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7 10:15:36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1)

为数学竞赛说几句话张景中,ZHANGJing-zhong

中点的畅想庞海燕,朱茂桥,PANGHai-yan,ZHUMao-qiao

数论中的不等式问题刘康宁,LIUKang-ning

嵌入不等式——数学竞赛命题的一个宝藏朱华伟,ZHUHua-wei

两种拆分方法在解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中等数学 李涛,LITao

一道韩国数学奥林匹克题的联想苏化明,潘杰,SUHua-ming,PANJie

Napoleon定理的一个初等证法吴锋刃,WUFeng-ren

一道USAMO试题与M(o)bius函数刘培杰,LIUPei-jie

2009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初二)李延林

2009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冯志刚,熊斌,边红平,陈永高,梁应德,李秋生,刘诗雄,李胜宏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吉林赛区预赛中等数学 郭民

第35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十一年级)李伟固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125)罗增儒,罗衾,LUOZeng-ru,LUOQin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125)谢文晓,XIEWen-xiao

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沈毅,黄全福,王其,刘长乐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连载十二)裘宗沪,QIUZong-hu

和差代换在解竞赛题中的应用陆月平,LUYue-ping

帕斯卡定理及其应用沈文选,SHENWen-xuan

一道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几何题的推广李涛,李建泉,LITao,LIJian-quan

一道波兰竞赛题的另解张国清,张慧丰,ZHANGGuo-qing,ZHANGHui-feng

加权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张宏,ZHANGHong

从一个命题的证明谈起金磊,JINLei

2010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熊斌

第二届宗沪杯数学竞赛张同君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山东赛区预赛方祖耀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安徽赛区预赛安赛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127)周东庭,李小宝,ZHOUDong-ting,LIXiao-bao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127)宋强,SONGQiang

数学奥林匹克问题中等数学 田永海,吕建恒,袁泽,庄世龙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裘宗沪,QIUZong-hu

均值代换在解竞赛题中的应用李耀文,LIYao-wen

信息动态

数列的凸性及其应用刘康宁,LIUKang-ning

2009年国家集训队几道试题的另解单墫,SHANZun

以Fibonacci数列为背景的竞赛题叶军,YEJun

一道初中数学竞赛题的推广史曦君,SHIXi-jun

两个经典不等式的向量式的隔离李显权,LIXian-quan

外森匹克不等式的一个推广陈刚,CHENGang

第50届IMO预选题(一)李建泉,LIJian-quan

2010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武汉赛区预赛罗锦海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省预赛(高一)邹守文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吉林赛区预赛郭民

第36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李伟固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132)李明,李一,LIMing,LIYi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132)冯跃峰,FENGYue-feng

数学奥林匹克问题中等数学 李建泉,王婉好,金磊,盛宏礼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连载十九)裘宗沪,QIUZong-hu

一道数论题的新证法冯俊利,FENGJun-li

一道竞赛题的另解及推广李京,LIJing

一个几何不等式的指数推广及引申杜伟,DUWeiHtTp://

200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天津赛区初赛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第35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十年级)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124)李明,邱泽胜,LIMing,ZOUZe-sheng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124)庄世龙,ZHUANGShi-long

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沈毅,黄全福,王其,刘长乐,田永海,李建潮,庄世龙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裘宗沪,QIUZong-hu

含有45°角的三角形的问题及求解沈文选,SHENWen-xuan

二次曲线中点弦、切线、切点弦及双切线方程胡圣团,HUSheng-tuan

数学竞赛中的二次函数问题(下)曹贤鸣,CAOXian-ming

一道几何题的思考LIBo-hai

用类比方法解一道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题李涛,LITao

第49届IMO预选题(一)李建泉,LIJian-quan

2009年《数学周报》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李果民

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西省预赛陶平生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李耀文,LIYao-wen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120)冯跃峰,FENGYue-feng

数学奥林匹克问题中等数学 侯明辉,苏化明,安振平,黄全福,吴伟朝,刘才华,盛宏礼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七)裘宗沪,QIUZong-hu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1)陶平生,TAOPing-sheng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2)刘康宁,吕建恒,LIUKang-ning,L(U)Jian-heng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3)谢文晓,XIEWen-xiao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4)孙彦,黄全福,SUNYan,HUANGQuan-fu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5)李耀文,LIYao-wen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6)黄志军,HUANGZhi-jun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7)李明,LIMing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8)鲁有专,LUYou-zhuan

