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细胞技术论文

细胞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5 13:29:35

细胞技术论文

细胞技术论文篇(1)

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一张高质量的细胞涂片,能提高恶性病变检出率。本院近年采用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技术(LPT),改进细胞涂片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取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送检标本痰液、胸腹水、尿液及宫颈涂片计957例份,其中男523例,女434例。每例做常规涂片2张以作对照。

1.2离心机,振荡器。

1.3液基细胞试剂

购自利普公司,由2004年4月通过美国FDA认证。

1.4常规细胞涂片

取宫颈刮片或痰液含血性或灰白粘稠区制成涂片2张;取胸腹水10ml,1000转/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混匀沉淀物后涂片,干燥后95%酒精固定15min,HE染色后镜检。

1.5薄层液基细胞涂片

取宫颈刮出物或痰液含血性及灰白粘稠区入细胞基液,混匀静置30min;取胸腹水、尿液等体液标本50ml,2000转/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混匀沉淀置入细胞基液30min,含血性物较多的可适当延长时间。在备用试管内倒入4ml清洗液,再加入含标本(痰液、胸腹水、尿液等)的细胞基液,缓慢倒入,可见到分层现象。离心2000转/min,10min,弃上清液,振荡器混匀,加入等量的液基细胞涂片液,混匀涂片。干燥后95%酒精固定15min,HE染色后镜检。

2结果

957例液基细胞标本共检出恶性瘤细胞(含可疑)109例,宫颈18例为异常上皮细胞,本组就薄层液基细胞涂片与常规细胞涂片在灵敏度方面和镜下特征进行比较。

2.1胸腹水共检407例,液基涂片检出恶性瘤细胞(含可疑)73例,常规涂片64例,灵敏度提高12.3%;痰液共检164例,液基涂片检出阳性数8例,常规涂片6例,灵敏度提高25%;尿液共检229例,液基涂片检出阳性28例,常规涂片18例,灵敏度提高35.7%;宫颈涂片157例,液基涂片报告鳞状上皮异常18例,常规涂片16例,灵敏度提高11.1%。见表1。表1两种涂片方法对各种脱落细胞标本检测结果比较(略)

2.2镜下特征比较

(1)使用传统方法制作的痰液涂片(宫颈涂片)较厚,粘液、杂质及坏死物含量较多,细胞缺乏完整性,结构模糊不清。浆膜腔积液涂片细胞堆积较厚,分布不均,含较多红细胞,有红染的背景(图1)。(2)用薄层液基制作的涂片细胞面积缩小,涂片背景干净;红细胞大多消失,痰液和宫颈

涂片中粘液溶解;细胞层次分明,胞核胞质结构清晰(图2)。

3讨论

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一项方便简单的检查方法,它有利于癌症筛查、早期发现癌症、指导治疗等。传统的病理细胞学制片均采用直接涂片,推片或离心后涂片,制出的涂片细胞分布不均,重叠,背景含粘液、红细胞、杂质、坏死细胞等,影响镜检,阳性检出率低。本组痰检和尿液检测灵敏度较低,主要是标本取材不正确,痰液内杂质、粘液、炎性细胞过多,过厚而影响诊断;尿液中本身细胞含量较少,离心不彻底,涂片过稀导致细胞很少,缺乏有效的诊断细胞数。目前应用的薄层液基细胞技术,挑取的细胞量较传统细胞多,采取标本后放入保存液中,及时软化粘液和固定以保存细胞,加入清洁液通过分层离心技术去除标本中的粘液、红细胞及其他非细胞碎片,加入细胞后振荡将细胞团块分散,形成单个细胞样本,最后将细胞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进行固定和染色。涂片时用细胞混悬液约30ul在玻片上涂成直径1cm大小圆形分布区域,这样使被检细胞集中,数量多,易于阅片。LPT与常规制片方法比较,改善了样本收集率,并使细胞均匀的分布在载玻片上,提高了检出的阳性率。该技术不仅保存细胞的完整性,还保全了细胞抗原性,由于采集的细胞全部存放于细胞保存液内而不被自溶及污染,可多量涂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分子杂交[1](图3)。

