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5 01:11:15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端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81-02

1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文本形式

1.1 词条式

词条式是微博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本形式,是指以文字为载体,辅以视频、图片和网址等超文本(hypertext),传播文化知识的文本形式。

词条式具有编辑简便、可读性高和拓展性强等优点。者既可以纯文字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超文本形式,强化传播表现力,促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以公益团为例,词条式微博占到微博总数的92.18%。

公益团专题栏目“端砚普知”即完全采用词条式传播端砚文化。通过140字内的文字介绍,辅以插图,可使受众感性认知相关知识,亦便于其转发和收藏。

1.2 活动式

活动已逐渐成为微博互动的新兴途径,其具有交互性强、易于整合信息和扩大影响力等优势,但亦存在难以策划和传播效果无法预见等缺陷。因此,当前仍较少以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以公益团的“寻找地方砚”活动为例,尽管已得到国家博物馆等知名微博的宣传,但参与人数的峰值也仅为30余人。活动中,非发起者原创微博仅占总数的15.25%,对比湖南省博物馆的“印象湘博”活动,非发起者微博占微博总数达98.29%。由此可见,活动式文本传播传统文化更适宜具有较好粉丝基础和影响力的微博,对于起步期微博,仍存在较大操作难度。

1.3 调查式

调查式是指发动网友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投票、话题讨论等行为的形式。调查式文本参与成本低、互动性强,因而在微博中得以广泛应用,网友亦热衷于参与其中。如公益团曾开展“端砚为何价高?”、“您练过书法吗?”等投票,不仅能使发起者洞悉网友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亦可引导受众对传统文化展开更多的思辨。

调查式文本与词条式和活动式文本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发起者以活动式文本为主题,结合调查式和词条式文本优势,从多角度吸引网友了解相关传统文化,以内聚效应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

2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弊端

2.1 知识欠缺系统性

传统文化相对流行文化而言,具有显著的深邃性和内涵性,微博作为传播的新型平台,尚无法充分满足上述特征。

以公益团与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砚台宣传”活动为例,尽管活动影响力较好,但亦有网友反映由于背景知识破碎而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此情况反映出微博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限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微博固有的局限性,易引致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出现断裂和破碎――微博只能局部而节选地传播相对独立的知识或文化符号,无法实质性传播传统文化,甚至引致部分网友认为微博传播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的。

2.2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存在单线传播模式

尽管许多学者均认可微博中转发和@文本等功能的效用,但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大部分知识词条处于单线传播模式。单线传播是指相关微博在传播中,以转发和评论等途径仅能有限地传播给小部分受众,无法实现裂变传播。这与一般概念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模式引致知识无法最大化传播,亦导致绝大部分微博仅能在小社群中单线传递。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传统文化类微博,以故宫微博为例,依托27万粉丝,理论上应实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但实际上大部分微博转发量均少于300次,比照以传播大众文化为主的新周刊微博,一般转发量均可达到2000次以上,两者差距相当悬殊。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带有边缘文化或精英文化色彩,因而其所能吸引的受众相对有限,由此引致类似微博和感兴趣的网友偏少的客观现实,亦引发了单线传播模式。

2.3 微博不易表现传统文化的抽象性

传统文化一般具有抽象性和不易解读性,由此引发了微博表现能力与传统文化间“不易表达―不宜解读”的弊端,此结构几乎贯穿所有类似微博,如果无法妥善解决此弊端,极可能对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造成阻力,甚至引起受众反感和不解,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

以普及砚台构造为例,笔者初次运用了纯文字,但效果甚微,随后的图解形式却非常成功,转发量已超过300次。因此,由于微博传播传统文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形象地表达传统文化。

3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建议

3.1 重视传播效果评估

由于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而当前利用微博传播传统文化者多为博物馆和文化爱好者,因而对传播效果往往缺乏专业细致的评估。

根据公益团实证结果,结合类似微博的传播情形,笔者提出微博传播效果评估概念模型(Ye)。

3.2 注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播

由于微博自身特性,其无法像书籍和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系统地向受众传播传统文化。但微博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依据系列式、专题式,或一定逻辑顺序实现系统传播。基于上述要求,利用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须借助专业书籍等资料,并整理和编纂为符合微博文体的词条,再行传播,由此可确保较好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以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

如在介绍文房用品时,公益团以系列式地推出笔架、墨床和笔洗等文房用品,在介绍各件用品时,以当代参照物引入,从历史、材质形制、用法和精品等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网友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

3.3 灵活利用超文本形式

超文本是微博扩大信息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传统文化的抽象性和深奥性,在微博传播过程中,仅依靠纯文字文本是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的,必须依赖视频、网址和图片等多种超文本,甚至开发API平台应用程序,使受众更容易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以端砚石品花纹为例,借助插图、视频甚至交互式小程序,不仅能强化微博表现力,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和转发。

微博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微博文化;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

