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匠事迹材料

工匠事迹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31 18:25:21

工匠事迹材料

工匠事迹材料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uddy2009”为你整理了这篇践行“工匠精神”先进干部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勤奋学习,政治立场坚定。一直坚持强化政治学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格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绝对忠诚。坚持用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疫情期间,指导市、县监察机构做好疫情特殊时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起草加强复产复工企业安全防范和技术服务指导性文件2份,制定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许可延期办理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安全有序复产复工。

二、能力突出,工作成效显著。完成2018、2019年度特种设备许可鉴定评审经费清算及2019、2020年度许可鉴定评审、无损检测和作业人员考试经费申请工作。多方请示协调,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作业人员考试由中介服务转化为技术性服务,转化结果以省政府3号令形式发布。连续两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电站锅炉范围内管道专项整治。建立严把燃煤承压锅炉安装告知、监督检验和使用登记等“三关”的工作制度,在全省范围内杜绝新增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锅炉。组织实施燃煤承压锅炉能效提升工程,有效保证了全省新出厂燃煤承压锅炉热效率不低于80%。制定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单位和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单位许可手册。

工匠事迹材料篇(2)

记第二届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张飞

张飞,男,现年岁,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神火集团葛店煤矿机电三队副队长。该同志自年入矿以来,便树下了扎根煤海,以矿为家,奉献矿山的决心和意志,他在工作中努力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经过他本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他由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一名优秀的基层区队管理干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张飞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拼搏了十多年,在这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时刻不忘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养成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经过余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年月,安徽淮北至永城葛店矿矿井高压供电线路因当时下大雨,线路下有树木造成了线路接地,发生了短路事故,无法供电,而我矿井下涌水量又大,如果不能及时供电,就有发生淹井的重大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张飞同志积极主动请命参加了清除砍树行动,在当时还下着大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凭着敏捷的身体,连续爬树数余棵,用斧头砍树杆,加上自己精湛的工作经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终于及时恢复了矿井供电。他的出色工作表现受到了矿领导的表扬,同年他被矿评为先进个人。

年月,由于葛店煤矿井下采区出水,当时水泵和供电设备全部泡在了水里,在这容易造成整个采区被淹的紧急情况下,矿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张飞同志凭着自己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第一个跳到齐胸深的冷水中和同事们一起搬出机电设备,进行抢修,经过三个多小时摸爬滚打,开关水泵被及时修复,恢复了正常排水,为我矿减少了一次重大经济损失。同年他被矿评为矿山“攻坚功臣”。

××年月,在葛店矿机电设备达标过程中,副井底中央泵房地坪硬化工作,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张飞同志带领机修班十余人,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衣服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多少次,手被水泥都烧烂了,一碰到水就钻心的痛,他强忍着疼痛,拼命地干,班里的同事送他外号“拼命三郎”。就这样和大家团结在一起经过共同努力,终于提前四天圆满完成了该项任务。同年被矿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年月,在葛店矿井下—采区安装寸供风管工程中,张飞同志带领七名同事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不到十五天的时间里,安装寸管路多米,最后因身体支持不住,累病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们劝他休息,他说时间紧,任务重,不肯休息,最后提前八天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受到了矿领导的多次表扬及嘉奖。

在专业技术方面,张飞同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电工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研究出了电器设备过热的预防方法,有效的反设备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全年所辖设备影响时间为零的好成绩,保持了设备质量标准化。并在工作过程中钻研出了一套常用工具(扳子、钳子、螺丝刀等)快速使用方法,综合开关综保排查故障程序法及各种设备的漏电快速排查法,使设备的检修和故障排查时间缩短了一半。在年矿举办的井下电工青工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一名、矿第二名;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二名;××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三名,同时获得集团公司采掘电钳工技术比武第一名;××年度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采掘电钳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中,勇夺桂冠,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技术能手”和“河南省技术能手”光荣称号,同时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煤矿基层区队的管理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井下现场跟班时,他重点抓好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他深知,安全是天字号工程,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因此工作中他时刻要求和带领职工严格按章作业,并处处率先垂范,在他余年的管理过程中,从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并且由于纪律严明,他带领的队伍连年被单位评为“优秀班组”和“党员示范岗”,他管辖的工作范围多年保持了“精品工程”。