薄层液基技术制片的优良性,可明显提高癌症确诊率,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在筛查宫颈癌方面,优于传统的巴氏涂片,采用TBS报告系统国际诊断标准,以得到了普遍认可[2]。该技术用于痰液、尿液、浆膜腔积液也能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但LPT技术也有不足之处,成本较高,不能在基层医院普及。在技术方面一些问题还有待改进,如细胞固缩等。

【参考文献】

细胞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细胞工程 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细胞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很高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命遗传物质,以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在高校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①

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上,细胞工程应具有有别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应用实例。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和现有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注重其在食品生物技术上的特色和应用,并保持教学内容系统性与完整性,保证授课内容的全面、趣味、实用。站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这些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技术和课题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本文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随着对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学内容具体为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对于细胞工程来讲,涵盖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部分内容,在通常的专业设置上,各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侧重于植物细胞工程或者动物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在植物细胞工程中会涉及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快速繁殖、原生质体培养、单倍体育种等内容;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会涉及动物的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单抗的生产、转基因动物的获得等内容。②

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领域,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都要涉及,简单来说植物细胞工程为食品来源提供基础研究手段,动物细胞工程可以为食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提供研究方法。植物细胞工程可以为学科建设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供包括组织培养、细胞培养、转基因技术等在内的知识,这些内容会应用在植物有用次生代谢物的生产方面,忽略传统生物学科中的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等偏重于生物学和农学的内容;动物细胞工程中的组织和细胞培养,不仅可以提供食品中功能成分研究的体系,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生产方式。所以,本研究从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方面选择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中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内容,对细胞工程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结合以上所述食品学科特点和细胞工程学科特点,本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细胞工程基础,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细胞培养的基本设施、条件、方法和技术等;二是植物细胞工程, 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与快繁、原生质体融合、转基因技术等;三是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与克隆、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等;四是细胞工程的实践与应用,包括细胞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进展,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化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内容先进性、科学性;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并联系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

1.2 补充教学内容

在食品生物技术中,需要补充通常的生物技术中不会涉及的内容,如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物部分,通常来讲会涉及像黄酮类、萜类等有药用功效的次生代谢物,而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来讲,选择一些色素类、香料类物质的次生代谢,可能应用在食品工业上的物质更符合专业特点。在动物细胞工程中,转基因动物内容的设置需要淡化,对于本专业来讲,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在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检测上的作用和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1.3 开展细胞工程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讨论

面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环节出现的问题,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细胞工程应该提供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对膨胀素在西瓜早熟过程中的作用、某些食品成分的安全性问题。在细胞工程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细胞融合、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差异,可以在他们的知识层面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提高社会民众的素质,应该至少从专业的学生做起,让他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学习的有效验证和补充、延伸,在改革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应当同步调整。细胞工程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某种意义上讲,细胞工程仍然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而且与其它生物技术课程交叉性很强。③在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的,能够体现细胞工程特点和技术的内容进行开展。④⑤如在植物细胞工程的组织培养环节,通常的生物技术课程会选择烟草等模式植物进行再生,虽然说烟草作为模式植物在通常的研究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在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就具有食品特色材料进行展开,比如胡萝卜、番茄等的组织和细胞培养,在培养技术和过程上具有普遍性,从材料上和应用性上比较贴近食品。

改变通常的实验教学内容零散、断续和不相关的特点,在植物细胞工程部分,整个实验内容自成体系,每个实验环环相扣,而这一系列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对细胞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例如,在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无菌苗繁育、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细胞培养等,这一系列的实验,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选择自己的材料来完成,由此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实验技能,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作为综合技术课程,细胞工程的各章节逻辑性不强,理论表述较少,应用技术细节较多,给欠缺基础知识的学生在理解、记忆课本内容时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启发式、问题探究式、讨论式、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⑥在讲授细胞重组与克隆过程中,只讲解细胞重组和克隆相关原理,而克隆的最新进展则由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对其做讲解和归纳总结,由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修正;并在介绍各种技术后,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学生会发现更多自己更感兴趣的应用。