2006青少年数学国际城市邀请赛熊斌

2006我爱数学初中生夏令营数学竞赛夏兴国,陈传理

2006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初二)李延林

2006年广东省初中数学竞赛初赛郭鸿

数学奥林匹克问题黄全福,吕建恒,孙建斌,吴伟朝,郭璋,田永海,张俊

巧思妙解与数学证明罗增儒,LuoZeng-ru

一道白俄罗斯竞赛题的简证袁安全,YUANAn-quan

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葛桂华,黄桂君,GEGui-hua,HUANGGui-jun

一道赛题的简证羊明亮,YANGMing-liang

一个几何不等式的最佳形式丁遵标,DINGZun-biao

关联六个圆半径的一个恒等式李耀文,张建响,LIYao-wen,ZHANGJian-xiang

2005中国数学奥林匹克2005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主试委员会

2004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初二)周春荔

2004年上海市TI杯高二年级数学竞赛中等数学 顾鸿达

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王晓辉

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74)吴伟朝,WUWei-chao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2)

关键词:竞赛驱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教学方法

“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技术院校长期以来较为重视,在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1]。其教学模式应用的直接效果是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2]。近些年,在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集体或分组实践是主要的形式,其教学效果难以控制。因此,传统的集体实习、以及讲多练少的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应用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激情。为此,将理工科大学生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协调开展与推进,对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3]。目前,在教育部、团中央、高校研究所及各学科专业协会等部门的主办下,不同级别和不同形式的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各高校相关部门在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也呈现积极发展态势,这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将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高度协调和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和课程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协同开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将以中国矿业大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本课程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意义

探索和应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课程教学方法[4],使课堂教学、上机实验与学科竞赛协同推进,建立“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教学氛围[5],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是,实施以“竞赛驱动”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通过参加竞赛,使教师了解一流学校该课程教学动向,调整“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清楚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二是,将专业比赛及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训练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缩小与国内外一流大学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差距。三是,通过探索“竞赛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够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技能掌握的实际要求,提高学生对专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创新[6]。四是,通过组织、指导竞赛,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提升相关课程教师团队的授课水平及专业素养,实现“以赛促教”的目的[7]。

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现状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通常是本科生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课,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并重[8]。其课程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目前国内外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广泛使用的算法原理,深刻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和含义,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能运用简单的地震处理软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预处理、数字滤波与反褶积、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和偏移成像。地震勘探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三个环节,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国内外地球物理学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大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均要求“数字信号处理”“弹性波动力学”及“地震勘探原理”等课程作为前期基础课,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各具特色。教学形式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该课程主要在石油、金属矿山和煤田系统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其中以石油系统高校教学质量最高,引领“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煤田地球物理高技术人才,“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于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8学时、上机实验10学时。但长期以来,该门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重视度不够。对于在校本科生,对专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不够了解,学习主动性不足。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当有关。二是,上机实验教学环节学时有限,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欠缺。“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特征是数理基础要求高、理论性强、难度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资料处理能力。目前,课程设置的上机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能力。三是,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不利于实践教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第六学期末暑假生产实习内容要求到实习单位观摩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和练习实践,这需要一定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理论做铺垫,然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不利于提高生产实习效果,且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等压力,课程学习难以全身心投入。

三、构建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

1.全面搭建竞赛平台对学习“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生,通过介绍和宣传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o-cietyofExplorationGeophysicists,SEG)的发展历史及贡献,鼓励他们申请SEG学生会员,从而享受免费下载SEG官方网站提供的如《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前缘》(TheLeadingEdge)等勘探地球物理领域最高级别杂志的文献资料,了解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尖端技术发展前沿方向。申报成立SEG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分会,建立大赛分赛区,为参加“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提供强有力的竞赛平台。“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以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为主,一个工区的地震数据最大可达几十GB,加上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数据,其数据大小甚至可达几TB,因此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此外,地震处理运算量非常大,要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必须要快。为此,建立可用于比赛训练的数据处理平台十分重要。利用校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8节点计算机集群和大量工作站。在大赛赞助方的支持下,成功安装了比赛指定使用的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软件GeoEast,创建了大赛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室,为参赛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竞赛学习平台。2.精心组织学生竞赛组织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竞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依托“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学习,以地震数据处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根据本科生在基础理论认识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不多的实际情况,鼓励通过“研究生+本科生”的混合组队方式报名参赛,开展协同训练。这种“一对一的帮带”组队方式,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参加竞赛得到锻炼并取得良好成效,从而对低年级学生产生较好的“辐射”引导作用,激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形成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参赛的良好循环模式。3.教学与竞赛协调发展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勘探大赛包含两大块内容:理论笔试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合大赛笔试知识点,补充“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媒体材料,增加最新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接触到前沿知识,又为参加竞赛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大赛训练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融合。通过大赛训练,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实际问题,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侧重理论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能力,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边教、边学、边赛,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将学与赛、赛与教密切结合,真正做到“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四、“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保障机制方案建设

