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6 05:22:36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1)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00字一

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的宣传片以及公司车间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使我们了解了大国工匠的故事,并深深的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大国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与他们的差距,不禁梦想向他们靠拢。

每次当我看完大国工匠的宣传片后,我就一次次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定是独一无二吗?一定是奢华卓越吗?都不是!

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都是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捞纸工,有研磨工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忙,我们会累,我们会烦,我们会厌倦,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国工匠们他们难道不累吗?难道不厌倦吗?胡双钱守着台虎钳就

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周东红守着又冷又潮湿的捞纸池就是十几年,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研究新工艺的时候,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鲁泰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00字二

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黑夜里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作。他们决不让次品流出自己的手。他们是胡双钱,是王津,是孟剑锋,更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都具有着宝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不同的人,“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定义。凋零与倒闭,媒体人的转型与出走,然而留下的人都明白,他们坚守的“工匠精神“始终未变。无论是百年前的《申报》创始人史量才,还是今天的媒体人程益中,媒体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都是对真相与自由的不懈追求,是为弱势群体坚守,为大众利益代言,为社会公平守望。他们的工匠精神是报道真相,不让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流于世;是呼唤正义与自由,让社会更加美好;是媒体人能坚守住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标题党”将不会出现,虚假新闻也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个企业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些传统企业,诺基亚、摩托罗拉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苹果、淘宝。然而,无论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如何改变,他们的工匠精神却始终不变,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君不见老干妈董事长陶华碧,钻研数十年职位做最好辣酱;君不见格力总裁董明珠,降低广告投入,大力改善产品质量,反观某些企业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不惜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他们是去了自己的工匠精神,等待他们的是牢狱之灾。

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工匠精神有不同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承担起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若是政治家能勿失“工匠精神”,那么贪官污吏将会绝迹,更好的制度与体质将会出现;若是企业家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三聚氰胺、苏丹红指挥使字典里的名词;若是人人都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无害”的社会将会出现。

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人人都是不可被屏蔽的存在。若每个人都能勿失工匠精神,泱泱中华大地会更加温暖!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00字三

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00字四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作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作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器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00字五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

听听很有道理,“菲仕乐”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

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工匠精神”是一种“轴”精神。

北京人形容一个人“轴”,说的就是他钻牛角尖,不懂变通。用浙江人的话来说,就是脑子“一根筋”,不会转弯。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寿司第一人”超过50年的精湛技艺。让人惊讶的是,他的餐厅只有10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也从来没有扩张过,坚持“一根筋”半个多世纪。

“轴”不“轴”?可是,慕名而来的顾客都得提前几个月预定。但凡吃过的人都会感叹,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所谓的“轴”,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工匠精神”是一种“苦”精神。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在最珍视“工匠精神”的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

尤其是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每天都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有一夜爆红的互联网神话。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殊为不易。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2)

职场新人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017范文(一)

刚工作不到一年,心态还未平稳,而最近制造业内的热点话题——工匠精神,让我颇有感悟。

提起工匠一词,令我直接联想到的人物有两个,分别是鲁班和庖丁 。鲁班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他发明的木工工具一直沿用至今。鲁班勤于设计发明,每样工具也是反复实验、修改才制造出来,被称为“工匠始祖”实至名归。庖丁的故事来源于课本,在《庄子·养生主》中对庖丁解牛有这样的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大意是: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碰到的地方,肩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一个厨师可以让一件看似无趣的宰牛,登上大雅之堂,赢得别人喝彩,这才是让我们值得尊敬的地方,而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工匠。

工匠,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从事劳动工作的就是工匠。工匠是在普通工人的基础上对工作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工匠做工,不只是为了赚钱养家,而更应该是一种修行。在修行中体会工作中的快乐,提升工作的价值,唤醒心中的正能量。每个人并不一定要成为大家所说的那种“大工匠”,但人人都要有工匠精神。

于我来说,刚来所里不到两月,而工作心态却有很大转变。上一份工作是在产线,每天都是工作推着我往前走,根本无暇考虑自己应该主动去做什么。所以刚到物联网中心时,总感觉无所事事,又想着跟以前一样等待领导布置工作。而现在,所有事情不再是别人安排,而是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事,自己主动去推动工作向前发展。刚开始我还没意识到,等我接触到项目才发现,所有的工作准备自己都要主动去做,而且事无巨细,与此相关的都要了解学习。而在此过程中,初参加工作由于知识储备相对匮乏,日常简单的工作也感觉压力山大。但随着我慢慢接触,心中对项目有个全面了解,我才发现项目其实是无数小事件的累积,只有把这些小事情全都弄懂做好,项目才会顺利地进行下去,而这全部的过程也恰恰就是我的工作内容。基于此,我开始主动去学一些项目的相关知识,进行提前储备充电,日常工作也逐渐变得清晰明了,个人也不会再因工作上的事变得焦虑,从内心深处感觉工作其实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从工作中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其实也正是工匠精神的第一要义。

