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贸合作论文

经贸合作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6 19:33:34

经贸合作论文

经贸合作论文篇(1)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因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历史渊源深厚,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龙江省是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最早地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叶,黑龙江省就与当时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贸易。苏联解体以后,黑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对俄边境贸易、开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黑河口岸对外开放。口岸的发展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诸多领域居全国先列

(1)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在全国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来的中俄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均居于全国首位。近年在全国对俄贸易中更是占1/4以上比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俄贸易以及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速,是中俄贸易的加速器。(2)对俄投资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和政策的先享性,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样成功领跑全国。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在俄投资企业1036家,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达400个,投资总额为450.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2.1亿美元,占我国对俄投资总额的22.4%[1]。对俄投资企业数量占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数量的40%以上。2009年两国领导人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占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2012年总理访俄签署27项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占5项。(3)对俄林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毗邻森林资源丰富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对俄林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对俄木材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对俄进口原木总量的1/3以上。仅2009—2012年,黑龙江省就进口原木2004.81万立方米,价值273533.5万美元;进口锯木407.57万立方米,价值93465.8万美元[2]。在中国对俄林业合作中,黑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在多个口岸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并已形成规模。(4)对俄电力合作第一大省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中俄电力合作主要是通过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黑河实现的。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证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2012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5)对俄农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广饶,农业资源丰富,对俄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优势。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在发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公关、市场网络优势。对俄农产品贸易占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在50%左右。除农产品贸易外,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凭借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已有40%的县(市)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分别与俄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9个州区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293个,过境大型农业机械1万余台(件),每年对俄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2012年10月25日由66家企业组成的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联盟在哈尔滨成立,该联盟目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合作开发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俄合作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水平。(6)对俄科技合作第一大省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如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该机构针对国内外市场的技术需求,通过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孵化、吸收和创新,已开发推出了微弧氧化工艺及电源设备等多项工程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推向世界的宗旨。2012年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贝利奇夫院士在哈尔滨签署了《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33个具体的意向性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这个新搭建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上开展农业、工业、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的科技合作。(7)对俄旅游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最知名、最早启动中俄边境旅游省份。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地缘、资源和历史优势,勇为人先,屡创佳绩,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人数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举办,黑龙江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5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4.4%。针对俄罗斯游客特点和需求,黑龙江省推出了休闲购物、矿泉疗养、湖泊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城市观光、滑雪度假、冰雪艺术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拥有对俄边境游组团社80家,不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互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成为俄罗斯游客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8)对俄服务贸易的潜力大省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交流的日渐增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黑龙江省凭借与俄政府良好的关系、广泛的人脉、双方合作机制、搭建平台、服务意识等诸多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服务贸易优势。如在金融合作方面,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对俄结算和投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中心为重点,将省会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对俄金融服务中心城市。黑龙江省积极建立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服务新标准,并为中俄跨境服务提供最新、最合适的平台,努力让中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新途径。希望以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为起点,在全国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走廊,共同推进我国对俄跨境贸易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是中俄贸易的大通道

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25个口岸,已形成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交通物流网络,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和运输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批中俄合作的跨境大桥、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能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口岸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客货运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11年全省口岸货运量达到2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70万人次。目前,黑龙江省正积极打造以哈尔滨机场为主的临空经济中心,力图进一步扩展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货运通道。

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1.奠定了中俄合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对俄贸易开始于黑龙江省,也繁荣于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蓬勃发展,从易货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一般贸易,黑龙江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贸易路径、创新贸易方式,为全国对俄贸易的全面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

黑龙江省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在农业、林业、物流、旅游、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木材加工、农业合作已成合作重要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在俄承包的耕地已达600多万亩,中俄联手经营的“新友谊农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挥了中俄合作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对俄贸易发展。一个个口岸化身成为中俄贸易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的商贾投资兴业。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承接“南资北移”的一个“北开”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张“品牌”的吸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寻求与黑龙江省的合作,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对俄贸易的发展。