1.过程保障机制(1)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具体内容与“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内容相互匹配,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形成与教学与竞赛的同步。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是以地震数据处理为内容的大型年度赛事,大赛环节包括笔试、资料处理和答辩,由初赛和决赛组成。(2)“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开设时间与大赛时间同步,有利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协同推进。新一轮地球物理专业培养方案将从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开设,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每年报名时间为3月初,初赛时间为5月中旬,决赛时间为8月下旬。(3)课程实验与大赛训练指导教师团队由研究所选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通过小组指导的形式,能够保障学生实践学习效果。(4)参加比赛发生的资料费和差旅费由优势学科建设等项目提供经费保障。2.奖励保障机制(1)学生奖励保障措施:对竞赛获奖学生,学校建立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综合素质学分,在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评优等活动中予以优先考量。(2)教师奖励制度措施:对指导竞赛获得奖励的教师,院校均制定相关的教学绩效奖励政策和在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考量的政策。

五、初步成效

中国矿业大学通过上述“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一是,在2016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中,中国矿业大学参赛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作品奖2项。获奖学生明显对低年级学生具有榜样和鼓舞作用,使在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更高,表现在出勤率大幅度提高、课堂氛围更加良好、实践环节学习愿望更加强烈、学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了协同开展和无缝对接。下一步将对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和竞赛锻炼三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胡明顺 董守华 刘志新 潘冬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明鑫,卢丹萍,蔡欢欢.基于电子竞赛探索高职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3):152-154.

[2]解家欣.“竞赛式教学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4):86-87.

[3]李苏北.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教学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174-177.

[4]顾文豪,齐元胜,赵世英.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科竞赛平台的辩证发展关系[J].大学教育,2013(3):19-20.

[5]杨昌洪,尹长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3):63.

[6]闻炳海,黎艳玲,何冰,等.计算机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6(7):99-100.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3)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材教法竞赛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4)

一、利用因式分解

当已知方程的一边能化为两个一次式的积,另一边是一个整数时,通常用分解因式法解决问题。

例1、(201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武汉市选拔赛试题)设质数、满足。则数据、、2、3的中位数是( )

A 4 B 7 C 4或7 D 4.5或6.5

解:由(、是质数),知=或或或。解得=(7,5)或(11,13)

故2、3、5、7的中位数是4;2、3、11、13的中位数是7。

例2、(2012年中等数学第6期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满足的正整数对(,)有( )对。

A 3 B 4 C 5 D 6

解:,和的奇偶性相反,或(3,168)或(7,72)或(8,63)或(9,56)或(21,24)。解得:=(252,251)或(85,82)或(39,32)或(35,27)或(32,23)或(22,1)。故满足条件的正整数对(,)有6对。

二、利用整数的奇偶性

利用下面奇数和偶数的性质: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有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两个奇(偶)数的和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和是奇数;若、为整数,则有与有相同的奇偶性。

例3、(201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10B)已知是偶数,且。若有唯一的正整数对使得成立,则这样的的个数为 。

解:由已知得,且为偶数,于是、同为偶数。所以,是4的倍数,设,则。

(1)若时,可得,与是正整数矛盾。

(2)若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质因数,则至少有两个正整数对满足。

若恰是一个质数的幂,且这个幂指数不小于3,则至少有两个正整数对满足。

(3)若是质数,或恰是一个质数的幂,且这个幂指数为2,则有唯一的正整数对满足。因为有唯一的正整数对,所以,的可能值为2,3,4,5。7,9,11,13,17,19,23,25共12个。

例4、(2011年新知杯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题)(1)证明:存在整数、满足。(2)问:是否存在整数、满足?证明你的结论。

解:(1)=(43,1)满足。

(2)答案是否的。若存在、满足,则。从而,是奇数,进而,是奇数,于是,、为一奇一偶,故是4的倍数。由于奇数的平方除以4余1,于是,等式左边除以4余1,而等式右边除以4余3。

