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监控中心方案

监控中心方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0 11:16:01

监控中心方案

监控中心方案篇(1)

【关键词】广播监控中心 ;技术问题; 解决方案 ;探讨

广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控系统的好坏,因为监控系统的各种必要设备决定着广播的质量,尤其重要的是监控中心,建好一个监控系统重要的是其核心部位――监控中心。目前大型监控系统的监控中心面临着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本文就如何建好一个大型监控系统,对在广播发射机的控制,附属设备的控制,室内工作环境的控制(中央空调、室内循环通风),消防报警,节目传输控制和安全保卫监控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案探讨,以求提出解决相关常见技术问题的使用方法及方案,同时监控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自我现有知识水平上的展望,希望本人的论述能对解决一些相关监控中心技术问题起到切实的作用。

1对广播发射机的控制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1 广播发射机控制常见问题 。

广播发射机常见问题主要是广播发射站在检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频率受干扰,干扰排查,广播发射站台资料信息库冗杂,发射功率超标,残波辐射不合格,调制频偏严重超标,任意变更台址,增设同播发射点较为普遍等问题。

1.2 广播发射机的控制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2.1 以广播发射机标准为理论基础,做好解决问题的基础工作 。

调频广播的行业标准规范中,GY/T169-2001《米波调频广波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和GB/T4311-2000《米波调频广播技术规范》是现行的两个有效的基本标准。深入学习规范为解决问题打好理论基础,而且使用最多的是立体声的调频广播发射机。

1.2.2 联系生产厂家了解产品生产工艺 。

为了能正确并更加全面地检测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性能,只是掌握一般的检测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同的广播发射机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技巧不同,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广播发射机的构造,生产工艺流程等才能在进行检测时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为解决广播发射机故障提供可靠的依据。

1.2.3 常见问题的解决建议 。

(1)高频无线电波的传播在一个区域内能否有良好的覆盖,要根据其视距传播规律,选择合适的发射点是关键,相反,盲目的加大发射功率,以及在应用系统中攀比发射功率,都是错误的做法。

(2)过大的施加音频调制信号幅度以及发射机基准状态的过度调整,都会导致过大的调制频偏,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主频的有效辐射功率电平被牺牲了,其次,这将使得互调产物增加,接收语音质量下降以及主频辐射电平降低和邻道被侵占干扰,更严重的结果就是它将直接影响发射机工作寿命。

(3)重要的专用通信网络往往会被超标的上边带残波辐射所影响。与三、四、五倍频的谐波辐射相比较起来,一倍频信号更能引起多个常规无线通信频道的干扰原因就是由于一倍频的信号带宽度较大。

(4)把广播电视行业的无线电发射机纳入须申领核准代码的过程中。

2对监控中心设备的控制

控制中心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系统的各项功能,如:室内工作环境的控制(中央空调、室内循环通风)、消防报警 、节目传输控制 、安全保卫监控等各项功能,它们的实现均是依靠监控中心的各种设备实现控制的。控制中心的设备接收各个终端传输设备传送的音频,数据,视频,温度,感光和报警等各种信号,再对其接收的信号进行各种操作,处理和整合,然后以各种系统信号的形式发出命令,操纵者整个监控系统的各种功能。

2.1 节目传输的控制。

节目传输的控制可以通过画面处理器以及视频和音频切换器来实现。

画面处理器目前使用的最多的是四画面分割器,当然目前市场上还有多画面处理器。通过四画面处理器可以把四个画面经过压缩组合,然后在同一个画面上显示,节省了视频设备的同时更能直观的反应实时图像,同时支持放大回放现场记录以及记录效果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多画面处理器 是一种更高级的视频图像处理设备,它能在更短的时间间隔内对现场实况进行监督和画面记录,更能体现监控现场的真实性。除了在画面处理方面的功能外,它还具有单画面显示、画中画显示、多画面任意组合分割显示、图像数码变焦放大、视频信号丢失检测、时间发生、图像通道名称标题编辑和报警处理功能。

视频和音频切换器主要指摄像机接驳录像机或监视器等设备。目前许多场合都使用的是监视器设备在终端进行现场资料采集工作。

通过以上这些终端数据影像声音采集设备把监控区域内的现场资料传输给系统监控中心,经过系统监控中心判断,对数据存储以及相应命令,来实现监控。其中数据影像和声音的传输大多是通过网络无线电技术和光纤技术来实现的。

目前这个系统分支的问题很少,一般只要安装了相关的影音图像声控采集监控器,除了人为地恶意破坏,都不会出现问题,当然,如果有美国大片里的高级犯罪,问题就不可避免了,毕竟机器装置是人为设置的,存在自身缺陷是必然的。

2.2 室内工作环境的控制。

室内工作环境主要是指室内的采暖和通风环境,目前控制中心的工作环境控制主

要通过暖通系统控制,暖通系统主要有中央空调系统控制,通过中央空调的终端温度控制采集器可以时刻掌握监控区域各个工作环境内的温度,从而由终端将温度和通风信息反馈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发出命令,升高或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提高或降低风速。

室内工作环境的控制一般情况下也很少出现问题,除了火灾情况下温度失控外,室内工作环境都有控制中心电脑的自动程序控制室内环境的暖通。

2.3 消防报警控制。

消防报警控制通过报警处理器来控制,报警处理器采集终端报警信号,然后传输到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的电脑控制系统中心发出报警信号,通知人们有紧急情况,让人们注意安全,抓紧时间撤离安全现场。

报警处理器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总线式和多线式。总线式报警处理器是终端探头的信号由一根双线传输到控制中心,特点是费用低但是结构复杂,目前仍大量应用。多线式是指各个终端探头互不干扰的将信号传输到控制中心,特点是信号互不干扰传输自由速度快,但是费用高。

报警处理器收集所有的前端报警信号,同时把发生报警通道的信号处理,并输出多个开关量控制灯光,录像机等设备的自动启动,同时输出报警通道编码并传送至控制中心的主控器。

常见问题是系统的线路易老化,传输的信号有干扰现象。解决办法就是定期进行相关报警装置性能测试,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可以训练人员在危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

2.4 安全保卫监控 。

安全保卫监控系统通常是多媒体监控系统,对监控区的全貌可以通过电子图进行全面的掌握,但是它对不同的系统使用人员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对系统造成破坏。

其特点是可以不受人为控制的为监控区域提供突发事件和灾害防御,这是通过特定的电脑控制程序来完成的。它还具有灵活的计算机模块设计能力,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的操作平台,为安全保卫监控提供网络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存在的问题就是信息接口处理难度大,操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高,责任感要强,而且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心里素质要好,所以安全保卫监控系统的工作人员要精挑细选,经过层层严格考核才能上岗工作。

3对未来监控中心的展望

在全文的论述中重点注重的是监控中心的各个分支的功能及工作的描述,对其常见问题的提出及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总的看来,其中所有的控制都通过主计算机控制程序、服务器和光缆及各种采集终端信息汇集器来实现自动化管控的,最终通过人机界面实现交互控制来实现监控的目的。

目前监控中心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面临着解决计算机程序编程安全化,反馈信号发射兼容和系统稳定控制的问题。在未来的监控中心发展方向主要是面向计算机信息技术,面向网络化发展。通过计算机编程把各个监控系统之间的通信有条理的细分统筹管理控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未来的监控中心就像今天的计算机芯片cpu一样处在监控系统的中心,指挥着各个分支监控系统,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帮助人们了解时事政治等,让人民眼界开阔。

参考文献

[1]刘宏英,张宜,王改红 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技术方案之一--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整体构成篇[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6,(9).