一、微博文化的传播

微博是近几年新型的通讯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自己注册的微博号找到微博好友,建立属于自己交友圈的微博通讯平台,微博信息平台的构件更加方便于人们生活的相互交流,人们可以通过微博信息平台了解任何好友发表的信息。与此同时,微博所构件的公共领域也成为了大众发表言行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任意发表自由言论,其公开性非常广泛,很多比较隐私的话题一旦进入微博信息平台就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变成一件公共事件。微博作为人们共同建立的生活信息世界,将众多网民聚集在一起,成为传播大众言论表达的纽带,也为人们在手机上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互动信息平台。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特曾经说过:“公共领域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利用行动和人格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建立一个即时互动的信息平台,很难实现多个人对个体事件的互动讨论,微博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为我国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平等、公开的话语平台,任何人的任何事都可能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公共体系的建立掀起了一阵大众讨论的热潮,广大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语言”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激烈的抨击,文化批判的大众逐渐成为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微博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姿态是对传统文化的戏谑和解构,广大博主不再被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规则所束缚,而是通过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找到了失去的话语权,在微博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的文化逻辑逐渐被打破,新型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开始建立[1]。自用平等的话语交流,使人们对社会的“批判”更为真实、可靠,这位微博文化本身增添了不少亲和力,个人言论和官方看点相互交织,相互讨论,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平民化讨论,有效的增加了其文化传播效率,也提高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觉悟。

二、微博文化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传播的方式很单一,只是通过报纸和杂志向大众进行单向信息传播,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也逐渐变得多种多样,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传播,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进步。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传播者大多都是报纸编辑部门,其发表的言论具有社会导向性,符合政府的相关政策,但是不能符合每个个体的思想观念,现代信息文化传播则不同,每个人作为信息传播的个体,可以尽情发表自己所倾向的言论,使其文化传播形式更具中心化、个性化。

微博文化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多社会新闻的主体已不再是传统的传媒机构,而变成了大众传媒,每个公众都可以作为新闻的者去自己的看法,这种文化传播形式的推动了我国“全民新闻运动”的发展进程,更换了传统新闻主体的地位,使其文化、信息的传播没有节点。当今社会,新闻媒介的存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发生变化的是信息资源配置,微博很好的优化了信息资源配置,将微博文化传播形式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引导,有效的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同时,促进了其和谐共同发展[2]。

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新闻传播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一对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改变,多对多的新闻传播形式正在被广泛应用到人们文化传播的各个领域中,使得广大群众的文化传播主动性大大提升,将每一个公众都变成了大众传媒的主体。媒介社会化的本质是人的媒介化,博客时代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文化的传播,标志着博客时代将向微博时代转化,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式的优势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逐渐显现出来,每个公众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微博文化传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及时进行信息交流。

三、微博成为政府推介的重要平台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信息平台所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很多政府和部门都纷纷建立了政务微博平台。全国8万多家新浪认证政务微博第86位、政府官方微博全国第25位,江苏省政务微博第4位,这是近期新浪微博、省政务微博群的影响力榜单中“幸福大丰”的“抢眼”表现。目前,“幸福大丰”已经7200多条微博,粉丝量突破32万人。就在去年下半年,“幸福大丰”微博的粉丝还只有1000人。从1000到32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幸福大丰”微博粉丝群发展惊人。今年“幸福大丰”结合“鹿王争霸”等热点,策划开展了以“请到麋鹿故乡来――大丰好玩呢”为主题的微博有奖转发活动。“我们尝试将微博与大丰旅游发展密切配合,展示大丰的美好形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幸福大丰”的负责人这样说。每个星期,“幸福大丰”微博都会发出公告,公布微博达人。据统计,自有奖转发活动开展以来,转发量近百万,评论达25.3万,实际阅读量高达787万。以微博为平台开展的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这已经成为了当地政府宣传大丰、推介大丰的重要平台。

结论:微博虽然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但它却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延伸,加快了网络实名制的进程。在微博世界,每个人平等地拥有发言权、交流权、分享权,传奇不再神秘,同时,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传奇[4]。

参考文献:

[1]李卓澄.探析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J].中国传媒科技,2012,43(23):110-120.

[2]王婷婷.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3(22):102-112.

微博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新闻评论 微博化 主要影响

微博属于社会交流娱乐工具,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的新型平台,也是目前社会上最具时效性的媒体。微博逐渐成为诸多重要性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舆论源头,其改变了传统型新闻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形式。随着微博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多数网民利用微博和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探讨了新闻评论“微博化”。