所以,不存在整数、满足。

三、利用整除

一个整数去除整数,有时恰好除尽,有时会有余数。在数学竞赛中,整数的整除或带余除法的问题是十分有趣的,利用整数的整除性来求解问题。

例5、(201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有( )组

A 0 B 2 C 4 D 无穷多

解:若方程有正整数解(,),注意到,完全平方数被4除余0或1,从而,为奇数,为偶数。令,代入得,,由于是偶数,是偶数,导出矛盾。所以,原方程无正整数解。

例6、(2011年四川省初中数学联赛决赛初二试题)设有个正边形,且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的总和能够被8整除。求的最小值。

解:由题意知,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的总和度数为。

由8@可推得,2@,得2@。

故、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又≥1,≥3,且均为整数。要使最小,则=(1,4)或(2,3)。从而,的最小值为5。

例7、(201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B)在平面直角坐标O中,满足不等式的整数点坐标(,)的个数为( )

A 10 B 9 C 7 D 5

四、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

在一个二元二次方程中,若把其中一个未知数当作参数后,该方程为关于另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于是,可利用≥0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然后求解。

例8、(2009年《数学周报》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关于、的方程的整数解有( )组。

A 2 B 3 C 4 D 5

五、利用一元二次方程韦达定理

在一个含有字母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韦达定理得出两个关于根与系数的等式,再根据题中的其它条件来求解问题。

例9、(2005年"卡西欧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已知p,q都是质数,且使得关于x的二次方程至少有一个正整数根,求所有的质数对(p,q).

解:由方程的两根分别为、(),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①当时,即,因为均是质数,所以

②当时,即,所以,因为p、q都是质数,且,所以,解得符合条件的质数对:.

③当时,即,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质数对.

④当,即,所以,,于是.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质数对或

六、利用另设参数

通过另设参数,能使原式中的两个变量隐蔽的关系变得比较明朗,使参数成为解决问题的中介。

例10、(2012年中等数学第3期数学奥林匹克初中训练题)满足的整数对(,)( )

A 只有一对 B 恰有两对 C 至少有三对 D 不存在

七、利用整数分离

在某些含有分式的方程中,可先将分式进行整式分离,分离后再利用整除性来求解问题。

例11、(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天津市试题)

方程的整数解共有( )

A 1 B 2 C 3 D 4

练习题:

1、(2005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广东卷试题)某校举行春季运动会时,由若干个同学组成一个8列的长方形队列。如果原队列中增加120人,就能组成一个正方形队列;如果减少120人,也能组成一个正方形队列。问原长方形队列有同学多少人。

析解:原队列中增加120人或减少120人,都能组成一个正方形队列,所以总人数为完全平方数,因此可设原有人数为x人,增加120人后总人数为,减少120人后总人数为,则有,两方程相减后得:,

因式分解得:,因为、同奇偶,且>>0

2、(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四川初赛)方程的所有不同的整数解共有 组.

3、(2011年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满足的整数对(,)的组数是( )

A 0 B 1 C 2 D 3

4、((2011年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关于、的方程的正整数(,)共有 组。

5、(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已知a、b是实数,关于x、y的方程组 有整数解(x,y),求a,b满足的关系式。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学优生;赛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25-02

希望杯数学邀请赛自1990年首次举办以来,现今已经举办了10多届。自主办伊始,其始终坚持面向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在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即激发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自信,挖掘自身的潜力和素质。该竞赛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被列入教育部门审批的竞赛活动名单中,同时也受到愈来愈多的数学家、教育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校每年都会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竞赛。为此,我校组织数学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第八、九节课,或晚上晚修时间一般一周共三至四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对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进行辅导。

一、开展数学竞赛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以优先的注意和向往。兴趣反映人们的内心倾向,对人们知识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要想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必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科中人类智慧的伟大创造力。数学竞赛恰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情景和体验数学思辨力量的机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参加数学竞赛,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实现自我智慧的发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并从中明确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理想、抱负、等价值观念。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竞赛教育没有升学或分数排队的压力,竞赛只是激励学生的手段,因此它能够较好地达到利智的目的并保证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生动性。能够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是获得教师的一定认可的,而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最大潜力通常是在数学竞赛中被激发出来的,他们在竞赛教育的业余培训中获得了较好的洞察力、创造能力。同时,学生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培训和锻炼,学习思维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便利,它不仅表现在数学的学习方面,也表现在理化的学习成绩上,甚至对文科的学习都有帮助。

二、数学竞赛前教师对学优生的教学策略

1.一试前竞赛辅导策略。在竞赛之前,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竞赛前除了受到自身水平的影响以外,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竞赛中水平发挥失常。对此,竞赛老师除了给予应有的知识水平的辅导以外,还应该对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及教育。进行赛前心理辅导除了稳定学生心理、保证其正常甚至是超长发挥以外,还可以避免学生因此次竞赛受挫从而影响到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鉴于心理对于比赛发挥的重要性,赛前辅导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的辅导,心理上的辅导也是同样重要的。