张飞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爱岗敬业,扎根煤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表现出了工人阶级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他拼搏进取,争创一流,为矿、为集团公司争光,他团结协作,友爱互助,无私奉献,展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张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反映了工人阶级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他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继承老劳模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又反映了新一代劳模的时代精神和豪迈气概。

张飞同志工作中的那种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强烈的工作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的工作态度,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永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他在为企业做出无私奉献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集团公司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在煤炭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匠事迹材料篇(3)

追其“冷市不冷”的原因,儒匠传奇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勇用“也许是因为我们恰好看准了市场。”一语带过。深入采访后谢勇才道出其中的原因,他此前对市场做了详细的调查,并采用众多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材料,做最经典的传统家具,去粗取精,在工艺上下足功夫,实现真正的精品品质。

儒匠传奇前身为一家专做“中式家装”的公司,且具有一定规模,承接过多个大型的装饰装修项目,其中也不乏国家级项目。他们对中式文化和雕刻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公司的搬迁及选址问题,人员以及工厂的运营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此,谢勇重新整装待发,改变经营思路,将长期以来的兴趣爱好融入到事业中。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此前的一些机缘,让谢勇走了一个大大的捷径。他在做家居装修的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了艾克收藏的家具;也看到了龙顺成库房中的精品老家具;并有幸结识了红木业内的众多知名专家、行家及专业设计师。各种机缘巧合和周围行业专家的影响,让谢勇从单纯喜欢家具,到不断地学习研读艾克、王世襄、胡德生、张德祥等众多业内专家的书籍,同时他也关注类似于《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这样的专业期刊。谢勇用四年的时间,认识家具、专研工艺,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了解市场,分析流派,研究家具的造型、榫卯结构等。

工匠事迹材料篇(4)

提到“匠”,我们总能想到的是诸如“木匠”、“瓦匠”、“铁匠”这些体力劳动者,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作用下,称呼教师为“教书匠”自然会引起教师群体的排斥。可是,我们细细挖掘“匠”的内涵,会发现它除了指代“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人”外,也含有“灵巧、巧妙”的意思。更何况,“匠”所代表的“技”又是通往“艺”的必由之路。由此,笔者以为,为师者需要做有“匠心”的“教书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的风格,这样才有可能慢慢转向为教育教学的“艺术家”。

《庄子・达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梓庆的人能雕刻木头做L,L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准备做L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这个时候,我已经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L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L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鬼斧神工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这就是非常出名的《梓庆为L》,而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蕴含了中国最早的“匠人精神”。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发呢?

首先,做一个有“匠心”的老师要懂得专注。任何一件精美艺术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每个环节的处理细致和到位。梓庆为L,先让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在胸有成竹的时候走进山林选取最合适的材料,一旦着手雕刻便全身投入,身心归一。于教师而言,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育人,也需要心怀这样的一份虔诚。文本解读需要综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不想当然,更不能好高骛远。与学生相处时,需以了解和关怀作为前提,注重沟通的有效性,要将每一次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当成走进其心灵深处的“仪式”,如此才能在面对学生时流露真情、表达真爱,进而将育人化为一种不留痕迹的“绕指柔”。

其次,做一个有“匠心”的老师应做到荣辱不惊、心态平和。社会的高度发展导致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一种价值观念认为“付出”与“回报”要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教育本就是一门“慢”的艺术,快不了,更急不来。梓庆为L之前斋三日,将功劳、地位、金钱等完全抛之脑后,一门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自然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于教师而言,也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摆渡人”,把学生从这个彼岸渡到那个彼岸,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从实际的教育生活来看,如若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很多附加的东西也会随之而来,比如来自学生的亲近、同事的肯定、家长和社会的信赖等等。何况,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无论是精神层次还是物质层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像网络上流行的这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再次,做一个有“匠心”的老师要尊重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术到极致,几近于道”,从梓庆的例子可以看到,他带着对树木和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制作时达到忘我的境界,做出来的L自然是巧夺天工的。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应该将尊重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前提:学科教学要遵循学科的规律、育人要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客观规律。只有尊重了规律并且科学运用了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工匠事迹材料篇(5)

