问题。水库渗漏量计算方法问题。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农业提水灌溉问题。

 

(三)水利工程设计径流

 

设计径流作为水库设计、调节水库径流的主要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时段内径流分析、年径流分析等方面,一些水库具备多年调节性能,因此不但要对年径流、年内分配等进行必要分析,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年际持续枯水段实施分析。以里老水库为例,其流域内无实测的径流资料,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对于无资料地区径流计算,应采用多方法、多途径计算。可研阶段里老水库径流计算采用径流深等值线法、地区综合公式法和水文比拟法进行计算,最终采用水文比拟法成果,本阶段重点对水文比拟法进行复核。水文比拟法系采用常规的面积修正来推求,同时考虑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性进行修正,计算公式:

 

W里=W恩×(F里/F恩)×(P里/P恩)

 

式中:W里—里老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W恩—恩泽河站年多平均径流量(万m3);F里—里老水库控制流域面积(km2);F恩—恩泽河站控制流域面积(km2);P里—里老水库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P恩—恩泽河站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

 

水利工程设计径流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的水文资料的收集、计算方法、径流年内分配以及成果复核等几方面。

 

(四)水利工程泥沙计算、分析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泥沙淤积计算、分析直接影响到水库规模、寿命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坝前泥沙淤积高程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坝体设计及死水位的选择;库区泥沙淤积分布,关系到水库的兴利效益;回水末端及翘尾巴高度的确定,则是移民搬迁规划的重要依据等。因此,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水利工程设计重要问题。其主要涉及到泥沙颗粒、沙量分析,泥沙淤积部分、淤积速度、淤积形态等分析以及排淤、排沙针对性策略分析。在进行水利工程泥沙计算、分析时需要依赖于河流泥沙动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数学等多学科的配合应用,同时还依赖于对更多已建水库观测资料的总结分析,完善计算方法。

 

(五)水利工程设计洪水

 

通常情况下,设计洪水是指某一频率的洪水,所以在设计洪水的推求过程中一般要涉及到洪水总量推求、洪水过程线推求以及洪峰流量推求等,对设计洪水的推求为确定大坝高程、泄洪设施尺寸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计算设计洪水的途径主要有水文气象法与数理统计法两种,而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水文气象法将洪水或暴雨假定为必然事件来进行推算,而数理统计法将暴雨或者洪水看做随机事件。

 

除了上述五个水文现状之外,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中还需考虑到水库调蓄的演算、水位流量关系线、水质的分析以及溃坝洪水分析等各方面的分析、计算。

 

二、水利工程水文设计的思考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水文设计工作必须以工程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为参考依据,以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因此,在水利工程中水文设计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了解工程性质。水利工程通常都具备防洪的功能。其防洪功能性质不一,不同的水利工程所需要考虑的防洪功能内容也不一样,例如库容量较大而泄量较小的水工程则需重点考虑到水库的设计洪量,反之则需要重点考虑水库的设计洪峰;了解工程的任务。不同的水利工程任务也需要重点考虑不同的水文设计内容,因此了解工程任务作出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水文设计。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设计阶段主要分为流域规划、具体工程规划两个阶段,在具体工程规划中又包括了项目建议书、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等,这其中的初步设计、施工阶段对水文现状的分析则有更高要求,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进行分析、思考,以促进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时,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当地水文、水资源等具体情况,切实做好水文资料收集工作。在进行水文计算时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选择最为怡当的计算方法,简化计算流程,提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以促进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完成并安全使用,创造更大的效益。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引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价与管理等工作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3S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高新技术接轨,不仅是水文与水资源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整个水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的时空分布特性和3S技术的空间特性及其强大的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决定了3S技术会在水文与水资源诸多领域如水循环、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2、简介3S技术

所谓3S技术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存储和应用的一门计算机技术。

遥感(RS)主要是指从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响应"传输和处理,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与环境的相关关系等宏观规律的现代科学技术[2]。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人造卫星观测物体的实时动态,测定和记录点的三维坐标以及点坐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精度的空间定位数据。其精度已达到厘米甚至亚毫米级。

3S的有机结合对开展水文及水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3S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具体应用