一、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

新闻评论“微博化” 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微博在促进新闻评论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虚假性新闻评论、琐碎性问题、庸俗化现象等出现在媒体领域的各个角落。媒体利用来自微博上的新闻内容,因为审核机制的不健全,微博存在着真假难辨等问题。例如: 2010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网络上一则河南省洛阳市“美女不配合而被判刑”的虚假新闻公开进行了澄清,但是在此之前也有多家新闻媒体利用新闻评论传播了这条新闻信息。就目前形式而言,新闻评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新闻评论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闻评论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独家性新闻评论不断减少。微博新闻具备个人化、娱乐化等特征,新闻和舆论、新闻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模糊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新闻评论针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力度不断减少。此外,“咆哮体”、“私奔体”等微博语言也被引用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使得新闻评论的庸俗化现象明显。例如:《辽沈晚报》认为“咆哮体”和“凡客体”属于新闻评论的创新模式,而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微博的流行风格。这些评论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评论庸俗的具体表现[1]。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

从新闻信息传统的时效性方面来看,微博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优势。媒体依靠“独家新闻报道致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媒体竞争从“卖新闻”发展到了“卖观点”。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在不断变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在原有新闻评论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例如:《新闻联播》增设了“本台评论”,《新闻30分》增设了“编后评论”与“本台评论”等,目的是在传播动态性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强化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权威性地位和客观性舆论评论作用[2]。

(一)选题来源的改变

从选题来源方面来看,微博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题材范围和价值导向趋势不断多样化,受众对从微博上转载的观点和群众意见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参与力度,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进步和发展。例如:2011年1月来自微博的“随手抓拍救济乞讨少儿”比广大网民转载评论,在同年的2月《新京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多家媒体就救济乞讨少儿进行了评论。例如中国广播网发表了相关性文章,呼吁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乞讨少儿。微博不仅报道新闻事件,针对事件进行客观性评论,同时还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具体意义,从而引导新闻信息的舆论。

(二)新闻内容的变化

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强化了舆论的监督功能,新闻内容和进一步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其中尤其是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民生。例如:2011年2月10号到3月17号,《人民日报》发表的“如何提振国家政府公信影响力”等一系列文章,同年6月2号又发表了“如何回应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党报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3]。

(三)新闻形式的变化

从新闻形式方面来看,微博具备“短小”、“迅速”等优势,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方面也出现了改革。随着媒体由传播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新闻评论愈发的“专业化”和“分众化”,和传统型媒体的受众群体相比,微博新形势下的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的分众化现象更加明显。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特征增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栏目。例如:《检察日报》星期一“声音周刊”的受众是人大代表,刊登的新闻评论也是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上;星期二“廉政周刊”面向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刊发的是反腐败的新闻评论;星期五“绿海周刊”注重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刊登的是文化评论。媒体新闻。

新闻评论提高了了对时效性,加大了与受众的互动力度。例如:《新闻联播》注重的是大型节假日和大型社会事件的报道,及时地进行“本台新闻短评”,同时还增设了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时下的新闻话题进行评论,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此外,微博形式的新闻评论不断发展。长篇大论形式的新闻评论逐渐被短小精悍的微博评论等不同形式的短评论所取代,并成为今后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趋势。例如:2011年9月13号《人民日报》刊登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整篇文章不超过400字,结合当今杂志书市场出现的具体问题,驳斥全面停止杂志书行业的发展。杨旭的快评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全文篇幅较短、文章观点突出、文章风格活泼等特征[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使得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和新闻形式出现了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使得一些庸俗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微博化”新闻为受众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看文献:

[1]张月萍.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01(05):130―135.

[2]王力军.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112―130.

[3]汪宝琪;祁彦.新闻评论“微博化”探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22(09):112―130.

微博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微博 微博传播 伦理危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交流工具,正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微博又叫微博客(Micro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技术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实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①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②微博以其快捷、简单的方式赢得了众多网络用户的青睐,它是继网络论坛、博客之后,信息门槛低的一种信息传播渠道,它使得有机会、有能力上网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和关注对象,因此,在网络交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和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微博传播面临着严重的伦理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很有用,但它也能用来杀人。”③因此,加强微博文化建设,构建科学、健康的微博伦理生态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从内容层面、文化层面和政治层面透析微博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一、内容层面的伦理问题

微博内容是微博传播活动的核心要素,其主要形式就是微博文本,这少于140字的文本内容,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以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但是由于微博的公开性和匿名性等特性,使得微博内容在呈现传播者个体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延伸出一系列伦理问题,微博传播中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不断挑战着人们的道德良知。除此之外,微博中的大量同质化信息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综观微博环境,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尤其是谣言等垃圾信息,甚至还有很多黄色信息,暴力、恐怖、迷信等丑恶现象频频出现。这些不良信息,严重污染了微博生态环境,给网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2010年12月6日晚,新浪微博突然传出消息称,当日19时07分,金庸在香港尖沙明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此后,此消息便陷入疯狂转发的状态。至晚上8点半,金庸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转发、评论了数万次,新浪微博上有不少认证用户也参与了传播,致使谣言传播速度比电脑病毒还快。虽然半小时后就有多位名人陆续开始辟谣,但直至近午夜12时,该消息还在微博中传递。金庸“被去世”事件突出虚假信息对微博公信力的破坏。④