竹子,一个被烙印上“古老东方”气脉的符号,与奢侈王国Gucci的缘分竟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一只只有着竹节手柄的包包已经和Gucci画上等号。耐人寻味的跨海结缘,古老的东方意韵,精湛细腻的手工雕琢,也许这就是竹节包能经受时光考验的原因之一。

匠人之心铸就经典

在位于米兰的Gucci私人典藏馆中,珍藏着自创立以来所有瑰丽的历史记忆。其中以独立展台展示着的白色猪皮竹节包,正是1947年问世的第一只竹节包款。它以马鞍外形为灵感,相衬的竹制旋转闩扣以及弯曲的竹节手柄,散发着令人屏息的傲人美态,俨然成为Gucci的传家之宝。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竹节包在瞬息万变的潮流中始终保有尊贵而独特的位置,令人不禁想要前往Gucci王国寻找它经久不衰的秘密。

驾车从佛罗伦萨市中心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抵达Gucci工厂。皮料研究室、竹柄制作车间、皮料切割车间、定制皮具车间、缝制车间……工厂内的员工们都穿着白色大褂,专注工作,仿佛一所有条不紊的大医院。但是偶尔几位技师起身前往其他部门时,就需要通过一道专业的密码门。即使你已经深入了王国中心,但若想一探究竟,恐怕要碰壁了。

早就听闻,意大利的许多皮艺工匠的祖辈就在这个工厂工作,一代代地将手艺传承下来。“比如在皮料切割车间,只有拥有十年以上切割经验的师傅,才有资格争取切割鳄鱼皮、蛇皮、鸵鸟皮等贵重皮料的机会。”带领参观的工作人员介绍着。而此刻正在展示“烧烤”竹子的工匠马丁已经在这道工序上工作了16年。他手势很利落,喷射烈焰的火枪在手中就像小朋友的玩具一样。

事实上一只竹节包的诞生,要历经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佛罗伦萨工匠团队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和摸索最终形成的,专精于此的工匠们就这样沿用着60多年前订立的标准,在一道道划分严谨的工序里日复一日地缔造出时尚传奇。

东方之竹讲述传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知道在60多年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家族第二代传人的奥尔多(Aldo Gucci)是不是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物资匮乏的战后创伤期,为解决原材料采购的难题,创作了这款既节省皮料,又充满异域风情的竹节包。

在讲述了半个多世纪的竹节包故事里,最经典的情节当属竹节柄设计。走入竹柄制作车间,烤制竹节和为竹节上漆就在这里完成。当然,被运送到这个工作间的竹节已经经过了最初的筛选和处理。据工作人员讲述,从日本等地进口的竹节全部来自高海拔山地。为保证竹子的品质,Gucci特别开辟专用的竹培育基地。在基地内会先进行一轮筛选,留下粗细匀称,节与节之间距离也均匀的竹节。“第一轮筛选后,就会有一半被淘汰。”

“因为制作手柄的竹节是选用竹子的根部,而长自高山地区的竹子根须异常繁茂,根本无法用机器处理,必须通过手工一点点地打磨。”在打磨前,工匠需要先将竹子放在火上烤热。高温火攻之下竹节会弯曲,此时再借助精准适当的外力使竹节产生最完美的弧度。随后套上金属固定器,使其保持弯曲的形态。

工匠们不疾不徐、平心静气地调整着竹节的弧度,也将自己的设计心思一点点随弧度变化和谐地融入其中。但市场上的竹节包手柄带有独特的光泽,这是因为在弯曲定型后,工匠们会用天然蜂蜡与法国清漆为其多次上色。最后竹节手柄还要再次经历烈火的洗礼,呈现出黑色的焦迹。这也成为它能经受时光考验的证明。