3.2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细胞工程是一个基础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信息量大,内容基本是微观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呈现如此大量的课程内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降低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使那些抽象的、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生长周期长的过程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⑦

3.3 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听讲,但是却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提出问题。究其原因,在教师方面,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诱导他们去思考;在学生方面,习惯于接受固定的、不需要质疑的知识,而在教学过程中的没有质疑、没有问题,某种程度上体现教学环节上的缺失,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提问、讨论的环节,无疑会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晰,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来讲,知识跨越了食品和生物两个学科,简单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在科研中探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本专业中开展提问、讨论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多重方式来诱导和实现。

4 结语

在细胞工程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的目标是调整为符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采用能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本文对细胞工程教学的改革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角度进行的思考和尝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提升和知识体系建设有所启发和帮助。

课题项目: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46

注释

① 王蒂.细胞工程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② 赵会敏.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172-173.

③ 刘清波,黄红梅,赵燕.农业院校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7-28.

④ 李艳红.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1-52,66.

细胞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 基础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 创新意识 实验能力

一、引言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是 20世纪科技史上令人瞩目的重点领域,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 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形势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植物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3年开始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植物细胞工程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十分强的新兴学科,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是应用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学科。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实验教学关系密切。由于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方法的先进与否是直接影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通过不断探索,根据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特点就如何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对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设计思想与特色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总学时是32学时,是理论课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二,在本课程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植物细胞工程是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学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部分和设计性实验部分(独立完成试验设计与具体实施部分),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和控制培养条件等技术环节上受到良好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研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设计性试验题目内任选一题,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升华,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1.注重“三基”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照方抓药”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多数情况下,学生只完成实验的一部分,而其它部分则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的基本技能未能得到很好训练。因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基础实验部分重视实验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离体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同组织和器官离体诱导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植物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技术,要求学生完成药品的准备、培养基的制备以及无菌操作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完成实验的关键点,做到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加强学生“三基”培养。此外,实验课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做好预备实验,明确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实验的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重点讲解,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操作要进行示范,使学生做到操作规范,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上述教学要求,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2.加强自主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生命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经费、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系列教师力量的不足等原因,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老师示范和辅导下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只是走过场,十分乏味,使他们原有的钻研精神受到压抑或甚至消失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未能得以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上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精华基础上,努力创新,使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成为一种现代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之一。

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为14学时,占实验总学时的43.75%。该部分内容创新性强,具体要求、内容安排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在下面3个试验设计题目中任选一题,每一研究题目的研究对象学生自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试验设计题目如下:

(1)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2)植物体细胞胚诱导与人工种子研制;

(3)植物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试验设计内容要求:

(1)综述国内外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动态,包括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本试验设计的方法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验研究内容:要求对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理论依据。

(3)试验研究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首先,对试验研究内容提出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并对每一实施方案提出理论依据;其次,技术路线要求用框图表示。

(4)根据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学生试验设计的方案完成后,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并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操作,最后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型试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

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各式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注重实验讨论部分,因为讨论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找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认识,为今后学生书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三、实验效果

基础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无菌操作观念,对于刚接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初学者而言,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实验内容逐步加深,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加强。因此,“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符合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过程中,从试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的准备,从试验条件的摸索到每个试验环节的完成,需要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完成“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试验时, 除应用一系列的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外,在培养基筛选时,学生还应用了正交实验设计等生物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对小麦幼穗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到完成类似研究性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时,需要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实验数据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处理。因此,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既锻炼了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查阅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学生试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生在在完成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内容时,学生不像在完成传统实验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自己动手、动脑准备试验,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由于在试验完成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或应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和老师进行交流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试验, 反复调整试验方案,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直至获得成功。因此,学生自主设计性试验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指导时,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局面。

四、结束语

植物细胞工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组始终围绕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地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与探索,提出了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应用,证明“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廖朝晖,郭克婷.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69-173.