[2]蔡江宇,林宏基.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中心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07年01期.

监控中心方案篇(2)

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第一支部紧密联系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前阶段的实际,在分析评议阶段的基础上,针对每名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对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局党委、疾控中心总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做好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第一支部针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进行再动员,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局党委和中心总支整改提高阶段动员会的精神,通过整改提高,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职责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通过整改提高,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认真解决好党员和党组织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政风、行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影响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下是我们支部的整改措施:

1、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支部要有凝聚力,感召力,就要认真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认识到,虽然这是一种务“虚”,但非常必要。我们支部决定一两个月组织一次学习,学习制度化,深入地学,系统地学,着重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特别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我们的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中去。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作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第一支部,我们要组织党员学习业务理论,了解疾控和监督发展的形势,我支部是由疾控中心总支书记、行政办、财会科、法制稽查科、环境卫生科、信息科、健康教育科的全体党员组成,既有疾控也有监督,业务性要求很强,尤其是与《食品卫生法》有关联的几部法律和法规,要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

3.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在我支部所辖科室要求入党同志的人数比较多,入党的热情很高,对于这些同志我们要积极引导、培养,按照支部以往每两名党员培养一名积极分子的安排,努力做好这项工作,更好地发挥党员联系和培养的作用。

4.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作为中层干部的党员,要按时参加单位的科长会议,准确领会会议的精神,并与科室人员传达,认真做好科室的月计划,及时向组织和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做好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工作带头人。

5.一般党员要配合科室领导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普通党员要服从科室领导的工作安排,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按时做好每月的“”。根据总支的安排,我们支部每月都要开好支部会议、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还有每月一次的党课。

7.开展党员做好各项工作,树立良好形象的活动。党员干部

努力做到为群众优质服务,遵守中心纪律,注重仪容仪表、精神风

貌,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改革,在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上,作出

我们的努力。

8.协助中心总支做好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我们工作的任务就是做好我县的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做好中心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为我县60万人民的身体健康更好的服务。

以上是我们一支部的整改方案,还有哪些方面不足,希望广大群众给予指出,并监督我们的整改工作,让我们共同为辽阳县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监控中心方案篇(3)

(一)加强碘盐监测,完善上报和反馈系统

按照郑州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郑州市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郑地办﹝2008﹞2号文件,和

《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郑州市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全市碘盐监测工作。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碘盐监测和结果的上报工作。

1、各县(市)区要按照《郑州市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认真开展居民户碘盐的随机抽样监测工作,确保居民合格碘盐使用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并于5月15日前将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按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上报监测分析报告。

2、有关县(市)、区要于7月15日前,完成居民户碘盐的重点抽样监测工作及向市疾控中心数据传报,同时上报监测分析报告。

3、市疾控中心将对各县(市)、区的碘盐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督导评估。指导各县(市)、区配合省疾控中心的现场督导、质量监测及评估工作。

督导评估的重点:执行方案的一致性、样本采集和抽样方法的规范性、检测技术的准确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报告与反馈的及时性、信息利用的有效性。

市及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所备份的尿样和盐样应存放5个月以上,以备省疾控中心在现场督导时,对至少5%的盐样、尿样检测结果进行随机抽检复核。

(二)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

按照《郑州市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对历史上曾有克汀病流行,且本年度碘盐覆盖率低于80%的县(市、区)或有新发地克病确诊病例的县(市、区),应及时启动并开展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工作落到实处

各县(市)区要继续贯彻执行郑州市卫生局《关于在全市开展重点人群实施碘营养监测工作的通知》(郑卫字[2003]51号文件)精神,按照《郑州市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实施方案》(郑卫防站字[2003]63号文件)要求,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孕产妇充分认识到碘缺乏病的最大危害是对儿童智力的损害,真正认识到开展碘营养监测是做好科学补碘,保障胎儿和新生儿正常脑发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引导其自觉接受碘营养水平检测。市内五区疾控中心要加大工作力度,与辖区妇幼保健所密切配合,做到及时采、送样,及时反馈孕妇尿碘检测结果,及时指导尿碘低于100ug/L的碘营养不良个体进行科学补碘。上街区及六县(市)疾控中心要继续承担起辖区孕妇尿样的统一收集,尿碘含量测定,结果反馈和碘营养不良个体科学补碘工作。各县(市)区疾控中心要认真填写《孕妇尿碘监测结果统计表》,凡尿碘复检人员,要在《孕妇尿碘监测结果统计表》备注栏内显示出尿碘具体复检值。

按照省疾控中心有关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监测工作按排,各县(市、区),除完成孕妇尿碘监测任务外,要开展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尿碘监测。今年要求各县(市、区)监测哺乳期妇女、儿童各20人份(市内五区尿样于7月14日和17日集中送市疾控中心地病科检验),监测结果与《孕妇尿碘监测结果统计表》(加盖单位公章),附软盘,连同专题总结一并于10月30日前报送市疾控中心地病科,做为年终地方病防治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确保碘缺乏病实验室质控网络常规运行

按照《2008年河南省碘缺乏病实验室外质控网络运行方案》要求,今年3月份省继续对我市和所辖有关县(市、区)碘缺乏病实验室开展外质控考核,有关县(市、区)要加强实验室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确保外质控考核工作顺利实施。

(五)不同地区基础碘营养水平调查

在20*年全市开展五个县(市、区)基础碘营养水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本年度继续开展此项工作。巩义、新密、中原、管城、金水、惠济、上街七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应按照《郑州市不同地区基础碘营养水平调查方案》郑疾控[2008]21号文件要求,完成本县(市、区)水碘检测、8-10岁小学生尿碘检测及甲状腺肿大率调查任务,调查数据和报告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地方病科。

(六)病情监测

按照《郑州市碘缺乏病病情监测技术方案》郑疾控(20*)52号文件要求,市疾控中心于4—6月份对荥阳、巩义、新郑市碘缺乏病监测点8—10岁在校学生进行病情监测。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按计划完成本辖区碘缺乏病病情监测任务,于10月15日前将辖区碘缺乏病病情年度监测专题报告连同相关表格上报市疾控中心地方病科。

(七)“碘缺乏病防治日”宣传活动

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地方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并结合5月15日碘缺乏病防治日宣传活动和中央补助郑州市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与当地政府和盐业部门积极配合,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主动开展以碘缺乏病防治为主的地方病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活动总结连同宣传影像资料报送市疾控中心地方病科。

二、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一)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自然村病情调查

按照《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郑州市地

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要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完成10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自然村病情调查任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氟斑牙和成人氟骨症调查、成人骨X线拍片和儿童尿氟、饮水氟含量测定等。

(二)病情监测

荥阳、登封、巩义、新郑、中牟要按照《郑州市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效果动态监测方案》要求,继续在2004年选择的监测点,开展降氟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效果动态监测工作。要求9月底前完成监测任务,并写出专题总结上报市疾控中心地病科。

三、地方性砷中毒防治

按照《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郑州市地

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要求,结合郑州市地方性砷中毒防治工作实际,今年要求中牟县在白沙镇附近安排5个自然村进行

高砷水源筛查,具体调查内容与方法按照《20*年中央

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郑州市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执行,要求4月11日务必将全部水样集中送至省疾控中心地方病所。