竹节流转东情西韵

穿着豹纹外套,手拿竹节手柄的雨伞与竹节手袋,优雅地走入饭店的英格丽・褒曼,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戴安娜王妃一身纯白的礼裙,配上同样高贵的竹节包,成为了戴迷心中最美的画面……名媛贵妇和明星们挽在手上的Gucci竹节包令全世界为之倾倒。

几十年来,竹节设计早已超越原先的实用初衷,逐渐晋升为Gucci的标志性设计。由竹节演化的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雨伞的手柄、头巾、表带、珠宝等产品之上,甚至巧妙地雕刻成金色高跟鞋的鞋跟。

如今,品牌创意总监Frida Giannini为经典的竹节包注入了强烈的现代设计灵感,演绎成为New Bamboo。在她的掌舵下,竹节包沿用了手柄和闩扣依然由竹节制成的传统,却潮味十足。

工匠事迹材料篇(6)

1990年前,上海瓷器店尚有一种“琢字”项目,李家买了碗盏,请店伙计在每个碗内“叮叮叮”琢出一个“李”字,表明城市人的公用厨房,邻里相对开放的种种状态,餐具刻了字,避免相互之间混淆。如今这一类“字碗”,即使是在老辈人的饭桌上,也见不到了,只有小古董店瓷器架里,那些早期民窑器中,偶尔会看见匠人的手刻字,即便多笔画字“潘”、“臧”、“樊”,也铁画银钩,柳风颜骨,一锤一凿的功夫,之后改用了机器小电凿,国营碗店继续为人民服务,字样逐渐拙劣,然后,这个服务终于消失了――看官们今日买一套醴陵“八十八头”中餐具,全骨瓷“约翰兄弟公司”西餐盘子,不会有神经病想到琢字,混淆餐具的现象,不再有可能了,这一行估计已经死亡。

补碗匠,游方匠人,北方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们在上海曾经走街串弄堂,专门修复打破的酒盅、碗盏,乡下的业务范围,可以一直延伸到“司马光大缸”,陶瓷器只要不是粉碎,经过细心钻孔、锔钉,当年都可补到它破镜重圆,滴水不漏。

首饰匠,江浙游方匠人,大多为宁波籍,携工具小箱和样本首饰盘包袱,上门改制过时的金银首饰;前辈记录,他们相貌堂堂,巧言辞令,手艺精湛,是上海主妇与四马路“长三”(旧时上海的高级)的常客。

割棕匠,也是江南游方匠人,身背串有粗绳的一对木踏板,一把锋利割刀,一个装棕皮的麻袋,粗布包紧小腿,完全是浙西山民的打扮,一般游荡在上海西区洋房弄堂吆喝,大小花园的棕榈,长到一二层楼的高度,树身围绕的陈年棕皮,狮头一样蓬乱,请他们上门割棕,付小钱就可。两副粗绳木踏板依次吊住树身,人立于板上,手持割刀,逐渐向上层割剥,直到渐高,弃下一堆棕衣,如杂技艺人摇摇欲坠,一直登临大叶最高处,树干也渐渐焕然一新,清瘦整洁,割下的棕衣归匠人所有――它是南方生活的重要资源,用它制蓑衣,棕绷床,各类棕绳,棕刷等。这一行现今绝迹,应该是这一类用品不再有市场的缘由。

阉鸡匠,游方匠人,上海称“盹鸡的”,意指能让公鸡瞌睡“忘事”的一种手工。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还有这一行萍踪。来人以手执一件竹制捕鸡网为标志,到处招摇,替城市弄堂花园的职员家庭、郊区工人阶级,私养的小公鸡。血迹累累一块破布,卷有一套掏耳勺式样的细铁器。他们的行为,比现今医科大学研究生、一般手术医生熟练自如,也有巫师相,开刀时不另加红包,口内念念有词,如道场作法,对小公鸡有特别的理解和安抚办法,“要乖,要乖”这般召唤,小公鸡乖巧地在他们膝头侧躺下来,闭紧双目,沉醉般昏睡下去,然后他们果断在鸡腹处扪摸,拔掉几根毛,割一小口,通常六分之一寸宽,以小勺刺入,准确舀出两小粒类似的物质,熟如探囊取物,然后摁紧伤口,将拔下的鸡毛贴住,吩咐关笼休整一天,手术就完成了。此后,这种小公鸡渐渐有了太监相,沉默寡欢,外表不明不白,不雌不雄,鸡冠淡化,毛色无亮光,晨昏谢绝打鸣,但是体态日益丰隆,到了过年除夕的日子,就被称为觅宝一样的“盹鸡”,这是江浙一带最传统最美味的佳肴。