2.二试前竞赛辅导策略。一试过后,正式的竞争才是开始,在这个阶段,经过一试的洗礼,多数学生对于竞赛的氛围已经不再陌生,这时就应该着重注意学生竞赛水平的提升,加强学生对竞赛中常见题型、重点知识点的巩固和提升,辅导员应该在这个阶段对竞赛学生进行整体的知识提升,以应对竞赛。

三、数学竞赛前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确立正确的数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要学好数学,确立正确的数学动机是必要的。学习动机具有推动和加强学习的作用,一般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其数学学习的成绩也越好。另外,学习动机应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2.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数学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数学学习策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水平的高低之分导致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不同。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情况,并依据情况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整体上升,这才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沈山剑.反思思维与数学教学[J].数学通报2011,(9).

[2]王嗣鑫,马岷兴,王新民.我学数学我呐喊(序,张奠宙)[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2.

[3]张奠宙,李士琦,李俊著.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

[4]李宏,吴颖康,李士崎等.关于中学生数学信念和数学学习行为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1,10(3):55-91.

[5]于宏,宋延敏.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6):36-37.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6)

关键词:学科竞赛;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

创新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招生人数大量增加,生源质量普遍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在21世纪初曾作为热门专业得到大量高校的热捧。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但是,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无法同步扩张,再加上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社会与学校双方难以有效对接,导致一方面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社会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针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出路,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1999-2004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下滑问题已经突显。

1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

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主要存在基础教学与实践应用间的矛盾。基础教学远离实践应用。比如,数学等基础学科与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实践应用相差太远,理解起来很困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还是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正应用能力和水平;学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后,拿了高分可是不会编程的学生大有人在;许多学生在大学4年中,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没有参加过竞赛,甚至没有认认真真做过课程设计等。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中山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黄继武教授、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孟祥旭教授、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朱敏教授就如何克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浮躁学风与课本无用论,如何切实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水平与动手能力,如何引导新一代计算机专业学生看待计算机学科的行业发展,高校和企业合作如何促进本科生教育与创新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求索。在讨论中他们提到:“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这提出了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按照市场需求定位,大力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必须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市场,按市场的要求和需求设定专业和培养人才;二、目前学生的实践需求很强烈,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除了要以学生为本外,还要加强计算机专业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另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促进学生动手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基础扎实,知识体系较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强,转型快速。而高校培养的电子信息类学生普遍表现为:知识泛而不专,基础差;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经验;被动学习,接受新知识速度慢。

由此可见,高校供应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问题,通过改革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尽量缩小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差距。

2 学科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

学科通常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体系。学科也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结构,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术地位和办学特色。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是锻炼人的智力,考查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学生通过竞赛,能够提高自身学习某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效应,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有利于增强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紧密结合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切入点,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效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从2004年开始,学生主要参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竞赛有: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机器人竞赛等。这些竞赛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激发自学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一方面,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能够将基础学科很好地运用于程序设计中,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和理解。竞赛题目涉及面广,可激励参赛选手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概率论、计算几何等,锻炼学生全面的程序设计和算法思维。另一方面,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旨在培养各级参赛选手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3 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总结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及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体现了“课程改革+竞赛实践平台+协会+指导团队+参赛队伍”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特点。

3.1 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C语言和数据结构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两门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后期的专业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机器人竞赛等竞赛的核心知识所在。近年来,通过改革考试模式、制定任课教师奖惩制度、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助教等多个举措实施了这两门专业课程的提升工程。考试模式由原来单纯的“卷面考试”改为“卷面考试+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模式,且利用自行开发的程序设计在线评判系统进行上机测试,限定时间、编程工具和测试地点,学生直接在系统上提交编程代码,成绩也通过系统根据完成题目数量及使用时间自动统计和排名。任课教师采用竞争上岗方式,并根据教学效果划分不同等级的授课工作量酬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同时,每个教学班由4-5个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教学助理,主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辅导,一方面作为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衔接;另一方面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相当于将师生比从过去的1:60提升到了1:15,上机课由过去的“放羊式”改成了现在的“小班式”教学,效果提升十分明显。近4学年C语言课程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表1所示是近4学年C语言考试成绩变化数据,图2所示是近4学年C语言课程期末平均成绩及不及格率变化情况。