4.开创了对俄合作的新模式

黑龙江省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坚持“园区率先发展”战略,建立境内境外互为依托的跨境产业链,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以建设18个特色园区为基础,以打造“五个中心”为重点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实现对俄贸易77.4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36%;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在俄罗斯积极推进建设的园区有15个,规划占地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经投产,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打造了全国性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在境内外设立的园区已吸引浙江、福建等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入驻,对俄园区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在莫斯科建立的格林伍德品牌商品销售中心等境外销售网络,成为全国企业重要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组织参加和承办了系列对俄经贸活动,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哈洽会”、2011年5月在俄哈巴洛夫斯克市举办的“建筑材料展览会”“2011年海参崴第建筑工程专业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国企业界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相互投资的环境和发展潜力,深挖地缘、产业、资金和技术的互补优势,共享不断成长的市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俄贸易“平台”[3]。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建立了国内最大俄罗斯购物网站,搭建了对俄电子商务平台;绥芬河市设计电子商务对俄“云仓”项目,将成为最大的集物流、仓储、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项目;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对俄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帮助4300余家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零的突破,2012年实现出口37亿美元。可以说,黑龙江省对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初现规模。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虽仍居全国首位,但对俄出口总额已逐渐落后于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屈居第4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也存在同样问题。作为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堪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商品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够优化。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不完善,口岸运输能力有限;俄方市场环境和贸易制度不健全,政策多变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

经贸合作论文篇(2)

新世纪到来之后,中俄经贸关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中俄贸易额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状况,实现了突破性的连续攀升

从1992年到2000年,中俄历年进出口总额一直是在50~80亿美元之间徘徊,而从2001年开始一跃达到106.7亿美元;2002年达到119.3亿美元,2003年1~8月已达到95.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全年可望达到130~140亿美元。成为第五个持续增长的年份,呈现了带有突破性的连续攀升的好势头,两国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俄罗斯成为中国第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俄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加强了中俄经贸合作的迫切性

“9.11”事件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国际战略,美国之外的大国大多奉行世界多极化以遏制美国的强权政治,中俄为实现大国战略均势和世界多极化,正朝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成为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的形势下,加强我国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以及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因而在“9.11”事件后,加强中俄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显得异常迫切。

(三)《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定给双边发展经贸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1年7月16日,中俄元首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意愿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该《条约》第十六条中指出“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就此两国经贸合作亦成为未来双边战略合作的重要领域。《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政治外交上的体制保障。

(四)中国已入世和俄罗斯即将入世,将给两国搭建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平台

中俄虽均属于经济转轨国家,但在10年间中国已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而俄罗斯还处在整顿经济及贸易秩序的阶段。两国贸易制度之间差异较大。俄方贸易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惟一的出路就是俄方加入世贸组织按国际惯例完善贸易制度。

2002年12月初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首脑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将力争在双边经贸关系整体发展和质量提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中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而俄罗斯也将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其近期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因而在《联合声明》中双方提出,要按照国际规范完善双方的贸易秩序和服务贸易体系的思想,从而确立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新原则。

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其所有成员必须遵从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一旦俄罗斯入世,双方将共同按照世贸组织的上述原则,遵守相关协议,在同一平台上开展相互间的经贸合作,中俄贸易中现存的许多问题,如关税壁垒,非关税障碍以及贸易争端等,便可纳入世贸组织的统一框架下加以解决,因此俄方加入世贸组织将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贸易制度规则和国际仲裁的保障。

(五)上海合作组织提出加强经贸合作,为加速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合作组织6国总理2003年9月在北京会晤,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长期进行多边经济和贸易合作的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不仅仅是国际反恐的政治组织而且是一个加强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组织,总理表示,中国重视与四国在经贸特别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探索发展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新途径,以促进该组织内的贸易和投资。中俄是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两个大国,中俄经贸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关系的框架内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另外,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加强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可以满足我国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时也为中俄能源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并可以回旋的竞争空间。