四、布病防治

(一)加强布病疫情管理,疫点处理率100%

各县(市)区凡接到或发现布病疫情后,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及时报告疫情,同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和辖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向当地畜牧部门通报疫情。与当地畜牧部门一起,迅速赶赴疫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了解和掌握畜间疫情动态,力争查清感染、发病人数及发病原因,对现症病人进行全程正规治疗,防止转入慢性化。严格按要求作好各项疫点处理工作,杜绝出现续发病例。及时写出疫情处理报告,附《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上报市疾控中心地病科。要求在上报纸质疫情处理报告和《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同时,上报电子文档。

(二)认真开展布病监测工作

巩义市国家布病监测点,要严格按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和《郑州市20*年布鲁氏菌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年度监测任务,并于10月底前上报国家统一监测报表和专题总结,迎接省和国家CDC考核验收。其它县(市)、区要按照《郑州市20*年布鲁氏菌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回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区(村组或居委会)18岁以上成人开展血清学监测,重点监测从事或曾从事饲养,接羔,皮毛、乳、肉加工,牲畜屠宰,牲畜交易工作人员及兽医。上街、惠济区全年监测不少于30人,其他县(市)区全年监测不少于50人。要求5月底前完成全部标本采集工作,按标本采集数量到市疾控中心领取试剂,6月底前完成监测任务并上报专题总结。

(三)加强布病防治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基层临床医生、乡村医生对布病的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误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点职业人群的防病意识。

五、鼠疫防治

(一)、认真贯彻实施《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郑州市鼠疫控制应急方案》和《郑州市鼠疫防治“***”规划(20*年—2010年)》,做好应对鼠疫疫情的技术与物资储备,随时应对突发疫情。出现疫情后,按照应急方案要求,立即启动各项应急工作,切实做好突发疫情的快速有效处置。

(二)、各地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关注我市与国内主要疫区相互流动人口的数量、动向,加强流动人口鼠疫监测。密切关注国内外鼠疫疫情动态,及时交流疫情信息。按照《河南省鼠疫监测实施方案》和《郑州市2008年鼠疫监测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做好新郑国际机场、郑州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周围地区以及107国道、310国道沿线的监测工作。

六、健康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地方病项目实施地区群众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预防和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登封市、荥阳市、

新郑市、新密市、巩义市、中牟等项目县要按照《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郑州市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健康教育项目要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祥见《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郑州市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

七、其他工作

(一)、根据实际防治工作需要,适时举办一期地病防治技术培训班。

监控中心方案篇(4)

论文关键词 科技 制度 民警 规范执法

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屡有发生,比如“躲猫猫死”、“喝开水死”、“冲凉死”、“鞋带上吊死”、“睡觉死”,甚至还发生浙江温岭一民警办案时在办公室内女的案件,有的被互联网和媒体大肆炒作,影响恶劣,教训惨痛,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方法,破解执法监督难题,进一步促进民警规范执法,有效预防民警职务违纪违法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2009年以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以警务信息化科技为支撑,建成启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实现对办案可视化、远程化动态监督,同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不断探索“科技+制度”新模式,推进执法监督工作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切实规范了民警执法办案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执法公信力。该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全国优秀公安局”。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技含量。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顺应警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科技+制度”新模式,着力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民警执法办案规范,积极预防民警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一、以“科技+制度”新模式预防民警违纪违法的实践探索

2009年以来,张家港市公安局以警务信息化为支撑,从民警不规范执法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建成启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实现对执法办案可视化、远程化动态监督,同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以“科技+制度”预防民警违纪违法的新模式,使“科技监督”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充分运用警务信息化手段全面“倒逼”民警规范执法,推进执法监督工作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切实提高了制度执行力,有效防范了民警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一)建成启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实现向科技要监督的新突破

1.全面建成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张家港市公安局依托现有的内部图像监控设施和公安网系统,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经过两年的筹建,于2009年3月正式建成并启用网上执法监督系统。该系统共投入资金109万元,主要包括视频监督、音频监督、执法监督、报备监督4个子系统,囊括了监控摄像机161只、拾音头161只、电话录音设备101部,实现对全局各个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卡口中队以及经侦大队、治安大队、室等部门的执法办案区域、窗口服务区域和监管场所的工作区域进行全程视频音频网上监督。通过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全局所有基层所队的警务工作一目了然,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各单位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执勤处警、行政管理、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实时、全程监督和倒查,又可以有效预防和制止民警刑讯逼供、违规使用警械武器等苗头性问题。

2.及时升级网上执法监控系统。(1)推进办案场所规范化建设。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问题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办案场所安防设施硬件建设,全力保障执法安全防范工作,2010年10月,该局强力推进办案场所规范化建设,对办案场所全方位安装监控装置。2011年年初,规范化办案区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各单位的办案场所均由二楼搬迁至一楼,每个询(讯)问室均安装高清监控探头、红外报警探头、紧急报警按钮,配备监听装置和录音录像设备,并且询(讯)问室内墙面全部实行软包,桌椅全部固定在地面上。(2)升级网上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人员进入办案区即自动启动同步录像录音的监控系统,每个询(讯)问室安装两个监控探头(一个监控涉案人员,一个监控整个室内情况)、两个监听装置(对涉案人员、办案人员分别监听),通过网上监控系统,询(讯)问活动“现场直播”。(3)整合网上视频监控系统。将办案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全部整合至市局指挥中心接警大厅,设立监控专门席位,负责全局办案场所实时监控。同时,接入市局纪委、督察、法制以及办案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法制员等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和人员终端,前移监督关口,不留死角死面,对办案场所实行全程同步监控,强化执法监督,“倒逼”民警规范执法,确保嫌疑人“逃不了、伤不了、死不了”。

(二)出台相关制度,确保网上执法监督规范运行

1.出台《网上督察系统使用管理工作规范》。2009年3月,在正式建成网上执法监控系统的同时,出台了《网上督察系统使用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审查违法犯罪嫌疑人必须在装有监控系统的询(讯)室内进行,明确了网上视频督察、音频督察、执法督察、报备督察的具体实施程序以及发现问题和隐患的处理程序。

2.出台《办案场所使用管理工作规范》。2011年1月,在完成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出台了《办案场所使用管理工作规范》,明确了询(讯)问违法犯罪嫌疑人必须在询(讯)问室进行,办案民警不少于2人,并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录音录像资料保存至少一年。市局指挥中心负责全局办案场所24小时视频监控,发现违规违法等情况及时向纪检、督察部门汇报;纪检、督察部门负责执法安全防范、侵害违法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倒查和追责;法制部门负责办案场所全程录音录像资料和执行法定程序、规范的监督和管理;信通部门负责办案场所监控系统的技术保障;违反办案场所使用管理工作规范的,严肃追究责任民警和有关领导责任。

通过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有效机制,确保了网上执法监督规范运行,进一步促进了民警规范执法办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违纪违法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三)强化网上监督,促进民警规范执法