好多人说除了工作,你还有人生,把所有心思都花费到工作上也许并不值得。我认为人生处处有精彩,无法单纯衡量价值的高低,而要重在别人对你的肯定。工作中,我一直认为如果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一定要做好;能力之外,尽力做好。平常工作中,我主要从事电路制作,由于基础薄弱,做出的产品质量相对较差。工作工程中,同事对我的产品提出意见,我都虚心接受并尽力去修改。当他们肯定我设计中闪光点时,我会反复验证其可行性,力争做得更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别人对你的肯定与好评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工匠其工作的价值也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

工作之外,自己还有其他朋友时不时的也会在社交网络发表关于工作的抱怨,其实偶尔抱怨可以接受,但不可过度放大。抱怨谁都会有,毕竟人无完人。我们可以学习许多成功的人士把这些工作的不如意去转化为动力的方法,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每一件事。在工作中,不会的东西有很多,把它们丢开,工作就没法进行,迎面处理这些问题势必耗时费力,心神忧虑。其实换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些问题我们自己可以试着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其他同事的帮助。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这样才是一种面对工作的良好心态。此外,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抱有初学者的心态,这样面对新的知识点总会有求知的欲望,也不会因重复工作而疲倦懈怠,还会为技术的精进而受到鼓舞。工匠之心莫过于积极工作,守得云开见日出。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个号召一经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这也充分说明现在的中国确实亟需工匠精神,而制造业更是与之密切关联的核心领域。

中国正在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粗加工行业附加值较低,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的增长。要想做好转型工作,必须要把提高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创造性作为目前工作的重点。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千千万万奋斗在一线的技术工人怀有工匠之心。像走出国门的高铁,就是最好的例子。高铁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代表,国家高度重视,国内主推,高铁行业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方面,宏观环境尊重并认可工人的劳动成果,一方面,工人们以工匠精神去创造实践,两个部分完美结合,才实现了高铁的“走出去”战略。

在提高产品品质和增强个人创造性的漫长过程中,需要包括我们研究所在内的所有人一齐努力。除了工匠精神,我们还需要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要遵循或者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正确方法。正确的运用科学方法,可以在工作中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发工作讲求快速、有效,同时也就要求我们除了工作上严谨、负责,还要讲求方法策略。科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去专注品质与创新。

工匠精神,并不是要求将任何一件事都做到极致,而是要用追求极致的心态去专心、专注于任何事情。诚然,现实中有机会成为大师的人不多,但是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大有人在,我也将督促自己在这条道路上持续努力、前行。

职场新人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017范文(二)

记得在上学期间,恩师数次提到一个概念——PPM。PPM是part permillion的缩写,译为每百万分中的一部分,即表示百万分之几,或称百万分率。当我们的企业还在用万分率、千分率甚至百分率来统计产品的废品率时,PPM这个原本被应用在溶液浓度上的化学概念,已在欧美和日本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表示每百万个产品中的废品率。让我震惊的并不是这些工业制造强国采用“百万分率”这个量级来统计产品的合格率,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佳能和尼康所生产零件的废品率可以做到5PPM以下。相对于国内的制造业,废品率能做到200PPM以下基本都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了。将这样一个参数放大到产品甚至整个制造业,我们国家与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也就显而易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产品始终被贴上“粗制滥造”、“不耐用”、“精度低”等刺眼的标签呢?

国内多数企业所追求的往往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带来的即时利益,这是符合企业利益的,因为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最先被淘汰的一定是那些不盈利和亏损的企业。而盲目和过度追求即时利益也会渐渐蒙蔽人们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产品的灵魂——品质,在长期的竞争中,最终被淘汰的一定是那些不在产品上精益求精的企业。而这就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政府报告中所提到的“工匠精神”。决定德国、日本产品质量的其实并不是其所谓的高效管理方式,而是在这些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中,每一名工程师、技术员以及管理人员都依靠信念、信仰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坚定不移的选择。所以,像西门子、欧姆龙、尼康和佳能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长盛不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娜塔莉波特曼是我最欣赏的女演员之一,在2015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做演讲时,她是这样描述在日本吃寿司的经历:“几年前,我与丈夫去东京,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寿司。我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不吃鱼的,所以你们能想象他们提供的寿司有多好吃了,即便只是蔬菜,味道简直像梦幻一般。但让我们费解的是,如此美味的寿司店却只有六个座位,为何不开一家大一点的店面做成全城最火的餐馆呢?当地的朋友像我们解释说,东京所有最好的餐馆的规模都不大,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想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将一件事做到至善至美的过程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我想这是对日本“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