(六)到2010年,中俄两国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为双边经贸合作创造巨大的需求

普京就任总统以来,俄国内政局日趋稳定,为经济稳步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从2000年至200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30%以上。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以每年20~30%的速度发展。住房建筑面积和零售贸易额每年增长8%至10%。居民的实际收入提高了1/3。俄罗斯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2001年3月22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对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做了预测。其中指出,未来10年俄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2004年俄GDP将比1999年增长29~30%;2010年GDP将比1999年增长70~80%。到2010年,伴随俄国内经济的增长,进口亦将不断增加,这为两国间的贸易,尤其是中方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俄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其国内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一些大型设备和制成品的产量会逐步增加,扩大出口将成为俄继续推行的外贸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俄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根据2001年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幅将达到7%左右,按照2000年价格估算,2003年GDP总额应达到12.5万亿人民币。根据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的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

综上所述,到2010年,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彼此间在经济上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加之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开辟了良好前景。随着两国间大型油气资源合作项目的启动,双边贸易将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双边贸易额可达到180亿美元,2010年可达到250亿美元。

二、迎接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新阶段的若干建议

2003年5月,主席访俄,两国元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一致认为,巩固和密切两国关系首先要发展经贸合作,提出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尽快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对经贸合作寄予了深切期望。为了适应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新阶段,笔者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促进中俄政府协议贸易结构升级,满足国家对战略物资及经济安全的

需要

中俄中央政府之间的经贸往来,一直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俄两国贸易终于走出上个世纪末持续徘徊的状态,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二是中俄两国贸易中,俄方一直处于大量顺差,而中方处于大量逆差状态。1992~2001年,中俄两国的贸易总额累计为562.4亿美元,而中方的贸易逆差累计为262.2亿美元,贸易逆差占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6.6%。三是新世纪以来,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俄方出口商品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三样,即钢材、化肥、铝锭扩大到十二大类,即矿物油、鱼类制品、化学品、化肥、塑料制品、木及木制品、木浆、纸浆、印刷品、钢材、铜、铝,并且2001年俄对华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占到俄出口总额的23%。与此同时,中方对俄出口商品种类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虽然出口商品的主体仍以纺织、服装、鞋和日用品为主,但2001年中方机电产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逐步升级的趋势。

为了大力发展中俄政府间贸易和经济合作,首要的重点是稳步推进能源合作,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中俄政府协定的经贸合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这个项目是1994年11月由俄方率先提出的,这条原油管道的走向是:自俄方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市(简称安大线)。由于2003年1月初日本介入等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政府协议下的安大线发生了争议,俄方有人提出按日方的意愿改修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纳霍德卡港输油管道(简称安纳线)。俄方对于两种方案一直僵持不下,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最后采取了安纳线为主线,安大线为支线的“折中方案”。2003年9月下旬在第八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卡西亚诺夫一方面表示将尽力满足中方对石油天然气的需要,对铺设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俄政府将履行协议,信守承诺;另一方面在实际上已经拖延了协议的执行,充分表现了俄国“能源外交”的策略。

要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是把石油作为“能源外交”的资本对待的。应当注意到,普京2003年6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安纳线“更好些”。就在卡西亚诺夫9月24日在北京向我方领导人言称信守承诺的前夕,9月21日普京在莫斯科会见参加俄美能源论坛会议的美国能源部部长和商务部部长,言称俄罗斯有能力成为美国能源的主要供应国之一。俄罗斯以石油为砝码,向美国、日本、中国都作出相应的承诺和姿态,充分反映出普京“国家利益优先”的外交战略,希望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左右逢源,让“双头鹰外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考虑从俄进口石油的初衷是改变我国石油大部分从中东进口的现状,是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结构是,56%来自中东,14%来自亚太地区,23.5%来自非洲,6.5%来自其他地区。对于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我方一方面应当以双方恪守政府签署的协议为基点,据理力争,务求落实;另一方面也应当未雨绸缪,寻找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其它渠道。例如1997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击败俄、美等国大型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功获得两处大油田的开采权,并曾商定共同铺设从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至新山子长达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可以将石油供应国(中东、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连接起来,使中国处于“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枢纽位置上。2003年3月28日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的一期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营,为中哈石油管道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6月初,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指出,双方将加强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应投入更大的关注,使我方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更加主动的地位。