我所接触的东北乡下铁匠,真是热闹的行业,只有玻璃吹制工可与之相当,红钢从烈火中钳到铁砧上,锤起锤落,火花四溅,叮当磅礴,有如男人们持久不衰的战争,吃这碗饭,钳子功夫必须自如稔熟,师傅小锤点击,徒弟大锤紧跟,如同西皮二黄,板板有眼,锤头要准,锤击的力度,有十多个级数,把握拿捏,珠联璧合。

把烧红的铁杆一端钳入夹具,当头一锤击扁,然后钳出,在扁圆一端当当当打6锤,就是一根六角螺丝杆。打镰刀,打马蹄铁,等于专业考试,坯中夹钢,钢与铁紧密结合,最容易“夹灰”报废。淬火是出品快刀的保证,打出一把可连续割几亩麦子的好镰刀,从古到今都是乡下铁匠成名的唯一途径,不容易做到。

打马蹄铁是另一门技术,等于给马儿定做4只鞋。一匹马的四蹄,尺寸和形状方圆,都不相同,冬用蹄铁,要打出三足的防滑铁爪,夏季蹄铁是平薄的,马就站在附近,铁匠揽住马腿,削平蹄底的老皮,其质地如人指甲,要看明每个蹄壳不方不圆的掌样,没有判断和巧力,缺少安抚马匹的办法,都难以完成。等打成的蹄铁凉透,师徒二人靠近马身,身膀不见赘肉,围裙洒满蹄甲碎片和烫焦的洞眼,口含几枚蹄钉,肩膀顶紧了马胸,抱紧弯曲朝上的马足,把铁掌盖上蹄壳,钉子穿入蹄铁孔眼,必须斜着钉入,钉进蹄壳三分之一处,就要露出钉尖,小心把这外露钉尖槌弯,包紧蹄壳――只要有钉子直直钉入马蹄深处,没露出钉头,马就忽然狂跳起来,这就像朝人指甲里钉竹签的道理是一样的。

至今难忘《留住手艺》,日本传统手艺人的口述实录,它的图样、照片、工艺流程和个人故事,可以随便想起有意味的工序……制造钓“佳吉鱼”的鱼钩,要蒸烧一夜……做马哈鱼钩,淬火用软炭……整棵枥树能砍出5个传统木盆……用蕉叶纤维织成美丽的布匹,染料用的传统植物块茎,要上山随野猪去找……作者盐野米松,一生神往各类手艺人,走遍日本,记录祖辈传下的手艺劳动细节,在中文版序里,他称中国是“被日本称为兄长的国家”。

我国精彩古籍有《天工开物》,包括《营造法式》,但是让普通工匠和手艺说话的记录是少的,故宫大量器物,没一件留下工匠名字。王世襄先生介绍了葫芦器、蟋蟀盆、鸽哨的制作过程,但比如近代中西杂交制造“南京钟”匠人,中西式雕花家具匠,沙发匠,可有详细记录?我们的传统匠艺定然不少于日本,江南可列不少的题目――比如古琴和锣鼓响器这一行,应该有众多优秀传人;另比如制梆笛、曲笛――乾隆帝曾给江宁织造、苏州漕运下旨,要寻找到制笛的上好竹材和匠人,制作记录一定很可观。我朋友、评弹艺人高博文先生在网上抱怨,刚在苏州买的三弦,旋柄没绞几下已经断裂,莫非这一行手艺已经失传?