1.加强系统维护,保障正常运行。市局信通部门负责日常维护保养和应急抢修工作,为网上执法监控系统提供技术保障,在接到维修请求后及时响应,并在12小时内恢复监控正常功能。对于其他硬件设施定期进行检查维护,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实行分级监督,形成监督合力。(1)市局监督部门网上监督。指挥中心监控值班人员通过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对全局办案活动进行实时网上巡查,发现民警违规违法或嫌疑人自伤自残等情况后,立即向纪检、督察部门汇报。纪检、督察部门通过网上督察、倒查,结合现场督察、投诉办理等方式,围绕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办案场所和重点执法环节,开展全方位执法监督,及时查究殴打体罚、故意规避视频监督、单人讯问、不在规定场所审讯、不按规定使用警械或强制措施等不规范执法的问题。法制部门在审核案件时,加强对办案单位不按规定录音录像等违反办案场所管理规范行为的监督,对存在问题的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督促落实整改。(2)办案单位网上自查。办案单位值班领导通过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对本单位办案民警是否按照规定依法审讯进行监督,并对本单位办案场所的监控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设备故障的,立即报修。

3.坚持通报研判,及时整改问题。坚持落实局务会通报制度,每半个月通过全局视频会议的形式,由纪检、督察、指挥中心、法制部门结合日常工作,分别通报发现的不规范执法苗头性问题,及时研判预警,共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同时,全局办案场所使用管理情况实行一日一通报、两周一例会通报制度,全面加强对办案场所使用的监督管理。

4.严肃责任追究,强化结果运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和办案场所的使用管理情况纳入民警个人绩效考核和单位年度执法质量考评。对违规使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和办案场所的,按照有关规定,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值班领导、责任民警的责任。

二、以“科技+制度”新模式预防民警违纪违法的成效与存在主要问题

以“科技+制度”新模式预防民警违纪违法是公安机关强化执法监督、促进民警执法办案规范的探索和创新,是科技手段与制度建设有机融合的成功实践,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金钥匙”,是公安警务监督事业的创新飞跃。该模式实施以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突破监督警力不足的“瓶颈”,大力提升了执法监督效能

“科技+制度”新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和公安专职监督警力不足的“瓶颈”,前移监督关口,拓展监督视线,减少监督盲区,实现了技术、制度、人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足不出户便可远距离现场督察,弥补了传统现场督察的不足,有效解决了“跑不到、不及时、督不全”的问题,极大提升了执法监督效能,实现了公安执法监督手段的变革,推动了执法监督工作的跨越发展。

(二)实现对办案的远程动态监督,筑牢了执法安全防范“防火墙”

通过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对办案情况进行远程动态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办案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制度执行到位,能够有效预防民警办案中刑讯逼供、体罚、单人讯问、违规使用武器警械等不规范办案问题的发生,以“阳光讯问”避免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有效强化了法安全防范工作。

(三)强化对民警办案的监督,以信息化全面“倒逼”民警执法规范化

网上执法监督使民警办案时,时时刻刻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使民警在潜移默化中将制度执行发展成习惯养成,以信息化手段确保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安全办案,解决了执法突出问题,有效预防了民警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实现了向科技要监督、向规范化执法要执法公信力的新突破。实践证明,该模式推行后,民警执法过程中的群众投诉显著下降。

(四)为核查提供直接证据,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

网上执法监控系统具有电子化存储信息和事后再现等明显优势,可为核查群众举报提供直接、原始、客观的证据,以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事件的真相,为办理、警务督察、维权等提供有力服务,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

虽然“科技+制度”新模式在预防民警违纪违法的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网上执法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领导或民警认为这是内部“挑刺”,影响打处绩效;二是网上执法监控系统保障不足,由于经费或人力等问题,出现故障后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三是制度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信息化在实践中势必对执法规范化带来挑战,影响破案率,个别民警故意规避网上视频监控,存在对嫌疑人动手动脚的苗头;四是执法监督重点不突出,有的公安机关网上执法监督没有突出执法安全重点,停留在窗口服务、内务管理、纠正警容风纪等浅表层次,执法安全制度未落实到位的问题时有发生。

三、新形势下公安机关推进“科技+制度”新模式预防民警违纪违法的建议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指出,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网上执法管理监督,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督。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警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将科技手段与执法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科技+制度”新模式,切实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民警执法办案规范,积极预防民警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技+制度”新模式。

(一)加强执法监控系统建设,奠定“科技+制度”新模式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是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构建公安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2009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公安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公安监督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安机关要更新观念,着眼长远,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推进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切实保障执法安全防范的实战需求。

以“科技+制度”预防民警违纪违法新模式的核心有三点:一是执法监控系统建设;二是执法监督配套制度建设;三是网上执法监督。其中,执法监控系统建设是前提,执法监督配套制度建设是保证,网上执法监督是关键。推进执法监控系统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执法监控系统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较大经费和增加专职网上监督人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要坚持实际实用原则,注意不能搞“一刀切”和搞形式主义,更不能盲目攀比、华而不实。比如,张家港市公安局没有在督察部门专门设立网上监督中心,没有专门增加网上监督警力,而是根据本局实际,将办案场所网上监控全部整合到指挥中心接警大厅,设立监控专门席位,对全局办案场所进行动态监督,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笔者认为,网上监督中心设在指挥中心接警大厅比较可取。

二要加强系统建设。在执法监控系统硬件建设上,要对办案单位的办案区域、服务大厅、外部场地等部位全方位安装视频监控,做到嫌疑人员进入办案单位以后活动范围全覆盖、活动轨迹无缝对接。网上执法监督中心、信通、警务保障、办案单位等部门要加强网上执法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健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维护保障长效机制。

三要整合现有资源。要“借鸡下蛋”、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安网,整合改建公安业务信息系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系统平台要简单实用,简明易操作,力戒复杂,突出重点项目,少设计一些“空架子”,避免因系统复杂而增加执法监督部门和基层办案单位的工作负担。

四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实施网上执法监督的前提条件。在处理好共享与安全的基础上,要整合部门监控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搭建统一的网上执法监控平台,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随时查阅,形成监督合力。要将办案场所监控全部整合到网上监督中心、纪检、督察、法制以及办案单位负责人和法制员等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人员终端,不留死角死面,强化常态化执法监督,形成分级监督、齐抓共管的监督合力。

五要不断探索创新。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坚持“边建、边用、边改进、边完善”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狠抓实践应用,认真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升级监控系统,不断提高实际应用水平。

(二)健全执法监督制度,深化预防民警违纪违法源头治理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规范民警执法办案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公安机关应加强调研,不断创新,结合本单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从办案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易发的关键环节、重点区域入手,健全完善内容科学、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操作性强、有效管用的执法监督制度,细化流程,严密程序,堵塞漏洞,不断推进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健全完善执法监督制度,确保网上执法监督正常规范运行,确保民警规范、安全执法,强化源头治理,形成预防民警违纪违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民警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民警规范执法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警规范执法的理念不都是一入警就树立的,要通过不断地教育才能逐渐养成。公安机关要多措并举,强化对民警执法理念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民警规范执法意识和执法办案能力,筑牢民警执法安全防范思想防线。

一要强化理念教育。可采取主题教育、警示教育、示范教育、预防教育、座谈讨论等方式,加强对民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执法形势、执法安全教育,尤其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民警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规范执法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打处绩效的关系,不断增强民警的政治意识、人权意识、法治意识和规范执法意识,打牢“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思想基础,自觉养成遵守党纪警规、严格依法办案、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习惯。

二要强化业务培训。可通过警衔晋升培训、轮值轮训、鼓励参加司法考试、组织参加庭审旁听等途径,抓好对民警的执法业务教育培训,组织民警认真、深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注重加强新法律法规的学习(比如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关于“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等新规定),引导民警培养与现代法治观念相适应的执法素质,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苗头性问题