(二)进一步挖掘货物出口贸易潜力,努力减少我方贸易逆差

鉴于俄罗斯经济复苏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俄每年的进口额约为500~600亿美元。2002年我国对俄出口占其进口总额的7.7%,如果加上“不规范”贸易,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有种观点认为,中俄经贸合作主要靠加强经济合作,上大项目,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认为对俄出口的货物贸易潜力已经挖尽,没有多大空间了,这种看法也是十分片面的。

我国在重点发展对俄经济合作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挖掘货物贸易的潜力。我国除了在俄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轻纺、服装、鞋类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很多领域有待开发。例如家用电器产品市场,俄在这方面依赖程度很高,彩电的进口额超过90%,洗衣机进口额达50%以上,俄成为欧洲第三大空调市场。但是目前我国家用电器出口在俄市场占有率总共不超过9%。我国的家用电器已打入西欧,其质量完全适合俄罗斯市场,只要进一步研究俄罗斯家用电器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再如,俄罗斯曾是中国茶叶的传统市场。现俄茶叶市场容量约为20万吨,并且每年以5000吨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俄国茶叶95%需要进口。目前中国茶叶在俄国市场仅占4%的份额,而印度却占了60%以上。我国茶叶年产量60多万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只要努力恢复市场,中国对俄的茶叶出口也是大有潜力的。

另外如家具市场,俄目前进口家具大约占消费需求的50%,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都市进口家具大约占70%,俄短期之内家具业较为落后的状态难以改变。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尚未进入。再如建材出口,俄罗斯大批建筑物内外装修老化,建筑材料花色品种单一,急需大量进口。而我国2002年1~11月建材出口额达41.14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面向港、澳、台地区、欧盟、北美、东盟、大洋洲、俄罗斯的建材市场几乎没有打开。

此外,电脑、移动通讯、电子设备、医药、化妆品、花卉等产品,在俄均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在扩大对俄经贸合作中,切不可忽视货物贸易。扩大对俄的货物贸易,是减少贸易逆差的重要出路,也是实现我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三)加强中俄地方政府之间经贸合作,提高“结对贸易”的水平

1997年11月,中俄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政府间合作原则的协议》,1998年2月中俄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期间达成了两国省州结对开展经贸合作协议,截止2003年8月底,中俄共有12对省(区、市)和州(边区、共和国)签署了结对开展经贸合作协议,这就是黑龙江省与新西伯利亚州;吉林省与滨海边区;辽宁省与巴什科尔斯坦共和国;内蒙与赤塔州;新疆与阿尔泰边区;山西省与乌里杨诺夫斯克州;河南省与萨玛拉州;上海市与阿穆尔州、圣彼得堡市;广东省与莫斯科州;安徽省与哈巴罗夫斯克州;河北省与列宁格勒州;山东省与鞑靼斯坦共和国。

>

目前结对的12个省州在下列项目中达成了经贸合作的协议:一是在对方地区投资建厂或建立产品开发基地;二是在科技领域展开合作;三是地方领导人带队率领企业家在对方举办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恰谈会;四是在石油、森工、服装、农副产品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五是地方政府对双方经贸合作创造良好和必要的商务环境。