80后小朋友周琪,研究竹编匠人多年,在上海郊区的嘉定、崇明拜访高龄师傅多人,盼望她能记录到最细致的各种提篮的工序,出一本好看的记录,这方面有趣的文字包括:苏绣的一根丝线,如何劈分十八股?如何造绍兴酒和绍兴酒坛?如何制染江南土布?苏州水磨青砖工匠工序?如何制缸?据说碑刻匠已经失传,那么砖雕艺人、石匠、鸟笼匠、传统箍桶匠、纸匠、笔匠、皮匠(含集腋成裘之“雕皮师傅”)呢?广漆匠乃至冥器匠、棺材匠的工序如何?小艺小匠,也必有个人故事――报载京城有一“筵棚匠”,从祖辈起,就给慈禧搭寿棚,今天还有传人。

工匠事迹材料篇(7)

从一名普通焊工,蜕变成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他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卢仁峰,工友们叫他“独守焊侠”。下面小编整理2021学习卢仁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卢仁峰先进事迹1在卢仁峰家乡内蒙古,沙漠深处生长着一种树,名为“胡杨”。与其他的杨树不同,胡杨能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着极强的忍耐力,生长在沙漠中枝繁叶茂,被人们赞美为“沙漠的脊梁”。

卢仁峰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杨,即使失去了一只手,那种坚定的信念始终深植心中,支撑着他正视眼前的困难,越挫越勇,向着一个个难题险关发起冲锋。

熟悉卢仁峰的人,都知道他是老军工人的后代。几十年前,他的父母远赴大西北支援国家建设,在一线生产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从小感染着他。重技术、讲奉献,是老一辈军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当下,全社会都在宣扬工匠精神。对此,卢仁峰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要有一颗责任心,有一种敬业精神。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为最有能力的专家。”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

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

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

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

卢仁峰先进事迹2高尔基说:“在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走路的本领时,它就给予他一根拐杖,那就是理想。”而卢仁峰用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为这句话作了完美的注解。

记者问卢仁峰,什么时候最快乐?这个常年与钢铁打交道的汉子,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看到亲手焊接的坦克和轮式装甲车驶过天安门的时候,我流泪了。我知道,那是喜悦的泪水。”对他来说,用最高的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坦克和装甲车,让官兵驾驶着它们驰骋疆场,是他的骄傲。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承担着我国坦克的生产任务。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驾驶舱,这是坦克上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

某型主战坦克使用坚硬的特种钢材,焊接难度极高。卢仁峰的工友们回忆,有近半年时间,他连吃饭都在琢磨怎么焊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为了让工友们吃得好一点,他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么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卢仁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进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卢仁峰说。

某型轮式车辆所用的装甲材料碳当量高、可焊性差,严重影响到装备的质量和进度。在狭小的空间里,卢仁峰和工友们反复推敲、试验,最后总结出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焊接效率。

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没有干不成的活。” 卢仁峰的执着,像一根焊条把他和这份事业牢牢地“焊”到一起。

卢仁峰爱看书,工作室的书桌、卧室床头都有专业书籍,其中《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常用的工具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里边各种颜色的笔涂得密密麻麻。

在他的刻苦钻研下,越来越多的实践成果得到理论固化,并逐步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专利,熔化极氩弧焊接技术甚至被应用到神舟七号上。

卢仁峰先进事迹3焊接,也称熔接。焊接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军事紧密相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现代武器尤其是坦克的出现,对金属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埋弧焊、药芯焊丝电弧焊、电渣焊等自动或半自动焊接技术先后问世。

“不学好一门技术,你一辈子将一事无成。”刚接触焊接时,老师傅的话让卢仁峰深受触动,他不想碌碌无为度过一生,希望干出一番事业。老师傅干活时,他盯着看,默记操作要领;吃饭时,他甚至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试板,反复摸索操作技巧。

然而,就在他逐步成为技术骨干时,一次意外事件,让他的焊接人生一度跌入低谷——左手被剪板机切掉。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手,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中指、食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大拇指第二节保留了部分功能。