[2]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张兆梁,冯冬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3]高敬群.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28.

[4]高凌峰,许闽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66-368.

[5]李炳学,王磊,张宁,孙军德.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质量.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4):156-159.

[6]孙智杰,范蕾,曲运波,杨新芳,唐力.基础――综合设计型微生物学实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09-111.

细胞技术论文篇(4)

11月16日,深秋的龙城太原喜迎贵客,在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和山西省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3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高峰论坛”上,英国生物学家、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马丁·约翰·埃文斯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征服全场。

其实早在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就已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首位。

还记得当年埃文斯在得知自己获诺奖时,在其任职的卡迪夫大学发表声明说:“英国科学界被授予这样的荣誉,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对我自己来说,儿时的梦想成真了。”埃文斯说得没错,对于每一个用一生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来讲,能够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一定是“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

干细胞的无穷奥妙

2007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比约恩说:“埃文斯等三位科学家的突破性成果在医学界和生理学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人类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及药物。”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里斯在马丁获奖后说:“这是对马丁胚胎干细胞研究成果的恰如其分的赞誉。他是哺乳动物基因学领域的世界先驱,他的研究无疑提高了人们对人类疾病的认识程度。”

我们看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干细胞的用途已经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体的组织器官。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们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

初识马丁,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和蔼、风趣、幽默的老人。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以他形象生动的语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给读者讲述了干细胞的神奇世界。胚胎干细胞指的是在人胚胎发育早期未分化的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可以分化、发育成完整的动物个体。

走进干细胞之家,“干细胞之父”马丁与您面对面

记者:干细胞治疗真有那么神奇吗?它的治疗路径又是什么呢?

马丁:干细胞治疗就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简单的讲干细胞疗法就像给机体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从胚胎中分离出干细胞,将其变成一个细胞库,然后找到“靶心”,将这些细胞变成我们需要的治疗细胞。在这个细胞库里,再分化成其他的细胞,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记者:干细胞是否可以理解为万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组织或者器官?

马丁: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是与否,干细胞有很多种类,我们目前常用的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山西干细胞库推广的胚胎干细胞,以及日本京东大学所研究的热岛性多功能干细胞。我不能简单的回答您它是否是万能细胞。但是从生物学的理论上而言,它不是百变细胞,它是分门类的。

记者:目前人类对干细胞的研究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以及它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马丁:你提的这两个问题可以并为一个问题来回答。目前为止一部分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一部分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但是也有很多已经用于人类治疗疾病,比如视网膜引起的一些眼部疾病,国外已经开始利用干细胞治疗。这个机理过程,就是利用所研究生成的干细胞代替旧的受损伤的干细胞,使它生长成新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比如一个人的一只眼睛出现问题,而另一只眼睛功能正常,我们可以从正常眼睛中提取干细胞,将提取的干细胞进行培养之后再放到受损伤的细胞中去,达到修复作用,完成整个治疗。提取、培养、植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治疗过程。

心肌疾病、肝病、溃疡病、皮肤损伤、骨关节再造、糖尿病、小脑萎缩等很多疾病都可以接受干细胞的治疗。

记者:时下中国很多家长保存脐带血,希望治疗孩子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疾病,您认为这种行为可取吗?

马丁:我知道在中国很多企业包括我所顾问的山西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都有储存脐带血这项业务,一般来说12~14岁之前比较容易得白血病,如果储存了脐带血,就可以挽救孩子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您所储存的脐带血干细胞很有可能用不上。这就像保险公司的保险。也许您用不上,但是别人却可以用。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像献血一样,但是也需要配型以后才可以供他人使用。

记者:干细胞的研究趋势是什么?请您预言一下干细胞的未来?