事实上,自从网络出现后,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揭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⑤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观点,人们主要是根据这些拟态环境而不是真实的环境来认识世界的,微博作为网民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社会认知、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见,微博上的大量虚假、不良信息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二、文化层面的伦理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网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微博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又有着与其它文化不同的新特点。微博以其迅捷、自由、公开等特点满足了现代人的表达欲望,但是,也正是因为微博的这些新特点,使得微博文化在给人类带来正面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费文化的标榜

微博的流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空间。在当今社会,会上网、能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微博、博客、QQ等都成为现代人标榜时尚的一种符号,反之,没有这些就是OUT的标志。很多人为了追求时尚而注册微博,一开始因为新鲜感还会更新信息,发图片,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但由于工作的繁忙,时间长了,微博更新就越来越少,还有一些人甚至在注册之后从来没有更新过,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标榜时尚的符号来占有。这种情况下,微博就只是一种标榜时尚的符号,丧失了其应发挥的社会功能。

2、严肃文化的缺失

“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路上,街头有街舞的狂欢;走进喧嚣的商场,有促销的歌舞表演;走进广场,有真人雕塑,从街头涂鸦到艺术展览,从校园歌手到舞台剧,用通俗唱法演绎民歌,将京腔吸纳入流行歌曲,将文学经典搬上大屏幕”⑥放眼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大众文化已在我国兴起并流行起来了,为了迎合文化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的部分微博文化也在营造一种享乐的文化氛围,使得严肃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前一阶段的网络恶搞随着微博的传播很快流行起来,杜甫忙了一段后,其他的名人又开始“忙得不亦乐乎”。笔者认为这些网络恶搞现象亵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消解严肃文化的同时也流露出了现代人的浮躁思想。不管是名人微博还是草根微博都充斥着无病的小烦恼小快乐,有些人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以抚慰自己内心的寂寞,不惜“为赋新词强说愁”,更糟糕的是,近几年博客、微博中还出现了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等令人不堪入目的内容,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

三、政治层面的伦理问题

笔者认为,从政治层面说,微博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微博舆论场面临着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舆论监督由传统的舆论监督走向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并存的阶段,微博互动成为一种重要的舆论监督形式。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网民素质个体差异使得微博舆论场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友通过微博、跟帖的热议,使得2011年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成为当时网络舆论监督的热点话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热潮,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中法制监管的缺乏和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信息失真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和不足。在“小悦悦事件”中,网民通过微博尽情抒发自己感情的同时,各种关于该事件中18名路人的流言蜚语也在肆无忌惮的增长,有些人竟为了“出名”而冒充路人,一时间,微博舆论场俨然成了一盘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杂烩。更有甚者,有些网民情绪激动,微博上充斥着大量的人身攻击现象。微博的这种匿名互动因网民素质的差异而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本来意义。

2、西方媒体利用微博工具进行渗透

网络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集图像、声音、文字等于一体的特点,使其具有传统媒体无以伦比的优势。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网络在促进人类便利交流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国家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说网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微博也为西方媒体推行网络渗透提供了新手段,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

利用网络尤其是微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拉萨“3·14”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西方某些媒体的恶劣表演,正反映了他们的不良居心。

结语

综上所述,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交流工具,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但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以及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使得微博传播面临着严重的伦理危机。因此,加强微博文化建设,构建科学、健康的微博伦理生态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健全微博监管相关法律,确保微博文化健康发展;二是提高全民素质,正确使用微博进行传播和交流;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加强网络监管工作;四是加强技术监控,用先进的技术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①微博客,http:///wiki/?E5?BE?AE?E5?8D9?A

②袁泽友,《传媒伦理视野下的微博伦理问题突围》[J].《经济信息时报》,2011-7

③许良英等:《爱因斯坦文集(第3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④姜胜洪,《微博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红旗文稿》,2011(9)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⑥程瑜瑜,《无限延伸的可能性——解读〈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9(1)

微博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微博;传播效果;媒介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22-02

微博作为一款应用广泛的社会网络服务(SNS)产品,其以碎片化内容、即时点对面传播、多互动手段与多终端兼容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关系的社交平台。微博是以2006年美国Twitter的创建为标识,2007年5月开创中国内地第一家微博网站饭否网,随后国内的微博市场的迅猛崛起。

一、微博传播理论

在微博未出现之前,大众媒体还没有一种合适的媒介可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和深度上充分展现人际传播的各个方面。谢莹晖对微博的媒介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依据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等理论 ,分析微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个人偏向、关系偏向、口语偏向、以及空间偏向,并对微博所体现的四种不同偏向进行分析叙述,对微博的媒介特征分析将有益于解开人际传播的私密性[1]。

何国平、何翰玮对微博传播力的深层生产机制进行了详尽阐述。微博传播力主要源于其革新性结构,即微博所构建的“内容—关系的组合界面”。通过内容生产与关系生产的深度卷入和关系网络的扩展来刺激内容生产报偿方式,为微博提供了社交圈,更提供了社会公共信息的生产与分享平台[2]。