在水文水资源方面,可以使用RS和GPS收集基础数据资料,通过卫星远距离的资料传输,利用GIS进行编辑整理,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和虚拟的数据库平台,以各种水文专用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测,为水文水资源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3.1 防洪抗灾

对于防洪抗灾来说,初始阶段最重要的是洪水预报。要在洪水到来之前及时发出准确的预报,数据的采集至关重要。采用GPS建立流域的空间参考基准及大地控制网,获取基础地理数据,并提供洪水的静态和动态位置信息,在洪水形成初始阶段的风险评估及洪灾发生后的损失评估范围方面起到范围控制的作用。利用RS获取流域内的影像数据,并利用GIS获取数字矢量地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等信息。获取监测数据后,利用洪水期不同时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流域各测站的监测数据和GIS中的数字矢量地图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获得流域洪水动态信息,如相对警戒水位,为调控系统决策提供依据或参考[3]。在灾情预测与对策系统中,利用DLG、DEM、DOM数据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对可能的受灾区进行多种方案的仿真和虚拟,通过评估,力求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 水环境污染监测

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泥沙污染、石油污染和废水污染及热污染和固体飘浮物污染[4]。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主要采用RS技术。利用所获得的卫星遥感影像,根据污染物的特征,对影像进行解译,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监测。不同的污染类型在遥感影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时,会提高水体的反射率,而石油污染则会降低水体的反射率。同一种污染的污染程度不同,在遥感影像上也会有具体的差异。以水体热污染为例,水体的热容量大,在热红外波段有明显的特征,水体温度越高,所发射的辐射就越强,在热红外波段影像上呈现出的颜色也就越浅,可以根据水的这种热效应,利用计算机进行密度分割就可确定水体热污染的范围。

3.3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水事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收集、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复杂的信息中又需要及时得到处理结果,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5]。传统的方法难以满足要求,与3S技术相结合,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如进行流域生态需水量的估算时,在区域生态系统内采用RS和GPS针对河道内外系统(如河流、湿地、城市河湖、森林、草地、灌木等)进行面积测算及定位,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收集、整理的资料在GIS数据库信息处理平台的分析,可以得到河道内外系统的生态需水量,进而估算出流域生态需水量。

4、存在的主要问题

3S技术的综合应用是目前3S技术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GIS、RS和GPS三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6]。但在该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应用阶段,较为常见的是3S两两之间的集成,如GIS和RS、GPS和GIS集成等,同时集成并充分发挥3S技术的应用实例则较少。因此,很多方面并没有实现3S技术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且其中的各项技术都还不够成熟,3S技术综合应用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结语

要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中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3S 技术,必须在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加快完善3S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3S技术现有的和潜在的功能,并且与网络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以及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本身的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水利信息和现代化作出科技贡献。

参考文献

[1][6]刘国华,张云.3S技术在水文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1):44-46.

[2]赵宇.浅议3S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4):51-52.

[3]邓爱丽,庞清江,鹿新高,王伟锋.3S 技术在我国洪水预报中的应用[J].水利经济,2012,28(4):45-47.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迁移和转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新兴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陆地水文阶段、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注重水环境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可归纳为:水多、水少和水脏。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水资源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点,大部分地区70%~80%的降雨集在3~4个月内,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时间上分配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的形势,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加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不同,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甚至部分学校还存在根据师资条件设置课程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并逐步明确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加哪方面的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备的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知识。

    (一)水质监测分析方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质分析、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每项水质指标的意义及其分析原理方法。水质指标大体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对于每一类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应有所了解,熟悉我国对水环境的分类和不同类型水体的适用范围。

    (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知识

    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有其基本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无机物质和能量。在水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为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分解者为各种细菌等微生物;无机物质则包括氮、磷、硫、碳、氢和氧等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水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物质,它是生物所需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水资源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认识,将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相结合起来。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其相应的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如在水体中随着各种植物的增加,水体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中动物、微生物的变化;由于人类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还会造成城市河段水体的水质恶化等。