首先,我认为“工匠精神”的基础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热爱,才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有将这份工作做好的热情和决心,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会为自己做的好而骄傲,做的不好而愧疚。所以也就不难想象一个全然没有工作热情的人很难将一件事情做好做精。其次,是对于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古人所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将工作仅仅视为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这不就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吗?其实,如果仔细想想,市场经济之下“精益求精”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优点:作为生产者,理应对产品负责,理应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负责,而负责任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把生产的产品做到最好。过于浮躁的社会让诸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人意,这才让日本和德国的产品在这方面显得太过难能可贵。再次,是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放眼古今,在各行各业中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拥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他们在一条道路上坚定的前进,他们不惧怕失败也不放弃挑战,在失败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从而不断的克服困难,超越自己。所以,如果没有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实现“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空谈。最后,我认为是善于学习和钻研的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他们善于从世界范围的广度来关注技术发展的状况,不断地学习世界的最新技术,然后要么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结合,要么根据自己对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理解把这项技术加以改进提高,做到更好。那到底如何才能身体力行,并引导我们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培养出更优秀的自己,而非将“工匠精神”仅仅当做一句口号呢?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3)

工匠精神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这次很荣幸能够参加管理层的培训,使我更加系统地学习了**的发展历史,也了解到化工在风控、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些管理架构,也知道了化工的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又重新学习了党章、宪法和十九大精神。

借机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来自于聚酯原料中心,主要负责原料PTA的中小单销售工作。前边的微论坛有很多的领导都谈了想法:有谈管理的、项目的,也有谈创新研发的,有谈智能化的、网络安全的,也有谈环保的。和这些大战略、大项目相比,我做的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都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做的小事。但是既然公司设置了这个岗位,也赋予了我这个岗位的工作,那么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有它的价值。其实我认为基层员工做好自己的一件件小事就是为公司大战略大项目实施落地的最好保障。所以基层员工很重要,做好小事也很重要。那我就只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先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锻炼自己的才干。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抬升自己认识问题的高度。我也希望把在市场中遇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出来,积极参与到部门的发展中,能够为部门在决策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上次的培训中朱总介绍了我们化工的十三五战略目标,在坐的各位领导可能都在一起讨论过多次早就知道了,但我是第一次这么正式的知道了公司的这个大方向——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这也让我们基层的目标更加明确。我是真心希望我们化工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样我们个人也就都有机会再提升一步。

最后,我愿意通过加强学习和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做专,提升自身修养,勇于担当,为公司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尽一份力。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体现为知识、科技、创新尤其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高精尖工匠型人才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腾飞对工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先导,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与之相适应,相关专家学者也逐渐将研究关注点转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得以全面展开,在价值定位、培育环境、培育目标、培育课程、培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特点

(一)赋予工匠精神培育的特有价值

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工匠身上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行业制胜的法宝。这是因为,所生产产品如果没有匠心、匠技、匠艺和创新元素的有机融入,就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很快被淘汰。严肃、规范、细致有时甚至近乎刻板的敬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养成了德国工匠的责任意识,成为德国企业生产设备之精密、制作之精良、生产过程之精细的秘诀,这种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某个产品使之获得国际市场“隐形冠军”的称号[2],有力保证了所生产产品成为高质量品牌,助推德国制造业成为世界翘楚。日本工匠素来就秉承卓越匠心的态度和对工作执着热爱的精神,日本企业一向信奉精益求精和追求细节理念,使所打造的精巧产品向来以精致的机械结构、精湛的技工技艺、精密的生产工艺而闻名于世。他们认为任凭质量不过关产品流通到市面上是一种耻辱,与收入金钱多少没有关系,从而有力塑造了日本技术“高精尖”、日本产品“品质一流”的国际形象[3],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跑者。瑞士工匠以满腔热情、极为用心、坚定执着的匠魂精心打磨、细心雕琢机械表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发丝小的构件,精心提升零件精密度和复杂度,专注产业创新和升级,专心研发复杂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精益求精地对待产品质量,使瑞士钟表成为世界钟表行业领跑者,能够傲视群雄而成为世人追捧的奢侈品牌。