马丁:我认为干细胞治疗技术会成为未来临床治疗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在完全推向市场进入医院的初期阶段可能会相对比较昂贵,但是它的技术和效果也是其他治疗手段不能相提并论的。希望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既能保证它的治疗效果,其成本也会有所下降。

记者:您如何看待转基因?

马丁:转基因目前在国际上的确是一个很热的问题。凡是新的科技都会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市场上做的很多,尤其是美国的农业公司,通过转基因的育种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治疗技术在商业市场上可以达到迅速垄断的效果,最大的获利方在商业市场,而在技术方面有它的不利一面就是它的成分问题。

其实,我们现在吃的很多食品都是经过有机合成的,比如,我们西餐上所吃的一种蔬菜类似菜花,它与原本野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发生了转基因合成以及技术上的一些变化就去否定它。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它能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什么好处以及哪些坏处,同时它对我们的居住环境会产生多大影响。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目的是,通过任何一种新的技术,让人们接受原本认为有害的物质,使它有利的一面利用于我们的健康生活中。从本质上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害处的。

细胞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生命科学;开放式讨论教学;案例分析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发生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解析各种生命现象构建了研究平台,使科研人员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各层面深入探讨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成为现实,促进了生命科学领域中一系列观念和认识的更新[1]。与此同时,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进步也促进了应用,其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农牧渔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食品轻工和医药卫生等多个方面渗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因此,目前高校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既包含基础理论又包含技术手段,既包含研究前沿又包含应用进展,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逻辑性强。在当今以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概念,掌握前沿进展,培养创新意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教师主动讲述、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偏多,学生主动性发挥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仅停留在熟练记忆的层面。近年来,笔者对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将教师讲授式授课与开放式讨论授课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我们在学期伊始便给学生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期刊和网站,教授学生查阅中英文相关文献的方法,随后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延伸、科研进展、研究方法等作为小组(每小组学生4~6人)讨论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在课下查阅文献、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等方式深入认识讨论题目,并在课堂上以视频、PPT和presentation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而小组展示过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所讲内容展开讨论并对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报告情况予以打分,并按一定百分比计入期末成绩。下面笔者以生命科学专业的骨干必修课“细胞生物学”和专业必修课“植物生理学”为例,阐述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开放式讨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科学理论的内涵。

一、开放式讨论教学应用于“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案例展示

细胞作为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既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生长点,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汇聚点。细胞生物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当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细胞生物学”课程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理科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引入最新科研进展内容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章节,该章节从细胞形态的显微观察、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细胞培养与生物工程、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的动态变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细胞形态的显微观察,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显微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分子和细胞等微观层面观察生命过程中的变化,揭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态规律。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实现了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显微成像,即超分辨荧光显微术[3]。2014年诺贝尔奖即授予了其中两种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的发明者———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以下简称为STED)的发明者StefanW.Hell和光激活定位显微术(以下简称为PALM)的发明者EricBetzig、WilliamE.Moerner。由于教材内容篇幅的限制以及修订和出版时间的周期性,这一重要内容并没有被及时收录在内。于是,我们选择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开放式讨论教学内容。首先,教师为学生强调衍射极限的概念,从成像的角度来说,衍射极限影响下的显微成像系统只能分辨有限小的细节,一般在200nm到300nm之间。德国物理学家ErnstAbbe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公式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播放了在网上查找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采访视频和超分辨率显微术动画,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组学生则通过PPT和presentation展示了STED和PALM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对于传统光学显微术,STED显微术和PALM显微术通过何种方式突破了刻在墓碑上的公式———光学衍射的极限,实现了在纳米级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进行清晰成像。最后,教师对学生讲述中提到的多种超分辨率显微镜的优势和不足加以补充和总结。通过这次讲述和讨论,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知道了超高分辨率显微镜通过多种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定位和功能分析的观测尺度,深刻理解了显微镜是认识复杂生命现象的窗口这一观点。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将更多的研究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新和充实基础理论。