当时,别说是辅助焊接,就连端杯水都很困难。

那是卢仁峰最迷茫的时候。厂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换个工种。要离开心爱的装甲战车,他舍不得;要告别让他痴迷的焊接事业,他更不甘心。

“一定要战胜这些困难!”这时,一种信念强有力地支撑着他继续从事焊接。

出院后,卢仁峰第一次试着举起焊枪。结果让他很失望,左手根本起不到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反复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焊接,他要两三次甚至十次。

卢仁峰的心情五味杂陈。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提琴家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乐曲进入高潮时,小提琴的G弦突然断了。他并没有停止演奏,而是不动声色地接上了另一首曲子,听众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没有人注意到断了的G弦,演出最终获得成功。

卢仁峰明白,现实生活中也有“断弦”的时候,演出中断弦,换新弦不过耽误几分钟,人生中的“断弦”却未必还有“新弦”可换。如果想要成功,自己只能尝试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

卢仁峰做了特制的加厚隔热手套方便左手卡住零件,用牙齿咬住焊帽护住脸部。每天他加练强化基本功,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起来后,牙齿咬出了血,脸部肌肉酸痛、冷汗直冒。等他完成一天的“功课”时,厂房里早已空无一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单手焊接,他一练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跃成为厂里焊接技术的技术大拿。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历了8次手掌修正手术,卢仁峰在与病痛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创新成果。

一次,某军品项目制造设备突然出现长达45厘米的裂纹,而当时市场上没有相应备件。“我来试试!”卢仁峰主动请缨。在没有相关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硬是在水中奋战了50多个小时,最终焊接好裂缝,控制了高压水流,成功修复了泵体。“带水带压焊接技术”,也由此诞生。

卢仁峰先进事迹4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一个为坦克缝制保护伞的人。一辆坦克的车体由数百块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长短焊缝多达800多条。当穿甲弹击中车体的时候每平方厘米会产生数十吨到数百吨的高压,如果焊接不牢的话,这些焊缝就会成为最容易被撕裂的开口。所以说,焊接质量是坦克装甲强度的重要保障。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坦克的驾驶舱,这是坦克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

一次意外遭遇工伤

几十年来,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交出的一直是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却是他靠着一只手来完成的。

1986年,那时卢仁峰进厂工作已经7年了,靠着平时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在一同进厂的同龄人当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那时候的机器是没有感应器的,卢仁峰正在机器旁边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脚碰到了机器的开关,这个时候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那一刻,卢仁峰没有惊慌失措,叫同事送他去医院。他右手拿着焊把试了试,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才去机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捡回来。

经过24小时的手术,虽然接回一部分,但由于神经部分损坏严重,手的功能基本丧失了。在医院里住院的卢仁峰让他的妻子把所有的书全都搬到病房里来,病房成了他学习的图书室。在别人看来是难熬的住院时间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学习充电的宝贵机会。一年的时间卢仁峰看了三本和焊接技术有关的书籍,正好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

老卢的口头禅:办法总比困难多

出院后卢仁峰重新回到焊接岗位,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只手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最难的是装配每一个零件的时候,总是达不到精准度,而且稍微一不注意就把受伤的手给碰了。这只受过伤的手稍微碰一下就疼痛难忍。

虽然受伤,卢仁峰骨子里却带着军工人的坚韧与乐观精神。对他来说面对的挑战越大,迸发的能量就越强。尤其是接图纸和接工程的时候,他很少针对别人的图纸提要求。在卢仁峰看来,但凡他能解决的,就不提要求。缺少工具他自己创新,焊接材料也是他自己研究。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老卢的一句口头禅。他的左手没有神经,没有知觉,总容易被烫到。后来他就想办法,到冬天冷的时候,里头加一个手套,外边再加一个,这样就在高温下焊接也不怕。另外焊接常备的手持焊帽,别人拿手操作很灵活,对卢仁峰来说却是很难使用。经过尝试,卢仁峰在这个焊帽里加了一个卡子,这样他就可以用嘴叼住,不影响右手正常干活儿。