(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和谐环境

发达国家大都认识到只有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和谐氛围,将个人荣辱与产品品质挂钩,给予工匠相应的社会地位,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敬业、乐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一是社会舆论环境。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早就把“匠心”渗透于国民内心之中,将成为大国工匠作为最令人羡慕的荣誉;美国让工匠的工作有舞台,生活有尊严,使之常年活跃在全球工业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最前沿[4];在日本,“匠”常常被看作是荣誉的象征,工匠会得到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二是法律制度环境。德国建立起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美国法律严格规定不准进口有坏点的产品,让诸多国家加大了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工匠在技艺上要精益求精,保障产品质量。三是校企合作环境。德国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实习必须按照程序操作的严格要求在企业完成;美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企业优秀员工加入校企合作队伍;英国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开设课程之前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企业也会派人在行业技能委员会任职,确保了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三)厘定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目标

发达国家均强调只有从“德”的工匠品质和“才”的工匠技能这两个维度来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够圆满完成工匠精神培育任务。因此,发达国家大都以树匠心、立匠德、励匠技为培育目标。由于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关注侧重点不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特色。德国为了保持制造业精度高、质量优、技术超前等优点,以纵横交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纵向上来看,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从横向上来讲,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超越了具体职业、专门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5]美国制定了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索创造的能力等,具体来说由知识(相关行业的专业理论领域)、态度(职业动机、情感和理想领域)、经验(实训活动领域)、反馈(测评、评价领域)等四个维度所组成。日本政府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职人精神”为目标来培养未来建设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精湛的技艺,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的职业道德,完美的个性人格、独立自主的品质以及善于创新、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意识。[6]

(四)开发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定课程

发达国家普遍将确定课程内容作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既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匠职业素质的高低。课程内容的确定大多以未来工作岗位为导向,瞄准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实施。为了增强工匠精神培育实效性,德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领域为根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工作行动的整体性,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有序化,强调典型工作情境中的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在美国,由若干资深从业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将某一个特定职业目标进行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两个层次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形成能力汇总表。然后由教学专家来确定具体教学单元或模块,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进行顺序排列,将若干相关单元组成一门特定课程。[7]日本既通过“道德教育”(“爱国心”教育、“心”的教育、个性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的日本教育)来影响“职人精神”,也采取寓于“专门德育”(“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的“职人精神”培育和寓于各学科中“职人精神”培育方式进行,还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职人精神”培育,其指导思想、内容、措施均与“职人精神”紧密相关。

(五)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发达国家广泛认同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多样化背景,在企业产品已由单品种、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转变的外部环境下,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才能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是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紧密结合,形成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观念,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具有学徒和学员的双重身份,技能养成的重心更加侧重于企业,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卓越匠心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模式”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推出,随之出现了并列式、交替式、双重制、底特律契约、企业与学校契约等模式,强调能力培养和训练、具有个别化教学性质的CBE职业教育模式,又在许多社区兴办“工匠工厂”,有针对性开展“工匠运动”,提出“今天的DIY,就是明天的美国造”口号,重振了美国制造业。瑞士采取由培训中心、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所组成的三方协作的“三元制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理念,由企业行业牵头,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不同类型校企合作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展现出学徒培育的高效性,为企业“量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严谨意识的工匠型人才。[8]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一)把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存在“重技术、轻素养”的倾向,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会重点关注综合素质,不仅对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能力进行评价[9],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用工匠精神内涵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既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没有体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特点,突出技术性而缺乏人文性特征,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融合理念,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以工匠精神内涵来引领校园文化转型,打造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构建由学生、教师、校内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能手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格局,共同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文化气息。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尽管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是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够明确。工匠精神是匠心、匠技和匠魂的统一体,其内涵特征也必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知识结构上讲,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组成;从能力结构上说,应当具备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素质结构来看,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10]

(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更多关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忽视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过多关心知识结构的形成,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既要用好思政课程,又要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渗透工匠精神意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要素和专业特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践行工匠精神理念,将专业实训教学有机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中,使工学结合市场化。

(五)让现代学徒制成为工匠精神培育首选模式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

机电类专业作为中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批机电专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同时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优秀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极致,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从业者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通过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能够全面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有效方式。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程度。“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工匠对于自身的产品要经过不断的精雕细琢,改善的产品制造工艺,享受产品在匠人手中升华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中能体系出匠人们对细节要求之高、对品质追求之完美。工匠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我国工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源泉,更是现代社会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精神。工匠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我国传统古代工匠例如铁匠、木匠等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其打造的工艺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工匠精神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需要人们具有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内涵。