    (三)水质模型方面的知识

    水质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水质模型是研究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模拟水质变化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演变规律。水质模型可以为分: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模型进行模拟,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实际中采用得比较多。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水质模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质模型的建立可分为: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验证和模型应用等步骤。水质模型的计算通常需要求解高阶的动力方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在学习水力学、数值法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

    (四)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流域内水资源争端也更加激烈。如何平衡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益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位于一条流域的下游地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资源而不能大力发展污染比较大的工业,这样便造成了流域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的牺牲,需要运用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处理水争端时,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三、加强实践,提高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科学知识实践内容较少的现实,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环境科学知识的运用。

    (一)适当开设水环境监测实验内容

    根据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在水环境化学课程或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水质分析中的常规指标的分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叶绿素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生产实习中增加水生态调查内容

    生产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实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达到基本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水生态调查方面的内容。如调查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调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动、植物的变化,水体中叶绿素的变化等,进而认识水环境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提高学生运用水质模型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模拟由零维和一维逐步发展到二维、三维;模型参数也由最初的DO、BOD参数发展到更多参数,如N、P、叶绿素等参数;模拟的对象由以前单纯模拟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发展到大气—水体、水体—沉积物等介质中污染物的交换、扩散等过程。随着水质模型维数、参数的增加和界面过程的加入,水环境模型的计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水质模型是大势所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水质模型的建立、求解的相关内容。如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并求解较简单的零维水箱模型或一维BOD-DO模型,然后再逐步引入其他参数。水环境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还可以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使模拟结果可视化。通过建立和求解水环境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四)小流域调查时增加水污染调查内容,培养学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小流域调查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比较重要的一次实习。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所学的水文与水资源知识对一个流域进行分析研究,其涉及的内容较多。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小流域调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水污染的调查,如流域内点源、非点源的调查,上、下游水污染的关系。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水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关系,如分析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及如何保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4)

1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应的科技水平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为水文水资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之前我国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科技水平也未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中应用的较少,常常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无法给与有效的救助,2014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24m洪峰流量897s/m3,2015年6月20日石堤站出现超历史洪水,下游的十多公里的里耶古镇漫溃造成重大的经济以及人员以及文化损失。我国由于水旱自2014年7月15日沱江凤凰站超历史实测的最大的洪水,凤凰古城风雨桥被冲垮洪峰水位达到307m。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了总共自然灾害的80%以上,对于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在我国的由于洪灾造成的地域面积达到了920万hm2,洪灾面积也占到了农业播种面积的6.4%,导致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经常会因此造成非常大的人员以及经济损失。

近年来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有效提高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灾害防治提供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工作,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水资源的污染的情况也只增不减,人们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少之又少,因此,加强节水用水,对水资源的清理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积极加强现代科技在水资源的净化与保护上面的应用,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做好开源节流的相关的工作,加强对于城市以及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净化力度。在节流方面,做好对于水资源的节约,提高水资源在农业方面的利用程度,改善传统农业在灌溉方面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符合现代社会对于水资源有效节约的灌溉用水设备,避免传统的灌溉方法对于水资源的大量的浪费,从灌溉工具的改进上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对于生态环境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得到加强,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于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事,不断地加强对于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及时做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使水文水资源领域内相关数据得以有效的运行,促进水文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进一步促进水文数据共享的发展,让水文数据共享为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从而促进水资源的有效的保护,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进一步落实节源节流工作,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工作的相关的策略

2.1水文检测覆盖的范围较大,水平高

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域面积广大,但是在一些地方水文现代化建设相对落后,水文检测点的覆盖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安徽省的水文监测系统较为完善,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地质以及水文等自然灾害的原因,水文检测点还不能达到完全覆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对比较难监测的地方进行一些测量,对于生态环境的了解比较详细,完善的水文检测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必须加强对水文信息的了解。

2.2加强对于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广,其管理工作涉及一些水利知识,气象知识以及相关的水文地质领域的知识,应该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对自身知识储备的丰富。对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且对于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避免,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相关的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中,丰富相应的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方法,深化对于地质问题的有效探析,从较大的程度上避免在水文水资源的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过程中带来的较大损失。进而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发展,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地理科学,遥感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促进我国水文工作实现系统化与网络化,加强对于空间数据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而对于空间数据有效的分析和整理,实现对于信息的提取与整理,进行相关的收集与编辑,对于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加强对于自然灾害的避免,降低最大损耗。