应当说,中俄省、州地方结对共同开发创造了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模式,相当一些项目具体务实,效果良好。这里仅举俄罗斯的萨玛拉州与我国河南省结对合作为例。萨玛拉州位于莫斯科东南1000公里,伏尔加河中游,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首府萨玛拉市,被当地人称为俄罗斯“第二首都”。萨玛拉州工业发达,科研基础雄厚,平均工资比全俄高30%,该州经济增长率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居全俄第3位。2000年中国在该州100多个外国贸易伙伴中占第11位,2001年该州与中国贸易额为6680万美元,占其总贸易额的3.2%。1997年3月该州政府与我国河南省政府在郑州签署友好关系协议,结为友好结对省州,双方在汽车制造、家电组装与生产、农业开发等领域进行合作。省与州的政府领导人与企业家多次互访和考察,在萨玛拉市举办了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商品交易会,在郑州举办萨玛拉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会,并就开设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合作组装生产拖拉机、利用我方技术和俄方木材生产家具、与洛阳轴承厂合作生产轴承等许多项目达到协议并逐步落实。

中俄以省州结对方式进行经贸合作仅仅是初创阶段,合作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俄方税法多变,法规不配套,税种繁多,税负过重;二是俄方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低下,贸易结算方式不规范,相当普遍,增加了华商的经营成本;三是双边在经贸合作中缺乏双赢效应。俄方追求单方面的实际利益,强调其优势在于工业品和军品生产,希望中方增加这类商品的进口,并要求对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改造加以投资,往往又不能提供项目安全回报保障和必要的利润收入。较为突出的是在林业合作方面双方意见难以统一:中方主张发展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即从采伐到加工,从复植到防治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而俄方多数州、区不赞成中方广泛参与,只允许在木材加工方面开展合作,并要求中方投资兴建道路、桥梁、贮木场等辅助基础设施,使得许多有前景的合作项目难以落实。

规范中俄省州结对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目前区域合作中存在结算方式不规范、仲裁机制不完善的现实,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完善贸易服务体系。如2002年4月12日,中国银行和俄罗斯外贸银行在北京签订了贸易结算协议,两家银行分别指定各自的两家银行从事银行结算业务,这对规范中俄贸易结算方式、改善贸易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针对双方信息交流存在的困难,要大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对方语言的经贸人才,努力建立双语商务信息互联网,增强网站内容的应用性和时效性。针对中俄双方都反映的在商务恰谈会上签定的合同有相当一部分不认真履行的现实,影响双方未来合作的信任度,对此应予以重视,提高合同履约率。针对我方商品质量逐步提高但在俄市场上知名度不高的现实,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投入资金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广告,将知名品牌打入俄方市场并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培养更多的重大客户,培养拳头产品的出口商和商。

(四)加强我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俄远东地区在中俄关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俄远东地区土地面积621.59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2/3,而人口不足720万,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地级市”人口。由于人口过少,其市场容量自然是很有限的。因此,俄远东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大潜力不在于它的日用消费品现实市场需求,而在于它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足的产品加工能力、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在这些方面,中俄双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具有长期、广泛的合作潜力。从这一情况出发,我们则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开拓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劳务输出等合作领域,这不仅可以带动商品贸易额的增长,而且可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向深度、广度进军。

在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既可带动我国商品出口,又可改善俄加工生产的落后状况,从而取得“双赢”效果。俄远东地区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至今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而我国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目前俄远东有关部门已提出希望我一些行业到俄投资办厂的建议,而且我国政府也鼓励这种方式的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和装配业务。总之,赴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前景广阔。

我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举措,在这项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的地缘优势,鼓励东北企业到俄远东地区独资或合资办厂,充分利用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矿产和土地的资源优势,利用俄罗斯的科技优势,利用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省州结对”的经贸平台,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开发东北亚的市场。