代玉梅根据效果研究中时间维度分类,认为微博舆论传播中把关效果可分为短时效果的“螺旋效应”、中期效果的议程“集聚效应”和长时效果的“涵化效应”,分别对应传播学效果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假说”、“议程设置论”和“涵化理论”[3]。

二、微博传播效果

陈华明,李畅从群体认同角度分析了微博的传播实效。微博在现代社会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自媒体形式,其自身的媒体特性使得公众快速、便捷的掌握了它的传播模式,尤其是当某个公众事件由个人传播模式发展成为群体传播模式的时候,微博的传播效果更为凸显。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了人类认同基础的改变,而微博以其技术特性将群体认同的方式与类型大大扩展[4]。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网络媒介批评的生态。相比刊登在报刊上的媒介批评,微博媒介批评真正开始回归公众、公开。多元批评主体在多向互动中协商,这对于建构新闻业的专业、道德、价值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话语权过于集中、速度崇拜和理性缺失等局限性也让我们对这一新阵地不能过多寄予厚望。在微博空间中,媒介批评的理性被稀释,厚度被摊薄,高度被削平。目前我们尚不能断言,这些媒介批评的效果是否会更加显著,会彻底改变我国目前的媒介批评格局[5]。

曾繁旭、黄广生以“宜黄拆迁”议题和其他若干拆迁维权议题为个案,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基于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群体在公共事件中的虚拟社会网络的特征、网络内部的互动机制进行考察,并对该群体的政策影响加以分析。他们认为是否有意见领袖群体的关注,导致了公共议题发展的差异[6]。

微博中传播内容并非是单一信息传播,它同时表达了微博主们之间的价值观、文化观、社会观等社会关系的认同。在网络中追求言论平等是每个人都所力求的,但事实上介于网络的自身情况,会在一些情况中产生话语权的偏差,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形成代表公众民意的“意见自由市场”[7]。

三、微博议程事件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注册人数急剧增加,在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微博引起极高关注,2011年“围观改变中国”,从2011年初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到2011年中的“7·23”动车事故和 “郭美美”炫富,再到2011年终的校车安全问题,微博话题涉及到社会各方各面,在国内形成一种爆发式社会政治景观。张碧红从独特的媒介社会学视角,对微博个人言论表达和社会影响作更深层化探析,微博由“工具化”向“社会化”的媒介转型。微博的媒介社会化转型,渐渐扮演起表达民意的角色。微博对公共议题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社会对社会责任和公共权力的干预力,在网络民主这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环境下,微博担任着无可取代的角色,使得最后形成了一个“网络反逼时政”的局势[8]。

微博像是把“双刃剑”,它的迅速发展让政府的形象传播面临极大挑战: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政府形象形成的印象,而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缺少了信息传播监管人,一些信息难辨真伪,不利政府公信力提升;有强大的舆论引导性,阻碍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良好沟通,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传播。微博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各行业的群体,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表达平台,它的发展为政府形象传播开辟了一片崭新景图,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9]。

近几年来微博救助已成为微博领域里的主要集体行动类型,大多数是由公共媒体或是公众人物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进行发起救助行动。赵振祥、刘毅从结构框架建构的视角,对“海南蕉急”微博救助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符号是如何建入各个层级的结构框架当中,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舆论动员架构。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可以对各层级结构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对低层结构中微博的叙事特征、用语的修辞方式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为微博救助的实际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借鉴[10]。

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我国公民运动的历史形态逐步由现实生活趋向网络,拉开了一场同中国政治博斗的新公民运动。田育臣在微博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描写叙述这场中国新公民运动所表现出的形态特点,探索运用微博助力新公民运动的独有优势,并对这场新公民运动的理性引导给出了合理建议和建议[11]。

四、微博媒介管理

微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近年快速在全球流行开来,特别是在国内形成了一种爆发式的社会政治景观。微博现在成为社会公众空间的一种新舆论平台模式,其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和短小精悍的内容形式吸引了广大的公众。微博虽然其表面给众人繁荣的感官,但在迅速迸发的微博潮中也存在一些因极速增长而映射出的问题,徐正林、蒋方谦概括了目前社会对于微博的十大认识误区:把关人缺失、信息冗杂、非理性谩骂泛滥、微社区导致极端化、隐私得不到保障、匿名就是自由、虚假信息泛滥、名人社会责任感缺失、思维快餐化、微博就是大型营销市场等[12]。

在全民微博时代,譬如流言、非法信息传播、群体舆论事件、舆论冷暴力等一些弊端也开始不断 显现。尤其是在社会中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迅速地成为各种媒体信息及大众舆论的聚焦平台,同时微博亦向广大公众传播着事件的发展进程。罗昕基于自组织的形成条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日本地震中某谣言在新浪微博中的扩散过程进行考察,发现微博具有自我纠正的功能,其自组织的形成条件和传播方式也遵循自组织的运行规律。微博具有的自组织机制为微博管理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启示[13]。