2当前中职机电类教学的基本现状

2.1工匠精神教育不够全面

在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还不够全面,关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少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机电类专业中许多学生将来都会走向制造岗位,制造岗位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要求较高,而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工匠精神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缺少接受专业工匠精神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机电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是制约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理念方法待更新

在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法”,教师大量地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需要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2.3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是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4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大部分教学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的在机电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中历练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亲身经验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中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中职机电类教学模式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挖掘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内涵,具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首先需要完善教学制度,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内容加入教学制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效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学制度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关注在机电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自身技术的细节,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高水平、高标准完成课程训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制度作为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准则,将工匠精神进行融合,能够使教学制度中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性方式,所以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对教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3.2创新教学理念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样是教学进步的根本性举措,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后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机电类教学对于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而通过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专业的机电设备,在以专业设备、仪器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匠精神能够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调整,所以需要中职院校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工匠精神来指导教学理念方法创新工作调整,对于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3开展标准机电实训

实训是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机电类专业需要开展标准机电实训,并加入更多的工匠精神元素,在标准实训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标准机电实训模式,中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确定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够得到专业的标准实训机会,又能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是中职院校开展标准机电实训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未来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发展的主要方向,相比于传统的标准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企业中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得到充分的检验,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自身不具有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散漫且形式化,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足,从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育教师团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虽然现代教学制度与传统师徒制度在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师或师傅不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或徒弟,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递下去,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匠精神教学,发挥出工匠精神对机电类教学模式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开展高效率、高质量工匠精神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机电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玉林.新时代中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2.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政府治理现代化,“匠人精神”,公职人员,政府组织,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6-0082-04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政府组织自身进行一次从头到脚、从精神到体系的全方位变革,仅仅关注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创新是不够的,更要关注实际中遇到的政府组织中“人”的问题。当前,“技术成了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根源。然而,我们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依赖技术的惯性又一时无法改变,反而在问题成堆的地方更加增强了对技术的期待” 〔1 〕。面对政府治理创新的课题,我们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组织层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公职人员的精神层面,关注“公共人”的重塑,关注新政府治理精神和政府“匠人精神”的塑造。

一、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需要“匠人精神”的理念和动力

“匠人精神”又称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匠人精神”的内涵包括专业敬业、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一丝不苟与坚定不移。具体来说,真正的“匠人”可以为了自己的产品花费数十年时间,“十年磨一剑”,一个企业更能够用上百年研究、制作一个产品,赢得世人的倾心。因而,事物被匠人制作成艺术品,被赋予匠人的灵魂,匠人也在制作工作中体会工作、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毫无疑问,“匠人精神”来源于人类社会的专业分工,社会劳动分工是“匠人精神”萌发的最重要前提。从政府发展角度来看,“匠人精神”之于政府也同样弥足珍贵。自政府组织成为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独立组织、公共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开始,政府就担负着创造和维护公共利益、处理公共事务的社会责任,这种基于公共事务的社会分工让社会对政府“匠人精神”的期待成为可能。当前,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在地方基层政府一级,直面社会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公职人员秉持什么样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品格是影响政府发展和治理的基本问题。政府公职人员所应塑造的“匠人精神”,不仅仅要求“关注产品与服务”、“精益求精”,同时也赋予了“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等公职人员的职业精神。总之,在政府内塑造的“匠人精神”,既突出“匠人精神”的本质,也包含了公职人员的“公共人”属性和职业精神,同时,也更凸显了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最基本的期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处抓起,改造政府,追求“善治”。政府欲善其治,必先善其政。善政应当具备民主、服务、责任、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八个要素,此八个要素几乎都是“匠人精神”所聚焦的重点。其中,责任、质量、服务、专业和廉洁是善政对我国政府建设的要求,更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对“匠人精神”的直接诉求。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匠人精神”正是我国政府所欠缺的品质,推进政府发展和治理现代化,需要以“匠人精神”的理念来改造和建设政府。

(一)责任:塑造富有“匠人精神”的现代政府,就要使政府真正专注于治理责任。明确政府责任,建设责任政府,明确和重视政府的回应性,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政府所面对的公共事务和管理问题愈加复杂化,政府治理继而变得更加碎片化。碎片化的政府治理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政府治理难度的增加,难以科学有效地履行政府的治理责任。塑造富有“匠人精神”的现代政府,就是要以专注于细节的“匠人精神”来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在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面前,使政府真正专注于治理责任,做好每一件事;同时,富有“匠人精神”的政府是习惯于“自我较劲”的政府,塑造“匠人精神”就是将履行责任真正作为政府根本责任的内化过程,将“回应顾客”作为政府的根本责任并提升到精神层面,完善政府履责的机制,提高政府履责能力。