3.2 建立和完善竞赛实践平台

建立完善的软硬件实践平台,一方面为竞赛提供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推广示范作用。实践平台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根据竞赛内容及教学需求的变化情况逐年加以完善。学校每年都会持续补充程序设计竞赛在线评判系统的练习题库。近年来我们还增加了C语言、数据结构课程专题模块,为这两门课程提供了上机练习和测试专区,逐步改善了电子竞赛元器件及调试系统。根据竞赛要求,学校购买并完善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平台和机器人竞赛开发系统等。

3.3 成立各类竞赛协会

实践表明,竞赛协会是帮助普通学生向竞赛队员过渡的、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通过协会运作,开展招收会员、系列竞赛讲座和校内比赛等活动,扩大了竞赛影响力,同时为培养和选拔尖子生奠定良好基础。具体的措施有:成立与专业培养关系密切且影响面大的竞赛协会,在大一新生中进行宣传并招收协会会员,协会主要会员及指导教师团队开展系列讲座、举行校内竞赛活动,选拔优秀会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项目开发。

3.4 “多元化、多层次”的竞赛指导团队建设

我们还会建立包括校内教师、校内高年级优秀队员、已毕业的优秀队员等在内的竞赛指导团队。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相对固定,其他人员则根据情况逐年适度替换。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竞赛指导师资短缺矛盾。

3.5 “正态分布式”的参赛队伍培养

参赛队伍由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组成,其中,以大二的学生居多,其次是大一和大三,大至呈现“正态式”分布。由于大四学生涉及考研、考公务员、岗位应聘及毕业实习等因素,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跟参赛有所冲突,因此基本上被排除在参赛队伍之外。通过优化参赛队伍结构,保证参赛队员在高、低年级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保证竞赛成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初中数学竞赛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经验教训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指导,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其目的在于宣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扩大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促进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吸引广大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选拔、推荐优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创造条件[1]。

该竞赛侧重考查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应既有理论性,又有工程实用性,从而可以全面检验和促进学生的信息安全理论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该竞赛已经举办了3届,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决赛于2008年10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行,第二届决赛于2009年8月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第三届决赛于2010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从目前3届的参赛情况来看,3所部队院校的表现格外突出[2]。

武汉大学从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开始组队参加比赛。为有效提升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参赛成绩,武汉大学自2008年底成立了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武汉大学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总教练,全程参与了2009、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各项组织管理和参赛工作。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我校获得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位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以总成绩第一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09、2010年竞赛中,由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的队伍获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

1参赛环节剖析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该比赛分初赛阶段和决赛阶段。通常每年 4 月份由各高校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比赛,6月底提交作品的初赛文档,每个作品由组委会组织多位网评专家评审,最终择优挑选高质量的参赛作品进入决赛,8月初公布决赛队伍名单,8月中旬进行决赛和颁奖。

根据该竞赛的参赛特点,我们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分为如下7个环节:

1) 选题征集与修订。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偏重于考察作品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因此参赛选题是参赛队伍能否获得好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如何策划最好的选题是每一个参赛学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2) 组队。每个参赛队由1名指导教师及最多4名参赛学生组成,每组设置一名学生为组长。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拔参赛学生和队伍。

3) 学生选拔及参赛前期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可能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在选拔队伍成员时,必须以确保选题能够被最终成功完成为依据。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应当具备较强的管理与协调组织能力,每个参赛队应当至少有1名编程能力较强的同学,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总结归纳及文档能力,作品表现能力及演讲水平等。根据最近几届的获奖情况来看,建议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主来组建队伍。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且急需专业引导,有效的指导和完整的参赛经历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在报名之前,各个竞赛小组还可以不断地调整竞赛选题以使其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4) 报名。竞赛报名工作通常开始于每年4月初,截止于4月20日左右。各小组必须填写报名表提交到组委会,并需填写500字左右的参赛作品介绍,内容包括作品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等。

在报名表提交之前,各参赛小组必须对参赛选题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否则最终实现的作品与最初的选题计划不符,影响参赛成绩。

5) 初赛。组委会公布参赛队伍名单的时间通常是5月初。初赛竞赛作品报告文档的提交截止时间为每年6月30日。在初赛阶段,各参赛队积极设计参赛作品,在初赛文档提交之前,应当基本完成作品的设计和测试工作。