微博的真实性问题成为微博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崔克坦法则”能够有效破解微博真实性管理的难题,但微博管理中是否适用“崔克坦法则”引人争议。陈蕊对微博管理中“崔克坦法则”的应用分析,得出微博的真实性管理可以通过微博的自纠错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但同时还需要外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微博不“危”,才能真正发挥微博的威力[14]。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微博的即时性、碎片化和网状结构等特征使其具备着更强的谣言传播潜力。孙嘉卿通过分析2011年新浪微博辟谣账号的信息,发现表达某种社会意见的内容最容易成为谣言话题,且谣言背后往往隐含着不安及愤怒情绪。针对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将建立谣言举报制度、强化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及消除偏见等多种辟谣策略相结合将成为微博辟谣的最有效手段。

张爱凤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论述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微博空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内含,作为一种文化政治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的影响宏观社会政治的发展方向,但其相对于宏观政治而言还是有很大不同。近日,一些微博用户借微博散播虚假消息受到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31日到2012年4月3日期间,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关闭了微博评论功能,制止非法信息散播。微博空间的文化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我们对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合理对待才能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偏倚、不倾斜。

我国网民已成为媒体受众的超大群体,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现代社会信息广散式的传播模式,使得那些掌握着各种信息的媒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个行业或某个事件的意见领袖。同时,这些媒体相关的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就被作为这个媒体的代言人而存在于社会公众之中,在这个时候,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众人当作是媒体的“声音”。因此,作为一个媒体新闻人就要将慎言微博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看待,在微博上发出或者转评一些涉及公共范畴的事实性消息时就一定要谨慎小心。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在近几年中飞速发展,它对于现有传播模式有了很大程度上革新,我们在认同它不凡传播效果同时,亦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微博在管理、传播过程、传播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不足。

参考文献:

[1] 谢莹晖.微博的偏向——微博的媒介特征新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 (1).

[2] 何国平,何瀚玮.内容——关系的组合界面:微博传播力考察[J].山东社会科学,2012(4).

[3] 代玉梅.微博舆情传播效果的时间维度考察:“螺旋效应”、“集聚效应”与“涵化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2012(2).

[4] 陈华明,李畅.个体群组关系的构建:微博中的群体认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2(3).

[5] 武丽魁.微博作为网络媒介批评新阵地的价值与局限性[J].新闻记者,2012(7).

[6] 曾繁旭,黄广生.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开放时代,2012(4).

[7] 郑艳.民意与公众性:“微博”中的公民话语权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2(4).

[8] 张碧红.从媒介工具化到媒介社会化:微博的个体表达与社会影响[J].学术研究,2012(6).

[9] 史丽琴,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知识,2012(4).

[10] 赵振祥,刘毅.微博救助行动的舆论动员结构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 (3).

[11] 田育臣.微博时代中国新公民运动的发展形态[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2.

[12] 许正林,蒋方谦.当前微博传播认识上的十大误区[J].今传媒,2012(2).

微博文化论文篇(6)

本文作者:魏俞满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民主政治是一种努力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付之实践的一种政治制度,它通过合理的政治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确保人们在非暴力状态下解决政治矛盾和政治冲突,使公民在文明和谐的政治状态下各取所需、共存共荣。而微博时代的来临顺应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为人们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促使传统的精英政治向全民参与的政治转变,推动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一)增强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交流互动马克思认为,代议民主制只有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真正分离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存在,从最终意义上说,政治国家将统一于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情况下,市民社会需要一种中介参与政治国家,而政治国家也需要一种中介参与市民社会。[2]当前政治微博的兴起,基于其特有的交互性,使政治不仅仅局限于精英阶层的言论,而且还可以听到来自其他阶层的声音。微博空间言论和表达的自由,也使得公民可以对国家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评论,反映民情民意。对于国家而言,“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维护这一权利”,我们“可以放心的听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3]因此依托政治微博,就可以在国家与公民社会间提供一种中介,增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交流互动,促使多元的社会政治和谐、健康的发展。(二)催生政府与公民合作化的新型国家治理模式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术界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和善治理论。治理是指在一个基本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以增进公众利益;善治是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4]治理与善治的实质在于实现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而正在兴起的政治微博成为沟通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一座桥梁。公民把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政府管理的意见建议通过微博反映给政府,政府部门也通过微博将政策意图和相关处理意见公布。依托政治微博,政府与市民社会进行良性沟通,通过双方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推动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管理,催生政府与公民合作化的新型国家治理模式,促进传统政治民主向商讨式民主转变。(三)便于公民对现行民主政治进行监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微博的发展,使利用政治微博对民主政治进行监督成为了可能。如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无数的网民利用“两会微博”、“微博直播”等对两会召开过程及各个代表的发言、提案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时代,“要促成个人与团体真正丰富的多元性,使他们能够公开表达对他人的理想和生活方式的支持或者异议,那么,市民社会和国家机构分离,由公众对各个领域的权利进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5]因此要发展民主政治,就必须加强对政治进行监督。事实上,通过微博等新媒介实行舆论监督恰是社会民主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四)开放民主,培育公共精神现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在开放社会中的民主就是指每个主体都有权对公共事务加以讨论,都有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理性判断并决定是否参与,因为“开放社会是一个理性和批判性的社会,而封闭社会则是巫术的社会,在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面临着个人决定”,[6]324-325而在巫术的社会里,这种决定权不属于自己。微博的发展促使社会公共事务更加透明,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更加强烈。“尽管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制定政策,但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评论它”,[6]344政治微博恰为人们评论公共事务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因此政治微博助推了民主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精神的孕育,使公民能以一种开放民主的心态对传统理念和政治架构进行反思,需求政治真正服务大众的公共精神。