(二)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备受学生关注的一个章节。细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受到高度严格调控的细胞生命过程。在细胞增殖中任何关键步骤的错误,都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动物体内,异常旺盛增殖的细胞会发生癌变转化为癌细胞,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大多数章节理论性较强,知识较为抽象,然而“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一节与每位同学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们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癌细胞的形成与特征部分作为开放式讨论教学内容。首先,教师为学生概述癌细胞的定义和与细胞增殖调控的关系。紧接着,有学生讲解癌细胞的基本特征及肿瘤的发生过程,另一组学生讲解肿瘤发生的细胞信号调控网络以及目前针对特异信号通路的癌症治疗靶向药物。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癌症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是否密切相关?癌症是不是遗传性疾病?癌症是不是可以称为老年疾病?癌症的产生除了基因突变,有没有其他遗传机制的参与?等等。最后,教师对学生讲述中提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等重要知识点加以强调和深化。通过这次讲述和讨论,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也真正认识到细胞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细胞生物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将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开放式讨论教学应用于“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案例展示

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及由此表现出的形态建成等多方面内容,是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度探索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既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命现象本质,又为农业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正是因为“植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程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林学、园艺和水保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一)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展示多种技术手段

“植物矿质与氮素营养”是“植物生理学”课程中介绍植物生命活动横断面中的一章,围绕高等植物矿质元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矿质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过程和特点等几部分展开讲述。膜片钳技术和非损伤微测技术均可用来测量和研究生命体外微环境中的离子/分子流,在植物矿质元素转运研究中均获得成功应用[4]。膜片钳技术利用微玻管电极接触细胞膜,对膜片上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进行监测记录,从而反映单个或多个离子通道的分子活动。非损伤微测技术利用选择性电极,可在保证被测样品完整性和近似实际生理环境状态下,对进出样品的各种离子/分子流进行三维、实时和动态的测量,从而获得离子/分子流的浓度、流速和运动方向等多方面信息。我们将这两种研究植物矿质元素转运的重要技术的比较作为开放式讨论教学的内容,作为该章理论知识介绍的补充。首先,教师为学生讲授膜片钳技术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历史由来,再由一组学生讲解膜片钳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举例,而另一组学生讲解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举例。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膜片钳技术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相比,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应该应用在哪些不同的领域?最后,教师为学生们讲述现实中两种技术的应用并加以总结,指出膜片钳技术是研究植物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传统工具,但非损伤微测技术可以使植物矿质离子转运研究更加深入和丰满。通过这次讨论和讲述,学生们在明确植物矿质元素转运、吸收和生理功能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进行上述理论研究的技术手段,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对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学习。

(二)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植物生长物质”是“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内容相对独立的一章,主要介绍多种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物学功能。在这一章中,教师不但需要为学生介绍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5大类经典激素,还需要为学生讲解油菜素内酯、茉莉素、水杨酸、独脚金内酯等4大类新型植物激素。每种激素都需要围绕激素的发现与种类、分布与运输、合成与降解代谢、生物学功能和信号传导途径等多方面进行讲述。我们希望学生在听教师讲授完其中8大类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最后一种也是最新的一种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展开开放式讨论。首先,教师向学生强调植物激素的定义和特征。紧接着,一组学生讲解独脚金内酯的发现和分布、结构和合成,而另一组学生讲解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传导。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独脚金内酯的各种生物学功能中,哪些是与其他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协同作用,哪些是与其他激素的生物学功能相拮抗的?独脚金内酯的信号传导途径与哪些激素的信号传导途径具有相似性,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最后,教师对独脚金内酯的各种信息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植物激素特征和生物学功能的理解。通过这次讨论和讲述,学生们可以从对每种激素具体细节的领会中跳出来,对植物激素从最初合成到最后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一系列过程加以宏观把握。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独立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通过上述“细胞生物学”课程和“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多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补充讲授型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积极而独立的思考和自主而深入的学习,了解科研进展,知晓实际应用,掌握研究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道民.对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几点思索[J].前沿科学,2010,4(14):26-32.