热心公益热爱生活

这天下午,卢仁峰来到包头市某技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全方位认识焊接行业,并实地为他们指导操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卢仁峰也非常热心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他看来,让学生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少走弯路,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自从受伤以后,家务事基本上由妻子一人包办,卢仁峰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除了逢年过节时做几个拿手菜,柴米油盐的事他很少过问。卢仁峰喜欢唱歌,在一些热闹欢庆的场合,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歌喉。对一些经典老歌他更是偏爱有加,卢仁峰说,老歌唱起来有味道,更有劲儿。

卢仁峰先进事迹5一手拿焊枪,一手拿焊帽,伴着嗞啦的声音火花四溅,这是焊工在工作的场景,他们用两只手配合焊出各种各样东西,可是,假如只有一只手,该怎么工作呢?怎么才能不被四溅的火花灼伤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独手焊侠”卢仁峰,他不但一只手焊接,并且他焊接的还是国之重器,坦克。

16岁定下目标,立志成为焊接专家

1979年,16岁的卢仁峰来到内蒙古一机集团从事焊接工作。从拿起焊枪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工人,要做焊接专家。”

定下了这个目标后,他给自己列了个课程表,一周七天,一三五学理论,二四六学技术,把它贴在工具箱上,《金属学》《焊接工艺》这样的工具书被翻到卷边,看书的地方被坐出一个坑。为了结合理论进行实操,卢仁峰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加焊50根焊条练基本功,焊条上的每个熔孔都力求做到均匀排列,卢仁峰一练就是三年时间,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他的焊接技术日臻成熟。

一次意外成就独手焊侠

1987年,靠着平时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在一同进厂的同龄人当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那时候的机器是没有感应器的,卢仁峰正在机器旁边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脚碰到了机器的开关,这个时候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那一刻,卢仁峰没有惊慌失措,他右手拿着焊把试了试,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才去机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捡回来。

卢仁峰的左手粉碎性骨折,并且感染得了骨髓炎,做了八次掌接手术,在医院躺了整整一年。在医院里住院的卢仁峰让他的妻子把所有的书全都搬到病房里来,病房成了他学习的图书室。在别人看来是难熬的住院时间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学习充电的宝贵机会。一年的时间卢仁峰啃完了焊接初中高三个阶段的书,正好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

虽然受伤,卢仁峰骨子里却带着军工人的坚韧与乐观精神。对他来说面对的挑战越大,迸发的能量就越强。“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单手焊接,他一练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跃成为厂里、市里、乃至整个兵器集团焊接技术的技术大拿。经历了8次手掌修正手术,卢仁峰在与病痛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创新成果。

零失误成就“陆战之王”背后的焊接大将

而卢仁峰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即将来临。十几年前,我国正在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这些新型战车使用坚硬的特种钢材作为装甲。然而这种材料的焊接难度极高。

作为领军人的卢仁峰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工人们才能以此为范式而展开规模化生产。为了研制出新的焊接方法,卢仁峰把自己家的煤气罐、煤气灶、厨具都搬到了车间,吃住在车间里,反复琢磨。卢仁峰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对新型钢材的性能了如指掌。甚至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他就能听出其中碳当量有多少,判断出应该采用怎样的焊接工艺。一批新型坦克装甲生产下线,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多种严峻的考验中,坦克车体依然坚如磐石,密不透风。

2015年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27个装备方队如钢铁洪流般驶过,坦克在阅兵场上亮相,而这个王者的王冠是由无数双像卢仁峰一样的工匠之手加冕的。

传道授业,带徒弟与研发机器人两不误

“一招鲜吃遍天”,从最初的只是为了学习一门手艺,一门技术,到第9届全国技术能手中焊接界唯一一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卢仁峰跟着中国的坦克战车一起成长,也见证了我国焊接设备的变迁,从最早的完全手摇定参数的设备到今天完全数字化的调整焊接参数,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如今,不惑之年的卢仁峰对于未来,又有了新的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