当前政治微博正处在萌芽和发展壮大阶段,存在着自主性程度不高、人云亦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此外在开辟原生态政治言论的草根时代,政治微博可能会存在乱马奔腾的现象,一些缺少理性的政治微博将民主政治妖魔化,认为只要和政府、政权联系起来,所有政治行为都是潘多拉盒子,充满着虚伪、丑陋、欺诈。因此政治微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然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政治微博的非代表性与民主的普遍性要求相矛盾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简单的只言片语,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因此任何个体只要简单的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是,微博的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18—30岁的微博用户明显占多数,而且还有大部分的民众因为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地理位置、技术等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这就使得政治微博不能有效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导致政治微博的代表性不足,因此政治微博是否能够真实的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态民意就值得怀疑。然而民主政治是要求全社会的普遍参与,政府的合法性是要建立在社会绝大多数认可的基础上。全面参与政府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政治微博的充分的民意代表性以适应民主政治的普遍性要求。此外,在商业网络时代,无所不在的商业利益有可能侵蚀和封杀真实的民意和公民参与诠释的民主,因此政治微博的精英主义和商业主义对民主政治普遍性要求的不利影响亦不容小觑。(二)微博言论的随意性与民主的秩序性要求相矛盾政治民主化要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由于政治微博中的草根意见过于分散、无序竞争以及网络舆论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政治微博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呈现随意性和无序化,这就与民主政治的秩序性要求相矛盾。政治无小事,微博再自由,也难免“祸从口出”,一些个性化的言论有可能就会招致非理性的跟帖评论,更有甚者导致“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往往,在微博的言语评论中,许多理性思考的政治话题在网络上反而更容易受到各种攻击,最终以否定的方式结束。在现实思维中,否定事物永远比认识事物更加容易,揭露事物的矛盾永远比解决矛盾更简单。以政治微博评论现实政治的过程中,寻找理性的解决途径或者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保证民主的秩序性要求或许更有价值。(三)微博技术的异化分裂性与民主的平等性要求相矛盾从政治微博的平等性来看,虽然网络对话呈现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公众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平等地发表政治见解。但在现实状况中,微博用户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效应,即当个人意见与所属群体观念发生背离时,人们易产生趋同心理,放弃个人看法,从而形成舆论压力对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产生消极影响。根据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今年1月的《2011年政务微博发展分析报告》指出,政治微博在去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目前已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继续活跃的政治微博,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等优势,逐渐成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一些无所作为的、装聋作哑、形式主义的政治微博,将沦为“僵尸微博”“空客微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根基。[1]因此微博技术的异化分裂性,造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分化,使公民之间的财富、身份、地位等差异因为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对政治民主的平等性产生巨大的威胁.(四)政治微博的非安全性与民主的稳定性要求相矛盾从政治微博的安全性来看,目前微博技术主要是从美国传入中国的,而且当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都是英文,因而政治微博的安全性就值得商榷。美国等发达国家依托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了全球网络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占领着网络世界的信息霸权,而网络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入,导致青少年丧失主流价值观,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可能带来国家的威胁和民主政治的颠覆,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