(二)服务:“匠人精神”将服务内化于人心,让服务成为政府“匠人”的工作追求。“政府的责任就是以最有效益的方式提供使其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功能” 〔2 〕11,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将政府服务职能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将服务从责任体系中抽出,坚定地推动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实际的建设。政府治理对于“服务”这个现代政府基本理念的追求,需要“匠人精神”在思想上作为推动政府服务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强化政府的服务属性,就是要建设一个“办事的政府”,而不仅仅是“发声的政府”。建设富有“匠人精神”的政府,就是将政府的工作重点圈定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事上来,使政府公职人员更加聚焦于自身服务职责和工作,排除多余干扰,“多做而不多说”。另外,所谓“事在人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绝不应脱离公职人员的“自身革新”,我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的关注也绝不应停留在组织建设方面,更应当关注“为事之人”。服务型政府将服务定位为政府公职人员的最基本职责,“匠人精神”则将服务内化于人心,使工作职责与人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让服务成为政府“匠人”的工作追求。

(三)质量:“匠人精神”专注于工作结果与质量,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保障。理查德・桑内特将“匠人精神”定义为,“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 〔3 〕76,“所有领域的匠人精神都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标准最为重要,对质量的追求理想地变成其自身的目的” 〔3 〕76。公共组织也不例外,我国政府要推行善政,必须关注政府行为的结果,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匠人精神”专注于工作结果与质量,这是最基本的特点。在我国政府中塑造“匠人精神”与善政的要求相互契合。我国政府治理追求治理结果,以服务质量为价值标准,尤其需要“匠人精神”为政府公职人员带来一种“因成果而自豪”的意识,将自我所提供和产出的公共产品作为个人心理满足的载体,将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作为自身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正因如此,塑造“匠人精神”才会成为良好治理的助推力,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保障。

(四)专业:“匠人精神” 是治理行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追求,与政府治理的专业化相契合。俞可平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有五个标准,即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及协调 〔4 〕4。我们在政府中塑造的“匠人精神”既是效率的表现,也是一种有效的协调,更是一种治理行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中庸》写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协同治理理论,还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实践,都对公共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细化分工的要求。不仅仅是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方面,而且在政府内部治理的专业化发展方面也愈加趋于细化。政府更为专业化的分工,要求公职人员改变在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面前僵化的思维,而要求其专注于服务工作本身。如此,“匠人精神”与我国政府治理在对更为专业化的追求上契合起来。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更为负责的政府、规范的体制和专业的公职人员,这种专业化的诉求无论在组织安排上,还是在政府治理的思维变化中,都体现了“匠人精神”所秉承的基本内涵。分析表明,专业化不仅是我国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也是塑造“匠人精神”的基本要求。

(五)廉洁:“匠人精神”是一种“安静”的为政理念和方式,有助于廉洁政府建设。“公生明,廉生威”。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最为突出也是曝光率最高的问题就是政府的廉洁度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同样可以取经于“匠人”。“匠人精神”在我国政府对廉洁度的诉求中,所能提供的精神资源是一种“安静”的处世之风。由于对工作本身的专注,对结果的悉心追求,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足以影响“匠人”对于完美的追求。塑造“匠人精神”,就是要营造出这么一种专注于工作的“安静”而“忘我”的环境,“匠人精神”就是以这样一种近乎于“愚”的方式,将人与工作结合起来,安静享受工作带来的尊严与荣誉,克尽职守。我国政府应有的“匠人精神”不仅要关注产品本身,“自我较劲”,关注质量,它更是一种“安静”的为政理念和方式,是一种对职责的长期默默地坚持。坚守职责,克尽职守,安静做事,低调做人,这对于我国廉洁政府的建设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打造符合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匠人精神”,要厘清三个关系

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匠人精神”有诸多紧密的契合点,塑造政府的“匠人精神”,对于推进我国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不无裨益的。不过,将一种经济体系中甚至是传统手工业模式下的相对传统的精神理念作为推进我国现代政府发展的助推器,又必然会出现许多理论和现实的质疑。所以,将“匠人精神”理念借鉴过来以推进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理论和现实中需要梳理清楚以下三个关系,解答塑造我国政府“匠人精神”的各种质疑。