向俄输出劳务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另一主要方向,也是开展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的主要领域之一。虽然俄社会上对中国人进入俄远东疑虑很多,但事实上俄远东地区是急需外国劳务的,并且所需数量很大。据俄专家推算,要完成远东地区的开发任务,约需补充250万个劳动力。而目前我国在俄劳务人员只有几万人。俄的一些上层有识之士也承认这一事实并赞成从中国引进劳务。俄驻华大使罗高寿早在1996年就强调指出:“只要方法合理、适度,俄从中国进口劳动力是有不少好处的。”俄在国家《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战略》中也指出:“要吸引毗邻亚太国家的劳动力开发俄东部,重点是远东人口稀少的地区。”问题是,以往我国在向俄出口劳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俄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利舆论与政策,制约了我国向俄出口劳务,因此应当充分运用双方高层会晤的机制,通过充分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好这一合作形式。2001年5月俄总统驻西伯利亚联邦区全权代表古谢伊诺夫提出:“需要调控中国向俄罗斯多为自发的人口流动。停止这种流动不太可能。正确的做法是将其纳入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轨道,这对双方均有好处。考虑具体地区的利益,共同制定合法接纳流动人口专项规划看来是值得的。为了实施这一规划,必须有俄国内的专门法律保障,并且签订相应的政府间协议。”古谢伊诺夫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我国地方亦应制定“专门法规”,并积极与俄协商,早日签订“相应的政府间协议”。目前,中国向俄输出劳务的重要领域应是建筑业、农业、森林采伐业、服务业,今后还应努力向资源开发、生产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扩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仅就东北地区内部解决就业岗位毕竟是有限的,对俄国远东地区尽可能多的开展劳务输出,应当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提到双边高层会晤的议事日程认真加以研究并逐步落实,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

(五)完善民贸退税制度,做大做强边境民间贸易

民间贸易作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风险小、利润高,机制灵活,适应性强,对于富民富边、促进就业、巩固边防、促进边境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据不完全统计,1992~2001年,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对俄民间贸易出口累计达到400亿元,2001年民贸占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0%;黑河市民贸出口累计120多亿元,占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4;霍尔果斯民贸出口累计完成23.3亿元,占边境进出口总额的90%。