历史和实践证明,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执法的有效监督是提高制度执行力、预防民警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利用网上执法监控系统的远程动态监督、信息电子化存储以及事后情景再现等明显优势,着力强化网上执法监督、预警研判、责任追究,用科技手段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

一是实行层级监督。首先,办案单位网上自督自查。办案单位值班领导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抓好本单位当日的网上执法监督工作,对民警是否按照规定依法办案进行监督检查,并明确专人实时监控民警办案情况,及时处置各类异常情况。其次,监督部门网上督查倒查。网上监督中心负责全局办案场所日常网上督查工作,纪检、法制、督察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负责执法过程中民警违规行为的倒查、核查、通报或追责工作,通过网上巡查、网上倒查,结合现场督察、投诉办理、案件审核或看守所在押人员调查,及时查纠办案中存在各类问题,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法制部门在审核案件时,要把办案过程的录音录像资料和办案场使用情况所作为必审内容,对存在问题下发整改通知,督促落实整改。

二是突出监督重点。网上执法监督分为日常网上督查和网上倒查。有的公安机关网上监督内容越来越多,有限的力量难以承担海量的视频监督。要按照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强调的“重点加强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部位和环节的网上监督”,将网上监督重点放在执法办案(规范执法、执法安全防范)方面,对于窗口服务、警容风纪、内部管理等方面以投诉或追责的网上核查为主。要加强网上执法监督,结合现场督查、联合督察、突击抽查等方式,加强对办案的全程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容易发生违纪违法的重点执法环节、执法部位(审讯、看押、继续盘问、适用强制措施、押解犯罪嫌疑人出所辨认、鉴定、就医以及审讯室、候问室、看守所、拘留所等)的动态监督,及时查纠存在问题。

监控中心方案篇(5)

在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中,数据中心(机房)处于信息交互管理的核心位置。良好的机房环境是设备正常工作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基础。传统的机房监控与制冷方法是安装部分温湿度传感器与集中式降温空调,无法完全覆盖机房内所有区域,并且存在过度制冷与局部高温问题。大大增加了机房内非IT设备能耗,不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关键词】信息中心 低能耗 优化

本文主要探讨传统信息中心机房过度制冷、局部高温与功耗过大的问题,并提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控管理三层体系结构与分布式的全封闭冷通道精确送风系统。通过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机房内温度变化情况,并作出相应送风调节(调节包括空调功率与智能风阀)。

1 绪论

1.1 通信发展背景

数据中心能耗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和崛起,全球的数据量暴涨,数据中心作为终端海量数据的承载与传输实体也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中国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8万个,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方米,但我国数据中心的绿色化水平低,能耗程度较高,大量数据中心没有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有效监控,数据中心的高能耗增加了企业成本,也造成了社会能源的浪费。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通信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数据中心的节能改造均提出了要求,数据中心PUE值已经成为国家及数据中心行业越来越重视的性能指标。信息机房每时每刻都承担着大量的数据处理任务,各类IT设备和冷却系统需要不间断供电,因此相比同体量的办公建筑,数据机房的用电量非常大。

1.2 传统机房降温方式

目前,绝大部分机房采用集中式供冷方案,仅使用一个或多个大型的制冷空调降温,旨在使整体室温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以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是这样粗放的降温模式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缺点。除制冷设备落后外,机房监控系统也亟待发展。目前许多机房监控采用的是 24 小时专人值守的传统管理模式,定时巡查机房内各种系统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加重管理人员的负担,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机房内的设备故障,对事故发生时间和责任追究也没有科学的认定和分析。目前国内普遍缺乏机房管理的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安排临时人员值守,对机房的无故障安全运行又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另外,长期在机房值守的管理人员,受机房设备产生的巨大噪音和电磁辐射,多数情况下没有适合的通风设备,管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传统机房监控也缺乏预警和控制的设置,不能真正高效的实现预警功能。目前国内机房环境监控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人工检测仪监测形式;

(2)集中监测形式。

2 总体结构

2.1 基于需求的整体方案结构

而现在机房空调一般有以下问题:冷却效果不明显,冷却不均匀,功耗大,送风不准确。如何满足机房空调的特殊要求,对机房的控制方式和管理都提出了挑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是机房空调利用效率更高的方法,并且结合无线传感器使机房空调实现远程管理和控制,满足机房环境需求、节能需求、可靠性需求。

利用散布在机房内的无线热传感器收集机房内各点的实时温度,通过无线传感器网将数据传送到中间级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将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如数据融合,清洗等),并将初步处理过的数据传送到远程监控中心,实现机房的实时温度监控。利用该模型控制机房内空调进行有效降温。同时远程控制中心设有移动客户端,这可以使工程师们方便,快捷的查看机房状态,当发生事故时,第一时间了解事故的大概情况。

整体方案结构如图1所示。

2.1.1 机房

机房内设备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网以及智能风阀两个部分。温度传感器网负责收集机房内各点的实时温度,将数据汇总之后通过网络传输到中间级控制中心的数据处理设备处。智能风阀接收到中间级控制中心的控制设备传来的指令后,根据指令来实现智能化控制,通过控制风阀的开,关,旋转方向等变量来实现精密制冷。

2.1.2 中间级控制中心

中间级控制中心包含数据处理设备和控制设备两部分。数据处理设备负责汇总温度传感器网传来的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融合以及清洗,进一步减少数据传输所带来的能量损耗。之后数据处理设备将处理过的数据上传到远程监控中心进行进一步处理。控制设备将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中心下发的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递送到对应的智能风阀控制机构处。

2.1.3 远程控制中心

远程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以及下发控制指令。当中间级控制中心将数据传输到远程控制中心后,中心将会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并导入温度模型,建立出三维可视化的机房温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得出优化降温方案并自动下发空调控制指令,以完成智能降温。机房管理人员将通过APP来查看机房的实时温度情况,当机房出现紧急事故时,远程控制中心将会把事故代码自动发送到APP上,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到达事故现场前就做好技术准备,极大程度减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

3 主要模块

3.1 无线传感器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计算机、通信、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等多项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大量分布式传感节点协作实时地感知、采集和处理覆盖区域内的各种目标信息,以多跳自组的方式形成网络系统,由嵌入式计算资源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的信息发送到远程终端。ZigBee 适用于数据量通信不大,数据传输速率低,分布范围小,安全性要求较高,低功耗低成本的场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极低的系统功耗;

(2)较低的系统成本;

(3)安全的数据传输;

(4)灵活的工作频段;

(5)灵活的网络结构;

(6)超大的网络容量。

基于以上特点,ZigBee 非常适宜作为传感器的无线通信网络。不但实现了数据中心低能耗的设想,并且可以全方位较为精准的检测机房温度环境,并作出分析。

机房设备的运行要求不间断,使得机房的维修和设备更新受到一定限制,机房产热也持续不间断。本方案计划利用ZigBee与温度传感器相结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机房温度实行实时监测。通信机房里设备众多,种类多样,而且规模和结构各不相同,结合ZigBee无线通信协议的网络结构,把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需要划分为远程监控中心、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节点四部分。