(一)“专业精神”与潜质通才的关系:专注于做事与培养通才并不矛盾。专业分工与潜质通才问题一直是行政组织管理的难题。必须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公共事务复杂化和碎片化,现代行政管理、现代政府治理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行政专才,通才同样影响着政府行政的效率和治理的成效。所以,“匠人精神”将专业分工提升到理念高度,近乎迷信地要求政府治理专业化,重视专业人才,忽视潜质通才,这都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同时,还有观点认为,“匠人精神”是强调一种“客观化”的精神,而这种客观化的含义就是:由于过分专业的态度而只专注于产品和结果,忘记了自我,事物被制造成“物自体”。

不过,这样一些批判并不客观。所谓“物自体”的制造过程,并非一个单纯将“专业精神”发扬至极限的过程,它同样是一个个体精神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技能与思维的提升都将得益于匠人专注的精神,政府治理也一样,只有细致的专业分工,才会有更加完美的治理与更为杰出的公职人员。必须指出的是,在专才还是通才的问题中,对“匠人精神”是有一些误解的。专注于做事与培养通才并不矛盾。“匠人精神”强调专业分工,但并不排斥潜质通才;它推崇精益求精的工作,但并不圈定职位。“工作”与“职位”在这里是不同的,“匠人精神”只限定工作的“精细”过程与结果,并不限定个体对多元职业的追求。所以,富有“匠人精神”的政府,并不是内部职位固化的官僚制金字塔,而应当是负有“公共人”责任感的公职人员的职位集合。

(二)“精益求精”与政府绩效的关系: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扩大到治理时效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时指出,政府机关应“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政府的绩效管理问题同样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政府绩效问题就是在政府治理中突出经济、效率和效益的问题,就是追求政府治理“帕累托最优”的问题。所以很显然,在塑造政府“匠人精神”的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与政府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过分专注完美治理的政府显然会在治理过程中花费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时效性也就成为重要问题。

对此,应当承认“匠人精神”与工作时效所存在的这种客观冲突问题,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塑造富有“匠人精神”的政府对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富有“匠人精神”的政府是一个追求卓越治理的政府,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确实有以牺牲时效性而换取优质公共产品的可能。所以,面对这种问题,政府治理应当明确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保证公共产品质量前提下创造更多的“过程价值”。换句话说,塑造政府的“匠人精神”,应当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扩大到对待治理时效中,严格按照时间要求、质量要求来评判政府治理的效度,这是克服这个问题最为直接的办法。

(三)“细化分工”与整体政府的关系:分工与合作其实不是对立物,良好的“匠人精神”反而会起到粘合组织的作用。“匠人精神”与现代政府的另一个实际问题与矛盾是“细化分工”与整体政府的问题。当前,各国政府从实际问题出发,面对碎片化的公共问题,越来越多地采用整体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推动整体政府的构建来应对公共问题。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同样也将整体政府的建设提上日程,“无缝隙政府”“跨部门管理”等理念更多地被理论界提及,得到了政府的更多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匠人精神”这种基于“细化分工”的工作理念仿佛在政府治理中并不合时宜。政府分工越细化,越难捏合为一个整体,府际治理也更难以落实,整体政府将为“匠人精神”所累。

虽然如此,我们仍需要转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细化分工”与整体政府的问题其实是分工与合作之间的契合问题。在现代政府理论中,整合部门资源,追求府际无缝隙联动的思想是积极进步的,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塑造政府“匠人精神”的紧迫性。“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它总归在朋友之间确立了一种联合,并把自己的特性注入其中。” 〔5 〕20分工与合作其实不是对立物,良好的“匠人精神”反而会起到粘合组织的作用。正因为明确分工,才会有更多的协作,有了“匠人精神”,有了更多的相互尊重,政府才会更像一个整体。所以,塑造政府“匠人精神”影响政府整合的看法是幼稚的,“细化分工”与整体政府的问题其实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一个伪命题。

三、多措并举,塑造政府治理现代化中的“匠人精神”

塑造政府的“匠人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理论的深化发展。在我国政府中塑造“匠人精神”,让“匠人精神”成为推动政府治理的精神力量,应从公职人员、政府组织和制度机制这三个角度来探讨。