[2]熊国梅.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38):171-172.

[3]吕志坚,陆敬泽,吴雅琼,等.几种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和近期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36(12):1626-1634.

细胞技术论文篇(6)

作者:胡昕华,陈炳泉

最新研究成果:胚胎干细胞系

他的研究成果是将成年人类皮肤细胞和取材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由人类胚胎组织分离纯化并可大量增殖的一类细胞)的一些细胞融合产生一类新的“杂种”细胞。原本相对成熟的成年皮肤细胞基因组在“杂种”细胞中“重调”到胚胎期(生命个体自受精开始到出生前在母体内发育的一段时期)状态。这样的“杂种”细胞理论上具有生命个体在发育初期的某些特性,可以不断繁衍分化,产生出具有各种各样特定生物功能的其他细胞来。

“成熟基因组‘重调’回胚胎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正是克隆动物的实验基础。”肯塔基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华裔科学家陈锦辉教授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专访时评论道:“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将体细胞的基因组转移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可视为最幼期的胚胎期干细胞),在动物子宫中发育产生生命个体,这就是动物克隆。在这个过程中,成熟的体细胞基因组‘重调’回胚胎期,并在发育过程中产生各种其他类型的细胞。”

过去的研究引发伦理争议

那么,既然通过卵细胞进行克隆研究已经有过成功的先例,为什么科学家还对其他类型的干细胞研究兴趣浓厚并孜孜以求呢?

“这是因为用卵细胞来进行研究有很大的技术局限和伦理争议,”陈锦辉教授解释说,“卵细胞本身无法大量增殖,如果希望未来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人类疾病,则它很难提供大量的细胞以供医疗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采用人类卵细胞进行克隆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发育初期的细胞团,这些细胞团在植回子宫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人类胚胎。如果将这些细胞团用于实验,从某一角度会被视为扼杀了潜在的生命个体,从而遭遇很大的伦理争议。”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由于强烈的伦理争议,美国宗教界、科研界对于干细胞研究的支持与限制一直闹闹嚷嚷,吵个不休。据安大略宗教容忍顾问会的统计结果:有58%的美国人支持干细胞研究,30%的人反对。

胚胎干细胞系:欣喜而便利的研究成果

当干细胞研究在伦理争议的瓶颈中磕磕绊绊地前进时,埃根的研究无疑为干细胞研究突破技术局限和伦理争议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他的实验中,由胚胎干细胞系融合外来细胞产生的“杂种”细胞具有双倍于人类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存在产生人类胚胎的潜能。而且,“这些细胞团已经跨越了个体发育的初期阶段”,即使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将“杂种”细胞的部分遗传物质抽离而形成与人类体细胞相同的基因组,它们也“不再具有植回子宫发育成人类胚胎的可能性”。陈锦辉教授解释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胚胎干细胞系是一类可以大量增殖的细胞。无论是进行基础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医疗应用,它都可以简便、迅速地提供充足的材料。相比费时费力收集来的人类卵细胞,它无疑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前景光明,道路依然漫长

那么,人们是否有理由认为,干细胞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事实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锦辉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评论道,“干细胞技术用于医疗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特性:可以大量增殖并产生各种其他类型的细胞。因此,在组织损伤和一些基于细胞缺失的疾病治疗中,比如帕金森症、神经损伤等,将经过一定处理的干细胞移植入细胞缺失的部位,由干细胞产生新的细胞来代替原先缺失或损伤的细胞行使功能,对损伤修复和疾病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细胞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晚期肝硬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584-01