无线监测终端实现温度的采集,并通过以蓄电池为电源的ZigBee 无线通信网络上报数据,数据传输到路由节点并使得只要有无线路由信号覆盖到的地方,都可以随意放入一个终端设备节点加入这个网络,数据在路由节点经过简单的数据存储处理上传到中间级控制中心;中间级控制中心对数据进行融合与清洗,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利用率;经过中间级控制中心的数据通过串口、GPRS 等被送往远程监控中心可以实现与监控中心;远程控制中心通过分析如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异常温度产生则向中级控制中心传输命令控制传感器每5秒采集一次数据。如果有异常温度产生,则连续采集。通过此方式可以大大节省能耗,达到数据中心高效节能目的。

3.2 机房制冷

3.2.1 分布式空调在本方案中的应用

调查显示国内外对此问题研究很少,数据中心仍然广泛使用集中式空调,这种制冷方式所采取的制冷设备彼此间完全隔离,不能合理调度,以至于可能出现部分设备工作在相反的制冷和加热状态,产生过制冷、局部极限高温等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分布式空调系统。本系统将一个机柜设置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三个子系统――控制系统、温度检测系统及智能风阀控制系统。温度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机柜的温度。它主要是由两个温度传感器组成的,安装在机柜挡板上,一个安装在正前方,另一个放设置在左侧。安装较多的传感器是基于温度传感器安装得越多,所检测的周围温度越准确,越能使得周围的环境温度均匀,但是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智能风阀控制系统,即机械系统按照工作空间的要求设计为盒状,由扇叶、电机等机械结构组成,它的作用是调节送风量。除了单元内的系统外,还有送风管道系统及空调总控制系统。送风管道系统的布置线路采用类似于网络中的总线结构,先铺设一根主管道(与空调总机出风口相连),再按各个工作位置的分布,铺设子管道,与各单元出风口相连。

4 方案优点

与传统数据中心降温方案相比,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全封闭冷通道精确送风系统优化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节能效率较高;

(2)实现远程监控;

(3)解决传统问题;

(4)发现问题及时。

本方案中采用分布式空调,实现精细管理、网格化管理,不同于传统集中式空调统一送风方案需要时时保证较大的空调功率,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分析,若温度过高则通过控制中心减小空调功率和智能风阀送风量的大小,温度过低则采取相反的措施;在此优化方案下,可以极大地解放人力,不需专人24小时值班来防止数据中心出现故障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工作人员受强辐射、巨大噪音影响。远程监控系统可根据数据分析自动、智能的进行空调功率及智能风阀的控制,并且可实现预警功能;移动终端APP实现远程故障监控,可在环境产生强烈变化时,远程收到故障代码,提早了解机房问题出处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可帮助管理人员实现远程管理,提供更好的优化方案。 基于无线传感器监控方案,可实现预测系统问题或故障功能,对于局部高温等问题进行预警式处理,避免突况直接导致设备单板不在位中断业务,出现故障,影响客户使用。

5 结语

本文从传统集中式降温空调的缺点入手,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分布式空调的综合降温方案,以解决“局部高温”,“过度制冷”等问题。并设计了系统的监控系统,提出了远程监控的思想。并将预测与控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降温方案,将信息中心降温方式推向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从无线传感器网技术以及分布式空调技术的研究中,探索出了一种根据传感器网数据进行控制的全封闭冷通道精确送风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制冷方案存在的局部高温,过制冷等问题。同时引入反馈机制,实时改变空调功率以减小能耗。

(2)鉴于传统机房解控系统不完善,只管不控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监控管理三层体系结构。通过三层结构,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解决了机房维护人员少等问题。

(3)利用Airpak对传统机房降温方案进行仿真,探究局部高温产生原因,以及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指导我们的降温系统设计。

(4)实现数据中心机房热环境局部热点区域的预测,数据来源于实时更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提前发现局部高温概率大的区域,提前介入降温。

(5)我们更从,实时控制空调功率,及时预测,改善无线传感器网发送消息规则,远程控制,数据融合几个关键性技术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人力消耗,将信息中心推向可持续发展。

由于机房监控预警话题较新,特别是机房热环境的局部热点区域发现领域以及精准控制这两个方面,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相对可靠完善的方案。所以我们的方案更多地还是在理论方面,投入实践仍需要大量的现场测试以确定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监控中心方案篇(6)

关键词:变电站 计算机监控系统 数据通信

0 引言

九十年代以前变电站大都是通过远动终端(RTU)实现数据的集中采集、处理、传输并接收上级调度控制中心下发的遥调、遥控命令。这种方式均为集中组屏,通过控制电缆将现场遥测、遥信、遥调及遥控信号全部引至主控楼的远动机房或控制机房内的遥信端子柜和变送器柜上,站内监视和控制通过常规仪表盘、控制盘等设备来完成,上级调度对厂站的遥调、遥控命令通过点对点远动通信方式直接发给RTU,RTU经过校核、处理再下发给现场执行机构以达到远方控制要求。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RTU兼当地功能的方式在一些厂站开始采用,但常规仪表盘柜仍然保留,这种方式只是为现场调度员或监视人员提供一种用计算机显示画面进行监视的手段,控制操作仍采用常规方式。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的大量采用和变电站监控系统在功能和可靠性方面的逐渐完善和提高,变电站监控系统在新建和扩建的变电站建设中得到较为广泛采用。该系统通常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按间隔设计,扩充性好,安装比较方便,各种控制电缆直接到继电保护小室,小室内I/O单元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并与站控层通过光纤连接,抗干扰能力强,大大地减少了控制电缆的使用和敷设数量。然而,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因此,所提供的系统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有的系统能够满足站内监控的要求,但是,在有些指标(如实时性)却不能满足上级调度控制中心的要求;有的系统虽然在指标上能够满足两者的要求,但是在系统的结构上又不尽合理。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方案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站控层和间隔层组成,其抗干扰能力、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满足现场实时运行的要求,满足各调度端对实时数据的要求,且应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系统具有遥测、遥信、遥调、遥控、SOE功能,实时信息能以不同规约,通过专线通道或网络通道向有关调度中心传送,并接收指定调度中心的控制指令。

由于各厂家的系统不尽相同,其建议的技术方案也不同,实施后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有些则达不到设计要求,所以如何按照电网实时调度的要求,搞好技术方案的设计,并使数据得到快速、有效、合理的处理,这些都是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根据对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研究给出几种可行方案供参考。

1.1方案1:如图1所示

此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1)I/O测控单元支持网络功能,直接接入站控层的以太网上,实现采集数据直接上网,减少了中间转换环节,数据传输比较快,但要求数据同时向站控主机和远动通信工作站传送,远动通信工作站独立构建向有关调度中心传送的数据库;

(2)与有关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采用专门的远动通信工作站完成,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专线利用串口实现数据传输,采用规约主要有DL/T634-1997,IEC870-5-101,μ4F,CDT,CDC TypeⅡ,SC1801等,二是通过路由器上网实现网络数据传输,底层采用TCP/IP,规约主要有DL476-92,IEC60870-6 TASE 2,IEC870-5-104等。

1.2方案2:如图2所示

此种方案的特点是:

(1)I/O测控单元通过现场总线链接,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单元接入站控层的以太网上,系统增加了一个中间数据处理环节,处理后的数据同时向站控主机和远动通信工作站传送,远动通信工作站独立构建向有关调度中心传送的数据库,此方案主要解决I/O测控单元不能直接上以太网的问题;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要逐步向以太网过渡;

(2)各I/O测控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现场总线组成的网络传输实时数据;

(3)与有关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采用专门的远动通信工作站完成,其实现方式与方案1相同。