经贸合作论文篇(3)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比较、分析我国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其经贸合作前景进行展望,目的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引进更多的外资,加快东北三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及升级换代,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东北 日本 经贸合作 直接投资 区域经济 东北地区是我国装备工业的“摇篮”,中国的粮仓,机械、制造业、汽车等创造了中国无数个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位居全国工业总产值前列的东北三省工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位次不断后移,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这引起了我党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 一、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贸易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06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73.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78%。其中,中国对日本的出口总量为916.4亿美元,进口总量为1157.2亿美元。2006年1月~11月,东北三省的贸易总额为625.66亿美元,其中,辽、吉、黑三省的贸易额分别为434.19亿美元、73.31亿美元、118.16亿美元。以辽宁为例,到2006年底,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总额达到108.8亿美元,占本省贸易额的22.48%,远高于全国11.78%的比例。辽宁省与日本进出口金额自2000年~2006年呈上升趋势,日本是辽宁省的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2006年辽宁省与日本的进出口金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东北三省向日本出口蔬菜、原油、木制品、纺织纱线及制品、计算机零件、汽车零件等,而日本向东北三省出口的商品有汽车、发动机及零件、金属加工机床、电子管等。 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直接投资也逐年增长。截至2006年11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574.5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日本是辽宁省的第二大投资国,是吉林省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在黑龙江省的直接投资位居前列。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日资企业投资总额并不多,但在整个东北地区日本企业投资额是最大的,其中对辽宁省的投资比重最大。日本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从1996年开始下降,项目数比上一年减少44.4%,协议投资额比上一年减少48.94%,1997年和1998年投资额比1996年略有上升,但1999年又大幅度下降。原因是1996年以来,中国国内经济实现了软着陆,在引进外资方面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外资的流入开始下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下降的转型期;而外部因素有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国内经济的长期萧条及日元汇率波动等。2002年以后,日本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逐年上升。这是因为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经营普遍成功率较高,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许多日本企业更加看好中国市场,再度掀起新一轮的投资高潮。在投资形式方面,日本主要以合资的形式为主;在投资结构方面,以制造业为主,即电子、纤维、IT技术、化学、机械等;在投资战略方面,日本仍比较谨慎,基本上保持比较优势,但重视长期效应。 二、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经贸合作中,东北三省之间差距很大。日本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合作中,多偏重于辽宁省。在投资方面,日本对辽宁省的投资多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而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投资甚少。 2.贸易磨擦的存在影响双方的合作。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到日本的部分食用菌等被检出农残超标。2006年6月~11月,我国对日出口食用菌1.3亿美元,下降18.1%,其中香菇、松茸、木耳和银耳分别下降49.7%、20.5%、32.5%和46%。两国的贸易磨擦已不仅限于农产品,我国产的部分纺织品、轻工产品、钢材等都已成为日方限制进口的产品。这些贸易磨擦必然会影响到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 3.日本对东北三省的投资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目的是获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故技术转让成份较低,对东北地区的投资集中在金属加工工业、炼油业、纺织业、木制品等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 4.日本对东北三省投资的产业环境污染比重高。改革开放初期,在积极吸引外商对华投资过程中,日本把国 内受到限制的污染产业转移到辽宁省,导致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大连市为例,日本在大连市投资中对炼油业的投资占相当的比重,大连市出口比重居首位的商品是成品油,进口商品居首位的是原油。 5.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比东部沿海地区差。目前的软环境问题集中反映在:一是部分行业职工技能较低。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忽视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等因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缺乏,企业职工的技能较低。二是筹资不便捷。由于东北地区金融市场不甚发达,因此在有贷款的日资企业中,60%是在日本筹资,仅有20%是利用中国的金融机构。 6.市场信息不畅,政策不明晰。由于东北地区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一些外商对东北的投资环境不甚清楚,尤其在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许多日商对东北地区感兴趣,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政策不明晰等问题而处于徘徊状态。 三、日本与我国东北地区经贸合作前景 日本与我国东北三省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辽宁与日本经济合作曾出现过两次快速发展阶段,从发展态势上看,辽宁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又会进入第三个快速发展阶段。吉林省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日本则是吉林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日本与黑龙江省成为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 1.稳定发展的中日关系,对日本与东北地区的经贸合作起着积极作用。中日关系是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为保证其健康地向前发展,双方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及主管经济和经济产业省等部门发表的白皮书及政策报告,都主张日本应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建立“合理的分工体制”,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低生产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正把在华投资作为新的“盈利源泉”。 2.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已成为日商的关注点。在贸易方面,中国政府预测,中国加入WTO后,贸易额将增加一倍,日本向中国的出口将会迅猛增加。同时,来自中国的进口也将使日本市场增加活力,中日之间长期以来垂直分工格局将逐渐向水平分工格局转变,中国对日出口会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 在投资方面,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三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给日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沿海地区工资和各种费用的上涨,日本企业的投资环境面临挑战,面对东北三省的优惠政策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日本会将目光更多投向东北地区从而掀起新的投资高潮。 3.