3提高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

水文是自然因素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导致工作难度较大。防灾减灾的过程存在较大程度上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的过程中造成的经济及人员损失更为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文水资源的环境管理部门作为我国水资源专业的管理机构,相应的承担的责任也更大,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防灾减灾的意识,不断地加强水文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最大程度避免对于我国的经济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的人员伤亡,从而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灾减灾过程中取得进一步的成效。

合理规范工作行为,遵守相关制度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相关的部门更应该加强对于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于相关的情况有效上报,为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好相应的地下水位的检测工作更要做好对水位的有效检测,对于相应的水文水资源检测工作做出详细的规范,详细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进行有效的检测,更好地开展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我国也逐渐地形成一套水文水资源检测规范以及地下水检测的诸多的规范,将其作为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文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为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借鉴,也成为其工作的要求标准,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5)

摘 要: 如今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也大量出现,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在我国综合实力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能够实现电力、养殖以及灌溉等行业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及时发现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保证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本文就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工程建设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水文水资源工程的整体建设情况,关系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强化水文水资源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

1、建设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水文机构中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水文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地级市的水文机构是依据流域水系的特点进行设置的,在行业设置的影响下,无法及时与地方沟通,很多时候一个地级市水文机构需要负责几个地级市的水文管理工作[1]。这种机构设置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工程项目管辖权归属不明确的问题,项目管理主体不明确,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设的效果以及产生的效益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水文水资源事业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也是不利的。

2、工程建设的机械设备不够充足

如今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文水资源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水文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不够先进,数量上也存在不足,导致工作效率并不高。虽然先进的监测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却不能大量的使用,只能人力进行,这样不仅工作效率无法提高,还会出现严重的失误。因此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科学的规划水资源工程项目,实现水资源的持续进步。

3、工程建设的跨度大

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设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水文地质的测绘、信息化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流域水质监测等内容[2],不同专业知识间有很强的融合性。相比于其他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有很大的不同,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地点是变化的,并且工程建设的跨度加大,这就使工程建设管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大。

4、工程施工管理比较随意

水文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结合我国的相关标准以及流程对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管理,但是目前管理方式不够精细,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升,在管理工作中不能认真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施工工序监督不到位,实际的工序与预期之间存在差异。

二、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策略

1、确定项目主体,完善法人制

建立工程项目法人能够使水文水资源过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得以确定,项目法人能够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控制管理,并对上级部门负责。因此建立项目法人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结合工程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如果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中出现问题,就可以由部门负责处理。项目法人部门需要有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并掌握财务、经济、管理、技术、合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3]。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中,先试行工程项目法人管理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程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

2、加强工程设备投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特别是水文监测中,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并且增加设备的使用数量,更好的帮助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建设管理。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技术以及设备的落后使得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优化工程建设的方式,将人力工作被机器操作代替,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优化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

3、依据河流特征划分,提高工程建设率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跨度比较大,因此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会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为了提高工程建O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结合工程建设位置的河流区域进行划分,位置划分时需要保证该位置有负责的项目法人,能够对工程流域进行管理,防止出现问题后负责人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科学划分不同河流流域中的项目能够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以及责任意识,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精准性。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也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因此在工程建设管理的前期需要充分融合涉及到的领域以及知识,实现模块组合[4],即使水文工程建设项目的位置出现变化,也不会影响水文工程项目的建设率。

4、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实现

科学划分工程项目,依据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划分,以此为基础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价。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明确其是否按照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工程建设的质量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认真执行这一问题,因此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监督工程管理,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的质量。实时监控工程建设管理,检查验收施工工序,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道工序建设。

结束语: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是我国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因此必须要加强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建设管理,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为社会以及国家的持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工程建设管理中也需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及意识,使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管新国.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探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4:99-100.

[2]谢加球. 研究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低碳世界,2016,25:153-154.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 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4 结语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证,防止洪涝灾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期望,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分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彦凯.浅谈资源水利[j].河北水利,2009,(06).

[2] 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 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

[1] [2] 

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