肝脏疾病是危害全人类的世界范围性的疾病,一直以来缺乏有效手段。晚期肝病通常累及广泛肝实质细胞、肝组织再生能力下降、肝组织广泛纤维化造成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为临床常见病,据以往统计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达113. 2/10万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1. 2 亿,丙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约30 %的肝炎最终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慢性肝炎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为3 % , 5 年累计发生率约16 %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为70%~86%。对于晚期肝病,常规的内科保肝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亦高。目前原位肝移植仍然是治疗晚期肝病最有效的措施,但肝源缺乏、费用昂贵、移植排斥反应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引起并发症等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具有不对称分裂和无限增殖的特点,按来源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3〗。骨髓干细胞是研究得最早、最深入的成体干细胞之一。骨髓干细胞具有在适当环境下定向分化的潜能及自身增殖的特性,且取材容易、损伤小、易于自体移植、无移植排斥反应。将患者健康的骨髓分离出干细胞,并将干细胞输入到病变的靶器官,干细胞在此能够自我增殖和定向分化,替代已损伤的组织、细胞的功能。将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细胞并用于各种器官损伤的治疗不断地得到研究、尝试和探索。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也展示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诱人前景,目前临床上已有血管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皮肤干细胞移植、心肌干细胞移植和肝脏干细胞移植等。

骨髓干细胞肝脏移植是将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其肝脏内,分化为有功能的实质细胞,以替代因退变、损伤、基因缺陷或自身免疫而受损的肝细胞,重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具体方法是从患者体内抽出少量骨髓,用先进的细胞分离技术分出移植所需要的干细胞,通过介入把提取的干细胞注入病肝。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已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及实验基础,而自体骨髓移植、肝动脉插管介人治疗等均为临床上已经成熟的技术,因此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均为干细胞肝脏移植提供了保障。

国内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均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效果明显,具有广泛推广价值,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优点:①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来源方便,不受供体缺乏的限制,还可免除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②效果明显:患者接受移植2-4周后,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症状显著减轻甚至消失;8-12周后,干细胞开始分化,8项关键性生化指标可望恢复;3-6个月,随着新的肝细胞不断增加,受损肝组织得到修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征可获全面改善,步入康复阶段;③费用低廉:一般国内实施一次自体干细胞移植的费用平均在3-5万元,和活体肝移植相比,仅相当于其费用的1/10左右,而实质性改善状况尤其是远期效果并无特别差异;④技术风险小:手术本身过程并不复杂,加上采用的是介入微创手段,而且移植对象来自于患者本人,所以不会产生肝移植那样的排异反应,身体条件好些的,做完后观察数日即可出院。此外,推广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病还回避了对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争议,故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晚期肝病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正是由于干细胞研究蕴含着广阔的前景,美国61名诺贝尔获得者及其他科学家2000年4月联名要求美国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给予全面支持;2000年8月美国政府批准投入政府经费支持干细胞研究,美各州陆续制定新政策支持干细胞研究。在我国干细胞技术也作为国家确立的宏伟战略目标之一,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我国的干细胞治疗实践处于世界前沿地位,相关干细胞技术日益成熟普及,患者对干细胞治疗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我国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开展干细胞治疗,包扩304医院,307医院,309医院,463医院,北大附属医院,宣武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总医院,总医院、郑州大学附院等等,治疗的疾病涵盖糖尿病足和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坏死、神经系统病变、脊髓损伤、心肌梗塞和肝硬化等多个病种。多项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病的临床研究也证实,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明显好转,治疗时间缩短,改善预后,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它与传统肝移植治疗方法相比,不存在免疫排斥及伦理问题,而且风险小、痛苦少、费用低,不仅可以成为肝衰竭患者度过危险期、等待肝源进行肝移植的一个过渡方法,又能直接修复损伤肝脏,为晚期肝硬化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我国是肝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众多,在药物及原位肝移植治疗之外,自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新方法,其虽不能给肝病患者带来治愈性的效果,但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肝硬化的进展速度,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Levicar N, Pai M, Habib NA,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results of autologous infusion of mobilizedbone marrow derived CD34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Cell Prolif 2008;41:115-125

[2] 姚鹏 , 王帅 , 胡大荣 , 闻炜 , 周一鸣 , 龚丽娟. 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30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13):1639-1640

[3] 姚鹏, 胡大荣, 王帅等.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重症肝病临床研究.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6,l7: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