初赛文档是衡量一个参赛队伍前期作品完善程度和质量的核心依据。其竞赛作品报告模板包括了摘要、作品介绍、实现方案、性能测试、创新性和总结等几个部分。组委会并没有对竞赛作品报告的篇幅进行限制。从近几年的竞赛作品报告情况来看,篇幅最少的作品竞赛报告不到10页,篇幅最多的作品竞赛报告多达180页。通过参赛实践,我们认为30~40页的篇幅是比较合适的。

近几年,各大高校也普遍出现过一些作品实现进度较好的队伍最终无法进入决赛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选题本身不被专家充分认可之外,学生文档撰写能力较差、没能有效展现出自身作品优势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6) 决赛准备。在最近两届比赛中,初赛竞赛作品报告文档的提交截止时间是当年6月30日,决赛名单公布时间是当年8月初,决赛时间为当年8月中旬。决赛准备时间有一个半月左右。

在决赛准备阶段,各参赛队应不断完善参赛作品,并针对决赛答辩要求做好各项参赛准备。充足的准备时间是任何一支队伍获得最好成绩必不可少的保障。一支队伍的最终决赛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赛文档提交之后、决赛正式开始之前的近一个半月的黄金时间。

7) 决赛。每届竞赛的决赛地点和环境都不一样,组委会将安排时间供各竞赛小组提前观看竞赛场地。各小组提前观看竞赛场地时需要确定如下几个问题:

(1) 播放PPT,确保实际投影效果符合预期要求。如果需要用到自带的额外投影设备,需要寻找合适的投影地点。

(2) 确定演示地点的相关设施齐全,确保演示效果。

(3) 检查演示过程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另外,在决赛期间,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

在信息安全竞赛的决赛中,每支队伍抽签进行现场答辩,答辩时间为30分钟,其中包括3个环节:8分钟内容陈述、15分钟作品演示以及7分钟专家提问。

(1) 内容陈述。

“8分钟的内容陈述”(PPT讲解)对学生的总结归纳及作品展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PPT讲解中,学生应就作品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实现、实际测试效果、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在内容陈述上,本竞赛要求参赛者语言表达简洁、流利、准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概念清楚,表述论点正确,论据详实,分析归纳合理,结论严谨。

用8分钟时间展现半年多的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3个:最佳的演讲者、美观实用的PPT以及完善的内容陈述方案。三者缺一不可。

(2) 作品演示。

“15分钟的作品演示”应重点突出。对于作品演示环节来说,演示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前8分钟内容陈述的主要作用是告诉专家“我们做的工作及其特色、意义”,这15分钟的作品演示则是向专家证实“我们确实做了我们所说的那些工作,且其确实具备很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作品演示环节,本竞赛要求参赛者准备充分,实验方法科学,测试结果完成预定的功能指标,作品难易适度,在演示过程中,要求参赛者能简练清楚地阐述作品的核心内容、水平和特色。

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流畅默契的演示配合、完善的作品演示方案及充足的演示环境准备。

(3) 专家提问。

在“7分钟专家提问”阶段,专家将针对作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以了解参赛者对该作品的具体实现细节或思路,最重要的是要确认参赛者确实是独立完成了相关工作,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和掌握。

在该环节,要求参赛者回答问题准确、有深度、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晰,表现出对作品报告内容掌握透彻,同时要求参赛者技术用语准确。

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自信谦虚的态度及积极冷静的思考。

2经验教训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成立于2008年底,教练组设置总教练1名,各个参赛队的指导教师为教练组成员。教练组全权负责信息安全竞赛的所有竞赛准备及参赛工作。

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1:部分参赛学生积极性不高,参赛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部分同学在报名之后,不再积极参加竞赛小组活动。

问题2: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初赛文档提交时间(6月30日)和学生期末考试时间冲突,以至于很多小组最后的初赛文档写得非常仓促,甚至有小组未能提交初赛文档。

问题3:初赛文档提交之后、决赛名单公布之前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大部分竞赛小组没有继续完善竞赛作品,而是在等待竞赛结果,从而浪费了最宝贵的一个月竞赛准备时间。另外,学生的参赛作品展现能力普遍不强。

问题4:部分参赛老师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引导和实际指导有待加强。

在2010年进行竞赛准备时,针对各个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

针对问题1,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 建立学生个人奖惩评定机制。教练组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竞赛结束后,教练组及指导教师根据竞赛小组各个成员在竞赛期间的表现对每个成员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级别包括A、B、C 3个等级。获得A等的同学在进行保研或评优时,可以按照相关政策根据所获竞赛成绩全额享受奖励。B等的同学降级享受奖励。被评为C等的同学不予奖励,同时今后不得参加信息安全竞赛。