1.3方案3:如图3所示

此种方案的特点是:

(1)I/O测控单元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单元接入站控层的以太网上,系统增加了一个中间数据处理环节,处理后的数据同时向站控主机和远动通信工作站传送,远动通信工作站独立构建向有关调度中心传送的数据库,此方案主要解决I/O测控单元不能直接上以太网的问题;

(2)各I/O测控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通过串行总线传输实时数据;

(3)与有关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采用专门的远动通信工作站完成,其实现方式与方案1相同。

1.4方案4:如图4所示

此种方案是方案2和方案3中远传数据方式的的一种变化型式,其特点除方案2和方案3中各自具有的特点外,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单元同时负责与有关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远动专线和网络)而不再设专门的远动通信工作站,其实现方式与上述三种方案所述相同。

这种方案也可看成是以常规RTU方式兼作站控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来实现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的。

2.几种方案的技术性能比较

第一种方案为分布式I/O采集装置通过内嵌网卡(口)直接上以太网,数据传输不经过转接,直接送往主机和远动工作站,因而速度最快,数据通信(专线、网络)由专用的远动工作站完成,不足之处是网络负荷较重,这在设计中必须予以考虑,以及对数据流进行优化。

第二、三种方案中增加了中间数据处理机,负责采集数据的集中和处理,这两种方案主要解决了I/O测控单元不能直接上以太网的问题,由于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增加了一个环节,因而数据传输的速度方面较第一、四种方案慢一些。

第四种方案中也增加了中间数据处理机,但此处理机不仅负责采集数据的集中和处理,同时也负责与远方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案省掉了远动工作站,故可降低造价,数据传输的速度也较快,这种方案不仅对中间数据处理机的技术性能、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要求较高,还要求该中间数据处理机具备网络传输功能以实现网络数据通信,一般来讲该中间数据处理机要具有多CPU处理机制,能实时处理多任务、多进程,这样才能适应多功能、高效率的要求。

上述四种方案中,远动工作站和中间数据处理机要求采用冗余热备用方式,以提高系统可靠性。

通过对四种方案的分析,我们认为上述四种方案在做好优化处理后均能满足要求,但综合比较来看第四种和第一种方案在数据处理、传输的效率和速度方面更为理想,而且比第二、三种方案少配两台机器(中间数据处理机或远动工作站),因而可降低一些造价。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种方案中,均考虑了网络通信方式,在实际的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是否采用此种方式还要根据实际通信现状来决定。

3.数据通信方式及数据传输规约

目前数据通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常用的,在专线上实现的串行通信方式,采用规约主要有IEC870-5-101,DL/T634-1997,μ4F,CDT,CDC TypeⅡ,SC1801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数据网络的建设使用给数据通信带来一种崭新、快捷、可靠的方式,这就是网络数据传输方式,计算机或RTU通过内部网卡(口)利用路由器上电力数据网,以TCP/IP协议实现网络数据传输,由于路由器具有自动选择、切换路由的功能,使得数据通信较专线方式更加可靠,采用的通信规约主要有DL476-92,IEC60870-6 TASE 2,IEC870-5-104等,上述两种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规约,我们建议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专线方式采用IEC870-5-101,网络方式采用IEC60870-6 TASE 2和IEC870-5-104。

4.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处理好与站内相关系统的关系

4.1变电站监控系统与继电保护系统的关系

继电保护系统担负着变电站和电网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保护电力系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是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其安全性、可靠性等级是最高的,这些都要求继电保护系统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变电站监控系统不得影响继电保护系统的独立性,保护的控制回路不进入站内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只是用来显示,一个安全可靠性等级较低的系统,不能影响到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系统,这是一条原则,必须坚持。

4.2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与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关系

在输纽变电站及关口变电站一般都安装有电能量采集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向有关部门传送电量信息时多采用拨号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设,给电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提供了另一种快速、方便的形式,所以电能量采集装置可通过自身的网卡或网口连接到网络接入设备上,经过路由器上电力数据网,实现网络数据传输。

4.3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与MIS系统的关系

变电站监控系统担负着电网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个闭环系统,而MIS系统是各种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综合利用,是非实时系统,两系统不应混为一谈。变电站监控系统与MIS系统联网,其信息流应该是单向,就是允许必要的实时信息向MIS系统输送,但是不能够反向传输,闭环控制的很多实时信息是MIS系统所不需要的,没有完全开放的必要,所以变电站监控系统必须与当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MIS)有效隔离,以保证控制系统安全。

5.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中的几点考虑

(1)实时性要求,遥信1-2秒,遥测2-3秒(采集单元经监控系统处理到通信出口);

(2)遥测数据精度要求(不低于常规RTU方式);

(3)可靠性要求,一是远动通信工作站或通信网关与当地的数据服务器要相互独立,二是当地或上级调度下发的动作指令要准确可靠地执行;

(4)标准化要求,即软硬件产品以及通信接口、规约应符合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

(5)正确处理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变电站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之即有联系又能保持独立性。

6.几个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变电站实时信息不仅要满足站内监控的要求,还要满足上级调度部门对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的要求,满足调度部门对站内设备控制和操作的可靠性要求,所以监控系统的技术方案设计以及信息流的合理流向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只有采用好的技术方案并使数据得到快速、有效、合理的处理,才能使系统稳定、可靠,才能满足站内和调度部门对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才能满足电网安全的要求。

(2)过去变电站内的RTU装置都是由调度部门直接管理和维护的,而目前变电站及站内自动化监控系统多为电力公司所属超高压公司或运行工区等单位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也就是说运行维护、管理方式变了,这种变化为维护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监控系统出现故障影响实时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时,调度部门的自动化人员如何与维护部门沟通,维护人员如何保障故障的及时解决,如何加强和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等都是目前急需考虑的事情。

(3)对于无人值守的变电站,其监控系统的要求和功能如何设计,与站内自动化系统如何考虑和结合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监控中心方案篇(7)

关键词:网络优化;设计分析;网络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064-04

本文紧密结合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业务需求及铁路通信系统现状,灵活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安全、可靠、合理、易于实施的网络建设优化方案。

本文主要结合灾害监测系统网络现状,从广域网通信技术,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安全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对现有网络方案进行了设计优化,提出优化方案,并给出相应的网络技术指标。

1既有系统网络情况

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现场监测设备,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结构也包括了这几个层次。根据对既有线路的网络情况调研,如厦深线,温福线,沪昆客专江西段等,发现如下问题:

? 各线路网络方案各异,无网络架构规范;

? 网络指标不明确;

? 缺乏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

? 网络质量无法监控,出现故障不易定位;

2网络方案设计分析

2.1广域网通信技术选择

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广域网包括线路数据处理中心与基站、终端、路局中心、相邻线路中心之间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线路。从统一建设、集中维护、节省投资等多方面考虑,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网络应充分利用既有铁路通信专网资源进行构建。目前可供选择铁路通信平台主要有SDH(同步数字体系)、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IP数据网、工业级IP光纤环网四种。

从业务容量来讲,以上几种通信网络都可以满足本系统的需求;从安全性来讲,IP数据网不适宜;从可靠性上来讲,除IP数据网以外,都有类似环形的保护机制和低延迟切换机制;从性价比来看,工业级IP光纤环网投资性价比较低,且本系统不能够与其共用网络。因此,本系统不适宜采用IP数据网和工业级IP光纤环网进行构建。