(一)加强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组织认同感。人是政府治理的第一要素,公务员是政府最重要的治理主体,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践行者。塑造怎样的人,培育怎样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怎样的工作精神,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所以,塑造政府“匠人精神”最重要的途径应当从公职人员本身的角度出发去探讨。首先,应当努力树立“公共人”的职业道德,使“匠人精神”成为公共组织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来自于长期的道德训练,以及个体的尊严意识。另外,任何职业的“匠人精神”也都来自于从业者对于职业的好恶程度。所谓“嗜之越笃,技巧越工”,从政府的“职位-人员”匹配角度出发,增加“对不同工作的倾向性”在选人用人中的权重,重视个体在职位工作方面的心理倾向,应该也是培养“公共人”职业道德、塑造政府“匠人精神”的有效途径。其次,要重视强化政府内部的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是一种人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在政府组织与成员之间,同样存在这样一种组织心理契约。这种政府内部的组织“认同”所重视的并不是成员的所作所为,而是成员属于哪里、什么职位。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我们就可以理解个体附加于归属感之上的巨大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个人对组织的认可,而个体对组织的认可则又与对工作本身的接受度相互影响。所以,重视政府组织认同感,就是关心公职人员的工作幸福感,归属感的提高,工作认同度的提升,对于塑造“匠人精神”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政府组织的现代化模型、结构及运行。组织是政府治理的第二要素,构建怎样的政府组织,对于塑造政府的“匠人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政府组织发展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得政府组织改革必须朝着“扁平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所谓“整体政府”“无缝隙政府”也都是灵活的、扁平化政府组织的具体模型。从这个角度出发,塑造我国政府的“匠人精神”,要求政府更多地以公共事务作为组织结构调整的基点,以工作带动组织发展,关注公共事务本身,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其次,从政府组织的功能角度来看,以理性官僚体制为基础的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绝不能全盘放弃,组织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官僚体制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新与旧的问题,而是适应性的问题。在塑造政府“匠人精神”方面,稳定的理性官僚制结构同样可以发挥应有的功能,稳定的组织程序、稳定的内部环境,这些都是孕育“匠人精神”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再次,从组织的运行角度来看,塑造我国政府的“匠人精神”,应当适当打开组织的“枷锁”,赋予公共服务职能更多的自由,让更多的“公共匠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让政府自身和社会都能够接受这种公共服务中的“匠人”行为。

(三)做好具体的、科学的制度与机制安排。塑造我国政府的“匠人精神”,在政府公职人员和组织两方面都有了具体的安排,最后则需要将组织与个人的两套系统有机整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机制角度来思考政府“匠人精神”的问题。从制度机制的角度出发,塑造我国政府的“匠人精神”需要具体的、科学的制度与机制的安排。首先,从制度出发,要重视我国政府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尽可能地将制度外的规则、规范纳入制度之内,完善制度体系,给政府治理创造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为“公共人”的塑造提供制度保障。由此,政府的“匠人精神”才有可能得以孕育,“公共人”的塑造才会更加制度化。其次,从机制出发,完善我国政府的各种组织机制是塑造“匠人精神”的有效手段。从选人用人机制开始,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甚至整个政府的管理机制,都要以塑造“匠人精神”为参考,对事对人的一系列管理流程要以塑造公职人员的“匠人精神”为目标。有了一整套制度机制的保障,并使之得到认真切实地落实,塑造我国政府的“匠人精神”将事半功倍。

总之,“匠人精神”这样一种产生于手工业时代而又盛行于高科技时代的理念,将在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对我国政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匠人精神”,虽有理论与现实的具体问题,但只要切合我国政府发展的实际环境,寻找到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匠人精神”的有效契合点,就能形成推动政府改革的崇实务实支点。毫无疑问,这方面也提出了今后政府改革的任务,也是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论高度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变革〔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李军鹏. 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美〕理查德・桑内特. 新资本主义的文化〔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7)

上下五千年,中国曾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制造行业发展,精密探测的地震仪,深埋千年依旧锋利的古剑,无不彰显着当时顶尖的工业技术。然而反观现代,沿海城市的大型乃至超大型代加工厂比比皆是,均是以增加熟练度或扩充人力来提高产能,却无丝毫创新之法。中国工业已然被称为“世界加工厂”,长此以往,中国工业将无以为继。

近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理念风暴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让国人悚然惊醒。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已有顶尖工业水平上的持续创新力以及德国人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熟练无失误,仅以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里,精益求精乃为“工匠”。

中联重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先驱企业,不断有新型产品的技术参数突破世界纪录,每年的专利发明质量和数量也都远远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创新研发力度不可谓不强。但作为基层员工,如何在管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需要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坚持,多努力,对待工作和同事不骄不躁,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成为一个自我升华能力的“匠”。如何才能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本职工作完成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延伸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企业作为员工发展共同体的同时,也是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久以来,日本老字号企业的前瞻性令世界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怎么能从一瓶小小的酱油,看到一个巨大生态链的延展?因为背后的素直之心,对自己事业的执着精诚之心,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纯洁无暇,不受名利侵染。工作已经不再是赖以为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和最高追求,这,才是工匠精神的人格基石和灵魂所在。

拓展阅读:工匠精神——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