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加强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东北地区与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农业比较发达,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等相对富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大连建有全国最大的日语人才培训基地,日本应加强与东北地区的经贸合作,它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应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其一,在体制、规划和环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努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国北方最优投资环境和投资区域。其二,突出大连作为东北整体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作用,支持大连市建设“大大连”和“北方香港”、国际名城的构想。其三,鼓励外商向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利用外资要同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其四,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困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实行税收优惠。 4.在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新兴产业带,随着这一地区产业集聚效应的扩展,广大东北地区将成为其腹地和后方,成为该地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在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环渤海、环日本海、图们江地区的开发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东北地区将成为我国参与这些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 5.日本经济的回升为东北地区与日本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日本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将为东北地区引进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将为日本产业向东北地区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日本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将为东北 三省发展对日贸易,尤其是扩大对日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经贸合作论文篇(4)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2011宁洽会暨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成绩斐然,尤其是中阿经贸论坛“立足宁夏、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功能显现。目前,宁夏成为联结中阿的枢纽和平台,通过中阿经贸论坛,宁夏将进一步深化内陆开放战略,争取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谈到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举办的历史性意义时,王正伟说,中央批准让宁夏和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三家合办中阿经贸论坛,而且是永久性地办下去,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研究的。首先,宁夏回族群众与阿拉伯人民在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近和相通之处,在中阿友好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文条件,也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其次,在宁夏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是考虑了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也考虑了我们国家目前与阿拉伯国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发展中阿经贸的战略需要。中阿经贸论坛放在宁夏,有利于整合西部省区的资源,起到相当好的辐射作用。最后,中阿经贸论坛给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奔小康带来了希望,虽然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东南沿海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压力非常大,形势还非常严峻,中阿经贸论坛的举办创造了大量的合作机会,势必给西部省区带来开放的契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对于宁夏通过中阿经贸论坛这个强有力的平台,坚决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的设想,王正伟说,宁夏提出建立内陆开放经济特区,或者将来有可能国家批准建设内陆开放新区,不管批成新区也好、特区也好,对宁夏都是好消息。目前,中央已经把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国家十八个重点开发区,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黄经济区的发展关系到西北地区的“三生”问题。国家这么重视沿黄经济区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的实际。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同中亚、中东的合作,宁夏已成功举办两届中阿经贸论坛,为中阿合作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但是,仅有平台是不够的,必须寻找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特区。特区的定位有三个,一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二是我国内陆开放的示范区,三是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在宁夏建设特区,必须立足宁夏的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按照宁夏的初步规划,内陆开放经济特区将按照“一区两园”规划布局,一区为银川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两园为空港经济园区和总部经济园区。在实施内陆开放战略中,宁夏将立足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谈到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与去年的不同和特点,王正伟说,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呈现出规格高、国际化、成果多的特点,办会理念已远远超出了“经贸往来”的范畴,中阿经贸论坛成为展示宁夏乃至中国形象的一个平台,对整合西部省区资源,向西开放有着重要意义。今年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吸引了3位国家领导人、5位阿拉伯国家王子、26位部长级外国官员、60多位商会协会会长前来参会,中阿经贸论坛成为他们认识中国、了解宁夏的绝好渠道。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投入,成为一个高规格的国际化盛会,它的成功举办超过了中阿双方的预期。在签订的2000多亿元投资协议中,有40%是合同项目,这对中阿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比第一届中阿经贸论坛时的情形好很多。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的举办也可以用“火爆”一词来形容,前来宁夏的飞机票“一票难求”,很多企业和客商“抱怨”展位太小不够用,大会提供阿语翻译服务也非常紧缺,星级宾馆来晚了根本住不上。

随着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落户宁夏,宁夏正在举全区之力争取将每届中阿经贸论坛都能办出高水平。王正伟说,此次中阿经贸论坛中有高峰论坛、会展博览、经贸洽谈和文化交流四大板块,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不只是要看热闹,最终还要看结果。此次论坛不仅给宁夏也给30多家中央大型企业提供了走向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平台,而阿盟22国全部参加了这次盛会,900多家外国企业前来寻觅商机,中阿经贸论坛成为阿拉伯及其他伊斯兰国家了解中国的窗口。中阿经贸往来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明年,宁夏将继续申办中阿博览会,利用市场化运作,加大展览馆、星级酒店、中阿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将把中阿经贸论坛的内容延伸到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各个方面,让中阿经贸论坛的内涵更加丰富,满足不同的需求。

经贸合作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

经贸合作论文篇(6)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转贴于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

经贸合作论文篇(7)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转贴于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2005.28(5):449-451.