政治微博数量的迅速增加,数字化的网络世界必然对现实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在网络化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理清公民、政府的责任,加强微博管理,寻求网络环境下国家治理的理想途径。(一)公民——遵守道德底线,增强民主政治意识和国家观念,理性微博政治参与公民通过开通微博进行政治参与和言论表达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公民意见永远是公共议程设置的动力源泉。但是政治微博的意见表达必须要以国家利益和政治民主制度设计为前提,要以高度的民主政治意识为指导,尽量避免随意化、低俗化、非理性化的表达,要避免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非理性表达凭借所谓“一边倒”的舆论优势,对现实道德和理性的践踏。政治微博中无拘束的政治言论如果触犯了国家法律,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民加强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自觉抵制微博世界的非理性表达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入侵,理性微博政治参与,自觉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政治微博参与环境。此外公民还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使微博技术更大范围的普及,增强政治微博的代表性,使微博成为政府获取民意最重要的渠道。(二)政府——完备法规,加强监管,倡导健康的微博文化作为政府而言,应该通过立法,加强对政治微博的制度与文化建构的规范和引导,明确政府和公民在微博参与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微博舆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明确政府对社会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当前,政府也意识到对加强微博管理的重要性,北京市于2011年12月率先出台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提出了“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以“微博实名制”的方式加强微博监管。此外,政府还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微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在微博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扩大宣传,促进“微文化”的发展。(三)微博——微博精神的自我解构和重建结构和重建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微博精神的自我结构和重建是政治微博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未来的政治微博的发展,不是关注政治人物的个人隐私和小道消息,而应该是在民主政治的指引下,通过微博这个全新的媒体,实现更加理性、自由、个性化的表达,探求人类更加文明和谐的民主政治制度设计。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平民百姓的微博表达、维权和政治参与,社会的各界精英也通过政治微博来传递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政治微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各界精英实现民主政治建构的重要表达渠道。未来的政治微博传播,就应该是让公民处在一个更合法的界限之内,通过理性的政治参与,为民主政治变革提供更合理更可行的论证,在满足个人民主政治诉求的同时,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大发展。

微博文化论文篇(7)

微博与参与式文化

微博充分体现了Web2.0信息聚合与共享的原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身份。这种平等开放的传播方式也正折射了参与式文化的存在。

“参与式文化”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它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①参与式文化呈现出了这种平等开放的草根精神和无限包容,也正是微博的精神所在。微博不仅让每个用户都得到了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利,同时也对舆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各种影响。微博时代对于传统媒介文化意味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这种全新的媒介使用行为不仅会改变用户的媒介使用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会通过参与式文化行为来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

参与式文化在微博时代的正负效应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②勒庞所描述的这种群体特征在微博时代也是同样存在的。微博的便捷简单是有目共睹的,只要用户一点击、转发按键,便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共享,能够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用户的需求。

然而,这种简单便捷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用户的大多数转发只是在一瞬间完成,绝大多数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甚至有时为了彰显个性或者赚取粉丝,很多人会一些极端的言论来赢得关注。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网民仅仅是一群“乌合之众”,微博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时代下的参与式文化依赖用户所产生的内容,它尊重个体的价值,强调每个人都拥有文化的主导权。由于微博用户大多采取匿名方式,任何用户对于任何事件都可以发表自身的观点,不用担心因为社会多数意见而感到压力。

参与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任何一种媒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论从个人、媒介,还是社会生活层面,参与式文化正在逐步地显现其影响,而且必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③通过微博这个开放的信息平台,这种参与式文化正在逐步地显现其影响,使得微博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势必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提供了一个民意传达和热点传播的平台,引发社会舆论,影响舆论走向

微博改写了传统新闻采集传播方式,新闻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有人说,微博的产生宣告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从“微博打拐”到“微博私奔”,从郭美美事件到温州动车事故,微博不断上演着各种热门公共事件,体现了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和思考,也反映了大众对媒介事件的参与和反馈。人们常用“围观就是力量”来形容微博的作用,“围观”这种特殊的公民参与方式,在微博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微博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了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弘扬社会真善美、共同抵制假恶丑的信息源和集散地。这种“围观”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围观”,而是一种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不断冲击中国传统舆论格局。

2.开辟了一种新的维权方式和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推动社会民主进程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微博平台时,会发现微博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下情上达的通畅渠道。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均拥有同等的机会表达自我观点和意见。“微博问政”一度成为时尚,逐渐显现出了政治威力。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与官员“试水”微博,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与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不同,微博带来的“微革命”正好给无权无势的草根阶层带来了希望,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程度,即使面对一些人们无法直接干预的公共事务。

毫无疑问,微博在这个全民参与的信息社会中,充当了社会监督者的重要角色,微博拉近了官员、政府机构与民众的距离。若能有规划地利用好这种参与式文化,使微博成为一个新的网络参政议政的平台,必将推动社会民主进程。

3.造成虚假信息混杂、信息过载严重等负面影响

微博时代的这种“用户构建一切”的参与式文化,更多地强调了用户自发式的行为互动和创意分享,微博用户在介入参与式文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衡与行为失范事件。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杂志网站曾发表文章称,在中国,新浪微博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谣言制造机器。④由于微博信息的简易快捷,再加上140个字的限制,更容易助长使用者的写作惰性。很多用户会沉浸在一种自我表达的之中,他们制造的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大大降低了话语的质量和可信度,很可能造成思想的口水化和信息的良莠不齐。

结 语

在新媒介环境下,微博为全民参与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自由平等的参与式文化在蕴涵着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对个人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在介入参与式文化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能力成为游刃有余的全面参与者?而社会在改变交往方式和构建公民社会的层面,同样面临着很多重要问题。微博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言大义”,还是喧闹一场的“话语狂欢”?微博的未来发展,不但对个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

注释:

①③周荣庭 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年6月

②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