相比SDH,MSTP技术显然更适合本系统。因此,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2.2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2.1灾害监测系统组网方案

目前,已开通的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均采用以太网技术组网,以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魇湎低匙魑信息承载平台,其通信组网方案主要有环型、星型和树型 3 种结构。

环型网的组网原理是利用MSTP传输设备的二层交换功能在每个网元以太网业务处理板的二层交换模块中建立虚拟网桥,利用虚拟网桥互连组建环型网络, 星型网是最简单的组网方式,它利用以太网私有专线(EPL)方式在现场监控设备和监控数据处理设备间建立一个点对点的网络。

树型网采用 EPL与EVPL(以太网虚拟私有专线)相结合,分层汇聚收敛的方式传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信息,构成一个逻辑上是星型但物理上是树形的网络,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3 种组网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1 所示。

2.2.2汇聚车站与中心网络构架方案

线路处理中心与汇聚车站是典型的一对多通信模型,适合用MSTP网络承载。考虑到MSTP在物理线路上具有完善的环网保护功能,并可以增加基于MSTP的二层环网保护。这样整个网络中存在两套冗余机制,完全可以满足系统对网络平台安全性的要求。

线路处理中心与基站间的内部逻辑架构建议采用双星型和双环型两种方式:

2.2.3线路中心之间网络构架方案

线路中心之间组网方案取决于业务需求。假设有A1、A2、A3、…An共n个线路中心,这n个线路中心可能有数据交互,也可能没有数据交互。如只有两个线路中心,可以使用MSTP点到点模式直接组建直连双网,如有两个以上线路中心进行互联,则建议采用网络通道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构建,带宽根据业务需要设计。

2.2.4路局中心与线路中心之间网络构架方案

路局中心集中接入各个线路中心,以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网络架构采用MSTP构建双网,如果线路中心相对独立,可以直接点对点接入路局中心;如有多个线路中心需要数据交互的情况,则可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架构。网络带宽依据所接入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即可。

2.3局域网安全设计

网络安全设计主要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几个方面考虑,设计网络安全方案。

在不同线路中心之间、局中心和线路中心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等边界接口处,应采用硬件防火墙进行数据访问控制。通过在防火墙上部署相应安全策略,阻断未经允许和授权的非法访问,来保证边界访问安全。

在同一系统内部,主要考虑线路数据处理中心与基站、终端之间的访问控制、隔离及相关防病毒措施,具体如下:

1) 为减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采用了vlan隔离技术。

2) 服务器、终端、监控主机都启用了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功能,通过合理的策略设置,来禁止系统内部的非法访问。

3) 服务器和各终端均部署防病毒杀毒软件,并开启威胁实时防护功能,一旦感知到有病毒威胁,则自动采取扫描、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病毒无法感染、传播;另外,需定期下载安装最新病毒库,并进行全盘扫描。

4) 各个网络接口处考虑网口防雷方案。

3网络优化方案以及技术指标

3.1数据处理中心网络方案

3.1.1广域网

广域网采用双网冗余架构,并采用延迟小、保护特性完备的传输专网通道,接口为RJ45。终端至数据处理中心广域网采用点对点、双网结构,基站至数据处理中心广域网采用双网、MSTP 点到多点以太网汇聚架构。

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3.1.2局域网

局域网采用双网冗余架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2台三层核心交换机,组成A、B两套网络;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配置A、B两块网卡(地址也分为A、B两套,每个网卡上配置一套),分别上联至2台核心交换机上;监控终端同样配置双网卡,分别通过2条通信通道连接至数据处理中心的2台核心交换机。同时,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采用双机集群配置,监控软件采用双收双发策略。这样,当其中任意服务器、交换机、网卡、应用软件发生单点故障时,都能保证业务不中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

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设备连接图如图3所示:

3.2网络拓扑结构方案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3 种组网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2 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先考虑树形结构。

汇聚车站与中心的网络架构建议采用双星型和双环型两种方式。

线路中心之间、路局中心与线路中心之间建议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构建,带宽根据业务需要设计。

3.3网络示意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设计,形成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网络示意图,具体如下:

3.4网络安全优化设计

3.4.1广播风暴的抑制

解决广播风暴需要从监控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解决。

1)保证网络设备及线缆质量

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使用较高档次的网络设备及线缆,保证网络通信质量。从硬件上减少故障发生机率。

2)避免出现环路

优先使用星型、树形的网络拓扑结构。

3)做好恶意软件的防控工作

应部署专业的杀毒软件,并及时进行病毒库;原则上应2周升级一次病毒库;加强日常病毒管理和查杀;严格控制U盘和光盘等高风险移动介质的使用。主机应卸载不必要的服务、关闭不必要的端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充分利用网管软件和工具进行监控和定位

应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对整个网络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有效监控,故障时可迅速定位故障源头。

5)采用VLAN技术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数据交换技术。VLAN不能消除广播风暴,但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包的传播,限制和缩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在以太网数据帧基础上增加的VLAN ID字段,实现了把物理交换机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逻辑交换机的功能。

按照实现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交换机端口的VLAN、基于计算机MAC地址的VLAN和基于IP地址的VLAN三类。

在灾害监测系统中应综合使用前两种方式进行VLAN划分。

3.4.2 ARP欺骗的优化及解决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一个位于TCP/IP协议栈中的底层协议,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就是将网络层(IP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三层)地址解析为数据连接层(MAC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二层)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进行。

ARP自身存在着很多安全缺陷,因此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避免ARP攻击带来的危害,一方面可利用杀毒软件进行ARP病毒的查杀;另一方面,可综合利用交换机设备提供的多种ARP安全特性(如ARP报文限速、ARP Miss消息限速、ARP严格学习、ARP表项限制、ARP表项固化、动态ARP检测等),对ARP的攻击进行防范、检测和应对,从而屏蔽ARP攻击,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

上述安全策略各有侧重点,但大多可以互相叠加、协同生效,可根据应用场景特点及设备特性灵活配置。

3.5网络技术指标

1) 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2) 灾害监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宜星型、树型的方式来组网。

3) 对于监测点数量多,分散广,数据量小的子系统(如气象监测、异物监测),考虑到带宽容量和控制以太网广播域大小,为合理节省通信资源,建议优先采用双环型结构,每个2M环内不宜超过10个基站。对于监测点较少、数据量较大的子系统(如地震),可优先按照双星型考虑,每个监测点独享一个2M通道。

4) 灾害监测系统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处的核心网络交换机采用知名品牌,并按照双路供电配置。

5) 在不同线路中心之间、局中心和线路中心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等边界接口处,应采用硬件防火墙进行数据访问控制。

6) 设备互联网线通过室外h境需考虑防雷方案,室内网线布设距离大于50m时需考虑防雷方案。易发生雷雨天气地区在监控单元接入网络前需考虑防雷方案。

7) 服务器和各终端均部署防病毒杀毒软件,并开启威胁实时防护功能,一旦感知到有病毒威胁,则自动采取扫描、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病毒无法感染、传播;另外,需定期下载安装最新病毒库,并进行全盘扫描

8) 灾害监测系统内设备IP根据统一的规范设置。

9) 害监测系统建设需考虑完备的网络监控方案。

参考文献:

[1] 铁总建设.86号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Z].设计暂行规定,2013.

[2] 铁总运.146号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铁路局中心系统总体方案(暂行) [Z].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