2) 建立淘汰机制。每个选题在组建竞赛小组时,进行差额选拔。今年绝大部分竞赛小组在最初组队时,报名人数都多于组委会规定的每小组人数上限4人,甚至部分小组报名人数接近20人。这样,每个参赛的学生都存在竞争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之后,表现良好且能够继续坚持的学生可以保留下来。我校今年竞赛队伍的组队时间是2009年11月,而组委会的报名时间是2010年4月,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愿意参加竞赛的同学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竞赛小组的各项工作。甚至部分小组在这段时间内就可以基本完成竞赛作品的主要工作,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继续完善作品。在报名开始之前,教练组在3月份进行了一次阶段检查,用以检查各小组进度,及时发现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小组成员及选题方向。对于进度较差的竞赛小组,直接予以淘汰,取消报名参赛资格。

3) 加强日常考核机制。教练组为竞赛申请安排了日常集训场所,并加强日常训练管理。另外,进行了2次中期考核,1次文档预审,3次决赛预答辩,每次中期考核和预答辩均邀请教练组老师和相关专家参加。竞赛小组每月提交进度报告。

针对问题2,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在“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中规定,不经教练组许可不提交初赛文档的队伍,所有成员最终评定等级为C。

2) 增加初赛文档预审环节。教练组要求所有小组必须在组委会初赛文档提交截止日之前10天左右提交初赛文档给教练组,教练组则请有网评经验的相关老师对各组初赛文档进行预审,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修改意见。这样,各小组在获得教练组返回的初赛文档修改意见后,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地完善初赛文档。经历了教练组预审的文档在修改后内容组织更合理,测试方案更有效,创新性和实用性更强,同时大量消除了各类格式错误。

针对问题3,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教练组要求所有竞赛小组暑期必须在校参加竞赛集训,每组每周应提交周报。

2) 加强集训期间的考核,在7月底进行一次阶段检查,在该次阶段检查中,要求每组按照最终决赛答辩要求的流程进行决赛预答辩。

3) 决赛名单公布之后,进入决赛的队伍继续参加集训,做最后的决赛准备。在这期间,继续按照正式决赛答辩要求进行了两次决赛预答辩,同时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作为答辩评委,进一步为各组提出宝贵建议。

针对问题4,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制定“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职责及奖励办法(暂行)”,明确了教练组指导教师职责,提高了教师的参赛积极性。

2) 教练组内部加强沟通与交流,在学生阶段考核表中设置“与指导老师交互度”项,给予指导老师适度的压力,促进其参赛积极性。

3) 提高参赛选题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的关联度,学生竞赛活动的有效展开也能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提供基础,甚至直接带来促进。

目前,我们起草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形成了竞赛规范表格:

1) 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职责及奖励办法(暂行)”。

2) 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暂行)”。

3) 形成了一系列竞赛文件表格,规范了选题策划、学生选拔、阶段检查、暑期集训、决赛预答辩及学生综合评定等环节。

经过2010年的参赛实践,总体上来看,我们建立的这套管理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教练组经过两年的参赛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目前依然需要继续改善的问题(如选题策划、参赛队伍质量管理等),这将是教练组后续应当不断努力完善的。

3信息安全竞赛对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及启示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对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参赛范围较大,对学生影响广。在组队之初,全院共有15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经过选拔淘汰,最终有69名同学获得了参赛资格。参赛学生主要来自大二、大三,同时也包括少量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另外,从全国各高校参赛情况来看,参赛队伍的学生通常分布于多个学院和专业,比较集中的有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

2) 信息安全竞赛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都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而该竞赛能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很大的专业引导作用,促使他们深入理解专业方向的背景、意义和实用价值,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

3) 信息安全竞赛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安全竞赛对学生编程水平、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文档写作能力、作品展现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竞赛的有效组织和实施,能大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4) 该竞赛为学院的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经验。通过参赛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优秀参赛作品的质量要高于学校和学院的各类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即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这种竞赛激励机制和流程对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带来较大的目标压力,有利于作品质量的保障和提升。目前,我们已经将信安竞赛机制融入到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之中。

在今后,我们将以信息安全竞赛为契机,加强学院和学校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和考核质量,进一步合理规划和利用学院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全院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及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章程[EB/OL]. [2010-03-01]. /file/2.doc.

[2]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等.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3] 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作品集[EB/OL]. [2009-03-01]. /file/2009.pdf.

Information Security Compet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PENG Guo-jun, ZHANG Huan-guo, DU Rui-ying, WANG Li-na, HE Yan-xiang

(Computer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